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作-中世纪文学精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圣典。伊斯兰教认为它是天神迦伯利口授给穆罕默德的,而实际上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的演说集,经其后代弟子整理编纂而成。

    《古兰经》共有114章,每章有若干节。各章长短不同,全书共6200多节,在经文上大体又可以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为界,分为两部分:即麦加章和麦地那章。麦加章是穆罕默德艰苦创教时宣谕的,经文章节多简短、明快,内容多半是宣讲教义的;而麦地那章是在伊斯兰教得到顺利发展时期宣谕的,多为长篇大论,以对已皈依伊斯兰教的绅士们阐述教法为主。

    为达到传教目的,《古兰经》中还穿插引述了许多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的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古阿拉伯人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格言、谚语等。它的内容丰富,除伊斯兰的教义、教法外,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是研究古代阿拉伯情况的宝贵文献。

    《古兰经》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在文体上,其语句长短不一,自由奔放,洒脱多变,文辞虽不刻意讲究骈丽,但却典雅流畅;在文字的表现风格上,根据不同的需要,是变化多端的,有时是严厉的警告,有时是温婉的劝说,有谨严的教法,也有优美的故事。

    《古兰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阿拉伯语得到了统一和保存,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诗歌总集,共20卷,收诗歌4500余首,经过多人多次编辑而成,8世纪下半叶成书。一般认为现存版本的编辑者是大伴家持。

    所收诗歌的作者包括所有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有署名者和不署名者。柿本人麿、山上忆良、大伴家持等是有名的万叶诗人。内容上,万叶诗歌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包括不能归入各类的诗歌,如羁旅、狩猎等场合所作的诗歌;相闻是以男女恋爱为中心的歌咏友谊与爱情的诗歌;挽歌为悼念亡人的诗歌、体裁上,万叶诗歌可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等,其中短歌数量最多。

    《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日本民族诗歌已从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和歌。万叶诗人用日本民族语言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开创了后世日本和歌的道路。《万叶集》也是研究日本古代史的重要资料,被视为日本的国宝之一。

    四行诗选

    《四行诗选》又译《鲁拜集》,是波斯诗人、哲学家、天文学家欧玛尔·海亚姆所写的诗歌集。

    作者在诗中探讨人生的意义。他感到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他认为关于“彼世”的说教是荒谬的,从而否定了“地狱”和“天堂”的存在。对当政的权贵和宗教上层人士进行了谴责和揭露。所以被统治者所惧怕和痛恨,他们称海亚姆的诗是“吞噬教义”的毒蛇。海亚姆的诗歌创作继承了萨曼王朝时期的“霍拉桑体”传统,诗的语言鲜明流畅,简练朴实。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杰作。

    作品通过源氏同各阶层女性的关系和在政治上的沉浮,广泛描绘了日本贵族社会的生活面貌,深刻揭露了贵族相互间的勾心斗角及他们精神上的空虚、生活上的腐败。

    小说中的故事,经历了4个朝代,长达70多年。

    作品规模宏大,书中人物多达400余人,其中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者不下几十人。小说前半部的男主人公源氏,是天皇之子,属于宫廷贵族集团。他才貌双全、机敏、狡猾、老练,始终处于争夺权利的漩涡之中。虽然曾遭流放,但后来冷泉天皇上台,他又中兴,位极人臣。源氏在与各阶层妇女的交往中,表现出他是一个多情善感、喜新厌旧、轻薄放荡的人。他不仅追求空蝉、明石上,而且还追求末摘花,紫上等人,他还和自己的继母藤壶私通。后来源氏与女主人公紫上结合,因为紫上与藤壶容貌相似,血缘相近。可是源氏的正夫人三宫却又与别人私通。源氏在痛恨之余悟出这是自己一生罪过极大、尤其是和继母藤壶私通过这个不能饶恕的罪过的现世报应。他深感人生无常,前途渺茫,悔恨交加,终于遁于空门,出家当了和尚,死在无声无息之中。

    这一形象在许多方面体现了贵族阶级的本质特征,象征着日本平安时期贵族阶级从繁荣发展到精神崩溃的整个历史命运。

    作品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表现了日本贵族社会的妇女们悲惨经历和内心痛苦。空蝉是其中的一个突出代表。她性情善良、温柔,但柔中有刚。她对源氏的好色行为敢于斗争,她对他不加理睬,一再巧妙回避,使源氏的欲念不能得逞。

    为了彻底摆脱源氏的纠缠,终于毅然出走,削发为尼。明石上遵父母之命嫁给了源氏后,源氏对她时亲时疏,只因生下一女,源氏希望等女儿长大成人以后送入宫中为后,才破格优待了她。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地位是低微的,整天屈居人下,难得见到源氏。女儿当了皇后,她还是卑躬屈节,这一切皆因出身低微。

    这反映了日本贵族时期等级制度的森严和等级观念的浓厚。紫上虽然出身高门贵族,被立为源氏的正夫人,但源氏用情不专,颇使她痛苦。源氏迎娶天皇之女三宫后更使她忧心忡忡,终于在精神负担十分沉重之中病亡。紫上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一夫多妻制给广大妇女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源氏物语》语言优美通俗,绵密细致,温柔典雅,情节曲折动人,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瑰宝。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

    中世纪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诗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在热闹的集市上卖唱,有时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卖唱。到11世纪末叶,这类歌谣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

    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

    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促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

    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

    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患,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英雄史诗之一,约写于1140年,是流传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最早的一部卡斯蒂利亚文学作品。

    西班牙从8世纪初被摩尔人占领以后,人民长期进行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到11、12世纪进入高潮。熙德就是这场斗争中产生的英雄人物。熙德死后,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谣曲,史诗《熙德之歌》就是其中一部杰出的作品。原诗至今尚未发现,现存马德里国立图书馆的74页手稿,是一个名叫佩德罗·阿巴德的人在1307年抄写的手抄本。全诗共分3章,52节,3730行。各章的标题是:《流放》、《婚礼》、《科尔贝斯橡树林里的凌辱》。

    第1章写熙德被政敌诬陷克扣贡品,国王阿方索六世将其从布尔戈斯发配到阿拉贡。熙德打败摩尔人卡斯特洪和阿尔科维尔之后,进入萨拉戈萨和特拉埃尔,不久又降服巴塞罗那伯爵拉蒙·贝伦格尔。

    第2章歌颂熙德征服巴伦西亚的功绩。熙德夺下巴伦西亚城池后,派侄子阿尔瓦·法涅斯向国王阿方索六世送去第2次贡物,并请国王允许他和囚禁在修道院里的妻女团聚,国王应允。此时熙德已远近驰名,国王要求熙德的2个女儿嫁给卡里翁的2个王子为妻,熙德勉强答应,婚礼在巴伦西亚城隆重举行。

    第3章描述熙德2个女婿的无能和懦弱。他们不能忍受周围的耻笑,请求携带妻子返回卡里翁,熙德同意。但当他们走到科尔贝斯橡树林时,兄弟二人把妻子痛打了一顿,抛弃在森林里,后被熙德的侄子找到,向国王阿方索六世提出控告。国王同意解除婚约。熙德又把2个女儿许配给前来求婚的纳瓦拉和阿拉贡2位王子。

    《熙德之歌》产生在西班牙文尚未成熟之时,句法单纯,遣词刚劲有力,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这部史诗的民间诗人把西班牙人民的气质和灵魂都寄托在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熙德身上:坚强的意志,直率的行为,稳重的作风,真挚的爱情,以及对国君的忠诚,反抗外族侵略的勇敢善战和宽宏的骑士精神。熙德在诗里首先是一个战胜侵略者的英雄,以强迫各摩尔国王服从西班牙国王来体现他的爱国思想。

    作品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和朝臣之间的关系,在文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伊戈尔远征记

    《伊戈尔远征记》是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作者不详,成书于1185至1187年之间,以1185年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史实为根据。

    当时基辅罗斯内忧外患,动乱不已。王公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而突厥族的波洛夫人则盘踞在黑海沿岸,严重威胁着罗斯人民的生命安全。

    作者指出民族危机的根源既非敌人的强大,亦非神的意旨,而是王公之间的内讧。他呼吁王公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按照作者的理想,基辅大公被写成一个捍卫全罗斯利益的英明统治者。

    史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马克思指出,“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对于伊戈尔,作者一方面谴责他贪图个人荣誉和孤军出征的轻率行动,同时又歌颂他敢于抗御敌人的英雄气概。在作者笔下,伊戈尔的远征不仅和人民有血肉联系,而且和罗斯土地也息息相关。不论伊戈尔出征、战败,还是逃回罗斯,罗斯大地上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甚至山川日月都竞相分担他的欢乐与忧伤,从而加强了史诗的爱国思想和抒情气氛。

    作者虽将自然万物当作有灵之物,但表现了基督教思想。马克思说:“全诗具有英雄主义和基督教的性质,虽然多神教的因素还表现得非常明显”。

    这是一部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作品。许多形象显然取自民歌,并富有民歌的象征意义。雅罗斯拉夫娜的哭诉源于民间的哭丧曲。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多神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诗学观点。

    作品中运用象征、哭诉、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然渊源于民间创作。

    《伊戈尔远征记》在俄国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15世纪初的名著《顿河彼岸之战》,无论在总的布局或对史料的处理上,都显然从《伊戈尔远征记》中得到借鉴。其后,普希金、雷列耶夫、勃洛克等诗人也明显受到它的影响。

    尼贝龙根之歌

    《尼贝龙根之歌》是德国13世纪用中古高地德语写的英雄史诗,大约产生于1198至1204年之间。作者不详,根据书中内容推测可能是奥地利人,骑士出身。

    全诗共有39歌,2379节,9516行。分上下两部,上部称《齐格弗里德之死》,下部称《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

    主要内容是: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早年曾杀死巨龙,占有尼贝龙根族的宝物。他向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求婚。巩特尔在他的帮助下打败撒克逊人,娶得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为妻,然后同意他与克里姆希尔特结婚。10年后,夫妇二人回勃艮第省亲,一次姑嫂发生争执,布伦希尔特得悉巩特尔是依靠齐格弗里德的力量才娶得她,感到受了侮辱,唆使巩特尔的侍臣哈根杀死齐格弗里德,并把他所藏的尼贝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13年之后,克里姆希尔特为了复仇,嫁给势力强大的匈奴国王埃采尔。又过了13年,她设计邀请巩特尔等人来匈奴国相聚,指挥军队对他们大肆杀戮,最后抓住哈根,命他说出尼贝龙根宝物的下落,遭到拒绝,于是杀死巩特尔和哈根。她最后也死于部下之手。

    这篇史诗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的斗争史实。据史料记载,437年勃艮第国王巩达哈里和他的氏族被匈奴人消灭;453年匈奴国王阿提拉,即传说中的埃采尔,与希尔狄克结婚,于新婚之夜死去。希尔特是日耳曼少女的名字,史学家因而认为这是日耳曼少女为了复仇而杀死匈奴国王。这两件事就被联系在一起。

    此外,史诗还吸收了其他的传说和故事,关于齐格弗里德的描写可能取自西古尔德的传说。据传西古尔德是古代战神奥丁的后代,遍身鳞甲,刀枪不入,只有背上一块地方可以致命。布伦希尔特的素材来自以抢婚为题材的古代北欧传说。希尔德布兰特和狄特里希则是狄特里希传说系统中的人物。神父庇尔格里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971至991年曾任帕绍教区的主教。

    但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主要人物从部落的荣誉转而重视骑士的荣誉,封建社会的夫妻之爱超过了古代日耳曼氏族的血缘之情,原始社会中亲兵对首领的忠诚则以采邑制度中臣属忠于君主的形式出现。而对神父庇尔格里姆的描写说明了基督教给这部英雄史诗又涂上一层宗教色彩。

    《尼贝龙根之歌》的韵体独具一格,亦称为尼贝龙根诗体。每4长行为一节,每一长行中间用一停顿分为两短行。每节前3行中每行有7个扬音,第4行有8个扬音。为了便于朗读,采用脚韵,每两行一韵。但由于多次加工改动,有些段落也用了头韵,因此亦可称混合诗体。

    《尼贝龙根之歌》是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在古代德语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其中包括汉语。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法国民间长篇故事诗。

    从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末,在欧洲,特别在法国,以动物为“人物”的叙事诗十分盛行。这些诗与寓言不同,其中的动物不但高度个性化、人格化,而且被赋予人的社会属性,犹如人在现实社会中分属于一定的阶级。这些诗假托写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就是《列那狐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的基本情节出自佛兰芒的教士尼瓦尔于1152年用拉丁文写的长诗《伊桑格里谟斯》、法国中世纪女诗人玛丽·德·法兰西的寓言以及犹太人佩得罗·阿尔丰斯于12世纪初叶写的东方故事集《教士戒律》。《列那狐的故事》包括1175至1250年间在法国产生的许多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八音节的法文诗篇,计达2.5万行。

    这些诗篇质量参差不齐,是民间流传的集体之作,其作者大部分已无从查考,现在确知的只有3人:皮埃尔·德·圣克鲁、里沙尔·德·利松和拉克鲁瓦昂布利的一位神父。这些诗原来各自独立,直到法国现代学者吕西安·富莱将它们按情节顺序编为27个分支,才有了完整的体系。

    在《列那狐的故事》里,昏庸的狮王诺勃勒影射国王,雄狼伊桑格兰等强大的动物是豪门权贵,雄鸡尚特克雷等小动物是平民百姓。

    中心角色列那狐是新兴市民阶级的代表,它一方面欺凌和残害平民百姓,另一方面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和大动物勾心斗角,甚至向狮王挑战,并且总能以其狡黠战胜对方。以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的斗争为主要线索,作品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法国封建社会各种力量矛盾和斗争的错综复杂的情况。

    对封建阶级的无情揭露和嘲弄,出色的喜剧手法,使《列那狐的故事》充分体现出法国中世纪市民文学的独特风格,历来被看作法国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珍品。不仅在法国有许多续作,在欧洲一些国家也不乏仿作,歌德的《列那狐》就是一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