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能够相信的东西就会越少,目标也变得越实际。因为,人们越来越坚信,对人之常情的意念执着,往往得到是事态轮回后的意料之外。中年男人冯唐在《十个我还相信》一文里,几乎将他“还相信”的东西,变成了玄之又玄的“唯我论”,信来信去只剩下了“信自己”。已届中年的人们开始害怕“真”,害怕“确定”的事物,因为他们知道“真”可能是假,“确定”渐渐会变得难以确定。
反对励志,是反对把“假话”当真话讲的伪励志,是反对为底层社会民众专设的愚民励志。当最初被伪励志蒙骗的人们,一层层剥离原来的“励志躯壳”,跳入现实的熔炉,都会炼出看破与看空的“火眼金睛”,都会明白“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在心中筑起堡垒,对遥远的世界大喊“我不相信”。
可是,如果真的什么都不信,或者只信自己,抑或所信之物太容易更改,长此以往,人必然会活得麻木且善变。反归各自内心,追根溯源,问问人格构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哪些,自己的真实信仰便渐渐浮现——爱、智慧、自由、自律、正直、与人为善……形而上的信仰伴以形而下的求索,这样几次三番反求诸己的追问,才能在认识自己的同时,保有对现实的清醒,才不会变成行尸走肉。
这本小书,便是笔者最近几年关于信仰与现实、“我者”与“他者”的思考。虽然表现形式为书评、影评、随笔,但根本目的还是对自我的追问,让自己对某些事物保持相信。
首先要感谢王卉编辑,如果不是王编辑的催促和鼓励,此书很难有机会出版,书中的多篇书评也永远只会是我脑中的零碎观点。感谢段洁、黄发明、冯雪编辑阅读原稿后的宝贵建议,让本书的体例更加完善。感谢旅美独立撰稿人傅铿先生对笔者写作的鼓励,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周保松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建议。感谢每一位关心和支持本书写作、出版的朋友,有你们在,“相信”就会在。
2014年5月25日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