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目中无时空-宗教圣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又称凌云大佛。佛像高71米,脚踏大江,头与山齐,依岩端坐,姿态雄伟而端庄。

    大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由当时名僧海通创建。相传,凌云寺海通和尚不满岷江、青龙江、大渡河三江水怪危害百姓,为镇住水怪,请来石诚、石虚两位石匠在凌云山刻造佛像。

    海通为了修大佛而积劳成疾,在大佛修好之前,他就死了。他的徒弟和石匠继承他的遗志,接着修建,历经90年的艰辛,终于凿成大佛。

    大佛高58.7米,头高11.7米,肩宽24米,颈长1.7米,脸宽7.8米,眉心吉祥痣直径0.3米,共有1236个发髻。大佛脚背长10.92米,百人可一次性围坐在脚背上,5辆大卡车也可同放在上面,一个脚趾上可摆一桌酒席,被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它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尊石刻大佛。

    三清山

    江南一秀三清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县和德兴县交界处。山顶有三座山峰:玉京、玉华、玉虚,峻拔秀出,道教始祖玉清、上清和太清仿佛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

    从山脚至山巅有长达十公里(1公里=1千米)的石级蹬道,至今基本完好。三清山上的道教古迹,主要分布在登山古道的沿线。登上一千五百米高处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就会出现以玉清宫为主体的一组古建筑,集中了很多古迹文物,被称为“三清福地”,这是整座山的道教文化名胜中心。

    登上古道从凤门上山,沿途盘旋曲折,经过陡如天梯的千步门、百步门和南天门后,即将进入“三清福地”之前,在不显眼的石坊附近有一座亭子,现在是旅游客人休息之处。提起亭子之逸事,这里有段“煮石返浙西有个高道叫沈敬,自幼学道,后来云游神州。在道教中,沈敬颇有名气。

    这天,他云游到三清山,见到三清山自然风光,云海飞瀑,奇石山秀,惊叹不止。在“三清福地”殿前,他遇见一位老太,老太一本正经地对沈敬说:“你骨骼秀朗,神气清爽,性地又正,十年后,应当得道,只管专心修炼。”她又给了沈一块白石,对他说:“只要用此山泉煮这块石头,不要停火就能得道。”说完,老太不见了,沈敬知道遇见了神仙。他甚觉神奇,既然得到仙人的指点,沈敬便在山上搭了间茅屋,定下心来,一边修炼,一边煮石头。

    沈敬下了恒心,十年中没有停火,但这石头却煮不软。正巧,有人捎信过来,说是他母亲病危。他就停了火,赶回老家。

    没多久,沈敬母亲去世了。他处理好母亲的丧事,觉得很累。正在休息时,忽然那位在三清山遇见的老太又出现在他面前。老太问道:“当初叫你用山泉煮石头,现在怎么不煮了?”

    沈敬回答:“我自从奉您教导,煮石十年,却仍然不可吃,又遇老母病危,所以停火了。”

    老太说:“这石头可不是寻常之石,别人是求不到的。你得到这块石头,何不心怀虔诚,心无疑虑地煮它?如果这样,不用十年便可吃了;但是如果心中疑信参半,虽煮上十年,仍然吃不得的。”

    沈敬问:“这是什么石头?如果不是凡间之石,自然有神灵之处,可吃得。但既有神异,又何必煮了才能吃呢?”

    老太说:“你问得好!现听我道来。”老太深深地吸了口气继续说:“这石,是琼树的果实,不知谁得到又遗失在这座山中,被人间毒风俗气吹着,所以变得坚硬了。如果心怀虔诚,用山泉煮它,使之软化,便可吃下,到时你就可以知道它神奇的功力呵!”

    沈敬拜谢完老太,她又神秘地不见了。

    这次沈敬下了决心了。他先斋戒,重返三清山,重新汲来山泉煮石后将石头吃下去。顿时,他返回了童颜,须发像漆般黑亮,心中清朗,身体轻捷。山中人见到,都觉得好奇怪。几天后,沈敬不见了,不知他去了哪里。

    三清山与黄山相距不过两百公里,山体、山形相似,峰、石、松、云、瀑的风格接近,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若论自然风光的知名度,三清山尚在黄山之下,但若就丰富的道教文化而言,黄山只能折腰于三清山之下了。

    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在洛阳市南郊。龙门又有“伊阙”的别称,由于龙门山(西山)、香山(东山)两山对峙而伊水中流,形似门阙,因而得名。风景区的面积有9平方千米,由东山、西山两大景区构成。东山海拔300米,山上有古朴的香山寺和苍郁的白园,两者相映成趣;西山海拔371米,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密如蜂窝的佛龛。龙门景观的主体是石刻造像,现存的2100多个窟龛、40余座佛塔、3600多块碑刻题记和10万余尊造像等,皆开凿于从北魏到唐这一时期。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齐名,它们被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三大宝库。禹王池、龙门口、香山寺、奉先寺、琵琶峰等是景区内的主要景点。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内最大的一个佛洞,南北宽30米,东西长35米,于唐高宗李治初年开始动工开凿,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十二月完成。武则天在佛成之时,曾率群臣参加佛像“开光”仪式。洞内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佛像面目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含蓄。两旁的群像形神兼备:阿难温顺虔诚,迦叶严谨持重,菩萨端庄矜持,而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有力,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洞。当时,在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批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的推动下,这里广泛地开龛造像。洞窟内还遗存不少历史悠久、质朴古拙的造像题记、书法,其中还包括久负盛名的北魏魏碑体书法艺术“龙门二十品”中的19品。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0千米处,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也可以说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相传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梦见一尊金神浑身闪闪发光。次日,他得知梦中之人为佛,便派大臣蔡蠫、秦景等18人到天竺国(今印度)去取佛经。

    二人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于是四人同返洛阳。因还时用两匹纯白的马驮载经像,汉帝就仿照天竺国佛寺的样子建了一座寺庙,命名白马寺。

    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所建,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毗卢阁、钟楼及鼓楼等为其主要建筑。后人为表达“白马驮经”之意,在山门外放置了两匹石马。山门内东西两侧的柏树林内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的墓。墓呈圆形,由石块垒砌而成。寺内原有石刻弥勒佛像,后被盗。寺内所藏唐代经幢和元代碑刻的艺术价值都较高。寺东的齐云塔为四角十三层,高24米,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该塔塔形美观,为中国一座著名的古建筑,与白马寺相映生辉。

    龙虎山

    名闻中外的龙虎山,坐落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附近。龙山由数峰连成,逶迤起伏,龙头雄伟,脑眼分明,须角形象逼真,有凌云飞翔之势。虎山与龙山相峙,尾高头低,前足曲伏于地,跃跃欲起,姿态如对龙猛扑。好一派龙腾虎跃的壮丽景色!有诗曰: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

    龙虎山,不仅山势雄伟,景色壮丽,而且关于它的来历,在民间还有着神奇的传说。

    据说,上清宫是“九龙”集结的神地。这“九龙”指:天门山脉、台山山脉、乌剑山脉、狮子山山脉、冲天峰山脉、应天山山脉、西华山山脉、乌龟山山脉和圣井山脉。五千年前太上老君为了给徒弟张天师建宫作准备,从东海赶了九条龙到上清宫修炼,并托付西天神祖给予照应。这九条龙在这里修炼了千年之久。其中“冲天龙”在陆地上感到烦躁,便偷偷地往西海逃跑,谁知被西天神祖发现,便派了一条神虎下凡看守。“冲天龙”不服,就这样龙虎相斗了几千年。因为“冲天龙”斗不过“神虎”,只好勉强伏在原地继续修炼。自从张天师在上清宫建宫以后闻名天下,八方进香,宫里神烟冲天,灯火日夜辉煌。他除了念经、擒妖捉怪以外,还对“九龙”打下了“镇龙牌”,目的是确保“九龙”永不逃跑,天师府神烟不断。

    且说那“冲天龙”本来一心修炼神法,与虎相斗,不料被张天师的“镇龙牌”镇住,顿时火冒三丈。它为了从神虎和张天师处逃脱,有一天便趁着神虎熟睡之际,又悄悄地逃跑了。没跑多远,它就被张天师发现了。天师大骂道:“大胆孽畜,竟敢不服本天师的法术,妄图潜逃!”接着张天师又画了一道符,打在“冲天龙”的前面,堵住它的去路。谁知“冲天龙”毫不在乎,绕过“镇龙牌”和“镇龙符”,继续逃跑。天师见“镇龙牌”和“镇龙符”镇不住“冲天龙”,心中大怒,拔出镇妖宝剑,向“冲天龙”拦腰劈了一剑。“冲天龙”见张天师用剑劈来,就地一滚,用尾巴横扫过去,只听“刷”的一声,满天飞沙走石向张天师扑过来。天师见势不妙,骑上仙鹤飞上云霄,用宝剑向下画了两下,飞沙走石一下就不见了。“冲天龙”见飞沙走石打不着张天师,就猛地昂起头来向空中喷了一口水,霎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打得人睁不开眼。不到半根香的时辰,张天师打去。那“龙珠”像只巨大的铁火球,随着张天师滚到东,又滚到西,张天师只好骑在鹤背上飞东窜西地逃跑,但仍然逃不脱“龙珠”的滚滚火焰,连仙鹤的翅膀和张天师的道袍也着了火,吓得张天师大叫道:“我命危也!”天师的呼声,惊醒了熟睡的神虎。只听神虎一声嚎叫,把“冲天龙”吓得倒退了百丈远。张天师借着神虎嚎叫的威力,喷吐法水扑灭身上的火焰,匆忙上天奏本。玉帝立即派来五雷七霆下凡,只见七道长蛇般的金光直射地面,接着一声霹雳巨响,那个“龙珠”被劈成两半,一半化成灰尘,一半落在泸溪河畔。

    “冲天龙”因为失去了引路的“龙珠”,无法行动,十分惊慌。天师乘机对“冲天龙”腰上劈了一剑。现在,人们仍然能看到龙山上有一道深深的剑痕。那五雷劈过的半边“龙珠”和张天师早年打下的“镇龙牌”,至今还在龙虎山附近的泸溪河畔。

    嵩山

    嵩山,古称“中岳”,坐落在河南登封市境内,是中国的“五岳”之一,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其主体。峻极峰是太室山主峰,海拔1440米,少室山主峰则是连天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两座山都各有36座峰。景区面积为151.4平方千米,景区内山峦起伏,松柏苍翠,峻峰奇异,寺庙林立,有闻名的“双十景”:辕辕早行、嵩门待月、颍水春耕、石淙会饮、箕阴避暑、少室雪晴、玉溪垂钓、龙潭贯珠、卢崖瀑布、嵩阳洞天、御寨落日、少室西照、石池丛崖、石笋闹林、石僧迎宾、珠帘飞瀑、云峰虎啸、猴子观天、熊山积雪、峻极远眺。佛、道、儒三教在嵩山荟萃,留下了灿烂的古迹,如观星台、汉三阙、静藏禅师塔、嵩岳寺塔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嵩阳书院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中外著名的佛寺。建寺时,因少室山麓丛林满野得名。经唐贞观年间的修建后,庙宇的规模宏大,有1000多间殿宇楼阁。后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建筑均遭火焚。方丈室、山门、白衣殿、达摩亭、千佛殿以及初祖庵、二祖庵、塔林等是其现存的一些建筑,在山门内的甬道两旁还保存着唐朝以来碑碣数十座。《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和僧人练拳的遗迹——站桩坑则位于千佛殿内。

    嵩岳寺塔位于嵩岳寺内,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创建,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呈十二角形,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塔身分上下两部,用青砖黄泥砌成,虽经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境内嵩山脚下,与白鹿、岳麓、睢阳三个书院齐名,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三贤祠、先贤殿、观善堂、丽泽堂、辅仁文、徐浩书写的碑文。两株植于周代的古柏高数十米,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二将军”,是世间罕有的古柏。先后有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焦子春、崔应科等著名学者来此讲学。书院依嵩山,临山溪,东西被峰峦环拱,环境清幽。

    龙门的雕刻者是谁

    昆明是春天的城市,有“四时无日不开花”的美称。这个高原上的边城,以它温和的气候和美丽的姿容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客人。人们到了昆明,常会听到这样的顺口溜:“不玩西山,等于没有到昆明;不登龙门,等于没有到西山。”的确,西山是昆明风景的代表;而龙门呢,要算是西山名胜之最了。

    龙门,耸立在万仞悬崖之上,当人们登临龙门达天阁的时候,远眺繁华的市区,俯瞰茫茫的滇池,顿觉眼界开阔,心旷神怡,如同置身神都仙苍穹、下临深渊,在鹿子、岩羊都不敢攀附的峭壁竖岸之上,开凿蜿蜒的隧道、开阔的石窟,雕刻仪态若动的神像、建立挺拔俊秀的龙门牌坊,是多么不容易啊!关于龙门的雕刻者,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西山脚下,在滇池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个贫穷的青年石匠叫陈彼邪,他外朴内秀,心灵手巧,手艺特别高超。陈石匠雕琢的各种物像,个个栩栩如生,博得乡亲们的赞扬,因此他也博得不少姑娘的爱慕。后来,陈彼邪与邻村的刘姑娘好上了。他俩心心相印,海誓山盟。可是陈彼邪手艺再好,也毕竟只是一个石匠,他心爱的刘姑娘,被外村有财有势的人家相中了。姑娘虽不愿,但幼弱的小鸡怎能敌得过凶恶的老鹰,终究被逼嫁了。刘姑娘含着眼泪过日子,不久就活活地屈死了。临死时,她还呼唤着石匠的名字呢!

    陈彼邪知道这不幸的消息后,犹如遭到晴天霹雳,人一下子失去了力量。尽管许多人同情他、关心他、安慰他、奉劝他,可是,陈彼邪忠于爱情的心就如同忠于他的石匠手艺的心一样,要他忘掉原来的姑娘就等于要他抛掉石匠手艺,那是不可能的。陈彼邪把对刘姑娘的爱,全部倾诉到他的雕刻艺术中去了。他将愤忿的心情投入石刻艺术,暂时忘却了人间的肮脏与不平。艺术就是他的情侣,他决心永不成家。

    不久西山道教圣地三清阁的道士们决定开山凿道,让人们登到最高处,尽览湖光山色,同时来三清阁烧香拜神。陈彼邪带着石匠工具和简单的行李,加到这工程的施工行列里。开始,道士和石工们只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劳力看待,可是不几天,他们就被这个沉默的青年人吸引住了:每天,星星不落他就起床,月亮露脸他才收工;他舞锤使錾像姑娘们摆弄绣花针一样轻巧熟练,他凿击岩石的叮当声,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像是敲击乐器一样地动听;他做的石活,该直的地方像箭杆一样直,该弯的地方像车轮滚出的印子一样弯得自然,该平的地方像刨子刨过一样平展;他还根据对石壁险势的观察,提出在最高最险处开凿龙门的大胆创意。大伙看得出来,这青年不是来求生活的,他是个有心志的人啊!

    池里的潮水落了又涨,涨了又落,那蜿蜒蛇行的石隧道一寸一寸地延伸着。参加凿石的工匠换了一批批,三清阁里的道士换了一个个,只有那年青的石匠还在默默地坚持着。他手里的钢凿不知磨秃了多少根,铁锤不知用坏了多少把,不知过去了多少个年月,他额头上爬满了皱纹,鬓发上布满了清霜,年轻的石匠成了老人。

    岁月不负有心人,渐渐地,那方正的石窟凿成了,那栩栩如生的文昌像、关圣像、魁星像雕出来了,龙门牌坊在陡崖上耸立起来了!再把魁星手里的那支笔雕出来,整个龙门工程就可以完工了。这天,陈彼邪怀着喜悦的心情,为了今天,花了他整整一辈子的心血,不知是由于心情太激动还是由于年老眼花,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在陈彼邪雕刻魁星手中那支笔时,那笔头“嗒”的一下被雕断了。一件凝聚了十几年心血汗水的完整艺术品,竟然在最后一笔留下了瑕疵,这对严肃的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的事,是多么巨大的打击!这冷酷的现实,使老石匠勾起了旧时如烟如云的回忆。今生在尘世里不能得到团圆,难道在艺术世界也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么?陈彼邪老泪纵横,沮丧悲戚至极,他凭栏仰天长叹一声,便纵身跳进悬崖下的滇池水中……而今,龙门魁星手中的那个笔头,是后人用石膏给补上去的。据说陈石匠羽化后,立即被鲁班祖师神接走了。老石匠走了,几百年过去了,但是,他的青春和爱情与河山同在,他的生命与龙门石雕艺术同放光彩,他的故事永远传诵在人们的口上,印在人们的心中。

    崂山

    崂山在青岛市东郊,濒临黄河,面积400多平方千米,海拔1130米。崂山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秦始皇、汉武帝等皇帝都到过这里。崂山驰名旺盛。

    崂山本来名叫鳌山。说起鳌山的来历,里面还有一段与全真教领袖人物王重阳相关的一节美妙故事呢!

    很久以前,东海里不知从哪里冒出有十万年道行的鳌鱼来。凶残的鳌鱼精弄得当地百姓不得安宁。它依仗力大无穷,搅翻渔船、淹没庄稼、卷走牛羊……真是十恶不赦。

    海边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聪明能干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妹妹名叫大勇。哥哥今年二十岁,比妹妹大两岁。兄妹俩见鳌鱼这样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决心要制伏大鳌鱼。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告别了乡亲,到处去寻找高手的指点。

    兄妹俩跨过三十三道河,越过三十三座大山,在一片树林里见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盘腿坐在大槐树下纺棉花。老婆婆告诉他们:“让万人纺一万斤线,拧根又粗又长的白纱,才能拉动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兄妹俩谢了老人又赶路去了。

    不知走了多少天,兄妹俩来到一个红土岭上,听见岭下传来打铁声。两人一路寻去,走进一个小山村,只见一个光着膀子的师傅在打铁。铁匠说:“俺听人说,用万人凑集的铁,打把万斤重的钓鱼钩,就能钓住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他们谢别了铁匠师傅又上路了。

    走啊走,兄妹俩翻山越岭,在一个小镇上碰见一位老皮匠,老皮匠说:“用万人凑的牛皮,缝一件大牛皮衣,里面装上万斤草,做头假大牛当做鱼饵,才能引得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来上钩。”

    兄妹俩辞别了老皮匠继续赶路。这天,见到一个白发须眉的老人迎面走来——此人乃是王重阳的仙身,兄妹急步上前作揖说:“老人家,怎样才能除掉东海里的大鳌鱼呢?”王神仙回答说:“要除此妖并不难,只是有了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绳,有了万人凑的万斤铁打成的大鱼钩,有了万人献的万块牛皮做成的大草牛,还得有两个顶天立地,力拔山河的人,才能把鳌鱼精拉上来除掉啊!”

    山河的人呢?”王神仙回答说:“你俩真有诚心为民除害,就背上我走上万里路,我包你俩都能长成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

    他俩听老人一说,高兴得从地上爬起来。哥哥大智背起老人转身往家乡的方向便走。每每走一步,觉得身子就长高一尺。就这样,大智背着老人走了五千里,身子高得顶天立地、力气大得已经能拔山了。

    妹妹大勇接过老人又背了五千里,来到住家附近的海滩时,她的个子也变得与哥哥一模一样,顶天立地了。这时,只听背上的老人说:“孩子啊!你俩为民除害的心是诚的,如今你俩是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了,把我放在这里,赶快回家准备,去除那条鳌鱼精吧!”

    大勇刚把王神仙放下,背后忽地“轰隆隆”一声巨响,四处一看,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只有一座又高又宽的大山矗立在海边。兄妹俩一见此景,知道老人不是凡人,连忙双膝跪地,朝着大山拜了三拜,即刻转身匆匆回家去了。

    在四邻乡亲们的鼎力帮助下,大智、大勇兄妹俩终于把大鳌鱼拉上岸打死了,彻底为民除了害。

    后来,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大鳌鱼的骨头,化成了南北长四十里、东西宽三十里的一座山,人们便叫它“鳌山”。兄妹俩呢,则成了鳌山的巨峰。据老一辈人讲,这些都是王重阳神仙点化的。

    因为这鳌山山势险峻,攀登特别劳神费力,后来人们就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又在“劳”字边上加了个“山”字旁,于是这山的名字便成了今天的“崂山”。

    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为泰山。

    然遗产之一。泰山雄伟壮观,为中国五岳之尊,面积400多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21米。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还有大量历史名人赞颂泰山的石刻、碑记。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多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天地。据传夏、商、周三代即有72个君主来此祷祠,自秦始皇以下始有记载。泰山上的碧霞祠是著名的道观,碧霞元君被当地人称为泰山老母,在传说中泰山是划归在她名下的。她是如何得到泰山的呢?

    传说当年玉皇大帝驾着云头,寻找天下名山胜景,想作为栖息的地方。他来到山东,看见气象宏大,风景绝佳的泰山,心中大喜,想:“这就是我要找的地方呀!”于是他拿出一只木鱼,埋在泰山最高峰上面,作为占据这山的标志。

    再说碧霞元君——即后来的泰山老母,也飞驾着云头寻找好地方。恰巧也寻到了泰山,自然她也一眼看中了。她取出一双绣鞋,也想埋在绝顶上作为占山的标志。可她发现那里有一只早已埋好木鱼,知道这山有人占据了。可碧霞元君不甘放弃,她急中生智,想出一招,将木鱼拿出,把绣鞋放在下面,再把木鱼放在上面,用碎石盖好,然后走开了。

    后来玉皇大帝和碧霞元君就争起山来了。玉皇大帝仗着自己先前埋有标志,寸步不让。可碧霞元君也说自己埋了标志。两人一同跑上绝顶去挖。最后当然先挖出木鱼,再挖出绣鞋,泰山自然该归碧霞元君。

    玉皇大帝大怒,明知上当,但是也没有办法。他只得气愤愤地把山顶上所有的树木统统拔出,抛在半山和山下,就驾起云头向西方飞去了。

    一直到现在,泰山顶上仍是一棵树也没有,而半山腰和山下却有很多很多树。玉皇大帝的心似乎太狠了些。

    八仙过海发生在哪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说起这八仙过海之处,就是在山东半岛东北部的蓬莱,这里绝壁临海,丹崖兀立,惊涛击石,自古即有“蓬莱仙境”之称。

    游客来到蓬莱必到仙境之称的蓬莱阁,就可见它矗立在丹崖山顶,如众星拱月。登上蓬莱阁远望大海,面对变化无穷的大海时而一波千顷,时而烟霭浩渺,时而风起浪涌,时而银波跃金,游客就会为之陶醉,此时,导游会讲起八仙过海的生动故事。

    其实道教中的八仙,从唐宋时就有流传,到了元明以后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组成的神仙群体。查一下历史,有的确有其人,如汉钟离、吕洞宾都是著名道士,有的则是虚无缥缈的仙人,但是他们的身世经历都充满了离奇的神话色彩。八仙之中,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文弱粗野,各种形象均有,“老则张,少则蓝、韩,将则钟离,书生则吕,贵则曹,病则李,妇女则何,”因而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他们手中所执之物,葫芦、掌扇、花篮、渔鼓(即道情筒)、莲花、宝剑(或拂尘)、笛子和尺板,也成为有道教文化特色的器物。那么八仙过海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当年王母娘娘千岁寿宴,请了各路神仙,也请了八仙参加寿宴。宴席热闹非凡,各路神仙畅饮仙桃美酒。八仙喝得酩酊大醉,王母娘娘吩咐天兵天将护送他们回去,八仙个个婉言拒绝,都说没醉。八仙摇摇晃晃地来到了蓬莱。乘着酒兴,铁拐李面对大海,卖弄自己的本事说:“我用铁拐当船,即刻能飞驰过海,诸位你们行吗?”老李的话,激起众仙的不满,他们乘着酒兴,各使其法,不买铁拐李的账。八仙将八件法器同时投入大海,顿时巨响如雷,一时搅得江翻浪倒,震得海底下的龙宫东晃西摇。东海龙王正在打瞌睡,一下子被惊醒了,忙派出虾兵蟹将外出打听消息。消息传来说是八仙欲过海,扔宝渡之。

    东海龙王对宝物起了贪心,自己亲自出马,乘蓝采和不备之机,抢了其拍板,并将他掳入海底。东海龙王的不义之举,一下子激怒七仙,他们一起高声痛斥龙王,要他交出蓝采和。东海龙王自知理亏,但仍不认错,马上派出自己的大太子、二太子出海面战七仙。可怜的龙王两个儿子真不是七仙的对手,一阵激战,吕洞宾一洞箫把大太子的头砸得粉碎,汉钟离用拂尘击伤了二太子。没交战几回,东海龙王的部下全部败下阵,逃回龙宫。

    东海龙王看见死去的大太子,伤得不轻的二太子,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吼声怒道:“大胆的毛贼仙子,我与你们拼到底啦!”东海龙王马上召集了其他的南海龙王、北海龙王、西海龙王,四大兄弟联手对付七仙。顷刻间乌云密布,杀声震天,一时战得天昏地暗。这一场恶仗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想,龙虎相斗,必是两败俱伤,又不利于仙人的名声。于是他派出了三位部下并请如来、观音出面调停。七仙和四海龙王这才停战,龙王放了蓝采和,八仙相聚,才与龙王和解。于是蓬莱仙境与八仙过海的事情也就名扬天下。

    得益于八仙的名声,蓬莱阁的游人如织,蓬莱阁道教圣地,香火缭绕,盛况是历年不衰。

    王重阳与昆仑山

    胶东大陆,山奇海幽,人文荟萃,名胜似锦。位于文登的昆嵛山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尤其是王重阳在此开创了全真道派,使胶东大陆著称于世。

    自金元以后,道教逐渐经过分化与组合,形成了正一道教和全真道两大流派。全真道是从南宋开始出现新的道教派别,到金大定七年,著名道士王重阳在昆仑山讲经庵创立了全真道,又把昆仑山作为全真道的“基地”。

    公元1112年12月,王重阳出生在陕西咸阳刘蒋村一个大户人家。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儒家经典十分精通,平时还喜欢舞枪弄棒。正当他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却因一首诗得罪了老师,不得不放弃了考试的机会。他于是改变初衷,应试武举,一举成功。少年得志的王重阳,意志昂扬,把名字改为世雄,一心想成就一番伟业,光宗耀祖。出乎意料的是,火,弃官回乡。他整日闷闷不乐,借酒浇愁,自暴自弃,乡里人背地里都叫他“王害风”。

    转眼王重阳四十八岁了。一天,他在甘河镇的酒店中喝酒,遇到了两位仙人。仙人向他传授了金丹口诀,传说这两位仙人是吕洞宾和汉钟离。以此为契机,王重阳皈依了道教,这段奇遇被后世全真教徒称作“甘河邂仙”。

    第二年,王重阳又遇到了神仙刘海蟾,更坚定了他从道弃世的决心。他抛下妻子儿女,改名为蠭,字知明,当了道士,道号重阳子。

    一年后,他在终南山挖了一个深达四米的洞穴,命名为“活死人墓”,并在墓中静修。后来,他埋掉洞穴,又回到刘蒋村,一面修行,一面传道。乡里人以为他又犯了神经,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他修行。

    一天夜里,他绝望至极,亲自放火烧毁茅庵,出走山东。经过千里跋涉,终于到达山东宁海。当地有个叫马钰的富翁,头天夜里梦见一只白鹤从他家南园破土飞出,第二天一早就遇见了王重阳。马钰对王重阳十分钦佩,将他请到家中,奉若神明,并让他择地筑庵,取名为“全真庵”。

    王重阳立庵后,想收马钰为弟子,带他西行传教。但马钰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想想还是扔不下家庭和巨大的家业。一天,王重阳嘱托马钰说:“我打算静修一百天,请你将庵门反锁起来,每天给我送一次饭就行了。”时值严冬腊月,寒气袭人,庵中只有笔砚、枕席和布单,丝毫没有可取暖的东西,然而王重阳面色红润,如沐春风,让马钰夫妇羡慕不已。

    王重阳静修期间,多次以梦度化马钰夫妇二人。百日将满,马钰夫妇终于决心入道,于是分散家业,他俩先后拜王重阳为师。王重阳赐号马钰为“丹阳子”,一时间王重阳受到众多信徒的信赖,他陆续又招收“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王阳子”王处一,“恬然子”郝大通五位弟子,还有孙不二,号称“全真七子”。这七人成为全真教兴盛发展的骨干力量。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后来以昆仑山为“根据地”,使足迹遍布各地,又创建了全真道七个派别。

    昆仑山最著名的道教文化胜迹是圣经山。山上有一巨石长16米,高6米,状如新月,俗名“月牙石”。石上刻着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连同附记共六千余字。字大小为3寸,字体为隶书变体,接近楷书,结构严谨,稍带魏风,古拙苍润。虽经风雨剥蚀,字迹仍可辨识。其书体之苍劲、雕艺之精湛,工程之浩大,气势之雄伟,实为罕见。旁另有一石,高3米,长4.5米,其阳面阴刻“圣经山”三个大字,每字半米见方,隽永苍劲,古朴刚健。圣经山里谷幽泉清、林木苍郁,王重阳及他的弟子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昆仑山主峰泰礴峰的烟霞洞是王重阳率七大弟子修炼之处。王重阳仙逝后,丘处机率众仍潜居于此,修炼成道,名声大噪。

    昆仑山以秀丽的自然风光、神奇的道教传说,倾倒游人。人们面对浩大、雄伟的昆仑山,不由得要从内心发出赞叹。

    正定四塔

    开元寺塔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内西南街。据载,原寺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始建,后又重建于唐乾陵五年(公元898年)。现寺已毁,仅存钟楼和砖塔。塔呈方形,分为九级,48米高。券门位于底层,其他几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有风铎。底层四角有表情丰富的石刻力士承托,其造型为唐代风格。一池湖水位于塔前。砖塔东面为寺内古钟楼,内有一口大铜钟,据说方圆几十里都能听到钟声。整座塔形制与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处,故又被称为雁塔。

    木塔位于正定城内,又叫天宁寺凌霄塔,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始建,后历代均有修葺。塔高60米,分为九级,砖木混合结构。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身从下到上,各层高度递减。塔刹是铁铸。

    1965年邢台地震时,塔顶、塔刹和第九级受到波及而倒塌,但八级以下幸免于难。

    华塔坐落在正定城内南门里,又称多宝塔,于唐贞元年初建,金、明、清均有修葺。塔高40.5米,分4层,有无数仙人、仙兽和楼阁亭台雕刻在塔身四周。塔的下面三层呈八角形,第四层则为圆锥体。

    青塔位于正定县城内东南隅,又名临济寺澄灵塔,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始建,因唐代义玄和尚在这里创立了佛教临济宗而得寺名。义玄去世后,佛教教徒在此建塔葬之。青塔有33米高,分为九级,砖砌。须弥座在塔下,平座及栏杆在其之上,莲花座在更上边。各层门窗斗拱,雕刻得极为精美。现在保存下来的建筑主要呈现出金代的风格。

    罗浮山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为道教名山。罗浮山方圆120多千米,主峰飞云顶,海拔1282米,还有玉娥峰等名峰400多座,白水漓、卓锡泉等泉瀑900多处。从高空俯瞰罗浮山,它如一朵昂首怒放的千瓣莲花,传说罗浮山是两条化形罗山和浮山的神龙结合而成。

    传说东海龙王有个名叫青龙三公主的女儿,一日随波逐浪在海面上悠少,邂逅相逢,眉目传情中竟互生爱慕之情。很快地他俩相爱并海誓山盟,愿结百年之好。

    但是东海龙王和南海龙王都认为:虽然天地万物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但既为神龙之种,就应清心寡欲,恪守教戒,而婚配大事应由父母做主,私结通情即是犯上作乱。盛怒之下,东海龙王遂囚女于蓬莱仙山左侧之孤岛,南海龙王亦用铁链囚儿子于罗山脚下万丈古井之中。

    青龙公主与小黄龙的相互爱慕之情已深深地在双方心田扎下根,铁链囚困又岂能缚住春心?天宫为他们之间的真情所感动,雷鸣电闪以示关怀;大海为它们之间的真情所感动,以惊涛骇浪示赞叹。让人惊讶的是力大无穷的巨灵神龟,在同情之余,竟驮载孤岛,劈波斩浪,悄悄浮来。罗山脚下万丈古井中的小黄龙突然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气息袭人而来,他遂挣脱锁链,冲出古井,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青龙公主。

    小黄龙与青龙公主毕竟是真龙神种,虽然一时间控制不住欲念,有犯神龙规诫,但他俩很快也就各有所悟了,都觉得只是如凡人简单的阴阳结合,并不能显神之永存。他们商量着与其都互为情所累,倒不如以双方的双方的情缘以全新的形式得以永存。于是山呼海啸,天崩地裂,在电闪雷鸣中,小黄龙与小青龙公主化为罗山、浮山并合二为一。小黄龙化形为罗山主峰青云顶,青龙公主则化为浮山峰顶的上界三峰。

    魏晋时著名道士葛洪来到罗浮山中,精研道术,对阴阳房中、丹道辟谷,无所不窥。他对罗山、浮山两峰的神奇传说惊叹不止。由于山中钟灵秀气,葛洪与妻晚年偕子侄均隐于此山中修持。山中原建有道观五所,以冲虚古观最壮观,这也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玉佛寺

    玉佛寺地处上海普陀区安远路近江宁路口。据说,在清光绪初年,普陀山慧根法师与缅甸的一位华侨共同提出,将缅甸出产的玉石雕成佛像运回祖国,而在缅甸的华侨也慷慨捐款资助。佛像雕成后,由慧根法师从水路运回。佛像原有5尊,但在路经上海时,留下2尊,奉在江湾盛宣怀的家庵内,庵被改建为玉佛寺,这座寺被毁于辛亥革命,后于1918年移至今址,并重建。

    大雄宝殿里,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上,两边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领主阿弥陀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领主药师佛,两旁还有贴金彩绘、造型优美的十八尊罗汉。

    大雄宝殿之后是藏经楼。藏经楼是玉佛寺的精华之地,也叫玉佛楼。藏经楼内红漆的地板一尘不染。玉佛堂正中佛龛里供奉着慧根从缅甸请回来的玉佛。玉佛的眉心镶嵌了钻石,眉毛镶了玛瑙,帽子和身上衣带的装饰则以珍珠、宝石、金箔等制成,塑像背后的九条龙用金箔制成。玉佛像两侧保存了一部清代印刻的全套旧本大藏经,共7000余卷。

    玉佛楼后是卧佛堂。卧佛堂是一座四合院,正中的那一间供有白玉卧佛一尊,长约0.9米。卧佛一手支头,一手搁在身上,侧身倚在红木榻上,刻工精湛,神态逼真,将卧佛苦思冥想的神态表露无遗。

    玉佛寺于农历初一全日开放,很多人前去进香拜佛或做佛事。

    玄妙观

    苏州城中心有条驰名中外的街——观前街。这条街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街上有座道观——玄妙观。

    玄妙观中的“三清殿”重檐复宇,雄伟壮丽。殿门上本来挂着一块金字匾额,上面写着金光闪闪的“妙一统元”四个大字。提起这块匾上的大字,历史上还有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清朝末年,玄妙观的这块匾,由于天长日久,风吹日晒,匾额中的“妙一统元”四个大字中的“一”字,连一点痕迹也看不到了。玄妙观的道长忙把苏州城中所有爱好书法的秀才请来,想叫他们设法把“一”字补写上去。没想到众秀才个个不高兴,以为道长太小看了自己,什么字不好写,偏偏写个汉字中最简单的“一”宇。但既然来了,总得给道长个面法的各种流派,字个个写得好,可与匾上一对号,字体配不起来,众秀才这才觉得遇到了难题,议论纷纷,一时想不出好办法。

    此时,玄妙观门口立着一位卖柴的乡下老人,年纪七十开外,花白胡须,饱经风霜,手持扁担,脚上穿双破草鞋。他看到大家没有办法,笑笑说:“让我来试试看!”老汉此语一出,惊动四座。“什么!一个乡巴佬,卖柴的也敢来这班门弄斧!”众秀才纷纷嘲笑他。

    卖柴老汉不亢不卑接过话头便说:“侬这位先生讲得一点不错,我除了会弄斧头之外,大字勿识,一生一世只识得一个‘一’字。勿相信,我写给你看!”说着,老汉从脚上脱下一只草鞋,在墨缸里一蘸,有力地划了个“一”字。不写不知道,一写惊一跳,众人一看:好啊!这“一”字和原来匾额上的“一”字一式一样,不大不小、不胖不瘦、不长不短,恰好配得上去。道长乐得手舞足蹈,口中不断地说:“妙!妙!实在妙!”

    这事可奇怪啦!莫非这老人是吕洞宾下凡?还是城内哪位书法大师化了装来戏弄大家?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凑上来向老人请教。

    老人摸摸胡须,得意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从小就跟爷进城卖柴,经常在玄妙观走来走去。累了就在三清殿前坐坐。坐得厌气,就喜欢看匾上的字。看来看去,别的字都勿识,只识一个‘一’字。没事干我就脱下草鞋,在地上写写玩玩,‘一’字我已经写了几十年了。这上面的‘一’字,刚柔得体,神韵自在,我闭着眼睛也能写得一模一样呵!”

    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山中峰西麓,是江南的一座著名古刹,于南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始建,后历朝增建,其规模日益宏大,与山东灵寺被火烧毁,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在僧人宗仰的主持下,兴工重建。天王殿、大佛阁、千佛岩、舍利塔、明征君碑等是寺庙的主体建筑。

    千佛岩位于栖霞寺舍利塔东无量殿后的山崖上。据说,南齐临沂县令仲璋在栖霞山西崖凿无量寿佛及菩萨像后,南齐文惠太子等王公贵族根据崖的上下、深广在石壁凿像,致使千佛岩共有佛龛294个、佛像515尊,有的二三尊一龛,有的五六尊一龛,后经梁临川靖惠王萧宏修建,成为与大同云冈石窟齐名的南北石窟。宋、明两代,它曾被修葺和增补。千佛岩南唐书法家徐锴、徐铉曾在中道的石壁上题名,此外,岩上还有“古千佛岩栖霞寺”、明重修佛龛的题名石刻等。

    舍利塔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修建,石塔五级八面,仿木结构。塔基上雕有释迦八相,刻画传神,其眉须亦栩栩如生。第一层每一面画了四天王像,四天王上有飞天像。因这些画雕工精致,造型生动,故成为我国美术史上的珍品。

    连。殿依山洞而建,其墙壁、拱门、屋顶全以石建成。无量寿佛位于殿的正中,其佛座高约2米,坐身高约10米,左右侍立了二菩萨像,亦高约10米。殿前的二接引佛也是六朝遗物,原在舍利塔前,在新中国成立前被迁于此。

    金山与法海

    金山古名浮玉,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原在江心,清末时与南岸陆地相连。因相传唐代僧人裴头陀曾在此开山得金,故改为金山。

    金山的寺庙原名泽心寺,相传建于东晋,宋代改名龙游寺,清初又将其改为江天寺,后被称为金山寺。寺庙依山而造,山与寺混为一体,殿宇楼台层层相接,又被誉为“金山寺裹山”,有“山是一座庙,庙是一座山”之奇妙景色。在山巅之上,矗立着一座慈寿塔,宋代修建而成,原为双塔,明万历二年,将其改建为一塔。清又对其重建,保存至今。塔高30法海洞、白龙洞、朝阳洞、仙人洞为金山现存的四个古洞,其中的法海洞和白龙洞因跟“水漫金山”的神话有关而吸引很多游人。法海洞其实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法海禅师在金山静休时的住处。白龙洞在山下,洞中有一条只能容一人侧身而进的很深的石缝,传说许仙就是通过此洞到达杭州断桥的。

    中泠泉位于金山之上,是一个方池,用石块砌成,四周围有石栏,靠亭子一边有一块大石,其上刻有“天下第一泉”。因其泉水用来沏茶,清香甘洌,故负有盛名,被历代品茶专家评为全国第一。

    井冈山的胜景“五马朝天”

    江西井冈山,深居万山之中,山势高峻,峰峦重叠,气候温和,云雾缥缈。它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又是旅游观光的胜地。井冈山有个很有名气的景观,雄伟似马的五座石山——五马朝天。提起它,江西的“老表”定会告诉你一段与道教有关的美丽、神奇的故事。

    话说道教“三清”最高贵的天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居住在天上三清境。为了修炼法术,交流神通,三清经常相聚一起,有时还会去三十六重天周游,拜访各路神仙。三清出游,用的是御骑天马。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中有五匹天马最调皮,有时还会向三清发脾气,不肯出行。

    一次,玉清天尊想去玉皇大帝处,为首的天马大乌,拒绝出行,气得玉清吹胡子瞪眼。他马上把上清、太清一起叫来,商量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把最不听话的五匹天马统统关押起来,令灵官马元帅严加看管。马元帅手下拥有上千匹精良天马,根本不在乎那五匹天马,而且他认为三清有些小题大做,没啥必要,反而有点同情大乌等五匹天马来了。于是他发了慈悲之心,放了五匹天马,但罚它们不许再回天宫。从此五匹天马成了野马,无人去管了。它们无法无天,有时还要下凡干涉人间生活。

    古代井冈山也曾是鱼米之乡。五匹野天马每逢秋季,井冈山的庄稼成熟了,就横空下凡来此吃谷子,弄得老百姓叫苦连天。不知是哪路神仙把这件事告诉了三清。这下三清真的大发雷霆,他们托梦给井冈山的老表,指点神术,要当地百姓缚住报晓雄鸡之嘴,不让公鸡啼叫。农民依计行事,任凭五马吃稻。由于公鸡不再打鸣,一俟太阳出山,野天马有蹄也难飞上天,终于变成了五座石山,成为井冈山五马朝天的景观。

    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扬州市西北蜀岗的中峰上,因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故得此称。隋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建栖灵塔,因此人们曾称该寺为栖灵寺。原塔毁于唐代末年。新建成的塔呈方形,九层,总建筑面积为1865平方米,塔身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木结构,楼阁式,是鸟瞰扬州城的的牌楼,北面为山门,内有天王像。大雄宝殿位于院正北,内有一尊安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像,背后为海岛观音等群像,左右两壁分坐十八罗汉。

    鉴真纪念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原为晴空阁。鉴真为盛唐时期高僧,俗姓淳于,今扬州人。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开始东渡,先后十余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终于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扬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高僧,在其逝世1200周年之际兴建了鉴真纪念堂。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门厅在前,碑亭在中,后为殿堂。殿堂依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内有鉴真的楠木塑像,四壁绘有叙述鉴真东渡事迹的壁画。

    平山堂在大明寺西侧,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造。他经常在这里游宴作诗,由于坐在堂中望江南远山时,视线与堂栏正好相平,所以得名平山堂。现在存留的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的。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为纪念欧阳修,在平山堂后建起了谷林堂,将欧阳修像石刻于正中墙上。

    哲蚌寺

    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北5千米的山坡上,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由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徒弟绛央却杰兴建。哲蚌寺是“白登哲蚌寺”的简称,“白登”在藏语里意为祥瑞庄严,“哲蚌”则意为堆积大米。寺院规模宏大,倚山面河,层次错落有致。它既是西藏最大的寺庙,也是中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

    哲蚌寺内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和三个扎仓(僧院):节扎仓、麦扎仓以及阿巴扎仓。措钦大殿中间是极为精致的大文殊像及白伞盖。弥勒佛殿在大殿三层楼下,供奉着右旋法螺,这是哲蚌寺的至宝。三世达赖喇嘛和四世达赖喇嘛遗体火化后的骨灰分别供奉在大殿侧室的两座银塔里。大殿的四壁上还绘制了许多精彩的壁画,有释迦牟尼的百行传图、人间形成图和生死轮回图等。寺西南方约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甘丹颇章是二世达赖喇嘛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