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闪亮登场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第三子,生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他出生的前一年,李旦刚刚被武则天推上傀儡皇帝的位子。李隆基六岁时,武则天以周代唐,正式登上女皇宝座,李旦被降为皇嗣,并受到严密监管。以当时李旦所处的政治境况而言,加之李隆基相对靠后的出生顺位,绝对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当上皇帝,更不会有人相信他将终结一个“牝鸡司晨”的时代,并在若干年后缔造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史称李隆基从小就聪明颖悟,多才多艺,“尤知音律”,而且“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除此之外,关于他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历史记载很少,但是《旧唐书·玄宗本纪》中有一个故事,却颇能显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故事发生在他七岁那年,有一次李隆基带着衣甲鲜明的侍卫入朝,要去觐见祖母武则天,刚好在宫门口碰见正在当值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武懿宗是武则天的族侄,一贯恃宠骄横,看见李隆基小小年纪却派头十足,就想杀一杀他的威风,于是上前大声呵斥,并准备驱散他的仪仗队。没想到李隆基却毫无惧色地走到他面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
武懿宗当场愣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和他的仪仗队扬长而去。
武则天听说这件事后,惊讶于这个孙儿小小年纪却有如此过人的胆色,于是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特加宠异之”。
在李隆基的青少年时代,整个帝国高层的政治形势风云变幻,朝堂上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而他父亲李旦身为皇嗣,更是长期处于各种政治斗争的旋涡中,甚至一度险遭酷吏毒手;李隆基的生母窦德妃,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被人陷害而遭武则天暗杀,人死后连尸骨都无影无踪,那一年李隆基才刚刚九岁。
神龙元年(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推翻了武则天的强权统治,拥立中宗李显复位,然而帝国政治却并未像人们所企盼的那样焕然一新。韦后、武三思等人很快利用中宗的信任窃取了帝国权柄,并将五大臣等异己势力铲除殆尽,一时间权倾朝野。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不愿坐以待毙的太子李重俊又发动了一场政变,虽然诛杀了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但后来却功败垂成,自己反被临阵倒戈的部下所杀……李隆基成长道路上所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的这一切,无不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同时也让他充分领略了政治斗争的微妙、复杂和残酷。尤其是“军事政变”这种极端的政治斗争形式,更是引起了李隆基的极大关注和思考。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了中宗李显,扶立年少的李重茂为帝,由韦后临朝听政。紧接着,宰相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以宰相韦温为首的诸韦子弟、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等人一再上疏,“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并“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
为了铺平通向女皇宝座的红毯,韦后集团积极策划,准备除掉李唐皇族最后的两个实力派人物——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
拥立少帝李重茂不过数日,韦后及其党羽们便已磨刀霍霍。
李唐社稷再度被推到了悬崖边上……中宗驾崩、韦后专权的这一年,李隆基已经二十六岁。这些年来,他在朝中历任右卫郎将、尚辇奉御、卫尉少卿等职,又曾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担任一年多的地方官,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政治经验。所以,当韦氏集团逐步窃取朝政大权时,李隆基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暗中打造自己的势力集团。
尤其是当韦后毒死中宗、拥立少帝并且日益暴露出篡唐的野心时,李隆基更是意识到,要想扞卫李唐社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动军事政变,铲除韦氏集团!
鉴于神龙政变的成功经验和李重俊政变的失败教训,李隆基知道,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掌控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军事力量。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很注重结交北门禁军,特别是从潞州回到长安后,他更是加紧了与“万骑营”的来往,并很快和万骑营将领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凫等人结成了莫逆之交。“王数引万骑帅长及豪俊,赐饮食金帛,得其欢心。”(《新唐书·王毛仲传》)除了结交禁军,李隆基还利用他在朝中和地方任职的机会,先后结纳了一批才俊之士。如朝邑县尉刘幽求、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等人,都被他引为心腹。这些人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对于李隆基即将采取的行动却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刘幽求素有“学综九流、文穷三变”之称,主要是作为谋士出谋划策和居间联络;钟绍京主管皇宫北面禁苑,王崇晔有出入宫禁之权,都可以作为政变的内应。
在积极打造这支政变力量的同时,李隆基也没有忘记争取一个皇室重要人物的支持。那就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
据《旧唐书》称:“(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也就是说,太平公主不管是身材、长相还是性格都酷似母亲,所以武则天最疼爱这个小女儿,常常让她参与各种朝廷机密。参政的机会多了,太平自然能从母亲身上学到很多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其政治头脑和政治经验亦绝非一般公主可比。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政变有功,所以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此后,中宗又专门派出禁军卫队进驻太平公主的府邸负责警卫,十步一岗、五步一哨,还有全副武装的卫队日夜巡逻,其警卫规格等同皇宫。如此足见太平公主在中宗一朝的地位之高。
除了政治上的强势之外,太平公主还具有一项非同寻常的优势,那就是她的经济实力。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规定,亲王一般可以获封食邑八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一千户;公主可以获封三百户,最多不能超过三百五十户。那么,太平公主的食邑有多少呢?
她首次获封就远远超出了制度规定的范围,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论功行赏,又将她的食邑加到了五千户。此外,太平与薛绍生有二男二女,改嫁武攸暨后又生下二男一女,这七个儿女都有封邑,加上武攸暨名下的一千户,太平公主一家获享的封邑至少达到了八千户。
有头脑、有地位、有财力,这样的女人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许多朝臣纷纷投靠到她门下,通过她的运作和举荐步步高升。此外,民间的文人墨客和年轻士子也闻风而至,争先恐后地递帖子、拜码头、当门客。
太平公主也摆出了一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姿态,十分热情地接纳天下士人。尤其是对于那些贫寒落魄的读书人,太平公主更是屡屡慷慨解囊、馈赠金帛。久而久之,太平公主“折节下士”的品德和事迹就在朝野上下传为了美谈。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对手,韦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等人都颇为忌惮。“皆以为智谋不及公主,甚惮之。”(《旧唐书·太平公主传》)而对于李隆基来说,太平公主正是他所需要的政治同盟。当然,太平公主也很清楚韦后集团一心想对付她,所以她也很愿意和这个年轻有为的侄子联手。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太平公主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参与了李隆基的政变计划。
经过一番周密部署,李隆基等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夜展开行动,首先由葛福顺率领万骑营将士冲进玄武门的羽林军驻地,砍杀了韦墙、韦播和高嵩这三个负责掌握禁军的韦后党羽,占领了玄武门。随后,政变部队兵分三路:一路由葛福顺率左翼万骑卫士攻击玄德门,一路由李仙凫率右翼万骑卫士攻击白兽门,双方约定于凌烟阁前会师;李隆基则率刘幽求、钟绍京和二百多名手持斧锯的丁匠坐镇玄武门。
政变开始后,寂静的太极宫突然间杀声震天。葛福顺与李仙凫迅速消灭了玄德门与白兽门的守门禁军,顺利攻进皇宫。李隆基听到信号,即刻率众杀进宫中,很快占领了太极殿。韦后在睡梦中惊醒,仓惶逃进飞骑卫士营,旋即被士兵所杀。稍后,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也先后被杀。
次日,李隆基下令关闭宫门及长安各城门,分遣万骑搜捕韦氏余党。韦温、宗楚客、宗晋卿、韦巨源、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人相继被诛。韦后一党彻底覆灭后,李隆基才迎接父亲相王李旦入宫辅政。当天,李隆基晋封平王,任万骑卫士营总管;薛崇简晋封节王;钟绍京擢升中书侍郎,刘幽求擢升中书舍人,一同参与机要。
六月二十三日,太平公主以少帝李重茂的名义发布诏书,禅让帝位给相王;平王李隆基被任命为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
六月二十四日,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等人进入太极殿。太平公主亲自走上丹墀,对少帝说:“天下人心已归相王,这不是你这个小孩子的座位。”说完提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带了下去。
是日,睿宗李旦复位,重新坐回了皇帝的宝座,可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立刻摆在了他的面前。
要立谁为太子?
宋王李成器是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原则,理应由他来继大统;可平王李隆基有鼎定天下之功,若不立他,恐人心不服。
关键时刻,宋王李成器主动站了出来。他对李旦说:“国家安定,则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险,则先考虑首功之人。倘若违背这个原则,天下必将失望。臣宁死也不敢居于平王之上。”一连几天,流泪请求,态度坚决。同时,朝中舆论也普遍倾向于李隆基。于是睿宗李旦再无犹豫,于六月二十七日将众望所归的李隆基立为太子。
就像几年前的中宗一样,睿宗虽然被拥立复辟,但是本身却不是政变的领导者。当时中宗依赖的是五大臣,现在睿宗依靠的则是自己的儿子和妹妹。尤其是太平公主,历次政变皆预其谋,“诛二张,灭韦氏,咸赖其力”(《大唐新语》
卷九)。李旦对这个妹妹的能力原本就十分欣赏,而今自己的复位又得益于她的极力促成,所以对她甚为倚重,经常召她入宫商议大政方针。每当宰相奏事,睿宗总是问两句话,一是“与太平议否?”二是“与三郎议否?”在听到肯定的答复后,才着手批复,有时甚至派宰相到太平公主府上请示磋商。
自此,太平公主权势日隆。“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太平公主的强势崛起引起了李隆基深深的不安。
自从他的祖母武则天拉开了女主天下的历史大幕,阴盛阳衰的李唐王朝就仿佛永远也摆脱不了“牝鸡司晨”的尴尬。神龙政变刚刚结束武则天的统治,可马上又来了韦氏、安乐公主、上官婉儿这一批野心勃勃的女人。如今好不容易铲除了韦后集团,比她们更有权谋也更具实力的太平公主又一手操控了朝政大权……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梦魇,又像是一个无奈的怪圈。
李唐王朝究竟何时才能扫除这一切阴霾,再造一个朗朗乾坤呢?
李隆基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无独有偶。自从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太平公主也感到了严重的威胁。
本来李隆基当太子她并不反对,因为她原本以为李隆基不过是个年少气盛的毛头小子,以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完全可以驾驭他,没想到他当上太子后,其英武果敢、智谋深远的性格便越发彰显。太平公主大感后悔,她预料到假以时日,李隆基必将成为自己的劲敌,于是决定把他从储君的位子上拉下来。随后,太平公主便四处散布舆论,声称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应该被立为太子。说白了,太平公主就是想立一个柔弱暗昧的太子,以便她长久把持帝国权柄。
就这样,自从睿宗复位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明争暗斗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眼看二者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一直在勉力维持平衡的睿宗无奈地意识到,形势再这么发展下去,自己的儿子和妹妹迟早会刀兵相见,于是决定提前退位,让李隆基当皇帝,以绝太平公主废立之望,彻底终结这场纷争。
随后的日子,睿宗一再提出逊位,但是大臣们并不支持,太平公主更是极力反对,睿宗只好作罢。到了延和元年(公元712年)七月,天上出现了预示“除旧布新”的星象,睿宗终于下定决心,正式下诏传位太子。李隆基屡屡辞让,但睿宗态度坚决。
八月初三,二十八岁的太子李隆基终于登上了天子宝座,是为唐玄宗。数日后大赦天下,改元先天。
李隆基即位之初,所面临的政治形势相当严峻。因为当时的宰相班子中有三个是太平公主的死党,他们是左仆射窦怀贞、侍中岑羲、检校中书令崔湜。为了削弱对方的势力,时任右仆射的刘幽求向李隆基献策,决定与右羽林将军张联手,暗杀崔湜和岑羲。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计划。
可出人意料的是,刘幽求未及动手,张便在无意中把计划泄露了出去,李隆基情急之下,不得不丢卒保帅,主动向太上皇李旦举报了他们的暗杀计划,借此撇清干系。随后,刘幽求和张被逮捕下狱,本应斩首,因李隆基向太上皇求情而改为流放。
这次交手,李隆基不但没有伤到对方半根毫毛,反而把自己的股肱大臣赔了进去,真是令他万分沮丧。
刘幽求被流放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各自提拔了一个自己人进入了宰相班子。太平公主提拔了心腹萧至忠,李隆基提拔的则是兵部尚书郭元振。至此,七个宰相有四个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的亲信只有郭元振和魏知古二人,另外一个宰相陆象先则保持中立,皇帝李隆基明显处于劣势。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的势力又延伸到了禁军之中。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等人相继投到了她的门下。
显而易见,谁掌握了禁军,谁就能控制皇宫,进而夺取帝国的最高权力——这已经为大唐开国以来的历次政变所反复证明。
至此,太平公主已经图穷匕见!
李隆基的亲信王琚、崔日用、张说等人对此忧心忡忡,力劝皇帝先下手为强。可李隆基担心时机不成熟,所以迟迟没有动手。
七月初一,宰相魏知古突然入宫,一见到李隆基就迫不及待地说:“太平公主已经决定于本月四日发动政变,她的计划是命常元楷和李慈率领羽林兵突入武德殿,再由窦怀贞、岑羲和萧至忠等人率卫兵在朝衙起兵响应,一举夺取朝政大权!”
该来的终于来了。
李隆基随即果断作出了部署,于七月初三抢先下手,命龙武将军王毛仲率兵进驻虔化门,然后召见常元楷和李慈。二人根本没有料到皇帝已经全盘掌握了他们的政变计划,毫无防备地进了虔化门,立刻被埋伏在此的王毛仲砍杀。随后,皇帝的军队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捕杀了贾膺福、李猷、萧至忠、岑羲。稍后,窦怀贞也闻讯自杀。
太上皇李旦听到事变的消息,慌忙躲上承天门楼。诛杀了太平的党羽后,李隆基才派宰相郭元振向李旦奏报:“皇上只是下诏诛杀窦怀贞等人,没有其他意图。”
七月初四,李旦下诏宣布:“自今以后,一切军国大事、政令刑赏全部交由皇帝裁决。朕方能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以遂平生之愿。”当天,太上皇李旦就移居百福殿,彻底不再过问政事。
在玄宗李隆基的铁腕镇压之下,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就这样在一夕之间灰飞烟灭。
太平公主无法面对这种一败涂地的事实。她逃到终南山的寺院里整整躲了三天三夜。但是三天后,她还是万般无奈地回到了长安。
她一迈进府门,皇帝的赐死诏书就到了。
同日,太平公主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党羽全部被诛杀。薛崇简虽是太平公主长子,可他的政治队列却不在母亲那边,所以官职爵位仍然保留,并被赐姓李。
紧随流血整肃之后,玄宗李隆基着手对帝国政坛进行了全面洗牌。文武百官贬降的贬降,升迁的升迁,一直持续到这年年底仍然没有停止。
这一年十二月,大唐王朝改元“开元”。
此时的大唐臣民们并不知道,这将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年号。
在铁与血的洗礼之后,一个“牝鸡司晨”的旧时代终于终结,帝国重新拥有了一个朗朗乾坤。年近而立的李隆基站在沧桑而雄伟的玄武门上,依稀看见了“开元盛世”的曙光……名家回眸
史学家赵翼评析说:在李隆基登场上台之前,与太平公主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关于这段权力斗争,人们讲得比较少。其实,他们的争权在当时的政治风云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极其惊心动魄的。就唐代政局而言,两人的争权所导致的结果也非常重要。
这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后,才坐稳了皇位,进而放手施政,才有了“开元盛世”。二是唐代后党直接干政至此结束。
开元盛世缓缓而来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由于唐玄宗的开明统治,唐王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知人善任
在长期的宫廷斗争中,玄宗李隆基培养出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超越常人的政治才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他果断诛杀了准备谋反的韦后和安乐公主。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他又清除了预谋发动宫廷政变的太平公主。一连串的宫廷事变促使他下定决心革故鼎新,整顿王族。从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起,他陆续把诸王派往偏远的州任刺史,州务实权则由长史、司马掌管。另一方面又对诸王不加斥责,而维系同枝连叶的亲属间的紧密关系。在抑制权贵势力方面,玄宗更是秉公行事,严格执法,极少宽贷,以致皇后妹夫长孙昕因殴人也被立即处决。上行下效,许多地方官吏也勇于抗争权贵的不法行为,保护百姓利益。玄宗及其臣下抑制不法权贵的行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玄宗认识到用人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他知人善任,把很多有才干的人都吸收到政权中来,放手让他们处理军政大事,如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纥、杜暹、韩休、张九龄等都是开元时期的名相,他们不负众望,各有所长,尽心尽力地辅佐玄宗。像姚崇,在被玄宗任用之前,曾上“十事疏”,大意是让玄宗抑权贵、爱爵赏、纳谏诤、绝贡献、不贪边功等,让玄宗答应以作为他任相的条件。玄宗对于十事疏的内容几乎全部采纳,成为开元时期施政方针的基础。继其为相的宋璟则执法公允,扭转时弊,使开元初期的朝政渐渐迈上正轨。玄宗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韩休秉性刚正,经常冒死进谏玄宗。有时玄宗在宫中宴乐或在后苑玩打猎,稍稍放纵一下自己,就赶紧问周围的人:“韩休知道吗?”每每这时,韩休的谏疏就已呈上。有一回,玄宗心情郁闷,持镜自顾,左右人劝道:“自从韩休为相,皇上清瘦了许多,为何不免去他的相位呢?”玄宗感慨道:“朕虽然瘦了,天下却富庶了。萧嵩奏事常顺从朕意,事后朕却常常忧心忡忡,睡不安枕。韩休直言力谏,朕反而睡得踏实。朕用韩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啊!”玄宗有这样的见识,大臣才敢尽心竭力,补偏救弊,使施政较少出现失误。
针对中宗以来吏治的种种弊病,玄宗进行了大力整顿。中宗时,吏治腐败,官员任命途径混乱不堪,朝廷甚至卖官鬻爵,官僚机构臃肿,国家行政开支巨大。
玄宗初登位时,就立即着手整饬吏治,精简官僚机构,裁减冗员。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申王李成义请求把王府录事阎楚硅提拔为王府参军。宰相姚崇和卢怀慎上疏表示反对,认为授予官职应根据本人的才能,由专门机构掌管,若因为是亲朋故友,就授以官爵,势必扰乱朝纲。玄宗采纳二人奏议,拒绝了申王的请托,从此以后,请谒之风顿消。五月,又下令免去员外、试官、检授官,规定若不是有战功及诏敕特别录用的,分掌文武铨选的吏部与兵部不能轻易授官。以后又停废闲置的诸司、监、署府十余所,减免冗官三百余员。玄宗对吏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顿后,国家机构大为精简,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玄宗力图扭转重京官、轻外任的风气,以改善地方吏治。中宗时,常由被贬出京的官员或声望不高的人充任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县令也大多为年迈或碌碌无能之辈。玄宗下旨,选京官有才识的授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的授京官,这就使在京留任或出京任职的官员数目相近。这样既可提高地方官的素质,又逐渐消除了人们轻外任的偏见。
玄宗对地方官吏的素质十分重视。开元四年(716年)五月,有人反映说今年选官太滥,一些县令名不副实,只是庸才。玄宗利用新官入谢的机会,宣召所有新任县令至宜改殿庭,亲自考核。结果只有鄄城令韦济一人合格。玄宗立即提升他为礼泉令,其余二百多人一律退任原职,不得入第。另外,最差的四十五人,退回原地重新学习。这次的主考官也因此被贬。
当时有些高官子弟依靠祖上的功绩而步入仕途,在地方为官,依仗权势,作威作福,为所欲为,不顾律法,成为为害一方的害群之马。有鉴于此,玄宗下诏,不可授予少不更事、不通世务的朝官子弟为县官等地方官职。玄宗还建立了对刺史、县令的考核制,颁发了《整饬吏治诏》,每年由各道按察使考察刺史、县令的施政情况,按政绩的优劣分为五等,作为地方官升降的依据。玄宗即位两个月后,就召见京畿县令,勉励他们恪尽本分,爱护百姓。他又对有政绩的地方官破格提拔。开元十三年(725年),玄宗自泰山封禅返京,沿途留心察看地方官施政表现。有些地方官的嘉言懿行给玄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事后他感慨地对丞相说道:“从前多次派遣使臣到各处巡察,考察官员们的优劣与政绩,这次封禅经过诸州,亲眼所见,才知道使臣们有很多情况不能完全告诉我。怀州刺史王丘只献上几头牲畜,别无旁物。魏州刺史崔沔恭迎时不用贵重的锦绣之物,这很是俭朴。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忧国忧民,都是忠谏之语,朕将把奏书带在身边,用来告诫自己和他人。这三个人不用国财民力媚上邀宠,真是我朝的良吏啊。”于是提升王丘为尚书左丞,崔沔为散骑侍郎,裴耀卿为定州刺史。
抑欲而昌
从武则天统治晚期到中宗、睿宗时期,统治阶级只知享受,腐化堕落,社会风气日下。玄宗痛下决心要扭转这股奢侈浮华之风,于是特地颁下几道敕令,禁止奢侈,提倡俭朴。
开元二年(714年)四月,玄宗首先下令销毁武则天在洛阳建的“天枢”,以示与铺张浪费的风气一刀两断。天枢用铜铁制成,很是劳民伤财,当时建造时铜铁不足,还收缴了很多民间农具熔毁,耗费了数以百万计的钱财。工匠们这次用了一个多月才把天枢熔毁,之后用这些铜铁铸了钱。同时,韦后在长安城朱雀建的有数丈高的“石台”也被拆毁了。三个月后,玄宗又下诏让有关部门将宫中多余的乘舆销毁,集中金银器玩以备军国之需;并在殿前焚毁珠玉、锦绣,后妃以下不许再穿戴;还限定百官服饰,即三品官以上,可以用玉器装饰,四品官用金,五品官用银,其余官都不可以使用。妇女的服饰视丈夫或孩子的品级而定。
将过去织成的锦绣服装一律染成黑色,禁止天下再采珠玉、织锦绣等,违令者罚杖刑一百,同时罢废了专供宫廷用的两京织锦坊。玄宗不仅雷厉风行地禁奢倡俭,还以身作则。这年八月,社会上风传皇帝要在民间选美,充实后宫。玄宗一听说后,马上下了一道《出宫人诏》,向天下表示要改变以往纳女入宫的做法,还要精简妃嫔以下的宫女,让其回家。下诏后就将部分宫女集中到大明宫崇明门,派人用牛车将她们送回家去。九月,玄宗又下诏禁止厚葬。诏书中说:“自古帝王皆以厚葬为诫,因这对于死者没有好处,对生者也更是灾祸。但是近代以来,奢靡成为风气,很多人实行厚葬,大家纷纷仿效,以至于有些人倾家荡产,实在不能让这种行为流行下去了。从今以后,丧葬之家,应当有准则可以依照,有关部门根据品位高低,做出明文规定:冥器等物,制定出色数及长短大小;坟墓茔域,务必遵照简单俭朴的原则;送终的器物,不得使用金银装饰,如有违犯者,先杖打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的,并贬为远官。”而且玄宗亲自对棺椁及殉葬品等物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还率先停废了皇陵供奉鹰犬。
玄宗改革了皇帝的食封制,对诸王公主的封户数进行限制。有的公主要求增加封户,他说:“百姓上缴国家的租赋并不是我个人私有。将士们在沙场上浴血奋战,不过赏赐一些绢帛,你们有什么功劳白白享受这么多封户呢?你们要懂得节俭才是。”由于玄宗身体力行提倡节俭,宫廷奢靡的风气颇有改观。
为了扭转社会风气,玄宗提拔了许多清廉之士,这些人身居要职,两袖清风,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宰相李元纥、杜暹皆以恭身节俭闻名。与姚崇同时任相的卢怀慎,才能不如姚崇,遇事不敢决断,当时人戏称他是“伴食宰相”。但是他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一生清廉节俭,所穿所用都是一般物品。他当了宰相后,妻子儿女们生活很清苦,房子也很简陋。玄宗正是用他的清廉以镇雅俗,净化社会风气。玄宗尤为痛恨暴殄天物的行为。一次,玄宗在宫中复道中看见卫士随手倒掉吃剩的饭菜,龙颜震怒,下令要杖杀这个卫士。周围的人见玄宗为此小事动大刑,都觉得不合适,但没人敢劝阻。这时,宁王李宪从容劝道:“陛下从复道中看到这个人的错误行为而想杀了他,今后恐怕人人都惴惴不安了,陛下志在节俭,反对浪费,但也不可为一点剩饭就杀人呀。”玄宗听后从震怒中清醒过来,就释放了卫士,对兄长说:“如果不是兄长您及时点拨,我差点就滥用刑法了。”这件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玄宗尚俭的精神。
玄宗向天下倡俭戒奢,作为帝王,他也有七情六欲,有时难免纵情声色。但大臣们一提醒他就马上改正,真是从谏如流。
先天二年(713年)二月十五日,为了庆贺自己登基即位,玄宗下令打开皇城门,点上无数灯火,赐天下聚会饮酒,并奏乐歌舞,非常热闹。玄宗与太上皇(睿宗)通宵达旦登城门楼观看,很是兴奋,庆贺活动足足进行了一个多月。谏官左拾遗严挺之上疏谏说:“与天下同庆应当适可而止,量力而行,现在已经损耗了这么多劳力,又花费了这么多钱财,这与陛下显示仁德是相悖的,为了净化风气,请您停止这次庆贺吧。”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在百官中宣扬严挺之的忠直,还给了严挺之丰厚的赏赐。
有一次,玄宗派宦官去江南捕捉名贵水鸟,养在宫中以供观赏。而这些宦官在沿途骚扰各州百姓。路过汴州时,刺史倪若水向玄宗进言:“现在正值农忙时节,陛下为了宫中观赏下令捕捉禽鸟,而且远至江、岭,水陆传送,喂以粱肉,沿途百姓看到这些,会认为陛下爱鸟而轻视人。”玄宗听后马上赞扬了倪若水,赐帛四十段,把所捕到的鸟尽数放掉。
开元四年(716年)五月,有人告诉玄宗,说海南诸国有很多奇珍异宝,可派人去寻找;又说师子国灵药很多,而且还有老妇善于医术,可放在宫中以供使用。受这些言辞蛊惑,玄宗马上就派监察御史杨范臣与胡人一起去寻找。杨范臣劝阻道:“陛下前年焚珠玉、锦绣,向天下宣示不用奢侈的物品,但是今天陛下所求取的东西与前年焚毁的不是一样吗?臣是御史,就是您的耳目,若有军国大事,臣赴汤蹈火,万死不辞。今日这事却是有人迷惑陛下而曲意逢迎,求得恩宠,对于您实行仁德一点好处也没有,臣认为也不是陛下本来的意思,望陛下三思而行。”玄宗引咎自责,慰谕杨范臣,收回成命。玄宗克制私欲,身体力行地奉行节俭,对禁抑奢靡、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发展经济
玄宗极为重视农业生产,为恢复社会经济,把农业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玄宗派人修建大明宫,到农忙季节时,工程仍未完成,于是玄宗下诏先停止修建,等农忙之后再行修建。开元三、四年(715、716年)间,山东发生特大蝗灾,姚崇建议捕杀。玄宗开始非常犹豫,后认为姚崇建议可行,便大力支持捕蝗,并派遣监侍御史分赴各道,捕蝗救灾,又派使者到各州县了解官吏捕蝗情况,一一呈报朝廷,以敦促他们全力救灾。由于组织及时,措施得力,虽然连年闹灾,百姓还是没有受饥荒之苦,更没有流亡之人。玄宗多次下诏减免租税,减轻人民负担。开元年间在全国兴修了五十六项水利工程,着名的蔡州新息县的玉梁渠,蓟州三河县的孤山陂,晋州文水县的甘泉渠、买长渠等都是这时修建的。唐代共修水利工程二百六十四项,玄宗执政期间修建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扩大税收收入,玄宗刚刚即位就注意抑制豪强大族,和他们展开争夺土地和劳动人口的斗争。开元九年(721年)至十二年(724年),由宇文融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检田括户运动,共搜括客户八十余万和大量隐瞒土地。又在姚崇为相期间,打击佛教势力。开元初年,下诏淘汰天下僧尼,各地还俗僧尼达到一万两千余人。又严禁再造佛寺,禁铸佛像,禁止官员与僧尼交往。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这就节约了国家资财,增加了劳动力。
此外,玄宗还巩固边防,增加屯田,调整布局,发展学术文化。总之,玄宗于开元期间对朝廷弊政进行了全面整顿。
农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商业、交通及城市经济的繁荣。丝织业、陶瓷业、造船业等传统手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飞跃。像唐三彩已成为唐代繁盛的典型代表。全国大中小城市星罗棋布,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颇为富庶,各地经济互通有无,贸易频繁,交通便利。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几条重要交通干线,要道上设立了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站。陆驿备马,水驿备船。这是专供官方所用,招待商旅则另有私人开设的客店。杜佑记述当时情况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沿路设店肆待客,酒食丰盛。每店均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至荆襄,北达太原、范阳,西抵蜀川、凉府,皆备店肆,以供商旅,远出数千里,不持寸刀。”可见道路通畅,交通发达,社会秩序稳定,一片太平。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着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期,盛唐诗歌流派众多,争相辉映。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也有突出成就,颇有盛唐气势。
开元期间国力也十分强盛。先后击退契丹、吐蕃等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收复了东北营州等十三州土地,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巩固了边疆,也保证了唐朝和中亚、西亚的交通通畅,使唐朝声名远播。
名家回眸
着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唐玄宗在位期间,继“贞观之治”,开创了唐王朝又一个盛世。在“开元盛世”时期,唐王朝经济、文化达到了顶峰,政治制度也趋向完善。唐玄宗到底不是唐太宗和武则天,他的“开元盛世”,“守成”的意味多于“创新”。而“开元盛世”
所以能达到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并非他比唐太宗、武则天两位先辈贤明和有能力,而是借乘了他俩已开启的大风船罢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