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拥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的得天独厚优势。
1982年,乘改革开放春风鼓荡,福建船舶工业公司挂牌成立。公司如插上腾飞双翼,造船吨位由3000吨级快速升至5000吨级,再跃升至10000吨级;技术发展则由建造沿海货船到近洋货船再到远洋货船。
1997年12月,由厦门造船厂、马尾造船厂、东南造船厂三大骨干企业等23家相关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立全国唯一一家地方省属国有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拥有员工2万余人,形成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重型钢结构制造互补格局,力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囯际竞争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主流船型品牌产品,高起点、多层次、宽领域地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走国际化经营发展道路。
由此,波翻浪涌的“海洋经济”大幕徐徐拉开……
(推出片名《大业千秋》)
闽地临海,自古闽人“以舟为车”。三国东吴政权即在建安郡闽县(今福州连江县一带)建温麻船屯,所造海船数量大、形制多,称为“福船”。左思《吴都赋》曰:“弘舸连舳,巨舰接舻,飞云盖海,制非常模……篙工楫师,选自闽禺。”
福船为中国“四大古船”之一,宋人称“海舟以福建为上”,明代水师则以福船为主要战船。福船尖底龙骨的结构特别适合于外海与深海航行,堪称古代木质海船的领航者,代表了当时世界造船技术的最高工艺。
公元1405年7月,郑和率领200多只海船组成庞大的联合舰队,其中以福船为主体船型,配备罗盘、牵星板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定位系统,威风凛凛地驶向广阔无垠的大海。
探寻历史踪迹,我们还会惊讶地发现:福建船政几乎牵引着一部中国近代史。
19世纪以降,外侮频仍,尤以中英鸦片战争为甚,西方工业文明的炮舰彻底击碎了大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李鸿章哀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林则徐则发出“睁眼看世界”的呼号。西风东渐,求强图变,朝野开始认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初三日,清廷批准闽浙总督左宗棠兴办马尾船政奏议的诏书正式颁发:“中国自强之道,全在振奋精神……现拟于闽省择地设厂,购买机器,募雇洋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之急务。”
左宗棠慧眼独具,选中一方风水宝地:闽江之畔,马限山旁,相传江中有礁形如马,尾部甩向千年古塔罗星塔江岸,故名“马尾”;此处适逢白龙江、乌龙江、桐江三江汇流,水清土实,长年不淤,四围群山拱绕,峰峦夹峙,乃天造地设之淡水良港也。
随后,沈葆桢接替左宗棠为钦差船政大臣,设“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即题楹联彰显其志:以一篑为始基,自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
马尾港犹如摇撼着一阵越来越猛烈的欢乐的风:从西方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建船坞、造兵舰、办学堂、筹建海军、派学童出洋留学……凡八年努力,马尾港迅速崛起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造船基地,造成船舰20艘,分布各海口——“造舰闯世界”,成为当年船政英豪们的宏图壮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旷古未有的伟大变革: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机器造船厂,中国第一代工业技术人员,中国第一代电报通讯人才,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和航海专家,以及中国第一艘蒸汽船、第一艘铁木合构船、第一艘钢甲军舰……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和洋务运动的发祥地,中国近代海军和航空的摇篮。
1912年4月20日,“沿途炮声旗影达数里”,孙中山乘船抵闽江口,次日先生参访马尾船政,赞誉曰:“船政……足为海军根基。”
彪炳于中国现代史册的林则徐、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日意格,以及船政学堂培养的一代英才严复、邓世昌、萨镇冰、詹天佑、陈季同、叶祖珪、魏瀚、陈兆锵、巴玉藻等,他们的名字如同雕像般永远镌刻在了这片闽山闽水……
古代“福船”远涉重洋闻名遐迩,近代“百年船政”开风气之先河举世瞩目——这样一份传奇、一份荣耀,世代沿袭,薪火相传,如灵魂般融人了当代福建船舶人的血脉,成为他们图强富囯、扬帆破浪的巨大驱动力。
2006年1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风尘仆仆亲临马尾造船厂视察,发出“中国船舶工业,不仅要做大,而且要做强”的号召。
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既是福建改革开放后30年的破题之举,又是国家沿海经济战略的开篇之作,预示着海西经济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作为中国又一新的经济板块将强劲崛起。
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牢记教诲,开拓进取,追求卓越,以成为海西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为己任,力争在海西经济发展战略中担当起排头兵角色。
谋篇布局全面铺开:“三江(闽江、白马江、九龙江)、两港(厦门港、福州港)”产业总体态势已然形成;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东南造船厂,三大总装造船基地成三足鼎立互为掎角之势,既独具特色又各显神通,面对群雄环伺的全球船舶市场强势出击。
横跨厦门西海域的海沧大桥凌空飞架,似长虹卧波,桥下,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船坞、巨轮漂浮于碧波之上,与东渡港隔海相望,西接海沧保税港,扼厦门港主航道,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厦船重工造船历史悠长,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858年英商投资创办的厦门船坞公司,英国作家马丁曾称誉这座建于鹭江畔北侧的花岗岩船坞为“中国机器工业的第一枝幼苗”。历经一个半世纪栉风沐雨,厦船重工因旧城改造异地搬迁、获得兴建大规模现代化造船基地的良好机遇,实现了从传统机制向现代机制的飞跃,发展成为目前国内中型船厂中最具现代化设备、完全出口型的造船企业,规划建设“一坞、二台、三码头”的蓝图,将展现更为美妙的前景:单船建造能力提升至10万吨级以上,达到年产100万载重吨,年产值45亿~50亿元。
东南造船厂坐拥于闻名遐迩的马尾天然深水良港,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而它的前身只是一家上世纪50年代创办的小型渔轮修造厂。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企业勇于搏击市场风浪,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产品逐步走向多元化,尤其“调结构、转方式”抢先一步,逆势上扬,化金融危机为商机,将目光瞄准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船舶市场,确立了以海工辅助船为主导方向的市场定位,大量承接50M-80M系列海洋多用途工作船、70M-120M系列平台供应船等高科技船型;通过批量生产和自主创新,形成了具备强大市场优势的主打产品,特别是近两年承接批量的UT755及105M电力推进的、环保绿色船型海外订单高居不下,产品出口日本、法国、荷兰、希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迅速成长为在中国海工船制造领域崭露头角的领军企业之一。
始于上世纪90年代,马尾造船厂相继成批建造7300吨滚装船、7800吨集装箱能船、8200吨集装箱和17600吨多用途船等出口船舶,加人远洋国际运输船队,航行于世界各港口,成为集装箱远洋运输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结合船政文化建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新址扩建项目,倾力将企业打造成绿色造船精品、精细造船精品、总装造船精品基地。
2011年12月23日,正值马尾船政创办145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马尾船政(连江)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园区正式动工兴建,这是福建船舶集团公司大策划、大投资、超常规,践行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一次大演练,预示着福建船舶工业将要上一个新台阶。
园区新址地处闽江人海口的粗芦岛——郑和七下西洋的驿站,如今又将成为福建船舶人打造海洋装备新兴产业、助力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高地。园区规划总面积约5000亩、占用岸线约6000米,高起点、高标准打造转方式、调结构的产业集群,建设成绿色环保的现代化船舶工业示范区。该园区囊括了钢构工程、特种船舶建造、大型造船、船舶舾装配套、游艇、船舶技师学院等众多项目。总投资约80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特种船舶、海工产品和高技术、高附加值大型船舶250万吨生产能力,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船舶分段、舾装配套生产能力,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50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税收6亿元。
(字幕:“十一五”末的2010年,福船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亿元、销售收入72亿元、出口创汇近10亿美元、利润总额4.54亿元、纳税2.4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5倍、3.9倍、4.3倍、22.7倍和13.8倍。)
2012年4月2日,温家宝总理视察福建时明确提出:“福建在经略海洋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面向未来,要在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
2012年6月27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前来考察时,高度赞赏福建先民创造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船政文化等是对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贡献,要求“把福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
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亲临福建船舶集团公司考察调研,现场办公,谋划发展大计。
福建船舶集团公司牢牢把握“海西建设”战略机遇期,实施“差异竞争、联强做大、项目带动、跨越发展”的战略方针,通过积极争取引人央企、民企、台企等战略合作伙伴,挟持船舶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之优势,踏浪欢歌,盛装远航,其前景是如此的广阔又壮观迷人——
厦门船舶重工建造的30000吨集装箱船型,是囊括集装箱、散货、超长货物、纸制品和1-8类危险化学品货物综合装载能力的多用途船舶,该船型领先于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被评定为“中船总科技进步奖”“世界十佳船型”。
而另一种具备划时代水平船型4900车位汽车运输船,为欧洲船东承造,船甲板12层,如一幢破浪航行于大海的摩天大楼,可以装载各类小汽车、卡车、翻斗车、高篷车、载重车、大型客车、拖车等各种车辆4900辆,因而在国际船舶市场大受青睐。
马尾造船与波兰MMC公司联合开发的87米电力推进平台供应船,采用全新电力推进系统,配备DP-2动力定位装置,极大地增强了恶劣海况下船舶本体和钻井平台的安全性。
70米平台供应船是马尾造船自主设计生产的品牌船型,自2008年第一艘船交付使用以来,在国际市场上备受美国、英国、卡塔尔、新加坡等国船东的赞誉和追捧。世界著名海洋工程船服务商——美国潮水公司主动找上门来,批量订造该型船及后续升级船型,并与公司建立了良好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东南造船厂在与新加坡健全海事共同研发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成功推出59M海洋多用途工作船。该船集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自动化于一身,获得了全球众多船东的广泛好评和高度青睐,目前已接单128艘,交付使用101艘。
作为59M系列船的升级产品,75M平台供应船以优良的操作性能、经济性能和建造品质又一次吸引了国际船舶市场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接单22艘,交付使用6艘,有望在强手如云的国际海工领域再创辉煌。
早在2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末斯托克就有过精辟的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显然,海洋代表着人类的未来!
走向大海,搏击世界——福建船舶横渡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涉足欧洲、北美及东南亚大陆,产品远销英国、美国、:法国、徳囯、荷兰、丹麦、挪威、秘鲁、希腊、韩国等20多个囯家和地区,何其扬眉吐气呵!
(2012年6月27日~7月20日写于福州;原载《中国作家(影视版)》2013年第3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