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黄帝是传说中中国远古时代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号轩辕氏。后人尊称其为“黄帝”。“黄”就是土地的光辉,象征着农业。黄帝领着他的臣民开发黄河中下游,他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如何种桑、养蚕、缝衣。
后世推黄帝为始祖,轩辕一词便成为中华民族和祖先的代名词。传说黄帝乘黄龙升天后,华夏臣民便将其衣带、靴子、宝剑等物埋于桥山,即现在的黄帝陵。
在桥山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面写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几个大字。“汉武仙台”位于“下马台”左前方,是一个高十几米的大土丘。传说当年汉武帝北征匈奴大获全胜归来时,特地下令筑了一座土丘祭祀黄帝,一是为了显示他的战功,二是为了祈祷自己能长寿成仙。这里是桥山的最高处,俯瞰全山,整个林海一览无遗。由此向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墓上长满古柏,高3.6米,墓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围墙正面的碑上,镌刻着四个行书大字“桥山龙驭”,为明朝唐?所书,相传此处便为黄帝升天处。陵前有一座祭亭,四角飞檐,亭中碑上镌刻着“黄帝陵”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手笔。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史记·五帝本纪》以及《黄帝本行记》都记载:“黄帝崩,葬桥山。”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南十数里的鹿原坡,为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探访到的古陵之一。宋时立庙祭祀,明、清整修过多次,后逐渐毁弃,1986年在原址按清炎帝陵的风貌重建。炎帝神农氏为古传三皇之一,姓姜,与皇帝轩辕氏合称炎黄,为中国人的始祖。据称他在位120年而死,死后被安葬在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在陕西省宝鸡市神农乡常羊山也有一处炎帝陵。
陵前原建有规模庞大的祠、坊、“天使行馆”等。陵侧有数方明清御祭碑,相传“洗药池”是炎帝采洗草药之处。四周古木参天,遮天蔽日,水岸畔有石若龙首、龙爪。近年当地修复炎祠、崇圣坊,清理炎陵道路,新建时祭公馆、神农阁等,并经常举行大型祭祀活动。1992年炎陵被列为“友好观光年”中“寻根朝敬”活动的第一项。炎黄圣迹南北遥相呼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昊陵
少昊陵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区东4千米的旧县村东北处。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东夷首领少昊便埋葬在此处。陵始建年代不详,据史载,宋代已“叠石为坟”,明清时均有修葺,陵园占地面积为8.3万平方米,现存的10多间古建筑,为宋宣和年间建筑。陵墓外层由石板砌成,呈金字塔形,下底长28米,上底长9.4米,斜坡高15.2米,俗称“万石山”。陵顶旧时有一座小庙,有宋宣和时遗物少昊的汉白玉石雕供奉在里面。陵前有3间享殿,3间东西庑。园内古木参天,有数十块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碣石刻。唐代诗人高适在游少昊陵时,曾留下了“前临少昊虚,始觉东蒙长”的诗句。
少昊,传说中五帝之一,姓姬名挚,号金天氏。据传黄帝时,其母女节梦见流星,感应生出少昊。少昊登帝位后徙都曲阜,修太昊之法,以鸟为官,在位近100年。
擂鼓墩古墓群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2.5千米。这里古为随国领地,山岭绵亘,古冢森森,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君主曾侯乙。墓建在红砂岩坡之上,凿石为穴,墓室面积为220平方米,深约20米。主棺全为彩绘,分内外两层。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发现了多具殉葬棺,殉葬人多为13~25岁的女性。随葬物品多达1.5万多件,有礼乐器、车马器、兵器、漆木竹器、金玉器及竹简等。金杯、金盏光彩夺目;玉璧、玉环、玉璜、玉鞦等玲珑璀璨,刻技高超;钟、磬、鼓、瑟、琴、笙、箫、笛等乐器,种类繁多,排列有序。特别是其中一套拥有64件器物的铜编钟,设计精致,铸造瑰丽,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能演奏古今乐曲,令人惊叹不已。
据编钟上的铭文记载,这套编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惠王送给曾侯乙做殉葬品的。这批文化瑰宝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艺术的成就,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擂鼓墩已加盖厅庑,以保存墓坑、椁室及大部分棺木,并陈列有关的文物及其复制品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1.5千米处,是当地农民于1974年春在打井时发现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从葬坑,以1974年发现的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的一号坑为最大。它由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中间置有排成方阵的与真人、真马大小相同的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共6000多个。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离一号坑约20米,发现于1976年春,是与一号坑、三号坑并称的又一壮观兵阵。二号坑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占地9216平方米,陈列厅建筑面积达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多兵种联合阵容。三号坑位于二号坑西边,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占地500多平方米,内有1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据有关专家推断,三号坑应当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
1979年,在一号坑原址上,建成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近年国家又对二号坑清理发掘。秦陵兵马俑使世界为之震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界遗产名录》。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位于西安市西郊阿房村一带。据史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仿照其国宫殿在咸阳重新建造一座,此即“六国宫殿”。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被一次性迁入咸阳,导致南临渭水、北靠高原,因而无发展前途的咸阳宫殿林立,人口剧增。因此秦始皇又开始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征发刑徒70万,在原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秦始皇在前殿竣工前便驾崩了。他死后,秦二世继续修建。楚霸王项羽入关后,将宫殿付之一炬,“火三月不灭”。
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1000米,包括前殿和后宫两大部分。前殿遗址东西宽1300多米,南北长500米,面积约为60万可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相传,阿房宫共有700余所大小殿宇,各殿气候在一天之中不尽相同,宫内深藏珠宝、美女无数。秦始皇巡回各宫室时一天住一处,到其死时还没住遍所有的宫室。由此可想象阿房宫昔日的规模。
昭陵
昭陵位于西安西北礼泉县城东北的九峻山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它始建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葬长孙皇后时,至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葬李世民时才建成,历时13年,为唐代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墓。
陵园面积为2万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今其建筑仅存遗迹,正面南山下朱雀门的门阙和献殿遗址,山北的玄武门、祭坛等墙基尚可辨认。门内列置贞观时期14个少数民族首领的石刻像,如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高昌王!智勇、焉耆王突骑支、阿史那杜儿等。据史载,昭陵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墓室中非常华丽,犹如天上宫阙一般,内设东西厢,列置许多装有殉葬品的石函。山上还建造了房舍和游殿等,以使“宫人供养如平常”,甚至特修了直接通往墓门的栈道。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其富丽堂皇和工程的浩繁。
昭陵是唐代帝王“以山为陵”的先例。李世民自昭陵刚开始营造起,便立下了“功臣密戚”以及“德业佐时者”陪葬的制度。因而偌大的陵园中,有200多座墓冢,其中有姓名可考的就有167座。墓主多为王公、公主和著名臣僚,还有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将领。昭陵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陪陵最多的一座帝王陵。
乾陵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为武则天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为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时,受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唐高宗即位,复召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与王皇后、萧淑妃争宠,互相谗毁。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王皇后被废不久,即与萧淑妃同被害死。武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自显庆末年起,乘高宗体弱多病之机,遂专国柄,威势日重。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称为“二圣”。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
武则天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剪除异己,打击政敌,并滥杀一些被她怀疑的大臣。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有的被贬逐,大多数则遭诛杀。李氏皇室及宗室诸王被相继杀戮殆尽。武则天以女主的身份号令天下,执政前又无自己的心腹,执政后多疑臣民不忠于己,遂任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广施罗织,严刑逼供,奖励告密,虽然消灭了一些政敌,但也导致滥杀无辜。武周政权正式建立以后,斗争趋向缓和,此风才有所收敛。武则天为抬高武氏一族及宠臣李义府等人的武则天(绘画)社会地位,抑制旧门阀士族及李唐皇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把武家列入第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入于谱。为了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破格用人。这样做虽然选拔了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不免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
高宗在位时,武则天曾上疏建言12事,其中有劝农桑、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进步的主张,高宗皆略施行之。在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由于隋末农民起义的推动及唐太宗贞观之治奠定的基础,也由于武则天沉重打击了旧士族和大贵族、大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所以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武周政权建立后,她感到整个西域过于阔远,不易管辖,遂于长安二年(702)把天山以北地区从安西都护府划出来,另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安西四镇(即碎叶、龟兹、于阗、疏勒)自垂拱二年(686)起为吐蕃所复了四镇。武则天还非常重视著述,召学士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政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她另有《垂拱集》《金轮集》等著述。
一、乾陵地宫
乾陵地宫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寝宫,是最令人神往、最迷人的地方。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梦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和考古资料,时至今日,人们对乾陵地宫仍然是不甚了解。毫无疑问,在进行科学发掘之前,要完全揭开乾陵地宫的秘密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披露的蛛丝马迹,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从现存的文献资料记载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条沟通地宫的“羡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隧道。这条隧道是由露天的堑壕与石洞两部分构成的。两段交接处便是地宫宫门所在。1959~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两次对乾陵隧道进行了勘查与试掘,特别是1960年3月对隧道进行了大面积揭露。揭露的情况表明,乾陵的这条隧道露天部分全长63.10米,宽3.9米,位于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梁偏东处,呈斜坡形状。内部用1~2吨重的长方形石条叠砌,共叠砌了39层。表层约用石条410块。石条与石条上下、左右之间均以铁细腰挂板、铁棍拴拉,然后再在其缝隙之间浇灌铁浆,从而使石条不能移动,成为一体。通过隧道就到达了宫门。
少,不得而知,不过可以肯定,地宫的石门一定是坚固可靠的。进入宫门便可以到达墓室。墓室是地宫的主体,根据“号墓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测,乾陵地宫墓室至少是前、中、后三室。根据唐人的宇宙观和已发掘的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结构当是上圆下方,顶部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至于墓室的大小,目前尚无具体材料可资说明,但可以想象要比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室大得多。
地宫里有些什么东西,这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从《唐六典·大唐元陵仪注》文献中,我们可获得一点信息。首先,地宫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着皇帝的棺椁。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宝之类,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壁、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口含贝玉,仰卧于褥上,面对棺盖。棺盖内侧镶有黄帛,帛上画着日月星辰及龙鱼等物。其次,后室或后部设有石床,石床周围放置衣冠、剑佩及死者生前喜爱之物。再次,前室或前部设有“宝帐”,帐内设有神座。神座西面,放着玉制的“宝缓”“谥册”和“哀册”,神座东面放置一些“玉币”。
除此之外,地宫里还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根据武则天所撰写的《述圣纪碑》碑文中考证,地宫里还有不少珍贵书籍和名人字画。史载五代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时,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这说明昭陵地宫的封闭程度是很高的,那么乾陵作为两位皇帝寿终正寝之地,其封闭的程度一定超过昭陵。从1960年发掘隧道时得知,乾陵至今未被盗掘。那么,可以想象,待到幽宫重启之日,将会出现世界第九大奇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
二、“无字碑”之谜
乾陵“无字碑”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前,高大雄浑,闻名于世,但碑上没有刻一个字,引得历代无数的游人和学者抚碑遐思,不得其解。“无字碑”起源较早。史载东晋太元八年(383),前秦苻坚率军70万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谢安死后,有人认为谢安功高莫名,应立碑而不刻文,意即功劳之大,非语言所能表达。“无字碑”之说,可能由此而来。
封建社会的帝王陵前本来是不树碑的,墓穴内也不放墓志铭。其用意就是认为皇帝的功德太大,难以用文字去表达。但是乾陵却突破了这一惯例,在朱雀门外竖了两通高大壮观的石碑,一个是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一个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堪称“历代群碑之冠”。历史上帝王陵墓前立“无字碑”者,以唐乾陵为最早。乾陵“无字碑”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圆首方砖,碑首刻有八条生动有力的螭龙。螭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螭首作为装饰,常见于古代青铜彝器、碑额、屋脊、殿柱及印章上。碑身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高4.12米,宽1.19米,龙爪锋劲尖利,身躯矫健,腾云驾雾,充满活力。龙头之上有一展翅翩跹的金凤凰,神态飘逸若仙,出神入化,绝前仅有,令人叹为观止。碑座正中刻有《狮马相斗图》,长2.14米,宽0.66米。图中雄狮昂首怒目,威猛强健,而马却屈蹄俯首,伺机待逃。整个“无字碑”浑然一体,雕刻精美,不愧为我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
乾陵“无字碑”于盛唐时建立,但却未刻唐人一字,个中缘由,后人纷纷猜测。如今留在“无字碑”上密密麻麻、模糊不清的字迹,宋金以来文人学士的诗文和近年来人们不停地议论,正说明人们对它的关注和解谜之迫切。到目前为止,对武则天的“无字碑”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德大说。有人说武则天以女子称帝,创前代未有之奇局,必定自认为功
乾陵“无字碑”
高德大,可与秦始皇相匹。秦始皇曾作无字碑以颂其德,武则天仿而效之,故有此碑;而另有人说武则天死时,自认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故仅立白碑,不刻文字,取《论语》“民无德而称焉”之意。
这种说法,初看似乎不无根据。今泰山云海之中,确有一座被认为立于秦代的“无字碑”。可是,仔细一想,《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封禅书》载秦始皇刻石之事甚详,但没有提到在泰山立“无字碑”一事。假使武则天仿效秦始皇,那她应将“无字碑”立于泰山,而不应树在墓地。更何况武则天葬乾陵是她死后才决定的事,她怎么会将自己的功德之碑提前立于乾陵的观阙前?而《论语》所谓“民无德而称焉”是孔子针对泰伯三让天下而言的,意思是说,泰伯品德极高,老百姓简直找不到恰当的词来称赞他。泰伯不是“帝王”,故“民无德而称焉”,决无“帝王德高功大”之意。
其二:自惭说。有人说,武则天喜欢自诩,临终大树碑石,以歌功颂德,但撰写碑文时,愧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因而留下了“无字碑”。这种说法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史书上有关武则天晚年的材料较多,但没有临终“自惭”的记录。再者,武则天生前曾为其父立了“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为自己立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临终前怎么会一下子“惭愧”到这步田地?
其三:称谓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武则天自立的,而是唐中宗李显给武则天立的,白碑立好后,李显在武则天的称谓是书为皇帝还是母后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从而形成了“无字碑”。这种说法表面上有些道理,实际上幼稚得很,《唐书》载:武则天临死前,曾宣布去帝号,死后亦被谥为“则天大圣皇后”。且终中宗之世,通称“则天大圣皇后”。因此,唐中宗真要给武则天立碑,称谓是不成问题的。纵或有些称帝称后之纠纷,也在乎中宗一念之间,何至于举棋不定,以致留白碑一座!
其四:非碑说。有人说“无字碑”不是碑,而是“祖”。“祖”代表宗庙,当然不写文字。持此种说法者是见“无字碑”在左、“述圣纪碑”
碑石。史载先秦时代,天子诸侯立“祖”于宫殿之左,以祀先祖,置“社”于宫殿之右,以奉土神,谓之“左祖右社”。此说有标新立异之嫌。
其五:遗言说。此说似近情理。武则天自显庆五年(660)参与朝政到神龙元年(705)归位中宗,内辅外临数十年,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维护了唐王朝的强盛局面,确实算得上是风流人物,巾帼英雄。因此,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价”是有可能的。此说是郭沫若在“我怎样写《武则天》”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此作原刊于1962年7月8日《光明日报》。该文略云:“没字碑,是纪念武则天的碑,原无文字。据说是根据武后的遗言:自己的功过由后人评价,不刻文字。”郭老名气大,这一观点一提出,很快被人们接受。后来又有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发展了郭老的观点,擅自去掉了原话中的“据说”二字,使语气变得十分肯定。当然,如果武则天果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那么无字碑的真相自然就大白于天下了。但问题在于,有关武则天的最主要的史籍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唐会要》所载武则天遗制中并没有这样的词句。因此所谓的武则天“遗言”,纯系想当然而已。
武则天死后,李唐皇室争斗频繁激烈,先是韦皇后效法武则天,继而李隆基杀韦皇后及其党羽,又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直到先天元年(712),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后,争斗不安的局面才算稳定下来。在这7年左右的内争中,也有可能将撰写碑文、刻碑之事搁置一边、无暇顾及,或因中宗的早死、睿宗的昏庸而未能为文之故。因此,武则天的“无字碑”恐怕也与动荡的局面,中宗、睿宗的修养、态度及别的一些个人因素有关。
近年来有关人士曾对“无字碑”作过仔细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在碑之阳面,从上到下,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格子。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人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当初立“无字碑”时是准备往上面刻字的,而且已经写好了碑文。根据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计算,碑文约3300余字。由此推测:乾陵“无字碑”是武则天死后由中宗立的。“无字碑”之所以无字,制立的“述圣纪碑”不赞同,或是与当时朝廷内外的形势、当权者个人情况以及武则天遗制“?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等有关系。
三、章怀太子墓为何有两合墓志
墓志是人们为纪念死者或他们的先祖,把其事迹、经历和德行、功勋铭刻于石,埋在墓中,借以留传久远的一种方式。其性质和碑刻相近。散文体的叫“志”,韵文体的叫“铭”。刻石上有志无铭的,称为墓志,有铭无志的称为墓铭。大多数志铭二者兼而有之的,就叫墓志铭。人们习惯统称“墓志”。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墓志起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因此,唐代墓志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纵观唐代墓志,大多数都是一墓放置一合墓志。但乾陵陪葬墓之一的章怀太子李贤墓内却放置了两合墓志,比较特殊。那么别的墓葬只有一合,为什么这里是两合,而且是不同的两合呢?这是因为墓主人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两合墓志映射出了李贤太子身后的三次葬礼。
章怀太子李贤,是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曾立为太子。太子在监国期间,协助父皇处理朝政,颇有声望。读过《后汉书》的人都知道有“章怀注”,注者正是这位章怀太子。正是在《后汉书》的注解中,出现了抨击母后临朝,外戚专权的文字,他的母亲武则天,便以他私藏武器、阴谋政变的罪名,将他废为庶人,贬谪四川巴州(今四川巴中县)。他在31岁那年被杀害,随后葬巴州城南化成山麓。这是李贤第一次葬礼。他的兄弟唐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将其迁回京师,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这是李贤的第二次葬礼,这次埋葬就有了第一合墓志,即“故雍王墓志铭”。5年之后,他的二弟睿宗李旦在位,彻底为他平反昭雪,追封为章怀太子,与其妻房氏合葬。这是李贤的第三次葬礼,这次埋葬出现了第二合墓志,即“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三次葬礼,一次比一次隆重、荣耀,反映了当时宫廷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然而故事一系列谜团当中唯一探索得比较清楚的一桩事情。
四、乾陵61尊石像的真实身份
乾陵前面立有61尊石像,他们究竟代表什么人?有的说那是当年参加高宗葬礼的61个国家的首领、大臣和客使。在唐代史籍里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此说是现代人根据宋徽宗第三子、郓王赵楷《乾陵记》中“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的感叹推测得出的。这批石像初立时,可能是64尊。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碑碣基仪法》中天子山陵前设石像均应左右对称排列的记载,结合陵前其他石刻对称式左右排列的方式,这批石人像应是东侧32尊、西侧亦32尊。初立时,人像背部均刻有名衔,以标明其身份、姓名、官职和国家。随着年长月久,由于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大部分文字已不复存在。史学家们根据《长安志图》、《金石录补》等文献,研究考证出了其中的36人。这些人名为今天研究全部石人的真实身份、来历和意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这36人当中,真正属于国王身份者只有6人,即龟兹国王、疏勒国王、于阗国王、朱俱半国王、康国王、波斯国王;王子2人,即吐火罗王子、石国王子;客使3人,即东突阙使2名,吐蕃使1名;唐朝的十二卫大将军、将军,计17名;其余的则是本州的都督。由此可见,这批石人是36尊石像中,有些人的生平事迹和生卒年月在唐代史籍里可以找到,根据记载,他们有些在高宗入葬乾陵前几年就已去世,有些是武则天执政以后才被册封。既然如此,这批人均参加过当年高宗葬礼的观点就难以成立。
虎丘剑池之下有没有吴王墓
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北,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高36米,周围63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虎丘本名海涌山。公元前550年,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在此修筑坟墓,葬后三日,有人见一白虎踞蹲其上,遂起名为虎丘。到唐朝,因避唐太祖李虎的讳,曾改名为武丘,宋朝以后才复称虎丘。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是我国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书。颜体素有“蚕头燕尾”之称,造诣极深。经过很多年“虎丘”两个字逐渐被侵蚀,到了明代苏州太守马之骏命令著名的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进行描摹补刻,但是后人看来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那么好,那么漂亮,所以有“假虎丘真剑池”之说。称为“假虎丘真剑池”还有另一种意思: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成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池里。据《越绝书》记载:“阖闾之葬,穿土为山,积壤为丘,发五郡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运土凿池,四周广六十里,水深一丈,铜口三重,倾水银为池六尺,黄金、珍玉为凫雁。”此外,陪葬品中还有3000柄鱼肠剑。
剑池两岸峭壁如削,藤萝斜挂,上跨正桥,下临深渊,是虎丘著名的一景。据《郡县志》记载,秦始皇时,为求珍异,曾在虎丘凿石寻找吴王墓,结果未知所在;三国孙权时,又穿石找寻,亦一无所获,其凿石处,遂成深渊,变成了今天的剑池。
吴王阖闾墓之谜,在阖闾下葬后即已产生。虎丘另一名胜“千人石”,相传就是吴王夫差葬父后,怕工匠们泄露坟墓的秘密,而杀死全部筑墓匠人的地方。如今“千人石”断面色泽略带暗紫色斑驳的痕迹,据说那是被害者的血迹,这给吴王墓又添一分传奇的色彩。
剑池下面究竟有没有吴王墓?公元988年和1523年,剑池曾两次水涸池空,游人竞下探之。据地方志记载,剑池上面的山崖上,“蛟龙听法”四字之上,有明朝时苏州解元唐寅、宰相王鏊等人的石刻,大意说,在明正德七年(1512)剑池水涸,在池底发现了吴王墓,两千年的神秘一旦显写了一篇《吊阖闾赋》表示感慨之情。由于历史上常有人坠落剑池溺死,人们便附会了不少神话传说,说什么剑池深不可测,下藏飞刀等,故一直无人敢下池探险。
1955年,为了进一步弄清剑池下面的奥秘,苏州市文管会和园林部门曾将积水抽干,在地底北首斜坡下淤泥淹没的岩石中,发现一个上锐下广的三角形洞穴。洞中有一条10米长的古甬道,可容一人出入,举手可摸到顶,从上到下方正笔直,从而可知是开山劈石而凿成的。甬道尽头为一喇叭口,前有一米左右的空地,可容四人并立;有石灰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板四块,第一块脱榫,斜倚在第二块上,第三块上有凸出如碗口大的铁锈疤一个。这三块大青石板,无疑就是墓门了。据形制分析,剑池为竖穴,南北向,池底的石穴是洞室的通道,这符合春秋战国时代墓制的形式。由此也可证实,虎丘剑池是由人工凿成,为了掩护吴王墓而设计的。因此,所谓秦始皇、孙权穿凿成涧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由于人们推测吴王阖闾之墓的位置,正好在虎丘塔的基岩下面,所以发掘工作只得停止。“地圻重渊积,人亡宝剑藏。千年断崖月,何处照龙光?”作为春秋末年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之墓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未经考古发掘之前,这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明十三陵地宫
北京十三陵的地面建筑雄伟壮观,但它仅仅是陵墓上的装饰,真正的陵墓建筑,则是那埋葬在地下的宫殿。古代封建帝王为了长久保存自己的陵墓,防止被人挖掘,往往把坟墓封藏得极为严密,还编造了许多神话,做了不少的机关,因此要打开地宫之门,是十分艰巨的。
1956年5月,我国开始正式发掘十三陵中的定陵。定陵埋葬的是明代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这位万历皇帝10岁即位做皇帝,22岁即修定陵,用了6年时间,役使军匠、工匠达3万余人,花费了8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那时全国两年的农田赋税收入。定陵主要建筑有陵门、陵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等。明末以后,除明楼、宝顶外,其他地面建筑均遭到多次破坏。
刚开始发掘时,人们找不到打开地宫门的标记,经过仔细观察,在宝城的东南侧发现有几层砌砖塌陷下来,原来这是一处券门。于是,考古工作者便决定在此试掘。工作了将近两个月,人们发现一条3米多宽的隧道,两旁用砖砌墙,很可能这是下葬时运送棺椁的通道。按照它的走向,人们在前面又开了一条深沟,当挖到隧道尽头时,发现墙上嵌一小石碑,碑上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面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为何要刻此石?这不是为盗墓者指明方向吗?原来,定陵建成后的第38年,才能迎来自己的主人。加之明代帝后的丧葬习惯是先死的先葬,后死的后葬。这样,墓室封埋后还得重新打开。工匠们为了施工方便,便秘密留下这标志。
根据小石碑的指引,人们又发现了石隧道,艰苦挖了一年时间,终于看到顶饰黄色琉璃瓦,多层石条垫底的“金刚墙”。仔细看,金刚墙面上有一个不显眼的呈山字形的痕迹,好像是一座门。的确如此,取掉里面的了大门便到达地下宫殿了。
随着地宫大门在望,种种说法也随之而来,发掘队四周笼罩着紧张神秘的气氛。有人说,帝王陵里遍布机关,暗箭很多,箭头是用毒汁浸泡过的,一碰就丧命;有人说,墓门上搁有千斤石,下有滑动石板,稍有不慎,不是砸得粉身碎骨,就是跌落深渊陷阱;有人说,陵墓长期封闭,尸体腐烂后形成的有毒气体,足以把人憋死,等等。在郭沫若、邓拓、吴晗等专家、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发掘队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他们从地宫石门的缝隙中观察,看到石门是用“自来石”封闭的。这种“自来石”上端顶住门内凸起部分,下端嵌入券门地面上的凹槽内,这样石门就推不开了。发掘人员把指头粗的钢条弯成一定的形状后,伸进去卡住石条移门,此时用手一推,重量大约在4吨左右的两扇石门竟徐徐打开了。积存了几百年的潮湿气味扑面而来,没有暗箭,没有陷阱,连防毒面具也没有使上。神秘的地宫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定陵里出土的3000多件殉葬品,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高超工艺,又揭示了明朝整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这是十三陵中第一个被发掘的帝王陵墓。在这里出土稀世珍品3000余件,其中尤以金冠、凤冠引人注目:金冠全部用金丝编成,不露任何接头只此一顶;凤冠定陵共出土4顶,每顶凤冠镶嵌珍珠5000余颗,宝石100余块。该陵地宫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而成,总面积约1195平方米,全部为石结构拱券式。
中殿安放着3个汉白玉石雕刻的石宝座,座前放供品和长明灯。左右配殿虽有棺床但未放置棺椁,后殿的棺床上放着3具复制的棺椁,中间是万历皇帝朱翊钧,两边是孝端、孝靖两个皇后。
定陵地宫的神秘历史已成过去,那么其他十二陵的地下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从定陵的地下宫殿建筑来看,它由前、中、后、左、右五个宽敞的石结构殿堂组成,内有石门相隔。这是宫殿的格局,汉唐以来的大型坟同。但是,各陵建于不同时期,从明朝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衰落,各陵地宫肯定有其独特的奥秘。今后若将十三陵各陵皆打开,那它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现有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王陵面积达50平方千米。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250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各朝王陵,特别是唐宋王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的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古地都超过10万平方米,由阙台、神墙、碑亭、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在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它们像一条条绿色的丝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平方千米的陵区里,托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
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王陵园和陪葬墓园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暴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这片土地没有遭受山洪袭击,原因至今是谜。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仔细观察,其状如窝头,为八角,上有层层残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学者认定,它在未被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是什么,则少有人说得清楚。至于这座“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少有四种,各执一端,据理争辩了10多年不见分晓。
在9座帝陵中,三号陵是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一向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元昊的陵墓,也是目前对游人开放、游人必到之处。其陵外有角台,内有鹊台、碑亭、献殿、陵塔、墓道等多种建筑遗迹。其月城与陵城呈“凸”字形连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夏陵区管理处对三号陵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发掘。
自2000年5月至2001年10月底,他们分四个阶段对陵园进行全面发掘清理,共揭露面积3.2万多平方米,清理出大量建筑材料。其中仅瓦当就有14万件之多,不少建筑装饰部件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次清理发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多在西夏考古史上都是无可比拟的。
西夏陵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罩在这“东方金字塔”上的是层层神秘的面纱。如今,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清理发掘,西夏陵神秘的面目正渐渐显露,考古专家终于可以大致描绘出西夏陵三号陵的原貌了。
在三号陵中,月城和陵城都是以神墙作为主要建筑标志的。如今,这些神墙虽然残高尚有2米左右,但都已变成断壁残垣。墙基堆满了瓦砾和泥土,令人难以窥测其原貌。这次清理,彻底揭开了神墙的秘密。原来,不论是月城还是陵城,墙体都直接筑在原有的沙砾碎石之上。这种土墙,是用长约3米的木板两面夹住,中间用黄土夯筑,每层夯土厚度多在10厘米以内。墒体夯筑完成后,再在上面抹上1~2厘米厚的草秸泥皮,然后再涂上半厘米厚的赭红泥皮。这样,陵区神墙全是一片红色。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专业人员竟在墙根两侧不足半米处发现了成排的小坑,原来那是滴水线。专业人员据此不仅推断出墙体的高度,而且断定神墙顶部有覆瓦出檐。而墙体两侧至今可见的凹槽,原是放置支撑上部建筑物的木柱的。之持一致、美观大方。
长时期以来,西夏陵一带年均降雨只有200毫米左右。历史上,这一带降雨也很少,而两侧滴水线上的滴水坑窝径竟有2到3厘米。由此可见,墙体上部建筑在被毁前曾有相当长一段完好的历史。上部建筑对墙体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在三号陵中,高达20多米、底部周长达118米、直径有37.5米的陵塔是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它用黄土夯筑成实心土台,外形酷似一个布满小孔的窝窝头。仔细观察,它好像又呈八角形,并且从下往上可分为七级。因此,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八角、七级的实心佛塔。
发掘中在角阙和墙基处均发现了包砖。于是有人推测,陵塔底部可能也有包砖。人们对此还有个期待:清理出了陵塔底部的包砖,就可以推测出陵塔的基本形制了。然而,在2001年9~10月份进行的第四阶段清理中,对陵塔四周进行了重点清理,竟未发现任何包砖的痕迹,而且底面呈相当规整的圆形,并不是有人想象的八角形。
慈禧陪葬了多少财宝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归天,于宣统元年十月初四葬在清东陵。慈禧从她39岁的1873年开始,历时5年,耗银227万两,在咸丰皇帝陵园东侧为自己建了一座相当豪华的陵园。在1895年慈禧做完六十大寿的第二年,也即甲午战争后第二年,她置国家大量赔款、全国旱灾、民不聊生于不顾,拆除原有陵园,开始长达13年之久、一直持续到她死时才告终的修建陵园的工程,其考究、豪华居明、清两朝各帝、后陵之上。
慈禧入棺前,先在棺底铺一层金丝织的镶宝珠锦褥,厚7寸(1寸=褥之上,再铺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上面铺5分重的圆珠2400颗。圆珠上又铺绣佛串珠薄褥一套,褥上有珠1300颗。尸身头部置翡翠荷叶,脚下置碧玺莲花。
慈禧身穿金丝绣成的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入棺后先用9串珍珠链裹住全身,头戴珠冠,上镶重4两大如鸡卵、价值白银2000万两的宝珠一颗;头边置金、翠玉佛108尊;头枕价值连城的青皮红瓤白子黑丝西瓜,约值220万两;左右置翡翠香瓜4个,其中白皮黄子粉瓤2个,青皮白子黄瓤2个,约值60万两;翡翠桃10个全是青色桃尖;黄宝石李子100个;红宝石杏60个;红宝石枣40个,约值9.5万两。又有翡翠白菜2棵,绿叶白心,叶心上落一翠绿蝈蝈,叶旁两马蜂为金黄色。口含金光四射、宝光辉煌、百步之外可见其寒光的夜明珠1颗;手持玉莲花1枝,身左置玉藕3节,上有灰玉泥污,藕上长出绿叶粉荷;黑玉荸荠1只,约值100万两,此黑玉尤为罕见。身右置珊瑚树1棵,手边置放玉雕骏马8匹,玉罗汉18尊。棺内最珍贵的要算那座翠缕花纹、烟云流动、用白玉雕成的9层玲珑宝塔。
为了填补棺内空隙,又撒入大珍珠500颗,中珍珠1000粒,小珍珠2200粒,红蓝宝石2200块,约值132万两。最后再盖上一层网珠被,上缀珍珠雕6000粒。棺头空隙又置放喇嘛玉佛48尊,均白玉雕成;足登黄鞋,披红袍,栩栩如生高2寸许,以上仅是入棺葬品的一部分。
自光绪五年至封陵的几年间,还陆续置放了大批奇珍异宝,金银祭器,据估价总计白银约数亿两之多。
民国17年(公元1928年)夏,孙殿英率军驻扎在与清东陵一山之隔的蓟县马仲桥。这两座清朝鼎盛时期的陵墓中葬有许多无价之宝,孙早有耳闻且垂涎三尺不止一日。7月,东北军土匪出身的团长马福田趁队伍调防之机,开枪打死奉军军官,拉出一支人马,直奔东陵旁的马兰峪,准备挖坟盗宝。孙殿英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抓住这一时机,以“剿匪”的名查武器为名,出了马兰峪直奔陵区。他们四处张贴告示,声称部队在东陵搞军事演习,在陵区内安营扎寨,遍布岗哨。诸事准备完毕,一场震惊中外的所谓“军事演习”就开始了。
谭温江率领两个旅的士兵,径直开进菩陀峪定东陵的宫门。进入隆恩殿,只觉金光耀眼。头顶天花板金龙盘旋,脚下金砖熠熠生辉,金叶子贴饰的雕花砖壁闪闪发光。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的64根金龙盘玉柱,是最先遭劫的艺术珍品。
在帝后陵中,最高的建筑物是明楼,明楼下面是方城,方城正南的券门称“古洞门”。匪兵们抓到一个建陵老人,得知地宫入口的位置后,进入古洞门,到达15米长青砖券尽头的“金刚墙”地面处。炸开一个洞口,沿一条斜坡隧道向前走,就迎来第一道石门。门高3米,两扇宽3米,门、框及门楼都由汉白玉石所制,门楼上有雕刻精美的螭吻横梁、出檐瓦拢、椽子斗拱、仙人走兽。砸开第一道门,进入门洞券,又是一道汉白玉石门。进入第二道门,里面就是地宫最后一道堂券:“金券”。
金券四壁及券顶均为汉白玉石,室内正中一汉白玉座即为宝床,慈禧太后的棺椁就停放在此。宝床前东西两侧有两个小石座叫“册宝座”,上面箱子里装的是溢宝(印)和香册。棺椁的最外层是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套在内棺外面的一层套棺,涂有49道漆,最后一道是金漆,故称为金椁,上有喇嘛写的四大天王咒,用以超度亡灵。劈开金椁,露出红漆填金的内棺,棺的四周在万字锦纹上,刻着藏文佛经,经文全部贴金;棺盖上有9尊团佛以及凤凰戏牡丹的花纹。匪首判断棺中定有价值连城之宝,于是令小心撬开内棺盖子。
匪兵们小心翼翼地把五面斗形的棺盖撬开后,只见棺内放射出奇光异彩,慈禧像睡着了一样,只是一见空气,脸变黑了。棺内除慈禧的尸体外,全部是奇珍异宝。慈禧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据说她尸体二十年不变就因为此。这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匪徒们为了取宝方便,把慈禧尸体扔到棺外。棺椁掀翻后,发现底下中这口井的风水“穴位”。慈禧曾亲手将她手腕上戴的珍珠手串投入其中点“穴”。慈禧生前怎会料到,自己费尽心机建造的藏满奇珍异宝的地下宫殿,却变成了大军阀孙殿英的宝库了。
生前丧权卖国、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慈禧,更是万万没想到自己的遗骨落了个被践踏于污泥中的悲惨下场。
东陵是谁选的址
清代的帝王后妃共有3处陵园,一是沈阳北陵,一处是易县西陵,还有一处就是河北省遵化马兰峪以西的东陵。当初,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亲自选中了马兰峪建东陵的。
顺治十七年秋初的一天早晨,顺治皇帝在王公大臣、八旗健儿的簇拥下,来到了昌瑞山风台岭之巅狩猎。他举目观看,眼前一片壮丽景色,只见山川纵横,峰峦献翠;平原处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眼前好似一幅锦绣河山的画卷迎面展开。顺治帝连连赞许,他翻身下马沿着风台岭转了起来。不一会,他选择了一片朝阳的地方,跪了下来,面对苍天虔诚地默默祈祷,众大臣等也都跪在了地上朝天磕头。随后,他选择了一块风水适宜的地方,把右手大拇指上戴着的白玉扳指轻轻地取下,小心翼翼地扔在了山坡上,又面对苍天祷告了片刻后,庄重地向大臣们宣告:“此山王气葱郁,可以为朕寿宫。”他看了看群臣,又接着说道:“落处定为穴。”
于是文武百官顺着板指落坡的方向寻找,不一会,就在一片草丛中找到了。于是,就在扳指落坡的地方打下了一根木桩,以为标记。顺治十八年开始破土动工,康熙三年八月二十二日,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顺治皇帝的孝陵竣工。
中山陵与明孝陵
钟山山势峻拔而绵延,山体呈弧形,东西全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周长约30千米,主峰海拔高度为448米。东晋时,因其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的照映下,远望有紫金色出现,故又称其为紫金山。后又因南齐周禺归隐于此,故此山又被称为圣游山。明代时,改称神烈山。钟山周围有很多名胜古迹:山南是紫霞洞(又叫朱湖洞),洞的旁边是一人泉;中山陵位于山前正中;山的西边有明孝陵、梅花山、廖仲恺和何香凝墓;灵谷公园、邓演达墓、谭延蠧墓则位于山的东边;山北有明朝将官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墓。钟山的西部有一座魏晋时期的寺庙——灵谷寺,著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及天保城则坐落于钟山的第三峰上。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东峰茅山的南麓,约8万余平方米,始建于1926年春,完工于1929年春。墓道、牌坊、陵门、碑亭和墓室等是其主要的建筑。从入口到祭堂共有392级台阶。祭堂门上,挂着一块“天地正气”匾额,堂内正中是中山先生的石雕坐像,四周则是以中山先生革命事迹为内容的浮雕,祭堂石壁上,雕刻着他的遗著《建国大纲》。墓室位于祭堂之后,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坑里安放着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卧像,上用栏杆作护围,中央是安放遗体的长方形墓穴。
明孝陵位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之下,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动工,于1383年落成,朱元璋死后被葬于此。
墓区建筑包括两部分:神道和主体建筑,现今除了一些建筑被毁外,其主体建筑还保持原貌。下马坊位于陵园最前面,刻有“诸司官员下马”字样。神烈山碑亭位于下马坊之东,是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将钟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歌功颂德,在门内四方城里立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共2700余字。由方城向西穿过神道,便到了享殿,这是明孝陵的主体建筑。朱元璋则被葬在明楼之下。
灵谷寺位于中山陵东面,其内松木参天,环境幽雅,为紫金山风景区中最为优美之处。无梁殿、梅花坞、宝公塔、八功德水诸景是灵谷寺现存的主要名胜。
昭君墓
昭君墓又称“青冢”,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旧城南郊1万米处的大黑河两岸,相传为汉代和亲宫女王昭君之墓。唐人杜佑所著的《通典》第一次记载了此墓,此后,史书多有记载。墓冢占地20余亩,高约33米。董必武同志亲书“昭君自有千秋在”的诗碑和历代碑文均立于“青冢”之前。墓顶、墓前各建有小亭,墓旁还建有陈列馆,许多有关昭君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均在这里展出,以供后人凭吊。
相传每当入秋后,各处草地都已枯黄,唯有昭君墓上青草依旧,故称昭君墓为“青冢”。因此,“青冢拥黛”也成了古代呼和浩特市的八景之一。
成吉思汗陵园
成吉思汗陵园,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后世尊称为元太祖。他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即位之后,他锐行改革,制定政治、军事、法律等制度,采取措施加强蒙古各部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他的活动范围南至黄河北岸,西至中亚地区和南俄。后来他在攻占西夏时身受重伤,于1227年在军中病逝。
成吉思汗陵修建在甘德尔敖包上,陵园长15千米,宽30千米,面积东殿、西殿和后殿,四殿相互连接。房檐都用金黄色、蓝色琉璃瓦镶嵌砌筑,殿顶呈圆形,显得格外辉煌壮观。
正殿高达26.6米,东西殿高23.3米。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画像悬挂在正殿之内,两边竖立黄杆、红缨、银戈和成吉思汗生前使用的“苏鲁锭”,在蒙语中“苏鲁锭”是长矛之意。殿内四壁,雕饰着各式图案,包括山、水、草、畜,等等。
一直以来专门负责守护成吉思汗陵园的是达尔浩特护卫,如今已传至第35代孙。现在每年举行4次祭奠活动,夏历三月二十一日为传统的祭奠日期,祭奠仪式特别隆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