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光明日报》2012年6月4日。

    [2]张百熙(1847—1907)字埜秋,一作冶秋,号潜斋。湖南长沙人。清末大臣,著名教育家。同治十三年(1874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年(1876年)散馆,授编修。其后先后任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学政、四川乡试正考官、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江西乡试正考官、广东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礼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户部尚书、邮传部尚书等职。

    [3]丁振铎(1842—1914),字声伯,号巡卿,罗山县周党镇黄湖人。1859年中举,1871年中进士,授庶吉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功臣馆纂修官、国史馆总纂官、监察御史、京畿道台、布政使、云南和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协理资政院事兼弼德院顾问大臣。

    [4]广西巡抚黄槐森于1899年获准设立“体用学堂”于桂林。开设经学、史学、算学、格致(相当于现在的《自然》课)等科,并教授英文。“体用学堂”可以说是广西新学之始,是广西近代史上第一所既学中学又学西学的新型学校。1902年,清廷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令各省普遍设立学堂。同年,广西巡抚丁振铎将“体用学堂”改为广西大学堂,这是广西最早的大学。

    [5]瓜尔佳·奎俊(1843—1916年),字乐峰,清末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蒙古族。京城四大财主之一、荣禄的叔父。清朝大臣,书法家。光绪十四年(1888)任福建兴泉永道,旋升福建按察使。1889年任山西布政使,1891年任山西巡抚,1892年任江苏巡抚。光绪二十四年(1898)授四川总督。二十六年(1900)署成都将军。后历任刑部尚书(1903)、吏部尚书(1905)、内务府大臣(1906)。宣统三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时,为奕劻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退位后,解职归里。工书,近赵孟頫,得其神髓。

    [6]《申报》1906年6月9日第9版登载的《学部奏陈本部官制折》里拟设“普通课,掌理本省优级、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学堂、女子师范学堂、女子中学堂、小学堂敎课规程,设备规则及关于管理员、敎员、学生等一切事务。又凡通俗敎育、家庭敎育、敎育博物馆及与中小学堂相类之学堂一切事务”。

    [7]李慧:《〈申报〉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回应》,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5年。

    [8]《中国博物馆一览》,中国博物馆协会1936年1月编辑出版,第142页。

    [9]有人著文认为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最早的高校博物馆,理由是这个博物馆归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这是误判,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张謇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不是大学的,学校性质属于中等师范学校。1953年转为公立,改名为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还是中等师范学校。1958年与创办于1906年的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2005年4月,经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与发端于1906年的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升格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校牌。

    [10]江玉祥:《华大博物馆与皮影戏艺术》,《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71页。

    [11]《中国博物馆一览》,中国博物馆协会1936年1月编辑出版,第91—94页。

    [12]1884年3月21日,大卫·格拉汉姆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1911年他被纽约的一个浸礼会教会任命为浸礼会牧师,9月与妻子阿丽西娅一起动身,从旧金山出发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取中文名为葛维汉,先在上海学习中文,尔后,葛维汉辗转来到浙江,继续学中文,1913年,他第一次踏进四川今宜宾市。葛维汉在宜宾时结识不少官宦和大户人家,这些人家都喜欢收藏些古董字画,以此为雅。葛维汉和他们接触久了,也开始对这些古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向懂行的人虚心讨教,学了很多鉴赏文物的知识,这为他今后走上考古之路打下了基础。1918年,葛维汉返回美国,入芝加哥大学史密斯索尼学院分院学习,1920年获得宗教心理学硕士学位。学院决定支持他在中国搜集自然、历史标本,时间为20年。有了这强有力的后盾,葛维汉返回中国,开始了考察探险之旅。他前往瓦屋山、康定、峨眉山等地收集标本,足迹甚至到了川边藏区。他收集了不少昆虫、鸟类标本,还有不少彝族和藏族的手工艺品。后来,他返回美国芝加哥大学,写出名为《四川省的宗教》的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1931年,葛维汉从中国返回芝加哥大学,师从柯尔学习考古学,此后,他又在哈佛大学师从胡顿学习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考古行家。1932年,葛维汉来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任教授,负责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两个科目。与此同时,戴谦和(也是传教士)在华大建立博物馆,葛维汉被任命为古物(含考古、艺术和人类学三大领域)博物馆馆长。1931年,葛维汉开始关注四川神秘的“广汉玉器”。葛维汉对月亮湾遗址进行了考察,并准备进行进一步发掘,但此事未能很快进行。1934年3月,当地县政府邀请葛维汉前来发掘遗址,葛维汉带着华西大学博物馆科学发掘队前来。3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展开。领导发掘者除葛维汉外,还有华西大学博物馆的馆员林名均。因为“邻近匪风甚炽”,葛维汉等人只进行了10天便告结束,但从开出的数条长12米、宽1.5米的探沟里,还是找到了各种玉、石、陶器600多件。县政府把发掘品送给华西大学古物博物馆。1941年冯德坤接任博物馆馆长后,1945年葛维汉做了华西协和大学科学图书馆馆长。3年后,他退休返回故乡美国,定居科罗拉多州,用从中国搜集的丰富材料写作。写出了《川苗的歌曲和故事》《羌族的习俗和宗教》等书。葛维汉在中国时,亲身参与或指导过很多考古发掘工作,也写了很多笔记,经整理后著出不少文章,大多发表在《中国边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等杂志上,而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川。1962年9月15日,77岁的葛维汉去世。

    [13]葛维汉:《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概况》,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第六卷(Journa lof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Volume VI),转引自《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第一卷第三期11—16页。

    [14][美]苏珊·R·布朗:《葛维汉小传》,饶锦译,载《葛维汉民族学考古论著》,巴蜀书社2004年5月版,第214—218页

    [15]耿静:《从惠特曼学院馆藏资料看葛维汉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第141页。

    [16]1933—34A:《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第6期,华西协和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

    [17]郑德坤(1907—2001)著名考古学家。1907年5月6日出生于福建厦门的鼓浪屿,1926年考入燕京大学。最初念医预,后进入中文系,师从顾颉刚、容庚等名师。1930年燕大毕业,次年得研究院硕士,留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从事研究校读《山海经》和《水经注》,并研习古物鉴赏。1934年赴厦门大学任教。1936年受哈佛燕京学社委派赴四川,在华西协和大学任教,1938年郑德坤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及博物馆管理,1941年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任古物博物馆馆长。著有《四川史前考古》一书,在剑桥大学出版。被日本考古学家水野清一教授誉为“四川考古学之父”。1947年赴英伦在剑桥、牛津和伦敦三所大学轮流讲学一年。1951年受邀再次来到剑桥大学任教直到1974年67岁时在剑桥退休。后被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其来中大访问两年,任文学院院长一年,副校长两年。1978年于中大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创“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并任首届主任。1979年第二次退休,又被邀请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义务主任。1985年末因健康原因,终于真正退休。郑德坤著作等身,中英论著有一百五十册,数百篇学术研究论文。在开拓中国西南地区考古研究和博物馆事业、发扬中国考古学于世界、奠基香港考古新天地三个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18]转引自安琪:《民族文化与博物馆叙事:近代西南的“器物民族志”》,《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3期,第40页。

    [19]江玉祥:《华大博物馆与皮影戏艺术》,《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第71页。

    [20]莫尔思,华西现代医学的先驱之一,刚到四川时,曾对这块“愚昧”、“野蛮”的土地上的医学产生了绝望:“这个国家里的医学(中医),没有任何光明,甚至一丁点。”进而由对医学的不信任而产生了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否定,他断言道:“他们的习俗、文化和信仰是根植于被恐惧和魔鬼引起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医之间相互开始了一些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一贯蔑视中医理论的莫尔思对中医的一些特殊疗法也产生了兴趣,他将中医针灸以图文并茂的长文专论方式对外作了介绍,后来又出了专著《中国医学》。

    [21]李玛利亚:《桑志华与北疆博物院》,《中国天主教》2011年2期第55—57页。

    [22]房建昌:《天津北疆博物院考实》,《中国科技史料》24卷第1期(2003年)第6—15页。

    [23]吕建昌:《近代中国博物馆史上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上海徐家汇博物院成立年代质疑》,《上海文博》2011年4期,66—72页。

    [24]《中国博物馆一览》,中国博物馆协会1936年1月编辑出版,第101页。

    [25]参见《学校规程:私立岭南大学博物馆组织章程》,《岭南大学校报》1927年2月。

    [26]庄福伍:《洗玉清教授年谱》,《岭南文史》1994年第4期,第10—15页。

    [27]冼玉清,女,1895年1月10日生于澳门,原籍广东南海西樵镇简村乡。父洗藻杨,商人。母刘氏,为农家出身。1918年—1920年在岭南大学附中读书。1920年9月升入岭南大学文学院,1923年兼任岭南大学附中历史、国文教员,开女老师教中学男生之始(曾经资助冼星海赴法国留学)。1923年12月毕业于岭南大学文学院教育科。1925年任岭南大学国文系助教,1928年升任国文系讲师,主教诗词。1928年夏,冼玉清应燕京大学教务主任周钟岐之邀,北游燕京。适钟荣光亦因事来到故都。由钟介绍会晤曾任清廷驻藏大臣和驻英、法、美公使的张荫棠,并参观了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及长城等处,眼界为之大开。冼玉清1933年兼勷勤大学国文系讲师。1935年升为岭南大学国文系副教授,根据1936年1月出版的《中国博物馆一览》记载,这个时期冼玉清仍是这个博物馆的馆长(但职称却写讲师)。1938年升为教授。抗战时期冼玉清随岭南大学辗转各地,一直兼任岭南大学博物馆长。还先后兼任过前广州市博物馆顾问、广州市政府文献委员、勷勤大学教授、广东通志馆纂修、广东文献委员会顾问、《广东文物》编纂委员、南京国史馆协修,1943年为教育部聘一级教授。1952年高校院系进行大调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冼玉清转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山纪念室(后称馆)主任,1955年退休,1956年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1963年任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1965年10月2日因患乳腺癌症医治无效病逝于广州肿瘤医院。冼玉清终身未婚,著作等身,学术著作不下300万字,研究涉猎文史两大领域。写诗、作画亦俱佳,被誉为“千百年来岭南巾帼无人能出其右”的杰出才女。

    [28]《校务:博物馆新得科举时文蓝本多种》,《岭南大学校报》1929年1月。

    [29]《校务:博物馆之北平幌子展览》,《岭南大学校报》1931年3月。

    [30]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詹姆斯·梅隆·明义士。1885年2月23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顿镇。1903年,他考入多伦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学土木工程专业。1907年成绩完成学业并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进入多伦多大学诺克斯神学院(Knox College)学习,1910年明义士从诺克斯神学院毕业,加拿大长老会海外传教协会派他前往中国河南北部的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工作。豫北差会将其分配到武安传教总站工作,后调任安阳传教总站,并在安阳荣升为牧师。1932年秋,明义士应齐鲁大学之邀,离开安阳到齐鲁大学任教,教授考古学,从事甲骨文研究。1936年6月20日,明义士告别齐鲁大学,回到加拿大多伦多市1957年3月16日,明义士在多伦多去世,享年72岁。

    [31]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18岁中秀才入日本海军兵校学习,1911年回国,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是东北海军的实际缔造者。1931年被任命为青岛市市长,1938年当上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1941年冬,沈鸿烈调任国民政府农林部长。之后曾任过浙江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49年去台湾。1969年3月12日(又说卒年为1970年),沈鸿烈病逝于台湾台中市。著有《青岛市政》、《浙政两年》等。

    [32]怀恩光(John Sutherland Whitewright,1858-1926)英国人。基督教浸礼会教士。1880年到青州传教。次年建圣道学堂,19世纪90年代初发展成为郭罗培真学校(齐鲁大学神学院前身)。1887年在青州办博物堂,1904年移至济南,建成广智院,后成为齐鲁大学的社会教育科。1917年后在齐鲁大学神学院任教。著有《汉语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Mandarin)等书。

    [33]青州博物堂:位于青州城内偶园西侧(今偶园路270号)。1879年(清光绪五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创办。先是光绪三年(1877年),怀恩光与另一传教士仲均安在偶园西侧设布道堂,培养传教职员。后在布道堂东南角建博物堂,陈列品包括历史、地理图表、博物标本及火车、电机等科学物品或模型。陈列场地宽敞,设备齐全,设有讲堂、幻灯室等。当年即有观众5000余人次,第二年增至2万。在以后数年中,年观众达7—8万人次。“博物堂”原座落于青州城里偶园街基督教堂南侧,是一座选型别致、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身的近代建筑。1893年由传教士怀恩光所建。文革期间正门被毁。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

    [34]1952年12月1日,由山东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接收,并成立山东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53年10月,与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陈列、保管部分合并为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

    [35]燕大古物陈列室开幕,《科学》科学新闻版报道,1936年第20卷第12期第1083页。

    [36]张玮英、王伯强、钱辛波主编:《燕京大学史稿》,人民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37]裴文中(1904—1982),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从事古人类文化和第四纪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先后任该所技士、技正。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史前考古学。

    [38]成恩元:《记燕京大史前陈列馆——兼忆裴文中先生》,《大自然》1989年第3期,第3—5页。

    [39]成恩元:《记燕京大史前陈列馆——兼忆裴文中先生》,《大自然》1989年第3期,第3—5页。

    [40]焦启源:《金陵大学植物标本室之概况》,《科学》1926年11卷第2期,第242—243页。

    [41]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加拿大安大略省人,父为教会牧师。自幼随家移居美国。1886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旋婚。福开森夫妇信奉“社会福音”(The Social Gospel),在自由主义神学的感召下到中国。先在江苏镇江学习汉语,1887年到南京,在估衣廊居所办校开课。1888年,美国美以美会创办汇文书院(The Nanking University),受傅罗(Flower)之邀出任院长(President)。汇文书院教职主要来自美国,书院设博物院、医学馆、圣道馆,并设附属中学;后于1910年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福开森在华57年,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后居北京,专门研究中国文化,且著书立说,专论中国艺术品和古代文物。

    [42]《艺苑珍闻》,《艺林月刊》1935年68卷,第16页。

    [43]《史学界消息:金陵大学筹建古物陈列馆》,《考文学会杂报》1937年1卷第10页。

    [44]《学术界消息:金陵大学文化研究所长沙古器物之展览》,《图书季刊》1943年新4卷第3—4期,第134—135页。

    [45]《中国博物馆一览》,中国博物馆协会1936年1月编辑出版,第27—32页。

    [46]《北京大学日刊》是该校公报性质的刊物,1917年11月16日创办。1932年9月17日改为周刊。该刊主要登载北大各学科科目、设施、事件、新闻、规章制度和集会等通知。同时也发布重要的学者演讲、著述以及学术界的重要通信。

    [47]任鸿隽,1886年12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垫江县。1898—1903年在垫江书院学习。1904年参加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四川巴县第三名秀才。1904—1905年重庆府中学堂速成师范班毕业。1906年任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教员。1907年上海中国公学高等预科学习。1909—1911年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应用化学科学习。辛亥革命前夕回国。1912年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天津《民意报》总编辑。1913—191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并任《留美学生季报》总编辑。1914—1960年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月刊。历任中国科学社董事会书记、理事、社长等职。1916—191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化学硕士学位。1918—1920年主持筹建四川钢、铁二厂。1920—1922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1922—192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1935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专门秘书、董事、干事长等职。1926—1929年任北海图书馆(后改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当选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1928—1949年任静生生物调查所委员会委员长。1931—1952年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董事会董事长。1935—1937年任四川大学校长。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8—1942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评议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1942—1949年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干事长等职。1944—1946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至十三届理事会理事。1945—195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并任该会理事。1949—1954年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联主任委员等。1954—1958年任上海市科技图书馆馆长。1958—1961年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61年11月13日病逝于上海。

    [48]《四川大学筹建图书馆》,《学觚》1936年第1卷第6期,第11页。

    [49]《厦门大学国学院组织大纲》,《厦大周刊》第134—135期,1926年1月2日。

    [50]杨国桢:《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国学研究院》,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13页。

    [51]鲁迅:《两地书·四一》,1926年9月12日。

    [52]《厦大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3期,1927年1月19日。

    [53]《国学研究院成立大会纪盛》,《厦大周刊》第159期,1926年10月16日。

    [54]《国学院第二次学术讲演》,《厦大周刊》第168期,1926年12月18日。

    [55]《国学研究院风俗调查会之发起与进行》,《厦大周刊》第169期,1926年12月25日。

    [56]顾颉刚:《闽歌甲集序》,谢云声:《闽歌甲集》,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所,厦新出(99)内部资料第20号,1999年,第2页。

    [57]《文学院教职员一览》,载《私立厦门大学文学院一览》(民国二十四至二十五年度),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刊行;《文学院第二次公开演讲——郑德坤教授讲“厦门大学校址考”》,《厦大周刊》第15卷14、15期,民国二十五年一月四日。

    [58]庄为玑:《泉州唐初古墓发掘始末》,厦门大学晋江学会主办《刺桐》周刊第48、49期,1936年5月3日、5月10日出版,收入庄为玑著《海上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9]《闽台关系档案资料》,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706页。

    [60]《厦大周刊》,民国十一年周年纪念专号,第17期11卷,第42—43页。

    [61]《学生毕业生名录》,《厦门大学校史资料(1921—1987)》第六辑,厦门大学校史编委会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第9页。

    [62]和振武:《我国的淡水水母及桃花水母属记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第67页。

    [63]《海洋学科远东第一》,青岛大众网

    [64]

    [65]吕克强:《贵阳地区鱼类调查报告》,《贵州农业科学》1980年第6期,第58页。

    [66]吴峥嵘:《百年“标本唐”》,《档案春秋》2007年第2期,第15—16页。

    [67]《厦大周刊》第17期,民国十一年周年纪念专号,11卷第42—43页。

    [68]同上。

    [69]《交通博物馆参观记》,《铁路协会会报》1914年第3卷第11册《外编杂俎》栏,第102—103页。

    [70]《交通部训令》第126号,令交通博物馆馆长华南圭。中华民国五年十一月四日。

    [71]曾昭燏:《中国博物馆之沿革》,《曾昭燏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43页。

    [72]宋向光:《从大学文化视角解读高校博物馆的特点和发展》,《文化学刊》2007年第3期。

    [73]昝淑芹、续颜、陈军:《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特色与发展趋势》,载《第七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9月,长春。

    [74]大学博物馆志编写组:《中国大学博物馆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75]陆建松、郑奕:《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载《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粹》,中国书店2013年版。

    [76]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走进高校博物馆》(民俗文化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0页。

    [77]周文杰:《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及功能拓展》,载《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广州。

    [78]张謇:《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载《张謇全集》第4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79]斯蒂文·W.G,德·克拉克:《关于博物馆的科研工作:以大学博物馆为例》,载《记忆现场与文化殿堂——我们时代的博物馆》,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80]宋向光:《物与识——当代中国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辨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1页。

    [81]张爱民:《高校博物馆功能及特点初探》,《社科纵横》2006年第11期。

    [82]柴殿腾等:《浅谈21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的首要问题》,载《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上海。

    [83]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84]大学博物馆志编写组:《中国大学博物馆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85]苏东海:《博物馆物论》,《中国博物馆》2005年第1期。

    [86]大学博物馆志编写组:《中国大学博物馆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87]

    [88]周文杰:《论我国高校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及功能拓展》,载《第八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1月,广州。

    [89]李鸣光等:《论高校博物馆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载《第七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9月,长春。

    [90]张居中主编:《科教结合开拓创新——钱学森与中国科大特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

    [91]李慧竹:《论高校博物馆与现代通识教育》,载《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

    [92]—2156335—1—1.html

    [93]邵学汶:《对高校博物馆实现通识教育的思索》,《管理观察》2008年12月。

    [94]

    [95]《燕赵都市报》2012年4月29日。

    [96]《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25日。

    [97]《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

    [98]刘君:《高校博物馆:何时走出寂寞的深闺》,《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8期。

    [99]魏永平等:《立足资源优势搞活农业科普教育》,载《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博物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1年,西安。

    [100]计琳:《上海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

    [10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102]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103][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荣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93页。

    [104][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荣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96页。

    [105][美]夸梅·安东尼·阿皮亚:《认同伦理学》,张荣南译,译林出版社2013年4月版,第96页。

    [106]Lucy Rose Fischer and Kay Banister Schaffer, Older Volunteers: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 Newbury Park, U.S.A. 1993, pp.43—48.

    [107]曹宏:《高校博物馆志愿者管理模式探讨》,《博物馆研究》2010年3期。

    [108]续颜、杨利军、孙媛:《影响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与驱动机制因素》,《中国博物馆》2006年第2期。

    [109]耿坤:《博物馆志愿者工作满意度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第37页。

    [110]计琳:《上海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9日第3版。

    [111]曹宏:《论高校博物馆的校园社区教育策略》,载《21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112]曹宏:《论高校博物馆的校园社区教育策略》,载《21世纪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113]Stein M. :《荣格心灵地图》,朱侃如译,蔡昌雄校,台湾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285页。

    [114]《荣格性格哲学》,荣格著,李德荣编译,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15][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关群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21页。

    [116]Jung CG. A Review of the Complex Theory: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vol,8). 2n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11.

    [117]Jung CG. A Review of the Complex Theory. CW 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2:96.

    [118]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137页。

    [119]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18页。

    [120]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20页。

    [121]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24页。

    [122]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24页。

    [123]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15页。

    [124]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30页。

    [125]黄光南:《博物馆新视觉》,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31页。

    [126]

    [127]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博物馆工作手册》,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第716页。

    [128]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129]尹彤云:《大学博物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博物馆》2004年第4期。

    [13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131]庄元:《创新教育视野中的牛津、剑桥大学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32]刘立勇、朱与墨、马红英:《高校博物馆在大学创新教育中的功能》,《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