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杨守敬出生于宜都一个商人家庭,其祖、父开设多家店铺。4岁时,其父去世,家业由祖父掌管。生长在这样的环境,杨氏自幼即富于商业头脑,5岁时就在店中数钱,11岁时就奉祖父之命去姑父孙氏所开店中习商,次年回自家店中照料店务。杨氏成年后就曾自设店铺,为人处世亦极精明。
杨守敬天资聪明,6岁起就由母亲教他读书识字,8岁开始随一覃姓老师读书,9岁学作文,10岁随一谢姓老师读书,14岁随朱凤池老师读书,同年参加宜都县考,得第13名。18岁时参加府试,但三场都落第。19岁时师从朱槐卿,学得写文章迅速成篇的能力,同年杨氏在县试和府试中五场都获第一名。但20岁参加乡试、21岁参加恩科乡试都未中,直到同治元年(1862年)24岁时才在乡试中获80名,成为举人。此后杨氏七次赴北京参加会试,但全部名落孙山。最后一次他已48岁,从此“绝意科名,专心著述”。
杨氏为秀才时就开始坐馆,先后在家乡、北京、山西高平县(今高平市)等处为富人或官宦子弟授课。杨氏家中开有米店,生活无虞。他从35岁起亲自从商,在北京向好友潘存借银子800两,请同乡商人张云陔从北京贩卖蘑菇到湖北,但钱被张云陔挪用,经营失败。38岁时见经营纸业颇能获利,又向族人借款开设纸行,自任经理。40岁时将纸行交给其弟杨先三,自携所著《楷法溯源》一书的书版去武昌卖书,获利颇丰。
37岁时,经何如璋向天津商人介绍,杨守敬首次鬻字,他的书法作品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卖得150元。此后,他58岁、68岁时都曾到上海卖字;71岁时住在上海怡和洋行总办甘翰臣家中,“求书者踵接于门,日不暇接,继之以夜”(《邻苏老人年谱》)。68岁和71岁时,他两次去两江总督端方衙署,为其所藏金石碑版鉴定题跋。
尽管杨守敬在科场连续失利,但七次去北京的经历使他结识了不少名流学者,如潘存、邓承修、何如璋、李慈铭、龚橙(龚自珍之子、段玉裁外孙)、袁昶、谭献廷等。何如璋出任清朝驻日本公使,招杨氏为随员,去驻日本公使馆供职。杨氏于42岁时到达东京,次年黎庶昌改任驻日公使,杨氏留任,在日本四年,于46岁时回国。在此期间,杨氏搜罗日本汉文古籍,为黎庶昌刻成《古逸丛书》26种、200卷,大多是在中国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籍,于光绪十年(1884年)刊行。同年,杨氏又撰成《日本访书志》16卷,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刊行。杨氏在日本的四年不仅是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
杨守敬最大的学术贡献,无疑是他编绘的《历代舆地图》。这套图采用“古墨今朱”法套印,同时显示古今不同的内容,从春秋战国至明代,凡见于先秦典籍及正史《地理志》上的可考地名,基本都已绘入,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前,还是中国历史地图中最重要、最富学术价值、最全面的一种,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地图学的一个里程碑。
杨氏的其他地理著作还有《隋书地理志考证》9卷、补遗1卷,光绪二十一年刊行;《晦明轩稿》2卷、《续稿》10卷,光绪二十六年刊行;《汉书地理志校补》2卷,光绪二十六年刊行;《水经注图》4卷、《补》1卷,光绪三十一年刊行;《水经注疏要删》40卷,光绪三十一年刊行;《水经注疏要删续补》,宣统元年刊行;《水经注疏要删再续补》,未刊;《禹贡本义》1卷,光绪三十二年刊行;《三国郡县表补正》8卷,光绪三十三年刊行;《湖北江汉水利议》,光绪三十四年刊行。在他选刻有的《古逸丛书》和所著《日本访书志》中也翻印或记录了大量珍贵的古代地理书。杨氏致力于《水经注》研究,晚年在学生熊会贞协助下撰成的《水经注疏》和《水经注图》集中国对《水经注》研究之大成,其成就空前绝后。
杨氏61岁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电邀任两湖书院教习,主讲地理一门。65岁时,朝廷开经济特科,张之洞与两江总督端方合词保举,称其“老成夙望,博览群书,致力舆地学数十年,于历朝沿革险要熟洽精详,著书满家,卓然可传于世”。罗振玉曾将杨氏的地理学与王念孙、段玉裁的小学,李善兰的算学,合称为清代三绝学。当代历史地理学家也充分肯定杨氏的杰出贡献。
杨守敬与日本汉籍和古文书产生关系,是在他到达日本任公使随员以后,他在《年谱》中称:
先是,余初到日本,游于市上,睹书店中书,多所未见,虽不能购,而心识之。幸所携汉魏六朝碑版,亦多日本人未见;又古钱古印,为日本人所羡;以有易无,遂盈筐荚。
有关杨氏搜集汉文古籍的情况,其他学者已有很细致的研究,杨氏所收日本古文书及其流传过程,则尚未发现直接记载,但从杨氏《年谱》及《日本访书志》中仍有线索可见。
杨氏当时就注意到了日本保存了大量唐人(或相当于中国唐朝时代)手迹的事实及其原因:
日本气候,固无我江南之多霉烂,亦不如我河北之少蠹蚀,何以唐人之迹存于今者不可胜计?盖国有力之家皆有土藏,故虽屡经火灾而不毁。至于钞本,皆用彼国之茧纸,坚韧胜于布帛,故历千年而不碎。
而高山寺和法隆寺是他特别注意搜集的地方:“日本崇尚佛法,凡有兵戈,例不毁坏古刹,故高山寺、法隆寺二藏所储唐经生书佛经,不下万卷。即经史古本,亦多出其中。”尽管他没有具体提到从高山寺和法隆寺搜集到了日本古文书,但从目前所见文书多来自高山寺一事推断,他携回中国的文书也应该有出自法隆寺者。
由于杨氏在《日本访书志》中没有著录这些零星的、不成书、不成卷的文书,我们还无法肯定它们的流传过程,只能根据杨氏藏书的保存和移动经过做些推测。
杨氏回国后即任湖北黄冈教谕,50岁(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在黄州筑邻苏园(因城北有苏东坡赤壁而命名)以藏书,这些古文书也应该收藏于此园。64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两湖书院教职时,于武昌菊湾买屋,次年建书楼,邻苏园的书籍文物均应迁至此楼。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杨氏避居上海,书籍留于武昌,由仆人守护。以后得知,因日本人寺西秀武向民军都督黎元洪请求,黎元洪特意在杨宅门上张贴告示:
照得文明各国,凡于本国之典章图籍,罔不极意保存,以为国家光荣。兹查有杨绅守敬,藏古书数十万卷,凡我同胞,均应竭力保护。如敢有意图损毁,及盗窃者,一经查觉,立即拿问治罪。杨绅系笃学老成之士,同胞咸当爱敬,共尽保护之责,以存古籍而重乡贤。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杨氏命家人将武昌所藏图籍全部运至上海寓所。民国三年,杨氏被总统袁世凯聘为参政,移居北京,将上海图书陆续运去。至民国四年(1915年)1月9日,杨氏在北京逝世。
从目前杨氏所藏日本古文书主要集中在湖北省博物馆一事判断,在杨氏历次迁移中,这批文书的主要部分并未随迁至上海和北京,而是与《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两书的木板一起,留在武昌旧宅,至1963年10月23日,由杨氏的孙子先梅及其子树干献给湖北省文史研究馆。目前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杨先梅、杨树干呈文手迹云:
今将先祖杨守敬先生遗著是业经刊成的《历代舆地图》及《水经注图》两种版片全部,捐献呈于湖北省文史研究馆,恭请保管,理合开具清册于下:……
关于这批木板的保存经过,呈文云:
上列图板,原存于武昌斗级营街寓所。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起,为了保存起见,冒日寇飞机轰炸之危险,用小船分三批运往汉口,租屋保存。因租金奇昂,一迁于汉润里,再迁于□□里,最后又迁于汉口郊外农民家。时日寇侵犯汉口,见欲毁之,经农民泣求始免。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始迁于现居之满春巷。
呈文没有提到这些古文书,或许因当时不受重视所致,但从木板以后一直由湖北省博物馆保管分析,文书也应在此时由湖北省文史研究馆接收,再移交博物馆的。现在由山东某私人收藏的一部分文书,也系武汉杨氏旧宅中流出。
从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都藏有零星文书看,杨氏在世时将图书迁往上海、北京的过程中,也已带出部分日本古文书,以后才陆续流入他人之手,如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文书主要来自周叔弢家。这样看来,这些文书还有流散在其他地方的可能。但由于中国学者或收藏家往往将这些文书误认为敦煌文书,或古人写经,所以如不进行全面普遍的调查,将难以发现,除有明确著录(如记有高山寺或日本其他寺院、年号者)者外,一般也不易鉴定。
1998年初,承靳飞先生告知:庆应义塾大学所藏斯道文库中,有森立之的七册手稿《清客笔谈》。森立之是杨氏当年访书的主要中介,杨氏称:“日本收藏家余之所交者,森立之、向山黄村、岛田重礼三人,嗜好略与余等。其有绝特之本,此录亦多采之。”《笔谈》中除森立之抄录的谈话记录外,还有杨氏用于笔谈的原稿。当时因正值寒假,未能看到书稿,不知其中是否有关于这些文书的内容。从目前已经了解的情况看,这些文书在百卷以上,或许更多。
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缘起》中云:
日本维新之际,颇欲废汉学,故家旧藏,几于论斤估值。尔时贩鬻于我土者,不下数千万卷。犹忆前数年有蔡姓者,载书一船,道出宜昌,友人饶季音得南宋板《吕氏读书记》一部,据云宋元椠甚多,意必有秘笈孤本错杂于中,未知流落得所否?今余收拾于残剩之后,不能不为来迟恨,亦不能不为书恨也。
余之初来也,书肆于旧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购求不已,其国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争之。于是旧本日稀,书估得一嘉靖本,亦视为秘笈,而余力竭矣。然以余一人好尚之笃,使彼国已弃之肉复登于俎,自今以往,谅不至拉杂而摧烧之矣。则彼之视为奇货,固余所厚望也。(近日则闻什袭藏之,不以售外人矣)
每个国家都可能因种种原因使古籍文物遭受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收藏、抢救都有益于文化的保存,都有益于全人类。杨守敬当年的行动为保存中日两国的古代文明,为促成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博物馆均藏有部分杨守敬收藏过的日本古文书,其中不乏日本国宝级的精品。如上海图书馆所藏光明皇后手书佛经极其精美,当年我陪同日本古文书权威大庭脩观赏,他惊为神品。如今大庭先生已归道山,唯望中日学者能通力合作,使这些古文书能早日与公众见面,为中日文化交流展开新的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