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公共图书馆,只有木版印刷的年代,要收罗各种作为辑佚来源的书籍,完全靠人力翻检,要完成辑佚就像大海捞针,工作的艰巨可想而知。但这还只是辑佚的初级阶段,因为对标明作者或出处的资料,只要能找到原书,又肯下功夫,还是能够一一发现的。特别是现在有了数字化技术,等到将中国古籍全部输入电脑,只要按动检索键,输入需要查找的姓名或书名,这些资料就会自动汇总,供检索者逐条逐字查阅。而从发展趋势看,全部古籍的数字化是近年内完全能做到的。
可是辑佚并不那么简单,难就难在那些没有标明作者姓名或出典的内容,就是有最先进的电脑和数字化古籍,也得依靠辑佚者的眼力,并结合其他来源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才能将原文从混杂的资料中清理出来。这就需要辑佚者具有史学、文学、目录、版本以及与资料相关的学科这些方面的广博知识、准确判断、深入理解和果敢决断,否则就会茫然无绪,甚至与之失之交臂。
或者以为,既然这些资料都还在,何必花那么大的功夫再辑出来呢?其实不然。任何一条史料的价值都是由其作者、来源、形成的时代和内容所决定的。同样的内容,如果作者、来源或形成的年代不同,其重要性可能相差悬殊。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讹漏衍,次序混乱,辑佚所得或许就是最原始最可靠的根据。还有些史料的重要性在于完整,如能将分散在不同书籍或同书的不同处的原文辑录出来,缀合成段成篇,不仅使读者得见作品原貌,也最能体现作者的真意。正因为如此,这类辑佚的风险也相当大,没有十分把握,辑佚者就难以判断,也无法使读者信服。即使辑佚者相当谨慎,也难免有见仁见智的不同意见。陈尚君在辑纂《旧五代史》时,就采用了“会证”的办法,即仿照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体例,在全面辑录佚文并悉心编排的基础上,将源出《五代实录》和其他可靠史料的内容逐条附存其后,使用者既可直接引用齐备的史料,也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陈尚君20余年的努力不仅产生了《全唐文补编》和《旧五代史新辑会证》这两项新成果,也将辑佚提高到了新的境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