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左图右史,以图识史——以历史地图认识历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有“左图右史”(或“左右图史”)的说法,所谓“图”,是指一些书籍上的插图,以便形象地说明一些需要不易以文字表述的内容。在我看来,其中也包括地图,因为空间概念往往难以用文字来加以说明,即使看懂了字面含义,读者也未必能建立起准确的空间范围。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地图是不可或缺的。

    所幸中国的地图制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相当发达,所以在历史上早已有不少关于地图及其运用的记载。相传大禹时铸有九鼎,每座鼎上的内容都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可能是一种原始的地图。据《尚书·洛诰》等文献记载,周公为营建新都,曾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做了占卜和踏勘,绘成地图献给成王。《诗经·周颂》中有一首《般》,其中“堕山乔岳,允犹翕河”,大意就是按照地图来祭祀山岭、山峰和大河。到战国时,地图的运用已相当普遍。如秦王为了让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信自己愿意拿15座城换取和氏璧,特意拿来地图,在上面指明15座城的位置。荆轲刺秦王时,假意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而将行刺工具——一把浸过毒液的匕首卷在图中,“图穷匕首见”。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7块绘在松木板上的地图,大约制作于公元前4世纪末,比著名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地图还要早约200年。

    先师谭其骧先生说过:“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任何历史都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中的活动,当然离不开地理环境,并受其制约。

    空间因素对历史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历史不可或缺的因素。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经历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亲自考察全部空间。即使能够身临其境,也未必能发现特定空间的概貌和特征,所以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以往的地理环境——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都不可能保持不变或长期存在。要了解历史时期的地理状况,只能通过历史地理研究,才能明白古今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复原出过去某一时间段或时间点的地理景观。如能据此编绘出历史地图,不仅能更直观地显示历史地理要素,成为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工具书,而且有助于通过空间因素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最常见的是古今地名的变化,一个地方可能已经多次改名,即使没有改过,这个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坐标和空间范围也不可能没有变化。如果不了解,不是找不到这个地名,就是张冠李戴,以致无法理解本来很明白的历史事实。例如,中学语文课本中曾选了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根据作者的描述,他是在轮台目送武判官进天山的。今天的轮台离天山数百公里,无论如何是看不到天山的。但如果了解唐朝的轮台是在今乌鲁木齐附近,这个疑问就不存在了。又如,历史上被称为北京的地名有十多个,分布的范围北至今内蒙古,南至今江苏,西至今陕西。北宋时的北京在今天河北大名,而今天的北京却是当时辽朝的陪都南京。再如,北宋覆灭后,赵构在南京即位,又在金兵的追逼下到达扬州,再渡过长江。如果以为这个南京就是今天的南京,就无法理解当时的军事形势:既然金兵是从北向南进军的,赵构为什么还要从南京北上扬州?实际上,北宋的南京是在今天的河南商丘,由此南下,沿着当时的汴渠到达扬州,这样的路线顺理成章。

    疆域和政区的变化就更加复杂。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秦朝,其疆域只相当于今天中国的不足一半,但到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其疆域达1400万平方公里,形状像一张秋海棠叶子,但今天的中国领土却成了雄鸡状。这些变化过程用文字很难说清,在地图上却一目了然。

    由于历史时期出现过的地名成千上万,变化又极其频繁复杂,不用说一般读者,即使是专家学者,也必须借助专门的工具书。但要了解一个空间范围,或者历史地名相互间的关系,就非依靠历史地图不可。1955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全国人代会时,毛泽东遇到历史学家吴晗,就谈到读历史书时往往不知道一些地名的今地,问他有什么书可查。吴晗推荐了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又说明此图的不便之处,建议加以重编改绘。毛泽东随后批示同意,吴晗受命组织并主持“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并推荐先师担任主编。尽管因种种原因,毛泽东到1976年逝世时尚未看到这一成果,他床旁成堆的常用书中还只能放着顾颉刚在20世纪50年代所编的一册《中国历史地图集》,但由先师主编的八册《中国历史地图集》终于在1988年出全,至今还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也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了解中国历史时间的疆域、政区、地名和自然地理要素最有用的工具书。

    但《中国历史地图集》属普通历史地图集,即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基本地图,不可能包括自然、人文等各种地理要素。为此,自1982年开始,先师主持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基础上,增加了产业、文化、民族、人口、城市、考古、交通、军事、地貌、植被、气候、灾害等系列。此图集问世后,读者将能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历史的空间舞台将更加生动而形象。

    实际上,真正要理解历史,仅仅有一些坐标和方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知道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具体内容,以及透过这些现象观察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例如我们知道,早在公元前1世纪,汉宣帝就在今新疆和相邻的中亚地区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对这一辽阔的区域行使管辖权。但即使是汉唐盛世,对西域者采用军事监护的方式,并没有像在内地一样设立正式的行政区,并容许当地民族或地方政权维持最大限度的自治。如果我们拥有一幅能全面显示各种地理要素的西域历史地图,那就很容易理解这样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西域与中原相隔遥远,除了长达千余公里的河西走廊,还有大片的戈壁荒漠、高山峡谷,交通困难。当时中国的主要农业区在中原,西域还没有大片农业区,无法供应外来人口,而从内地运输粮食成本极高,且无法保障。西域内部是相互分离的一个个绿洲,每个绿洲的面积有限,相互间的交通运输同样非常困难。西域受到东西方多种文化的影响,欧洲、西亚、阿拉伯、印度、青藏文化和华夏文化都曾在那里传播,原始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祆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影响。有过无数次的人口迁移,民族成分相当复杂。

    除了全国性的历史地图外,一些省市已经编绘出版了当地的历史地图集,如北京、上海、山西、福建、广东、西安等,是学习和了解当地历史的重要工具书。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不仅包括自原始社会至民国期间的北京政区和城市图,还包括各种专题地图。一册在手,三千年古都的变迁如在眼前。打开《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北平市内城图》,而今不复存在的大量胡同画得一清二楚,历历在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