名胜目中无时空-宫殿古建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故宫的建筑布局

    故宫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故宫开工建造,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建成,后经明清历代皇帝的不断修葺和扩建,成为一个雄伟壮丽的建筑群。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格分成前(外朝)、后(内廷)两部分,完全是按封建礼制设计的。前部的中心建筑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饰以高大的宫门和宽阔的御路,威严高大,以此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后部包括交泰殿、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帝王们在这里处理政务,后妃们也在此起居生活,错综复杂的庭院,自成体系,十分富有生活情趣。故宫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环绕,墙外还有一条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之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堪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内更保存有大量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物,1925年设立故宫博物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它始建于明初,最初名为奉天殿,后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用现名。现存的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的。全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外有一列廊柱,全殿内外总共立有84根大柱。殿高约35米,宽约63米,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内御座金龙飞舞。封建皇帝在这里号令全国,举行庆典。

    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重修,高37.95米,下面是高大的砖石墩台,墩台正面围绕着垛墙,后面砌有宇墙。墩台正中有三门,正面呈长方形,后为券洞形,墩台上建有五座楼阁,俗称五凤楼,四周用精美的汉白玉栏杆围着。主楼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其余四楼为重檐攒尖顶,绚丽的彩画与金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气势宏伟,辉煌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向太和门。

    乾隆花园位于故宫内宁寿宫西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据说,乾隆皇帝打算在位60年后退位做太上皇,于是特地在宁寿宫旁盖了这座花园,以便自己在此颐养天年。全园面积虽然不足6000平方米,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湖石假山、古树奇花、彩画雕刻等江南园林之美却尽集园中。园内主要有古华轩、遂初堂、禊赏亭、萃赏楼、三友轩、碧螺亭、延趣楼、竹香馆、倦勤斋等建筑。

    妃子,她积极支持光绪皇帝变法,实行新政。慈禧太后对她恨之入骨。维新变法失败后,珍妃被打入冷宫。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挟持光绪皇帝狼狈西逃,出逃时觉得留下珍妃是后患,便命她自尽。珍妃不服,到慈禧太后那里对她大骂不止。慈禧太后恼羞成怒,命二总管把珍妃投入井内。珍妃死时年仅25岁。珍妃的尸体在井里泡了一年之久才被打捞上来。后人把这口井叫“珍妃井”,以此来纪念她。

    故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先后曾有24个皇帝居住在这里,统治中国达491年之久。那么,这座皇宫为什么旧称紫禁城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所。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称之为紫宫。故有“紫微正中”之说。

    紫微星垣是以北极星为中枢的星群。北极星亦称为北辰,古代认为它而众星共之。”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见解更为精辟,他说:“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也。”

    后来,人们就把“拱辰”比喻为四方归向的意思了。

    封建皇帝号称是天帝的儿子,是真龙天子。他们所居的皇宫,被比作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以达到江山永固,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保障自身的安全的目的,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明清皇宫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围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清皇帝及其家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警卫人员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那是外人绝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禁地。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旧称紫禁城。

    故宫是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宫吗

    从12世纪起,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从西安、洛阳、开封以至南京,移到北京。因此,北京的古迹和文物,尤其是作为都城象征的宫殿建筑,不仅在全国享有盛名,即使和世界各国著名都城的皇宫相比,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法国巴黎的罗浮宫,15世纪本来是一座城堡,自1541年改建成皇宫,历经路易十四、拿破仑,200多年中经过四次改建,一度成为欧洲的政治、文化中心。它和北京故宫相比,建筑面积尚不到紫禁城面积的1/4。

    宫SummerPalace),但凡尔赛宫面积尚不及颐和园的1/10。

    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冬宫,1764年建成,又于1837年遭受火灾,当年重建成目前的格局。它的建筑面积约为17800平方米,相当于紫禁城的1/9。

    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号称欧洲最大的宫城,初建时相当于当时莫斯科的1/4,但和北京的紫禁城相比,面积尚不足其一半。

    英国的白金汉宫,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乔治·费尔特兴建,1825年由英王乔治四世扩建。1837年维多利亚女皇移居这里以后,其格局维持至今。它的建筑面积相当于紫禁城的1/10。宫内最豪华的御座间(英王坐朝的宫殿)约600平方米,北京的太和殿则为1700平方米。

    日本东京的皇宫,自明治六年起火后,转年重建,全部面积(包括御苑部分)为330华亩(1华亩=666.67平方米),合217000多平方米,尚不及故宫的1/3。

    北京故宫,除去12世纪金、元两代遗留下来的琼华岛御苑部分不计外,仅就现存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紫禁城计算,即占地72万平方米,合1087华亩,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多年历变现存15万多平方米。

    北京故宫,虽在明清两代一直不断地营建、重建、扩建,但它的基本规模仍然是明永乐时期所确定的,至今仍能在紫禁城中看到许多五个世纪以前的古建筑。

    在世界闻名的古国中,巴比伦的宫殿早已荡然无存,所谓世界七大奇观的“空中花园”也只是在文学记载中有所描述,古希腊、罗马的宫殿已只剩下废墟,埃及、印度中世纪前的宫殿也已非原貌或全貌了。但北京的故宫却历经近五个世纪被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北京故宫在世界著名皇宫中是历史最悠久、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封建王朝皇宫。

    故宫是谁设计的

    故宫这样宏伟的建筑,如此浩大的工程,由谁负责设计?又是谁主持施工的?

    这的确是个历史谜团,难倒不少老北京人。因为故宫的建筑上没有如现代建筑那样明确地刻上此建筑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设计等字样。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故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匠师,姓蒯名祥,人称“蒯鲁班”的人设计的。

    但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古建部高级工程师、年近古稀的于倬云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曾经参加建造南京宫殿的蒯祥是故宫的设计者这个说法不确切,其实,蒯祥只是故宫的施工主持者,故宫真正的设计者应该是名不见经传的蔡信。

    永乐十五年紫禁城宫殿开始进入施工高潮时,蒯祥才随明成祖朱棣从南京来到北京,开始主持宫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经着手主持故宫和北京城的规划、设计和建造了。

    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代皇帝当年居住的宫殿。故宫的建筑结合了汉、满、蒙古三族的民族特色,整个宫殿的格局糅合了清王朝前期的政权制度和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两个方面,这是对清初社会的一个侧面反映。故宫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动工兴建,清崇的故宫占地约4.6万平方米,有房屋300余间,组成院落数十个。整个宫殿有中、东、西三路:中路的主体建筑是崇政殿,院落包括三进,南起大清门,北迄清宁宫。大政殿是东路建筑的主体,周围还有被称为“十王亭”的十座方亭。文溯阁是西路的主体建筑。这些建筑都建于乾隆时期,并保存至今。建国后政府对沈阳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并把它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

    崇政殿位于沈阳故宫中路前院正中,又称“正殿”。这座宫殿于后金天聪年间兴建,到了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时,又被改名为崇政殿,俗称“金銮殿”。

    宫殿的结构为五间九檩硬山式,俱辟隔扇门,前后围有石雕栏杆的出廊。在望柱下,则是吐水螭首,并以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来修饰顶盖。墀头、硬山博风板及正垂脊脊筒都是极为壮丽的五彩琉璃。殿内的椽间绘满飞云流水,梁架则全部用“和玺”彩绘来修饰。殿内还有两个金龙蟠柱,在这两根柱之间的是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及宝座。宽阔的丹墀则位于殿的前方,西设嘉量亭,东置日晷,为乾隆时用大理石雕造而成的。

    当时,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处理军政要务和接见外国使臣、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也是在这里举行后金改国号为清的大典的。清迁都北京后,历朝皇帝东巡时临朝听政的地方也是在这里。

    凤凰楼位于沈阳市故宫内,为清宁宫的门楼,于后金天聪元年动工兴建,历时九年才完工,初名翔凤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时,改称凤凰楼,并沿用至今。楼立于高大台基之上,共三层,面阔三间,进深也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采用了三重檐的建筑模式。楼顶、檐坡用明黄色琉璃瓦铺通往清宁宫的门道是底层。楼最初是用来让皇帝计划军政大事和举行宴会的,后来清军入关,楼被用来存放《实录》《圣训》《玉牒》等皇家要物,成为百姓不得涉足的禁地。但现在,楼对外开放,是登高览胜的理想之地。

    大政殿位于故宫东路,又叫八角殿,八角即是八旗的象征。大政殿端居中央,坐北朝南。

    殿前有两排依次呈“八”字雁翅排开的方亭。第一排方亭是用来让皇帝举行大典或与王公大臣议政的;第二排则是八旗首领和亲王办事的场所。

    文溯阁坐落在沈阳故宫西路,为西部建筑的主体。它由前部的戏台、嘉荫堂和后部的仰熙斋构成。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为了存放《四库全书》,专门建了这个阁。这里同时也是皇帝东巡盛京(沈阳)时读书、看戏之所。

    按照封建礼仪,皇帝不能与前朝妃嫔同居东西六宫。为了安置业已归天的老皇帝的妃嫔,清廷特意建造了慈宁宫供她们居住。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内保和殿之后偏西的隆宗门外,这个金碧辉煌的建筑群以慈宁宫为主,包括慈宁花园、寿康宫、寿安宫和英华殿等。宫门外有两头镀金铜麒麟雄踞石座之上,宫门内是层层大殿,座座楼阁。这个宫殿群专供过世皇帝的遗孀们居住,是宫中的寡妇世界。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初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顺治十年慈宁宫修葺一新,孝庄皇太后成了它在清代第一位主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又将寿康宫后面明代的咸安宫改建成寿安宫,也用来供太后、太妃们居住。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正宫,因而它必然是宫中举行庆典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每逢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重大节庆,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在慈宁宫大行祝寿礼,庆贺他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诞辰。在庆寿的这个月内,各衙门一概不理刑名;在京文武官员要进献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寿礼;外省官员除进表祝贺外,还须派代表进京参加庆典。庆寿这天,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和外国来使,一清早就按等级分别在长信门外、隆宗门外、午门外守候,乾隆帝则亲自守候在慈宁门外。待皇太后在中和韶乐的伴奏下升座,庆典活动便正式开始。首先是乾隆帝率诸王大臣向皇太后行三跪九拜礼,然后是皇后率内廷各妃嫔和公主、福晋、大臣命妇等向皇太后行三跪九叩礼……在这一系列礼仪中,最富有满族色彩的,是乾隆帝身着彩衣,手捧酒觞,面向皇太后跳舞这次祝寿,除按常例由内务府拨出白银1万两、珍珠上千串、绸缎上百匹外,从十一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五日这五天内,宫内外每天都要向皇太后进献大量的珍奇玩物,称为“九九寿礼”。例如,二十一日这天进了9尊佛像、9对宫灯、9个玛瑙花瓶、9件玉玩、9件古铜器、9盒果品、9幅挂轴、9本册页、9卷手卷;二十二日又进9件玻璃陈设、9个象牙大盆景、9对髹漆香几、9柄玉石玛瑙如意、9盘蜜蜡果品、9盒香料、9个彩漆手炉、9件牙雕陈设,等等。

    每年正月十六日,皇太后还要在慈宁宫宴请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以及蒙古王公的福晋、夫人等。举行这项礼节性活动,为的是既能笼络蒙古贵族,又表示清廷勉慰这些为国出力的公主。届时,皇后、妃嫔以及诸王、贝勒、贝子、公的夫人,满洲一二品大臣的命妇们也都要来赴宴。宴会设在慈宁宫,所用酒饭大都是亲王、郡王们进贡的,不足部分则由光禄寺补齐。这一天,清王朝的贵妇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慈宁宫成了她们的乐园。

    每当有公主订婚或下嫁时,皇太后也要在慈宁宫设宴招待额驸的母亲及其族中的夫人们,以示两家结好。

    清朝初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清朝后期随着清王朝的衰落,慈宁宫也逐渐冷清下来。道光年间,国家财政拮据也影响到了慈宁宫。当时道光帝的母后曾多次下懿旨,停止元旦及皇太后万寿节在慈宁宫的行礼朝贺、宴饮作乐,以减缩开支。晚清时期,慈禧皇太后虽骄横一时,但慈宁宫却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权欲熏心的慈禧当然不甘心像早先那些老太后一般,清心寡欲地在慈宁宫颐养天年。她几乎不曾在慈宁宫住过,只有当她想表现皇太后威严时,如过宫中“三大节”等,才到这里来摆摆样子。因此,这时期的慈宁宫经常是一派萧条冷落的景象。

    在慈宁宫居住的太后、太妃们,生活待遇差别很大。无论在礼仪上还是在日常开销中,皇太后都享有后宫中最高的礼遇。按照规定,皇太后每年可得20两黄金,2000两白银,160匹绸、缎、纱、布,124件名贵兽低下的太妃,先朝皇帝在世时尚且遭受冷落,住到慈宁宫后就更无地位了。通常她们只能得到一点微薄的例银,生活不免困窘,有的甚至不得不私下里做点针线活,让太监偷偷地拿到市上去换点钱花。

    紫禁城内的这个寡妇世界还有个特点,就是佛堂多。英华殿在明代就是皇太后的佛堂,清承明制,仍把它作为皇太后礼佛的地方。为表示笃信佛教,清代在修整慈宁宫时又将宫中的两层大殿也改为一座大佛堂,里面设有金漆雕花大佛龛,供奉着高大精美的三世佛。佛堂里经常是香烟缭绕,幡幢摇曳,经声朗朗。

    此外,不仅遵照满族“祭必寝”的旧俗,在寿康、寿安各宫里都设了佛堂,就连慈宁花园中的亭台楼阁,如慈荫楼、宝相楼、吉云楼、咸若馆、临溪亭等,也都被改造成佛堂。一些年老的太后、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只有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挨过她们的风烛残年。

    故宫共有多少间房屋

    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故宫共有房屋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为什么要建造如此数额的房屋,据说是玉帝天宫有房屋一万间,皇帝虽贵为天子亦不得超越天宫之制,所以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令人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半间到底在哪里?其实故宫里的半间房有很多,如太和殿原则上讲是九间,九是阳数,但为了突出表现其等级的至高无上,又在九间两头各加一个“夹室”,实际上就是半间。但传说中的半间则指今天所见文华殿后文渊阁西侧的楼梯间。

    当你参观游览故宫博物院,走到景运门外箭亭南望的时候,透过一片松林,你会看到院墙围着的一座两层楼的绿色琉璃瓦建筑,那便是清代存的古建筑不同,它两柱之间不是一丈多的间隔,而是仅有五尺左右的距离。紫禁城里的半间房就在这里。

    其实,从建筑构造看,“半间”之说很难成立。因为确定“间”的标准有两种。一种是“两架为间”,即两组并列屋架之间的空间为一间。唐建中四年(公元1783年)以军费不足为名征收间架税,就是采用两架为一间的标准。另一种,也就是现在通行的标准——“四柱为间”,即四柱之中的面积称为一间。不管用哪种标准衡量,文渊阁的“半间”都是一间,而非半间。“半间”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

    据文献所记,文渊阁形制亦为六间,并非五间半。其形仿制自浙江鄞县之天一阁。天一阁建于明代,为嘉靖时兵部侍郎范钦的私人藏书楼。传说建阁之初,院内开凿水池,池中隐有“天一”二字,因悟“天一生水”之义,所以阁建为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文渊阁沿袭天一阁形制,定为六间建置,两梢为楼梯间,宽仅一步架,但也确为一间,而非半间。

    这种说法有根有据,足以令人信服。但如果仔细推敲,却也有不尽然之处。首先,不知上述说法是指何时而言。众所周知,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自明永乐时初建到清末,变化很大。其间经过明代的不断扩充,明末战火的毁坏,以及清代的修复和增建、改建,现在所见之文渊阁是乾隆年间为存贮“四库全书”所建。如果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是指明代而言,那么现在所见之文渊阁还未修建,半间就无从谈起,且明代前后期宫内建筑情况又有变化,建筑间数也难免不变,由此看来,建筑间数未必有定数。如果传说数字指清代而言,那么与明代所存建筑间数如何吻合,又是一个问题。前面已说明明代建筑数量并非一定,所以清代要使两代建筑间数凑成定数并非易事,况清代宫内建筑变化也不少,就目前情况而言,还未见到有维持一个固有定数的材料。由此看来,文渊阁的间数与所传故宫房屋间数无关。

    那么,故宫房屋到底有多少间呢?经过古建筑专家们实地调查,并以七间。

    因此说故宫房屋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是不确切的,只是传说而已。

    紫禁城里有几条街道

    紫禁城里殿阁重重,千门万户,街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其中称街的有四条,用其他名称的通道有七条。

    由北到南的竖街有:

    东一长街:位于后三宫和东六宫、斋宫之间。北起长康左门。经近光左门,南至内左门。街东有大成左门,广生左门、咸和左门和仁祥门。街西有基化、永祥、景和、龙光门和日精门。

    东二长街:位于东六宫中间,北起干婴门,南至麟趾门。东侧有昌祺门和德阳门,西侧有迎瑞门和履和门。

    西一长街:位于后三宫和西六宫、养心殿之间。北起长康右门、经近光右门,南至内右门,街东有端则门、增瑞门、隆福门、凤彩门和月华门。

    西二长街:位于西六宫中间,北起百子门,南至螽斯门。东侧有长泰门和崇禧门,西侧有咸熙门和敷华门。

    东筒子:原称苍震门前直街。位于奉先殿东墙和宁寿全宫西墙之间,北起贞顺门西墙角向南,至锡庆门,再向南延伸至协和门,与西华门至东华门的通道相交。

    西筒子:其中一段原称启祥夹道。北起英华殿北门东墙角,向南东折经春华门至启祥门南折,延伸至熙和门,与西华门至东华门的通道相交。

    宁寿全宫东墙和“十三排”之间有条通道。北起贞顺门东墙角,向南英华殿、寿安宫、寿康宫西墙和内金水河之间有一条通道,北起城隍庙向南可至西华门。

    东西的街道有:

    乾清门前,保和殿后,一狭长的广场东起景运门,西至隆宗门,有人称之为横街,也未尝不可。东出景运门可与东筒子通道相接,西出隆宗门可与西筒子通道相接。

    北宫墙外和东西联房之间,有一条大通道,东起东北角楼,西至城隍庙。它不但与四条大街北端相连,而且通道南侧可进贞顺门到达宁寿全宫区,进顺贞门可到御花园、后三宫和东西六宫,进英华殿北门可到英华殿,在通道北侧正中可出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

    再有一弓背形的通道自西华门,经熙和门、午门内侧,东西朝房南端,经协和门至东华门。

    紫禁城里的这十一条通行道,概括起来说成是“横三竖八”也是可以的。

    皇家建筑与“九”有何关系

    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紫禁城有九重院落: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故宫的城墙高九米九。

    天安门的城楼是九楹重楼。故宫四个角楼的结构是九梁十八柱。故宫的门钉是纵九横九,只有东华门的钉是纵九横八。

    天坛祈年殿的殿顶是九龙藻井;天坛圆丘坛的石板、台阶、栏杆的数目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北海和故宫的九龙壁均为九龙……阳,偶数为阴。“九”是阳数中最大者,称为“极阳数”。古代常用九象征天。如“九重”“九霄”等。此外,九在《易经》上还含有吉祥之意,故古代的皇家建筑多与九和九的倍数有关,以此来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

    宫殿、佛寺的顶饰

    凡到过北京故宫、避暑山庄外八庙、沈阳故宫的人,无不被那雕塑精细的殿顶、角兽所吸引。它们造型奇特,或卧于脊端,或一排排一行行秩序井然地伫立于脊角上,为整座肃穆庄严的古建筑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

    大殿正脊两端似龙头的叫做“吻脊”或“鸱吻”,它张开巨口,用利齿咬住屋脊,尾部上卷,背插宝剑,是传说中的避火神兽,据《唐会要》载:“汉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屋上,以压火。”而檐角上的一排灵禽异兽,依次为:仙人(骑凤)、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据传这些小瑞兽均能避火。虽为传说,可帝王深信不疑,所以自古以来无不效法。

    实际上从古建筑结构上来看,“鸱吻”及小瑞兽的身下均有长长的钉子,钉入木枋之中直通屋脊,使整个屋顶紧密相接,浑然一体,起到了加固屋顶的作用。所以这些古建筑几百年来几经地震、饱尝风雨,大殿均安然无恙,这小小的脊兽与鸱吻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才智。

    在封建王朝里有着严格的规定,平民百姓们的居室是绝对不允许安放脊兽的。只有皇宫和敕建的庙坛、王府才可照规定设置。故宫的太和殿有妃的居室均为九个或七个。承德外八庙规定为七个,相当于皇子、王爷、贝勒府的规制,因为这里是蒙古王公和活佛走动的地方。

    在北海、雍和宫、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建有许多亭塔、殿阁,凡攒尖式的顶,大多都设置着金碧辉煌、造型华丽的顶饰。这些顶饰有的似宝瓶,有的如古钟,有的像棒槌,大多是铜制鎏金或琉璃砖瓦砌造。人们通常称为“宝顶”。这些金光闪闪、千姿百态的宝顶,为寺殿增添了喜庆、华美、壮丽的气氛。

    建筑大师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考虑了建筑物本身的美观,更重要的是从建筑本身的稳固、安全方面考虑。人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凡攒尖顶式的建筑,整个木架结构呈塔形,向上逐层收进,最后都要集中在顶端的一根直柱上。由于古代没有避雷设备,容易遭受雷击而酿成火灾,所以人们给这根孤立顶端的柱子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雷公柱”。如果雷公柱常年遭受风雨的侵蚀,一旦腐朽,整个建筑就会散架,所以建筑大师们千方百计地保护这根柱子,像保护脊梁骨一样精心。为此他们在雷公柱的外表上,设计了形态各异的顶饰,把雷公柱包得严严实实。这不仅达到了保护的目的,也给古建筑增添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气氛。

    小小的顶饰如沧海之一粟,就在这一点一滴汇成的古建筑艺术的海洋里,显示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太和殿为什么俗称金銮殿

    提起金銮殿,许多人都知道是皇帝老儿坐龙廷的宝殿,要是说太和殿,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这就是俗称的金銮殿。

    太和殿在明代称为奏天殿。亦称皇极殿,到清代改称太和殿。据史书殿,其西边叫还周殿。在还周殿北为金銮殿。金銮殿旁的坡叫金銮坡。金銮殿与翰林院相接,所以唐代帝王召见学士等官员常在此殿,因此极有名气。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的诗句。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也有“忆芳封书在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这样对金銮殿的描写。宋代沿袭了唐代的规制,在京城也建有金銮殿。

    唐宋两代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鼎盛时期,统治的时间也相当长,社会比较稳定,因此,两代的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艺术都取得了高度发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帝王使用的重要的宫殿,名气极大,加上文人墨客的宣扬,更是家喻户晓了。

    特别是唐宋以后,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明确地写到,皇帝的正殿就是金銮殿,皇帝的车驾也称为銮驾。如元代百仁甫在《花月车墙记》中描写“脱却旧布衣直走上金銮殿”。所以千余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使用的最重要的、最尊贵的宫殿就是金銮殿。这是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

    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例行朝会、举行大典、行使最高权力时使用的宫殿,它是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所以人们通俗地称它为金銮殿。

    宫殿墙垣为什么是红色的

    一到北京,人们首先会注意到天安门、故宫、中南海的红墙。细思量,不论是君王住所、佛门净地,或是后人崇祀先贤之祠,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所有的墙垣都是红色的。

    杜甫名句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门,刷了一层红漆,显示着的是权势与富贵,也就是等级。历代宫垣庙墙也用朱色,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所致。民族学家与考古学家联合考察后也认为,这与祖先最久远的原在偏远的云南山区,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常常用血把全身抹得通红,他们相信这可以避免恶魔的侵害,免除灾疾。在湘西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巫师身着红袍,手摇铜铃来驱散妖魔,红袍的直接作用是防止邪魔近身。北京山顶洞人被发掘时,其奇特的埋葬习俗令人费解:死者周围撒了一圈赤红色铁矿粉。考古学家认为,山顶洞人当时已有灵魂观念,他们在下葬时陪葬一些生活用品以供死者继续生活,而火是不能缺少的。火是红色的,便用赤铁矿粉来表示红色,代表火。世代相袭,火、血、太阳便都用红色来表示。皇帝、神灵所居之处,大墙刷上红色,庇佑君王贤灵不受骚扰,这红色便成了心理上的保护屏。

    颜色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一旦颜色依附于某种载体,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时候,便有了等级。

    伪满洲国皇宫

    伪满洲国皇宫位于长春市的东北角,占地约4.3万平方米。

    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第三次“登极”时,曾把这里当做伪满洲国的宫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2月,日本侵略者在沈阳召开“东北行政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溥仪为“执政”的伪满洲国执政府,定都长春,改名新京。2月18日,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改称“满洲帝国”,年号康德,并自号“皇帝”。同年3月1日,溥仪以其住所为皇宫,在那里重新登上“帝位”。

    伪皇宫由“内廷”和“外廷”两部分组成。当年溥仪和家属即是在内廷生活的,外廷则被他用来处理“政务”。1934年的“登极”典礼即在外廷举行,溥仪在“勤民殿”接受日伪官员的朝贺。溥仪只是名义上的皇时仓皇出逃。伪皇宫的内部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后,才对其进行整修。1982年有关部门在20个省市的协助下,开始文物征集工作,历经多方努力共搜集到7000多件文物资料,并陈列在伪皇宫,令游人得以重读那段日本侵华的历史。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东城区雍和宫大街东侧。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皇子胤?在明代内官监太监官房旧址上建造,称?贝勒府。胤?获得和硕雍亲王封号后,改称雍亲王府。胤?当上皇帝后,亲王府作为潜邸,一半改成黄教上院,一半作为皇帝行宫,后行宫毁于火灾。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雍和宫由上院改建而成。雍正十三年,因雍正帝灵柩停放在此,将宫内永佑殿、法轮殿等主要建筑改易黄瓦,将雍正帝像摆放在永佑殿进行供奉,并改名神御殿。从此雍和宫成为清帝对祖先进行供奉的地方,大部分殿宇为喇嘛诵经之所。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又改称喇嘛庙,清政府以此为中心管理全国喇嘛教事务。

    雍和宫内保存的佛像及丰富的佛教经典文物数以千计,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陈列其中,如有雍和宫“三绝”之美誉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的木雕佛龛”和18米高的“檀木大佛”。雍和宫原有医学殿、数学殿、显宗殿和密宗殿4个学殿。喇嘛在这里分别学习医学、佛教、历法和佛学经典知识。

    雍和宫的建筑雄伟壮丽,共有院落五进。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是其主要建筑,并配有牌楼、碑亭、配殿。天王殿原是雍亲王府的大门,乾隆的御笔匾书和对联就陈列于殿内。殿中的布袋僧(俗称弥勒僧)是木刻贴金像。两侧是泥塑彩绘的四大天王像。

    雄宝殿差不多。殿内供三尊巨大的铜佛像。释迦牟尼在中间,阿难、迦叶胁侍在两边。左侧是燃灯佛,右侧是弥勒佛。殿内椅子披着猩红画布,黄色帷幔垂到地下,香烛高照,惠气瑞祥。蒙麻泼金的十八尊罗汉像位于殿的东西两侧。

    永佑殿原是雍亲王府时期的正寝殿,雍正即位前是外书房和住处。乾隆改为喇嘛庙后,该殿成为清朝皇帝供奉先人的影堂,长寿佛居正中,药师佛居右,狮子吼佛在左。这三尊佛像均是用高达2.35米的檀香木雕琢成的。

    法轮殿建筑气势恢宏,平面呈十字形,5个小阁设在黄琉璃瓦顶上,阁上各有一座小型喇嘛塔。殿内供奉着铜质宗喀巴大师像,五百罗汉山位于像后。

    宫内最大的建筑是万福阁,黄瓦歇山顶,有楼阁三层,高达30余米。阁内有著名的檀香木弥勒站像,高26米(地面上18米),比例协调,身材魁梧。永康阁和延绥阁分别在阁的左右两侧,悬空阁道将三阁联成一体,成为一组雄伟壮丽的建筑群。

    清帝的御花园——北海公园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内中南海北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原为辽、金、元、明、清历代封建帝王的御花园。全园以北海为中心,占地面积70余万平方米。

    北海南部为依山而建的寺院与山麓岸边的牌坊,由一桥相连,对面则是团城的承光殿。北面山顶至山麓,亭阁楼榭穿插交错、隐现于幽邃的山石之间,变化万端。山下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北海的布局既得江南园林之妙,又保留了北方园林庄重的特点。

    太液池指北海之水。元代名太液池,明代为与中海、南海相别改称北海。全园布局得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水中有岛屿,沿岸建筑亭台楼阁。太液池之水,占全园面积的1/2之多。水面南部为景色宜人的琼华岛。沿岸一带建有濠濮间、静心斋、画舫斋、五龙亭等,在碧草水光之间若隐若现。

    琼华岛位于北海太液池南部,为北海全园的中心。岛上建筑依山势分布,高低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南面的主体建筑为永安寺,其他有法轮殿、普安殿、正觉殿及配殿廊庑、钟鼓楼等,红墙黄瓦、绚丽多彩。西面为悦心殿、琳光殿、庆霄楼及阅古楼,存放着乾隆时的摹刻珍品《三希堂法帖》。岛东建筑不多,但碧树绿荫,景色幽静。绿荫深处有一块乾隆书“琼岛春阴”的石碑,为“燕京八景”之一。北面山麓沿岸一排临水游廊像一条彩带,将整个琼华岛拦腰束起,山峰、回廊和白塔相映成趣。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与秀美的景山、故宫交相辉映,黛色岚光,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

    北海白塔位于琼华岛,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现存为雍正时重建。塔高35.9米,周长72米,连山高共达68.7米,呈宝瓶形,底座为方形。据说建此塔目的有二:一是军事目的,白塔在皇城的最高处,可以望城内外,塔上塔下设有信炮,发现警事,立即鸣炮,别处立即响应;另一个目的是宗教方面的,据说有一个喇嘛从西域来,请求顺治帝建立寺塔,得到恩准,就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皇帝封他为诺木汗,主持永安寺。每逢夏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此举行佛教活动,白塔自下至顶,灯光罗列,直连满天星斗。

    白塔前的善因殿是一座由琉璃砖砌成的小佛楼,殿中供奉着千手千眼佛。

    九龙壁是位于北海北岸天王殿西的一座影壁,用彩色琉璃砖砌成,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九龙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长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底座台基为青白玉石,上有绿琉璃须弥座,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蛟龙浮雕,个个龙爪雄劲,体态矫健,在云雾波涛中奔腾飞跃。壁东面的纹饰为江崖海水、旭日东升流云纹,西面则为江崖海水、明月当空流云图。壁顶为琉璃流云飞龙纹。影壁用四面二十四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色彩绚丽,古朴大方。

    帝王祭天的天坛

    天坛位于永定门内东侧,占地面积达270万平方米,是故宫面积的四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始建,初名天地坛,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改称现名。

    天坛是封建帝王祭天的地方。整个建筑分内坛和外坛,有两重坛墙围隔。内坛集中了主要建筑,其平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环绕坛周半圆半方的围墙俗称天地墙。明朝永乐年间曾在这里合祭天地,后来北郊另建地坛,这里才专门用来祭天。坛内建筑主要包括斋宫、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坛以及储存神牌的皇乾殿、祭祀时宰杀牲畜和制作祭品的神厨库和宰牲亭等。为了连接地和天,南北中心轴之间建有一条丹陛桥,桥中间稍凸出的路面称“神道”,是“神仙”的专用道;左为“御道”,专供皇帝行走;右为“王道”,是王公贵族和大臣将相走的道。

    斋宫是皇帝到天坛祭天时斋戒、沐浴的地方,其坐西向东,四周筑有城墙,外面环绕着深池。建筑的中心是一座重檐垂脊的5间大殿,有汉白玉崇基石栏,殿内不用梁柱,又称无梁殿。在祭天前三天,皇帝不饮酒,不吃荤,不吊丧,不听音乐戏曲,也不接近后妃,独自一人在此居住。

    祈年殿位于丹陛桥的北端,原名“天地坛”,最早是皇帝祭祀天地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天坛的象征。殿内不用大梁长檩,而由28根巨大的木柱和相互衔接的枋、税、桷、闩支持,高大而沉重的三重檐建筑水平已达到巧夺天工的地步。殿内4根“龙井柱”代表一年四季,外层12根柱子表示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中层12根柱子象征12个月,内外檐柱相加共有24根,象征24个节气。殿的四周没有墙壁,全部为隔扇门,殿顶悬挂着相当精致、美观的彩色图画。

    圜丘坛坐落在天坛的南端,是皇帝们在冬至日祭天的地方,又称“祭天台”。根据“天圆地方”的说法,建为圆形。又因为天属阳性,因此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栏板的数目和尺度,都是一、三、五、七、九等阳数(即奇数)和它们的倍数。人们站在石坛上层的圆心上,只要小声地说话,就能听到很大的回音,这是由于音波传到圆围墙和石栏杆以后又迅速折射回来的缘故。

    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的场所。正殿建成圆形以象征天。东西各有五间配庑,存放圜丘配祀神牌。其正殿及东西配庑被一圆形的墙壁围着,由于内侧墙面光洁平整,声音可沿内弧传播,故又称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南台阶前还有三块回音石,能发出奇妙的回音。

    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面积290万平方米,3/4为水面,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园林。远在金、元时期,著名的瓮山风景胜地就在此地。明代曾在此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该地得到大规模修建,瓮山改为万寿山,园名改为清漪园。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清漪园,园中许多建筑物惨遭毁损。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全部海军经费予以重建,历经10年才得以竣工,改称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部分建筑又被八国联军焚毁。

    全园由万寿山、昆明湖等组成,各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可分为勤政、居住、游览三个区域。园中主要景物如佛香阁、排云殿、德和园大戏楼等均是清末木构建筑的代表作。其园林布局借景西山玉泉山群峰,使空间得以扩展,气魄宏伟,手法巧妙,为我国园林艺术中讲求“虽由人秀,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佛香阁在万寿山前,为颐和园标志。它共有八面三层四重檐,高41米,下面的石台基有20米高,气势宏伟,是全园的中心建筑。清乾隆时本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时“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此阁遭英法联军毁坏,光绪时在原址依样重建,供奉佛像。

    昆明湖位于万寿山前山,面积220余万平方米,因其是由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故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后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故又称瓮山泊。清乾隆建清漪园时,将湖开拓成为现在的规模,命名昆明湖,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典故,并且每年夏天在湖上练武演操。昆明湖上的主要景物有西堤及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万寿山后山脚下有一后湖。

    苏州街位于万寿山后面的湖北风景区,原称买卖街,建于清乾隆年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86年重建,5年后建成。苏州街俗称“宫市”,这是中国古代“宫市”的孤本,和它山上规模宏大的四部洲寺庙一起形成了“以庙带市”的民间商业模式。

    圆明园

    圆明园遗址在北京西郊海淀区,由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组成,原为明代的苑园。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公元1723年)后把圆明园辟为御园,之后历代扩建,到了清代最鼎盛的乾隆年间,开始大规模地扩建。此后,经历了6个皇帝,花费了150年时间,终于建成为集当时中外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一座皇家园林。

    园内建有楼台殿阁、亭榭轩馆140余处,湖光山色,奇花异木,共计祭祀用的安佑宫,藏书用的文渊阁等。此外还汇集了江南无数胜景,堪称文化艺术宝库,因此圆明园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园中将珍宝洗劫一空,并纵火焚园,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今天,它成了园林的象征,也是中外游人参观圆明园的必到之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