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你一生的怪诞行为心理学-见怪不怪:那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章 见怪不怪:那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 (1)

    抹不去的前世“记忆”

    世界上总会发生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来到一处完全陌生的场所或者做出某些动作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初次见面时,宝玉就感觉见过黛玉一般。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去打猎,在追赶一只兔子时,马蹄不慎陷入了一个坑里,他也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这个时候,他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十分熟悉的场景:自己的前世也是这样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甚至连时间他都记得很清楚,他肯定那是200年前的事情。

    在今天这个对奇异现象倍感兴趣的时代,我们常说的前世今生,往往被小说、影视作品渲染得神乎其神,如忽然对某场地、某人、某物似曾相识,似乎能准确地描述对方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好像能预测接下来事态的发展。

    根据调查,有2/3的成年人至少经历过一次这样似曾相识的感觉。调查显示,常年在外经历丰富的人比宅在家里的人更有可能遇到这种情况,同时,想象力丰富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普通人较容易产生这种感觉。但是,这样的现象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那么,我们真的有前世吗?如果没有,那些神奇的“记忆”又是怎么回事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一个叫做海马回的区域在作祟。海马回是位于脑颞叶内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人有两个海马回,分别位于左右脑半球。海马回是组成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担当着关于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重任。它的名字来源于这个部位的弯曲形状类似海马。

    海马回主要控制记忆活动的区域,负责形成和储备长期记忆。而记忆则是被强大的化学作用联系在一起的脑细胞群,当我们要从脑中“抽出”某个记忆时,实际上就是在寻找特定的脑细胞并将其激活。而海马回可以帮助我们对脑中已经存在的记忆进行“索引”,并寻找出其他相类似的情况。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做过类似的事情或者说过类似的话,就会恍然大悟般感慨:“哦!这件事(这些话)我以前好像做(说)过!”

    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的记忆“索引”也会出现差错。海马回有时会将此时此刻的所知所感与某种未曾发生的“记忆”搭配在一起。比较典型的情况有,我们看到电影或者小说里面的某些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遗忘。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忘记了,对其的记忆还是储存在大脑里的。然后忽然有一天,当我们处于类似的场景中时,我们可能会误以为那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从而产生对前世的猜测。

    对于前世,如果我们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痴迷于这种说法,我们就会受到不必要的消极影响。社会上很多“江湖人士”“算命大师”就是利用这样的说法对人们进行欺诈,而且许多人似乎也对此“乐此不疲”,最终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所以,与其执著于那看不见摸不着的前世,不如好好地把握当下,活在今天。只要保持着认真活在当下的心态,就能在为人处世时保持自制、理性却又不失活泼的生活态度,拥有更好的明天。

    当你看到自己“灵魂出窍”

    许多较为偏远的地方,至今还有“叫魂”的说法,即小孩子受到惊吓,精神变得恍惚时,大人就会带着他到受惊吓的地方喊他的名字,如:“××,回来吧,回来吧。”而民间也有很多关于灵魂的说法,“灵魂出窍”就是其中一种。

    一天,子林向朋友说起他某一晚的古怪经历。那晚,由于疲倦,子林早早地就躺下睡觉了。也不知道睡了多久,他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有些醒了,但是并不是完全清晰,而是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他忽然觉得自己有些口渴,于是便慢慢地爬起来,可是总觉得有些费劲,他觉得可能是因为自己睡得有些久了。之后,他有些费劲地走向放水杯的桌子,却忽然心惊似的回头看了一下。这一瞧把他自己吓了一大跳,他看见自己还好好地躺在床上,甚至似乎还能感受到床上的“自己”那细微的呼吸。这一惊像是一阵吸力似的,把他直直地拉向了床上的“自己”。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慢慢地睁开了眼,他像意识到了什么似的,马上打开灯,发现自己还躺在床上……

    有人觉得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灵魂出窍,即认为在人放松下来,思想开始放空的时候,灵魂较易脱离肉体的束缚。这就像很多濒临死亡的人,在他们昏迷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灵魂脱离肉体漂浮了起来,然后看到医务人员焦急地抢救自己。在恢复知觉后,他们也能准确说出当时的抢救情况。

    其实,心理学家认为,灵魂出窍的现象可能是由右大脑皮层的角脑回引起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用电极刺激一名患有癫痫性痉挛的妇女的头部。当研究人员向这名妇女的角脑回发出微弱信号时,经她后来形容,当时的感觉是:“我从高处看到自己躺在床上,但我只看到自己的脚和下半身。”后来研究人员又向她的角脑回发出两次刺激信号,结果这名妇女又产生了类似的感觉,甚至还有瞬间的“轻盈”感。所以,研究者认为,角脑回主要负责整理有关身体的视觉资料(来自眼睛)以及有关碰触和平衡的资料(来自皮肤和内耳)。一旦角脑回对这些资料整合不当,人就可能产生灵魂出窍的感觉。

    但是,角脑回功能紊乱并不足以解释有关灵魂出窍的全部疑问,因为感觉灵魂出窍的人除了感到意识脱离身体外,那个分离出来的自己还能以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的身体以及周遭的事物,而这些信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专家认为,睡眠麻痹也可能引起所谓的灵魂出窍,而引发睡眠麻痹的原因可能是大脑所存储的信息发生了冲突。产生睡眠麻痹的人很可能处于快速动眼期,即浅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或许有人梦到自己正在走或者飞,这样的动作思维势必会让人在意识上产生一定的移动感,但是,我们的大脑却能够理性地判断出我们的身体其实并没有动。为了缓和这种冲突,大脑就将梦中的动作思维分离出来,使人感觉自己在运动,而身体却留在原处。

    如果以后遇到自己灵魂出窍的情况,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惴惴不安,要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同时,我们也要消除对这类现象的恐惧,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向朋友倾诉,寻找一些安慰和鼓励,或者咨询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学会自主调节、自我控制。

    “鬼压床”是怎么回事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鬼压床”,这种给自己带来恐怖却又不明所以的现象,总是让人们好奇又畏惧。那么,“鬼压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真的灵异现象还是心理原因?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呢?

    一大清早,小风就在办公室里开始咋呼:“不得了啦,不得了啦,我昨天晚上……我昨晚上……鬼压床了。”她边说边抚胸口,一脸的恐惧,看见大家都饶有兴致地倾听,便做出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来,说道:“我半夜迷迷糊糊醒来,觉着周围可静了。突然我好像看见一团白色人影朝我扑来,我吓了一大跳,就想叫我老公起来看看,哪里知道,我怎样喊都喊不出声音,而且身体怎么都动不了。觉着自己好像醒了,又好像没有醒,我当时怕得要死,心想这可坏了,急得不得了,但是到最后又好像没了知觉。直到天大亮,我老公叫我起床才摇醒了我,而我的手脚也能活动了。”这时,一旁的秦姐听完后,说:“这叫‘鬼压床’,我听老人家说过的,你还是去庙里烧香求个平安符吧。”

    很多人由于对“鬼压床”的现象不理解而走入了迷信的误区,其实“鬼压床”是一种睡眠障碍,在医学上,“鬼压床”称为梦魇或睡眠瘫痪症。它的主要表现是:人在睡眠状态中,感到身体不能动弹,且无法言语,还会伴有一些怪异的幻觉出现,同时,还会有胸闷、惊恐、心跳加快、不能呼吸和濒死的感觉,特别是胸口的重压感可能导致人们呼吸困难。而且,人们总能感觉自己似醒非醒、似睡非睡,感到非常恐惧,因此被认为是“鬼压床”或“鬼压身”。其实,梦魇与做梦、惊梦等一样,属于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鬼怪无关,对身体健康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影响。

    所谓的“鬼压床”,其实是由于大脑系统休息不足所导致的症状,往往因兴奋过度或精神过分紧张而引起。如果我们在日间出现精神过度紧张、压力比较大、过度疲累、作息不正常、失眠、焦虑、晚饭过饱或者睡觉时睡眠姿势不良、盖的被子太厚或手放在胸口上等情形,就有可能导致夜晚睡眠时产生眩晕、心悸、胸部压迫感、眼发黑、耳鸣和各种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同时,身体虚弱、过度恐惧、服用会引起低血压的奎尼丁,以及睡眠时枕头过高或睡姿不正导致颈部受压而血流不畅的人,夜里睡眠深时就会相应地做胸部被某种可怕的“恶魔”压住或者被“鬼怪”追捕的梦。

    由此可知,“鬼压床”是我们的心理如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与鬼神无关,因而不必感到恐惧。

    第一章 见怪不怪:那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 (2)

    同时,为了预防“鬼压床”,我们也要注意日常睡眠和饮食,尤其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意调节好心态,避免紧张或焦虑。最关键的是要保证睡眠时间,该休息时充分休息,不要熬夜,但也不能贪睡。

    而如果已经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及时调整好心态,有意识地在“鬼压床”时提醒自己,这并不可怕,虽然我们的身体由于一些心理或者生理关系没有办法活动,但是我们的意识要逐渐清醒并对此有正确的认知。然后,我们要尝试摆脱恐惧,调整呼吸,放松心理。这样,我们就能把“压床”的“鬼”给赶跑!

    “笔仙”为什么这么准

    曾经,“笔仙”游戏一度十分风靡,这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招灵游戏,通过笔和笔仙进行交流。通灵成功后,可以问笔仙一切自己想知道的事情。多数玩家都信誓旦旦地说——笔仙真是特别准!

    那么,这个世上真的有“笔仙”吗?如此“准确”的笔仙的回答又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老公,我见鬼了!”闫娟下班回家,慌慌张张地对丈夫李毅说。

    “长什么样子?”李毅以为她在开玩笑。

    闫娟认真地看着李毅:“下午,同事提议玩笔仙,我本来害怕不想玩,因为听说玩笔仙会把‘脏东西’带上来,但他们一直怂恿我,我就答应了。结果,我握着笔的手真的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我们提问,笔也跟着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你说这是不是见鬼了?”

    “那你觉得这鬼回答得准确吗?”李毅问妻子。

    “挺准的。”闫娟把那张纸拿出来,李毅看到上面在“是”和“否”上画了几个圈,妻子还把同事们问的问题向李毅复述了一遍。

    “真的,笔仙真是太神了!我当时也有问自己下半年的事业是否顺利,然后它说‘是’,快下班的时候,老总就说要给我加薪呢!”闫娟兴致勃勃地说。

    李毅想了想,然后笑着问妻子:“如果它说‘否’,你想想下午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闫娟想了一下说:“下午我的电脑坏了,文档全丢了,我生了好久的气呢。”

    “这就对了,”李毅告诉妻子,“你依据笔仙的回答来分析自己的事情,是从主观出发的,有自我判断的倾向,所以,也可以说笔仙就是你自己。”

    笔仙真的存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为什么闫娟的手臂又真的会像被“笔仙”驱使一样动起来而在纸上“是”或“否”的地方画出圆圈呢?其实,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暗示。玩笔仙之前,他们会在心中默念,恳请笔仙快来,在这样的暗示下,他们的心理活动就会促使手臂动起来,而且在长时间保持握笔的姿势的情况下,手臂也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这就是闫娟以为是笔仙让她在纸上画出圆圈而不自知的原因。而其所问的那些问题往往是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仅凭一个“是”或“否”来判定,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生活中,很多人会认为笼统的、一般的,甚至虚假的人格描述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是因为人们常常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对于外界的评价无法冷静地对待。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揭示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灵异游戏,比如“笔仙”,往往也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

    那么,为了避免“巴纳姆效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在不忽视长处和优点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其次,要培养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因此要学会收集和利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是非曲直进行判断。只有正确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才能避免被“巴纳姆效应”影响。

    真的有UFO吗

    深山中的大脚印从何而来?尼斯湖水怪到底是真实的还是人为虚构的?……世界上总有许多解不开的谜。而这万千谜题中,有较长争议历史的恐怕就要属宇宙奥秘之一——UFO。

    1947年,美国爱达荷州商人肯尼思?阿诺德驾驶私人飞机穿越华盛顿州的Cascade山脉时,看见9个不明飞行物,并称其像从水面飞过的盘子,飞碟由此得名。几天之后的7月4日,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罗斯威尔发现坠毁的外星飞船,当事者发现了神秘的金属残片。这是进入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全面的UFO报告。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简称UFO)全称为不明飞行物,也称飞碟,是指不明来历、不明空间、不明结构、不明性质,但又漂浮、飞行在空中的物体。很多时候,有些人看到的所谓UFO是真的存在吗?他们到底是刻意骗人还是身不由己?

    北京时间2010年12月16日消息,据《马刺国度》消息,12月2日,马刺客场与快船的比赛之前,马努?吉诺比利在球队下榻的桑塔-莫妮卡酒店外边目睹天空中有个奇怪的物体飞过,后来他在微博上提及此事,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但是,就在其微博发表后,某跳伞队的负责人对外澄清了这件事,他表示,那个奇怪的物体只不过是他们当时进行跳伞训练时的信号灯罢了。

    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UFO就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因为它的怪异性和不可定性,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争议,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理学和其他科学都相继对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那么,从心理学来看,为什么有人会认为自己看到了UFO呢?

    有人认为UFO产生于个人或一群人的大脑中,常常同人们的经历交错在一起。就好像有人声称自己曾经被外星人“诱拐”,还被做手术改造了。其实,他可能是在潜意识里隐藏了自己童年时代被虐待的事实。

    还有一些天文现象或者物理现象等也容易被误以为是UFO,比如,球状闪电、极光、幻日、幻月、海市蜃楼、流云、飞鸟蝴蝶群或者一些根本就是人们眼中的残留影像或对海洋湖泊中飞机倒影的错觉等。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坚信自己所见的就是UFO呢?几十年来为什么对于UFO的猜想可以长盛不衰?原因有三点:

    第一,这种现象或许是一种从众心理。当一个人声称自己年见的某种不明物体就是UFO的时候,其身边的人或许也会受其引导而确信看见的就是UFO。

    第二,人类的另一种天性——我们宁愿相信一个无法确定的视觉现象一定有可以确定的理论解释。而当我们实在无能为力时,与其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如把它认为是UFO。

    第三,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当这种好奇心发生质变时,就很可能成为盲信和神秘主义的温床。

    第四,某些人坚信地外文明的存在,从而产生的幻觉或错觉——有这种思维倾向的人会把某些诡异现象联想为UFO。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世界有可知的一面,也有不可知的一面,因此,不是每种现象都有一个可以完全肯定的答案和解释。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的好奇心,因为正是对于世界的好奇,我们才能不断地探索、发明、进步、成长。也正是因为如此,世界才有了从远古走向现代的动力。我们不要把世界分得非黑即白,我们每前进一步,世界也会朝前一步,探索的脚步和人类文明的方向永远是无尽和向前的。

    为何波利菲尔大桥自杀者多

    波利菲尔大桥是伦敦泰晤士河上的一处著名建筑,它的闻名不是因为它的造型有多么优美,历史有多么悠久,而是关于它的离奇传说——忧郁的人大都会选择在这里自杀。

    由于在这里的自杀行为屡禁不止,波利菲尔大桥引起了英国议会的注意。议会请皇家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帮忙解决问题。皇家医学院给出的解决方案让所有人意外:只要把桥身漆成绿色的就可以了。

    这个方法看起来如此不靠谱,可又确实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桥身漆成绿色的那一年,在波利菲尔大桥自杀的人数比往年减少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与大桥的颜色有关。一般来说,人们看到红色会想到火焰与血液,看到蓝色会想到天空和海洋,看到绿色会想到原野与田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色彩产生关于听觉、触觉、味觉等方面的联想,进而影响人的情绪。而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在波涛滚滚的泰晤士河上,这座黑色的大桥让人感到压抑、严肃。来到这座大桥上,原本情绪不错的人都会觉得压抑,那些本来就悲伤、抑郁的人接受的心理暗示就更为强烈,往往会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重新漆过的波利菲尔大桥是绿色的,绿色让人感觉轻松、自然,感受到勃勃生机,散发出生命的活力。悲伤、犹豫、烦闷等情绪会被绿色一扫而空,想自杀的人自然就少了。

    类似的事件,在日本东京的地铁站也发生过。

    日本的新干线举世闻名,仅仅“山手线”每天就有800万的客流量。但新干线的跳轨自杀事件也接连发生,2008年,有近2000名日本人选择在新干线自杀,占全国自杀总人数的6%。2008年3月到2009年3月,仅东京就有68人选择在这一铁轨上结束生命。

    第一章 见怪不怪:那些奇怪的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 (3)

    由于这类悲剧屡禁不止,东京新干线开始使用种种方式阻止人们的自杀行为,其中之一就是在地铁站台尾部安装蓝色的灯,蓝色能放松人的神经,调节人的情绪。日本颜色心理学协会的专家高桥水树说:“蓝色可以让人联想到天空和海洋的颜色,让激动不安或者执迷不悟的人逐渐冷静下来。”新干线管理部门希望蓝色灯光能使想自杀的人打消结束生命的念头,产生生的渴望。

    自杀者一般会选择在地铁站尾部跳下,所以蓝色灯大都安装在这个位置。安装的灯与普通的灯不同,是蓝色LED灯,比普通的灯光亮更强,更能引起自杀者的注意。

    色彩对心理的影响,不仅可以应用在这种非常事件中,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广泛使用。譬如,脾气暴躁的人可以把房间漆成蓝色或者绿色,舒缓紧张的情绪;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人住在橙色、红色的房间中,心情会愉悦很多。用色彩来调节情绪,愉悦心情,方法简单,效果却很不错,值得大家尝试。

    为什么目击者眼见不一定为实

    看过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的人也许会记得这样一段情节:马车夫商马第被警长指认为前苦役犯冉阿让而被押上了法庭,而冉阿让的狱友们也一致指认商马第就是冉阿让。这时,已化名为马德兰的真正的冉阿让挺身而出,最终避免了冤案的发生。

    现实生活中,在法庭对案件进行审判时,许多情况下法官和陪审团都是依照目击者的证词和物证来进行判断的,人们普遍认为目击者的证词是正确和可靠的。但研究表明,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目击者可能有不同的描述。由于证词一般是证人在事隔一段时间后对所发生事件的回忆,因而事实上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可靠。人们往往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所经历过的事或人,并且很难把实际发生过的事和自己经过推理而认为理所当然发生过的事区分开来,这种记忆扭曲现象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998年,美国曾根据当事人的指证判一个名叫约翰?史密斯的人犯有抢劫罪。然而5年以后,真正的罪犯落网了,他名叫迈克?史密斯,与受冤者的相貌极其相似,又为同姓,因此造成了这一冤案。

    研究还发现,目击者对事件的回忆会因为提问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者看一部关于一起撞车事故的影片,然后要求被试者对事故中车辆的行驶速度作出判断。结果发现,当问题是“车辆在冲撞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认为车速超过65千米/小时;而当问题是“车辆在接触时的速度是多少”时,被试者认为车速只有50千米/小时。一周之后,主试官要求被试者回忆在事故中车窗玻璃是否被撞碎,事实上影片中的车窗玻璃并没有被撞碎。结果是,被以“冲撞”字眼提问的被试者中有33%的人回忆说车窗玻璃被撞碎了,而在被以“接触”字眼提问的被试者中,比例只有14%。显然,在提问时,不同的提问方式改变了被试者对目击事件的记忆。

    还有一项实验也证明了同样的问题。研究者给被试者看一段一辆白色跑车疾驰在乡间公路上的影片,然后对他们进行提问。研究者对一些被试者问道:“经过农舍的白色跑车时速大概是多少?”对另一些被试者问道:“白色跑车时速大约多少?”几天后问他们另一个问题:“你有没有看见公路旁的农舍?”结果,在前次提问中提到过“农舍”的那一组被试者中有17%的人做了肯定的回答,而在另一组被试者中只有3%的人回答“有”。

    这些研究和实验说明,如果向某人提供一些似乎是真实的信息,便会影响他在回忆某事时的看法,甚至会使其“看见”某些实际上并未发生的事件。因而现在法庭已开始注意防止诱导性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心理学为现实生活作出的重要贡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证人的话有时极不可靠。有这样一项实验:哥廷根的40名观察力敏锐的心理学家正在开会,突然一人冲进会场,后面一个黑人手持短枪紧追而入,随即两人便搏斗起来,持续了20秒钟之后,听到外面一声枪响,两人仓皇而逃。会议主持者要求各位学者立刻写下目击报告,然后同现场拍摄的录像核对。核对结果显示,40个人中,其中1人的信息偏差为10%,即他所做目击报告与现场实际有10%的信息出入,还有14人的信息偏差为20%~40%,12人为40%,13人为50%以上。一半以上的报告掺有臆造的虚假情节:黑人光头,但9/10的人或者说头戴便帽,或者说戴高帽子;黑人穿黑色短衫,有人说是红的,有人说是咖啡色的,还有人说是条纹的。

    虽然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有时候眼见也未必为实,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控制好自身的行为,谨言慎行,不要轻易作判断。因为不但人们的记忆有时会被自己篡改,人们的思维有时候也可能会被别人“诱导”,所以我们在处理事物时,一定要注重客观性,在进行独立思考时不要轻易受大众的影响,尽量避免带太多的个人色彩和主观思维。

    “度日如年”和“度年如日”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做喜欢的事情时,常常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时,便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感觉似乎都过了1小时,可实际上才过10分钟而已。之所以出现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对时间的知觉出现了错误,我们对时间长短的感觉,会因在这个时间内所做的事而有所不同。

    时间错觉是指对时间的不正确的感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时间的估计有时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估计得过长,有时估计得过短。

    一般来说,当活动内容丰富、能引起我们的兴趣时,对时间估计容易偏短;当活动内容单调、令人厌倦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在情绪愉快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短;在情绪不佳时,对时间的估计容易偏长。当期待愉快的事情时,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慢,时间估计偏长;当害怕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时,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时间估计偏短。

    人们对时间的错觉容易使人想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他是这样说的:“当我们和一个美丽的姑娘坐上2小时,我们会觉得好像只坐了1分钟;但是在炎炎夏日,如果让我们坐在炽热的火炉旁,哪怕只坐上1分钟,我们都会感觉好像坐了2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和美丽的姑娘聊天,是甜蜜的体验,人人都希望它能长时间持续下去;而炎炎夏日,坐在炽热的火炉边人们,分分秒秒都是煎熬,自然希望它赶快结束。也许正是因为主观愿望和实际情况的比较,人们便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时间错觉。我们平时所说的“欢乐嫌时短”、“寂寞恨更长”、“光阴似箭”、“度日如年”,都是这种情况的表现。

    但是,无论我们是“度日如年”还是“度年如日”,时间都是向前迈进的,我们无力去改变这种客观情况。但是,从主观来说,我们却可以选择珍惜和享受每一刻时光,无论它给予我们的是短暂抑或永恒的魅力。

    每天的时光都是造物主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它充满着各种美妙的机遇。时光易逝,不要为了无用的念头而虚度年华,浪费精力;不要眼盯着时钟,企盼光阴的停留;不要虚掷它,不要浪费它,因为我们未来的财富就在今天珍贵的时间里。

    所以,我们要将时间花在高价值的活动中(无论是为了成就或让自己开心),避免浪费时间的低价值事务。最常见的10项低价值事务包括别人希望我们做的事、老是以同样方式完成的事、我们不擅长的事、做时无乐趣可言的事、总是被打断的事、别人也不感兴趣的事、比预计多花了两倍时间的事、合作者不可信赖或没有保障的事、可预期进行的事、接无聊的电话。

    另外,我们还要重视每一分钟的时间,尽量从每分钟里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取得一定的成就,还包括从消遣中得到快乐,等等。以下是一些提高时间利用率的方法。

    1.即使做错了也不要后悔。经常后悔以前做过的事情,会浪费许多时间,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懊悔都是不必要的。

    2.充足的时间应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是节约时间的秘诀。如果常常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纠缠,就难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3.每天早起,这样坚持下去就可以节约许多时间;午餐要适量,午餐不可吃得太多、太饱,否则下午容易打瞌睡,工作效率会降低,而工作效率降低,本身就是浪费时间。

    4.要学会浏览报纸,事无巨细全部看完会浪费时间。要掌握快速读书的方法,从而获得书中最主要的观点和内容,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在看电视上,只要看一看新闻和关于业务方面的节目即可;尽量让家与公司之间的距离短一些,这样,上班时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办公室,下班时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到家,把浪费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降到最低。

    5.按照事先排列的次序制一张表,把重要的工作放在最前面,并尽快完成。每月制订计划时要有弹性,最好在计划中留出空余时间,以便应付紧急情况。

    6.碰到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时,一定要请教专家。因为我们花很多时间都弄不清楚的问题,专家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帮助我们弄清楚。

    7.每月要计划三个小时或每周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处理琐事。如果这些琐事积累过多,必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处理。尽量不在周末想工作问题,使自己完全放松下来,以便恢复体力和精力,这样工作的效率会更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