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践
哪一种生物不渴望飞翔,不渴望有一双能够飞翔的翅膀?刘黎莹这么问我的时候,她早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翅膀”,并且获得了“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这双翅膀是文学带给她的,当她籍此摆脱尘世的束缚,在天空尽情飞翔的时候,她对文学充满了感恩之情。
最初的渴望来自于对天空的向往。那时,她是泰安某乡镇书店的营业员,每天沉浸在书香里,使她对写书的人产生了由衷的崇拜,就像人们仰望头顶的星空,心中躁动着近乎圣洁的情感。于是,她忐忑不安地开始了自己的书写。1987年,《泰安日报》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小说《夜雨,沙沙沙》,从这篇稍嫌稚嫩的作品开始,刘黎莹踏上了一条充满荆棘与光荣的文学之旅。
踏平坎坷成大道,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刘黎莹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目前,她已在全国各地文学杂志发表小小说及中短篇小说近400篇,总计100余万字。自从以小小说《端米》成名后,随着创作技巧的日益成熟,她的小小说越来越受到各类文学杂志、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并多次获奖。
单是2005年,刘黎莹就获得四种大奖。
2005年2月,《邻居》《秘密》《鱼缸》等10篇小小说作品,荣获“中国第二届小小说金麻雀奖”。此奖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展示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的实力,推出名家新作,激励繁荣文学创作。首届得主为王蒙、冯骥才、林斤澜等10位著名作家,而第二届金麻雀奖全国只有五位作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蒙、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等作家、领导到会祝贺并颁奖时表示,在中国作协没有设立小小说奖项之前,金麻雀奖代表全国级大奖。
2005年6月,《邻居》在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2005年5月,《雨瓦青青》在天津市作家协会《青春阅读》(原《天津文学》)杂志社举办的2004年“精短小说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2005年8月,短小说《新娘和羊》在“2004年精短小说征文大赛”中荣获铜奖。此奖由国家级权威刊物《儿童文学》杂志社举办。
另有部分作品被翻译到海外。小小说《端米》和《造梦》被翻译到加拿大后,又同时入选加拿大大学二至三年级的教材。同时,小小说《酒楼的阳光》在国内被选人大学教材。
近两年来,她的作品还被收入《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漓江出版社)、《中国新时期微型小说经典》(长江出版社)、《中国小小说选集》(英文版,外文出版社)等十几种不同版本的文集、选集、年选;同时,多次被《中华文摘》《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喜剧世界》《南方农村报》《大河文摘报》等报刊转载,有多家小小说杂志在“名家专栏”中重点推出她的新作,她的彩色照片和创作简历也多次登上这些杂志的封面、封二、封三、封底。早在2002年4月,刘黎莹就已入选“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获得“小小说星座”荣誉称号。
2005年,刘黎莹被评为泰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6年,刘黎莹又有新的“斩获”:短篇小说《啦呱儿》在第七期《青春阅读》发表后,即被第8期《小说月报》选发;小小说《樱桃》被《小说月报》选发后,又在第四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中荣获三等奖;小说《阿娟》在《短小说》杂志社举办的“一品梅杯”全国短小说征文中被评为三等奖;同时,被评为首届“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故事家百杰”。
2007年刚刚开始,刘黎莹又踏进了“丰收之门”:短篇小说《遍地是羊》在《长江文艺》发表;中篇小说《害人的情书》在《章回小说》发表;《厦门文学》《鹿鸣》等文学刊物也已向她发出作品采用通知,国内最权威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也给她发来了约稿函……
刘黎莹小小说的魅力何在?
首先是故事性强。曲折迭宕而又线条简洁,好看,耐读,让读者于轻松诙谐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灵魂得到洗涤和净化;又有一些作品,晶莹剔透,黑暗中温凉如玉,阳光下放出七彩,令人目眩神迷,不忍一气读完;还有一些作品,直抵人性深处,到达从未到达的领域,写出了你从未发现的自己隐秘而复杂的情感,使读者得以重新审视或确立自己在生活、情感中的坐标。
再者,刘黎莹着力塑造了一批朴实无华、貌似弱者而又光彩夺目的妇女形象。她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描写凡人琐事,人微虽至于无名,但每一个人物都有金子般闪光的东西,经反复淘洗、打磨,始放出固有的绚丽光彩。所以,她笔下的小人物,虽是生活中、世俗中的弱者,但却真真实实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最普遍、最大众化的一群,揭示了我们人性中细微的、不易被觉察的闪光点和黑暗之处。通过对这两点的不动声色的叙述,显示了明与暗、光与影、黑与白混杂交错、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
刘黎莹的小说,几乎每一篇都可以作为寓言来读。《放羊》中老人被骗后发誓要“小心”,结果却又一次中了年轻贼人的圈套,自己的最后一只羊也被轻松地偷走了。这反映出老人的无奈,也多少反映了我们每个人面对的现实,面对无数的人生关口,我们总是防不胜防,一再失去宝贵的东西。《秘密》中引起两对夫妻互相猜疑的重大事件:打牌时一对男女总是“眉目传情”,引起两家关系微妙的变化,也使两对夫妻之间心生隔阂。读者在沉重中阅读,体验到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带给爱情的伤害,沉重的心情尚未缓解时,却读到“那眼神原来是发牌时的暗号”。一种纯粹娱乐性的小小手段竟然颠覆了两对男女的爱情和家庭,我们从这里可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呢?是什么把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事弄得复杂了?这种对“暗号”过度解读,是因了我们的经验还是我们心上的灰尘?这篇引人入胜的故事,寓言性地告诉我们,我们自以为是的判断,常常是错误的,所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作者在此实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
刘黎莹作品中的主人公虽大多无直接的生活原型,但又是她从多种生活原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因而比真人真事更加逼真,比我们自己更像自己。她的每一篇作品,都像刚从地里刨出的一块地瓜或者一捧花生,既带着自身新鲜、浓烈的生命气息,又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读之如饮醇酒,余味绕梁三日不去。
刘黎莹是一位善良、敏感、正直的人,她像一位高明的外科医生,不动声色地拿着手术刀,动作娴熟地剖开生活的表面,直指社会、人生、生命中的难以触及的黑暗。她却并不像鲁迅似的苛刻严厉,而是以女性和母亲特有的宽厚、宽容、宽恕之情,对现实中被扭曲的心灵给以温情的抚慰,对她们在与命运抗争中迸发的激情给以热情的肯定和讴歌。她的一篇篇短小精悍的作品,像一幅幅精致的细描木刻版画,于生活的琐细之处,写尽人生的喜怒哀乐。粗糙的生活在她的笔下纤毫毕现,呈现出生活、生命的本色及其蕴含的温情、温暖和光芒。
写了这么多好作品的刘黎莹,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我看来,她就像谜一样,身上涂满了传奇色彩。她在校读书时没有获过奖,现在却几乎成为国内小小说的获奖“专业户”;她没有上过大学,作品却被载入国内外大学教材,并被翻译到国外,供大学生研究、阅读;她不懂人情世故,作品中却俨然洞察人心,八面玲珑;她也不像一般作家博古通今,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一直生活在泰安,长期以来,她不清楚此地所辖几区几县,对官方的人事变动更是几近无知;对城里流行的各种时尚和热门话题,她也是漠不关心,而唯独对小小说创作,倾注了难以想象的热情和精力。
有一次在网上聊天,我劝她开一个作品讨论会,请名人、专家捧捧场,或者至少出一本集子,也便于扩大些影响,这些都被她婉拒了。她通常是说,只要能写出好作品,不在乎“那个”啦。她只想静静地写作,不被外界打扰,更不被自己打扰。即使获了全国嘱目的金麻雀奖,也只有本单位部分人知道,而她从没有自我张扬。四五个月后,泰安一些媒体发了一则豆腐块大的消息,写消息的人,刘黎莹却并不认识,那人也没有采访她。刘黎莹疑惑地问:是谁写的呢?我说我也不知道啊。她对名气看得就是这么淡,她的心里也就少了由此带来的烦恼。这使她的作品清澈如水,晶莹剔透。
刘黎莹对名气不在乎,却极为看重读者来信。几年来,她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500多封,大多是军人、大学生、高中生甚至还有初中生写来的。在信中,他们向她倾诉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和困惑,批判社会不公甚至发泄对上司、恋人的不满,他们的心扉从未这样对别人敞开过啊,甚至对情侣、妻子、丈夫、父母都没说过的话,对着她说了。这使她感到无上的光荣和巨大的信任,激励着她更扎实地写出读者们喜欢的作鼎,也使她体会到依靠文学沟通心灵、消除隔阂的巨大可能。而她所构思、写作的一则则故事,一个个人物,有名的如端米,无名的如称为男人、女人的人,均是她派到人间的使者,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解释、启发、示范、劝诫,他们要靠微弱的力量,填平人心的鸿沟,架上理解的金桥。他们做到了多少呢?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人心却越来越沙化,一泓清泉也许很快就会迷失,但对绿洲的呼吁却从来没有停止。
现在,关于小小说的每一个话题、每一种杂志、每一种选本,几乎都少不了刘黎莹的名字和她的作品。事实证明,通过近二十年默默的笔耕不辍,前新华书店营业员刘黎莹,已成为中国小小说界的扛鼎人物。可贵的是,面对不期而至的各种奖项和荣誉,面对众多让人喜爱的小说,刘黎莹从未表现出丝毫骄矜之色,她认为还没有写出让自己最喜爱、最满意的作品,她正在潜心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刘黎莹的创作会不断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