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边-献了一切还献什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现在,我们用一组数据说话吧。

    1990年以来,郭明义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自身总血量的10倍。

    1994年以来,郭明义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2006年以来,郭明义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倡议,有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2007年以来,郭明义7次发起无偿献血的倡议,共有6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累计献血15万毫升。

    2008年以来,郭明义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2009年以来,郭明义发起成立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已有200多名矿业职工和社会人士参与,是目前国内参与人数最多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俱乐部。

    有人总结,郭明义有四献:献血、献工、献钱物、献遗体。这四献,几乎是献出了一个人的一切。郭明义却说,其实我只献出了一个字,那就是——爱。

    在采场几个车间交叉着在一起工作,无论哪个车间的工友,都奉郭明义为不是领导的领导,不是工会主席的主席,大家有事找他商量,有困难找他帮助。同龄人称他郭师傅,比他年轻的称他郭大哥,青年人称他郭叔叔,所有的称呼,都是那么亲切。他把大家聚起来的时候,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大家离开采场,每个人都成了天宇间闪闪发光的星星。

    郭明义之所以有如此的凝聚力,是源于他人格的力量,源于那个最简单的——爱。

    如果你亲临他的工作场所,每一天都会被这个字感动。采场里,每一位工友,不论是在高高的电动轮汽车上驾驶,还是渺小地行走在地面,只要相逢,互相间都会敬一个自然却又深沉的举手礼,那是向对方打招呼,也是向对方问好。这种相互尊重的习惯,就是郭明义带到采场来的,那是军人的习惯,却是工友们的朴素情感。

    快乐工作,激情人生,是郭明义的一贯风格。每天清晨,郭明义赶到采场时,正是干了一夜的工友们最疲倦的时候,他一边工作,一边用对讲机给大家解闷。郭明义的嗓子亮,很多个早晨,采场的对讲机成了听众点播节目的传声筒,无论是点他的拿手歌“咱当兵的人”,还是点难度大的“青藏高原”,他都会有板有眼地给大家唱,有时,还把采场当成大舞台,边唱边表演。

    采场很空旷,每个作业面仅有一两个人,除了驾驶着庞大的矿山设备,伴随着轰鸣的机器声,人的生活很枯燥,也很孤独,甚至他们称自己比劳改犯还孤独。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见到郭师傅,郭师傅能让他们高兴,能给他们解乏,能倾听他们的心里话,能让他们内心的寂寞得到释放。工友们有什么心里疙瘩解不开,都找郭明义倾诉,大到帮助大龄青年找媳妇,小到和老婆吵架,他们都需要郭明义解心宽。有时,郭明义也用他擅长的文学给大家解闷,背颂“再别康桥”这样的诗歌名篇,也会给工友们即兴创作几首诗。工友们有时没听够,在对讲机里喊:“郭师傅,你再来一个,我就多拉一车。”

    多拉一车,就是效益,就是贡献,这就是郭明义所要的回报。

    郭明义对工友们的爱,超过了对自己的妻子女儿。妻子在医院做病案统计工作,也是个优秀工作者,不用他操心;女儿呢,学习优秀,自立能力很强,更不用他去管,甚至女儿到南京上大学,他仅仅送到鞍山火车站。

    可对工友的爱,郭明义却是从细节上细心地去关心:大年初一,他不休息,依然早早地来到采场,给大家拜年,发糖果;工友们说累了,想抽支烟解解乏,他自己不抽烟,却马上去买;食堂送来的饭菜做得不好吃,他拿起工友的饭盒就去找矿领导;冬天里,谁的车辆挡风玻璃坏了,他立刻脱下自己的大衣,给工友披上;看到身边的工友生活有困难,他总是倾尽全力去帮助,少的一二百元,多的上千元,先后资助过40多名工友;听说工友郭启涛家困难得电视都没有,回到家,他马上把电视抱过去,还说,女儿念书,我们不看电视;工友们工资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出现了差错,只要他知道,就用不着工友们去到矿里跑;外面修桥,通勤车进不来采场,影响了工作,他立刻跑出去协调。

    笔者跟随着郭明义,深入到采场时,工友们围上笔者,争先恐后地诉说郭师傅做过的好事,多得已经让笔者手忙脚乱了。

    1997年,齐矿开展了一次创星级公路会战,可修路作业区只有20多人,任务非常吃紧,郭明义为了调动修路职工的积极性,向大家承诺,只要大家加班加点,超额完成每天的工作量,就天天请他们到饭店吃饭。十几天里,大家每天都干到八九点钟才收工,他每天都请大伙到饭店吃饭。大家认为,作为生产技术室的干部,老郭请吃饭,肯定能报销。可过了很久才知道,当时他的妻子正在上海进修,而已经开始捐资助学的他,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十几天里,为了请大伙吃饭,他在饭店赊了2000多元的账。当时郭明义和妻子的月工资加在一起,还不足1000元。妻子学习回来后,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都拿出来,替郭明义还了账。

    鞍钢党委副书记闻宝满来慰问郭明义,看到他在采场里那么辛苦,当下决定,专门给他配备一辆皮卡,为工作用车。他当即就回绝了,他说:“那么多工人都坐通勤车,我不能要,有了车,增加花销不算,离工友们就远了,还影响我对路面的脚感。”然而,通往采场的两次通勤车的调换,都与郭明义有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鞍钢正是投资阶段,还很困难,通勤车是东拼西凑的解放大卡车,上面没有棚子,危险不说,还不能遮风挡雨,他建议给车做了篷子,可是,卡车运行没多久,居然把轮胎跑飞了。这一次,他火了,反对继续维修大卡车,找到了领导,直截了当地说,太容易发生群死群伤的事故了,这是违反劳动法的,出了意外,你们领导要负刑事责任的。听了郭明义的建议,领导马上把通勤车换成了大客车。大客车运行到了年限,上露天下露地,玻璃也没有了,车帮一扯就开,这一次,为了改善大家的通勤环境,又是郭明义找的领导,换上了几辆崭新的中巴。

    工友印有仲说:“郭师傅就是这样的人,看你衣服破了没法穿了,他宁愿光膀子,也要把衣服脱下来给你穿,他做的好事数都数不过来,我拣最近的说,8月5号下暴雨,高压电缆被水淹了,我戴着绝缘手套,用铁钩子捞电缆,没法打伞,郭师傅老远就跑来了,给我撑伞,他却浑身上下浇个精透。我很过意不去,他却说他身体好,不怕雨浇。”

    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问,是什么支撑你做了这么多好事?郭明义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他说:“做好事是一种习惯,就像吃饭。”

    从这里,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答案,为什么郭明义号召献血、献造血干细胞、献钱献物献爱心会一呼百应。人心都是肉长的,郭明义付出了这么多,铁打的人都会有感觉了。工友高森山调侃地说:“我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可郭师傅让我献啥,我都献,命都不要了。”

    工友边涛评价他,老郭真的和雷锋有一拼。

    工友张宏伟说,雷锋咱们没见过,郭师傅我们看到了。

    工友徐万飞说,郭叔跟咱和哥们儿差不多。

    工友王兆权说,人人都像郭大哥,我们的世界该多美好啊。

    1990年,齐矿号召职工参加义务献血,郭明义第一个报了名。在血站里,他同很多初次献血的同志一样,非常紧张。第一针没抽出血来,第二针才完成了献血。

    从此,他坚持每年献血,逐渐由每年献一次血,增加到每年义务献血最高限额的两次。在2004年之前,郭明义已经献血8000多毫升。

    无偿献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捐献全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献血。每个人每年最多只能献两次,每次最多献400毫升。无偿献血的第二种是捐献血小板,每次可抽取800毫升或1600毫升的血液,提取一个或两个单位的血小板后再输回体内。血小板可每月捐献一次,每次均按无偿献血等量计算。

    2005年,鞍山市中心血站引进血小板提取设备后,郭明义主动要求捐献血小板。除中间献过全血需等半年后才能再捐献外,五年来每个月捐献一次,从未间断过,仅去年和前年,献血量就达3万多毫升。现在,在他办公室的卷柜里,整整齐齐地摞着54本鲜红的无偿献血证。

    54本无偿献血证的背面,那是一条条被他挽救回来的鲜活生命。

    2009年春节前的一天,郭明义正从采场下山准备吃午饭,突然接到血站的电话,问他能否提前捐献血小板。他知道血小板保存期特别短,一般都是按照每月预约的捐献时间采血,没有重症病人,血站不会打来这个电话。当时,天降暴雪,道路难行,出租车都怕出危险,不敢出车,郭明义跑出去很远,才拦到了出租车,迅速赶到血站。

    到了医院才知道,一名临产的孕妇患有严重溶血症,急需输入血小板。那时,郭明义早上五点到下午两点水米未进,一般的情况下,不适宜献血。为了挽救生命,他向医生隐瞒下了这一事实,毫不犹豫,立即上机采血。血站的同志让他献一个单位的血小板,他坚决不肯。他说,还有孩子呢,两条人命,宁可浪费点,也得保她们母子平安。当历时1小时40分钟的血小板采集结束时,疲惫的他在采血床上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他等来了医院的电话,告诉他母子平安,他那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后来,病人家属找到他,要谢谢救命之恩,郭明义婉言推辞并再三说,这很平常,应该的。

    一个体重75公斤的成年人,全身大约有6200毫升血液。二十年来,郭明义累计无偿献血已达6万毫升,已经将10倍于自己的满腔热血全都献了出去。按抢救一个病人需要输血800毫升计算,至少挽救75名危重患者的生命。

    郭明义血管里流出来的,不再是血了,而是温暖四方的人间大爱。

    郭明义不仅自己献血,还向工友们宣传无偿献血的知识,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的行列。他拿着自己的各项指数均为健康的体检报告向大家申明,献血不但对身体无害,反而有益,能促进新陈代谢,能降低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

    2007年2月,鞍山市临床用血告急,他在献血时听到后,就主动找到血站,要发起大规模无偿献血。他自己动手写倡议书,面向工友们宣读,在他的号召下,3月2日,齐矿和矿业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等单位的1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这次无偿献血。他经常去给特困生汇款的齐大山邮局的全体职工和许多了解他事迹的社区居民,还有在他经常去复印特困孩子资料的复印社里打工的小女孩等30余人,受郭明义的感召也闻讯赶来捐献了自己的血液。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员没想到一下子能来100多人,有些措手不及,体检表都差点没够,采血车就出动了三台。他们说,一个由个人自发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能来那么多人,以前没见过,当时有很多职工是刚下夜班,干了一宿活儿赶来的,他们都很感动。这一次,血站采集血液2万多毫升。

    郭明义的工友高森山说:“以前给补助费,我都担心影响健康不愿意献血。现在没有补助,我却献好几次了,就是被郭明义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在采场工作的一名农民工说:“我当了几年兵都没献过血。这两年献了三次血,我就是冲着郭明义去的。”推土机司机马文昌已无偿献血6次,并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他说:“我们的爱心,都是被郭明义激发出来的。”

    2008年6月,为北京奥运会备血期间,郭明义又发动了30多名职工到鞍山市中心血站献血,并获得了鞍山市首批“奥运生命”奖章。

    2008年11月,郭明义发起成立了鞍山市第一支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并被推选为队长。

    2010年2月1日,郭明义得知市中心血站血源紧缺。2月2日,就向鞍钢集团矿业公司的广大职工发出献血倡议并得到迅速响应。短短3天,就有近500人报名。加上原有的100多名成员,郭明义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的人数达到600多人。

    因为血站补充血液库存不需要600多人同时献血,服务队中的130多名志愿者在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26这天上午参加了献血。此次血站共采集血液32000毫升,其中23名志愿者每人献血400毫升。

    郭明义先后动员类似的大规模无偿献血7次,累计献血量达到15万毫升以上。

    鲜血源源不断地汇聚在中心血站,爱的暖流不断地流淌在鞍山大地,扩散在祖国大地。

    2002年,郭明义在献血的时候,得知鞍山市红十字会开始面向社会征集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他马上报名采集了血液样本,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他知道,一旦配型成功,他挽救的将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多可爱的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生命匆匆地凋零了,就是因为一时找不到准确的配型,如果我们的骨髓库有充足的血液样本做储备,我们将迎回来多少张笑脸啊。

    2006年12月初,郭明义听说工友张国斌13岁的女儿患上了白血病,立即赶到医院看望,掏出了身上仅有的100元钱。毕竟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张国斌没有能力完全承担高昂的医疗费。郭明义回去后,到处奔走呼号,在全矿发起了爱心捐款活动,自己又捐了700元。短短几天,就为张国斌一家募集捐款3万多元。

    可是,祸不单行,没多久,工友刘孝强15岁的儿子,患上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为了救孩子,郭明义又一次到处奔走,千方百计地帮助筹集费用。自己的积蓄捐光了,拿不出太多的捐款,他就顾不上违规,疏通关系,把自己医疗账户上的3000多元钱,都划给了孩子。

    看到两个工友整天愁眉不展,想着两个花季少年的生命正被无情的病魔所蚕食,郭明义心急如焚,却感到明显的力不从心,一个人的爱心不管有多广大,终究是有限的,纵使自己浑身是铁,能捻几根钉?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要动员大家一块儿献爱心。于是,他下定决心帮助两个家庭和孩子度过难关。

    要想挽救这两个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是,由于目前国内捐献样本的志愿者还不多,配型成功的几率也很低。于是,他萌发了一个想法,想在齐矿发起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多一个捐献者,就增添一份希望。

    于是,郭明义写了一封令人感动的倡议书,走遍齐矿的机关科室和70多个班组,声情并茂地宣读,呼吁大家为挽救工友子女的生命,参加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

    那段日子,郭明义简直是着了魔,逢人就讲造血干细胞,其实,他心里是急呀,早一刻找到成功的配型,就意味着两个孩子早一天脱离生命危险。甚至职工浴池都成了他的宣讲站,因为每天下班时,职工都要冲洗一下积累了一天的尘埃与汗液,解除掉一天的劳累,浴池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他一边像往常一样,给工友们搓澡,一边不厌其烦地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知识,呼吁大家参加捐献。最多的时候,他在两个多小时里为20多人搓澡,即使累得筋疲力尽也不罢手,哪怕浴池里只剩下一个人了,他也是照讲不休,虽然造血干细胞配型的成功几率只有不到十万分之一,也许这一个人就是那十万分之一,他不想错过一丝一毫的机会。有时浴池里就剩他一个人了,他还是不肯走,还在等晚来的工友。

    为了扩大募集造血干细胞的范围,郭明义联系了鞍山交通台,带着张国斌以及刘孝强的妻子,走进了广播直播间,在介绍孩子病情的时候,郭明义哽咽了,铁一样的大男人哭出了声,主持人不得不让他休息一下,再继续介绍。直播节目,令人肝肠寸断,无不为两个孩子扼腕,40余名听众,立刻把电话打进直播间,表示一定去参加配型捐献,其中还有外市的听众。

    郭明义的真心呼唤得到了迅速响应。

    2006年12月27日,在他发起的第一次捐献活动中,400多名身边的工友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采集了血液样本,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更多的职工和社区居民陆续加入捐献志愿者行列,在随后的7次捐献活动中,又有1300多人参加。目前,鞍山市共有5000多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其中,由郭明义的动员和受他影响加入的志愿者将近三分之一。

    三年多过去了,张国斌的女儿不仅病情稳定,而且已经与一名志愿者配型成功,可随时进行移植。由于对捐献者的信息严格保密,郭明义不清楚是否是他们这批志愿者中的一个。但孩子的生命,有了最坚实的保障。现在,只要讲到郭明义,张国斌每次都热泪盈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然而,刘孝强的孩子却没那么幸运了,没等找到成功的配型者,孩子的病情就恶化了。医生说,这个孩子一直对战胜病魔充满信心,意志非常顽强,让他们深受感动。刘孝强说,儿子是满怀着希望和梦想走的,在临走时进入高烧昏迷前,还安慰他说,爸爸,不用为我担心,郭伯伯一定能给我找到配型成功的人。孩子走了以后,刘孝强哽咽着对工友们说,儿子虽然不在了,我还得好好地活着,替儿子多为社会、为别人做点贡献,来回报郭明义和那么多为他献爱心的人。儿子一定会在天堂里微笑的,一定会在梦中和我相见的。

    孩子过世那天,郭明义哭成了泪人,他总认为自己能救孩子,可现实却总那样无情。如果骨髓库中,所有的配型都伸手可得,能挽救多少个孩子啊!

    值得郭明义欣慰的是,受他影响的工友许平鑫与武汉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并到沈阳盛京医院顺利完成了捐献,成为全国第1066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虽然捐献者都与受献者有严格保密的规定,可通过不同渠道,许平鑫打听到了,那个濒临死亡的生命,已经完全康复了,重返了刑警队长的工作岗位,正用旺盛的精力维护着一方平安。

    许平鑫十分激动,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自己做过这么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感谢郭大哥。

    如果说他贫穷,他确实贫穷,穷得几乎家徒四壁。

    如果说他富裕,他确实富裕,富成全天下最富有的精神富翁。

    他没有权力,没有金钱,可他振臂一挥,有成千上万人跟他一起去献血捐钱献爱心,这是他几十年来营造的一种价值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走进郭明义位于齐大山镇樱桃园村那个窄小得不能再小的家,虽然是不足40平方米的单室,虽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水泥地、白灰墙、木制门窗,虽然除了床,没有其他的家具,却是那样的干净,整洁。最大的两面墙上,一边贴着中国地图,一边贴着世界地图,门楣上挂着一幅印刷的小油画:天使之爱。

    不是他没有机会改变居住环境,有三次分房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他说:“好歹咱也是有房子,工友们还寄人篱下呢,让给他们吧。”

    不是他的收入不足以让他买商品房,16年来,有据可查的140多张汇款单就高达12万元,这都是他的捐款。为了帮助更多灾区人民,帮助更多的困难孩子,他基本上倾其所有。

    他说,房子虽小,我心非常大。

    他说,房子小了,和爱人的距离更近了。

    他说,我没有,但我又啥都有。

    妻子也想提高家里的生活质量,可每逢郭明义把别人遇到的难事说给她听,把电视里的灾情调给她看,她都会陪着丈夫掉眼泪,最终不得不向丈夫妥协,拿出最后的积蓄。妻子再难,节衣缩食也要把钱给他,妻子再累,也要追随他一同去捐款献血献爱心。过年了,妻子单位几家人一块儿聚会,郭明义居然穿着工作服去赴宴,他不觉得丢人,他认为,这就是本真的自己。爱美的妻子,身上没有一件饰品,唯一的“钻戒”是他花28元,从井岗山上买来的工艺品,妻子认为很有纪念意义,当成无价之宝,珍藏了起来。

    对自己对家人,他很吝啬,对别人他很慷慨。他说,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我不想掉进那个深渊里,吃得饱,穿得暖,活得快乐,便足矣。

    有一年的六一儿童节,电台里播出一个节目,询问孩子们的心愿,一个汤岗子小学的贫困学生,心愿是有一辆自行车,每天再也不用走很远的路去上学了。郭明义听到后,马上给电台打电话,说这件事儿交给我了。回到家就把自己的凤凰牌自行车擦得锃亮,专程给送去了。这是一辆妻子新买给他的自行车,前一辆自行车刚刚捐给了海城的一个孩子。

    连郭明义自己都讲不清,这是第几次捐自行车了。从此之后,他就走着去采场。别人说他,你真傻。他说,这有什么不好吗,每天走40分钟,相当于晨练了,你们看,谁比我更结实?

    杨斯雯,这个就读于四十二中学初三年级的女孩,出生不到三个月,父母离婚后就各自离家出走了,从此再也没见过她、管过她。体弱多病的奶奶一直靠低保金维持生活,把小斯雯养到一周岁时,奶奶实在力不从心,狠下心把她送给了别人收养。没有了小斯雯,奶奶三天两夜睡不着,直到第三天,实在忍受不住内心的煎熬,跑到收养人家中,哀求着把孙女抱了回来。

    小斯雯读到小学四年级时,奶奶供养她上学感到太吃力了,加上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时,郭明义从希望办了解到了她家的情况,及时向她们伸出了温暖的手,一直资助杨斯雯到现在。原来打算初中毕业就打工养家的杨斯雯说,是郭伯伯给了她新的力量,一定继续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

    在郭明义的心中,帮助孩子就是帮助社会和国家,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

    1994年,当郭明义看到鞍山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号召向濒临失学的儿童捐资助学的电视短片后,心中非常沉重。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目光,让他无法平静,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第二天,就去市希望办向一名岫岩山区的失学儿童捐助了200元钱。十几天后,他又给这个孩子邮寄了200元。

    而当时,他和妻子每月的收入还不到600元,正是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上学的女儿,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

    郭明义不仅在物质上不遗余力地帮助这些孩子,更为这些孩子在精神上撑起了一片蓝天。

    今年考上大学的鞍山市特困学生张丽,父母离异后已经五年多没有见到父亲了。她的母亲患有心脏病、类风湿、肾结石等多种疾病,既要靠每月当保洁员不到700元的工资治病,又要抚养刚刚考上高中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当郭明义从报纸上看到她考上重点高中、面临辍学窘境需要资助的信息时,当天就慷慨解囊。并一直资助她到高中毕业。

    张丽收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听到消息的郭明义比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还要高兴,当即表示要一直资助她到大学毕业。张丽说,是郭伯伯让她有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和追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十几年来,只要是工友们缺少、孩子需要的东西,郭明义都毫不犹豫地捐献了。

    2002年4月,郭明义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山东嘉祥县一对生下全国首例自然受孕五胞胎的农民夫妻家里条件差,急需经济上的帮助,就毫不犹豫地汇去了300元钱。7年过去了,郭明义一直给这一家经济上的帮助。每当看着五个孩子生龙活虎的照片时,他都乐得合不拢嘴。

    郭明义不仅平时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甚至连吃午饭的钱都舍不得花,宁可徒步回家里吃饭。一年四季就穿着工作服,一件旧棉衣一穿就是10年。

    郭明义说,他家不困难,他和妻子、女儿喜欢过这样简单的生活,他们很满足。在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女儿来信说,一想起那不足40平米的家就感到特别的温暖。

    早在2002年,手机就在大众中普及了。但直到2007年,齐矿奖励郭明义一部手机并明确要求他是工作需要不能捐献后,他才有了手机。2008年,鞍山团市委听说他已捐出了3台电视,自己家却连电视都舍不得买时,就为他买了一台送去,并告诉他这是固定资产不能捐献,这时他家里才有了一件像样的家电。2009年12月30日,鞍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刚专程到郭明义家去走访并高度评价他的事迹。看到郭明义家中的情况,张总非常牵挂,元旦过后奖励了他一台电脑,并嘱咐他,电脑是用来工作的,不能捐。

    2008年春节,矿业公司领导到他家走访,特意为他办了超市购物卡。可不久,他就找身边同志换钱捐了;2009年春节,齐矿奖励他一台数码相机,他又换钱捐了;2010年,郭明义被评为鞍钢劳动模范,获得一万元嘉奖,可他又全部捐献了。

    16年来,他不仅把生活费捐了,而且把各种补贴一分未留的全都捐了;他不仅把各级组织给他的奖金、慰问金捐了,而且把所有的奖品和慰问品也都捐了。

    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他不仅自己全力付出,而且在鞍山团市委希望办的支持和帮助下,于2008年3月4日,发起成立了以参加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为目的的“郭明义爱心联队”。

    2009年7月,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召开向郭明义同志学习活动的动员大会后,许许多多的矿业职工在他的事迹感染下纷纷加入。“爱心联队”的成员由原来的30多人,迅速发展到年底的700多人。截止2010年7月底,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加入,累计捐资助学金额达40万元,共资助了1000多名特困学生。他们当中,既有一次资助10个孩子的领导干部,也有一个班组十几个人长期资助一个孩子的一线职工;既有家住远矿的职工,也有刚入厂不久,还在矿区租房子住的大学生毕业生。

    鞍山市希望办的同志们感慨地说,在一个企业里,能够凭一个人的带动,就有这么多职工参与希望工程,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2010年4月,从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援疆干部刘芳的口中,郭明义得知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喀什市塔什库尔干县有一所城乡寄宿制小学,那里有许多少数民族孩子读书,其中塔吉克族的孩子占98%以上。由于塔吉克族是游牧民族,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哪里有草原就到哪里生活,没有生活来源。在广袤的草原戈壁上有的“家”就是在大树下用木棒围起的一个角落,有的就是用布支起的一个“帐篷”,没有门窗、没电、缺水,成年人直起身子头就能碰到“屋顶”,生活条件十分困难。许多孩子都是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翻山越岭地到家里去劝学后才到这所学校来读书的。由于家里离学校太远,仅有的公路大多只能季节性通毛驴车,小型机动车辆基本无法通行。孩子们就是能读上书,也要从自己的“家”翻过几座高山、趟过许多河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来到学校。许多孩子几年都回不了一次家。虽然学校教育是免费的,但生活上总要有一定的花销,对于这100名孩子来说,这样最起码的花销也无法保证。

    郭明义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孩子,都是祖国的子女,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啊!自己一定要帮帮他们。于是马上决定拿出3000元捐助10个孩子,并号召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捐献善款来资助他们。在他的爱心感染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就有3个集体和70名个人总计110名志愿者报名捐助远在新疆的塔吉克族孩子。

    5月下旬,受郭明义的委托,爱心团队的两名代表将志愿者们捐献的3万元爱心款亲自送到学校,交到100名塔吉克族孩子的手中,这其中有56名孤儿。在捐赠仪式上,孩子们欢快地跳起了象征吉祥的鹰舞,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里,透露出的是渴望读书的坚毅目光,是感怀爱心后迸发的生活希望,是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好心的叔叔、阿姨给了我300元钱,爸爸说,我们家可以买一袋子面粉了,剩下的钱让我买铅笔。爸爸让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叔叔、阿姨一样去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好心的叔叔、阿姨,我会好好学习的,谢谢你们。”“我失去了母亲,但是有叔叔、阿姨的关爱,让我无比欣慰,有这么多的人关心我,爱护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汉语和各门功课呢!我一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叔叔、阿姨们的帮助。”这些稚嫩的语言里满含着对爱的感激,满含着传递爱的热望。郭明义和爱心团队的志愿者们给这些孩子送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鼓励。

    前不久,郭明义从电视新闻中看到,鞍山市一个名叫吴一凡的小女孩,今年只有十一岁,母亲因病长期瘫痪在床,她一边学习一边照顾母亲的故事,非常感动,于是当即和电视台联系,要到她家中看望。7月20日,他和部分爱心联队的成员走进了小一凡的家,当置身于这个家徒四壁的小屋时,郭明义含着眼泪向她们捐了款,然后紧紧地拉着小一凡母亲的手说:“妹子,你安心养病,你们家的困难和孩子的事,我们一定会帮到底。”走出小一凡的家,郭明义马上和爱心联队的成员开会,确立了长期资助的方案。

    当然,每逢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郭明义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捐款,虽说每一次捐款,他都不是最多,但都是倾其所有。由于捐款的次数过多,笔者只能抄录下,国家下半旗致哀的这几次赈灾捐款:

    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郭明义先后三次向灾区捐款,并交纳了1050元的“特殊党费”。

    2010年4月16日,郭明义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

    2010年8月9日,郭明义为甘肃舟曲遭遇特大泥石流灾害捐款1000元。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样热衷于捐款。

    他用诗人艾青的话回答,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有人问他,难道你不懂索取吗?

    他说,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奉献其实也是一种索取,索取精神上的升华,索取心灵的享受,索取人间的博爱。

    还有人问他,你奉献了一切,还能奉献什么?

    他说,我奉献了这一切还不够,我还要把奉献的精神奉献出去,让它成为民族之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