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疲劳的生活-“心累”比“身累”更可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烦恼来自于我”。其实不管是烦恼,还是身体的病痛,都以每个人的“自我”为“寄居地”。强调这个“自我”,就是提供而且扩大了这个“寄居地”,烦恼乃至累就有了“立足之地”。

    不堪重负的心理之累

    能被“自我”累倒的人,肯定是什么事情都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的人,“我的投资“我的车子”“我的高工资”……他们承载各种欲望的容器总是“嗷嗷待哺”。

    所以,一个人只有在忘我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累,把装那些欲望的容器扔了,累也就没有了“寄居地”。

    ⊙过多的选择使人累

    如果你的欲望很多,选择很多,多到了超过你的实力,你就会着急“上火”,就会觉得累,就要体会所愿不遂的痛苦,甚至因此生病,其实,折磨你的,累到你的,就是欲望和选择。 现代人的生活比过去的人复杂多了,这种复杂的生活必然使人产生复杂的心态。我们过去的经济不发达,生活也不丰富,你只能别无选择地过很淳朴、很简单的生活。现在不是了,机会很多,生活、发展的空间都很大,你每天都在忙着作选择,即便是去超市买东西,过去你的钱有限,你可以选择的品种也有限,现在有钱了,可选的东西也多了。我们经常会说“挑花眼了”,在这种挑选的过程中,你就可能被累倒了。所以心理学上说:选择越多越痛苦。比如,你想换个工作,最初是找不到合适的,一夜之间突然有 3个单位出现了,都想要你,你就开始头疼了,痛苦了。一个是薪金高,一个是离家近,一个是同事都是熟人。到底选哪个?左思右想后你没准会说:“还不如就给我一个机会呢!也没现在这么累。

    ”很多有钱人闲极无聊的时候去登“珠峰”,去“无人区”探险,其实就是把自己逼到一个别无选择的境地,在那里,没有“到底投资还是撤资”“要不要接下一个项目”的问题,选择只有一个,就是要从危险地带走出去,活下去。在那种困境中的人,即便身体很累,但心是安静的,这时他绝对不会抱怨疲劳,甚至会享受那种疲劳,因为那是心的放松,是最彻底的放松。当然,还有一种人,即便面对很多的选择也能淡定从容,那他肯定就不会累。我认识一个编辑,很有才华,收入不少,还是个彻底的、坚定的环保主义者。身边的人都买车了,而且还在想着什么时候换个更新的坐驾,只有他,永远是一身纯棉的衣服,出去办事永远是骑自行车,太远的话就坐公交。他的这个习惯从来没有因为身边其他人的变化而改变过,也因此,他的需求也就相对较低,因为他没必要为换车攒钱,也就没必要让自己忙着去挣钱,所以他活得很自在逍遥,有一种闲云野鹤的感觉。看来,选择多是造成心累的原因,但不是绝对理由,如果一个人能把握自己的欲望,不使欲望超过自己的能力,就不会为欲望所累。

    我在自己的上一本书《不上火的生活》中提到一个概念,“欲望-实力 =上火”,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小野教授提出来的。就是说,如果你的欲望很多,选择很多,多到超过了你的实力,你就会着急“上火”,就会觉得累,就要体会所愿不遂的痛苦,甚至因此生病。其实,折磨你的,累到你的,就是欲望和选择。

    ⊙强调“自我”使人累

    能被“自我”累到的人,肯定是不管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的人,他的那个能承载各种欲望的容器总是“嗷嗷待哺”。

    欲望、选择之所以累人,是因为过多的欲望和选择让你对自己的得失看得特别重,你的累和烦恼都来自于你的“自我”。

    佛教里有一句话叫“烦恼来自于我”。“我的投资”、“我的车子”、“我要挣高工资”……现代人的每个选择都离不开“我”字,它们都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

    “我”就像一个容器,有这个容器才能装下包括车、工资、投资、荣誉、面子等这些东西。所以,一个人如果忘我了,他就不会觉得累,因为用来装那些欲望的容器没了。

    有两种人是不会觉得累的,一种是修行得道的高僧,他们可以进入忘我、无我境地,无欲无求,虽然风餐露宿,粗茶淡饭,但他们不会觉得累,甚至也很少生病。一种是精神分裂病人或者痴呆者,他们的人格

    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的“我”被疾病打碎了,他们肯定不会像平常人那样表现出“自私”,因为他们承载自私的容器——“我”,不存在了,所以他们不会觉得累。

    能被“自我”累到的人,肯定是不管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的人,他的那个能承载各种欲望的容器总是“嗷嗷待哺”。比方说,有的人从外地到北京来打工,想在北京留下,出于“我”的这种需要跟谁合作或者结婚了,那么,一旦这个需要满足了,目的达到了,很快就会分道扬镳。然后他还会产生新的需要,他还要使劲往“自我”里装东西,他就会再去寻找新的目标。所以他的生活总是一段一段的,每段都过得不轻松,因为他的目标太功利,全部是为了“我”,就算一个目标实现了,他也消停不了,还要继续累下去。

    这样的人处事,我们叫“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他对你好的时候一定是有事要求你。时间久了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势利小人、功利者。所以,对他来说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有用的人”和“没用的人”,他迟早会感到孤独、绝望、心力交瘁。

    我们说,最高境界的爱其实是“奉献之爱”。奉献的时候是忘我的,所谓“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这个意思。在你帮助人的时候,你其实是很轻松的,因为此时你忘掉了自己的不舒服、不愉快,所以这种爱既是利他的,更是利己的。

    最低境界的爱是“索取之爱”。“索取之爱”之所以低级,是因为它不利人也不利己,因为它是基于“自我”的需要:我需要一个伴儿所以找了你,我需要多少钱所以我管你要,我需要一套房子你得给我买……很多这样的夫妻,即使一时满足了,最后也得不到幸福。当他的“自我”满足以后,不再有新的需要的时候,他就开始折腾,更重要的是,很多寄存在“自我”中的烦恼、伤痛也因为对“自我”的过度关注而被放大了,所以他不可能不累。

    ⊙追求完美、要面子使人累

    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买东西,可能会不辞辛劳地“货比八家”,非要挑一个物美价廉的,怎么可能不累?但是他不知道,其实时间也是金钱,走了那么远把时间都浪费掉了,真不如利用那段时间去创造价值,有钱了可以买个稍微贵点儿但质量更好的。追求完美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和他合作,因为他的要求太苛刻了,会让别人觉得很为难。事实上,这种人也在为难自己,他比其他人觉得更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买东西,可能会不辞辛劳地“货比八家”,非要挑一个物美价廉的,怎么可能不累?但是他不知道,其实时间也是金钱,走了那么远把时间都浪费掉了,真不如利用那段时间去创造价值,有钱了可以买个稍微贵点儿但质量更好的。还有一点是他们永不知足。永不知足这件事只适合用在事业上,永不满足就会永远攀登。

    但是不能事事永不知足,不能找对象也这样,人际关系也这样,生活习惯也这样,那样就没法活了。说严重点儿就属于“欲壑难填”了,实现一个目标之后最多高兴 3天,之后又不满足了,这种人很难快乐,肯定先是累,然后是抑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完美主义者潜意识里其实是心理不自信,自卑。自卑了才用过分的完美弥补和掩盖,好让自己显得没有毛病,心理舒服一点儿。其实,真正自信的人是洒脱的,什么都行,大大咧咧。很多真能做到“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人,其实内心是十分强大的,是真正有内涵、有胸怀和自信的。比如,一个人特别在意外表,我老开玩笑说,这样的人是属于“外 貌委员会”的。过分在乎外表,他的内心肯定不够丰富,自己的情绪、注意力无所寄托,所以才和容貌体形较劲儿。没办法,他们的内心太贫乏了。还有一种人是特要面子的人,从心理学上说,就是把情绪寄托在面子这一件事情上,他们是“情绪的奴隶”,也是“面子的奴隶”,这样也会非常累。

    经济学上有个投资经验是:别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说别把你的所有本钱孤注一掷地投到一桩买卖上,要分散开来、规避风险,情绪也一样。

    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之所以自杀,和他把名誉看得太重有关,他在某种程度上是“面子的奴隶”,这是韩国人的特点。韩国人非常要面子,所以韩国的化妆术乃至整容术非常发达,就是为了让人们维护面子。你走在韩国街道上,会看到即使是出来买菜的家庭妇女,也是穿着讲究,化妆精致,绝对不能被外人看低。

    卢武铉亲信家眷贪污的事情使他蒙羞,他一直以来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受到了破坏,他寄托自己全部情绪的面子被破坏了,这个心理唯一的支撑没了,他也就再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但是你看陈水扁,肯定是可以把面子、声誉都抛开的人,虽然他的洗钱案越查越清,但他绝对不会自杀,总会死皮赖脸地活下去。从某方面来说,心理上没能走出阴影的卢武铉,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以示自洁,他的人性倒是可敬的。

    ⊙过分投入感情使人累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去掌握命运,命运就会被别人掌握。”放在这里也很准确:如果你不掌握感情,感情就会被别人掌握。

    很多人很难走出失恋的阴影,因为对感情过于投入了,很难抽身自拔。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对感情专注,而是说一个人在爱的时候、寄托感情的时候,要保持独立清醒,不要成为一个“感情的奴隶”,这一点很多女孩子做不到,所以在爱情上一受伤害就很深。平时她们在工作生活中可以很独立,但一遇到感情就投降了。

    萨特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我爱你与你无关。”意思是:我爱你,与你爱不爱我无关。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爱一个人的时候要有爱的能力,能欣赏对方,但不依附于对方。跟你在一起的时候很高兴,如果你不爱我了,我也不会寻死觅活,我会尊重你,以爱的眼光注视你。

    我有一个朋友,一直对过去的一个同学“单相思”,暗恋那个同学,但是她始终也没对对方表达过什么,只在有一年那个男人过生日的时候,匿名寄去过一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那本书就是写一个13岁的少女,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一个风流倜傥的小说家,这位少女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委身于这位小说家,并且有了孩子,但她却没有告诉他自己的爱。他们的孩子夭折了,她在自己临终前才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感情告诉他……女主人公知道自己不过是那个小说家的一夜风流的女伴,但是这都不妨碍她爱他,因为那是她自己的事,与对方会不会爱自己无关。

    我有个同事,把自己全部的感情寄托在儿子身上,她真是很爱儿子,她自己是大学毕业,但因为儿子几乎变成了家庭妇女。儿子被惯得厉害,后来上了大学,反倒最看不起爱他最深的妈妈,觉得妈妈没出息,就会

    张罗家里的事,和社会脱轨了,没法交流……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去掌握命运,命运就会被别人掌握。”放在这里也很准确:如果你不掌握感情,感情就会被别人掌握。

    ⊙拿得起、放不下使人累

    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能等同于你自己的孩子,即使真是自己的孩子,你对他的爱也是为了让他离开自己,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养儿防老,拴在家里干活、陪你。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反而可能是离你最远的,他出国留洋或者在哪个单位担当重任,根本没时间在你身边。

    著名心理学者杨霞在解释“心累的心理依据”时,讲了一个故事。

    上帝对三个年轻人说:“你们每个人到树林里采一朵花,但是要是最美丽的花朵。”于是三个年轻人各自选了自认为是最美丽的花朵,但是拿到上帝面前时,花都枯萎了。上帝说:“生活就是这样,要随走随欣赏,你不要占有它,你曾经欣赏它就可以了,而不是要把它死攥着。”

    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他在电视台工作,很辛苦地做了一个栏目,为这个节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得很出色。但是,做到第 5年的时候,这个节目无端地被领导拿走,交给了另一个人负责。他特别难受,感觉像是自己的孩子被抱走了,情绪很低沉。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可言,领导也不都是因为德才兼备才成为领导的,他们的决定不

    一定代表真理,更不可能全部正确。所以遇到工作上的挫折,只能尽量去适应。首先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其后要有自救的本事。

    我的这个朋友把那个节目当做自己的孩子了,虽然以他的能力能拿得起,但感情太专注了,所以放下就难了。事实上,没有什么东西能等同于你自己的孩子,即使真是自己的孩子,你对他的爱也是为了让他离开自己,培养孩子不是为了养儿防老,拴在家里干活、陪你。真正有出息的孩子反而可能是离你最远的,他出国留洋或者在哪个单位担当重任,根本没时间在你身边。这个节目也一样,做出来是为了给观众看的,而不是为了证明你干过这件事而且干得很好,要等待喝彩,那不对。

    如果你非说节目被领导拿走了,认为自己是被否定了,那你当然会痛苦。你不妨这样想:第一,你是用别人的错误在惩罚自己;第二,是你满足现状、不想再折腾了,所以才那么在意这个节目,如果你自己一直在成长、一直有新东西,即使领导不拿走你这个节目,你可能自己都主动张罗着去找新事情做了,那个你曾经视为孩子的栏目已经拴不住你了。

    一个成熟的人就像一棵大树,应该有非常茂盛的树叶,砍掉一些树枝也能活。所以,在金融危机的时候,依然走俏的人是复合型人才。比如医生,今天可能写书做科普,没机会做科普了,人家可以看病、做手术,不做手术了,还有课题研究,之后还可以讲课,这些都不让他干的话,他还可以搞一个诊所,因为他是一个复合型人才。

    如果你干了这么多年,别人一把你做的事情拿走,你就不能活命了,说明你这个人还不够成熟,枝叶还不够繁茂,之前你的成功只是偶然、侥幸。

    我就对这个朋友说,你不过是改变了一下习惯多年的工作节奏和方式,完全可以凭借你自己的能力,再设计创立一个栏目,同样可以体现你的价值和能力。

    我的这个朋友,一直习惯于被领导夸奖,这也使他身不由己地走进了一个怪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看似很能激励人,其实是个恶性循

    环,他会在这个惯性中越来越累,把自己锁死。他在那种情况下养成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永远都应该独占鳌头,很多努力的人的目标就是独占鳌头。但是要想独占鳌头就需要“样样当第一”,这首先使他们比那些甘于平凡的人累,而且当他不能当第一、不能控制他喜欢的东西的时候,比如,他的节目做得很漂亮,但是被别人拿走了,他不能再掌握了,他就很痛苦,比那些甘于平凡的人肯定要痛苦得多。

    又说回之前的那些道理,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我是不是一个只能占有的人?”如果你特别看中占有,包括对荣誉、赞美的占有,你的“自我”也会被强化,你就很难不痛苦、不累。这个时候,不如试着将“占有”改成“奉献”,比如这样想:你的节目做出来是和观众、朋友分享的,很多人看了你的节目受益匪浅……这样想过之后,你就可以再接着干别的事情了,而且在做新事情的时候,你会逐渐发现你的其他潜能。若干时间后再回头看,你会有点不好意思地发现,当初居然为那么个节目满足过……

    抑郁症病人的“累”事出有因,因为他们身体里的“5-羟色胺”减少了,这使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消极的、沮丧的状态中,不是真的没力气,而是真的不想动,是万念俱灰,是哀莫大于心死……他们在这种状况下活着,自然是活得最累的人。

    抑郁症者是活得最累的人

    抑郁症者的另一种累,是因为他们要强作欢颜。心情再沮丧,当着同事、家人的面也会面带微笑。所以很多得了抑郁症的人最后突然自杀,之前没什么征兆,不是没病,是在装没病,他们选择自杀是因为实在累得不想再坚持……

    ⊙抑郁症的疲劳是不想“动”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目前也没一定之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之所以产生抑郁,就是病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做“5-羟色胺”的物

    质减少了,这是一种神经递质,现在发现,它的减少和很多精神疾病,甚至偏头疼,都有关系。

    有一种来源于情绪的疲劳,恰当地说,不是疲劳,而是不愿意动,人变得很懈怠。更严重一点儿说,这种人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万念俱灰,包括对过去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也提不起精神了,这样的疲劳就要想到可能是心理问题,甚至很可能是有抑郁症了。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很复杂,目前也没有定说,但可以确定的是,之所以产生抑郁,就是病人的大脑中有一种叫做“5-羟色胺”的物质减少了,这是一种神经递质。现在发现,它的减少和很多精神疾病,甚至偏头疼,都有关系。

    比较麻烦的是,抑郁症不像其他身体的疾病,哪儿长了东西或者哪儿有炎症,表现得比较直观。抑郁症一般是很隐匿的。抑郁症病人常常对之主动地掩饰,他们的心情再沮丧,当着同事、家人的面也会面带微笑,实际上心理是非常痛苦的,只是不暴露出来,所以很多得抑郁症的人最后突然自杀,之前没人发现他有什么征兆,这都是他自己掩饰的结果,这在修养较高的人身上更容易出现。比如香港影星张国荣,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有抑郁症,但在他自杀前,也同样是没有任何征兆,他是和朋友约好了打球的,他的朋友还在如约等他,他却纵身从高楼上跳了下去……

    另一个问题是,抑郁症本身的症状也是隐匿的,很多人表现出来的不是情绪的变化,而是身体不舒服,其中就包括疲劳。和疲劳一起出现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有的人是心脏不舒服、心慌胸闷,可能曾经被怀疑过心绞痛或者窦性心率不齐,但是最终没能定性。有的人觉得胃不舒服,吃不下东西,怕长肿瘤,于是做了胃镜,也没发现任何异常。要么就是忽冷忽热,身体也是一会儿这儿疼一会儿那儿疼,不舒服的地方是游走性的,

    没有固定处不舒服,也不是更年期……这些人一般首先会去综合医院的内科看,反复检查都没什么问题后,才发现是抑郁,应该去看精神科。

    这种时候的疲劳和不舒服肯定和情绪的低落、悲观纠缠在一起。抑郁症病人总是很沮丧,造成这种沮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真的有事情值得沮丧或者抑郁,比如家人去世、失业、股票赔了,这在医学上被称为“外源性抑郁”。一个刺激袭来之后,有的人会马上发生抑郁情绪,有的人 1个月以后才反应出来。如果这个人同事、朋友比较多,有人可以倾吐,有很多宣泄的渠道,就可以及时地把自己内心的体验发泄出来,这种人会很快地度过这个阶段,一般不会超过两个星期,也就不会真正得抑郁症,只是一过性的抑郁情绪而已。

    很多人觉得,遇到悲伤的事,尽量把自己的情绪、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赶快找点儿自己能做的事情去做,岔开它。其实,这个办法是精神科、心理科医生很不主张的,因为这只是回避,事情并没有真正解决,等你的事情做完了,你可能又陷入抑郁了。真正的解决办法是正视这件让你悲伤的事,让它迎刃而解,才能彻底消除心里的结。比如爱人去世,很多人会暂时搬到别的地方住一阵,或者把家里的布置换一换,但你总会回到你和他共同有过的家吧。就算家中的格局换了,但他生前的很多痕迹还是随时会出现,你不可能不去想,也就会不住地抑郁。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去面对。你可以这样去想:他已经把他的DNA、他的基因遗传给你们的孩子,他的生命会在儿子、孙子身上延续,只要他的后代健康,他就没有真的离开……如果能这样想的话,你会逐渐把你的注意力、感情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去……这其实是一种参透生死的办法。

    还有一种人的抑郁,和外因没关系。并没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人就无端地抑郁了,这叫做“内源性抑郁”,这种抑郁多少是有先天的问题,遗传成分比较突出,生就如此,这是抑郁症的一种最常见的类型,更要当做病来治。

    这种人可能一天无所事事,但并不比真正操劳的人轻松,首先他们

    的情绪总是极度低落,甚至觉得“生不如死”,很难找到什么事情能让他们高兴。有的抑郁病人,一天到晚都盯着楼下的地面看,很向往那种纵身一跃的感觉,因为他已经活到难受得生不如死的程度了,而且觉得再活一天对家人都是拖累,有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也会用很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情绪改变的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好像改变了,自己都觉得脑子迟钝,即便过去是个“话痨”,现在也可能突然变得话声低微、缓慢,或者很少说话。与此同时,疲劳感会很明显,但这种疲劳不是被什么工作累到了,而是平白无故地就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虽然也做一些日常活动,比如做饭刷碗,但是非常机械被动,强打精神,能不参与就不参与,能不见人就不见人,只想自己待着。严重的时候,这个人可以不说、不动,拒绝进食,进入一种木僵状态。

    这种情况,就要认真地当病去治了,特别是当中药或者心理疏导无效的时候,一定要求助于专门的抗抑郁药,迅速增加大脑中的“5-羟色胺”,防止抑郁症引起的不测。

    抑郁症病人很多都会失眠,所以很多单纯失眠的人担心自己会变成抑郁症,其实这之间没有转化的关系,由于失眠造成的情绪抑郁,可以随着失眠的好转而很快消失。抑郁症患者或有抑郁倾向的人的失眠,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早醒。好不容易睡着了,但凌晨三四点就醒了。即便没有早醒,清晨一起来的时候就开始觉得累,其实那会儿还什么也没干呢,但是真到工作单位了,一忙起来,疲劳感反倒会轻一点儿,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特点。

    睡眠差,自然影响食欲,吃东西少,随之而来的就是消瘦、虚弱,这种虚弱又反过来加重了疲劳,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后他自己都说不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要打断这个恶性循环,首先要解决抑郁,而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抗疲劳。严重的抑郁症一定要吃抗抑郁的药,稍微轻一点儿的或者只是有抑郁情绪,可以做心理疏导,同时配合中药。

    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曾经治疗过很多因为婚姻不幸而情绪抑郁、向隅而泣的女性,症状基本相当于现代的抑郁症,他还创制了一个方子叫“越鞠丸”,这个药现在还在用,但可能变方为“越鞠保和丸”了,增加了帮助消化的药物,因为抑郁是肯定要影响到消化的。在“越鞠丸”的方子下面,朱丹溪记载了他治疗的 4个病例,全是女性,她们的抑郁问题全和感情有关系。其中一个是“许婚后夫经商二年不归”的女子,“因而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床里坐……”这个描述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个自闭、抑郁的怨妇形象。朱的诊断是“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怎么把脾气的结打开呢?朱想出了办法,决定“以怒气冲之”。 中医将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叫做“五志”,它们分别归属于心、肝、脾、肺、肾五脏。怒是属于肝的;思,也就是郁闷,是属于脾的。

    肝能克制脾,发怒的时候,肝的火气骤然升发,一下子就冲开了郁结的脾气。朱丹溪亲自出马,对那怨妇恶语相加,怨妇果然被气哭了,朱丹溪愣是让她哭了两个时辰,才让父母去安慰,结果只吃了一服药就有了胃口。这种情绪治病的办法我们现在也用,一个是让人尽情宣泄,给郁闷一个出口,而且在恶语之中也不乏怒其不争的责备,自然会指点出新的希望,郁闷的心绪因此可解。当然,配上“越鞠保和丸”或者“加味逍遥丸”吃的话效果会更好,心理、生理都兼顾到了。一直有报道说,适当吃一些甜食,比如黑巧克力,可以调节情绪,解除抑郁。其实,这在医理上没有确实根据,更多的意义是心理作用。吃了巧克力之后,人会给自己一个暗示:我吃了可以使我快乐起来的东西啦!肯定情绪要好啦!这种暗示本身比巧克力更起作用,因为任何药物都有 30%的暗示效果,只要你相信了这个药物、食物,30%的作用就已经拿到了。当然,这种疗法只适合有抑郁情绪的人,真的是抑郁症的话,靠食物是不可能治愈的。

    ⊙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促使人产生抑郁的因素很多,一点儿不抑郁的人也不正常,就是俗话说的“没心没肺”了,但能从有抑郁情绪发展成抑郁症的也是少数,通过心理的缓解或者药物治疗,可以在 2周内解决问题的,一般就不能算是抑郁症。

    调查显示:美国现有 7%的人在服用抗抑郁的药,中国对抑郁症的重视也成为新的健康热点,每年的“精神健康日”,抑郁问题都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专家逐渐发现,很多抑郁治疗是误把正常的悲伤当成抑郁症了!至少没有遵从抑郁症是“抑郁情绪持续 14天不能恢复”的铁律。

    纽约大学一位精神病诊断专家写过一本《失去的悲哀:精神病学如何把正常的忧伤变成抑郁》的书,他说,现在流行一种“合法毒品文化”,这种文化普遍把情绪低落视为一种病。而这个教授坚定地认为:感觉悲伤的能力是一种进化选择的特性,对痛苦的反应是人类生物遗传的一部分,是人类情感越来越高级的结果。

    他的证据是:灵长类动物与性伙伴或同伴分离时产生的生理反应与悲伤有关,人类婴儿会表达绝望以赢得别人的同情,越是高等的动物越有悲伤的需求和能力。即便是人类本身,也是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感受悲伤和抑郁的机会更多,生活在贫瘠的地方,温饱还没解决呢,和基础生存相比,感情的需求肯定排在其后。林黛玉抑郁就在情理之中,换了丫鬟,就很难抑郁,她们的基础生存还没保证呢,即便有也是少数的,真是属于那种“小姐身子丫鬟命”了。

    事实表明:悲哀、抑郁是遗传的、有用的,它帮助人类从群体中获得支持,保护人类不受侵犯。这对人类头脑来说是一种残酷而有意义的

    方式,让人类在遭受精神痛苦的同时,能作出更好的生存选择。

    从这个角度上看,对抑郁治疗的泛化、扩大化,是一种以医学名义进行的“愚民”,医学和掌握医学的医生正善意而狭隘地,纠正乃至磨灭着人类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相对复杂的情感形式。

    促使人产生抑郁的因素很多,一点儿不抑郁的人也不正常,就是俗话说的“没心没肺”了。但能从有抑郁情绪发展成抑郁症的也是少数,通过心理的缓解或者药物治疗,可以在 2周内解决问题的,一般就不能算是抑郁症。

    还有一些人的抑郁是由于吃药引起的。我有一个亲戚,五十多岁了,有一阵突然觉得抑郁,家里平安无事的他却越来越沮丧,儿子就带他去医院查,医生一问就给否定了,不是抑郁症,只是抑郁情绪,而他的抑郁情绪是因为吃药引起的。他有高血压,一直吃“复降片”,那里面含有的“利血平”成分是可以耗竭体内的“5-羟色胺”的,就是它引起了抑郁。所以,如果你是个慢性病人,长期吃某种药物,一定要仔细看一下药品说明书,抑郁这样的副作用,说明书上一般都有明示。

    遇到灾难后会不会因为产生抑郁情绪,使抑郁倾向发展为抑郁症,和这个人的“心理储备”有很大关系。所谓“心理储备”,其实就是你之前经历过的事情,你的生活经验和阅历。见多识广的人肯定心理储备要多一些,应对灾难的能力也会强一些。而对于一直在顺境中的人来说,心理储备一般比较差,他们也就相对脆弱,会因为打击而一蹶不振。这类人,在未来会越来越多,不能通过直接经验增加自己的心理储备,只能靠间接经验了,将别人的经验借鉴过来增加自己的心理耐受力,同样可以帮助自己在遇到灾难时消除抑郁。

    衡量自己是不是真得了抑郁症,是不是弄假成真了,可以根据下面的标准来判断。抑郁症患者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而且持续两周不见缓解。

    1. 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 精力明显减退,持续有疲乏感。 3. 精神性运动迟滞或激越。 4.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有内疚感。 5. 联想困难,思考能力下降。 6. 反复想死,有自杀行为。 7. 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 8. 食欲不振或体重减轻。此处要郑重说明,如果确诊为抑郁症一定要去看医生,如果只是轻微抑郁,也是需要一些中医治疗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