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的人群中,有位农家少年从开始到结束,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夜深了,节目演完了,人群慢慢散去,只有这个少年一直跟在文工团后面,他缠上了文工团的领导,要求加入文工团,当一名小演员。正好团里缺小演员,文工团爽快地收下了他。于是,他小小年纪便参加了革命,成了文工团的一员。随着文工团打腰鼓、扭秧歌、唱二人转、演活报剧,走遍了辽东地区。
50年代初,年仅17岁的刘庆棠作为文工团骨干,到北京专门学习民族舞,并因成绩优异被留在中央歌舞团担任民族舞演员。1956年,迷上芭蕾舞的刘庆棠,不顾自己已是23岁的“高龄”,凭着当年要求加入文工团的那股硬磨软缠的韧劲,说动了歌舞团的领导,半路出家改行进了北京舞蹈学校的芭蕾舞讲习班。
在学习芭蕾舞的男学员中,刘庆棠因年龄较大,关节柔韧性也较差,技巧掌握颇为困难,但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他加倍地用功。他强壮的体魄,也为他用辛勤的汗水弥补自己的不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不久,尽管他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十分标准,但在学员中已开始崭露头角,这纯粹得益于刘庆棠的形象好,身体健壮。芭蕾双人舞中男演员的托举十分吃力,苏联专家教学时往往用刘庆棠来试跳,久而久之,他成了双人舞教学中颇受女演员欢迎的最佳搭档。在讲习班期满后,他作为“双人舞”教师,留在舞校工作。
1958年,舞校准备排演大型芭蕾舞剧《天鹅湖》,在挑选男主角时,其他几位候选人因托举女主角白淑湘力量稍差,惟有刘庆棠能够胜任,这样他与白淑湘就成了最早一对舞伴。《天鹅湖》首演在中国芭蕾舞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它的首演成功,鲜花、掌声和荣誉也接踵而来。这一年,他和白淑湘、编导助理李承祥一起作为文艺界的代表,出席了北京市的群英会。此时的刘庆棠热情、谦和、朴实。面对当时有些人批评他在舞台上的气质不像王子,倒像个战士,更使他看到了在艺术上的先天不足,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还尽力学习,充实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修养。
继《天鹅湖》之后,刘庆棠与白淑湘又配对演出过《海侠》、《泪泉》等大型芭蕾舞剧。然而,就在一出出舞剧演出的过程中,他的心态渐渐不平衡了。在排演中,他吃的苦流的汗比白淑湘多,但人们敬慕青睐的目光,投向的多是他的这位得天独厚的搭档。人物专访、特写、评论文章,对象全集中在白淑湘身上。雪花般飞来的座谈会、联欢会请柬,也全署的是她的名字,她还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
刘庆棠虽然明白芭蕾舞是以女演员为主的艺术,但是他心头总有一种说不明的酸涩和恼怒。嫉妒的结果往往是阴谋。于是,这位在团里分管共青团工作的党支部委员,开始私下里议论:“白淑湘只专不红”,“她跟父亲划不清界限”。之后,由他主持的团支部,鉴于这种“群众反映”,经常开会“帮助”白淑湘,并要大家同她的“资产阶级思想作斗争”。白淑湘的演员队长位置也由刘庆棠取而代之。
这件事情使得刘庆棠从中领悟到耍阴谋的快感和掌握权力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