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生态-新型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环境保护大势所趋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其方法和手段有宣传教育、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等。

    为了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对地球生物的保护包括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维护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生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

    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保护

    使环境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学兵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环境,就会间接或直接地破坏了自然环境。

    作为政府来说,既要着眼于宏观的保护,又要从微观入手,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环境保护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保护”这一术语被广泛的采用。如前苏联将“自然保护”这一传统用语逐渐改为“环境保护”;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综合利用”工业废物方针,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三废”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概念,到20世纪70年代改用“环境保护”这一比较科学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保护的内容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的保护环境,恢复生态,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重视环保还比较晚,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还有差距,能够称得上环保政府的并不多见,所以谈环保市民还为时太早。

    城市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截至2011年底,在全球环保市场份额中,美国占据36%,位居第一;欧洲排名第二;日本排名第三。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率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中国居民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轻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了对城镇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领域不断拓展,结构逐步调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已经从初期的以“三废治理”为主,发展为包括环保产品、环境服务、洁净产品、废物循环利用,跨行业、跨地区,产业门类基本齐全的产业体系。

    我国“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5%,其中2010年财政环保支出2426亿元,同比增长25.4%。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较“十一五”期间的投资额增长121%,未来5年行业复合增长率为15%~20%,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环保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未来中国环保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资源节约型产品、洁净产品的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将继续迅速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将逐步扩大。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拉动环保产业产值1.32万亿元。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是由于生产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约束和舆论宣传而逐步引起全社会重视,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一个保卫生态环境和有效处理污染问题的措施。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寂静的春天》,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

    保护范围有:

    水治理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与水密切相关,水饥、水荒、水枯、水污的缠扰,作为“水”的关键点,“水处理”是水家族最最重要的急所重点,因此,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应用。有超过“自然水”的趋势。

    水处理方法有:

    1.沉淀物过滤法;

    2.硬水软化法;

    3.吸附法;

    4.去离子法;

    5.逆渗透法、反渗透法;

    6.超过滤法;

    7.蒸馏法;

    8.消毒法;

    9.生物化学法;

    10.正向渗透法,自然净化方法的人类新创造。

    自然化的“正向渗透法”减少二次、三次污染,耗能,升温希望的未来。促进环境水成本的负增长。

    吸附法有的吸附剂有树脂类吸附剂,阴离子吸附剂,阳离子吸附剂,两性吸附剂。

    包括地球保护、太空宇宙的保护,生存环境的保持维护。陆地(地形、地貌等)、大气、水、生物(人类自身、森林、植物、动物等)、阳光,自然的、人工外部世界总体。自然、文化遗产。

    大地的治理与保护

    对大地的环保之所以把治理放在前面。保护放在后面,是因为陆地已经有污染,所以欲强调治理同时保护。对已污染的大地(土地,山峦,陆架)强化治理,恢复本源限制,减少排放,净化大气,用自然+人工的方法。

    防治生产和生活的污染

    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建设和开发的破坏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保护有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我国的主要污染

    1.沙漠化

    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损失4.5亩寸金之地,许多生态性灾难频繁发生。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可以说“沙漠正在包围中国”绝不是危言耸听!

    2.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

    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

    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1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污染率达到总水系面积的87%。

    淮河是中国投入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河流,但如今仍是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当地有句民谣:“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让人闻之莫不心酸。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显示,我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但却有一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城市最为严重。

    海洋的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月到6月赤潮频发。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是中国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国家水利部披露出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国情研究报告称: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3.大气污染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近年来“灰霾”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雾主要是由水滴组成的,而霾主要是由干粒子组成的。现在雾和霾已纠缠在一起形成了灰霾天气。仅2007年12月,广州的灰霾天就达到22天。2006年,深圳灰霾天气是164天,2007年已达231天。深圳灰霾天气不是单独的,珠三角城市都受到了这种区域性灰霾的影响。

    工业发展超过环境负荷,珠三角从机械污染、化学污染过渡到多种污染并存局面。世界发达国家完成这一污染过程花了200年,我们只花了30年。

    城市密集成群,减少了以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缓冲区,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扩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连成污染的整体。

    灰霾的形成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必将大为减弱。

    我们人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空气,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15立方米空气,这样持续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

    大气污染对北京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影响,分别为每天增加41和59人,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550万元和3691万元。大气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经济损失不容忽视。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35万多人死亡,约64万人因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住院,25.6万人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国家环保专家进一步证实,“近年的数据与2004年大体相似”。

    1952年12月伦敦“雾都劫难”,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灾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当时英国雾中烟尘颗粒物浓度是每立方米4毫克。2007年12月28日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个别测站的小时峰值浓度已经达到了每立方米1毫克。伦敦雾中的污染物以燃煤产生的硫化物为主,我国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成分更复杂了,污染状况甚至还要严重。我们要警惕伦敦雾灾在中国重演,不能等到出现事故以后再被动地应付。

    经合组织的报告预计,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将导致2000万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到2020年之前,污染会导致中国“60万城市人口过早死亡,每年发生2000万例呼吸系统疾病、550万例慢性支气管炎和健康受损病例”。这可能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损失13%。

    我国的生态环境危机之深重,可以概括为“经过多年累积,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

    环境问题在中国已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问题正在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很可能演化为有损社会和谐的社会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环境污染在中国造成的危害过大,很可能全面颠覆中国多年改革获得的小康成果,而成为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政治问题。

    保护环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飞速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每家都安居乐业,基本进入到小康的水平,但我们身边的环境被我们一点点的破坏,资源不是用之不竭的,我们应该去友好的使用大自然,不能使地球母亲承受过大压力。

    而今资源的不断消耗也使环境到达了危机,比如说乱砍滥伐,工厂排放污水以及有害气体等,是环境进入到了一个非常时期。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我们从环境中获得很多东西,环境的功能很多,比如说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所以人们要警惕,要及早的反思一下,我们不能为自己而活,还要为我们的后代着想!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植物是大自然的天然屏障;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臭氧层是大地的保护伞;淡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泉。”这是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他一直也是我保护环境的准则。

    不过人们总是把环保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环保重在实际啊!一棵树每天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的有害气体,放出同样多的氧气,可供一个工厂的人一天的呼吸。而花草可吸取噪音,如果栽一片花草坪的话,那就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的污染了。由此可见,植物对人类是多么重要。可是有些人却还不知道这些,每当我看见草坪被那些人践踏,爱护花草的标语牌被踢倒,我的心就像刀割似的,难受极了。如果失去了花草树木,我真不敢想象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我三年级时学过《一个小村庄》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因为人们过度砍伐树木,使得大地裸露,大水冲没了村庄。

    我们家那里就把很多书砍伐了,也许他们已经成为了筷子或者其他用途,但我要呼吁人们要使自然平衡,多种树,这样可以防风沙,包头曾经就是一个多风沙的地方,而现在包头的绿化面积逐年增加,现在风沙很少,来包头两年多了,就出现过一次风沙。

    保护环境不是说说而已,在我们身边总有些人忘记关水龙头,那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怎么就不能管一下呢,有些地方水比油都贵,可我们在这里无情的浪费所以呼吁身边的朋友以及大学生,中小学生等社会朋友,保护环境,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就是要珍惜身边环境给的一点一滴!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有变废为宝的活动,这是鼓励学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身边的“所谓废品”,这是学校在培育学生一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种良好教导,记得有个学生说要参加比赛,说我们去买材料吧,这样的学生完完全全把概念弄反了,所以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下,要正确分析每一次活动,不能盲目地去做一件事,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珍惜一滴水,少用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不是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的一位自然科学的老师给我说过,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他当时讲的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紧密性。

    大学校园里,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随手乱扔果皮烟头等垃圾,我想随着大学教育的增长我们的素质也应该增强啊,可是为什么变成这样?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呼吁大学生,作为我们新一代的主人,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人才,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保护好环境,换一种想法,校园毕竟是你生活四年的地方,是你的母校,胜似母亲,所以我们携手起来,保护身边环境。

    在我们生活中这种更为普遍,所以我建议大家,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约0.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注意随手关灯。使用高效节能灯泡。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单单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节能灯最好不要短时间内开关,有资料说节能灯其实在开关时是最耗电的。白天可以干完的事不留着晚上做,洗衣服、写作业在天黑之前做完。早睡早起有利于身体健康,又环保节能。自备购物袋或重复使用塑料袋购物,塑料的原料主要来自不可再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节约塑料袋就是节约地球能源。我国每年塑料废弃量超过一百万吨,「用了就扔」的塑料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垃圾量剧增。

    特别是大学校园里,我有几次去检查宿舍,屋里的灯也不关,有时候连热水器也忘记拔掉,多么危险的事情,其实保护很简单,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每一份东西!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保护环境需要实际行动,所以我们一起加油吧!

    保护环境,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每一滴水,随手关灯等等这都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际行动,不需要你花费大量的时间,不需要你全身心的去经历,只是你们身边的一举一动,都决定环境的枯竭与滋生,只要我们好好的保护环境,爱护环境,那我们可爱的大自然就永远为我们所用,他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所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从你我他做起,希望未来更美好!

    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当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受到破坏。由此,必须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新文明。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建立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实际和规律,也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要努力使保护母亲河行动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态环境。

    道德、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青少年要率先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青少年既是生态环境道德的重点教育对象,更是生态环境道德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广大青少年要率先行动、开风气之先,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

    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要首先做到:珍爱生灵。平等对待自然界中的其它生命体,不随意损害它们,保持生态系统平衡。不践踏草木,不攀折花叶,不虐待小动物,不吃珍稀动植物。珍爱生灵。

    节约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有限,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却不断增长。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纸张,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分类回收废物,生活简朴等等,都是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没有森林和植被等绿色,便没有人类,没有地球上的绝大多数生命。多植一棵树、多种一片草、多养一盆花、多增加一些绿色,都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抵制污染。不当的生产生活行为,会带来很大污染。不乱扔垃圾、不用或少用难降解和难再生的物品、不焚烧秸秆、制止污染等都是抵制污染。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保护环境的内容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方面自然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又是人决定自然,即“自然的人化”,而且两者紧密相关。如果人的实践目的违背了自然规律,人将会受到了自然报复。而人类活动必然引起自然的变化,并且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影响加剧。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破了生态关系的原有平衡,形成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新的平衡,这是人类的进步。同时,人类通过劳动生产,也从根本上影响了自然,如: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又不可避免地破坏着有序的生存环境,这是一对复杂的矛盾。我们只有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环境中构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才能为人类创造出理想的绿色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既有“主动性、创造性、”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同时,人又具有受动性。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所谓人的受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必须要受到客观制约换句话说,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人并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能动性和受动性作为一对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能动性以受动性作为基础,受动性对能动性是一种制约,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种特定的能动性都以某种特点的受动性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人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能力。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就是在这个统一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人与自然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如何使人类争取社会生活进步的一切活动,都能与自然界由此而引起的变化相适应,即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协调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的干预,或利用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两类资源:

    一是可再生资源、如水、氧气、树木、生物等,它来源于地球上的自然的发展过程。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数量在地球上是固定不变的,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可概括为三种形式:一是改变地球表面的结构,如:平田整地、兴修水利、土地开发;二是改变自然的成份,即通过开采矿产、燃烧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以及高科技,如电磁波,核武器,从而改变了生物圈中所含物质的平衡和循环;三是改变整个地区和全球的能量平衡,如大气层的破坏,人类的这些活动使原有的自然平衡失衡。也就是说,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发展不断地打破着原有的自然平衡。

    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人口的增长、科技的进步、生产的扩大、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将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消极作用。而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至此联合国于1986年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而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各个国家正确处理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关系的共同的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自下而上发展的唯一途径。可持续的概念,应包括:最低限度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资源,在地区和全球废物消耗能力限度之内行事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显然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城乡人民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城镇急剧扩充造成耕地锐减,乡村工业化的无序发展,使大气水质产生严重污染、森林面积减少、草原退化,水荒逼近、沙尘暴侵袭及温室效应是一种危及生命支持系统的效应,直接产生于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给城乡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机。因此,上述问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而所有这些问题之中,人口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恶化等其负面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所以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绝不是要回复到过去人们在自然面前消极顺从、无所作为的状态,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转变发展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

    1.正确认识自然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相当有限的,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人们去探索。只有不断深化和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有利条件。

    2.科学改造自然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以科学为指导,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就能科学地改造自然,在一定范围内使自然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相反,不注重科学,违反客观规律,盲目地改造自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难免存在一些未知领域,因此,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慎重行事,力求减少盲目性。

    3.合理利用自然

    利用自然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合理利用自然就是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破坏和污染;不合理利用自然则往往违反客观规律,消耗高、效率低、破坏大。在现实中不合理利用自然的现象并不鲜见。如一些矿山乱采滥挖,不注意安全生产;一些林区乱砍滥伐,不注意培育和养护森林;一些地方随意圈占土地,造成大量闲置和浪费,等等。在传统经济中,对资源的单一利用和一次性消耗,都带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安全清洁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利用自然的合理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有效保护自然

    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难免造成一些破坏,即使是科学改造和合理利用自然,也无法做到零破坏。如果只是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而不注意有效保护自然,那么自然不断受到破坏,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停滞,甚至走向崩溃。所以,需要保护自然,使破坏不超过自然可以承受的程度,并帮助自然尽快修复所遭到的人为破坏。保护自然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最终保护人类自身。现代社会人类保护自然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包括环境监测能力、生态平衡维护和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和重点区域原生态的保护能力、清洁生产能力、污染防治能力等。这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的物质力量,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功能扩展、完善和增强。保护自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内容。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并认真付诸实践。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从漫漫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经历了从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再迈向生态文明的历史。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文明进步史。

    1.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漫长的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主要靠采集果实、渔猎为生,人类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到农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转向农业生产,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开始产生矛盾,逐渐出现了对立的萌芽。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阶段,崇尚“人与天斗”,崇尚人类“统治自然”、“战胜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极端对立、矛盾丛生。历史的发展就需要一种崭新而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这样生态文明就应运而生了,人类社会必然就要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是全人类根本利益所在,也正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初衷。

    (1)工业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成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十八世纪中后期,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英格兰拉开了帷幕,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的开始,吹响了全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实现人类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它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不仅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丰富的物质文明,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而且使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社会加速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等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走进现代文明,相当一部分国家通过工业文明,圆了强国之梦。

    (2)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纵观世界历史,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进程——以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们过去为了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的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这种以能源消耗和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换取了某种经济的增长,带来的是暂时经济数字的提高,留下的却是久远的危害与隐患,使得经济与环境、生态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

    工业生产“三废”排放、大量耕地被占、森林的滥砍乱伐、矿产资源的群采乱挖……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不胜枚举。随之而至的是空气、土壤、水质的污染、生物种类与数量的急剧减少、全球气候的异常与恶劣……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发展中的人类社会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2010年联合国开发署报告称,我国每年的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2006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居世界第一,严重损害了大气臭氧层,对空气造成重度污染;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害;我国水资源匮乏,污染更使其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因水致病致死的人数逐渐增多;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我国沙化和沙漠化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每年以三千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传统的工业文明背上了巨大的生态赤字和社会债务,而这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英国的泰晤士河被污染后,政府先后花了120年时间,耗资600多个亿才治理好;日本的琵琶湖污染,花了近40年时间,耗资近200亿美元才初见成效;我国江苏太湖因污水排放、工农业污染所引发的太湖蓝藻事件,一期的治理工程款为110亿人民币,而二期治理款则呈几何数字增长,高达1000个亿;云南滇池的治理费用已超过了当地发展产业所获总量的一倍多……一组组数字触目惊心,一个个案例让人不寒而栗。全球资源的加速枯竭、生态环境的极端恶化、自然灾害与公共安全庞大的支付费用……证明了传统的工业文明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否则人类社会终会消亡于茫茫宇宙。改变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认识自然规律、效仿自然法则,就必须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就必需生态文明这样一种新的生态形式。

    (3)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超越了人类工业文明,是一种更为高级、更为完善的文明形式。

    任何一种文明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必然。当代的生态危机显示,地球再也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时代的传统文明模式,已经不适用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已经无法正确处理当代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尽管人们为了自身利益而保护自然,阻止破坏自然生态的某些行为的发生,但是,人类社会均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正如人类文明经历了由原始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新旧交替一样,传统的工业文明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生机勃勃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每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都是对旧有的文明形态的扬弃,新形态的生态文明对旧有的传统的工业文明有否定,也有继承。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物质成果和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发展,是永远不会被抹杀,必须肯定和继承下去的。在继承工业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要建设生态文明,重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新的存在方式,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2.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兼顾而行、协调共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上把生态文明当做战略任务提出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并非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超越。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互为基础,共同发展。

    (1)新型的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经过了将近三百年的发展,造就了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诸多发展中国家与这些工业强国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努力向工业文明推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标榜工业文明的发达国家惊人一致地抗议和反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文明。事实上,发达国家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了掠夺,工业化国家的兴起是以非工业化国家的牺牲为前提的。发达国家早已对大气、水源等这些全球共有资源进行了污染,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而现在他们却抱着“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态度对我们的发展进行阻挠与遏制。不容置疑的是,我们要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走工业强国的道路,但是当然不能再沿用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模式,而要走新型的工业文明的道路,走生态文明的道路。要经济发展,更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科学地可持续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生态文明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途径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我们不得不深思: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与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全人类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如果再没有新的文明形态的产生,没有新的发展方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在不久的将来会在这场矛盾激化之中遭受毁灭性的劫难。痛定思痛,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佳发展效益,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理想模式。

    唯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彻底改变经济与环境、生态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走资源消耗最小化、环境损害最低化、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永续利用和发展的资源环境,既满足当代需求,又不危及后代子孙的需求与社会发展,实现中国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协调共进

    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它代表了一种崭新的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同时,生态文明的发展也需要工业文明优厚的物质文明成果的支撑。世界近三百年来工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等,这些是需要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承和发扬的。从事实上说,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两者互不矛盾互不对立,而是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要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肯定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向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人民享有高度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又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征程上举足轻重。工业文明也不能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要清楚看到工业文明所创造的辉煌,要清楚认识到工业文明的消极与积极因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发展势头正猛,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我们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得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社会主义新成就,夺取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