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海洋世界知识-海洋知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严格说来,其实应该称之为“水”球,因为其中占71%的地域表面被水所覆盖。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是在大海里诞生的。原始的海洋,就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温床。大约在30亿年前,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就漂浮其中。约5,7亿年前,海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约4,4亿年前植物和动物开始向陆上进化。而人类的出现,则是生命不断进化发展的结果。所以说人类来自于大海,那么也终将在更高层次的基础上回归大海。

    浩瀚的海洋

    浩瀚的海洋,一望无际,世界海洋面积有36100万平方公里,她占据了整个地球表面71%的面积,而世界陆地的总面积只有14900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总面积的29%。世界各大洋中,以太平洋的面积为最大,约有18000万平方公里,几乎占海洋总面积的一半,超过了世界陆地的总面积;大西洋和印度洋稍次,它们的面积分别为9300万和7500万平方公里;北冰洋最小,只有1300万平方公里。

    海洋不仅浩大,而且很深。深邃的海洋,深不见底,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而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只有840米。海洋最深的地方是太平洋的马利亚纳海沟,最大深度达11515米。我国西南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的海拔高度达8844米。如果将珠穆朗玛峰移进马利亚纳海沟,峰顶距海面还有2000多米呢!真是地大不如海大,山高不如水深。

    巨大的海洋,其体积有13亿7千万立方公里,所以,与陆地相比,海洋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更大的空间。由于陆地上的人口逐年增加,因而人类的居住条件也日见拥挤。科学家们设想,在广阔的海洋中建起海上城市、海底工厂甚至水下居住室,海底公园等,来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使海洋成为人类的工厂和乐园。目前,在水下900米深处的钢屋也已建成。看来,未来的海洋就是人间的水下天堂。

    向海洋进军,比起人类的另一个美好的梦想一一向宇宙进军来说,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她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最经济的交通,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巨大的资源。海洋还在控制气候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例如,目前全世界人口所消费的动物蛋白,有15%来自海洋生物。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发展海产养殖业。海洋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鱼虾贝蟹,还能提供大量的海藻资源。现在,人们已经能利用海藻制造出雪糕、蛋白质等食品以及油漆、乳化剂和各种生物化学药剂。地球上每年的生物生产力约为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海洋生物生产力占了绝大部分,达1350亿吨有机碳。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首先在海洋中诞生的。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她蕴藏着丰富的定期。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着到那碧蓝的大海中去寻找幸福,到那晶莹的水晶宫中去探索其奥秘,去开发她那丰富的物产。类提供了最经济的交通,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巨大的资源。海洋还在控制气候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例如,目前全世界人口所消费的动物蛋白,有15%来自海洋生物。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发展海产养殖业。海洋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鱼虾贝蟹,还能提供大量的海藻资源。现在,人们已经能利用海藻制造出雪糕、蛋白质等食品以及油漆、乳化剂和各种生物化学药剂。地球上每年的生物生产力约为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海洋生物生产力占了绝大部分,达1350亿吨有机碳。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首先在海洋中诞生的。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她蕴藏着丰富的定期。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着到那碧蓝的大海中去寻找幸福,到那晶莹的水晶宫中去探索其奥秘,去开发她那丰富的物产。类提供了最经济的交通,还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和巨大的资源。海洋还在控制气候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例如,目前全世界人口所消费的动物蛋白,有15%来自海洋生物。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解决人类食物问题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发展海产养殖业。海洋不仅给人类提供丰富的鱼虾贝蟹,还能提供大量的海藻资源。现在,人们已经能利用海藻制造出雪糕、蛋白质等食品以及油漆、乳化剂和各种生物化学药剂。地球上每年的生物生产力约为1540亿吨有机碳,其中,海洋生物生产力占了绝大部分,达1350亿吨有机碳。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的生命就是首先在海洋中诞生的。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她蕴藏着丰富的定期。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着到那碧蓝的大海中去寻找幸福,到那晶莹的水晶宫中去探索其奥秘,去开发她那丰富的物产。

    海洋的发展程

    地球及其海洋的演化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所关注的话题。据科学研究,专家们将地球生命史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几个发展时期。

    大约在5,5亿年以前,庞大的超级大陆依然沿着赤道分布,过了不久,巨大的裂隙撕开了大陆,海水涌入,形成了大片的浅水区域。在后来的2亿年里,大陆开始分离并向两极漂动。岩石和化石表明,那时海洋的温度在20℃~40℃之间,海水的化学成分和含盐量与现代的海洋非常相似,此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不断上升。这为原始生命的形成创造了理想的条件。用海水中的矿物质,如二氧化硅、碳酸钙和磷酸钙等来制造贝壳或骨骼,海洋中的一些生物进化出了硬体部分,如贝壳、棘状物和由鳞构成的鳞甲等。

    三叶虫

    三叶虫,身体呈椭圆形或三片状。在它诞生之后的一亿年里,三叶虫凭借着它绝对的数量统治着海洋。三叶虫遍布海底,大多数的体型都很小,长度不到20厘米;也有一些体积较大的,体长可达半米。大多数的三叶虫在海底爬行觅食,有一些还会游泳;所有的三叶虫都会捕食比自己小的动物。

    生物多样性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开端,这是一个以空前的生物演化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为标志的时期。在1000~3000万年这段时间里,海洋生物迅猛发展,并出现了地球上生物所有形态的雏形。所以科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寒武纪爆发或生物大爆炸时期。这期间,地球上诞生了甲壳类、贝类、海胆、海绵、珊瑚、蠕虫以及其他生物的祖先。生物第一次开始利。

    植物的出现

    大约4亿年前,地球的外表发生了质的改变:植物、昆虫和一些动物出现并繁衍开来,苔和蕨类植物使原本荒芜的大地披上了一层新的绿色,森林也开始出现。大片的沼泽取代了早期的海洋环境,干燥的风在广袤的沙漠地区吹扬。海洋和海岸带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动物被迫迁向陆地以寻求安定的环境和新的食物来源。最早离开海洋的生物是早期的两栖动物——它们是现代青蛙、蟾蜍和蝾螈的祖先。这些两栖动物的化石和遗迹表明,它们通常生活在小溪和沼泽里,以捕食昆虫、鱼类和自己的同类为生,只是偶尔跑到陆地上休息或觅食。由于两栖动物必须回到海洋中产卵,所以不能总是停留在陆地上,它们向纯粹陆地动物的转化并不彻底。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它们第一次从海洋到陆地的过程就像一场噩梦,这其中出现了太多可怕的东西——太阳的酷热、身体受到无法避免的重力的影响、怪模怪样的食物和不可预知的天敌或灾难……但毕竟生命承受下来了,动物终于进化出了适于陆地生活的骨骼和细胞结构。

    中生代

    大约2,5~2,4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中生代时期,海洋和陆地在相互的“竞争”中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面貌。板块运动再次将大陆形成了一块我们称之为泛古陆的庞大陆地。这一新生的超级大陆覆盖了大约40%的地球表面,从南极一直延伸到北极。一个广袤的世界性大洋围绕着泛古陆,被称为泛古洋。泛古洋的深度跟现代的太平洋差不多,宽度却是太平洋的两倍。在泛古洋中,风和其他的表面作用力创造了两个巨大的水流运动循环模式——环流。两大环流一个位于北半球,一个位于南半球。沿着泛大陆的东西海岸,水温的差异很大。海平面相对较低,沿着大陆的边缘,浅水栖息地变少了,气候炎热干燥。气候随季节和纬度的改变而改变,但这时在极地地区并没有形成广阔的冰川和冰盖。

    新生代

    从6500万年前至今的这一段时期被称为新生代,与古生代和中生代相比,新生代有它更为显着的特点:这时,适于生命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关键看谁能够适应、对抗和忍受这正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了。适者生存,较弱小的物种需要不断地与捕食者和多变的环境做斗争;只有强健的个体才能生存。在海底和陆地上形成的高耸的山脉,永久性地改变了地球的气候。海洋的温度和环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影响着地球和地球上生命的分布。这时,地球上的统治者为哺乳动物,它们最终进化出人类的祖先——古猿。

    大约1,7~2亿年前,泛古陆再一次被地球内部的作用力撕开,生成了两块较大的陆地——北面的劳亚古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大陆。在两块大陆之间,形成了一条沿着赤道生成的狭窄水道——蒂锡斯海。在蒂锡斯海水道中的水流中,产生了一个在整个广袤的泛古洋中输送热量的巨大的、全球性的洋流。后来,两块大陆分离,形成了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而日渐上升的海平面,再一次淹没了陆地,形成了大片的浅海环境。这一切使地球的气候逐渐温暖起来。

    多个海洋的形成

    中古期的海洋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的南大西洋位于非洲和南美大陆之间,狭窄的北大西洋正在欧洲和北美大陆之间形成;而曾和南级洲相连的澳洲大陆已经分离开来了,并慢慢向北移动;同时,印度板块已与非洲大陆分离,且向北缓缓迁移。很快将与亚洲大陆相撞。新生代早期,大陆位置的不断变化和海盆的扩张对古代海洋的环境影响颇深,后来,就对整个地球都产生了影响。那时,古地中海水道和它的赤道环流停止了。澳洲大陆与南极洲分离后,南极洲往南更接近南极,而澳洲也与南美大陆一起向北移动。此时,一股新的环流正沿着南部大陆形成。地球在中生代时逐渐成为一个遍布海洋的蓝色星球。

    地球其实由许多板块构成,而且它们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这一理论的形成其实非常偶然。1910年的一天,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何竟如此相吻合?”于是他设想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不存在大西洋,而大陆会不会是不断漂移着的呢?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从而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张理论

    地球既然是由许多板块构成的。那么,这些板块的大小是否亘古不变,它们的年龄怎样计算?赫斯教授认为:世界大洋洋壳的实际年龄要比人们想象的要年轻许多,也即海洋与海底洋壳在生成年代上是完全不同的。通过研究,人们发现:存在于大西洋的洋中脊的脊顶处,有巨大的裂谷。由于洋壳下地幔的高温高压,使得熔融状的地幔物质,产生对流,它们对岩石圈的洋壳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从相对薄弱的洋壳裂谷带喷涌而出。喷射出来的融岩一接触冰冷的海水,就很快冷却凝结,板结成新的洋壳物质。当然,亿万年来,这一喷涌凝结的过程一直没有间断过,在继之而来的岩浆力量的驱动之下,洋壳不断被撕裂开来,又涌出新的岩浆,再冷却凝结,再次形成洋壳挤向裂谷的两侧。在大洋底部渐渐隆起了一座数千米高的海岭,横贯于大洋的中部。而被岩浆分开的海底洋壳,则对称而又缓慢地向两侧推移,其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3厘米。当然,离大洋裂谷越远的洋壳,其年代越久远,当它们扩张到大洋边缘处时,由于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挡和挤压而沉入海沟,进入地幔。洋壳这种不断生成、扩张、消失和更新的过程,就是海底扩张的全过程。赫斯的海底扩张理论,很快被地磁学和后来进行的全球钻探计划的信息资料所证实。进一步的资料证实:在最古老的太平洋里,那些远离洋中脊裂谷的洋壳是最古老的,但其年代也不会超过1,8亿年。

    蓝色的“摇篮”

    据《奇妙的科隆群岛》一文中记载:在南美大陆以西,距离海岸950公里的太平洋上,散布着一群美丽的岛屿——科隆群岛,是16世纪中叶被一位西班牙航海家偶然发现的。它们都是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组成的年青的海洋性火山岛屿。

    生活在这里的千奇百怪的动物,使科隆群岛闻名于世。尤其是大蜥蜴,体躯巨大,数量多得惊人。还有巨大的海龟,夜间捕鱼的海鸥,不会飞的鸬鹚,以及许许多多珍奇的鸟类。

    有一种叫做“嘲笑鸟”鸟儿,会摹仿人们的动作,非常逗人。

    生活在这里的动物、植物和鱼类,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世界上罕见的。除了信天翁这样的大型海鸟能够飞越重洋到那里栖息以外,它的许多生物究竟是怎样来到那里落户的,至今还是个谜。

    1835年秋天,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乘坐一条名叫“猎兔狗”的英国船,去那里考察。他一踏上群岛,就被为数众多的火山口所震惊。当他看到那许许多多的奇特生物时,立即欣喜若狂。

    他和伙伴们骑在巨龟的背上漫游,拉着蜥蜴的尾巴玩耍,随手把一个不怕人的鸟儿从树枝上抓下来。他担心,如果有虎豹豺狼等猛兽被引进群岛,这些不知躲避敌害的海岛“居民”,将会遭遇一场多么可怕的浩劫!

    他注意到,群岛上的许多动物,与他在南美大陆所看到的同类动物有些不同,这种细微的改变使它们区别为不同的物种。这种动物,给达尔文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回到英国后不久,达尔文便出版了《猎兔狗的旅行》一书,书中第一次闪现了他那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思想。

    我们人类祖祖辈辈生活在陆地上,总是把陆地看作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里!

    大约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细胞在海洋里诞生了。人们从非洲南部太古代的地层里发现了这种原始生命的化石。这些原始生命的结构和今天的细菌差不多,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便成了它们的食粮。

    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是何物呢?是细菌和藻类。人们在澳大利亚已找到了距今约35亿年的蓝藻化石一一叠层石。组成叠层石的蓝藻个体极小,它们不具备细胞核膜,线粒体和收缩性液泡,是低等原始生命体。它们以无性细胞分裂生殖繁衍,个体仅有头发丝的百分之几。

    叠层石适应力极强,在动荡不定的潮间带,在阳光明媚的海面,在黑暗缺氧的海底,在酷热的赤道海域,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都可以生存。正是由于这些原始生物的诞生,开创了地球生命史的新篇章。

    原始生命的诞生就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这些原始生命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下来,发展下去。

    大约又经过一亿年的进化,原始生命开始利用太阳光的能量,把各种无机物合成自己需要的有机物,行使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至此,原始细胞已演变成原始的单细胞藻类。原始藻类进一步演变,便形成种类繁多的海洋植物。极地海水表面的平均温度都在5℃以下。冬天海面结冰后,温度会比平均温度低得多。

    单细胞的藻类和细菌经过十几亿年的演化,多细胞的藻类和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开始出现了。此时的藻类已有了叶绿素,可以依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

    藻类的诞生不仅为海洋动物准备了食粮,而且为它们准备了呼吸所必需的氧气。氧气是藻类在合成有机物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副产品。

    原始生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便形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其中包括鱼类这样比较高等的动物。据推测,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初期,海藻释放的氧气量就每年可达3000亿吨,有了足够的氧气之后,属于古生代的多种水生无脊椎动物便开始出现了,从此生物界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随着海洋生物的不断进化,大约在5亿年前的寒武纪,多细胞无脊椎动物中已出现了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原始节肢动物三叶虫遍布世界海洋,茂盛达1亿年之久。到了35亿年前的泥盆纪,全盛的鱼类时代已经到来,进化中的总鳍鱼登上了陆地:进而两栖类徘徊于水陆之间,向更高的形态发展,再进而,爬行类在与大自然搏斗中诞生了,其中脊椎动物有一部分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爬行动物进一步进化便出现了哺乳类和鸟类,哺乳动物中的猿,经过漫长的进化,最终进化成了人类。

    由此可见,海洋是生命之母,人类之母。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地球也会同月球一样,白天酷热,夜晚奇冷,不会有生命和人类的存在。是海洋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灵。

    世界七大洲

    现在世界上的陆地分为七个大洲。按照面积的大小来排列,它们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总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29%。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它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亚洲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地形以高原为主,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脉、山峰,最大最深的湖泊,最低的洼地都在亚洲。非洲的沙漠面积居各洲之首,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就在非洲。

    水半球

    海洋多,陆地少的半个地球被人们称为水半球。水半球的陆地占全球陆地总量的1/7,它主要包括南极洲、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小部分以及南美洲的南端。

    南美洲是一个温暖的大陆,气候温暖湿润,矿藏丰富。北美洲大陆地形南北畅通,气候多变,容易受寒潮、飓风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海洋包围,整个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

    欧洲地势平坦,平原占全洲总面积的比例较高。欧洲矿藏种类多,储量大。欧洲还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大洋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一个洲。大洋洲的主体——澳大利亚的动植物有着其他大陆的动植物所没有的特点。

    奇特的动植物

    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魂拉物品种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桉树,袋鼠、树袋熊、鸭嘴兽。这些奇特的动植物资源为人类研究古代生物的进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地球两极

    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因为每年接受太阳光的热量很少,两极的气温非常低,终年覆盖着冰雪,气候非常恶劣。其中,南极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南极大陆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几乎没有裸露的陆地,它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全世界天然冰的90%都聚集在南极大陆。北极没有大陆,是一片被冰雪覆盖的海洋。

    极地植物

    在南极,目前已经辩认出的地衣大约有400种,苔藓有75种,仅有4种开花植物生活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上;而在北极圈内,地衣有5000多种,苔藓有500多种,各种各样的开花植物达900种之多。

    恶劣的气候

    南极大陆的气候非常恶劣,狂风暴雪是这里最突出的气候特点。最冷的时候,南极的气温可以降到零下80℃以下。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生物很少,企鹅是南极最主要的动物。

    地球的最北端——北冰洋

    地球的最北端就是北冰洋,所以它又叫北极海,它是世界上最小最浅的大洋。北冰洋的中央部分分布着各类浮冰,大部分海域为“永冰区”,生物资源非常匮乏,但比起南极来仍算是十分丰富的。

    南极的冰

    南极大陆冰层的平均厚度为1880米,最厚的地方厚度超过了4000米,它的高度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山脉。如果把这些冰全部融化,世界海洋水面会升高50~70米。

    地球四大洋

    地球上71%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陆地分散在海洋中间,把广大的水面分成了四个彼此相通的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我们依次把它们称做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名字的由来

    1521年5月,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太平洋时,恰巧没有遇到风暴,在东南信风稳定地吹拂下,他们一帆风顺地到达了亚洲东南部。因此,他们给这个大洋定名为“太平洋”。其实,太平洋并不太平,经常有台风和大浪兴起。

    北冰洋与印度洋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自从1650年荷兰探险家首次对北极进行了探险之后,人们才开始对这个海域有了更多的认识。北冰洋上岛屿众多,海面的岛屿都覆盖着冰雪。印度洋位于印度半岛南面。它的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洋面上的热带风暴较多,常造成巨大的灾难。

    大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之间,面积为17968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洋。

    大西洋在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它的面积是太平洋面积的一半,连同其附属海,总面积有1,0646亿平方千米那么大。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扩张。在遥远的将来,它的面积很可能会赶上或超过太平洋。

    海洋

    海洋分为洋和海。海洋的主体是洋,它远离大陆,大多数水深在2000米以上。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与陆地相连,面积和深度比大洋小得多。

    海与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人们总是认为海就是洋,但实际上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人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临近大陆;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则少一些。

    海水的味道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为海水中有35%左右的盐,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钠,还有少量的氯化镁、硫酸钾、碳酸钙等。正是这些盐类使海水变得又苦又涩,难以入口。那么这些盐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刚开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后来由于水流侵蚀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盐分不断地溶于水中。这些水流再汇成大河流入海中,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盐分逐渐沉积,时间长了,盐类就越积越多,于是海水就变成咸的了。如果按照这种推理,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海水将会越来越咸。

    海水中的一部分盐来自它对海底的岩石和沉积物的溶解。不过由于海洋中同样有大量的物质,由于各种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后遗骸坠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盐也会返还给海底的沉积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盐分是很少的,总的收支状况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盐的确是“淡水”的河流带来的。我们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远不及现在的海洋,同时最初的海水含有的盐分也很少,口味可能仅相当于我们现在喝的淡水。但是,自从地球上的第一场雨从天而降,开始冲刷年轻的陆地表面,海水的盐度就改变了。雨水在数以亿年计的时间里敲击着裸露的岩石,破坏岩石的结构,将矿物质溶解并带走。这些矿物质包括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硫酸钾等,也就是化学家们所定义的盐。这盐随着地面的水流向低处迁移,诸多的水流汇聚为浩浩荡荡的大江大河,并最终注入大海。从古到今,海洋中不断补充着来自陆地的盐。

    然而,河流带来盐的同时,也将大量的淡水带到了海洋中,因此单凭河流注入这一个因素,并不能使海水变成。海洋中盐的浓度增加,还依赖普照万物的太阳将海水蒸发。太阳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后,海水表面的温度升高,使水变成水蒸气的趋势增强了。水在蒸发的过程中,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却将原来所含有的盐分留在海水中,并不带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气却在风的催促下背井离乡,运动到陆地的上空,当它与一团冷空气遭遇时,水蒸气又变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给盐分搬运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军,一个新的循环过程开始了。正是在海洋与陆地之间水循环的过程中,海洋中盐的浓度越来越高。

    海水的颜色

    太阳光线用肉眼看是白色,可它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少而反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一片了。

    既然海水散射蓝色光,那么所有的大海都应该是蔚蓝色的,但实际上,海洋却是红、黄、蓝、白,黑五色俱全,这是由于某种令海水变色的因素强于散射所生的蓝色时,海水就会改头换面,五色缤纷了。

    影响海水颜色的因素有悬浮质、离子、浮游生物等。大洋中悬浮质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的光学性质,因此,大洋海水多呈蓝色;近海海水,由于悬浮物质增多,颗粒较大,所以,近海海水多呈浅蓝色;近岸或河口海域,由于泥沙颜色使海水发黄;某些海区当淡红色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时,海水常呈淡红色。我国黄海,特别是近海海域的海水多呈土黄色且混浊,主要是被从黄土高原上流进的又黄又浊的黄河水染黄的,因而得名黄海。不仅泥沙能改变海水的颜色,海洋生物也能改变海水的颜色。介于亚、非两洲间的红海,其一边是阿拉伯沙漠,另一边有从撒哈拉大沙漠吹来的干燥的风,海水水温及海水中含盐量都比较高,因而海内红褐色的藻类大量繁衍,成片的珊瑚以及海湾里的红色的细小海藻都为之镀上了一层红色的色泽,所以看到的红海是淡红色的,因而得名红海。

    由于黑海海水分层所起的障壁作用,使海底堆积大量污泥,这是促成黑海海水变黑的因素,另外,黑海多风暴、阴霾,特别是夏天狂暴的东北风,在海面上掀起灰色的巨浪,海水抹黑一片,故得名黑海。

    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深入俄罗斯西北部内陆,气象异常寒冷,结冰期达6个月之久。白海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掩盖在海岸的白雪不化,厚厚的冰层冻结住它的港湾,海面被白雪覆盖。由于白色冰面上的强烈反射,致使我们看到的海水是一片白色。

    海水的温度

    海水温度是反映海水热状况的一个物理量。世界海洋的水温变化一般在-2℃~30℃之间,其中年平均水温超过20℃的区域占整个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

    海水温度有日、月、年、多年等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的变化,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收支状况及其时间变化。经直接观测表明:海水温度日变化很小,变化水深范围为0~30米处,而年变化可到达水深350米左右处。在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恒温层。但随深度增加,水温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海水温度是海洋水文状况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常作为研究水团性质、描述水团运动的基本指标。研究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不仅是海洋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气象、航海、捕捞业和水声等学科也很重要。

    因为大洋中的海流多受大气洋流影响而产生,所以海风就成为大洋表层海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的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使两极寒冷而凝重的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冷风,从两极贴着地球表面吹向赤道,而热风从赤道升入高空向两极流动,这样就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流动气环。这种空气的不断流动,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风。由于受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原本正南、正北的风向,发生了偏移,在地球表面形成了风带。在广阔的大洋海面上,风吹水动,某处的海水被风吹走了,邻近的海水马上补充过来,连续不断,形成海水流动。这种由风直接影响产生的定向海水流动叫作风海流。一般来说,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赤道附近海域热辐射较强,一年四季形成强劲的东北信风;而在高纬度地区,则终年劲吹西风。在这两股强劲信风的共同作用下,大洋海水向西流动,形成北赤道流,它横跨太平洋,全长1,4万千米以上。在大气环流作用下的大洋环流,又有暖流和寒流之分。暖流的海水温度比周围海水略高。寒流反之。在暖流中,有两支特别强大的海流,它们分别是太平洋里的黑潮和大西洋里的墨西哥暖流,又称大西洋湾流。

    海流犹如人身体里的血液,大洋环流就像人体内的“大动脉”,而浅海水域里的海流,则像人体里的“毛细血管”。大大小小的海流,循环不绝,把海水从这一海域,带到另一海域;把底层的海水,提升到表层。不同形式的海水流动,维持着海洋的能量与生态平衡,而大气、海洋间的能量交换,则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变化。

    南极环流

    南半球盛行的西风带促成了南极环流的形成。在强劲西风的作用下,产生了强大的风海流。由于这股海流环绕着南极大陆,在南纬35°~65°之间的海域流动,所以被称为南极环流。南极环流对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深层水混合起着重要作用,它又把这三大洋的水连成一体,堪称世界海洋中的最强海流之一。同时,它对世界气候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升降流

    上升流往往发生在近岸海域,由于风海流运动时使表层海水离开海岸,这引起近海岸的下层海水上升,形成了上升流;而远离海岸处的海水则下降,形成了下降流。上升流和下降流合在一起被称为升降流,它和水平海流一起构成了海洋总环流。上升流在上升的过程中,把深水区的大量营养物质带到了表层,这为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饵料。因此,许多着名的渔场多分布在上升流很显着的海域——秘鲁渔场的形成就与该海域的上升流密不可分。

    地中海处于欧洲、亚洲、非洲三块大陆包围之中,人们发现:大西洋海水成年累月注入地中海中,却不见流出。也不见海水增加,这着实令人费解。后来,科学家发现了地中海密度流才知道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海水相互交换的方式。原来,温度较高、密度较小的大西洋海水从表层进入地中海;而温度较低,密度较大的地中海海水则从海洋底层流向大西洋。这一进一出,使地中海水量保持了平衡。直布罗陀海峡是大西洋与地中海相通的狭窄通道,当滔滔的大西洋海水急速流经海格利斯神柱附近时,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形成漩涡急流,一不小心,小型船只便会掉进“无底洞”而“粉身碎骨”。在探险家大胆冲出直布罗陀海峡之前,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绝大多数航船不敢冒失地驶出地中海。

    暖流与寒流

    在地图上,科学家用不同的颜色标示海流,这是因为海流有冷暖之分:冷的叫做“寒流”,因其海水温度低于所流过海区海水的温度而得名,它的流向特点是:由地球的两极附近高纬度海区流出。流向低纬度海区。反之,暖的洋流称为暖流,它所“携带”的海水温度高于流过海区的海水,流向特点是由赤道附近的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的海区。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海流不像河流那样稳定、长久,而是时常变化的。所以,不论是暖流,还是寒流,都是相对而言的。它们对流经海区和附近的陆地气候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黑潮暖流

    黑潮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它如一条巨河般强劲无比,由南向北,昼夜不停地滚滚流动着。由于黑潮是由北赤道流转化而成的。所以它具有较高的水温和盐度,既使是在冬季,它的表层水温也不低于20℃,所以被人们称为黑潮暖流。黑潮的流速为3~10千米每小时,流量约3000万立方米每秒,这比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流量要高近千倍以上。

    世界主要的还留

    在世界大洋中,有暖水流,也有冷水流。在北大西洋,除了北赤道海流、湾流和加那利海流这些暖水流之外,有一股主要的冷水流叫做拉布拉多海流。这股在北冰洋形成的海流,穿过纽芬兰和格陵兰之间,流向东南。

    在北风的吹动下,它一直朝着东南方向流过加拿大和新英格兰东侧,并迫使温暖的湾流在北卡罗来那附近改变方向。然而,由于拉布拉多海流的冷水较重,它下沉到湾流之下,贴近海底继续流动,最后到达赤道地区。在赤道地区,冷水变暖,拉布拉多海流停止。

    南大西洋的海流系统与北大西洋的海流系统十分相似,只是由于南侧的海域开阔,其湾流相对应的那股南部海流的流动路径非常无规则。南赤道海流的温暖海水在赤道附近横贯南大西洋流到巴西岬,在那里此海流分为两股。其中一股向北,同北赤道海流汇合。向南的另一股,成为巴西海流,流过南美的东海岸,直向南极。在那里,它汇入南极海流,然后转向北,成为冷凉的本格拉海流,流到非洲的西海岸。

    与大西洋暖流不同,太平洋海流的流动路径不太稳定,这是因为太平洋太大的缘故。太平洋的北赤道海流在向西吹刮的盛行风的作用下,一直向西流过开阔的海洋,直到遇到菲律宾群岛。在那里,它沿着亚洲海岸向北,经过日本,流向北冰洋。这股暖海流称为日本海流,或者黑潮,又分为两支。一支继续流向北冰洋;而另一支转向东,穿过太平洋,流向不列颠哥伦比亚,与加利福尼亚冷海流汇合,转向南,沿着美国的西海岸流向赤道。至此,太平洋的这股主要海流便完成了它的一次循环。

    在太平洋的南半球部分,也有一股路径与此相似的海流,不过,其稳定性更差,因而未能像大西洋暖流和北太平洋海流那样精确地标绘在海图上。印度洋的海流,也是如此。

    上升流是指大洋底部的冰冷海水不断涌向海面的过程。它们就像传送带一样,将沉积在海底的食物输送到海面浅水区,为那里的鱼类和其他生命提供养料。如果上升流被打断,浅水区的海洋生物将有可能饿死。

    厄尔尼诺(意为圣婴,基督的儿子)是一股异常的暖流,它穿过太平洋一直流向南美洲影响沿途的上升流。在这片水域里,海洋生物找不到食物,气候也随之变化。

    海沟

    大洋底部不仅有绵延高耸的山脉,还有深逾万米的海沟,其中最着名的是马里亚纳海沟,它南北长2550千米,东西宽70余千米,海沟陡崖壁立,深深嵌在马里亚纳群岛东侧的洋壳之中。

    探测证明,海沟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是已知世界最深的地方。人们通过深测得知:在海洋的边沿江河人海处,有在陆地上难以见到“V”字形的大峡谷,谷深达2000~4500米,其末端远离河口并一直延伸到数千米的大洋深处。

    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一般分布于深海丘陵附近,水深在3000~6000米之间。它表面光滑而平整,面积较大,可延伸数百千米至数千千米,其规模远远超出了陆地平原的面积。

    海山

    海山从海底隆起,一般会高出海底至少1000米。海山形状不一,有尖顶的,也有平顶的。大部分海山都是海底的火山锥,并且像火山那样,在其顶部还有个环形口。据统计,全世界可能有2万个海山。有些海山高出海平面,变为海中的岛屿,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夏威夷群岛。

    海底最深处

    由于海洋的形状像一个大盆,所以人们可能认为海洋的最深处在海洋的中央。其实不然,海洋最深的地方应该在大陆的边缘地带。

    地球灾难的发源地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我们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太平洋西部有一连串的深海沟,与海沟紧挨在一起的是一串呈弧形排列的海岛——岛孤。从北向南。先是阿留申群岛与阿留申海沟(深7,822米);而后是千岛群岛与千岛海沟(深10,546米),日本岛弧与日本海沟(深9,997米);马里亚纳海沟,汤加群岛与汤加海沟(深10,881米)以及菲律宾群岛与菲律宾海沟(深10,485米)。

    岛弧是海底火山喷发而构成的海岛。海沟长几百至一千多千米,宽几十至一二百千米。比周围海底要深几千米。海底火山喷发构成的海岛被称为岛弧。海沟与岛弧的位置非常特殊: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交界处。由于地壳运动。地球上大部分火山与地震都集中在这里,占到全世界地震的80%以上。

    地震在岛弧、海沟的分布上是很有规律的:在岛弧与海沟区常发生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以内),越往大陆一侧,震源逐渐加深,出现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千米至300千米),更靠近大陆则分布着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如果我们把震源归纳起来,大致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即从岛弧海沟开始,以40°的倾角向大陆一侧倾斜,似乎地球被一把“利斧”以40°倾角砍了一刀,刀痕呈弧形;而“利斧”砍入地下70。千米深,刀痕在地球内部却是一个平面,所有的火山活动、地震以及地幔岩浆的喷涌都发生在地球的这个“创伤面”上。

    造成灾难的原因

    岛弧、海沟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接的地方。地球内部地幔物质的热对流运动,使大陆板块及海洋板块发生水平移动,它们互相碰撞,海洋板块向下弯曲被挤压而插到大陆板块下面。当这种挤压弯曲超过它的刚性强度时,就会发生断裂,这时就会发生地震,海洋板块在不同深度上发生断裂,地震就在不同深度上发生了。而当海洋地壳被挤到700千米深时,就会被地球深处温度很高的岩浆所熔化。这样,断裂就不会发生,也就不会产生地震了,所以最深的震源不会超过700千米。在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挤压插入的过程中,同时使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大陆边缘的裂隙上升,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岛弧。

    台湾就是太平洋板块插到亚洲大陆板块下面形成的岛弧,其地下为地震多发区,浅源地震对地面破坏力最大。比如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就是两个地壳板块碰撞产生的浅源地震。

    海岸

    海岸是临接海水的陆地部分。是把陆地与海洋分开同时又把陆地与海洋连接起来的海陆之间最亮丽的风景线。

    根据海岸动态,海洋可分为堆积海岸和侵蚀性海岸;根据地质构造划分为上升海岸和下降海岸;根据海岸组成物质的性质,可把海岸分为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平原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海岸线和海岸带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交界线,称为海岸线。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时海水到达的界线,称为海岸线。

    海岸带则是指现代海陆之间正在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

    基岩海岸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它轮廓分明,线条强劲,气势磅薄。不仅具有阳刚之美,而且具有变幻无穷的神韵。它是海岸的主要类型之一。基岩海岸常有突出的海岬,在海岬之间,形成了深入陆地的海湾。岬湾相间,绵延不绝,海岸线十分曲折。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冈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湾以南浙东、闺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冈岩及玄武岩组成。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多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岸地貌。

    砾石海岸

    卵石海岸是由潮滩上下堆积的大量碎玉般卵石块组成的。通常卵石的形状不一,大小不一,颜色也不一样。

    卵石海岸在我国分布较广,多在背靠山地的海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广西及海南都有这种海岸分布。辽东半岛西南端的老铁山沿海断续分布着以石英岩为主的卵石海岸。在山东半岛,许多突出的岬角附近都有卵石海岸出现。卵石海岸宽度各处不一,山东半岛东端成山头附件卵石海岸宽度约40米,胶南及日照岚山头附近的卵石滩宽度可达数百米。在山东沿海的一些岛屿,如田横岛、灵山岛也有典型的卵石海岸存在。台湾岛东海岸,濒临太平洋,水深坡陡,形成多处卵石海岸段。台湾东海岸卵石滩宽度较大,在北端的三貂角和南端的鹅銮鼻一带宽度可达800—1000米。

    砂质海岸

    砂质海岸是由金色的、银色的砂粒堆积而成的。松软的砂滩和绚丽的色调是人们消暑、休闲的最佳选择。砂质海岸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沿岸的海湾。山地、丘陵腹地发源的河流,携带大量的粗砂,细砂人海,除在河口沉积形成拦门沙外,随海流扩散的漂砂在海湾里沉积成砂质海岸。

    我国的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青岛汇泉浴场、北海银滩浴场、海南三亚大东海、琊琅湾每到假期便聚集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成千上万的人在海中游泳嬉戏,在砂滩上进行各式各样的休闲活动,别提有多惬意了。

    淤泥质海岸

    淤泥质海岸主要是由细颗粒的淤泥组成。沿岸通常看不到一座山,向陆一侧是辽阔的大平原。淤泥质海岸一般分布在大平原的外援,海岸修直,岸滩平缓微斜,潮滩极为宽广,有的可达数十公里。海岸的组成物质较细,大多是粉沙和淤泥。沿岸有许多入海河流。在沿岸附近、河口区经常可见古河道、泻湖或湿地等淤泥质海岸所特有的地貌景观。

    我国的淤泥质海岸坦荡无垠,长约4000多公里,约占我国大陆海岸的22%。淤泥质海岸地区的土地肥沃,向来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问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纬度向高纬度减少,因而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南美洲东西海岸及西的地带。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上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印度群岛、非洲西海岸是西半球生长红树林的主要地带。在东方,以印尼的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西海岸为中心分布区。沿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至非洲东部沿海,都是红树林生长的地方。澳大利亚沿岸红树林分布也较广。印尼——菲律宾——中印半岛至我国广东、海南、台湾、福建沿海也都有分布。由于黑潮暖流的影响,红树林海岸一直分布至日本九洲。

    珊瑚礁海岸

    珊瑚礁海岸是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依其特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

    珊瑚不是植物,而是一种叫珊瑚虫的微小的腔肠动物。珊瑚虫像个肉质小口袋,口袋顶部有口,口的周围长满有绒毛的触手。珊瑚虫到处漂游,四海为家,它一旦碰到海岸边的岩石或礁石时就扎根生长。珊瑚虫以群居为主。它们纷纷伸出触手,从海水中捕捉食物。食物消化以后分泌出石灰质,形成骨骼与灰质外壳。当珊瑚虫死亡之后,其骨骼遗骸积聚起来,其后代又在前辈的尸骸上繁殖,如此长期积累就形成珊瑚礁海岸。其形态在所有热带海岸中别具一格。

    由于珊瑚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所以珊瑚只能生长在具备它所需条件的热带、亚热带海区,以及暖流影响到的温带地区。所以,珊瑚生长的界线,主要在赤道两侧南纬28度到北纬28度之间的海域。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不仅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还常贮存有油气资源。另外,在珊瑚礁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人们的。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地。

    冰雪海岸

    地球的南极洲和北冰洋的海岸是最为奇特的海岸。在那里,几乎看不到泥沙和岩石,只有晶莹、洁白、纯净的冰雪。北极地区通常是指北极圈(66°33N)以北的区域,包括北美及欧洲大陆极北的地区,包括格陵兰岛和冰岛等岛屿以及北冰洋的大部分水域。北极地区是一个以海洋为主的地区。海域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仅有80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占北极地区总面积的61%,北极陆地面积仅占39%。

    世界名海

    地中海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之一,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之间。

    它东西长约4000千米,南北最宽处约1800千米,总面积为251,6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41米。它与两个大洋相通: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东北隔黑海海峡与黑海相通;东南穿过苏伊士运河可到达印度洋。

    关于地中海的成因,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说认为,今天的地中海是特提斯海(古地中海)的残存水域。中生代时,特提斯海的范围逐渐缩小。海底扩张造成大陆板块不断漂移,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中海。所以,许多地质学家认为,今天的地中海,实际上是在中生代(距今22500万年)到新生代(距今1200万年)大约21300万年间,非洲板块和欧亚板块经历了非常复杂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古地中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海域之一。

    红海

    红海地处亚洲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它南北长2100千米,东西宽290千米,面积4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558米,也属于世界上比较大的陆间海。红海北经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通,南隔曼德海峡与印度洋相连,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航运非常繁忙。

    红海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陆间海,为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大约在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逐渐与非洲分离,红海便因此诞生。直到近300~400万年来,两个板块仍继续分裂,两岸以平均每年2,2厘米的速度继续分离着。科学家预计:在遥远的将来,红海地区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大洋。

    红海的海域中生长着大量的红藻,这使得红海海水看起来是艳丽的红色,红海也因此而得名。红海地处热带干旱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气候干热,沙尘弥漫,加上海底有熔岩涌出,更加剧了海水的气温与海水的蒸发,使红海成为世界上温度和盐度最高的海域。由于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如果不是来自于印度洋的海水不断补充,红海可能早已干涸了。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西北部,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和欧洲大陆之间。它向西经厄勒海峡、卡特加特和斯卡格拉克海峡与北海相通,面积约为42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86米,此海最大深度459米。波罗的海沿岸港口众多,是俄罗斯、波兰、德国、瑞典、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的海上运输要道。

    波罗的海的纬度较高,海水蒸发量较小,并且在它周围有250多条河流为其补充淡水,因此该水域的海水盐度非常小,平均不超过8%,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在芬兰湾附近,盐度甚至在2%以下,可以直接用来灌溉农田。这里盛产鳕鱼、鲱鱼、鲑鱼和虾,又以出产琥珀而闻名于世。

    黑海

    黑海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周围被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半岛与外海隔开,仅通过狭窄的黑海海峡与地中海相连。黑海呈椰圆形,其东西最长1150千米,南北最宽611千米,中部最窄263千米,总面积达42,2万平方千米。黑海的平均水深为1315米,最大水深为2210米。

    黑海的气候

    古地中海逐渐缩小时,残留了许多海盆,黑海就是其中之一。在远古时期小亚细亚半岛发生构造隆起时与地中海开始分离,并逐渐与外海隔离而形成内海。黑海海域环境恶劣,冬季盛行偏北风,常常掀起骇人的惊涛巨浪。虽然海水盐度较低,但由于海水在对流过程中水质不能正常交换,底层海水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因此海洋深处是一个死寂的世界,只生存着鲟鱼等少数鱼类;不过,黑海沿岸气候倒是宜人,环境也非常优美,分布着许多着名的疗养地和旅游区。

    北海

    北海是大西洋的一个边缘海。它位于欧洲北部,西边以英国的大不列颠岛为界;东面与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相邻;南部经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比斯开湾相通;北面是辽阔的大西洋。它平均水深为91米,总面积达60万平方千米,几乎全部在大陆架上。

    由于北海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寒流交界的地方,因此渔业发达,盛产鳕鱼、鲱鱼和龙虾等,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四大渔场包括亚洲的北海道渔场、南美洲的秘鲁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捕鱼业是沿海各国的传统产业。除渔业外,1959年,荷兰在北海首先发现油田,接着,沿岸的英国、挪威、丹麦等国也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从而使北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区之一。而英国、挪威也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出口国,因此有人戏称:“是北海挽救了英国”。

    白令海

    白令海位于太平洋北部边缘,处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和阿留申群岛的环抱之中。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详相通,南隔阿留申群岛与太平洋相连。白令海东西长约2000千米,南北宽约1500千米,总面积为226,2万平方千米。因丹麦航海探险家白令曾于1724年和1741年先后两次到此探险并穿过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面得名。

    白令海气候恶劣:冬季气温—25℃,而且多风暴和浓雾,90%的海域被冰层覆盖;夏季气温10℃左右,虽无冰,但多狂风天气,是世界上航行最艰难的海区之一。白令海也是一块宝地,那里的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此外海洋生物种类也非常丰富。

    阿拉伯海

    阿拉伯海是印度洋的属海,位于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非洲大陆之间。它北经霍尔木兹海峡与波斯湾相连,西北经曼德海峡与红海相连,面积(包括亚丁湾和阿曼湾)达386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二大海。阿拉伯海平均水深2734米,最大水深也有5203米。

    阿拉伯海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沿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产品非常丰富,盛产珍珠、鲭鱼、沙丁鱼、比目鱼、金枪鱼等。阿拉伯海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是波斯湾石油对外运输的出口,也是连接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航运水道,来往于波斯湾的巨型油轮必须经过阿拉伯海,所以这里也是世界上海洋石油运输量最大的海域。其沿岸分布着孟买、卡拉奇、亚丁、吉布提等着名港口。

    渤海

    渤海位于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将其与黄海隔开,仅通过长约90多千米的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它南北长约556千米,东西宽约340千米,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渤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部分组成。

    渤海湾

    因为渤海深入大陆,且呈湾状。因此又被称为“渤海湾”。渤海湾的平均水深只有40米左右,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就位于渤海海域。而天津附近的长芦盐场,则是中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此外,这里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盛产对虾、蟹、带鱼和黄花鱼等,而渤海海峡中的蛇岛是各种毒蛇的天堂,其中以蝮蛇最为着名。

    南海

    南海又叫“南中国海”,地处中国南部,位于中国大陆、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和中南半岛之间。它南北长约2970千米,东西宽约1670千米,总面积达35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三大边缘海。因其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重要航运位置,所以在经济、国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南海大多处于热带,非常适合珊瑚的繁殖,所以除海南岛、太平岛等北部几个岛屿属大陆岛外,其余多数属于珊瑚岛。南海的珊瑚岛总数达170余个,分为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其中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附近,是我国领土的最南端。整个南海海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北部浅海地区富含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生物资源以海参、牡蛎、马蹄螺、金枪鱼、红鱼、鲨鱼、大龙虾、梭子鱼、墨鱼、鱿鱼等热带水产最为着名。

    加勒比海

    加勒比海是大西洋西部的一个边缘海。西部和南部与中美洲及南美洲相邻,北面和东面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为界。其范围定为:从尤卡坦半岛的卡托切角起,按顺时针方向,经尤卡坦海峡到古巴岛,再到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波多黎各岛,经阿内加达海峡到小安的列斯群岛,并沿这些群岛的外缘到委内瑞拉的巴亚角的连线为界。

    尤卡坦海峡峡口的连线是加勒比海与墨西哥湾的分界线。加勒比海东西长约2735千米,南北宽在805~1,287千米之间,总面积为275,4万平方千米,容积为686万立方千米,平均水深为2491米。现在所知的最大水深为7100米,位于开曼海沟。

    加勒比海也是沿岸国最多的大海。在全世界50多个海中,沿岸国达两位数的只有地中海和加勒比海两个。地中海有17个沿岸国,而加勒比海却有20个,包括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南美有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大安的列斯群岛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国以及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

    加勒比海因当地原居住加勒比印第安人而得名。西北通尤卡坦海峡与墨西哥湾相通,北、东通过向风海峡、莫纳海峡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问一系列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为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陆间海之一。

    加勒比海盆被若干海脊分隔,使之海盆与海沟呈交错分布。最北的尤卡坦海盆,水深约为5000米,北以220千米宽的尤卡坦海峡为界,南有开曼海脊与开曼海沟分隔开。该海脊从古巴直达中美近岸,其东部露出海面的就是开曼群岛。开曼海沟相当狭窄,加勒比海的最大水深(7100米)就在这里。再往南,有较宽的楔形尼加拉瓜海隆,把海沟与哥伦比亚海盆分开,牙买加岛就在此海隆之上。哥伦比亚海盆深达3666米,与委内瑞拉海盆相连接,再往东就是北委内瑞拉海沟。但从伊斯帕尼奥拉岛往西,有贝阿塔海脊把哥伦比亚海盆与委内瑞拉海盆分开。委内瑞拉海盆水深为5058米,与狭窄而又弯曲的阿韦斯海隆相邻接。

    加勒比地区植被一般为热带植物。环绕泻湖和海湾有浓密的红树林,沿海地带有椰树林,各岛普遍生长仙人掌和雨林。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旅游业是加勒比沿岸各国重要的经济部门,明媚的阳光及旅游区,已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的冬季度假胜地。

    由于海区纬度低和暖流影响,海水表层水温高,常达27℃~28℃,冬夏季变化幅度小,介于25,6℃~28,9℃。高温利于浅滩和火山岛基座上繁殖珊瑚虫,因而海区分布着众多的珊瑚礁和珊瑚岛。加勒比海尤其是南美大陆西北部沿海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流。把海中营养物质带到表层,适宜浮游生物和鱼类繁育,成为拉丁美洲重要渔场,盛产金枪鱼、海龟、沙丁鱼、龙虾等。海区南部是石油产地。加勒比海是中美与南、北美洲交通、贸易航线的必经海区,自1920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以后,又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大大促进了加勒比海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港口有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科隆(巴拿马)、金斯敦(牙买加)和威廉斯塔德(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等。

    鄂霍次克海

    鄂霍次克海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为亚洲大陆、库页岛、北海道岛、千岛群岛和堪察加半岛所包围。经千岛群岛诸海峡与太平洋相通,西南部有拉彼鲁兹海峡(宗谷海峡)与日本海相通。

    南北最长2460千米,东西最宽1480面积约152,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38米。北部有宽阔的大陆架,往南水深增加。中部水深达1000~1600米,东部最深处达3658米。海岸线较平直,总长10460千米。较大海湾有舍列霍夫湾,乌德湾、太湾、阿卡德米湾等。海水北浅南深,平均深度821米,最深处3521米(千岛海盆)。水容量达136,5万立方千米。盐度32,8%~33,8%。

    鄂霍次克海北部近岸是大陆架区,中央是大陆坡区,南部萨哈林岛(库页岛)东侧和千岛群岛内侧是两个深水海盆。海盆边缘的千岛群岛位于地壳活动带,海底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有30个活火山和70个死火山。鄂霍次克海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北部处于高纬度,又伸入亚洲大陆,具有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年降水量400~700毫米:南部受海洋调节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1月北部平均气温-24℃,南部-10℃;8月北部平均气温11℃,南部则为17℃。冬季来自大陆的干冷西北风,不仅可以激起海面大浪,而且引起大范围降温,使大部分海区结冰。北部一般11月开始结冰,冰期持续到第二年6月,南部冰期大多不超过3个月。海区结冰或有浮冰,不利于航行。海区表层海流大体是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气旋式环流。海区因有寒流和暖流交汇,而又浓雾形成。海水中营养盐类较多,利于海洋生物繁殖,产堪察加蟹、鲑鱼、鲱鱼、鲽鱼等。重要港口有马加丹、鄂霍次克等。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

    鄂霍次克海形成于第四纪(250万年至1万年前),经历了多次冰川的进退。海底坡度由北往西南下倾。按其地貌特征大致可分为陆架区、陆坡区和深水海盆。近岸陆架区占海区总面积的40%。中央部分海底为陆坡区,零星地分布着一些水下高地、洼地和海槽。深水海盆主要有两个:在库页岛东面为一宽广的捷留金海盆。地形崎岖不平;在千岛群岛内侧的是千岛海盆为深海平原。是全海区最深之处。海底沉积物,近岸带为粗砾、细砾和沙;陆架和岛架区主要为沙;深水海域沉积物则为粉沙质泥、粉沙黏土和泥质;千岛群岛地区的底质,一般多含火山碎屑物质,许多地方已形成各种粒度的凝灰岩沉积层。

    大陆架面积广阔(占海底面积42%以上),约宽400千米,分布在北部和西部;靠近千岛群岛的南部是深海盆地(9%以上);中部是带状大陆坡,交替分布有海底洼地和海底高原(48%以上)。海流从东北经中部、千岛群岛流向太平洋,与白令海来的海流汇合,形成千岛寒流;南部局部地区有暖流经过。

    日本海

    日本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它位于日本群岛和亚洲大陆之间,南经朝鲜海峡(韩国称大韩海峡)与东海相通,北经宗谷海峡与鄂霍次克海相连,东经关门海峡与濑户内海相接。

    基本上以日本群岛与太平洋分隔开,日本海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一说为97,8万平方千米)。整个海域略呈椭圆形,南北长为2300千米,东西宽为1300千米,平均水深1350米(一说为1752米),容积为171,3万立方千米,最大深度3742米(日本海盆内已发现的最大水深为4049米)。

    日本海东部的边界北起为库页岛、日本列岛的北海道,本州和九州;西边的边界是欧亚大陆的俄罗斯;南部的边界是朝鲜半岛。

    日本海的水域有6个海峡与外水域相通,分别为:间宫海峡、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关门海峡、对马海峡还有朝鲜海峡(大韩海峡)。

    日本海最大深度3742米、平均深度1752米。位于日本海的北部和西北部有日本海盆,是最主要的海盆,另外东南部是大和海盆,还有西南部的津轻海盆。日本海的东岸较浅,大陆架较宽;海的西岸,特别是朝鲜半岛附近的水域,大陆架的延伸只有约30千米左右。黑潮的一个分支进入此海域。

    海域的北部和东南部都是丰富的渔场。各国为了海域的渔获而引发不少领海纠纷。位于本海域东南部的独岛(日本称竹岛)就是韩国和日本各自声称拥有主权的地方。此外,海底带有磁性的海沙、海底丰厚的天然气及石油资源,都是各国希望得到的重要矿物。特别是从东亚经济发展起飞后,本海域的重要性更加显着。

    珊瑚海

    太平洋西南部海域。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岛以西,所罗门群岛以南,南北长约2250千米,东西宽约2414千米,面积479,1万平方千米。南连塔斯曼海,北接所罗门海,东临太平洋,西经托里斯海峡与阿拉弗拉海相通。

    南纬20°以北的海底主要为珊瑚海的海底高原,高原以北是珊瑚海海盆。珊瑚海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以大堡礁最着名,沿澳大利亚的东北岸延伸,长达1900千米。澳大利亚东部、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之间的远洋船只经过此海时,取道于大堡礁以东320千米的一条航道。亚热带气候,有台风,以1~4月为甚。经济资源有渔业和巴布亚湾的石油。

    在广阔无垠的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所覆盖,因此地球又被称之为“水星球”。而这70%的水大部分为大洋,大海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的大海中,面积大小、水体深度等都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水体最深的海要数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珊瑚海中生活着成群结队的鲨鱼,所以,珊瑚海又被人们称之为“鲨鱼海”。

    珊瑚海总面积达479,1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它的西边是澳大利亚大陆,南连塔斯曼海,东北面被新赫布里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又名伊利安岛)所包围。从地理位置看,它是南太平洋的最大的一个属海。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水深2394米,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则达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一个海。珊瑚海地处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温也。

    珊瑚海海水的含盐度和透明度很高,水呈深蓝色。在大陆架和浅滩上,以岛屿和接近海面的海底山脉为基底,发育了庞大的珊瑚群体,形成了一个个色彩斑驳的珊瑚岛礁,镶嵌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构成了一幅幅绮丽壮美的图景。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这个海区。它像城垒一样,从托雷斯海峡到南回归线之南不远,南北绵延伸展2400千米,东西宽约2~150千米,总面积8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体,大部分隐没水下成为暗礁,只有少数顶部露出水面成珊瑚岛,在交通上是个障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