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命题中的二律背反“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命题的两个层面。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二者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成为永远解不开的结。经济的全球性运动导致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性交汇——文化的全球性交汇导致“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碰撞,造成本土文化力量的分野:一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促使本土文化的结构更加开放,形成“外向型”扩展潮流;二是本土文化的认同特性必然与全球性文化力量发生冲突,由于本土文化自卫本能的作用,导致本土文化的“向心力”防御意识增强。这就是“全球化”命题中“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的二律背反。
(一)全球化是人类行为的全球性过程的政治化
人类历史就是全球性互动的历史。早在两千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张骞就在“丝绸之路”上迈出了全球性探索的第一步。从此以后,不管是郑和下西洋的西拓之路,还是马可波罗的东进行程,以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艰难旅行……都是人类全球性拓展的英勇壮举。
“全球性”是很早的人类行为,但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潮流了。如今,“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学者关注的焦点,关于“全球化”的研究成果用“汗牛充栋”已不算夸张。但是比较早地把“全球化”与“全球性”联系起来的是英国学者罗兰罗伯逊,罗兰罗伯逊(Roland Robertson),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是社会学中从文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就开始涉及全球化问题的探讨,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他又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了自己对于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尤其是80年代以后,罗伯逊与其他学者一起,从社会学角度共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全球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种概念,是全球性特定条件下、特定主题下的一种人类行为。他综合众多学者的成果,把“全球化”放在了自己“视角”的经纬线上。他认为,在英语中,“globility”(全球性)一词是一个相对新造的词,当然其名词形式“the globe”(球,地球)及其形容词“global”(地球的,全球性的)自从16世纪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全球化”这一概念才得以广泛应用(罗伯逊,1984)。20世纪80年代,在形容词“global”的学术用途得到扩展之后,全球化和全球性都成为举足轻重的术语,主要是指加强联系(汤林森,2000)和普及并加深世界一体性意识之双重特性(罗伯逊,1992;2001)。罗兰罗伯逊认为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是属于“全球性”范畴之内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而马歇尔麦克卢汉“地球村”这一概念似乎与网络没有关系。
罗伯逊尽管给“全球化”与“全球性”划清了界线,但是他的“全球化”概念毕竟是构建在西方视角之下的。他在阐述全球性的时候,对本土性的“行动”给予了狭隘的理解,仅仅缩小在类似“中东地区的恐怖行动”一些层面上,他认为“反全球化运动已经颇具讽刺意味地成为全球化进程本身的一部分了”。所以,他更多地强调西方国家的全球性。所以,罗兰罗伯逊的很多观点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值得细究的。
到底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定义有很多。安东尼吉登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吉登斯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学教授和研究员,共获得了13个名誉学位。吉登斯是当代备受关注和引用最多的社会学者,其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和教学。吉登斯所编教材《社会学》已印刷了60万册,在许多国家的大学里已成为标准的基础读物。该书2001年出版了第四版。吉登斯共著有34部作品,被翻译成30种语言发行。吉登斯是中左政治思想的主要贡献者,“第三条道路”的理论被其发扬光大。其政治思想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工党政府,也对其他很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产生了巨大冲击。将其概括为“远距离行为”。吉登斯曾在1999年提出质问:疯牛病、尼克里森事件、全球变暖、男子精子数下降,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有什么共同点?而现在这串名单中还应加入非典型性肺炎与伊拉克战事。吉登斯相信这种混乱是我们面临的全新事物。许知远、覃里雯、黄继新:《失控世界的知识领袖》,尽管安东尼吉登斯把全球化和“第三条道路”联系起来是特别牵强的,但是他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却拓展了许多学者的思索空间。约翰汤林森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诺丁汉大学文化和社会学中心的负责人、利物浦大学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顾问,汤林森教授在文化和媒体研究这一领域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1991年出版《文化帝国主义》,1999年出版《全球化与文化》。认为:“全球化一词,其最为普遍和最无争议的含义是指一种发展过程,指世界上各种社会、文化、机构及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快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包括某种时间与空间压缩,即对跨越这些客观存在所用时间——有形或想象的——加以戏剧化压缩而使距离缩短,好像世界变小了,在某种意义上也使人与人之间相距更近。但同时,这一过程也在‘扩展’各种社会关系,把制约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从本土范围扩展到了全世界。”社会学从人类互动意义增强角度来定义全球化,即人类集团之间的联系,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加强,最后形成全球性的联系,这个过程叫全球化。政治经济学将全球化定义为英国资本中心出现之后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的关系,这个过程不仅是经济过程,也是政治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公共物品,是文化的传播。还有人通过对现实的描述来定义:全球化是全球网络的金融、信息、资本,乃至思想,它跨越国境,使市场变成了世界市场。
我们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行为的全球性过程的政治化。它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为此,它和人类几千年的全球性探索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却又截然分明。如果说,全球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的话,那么,全球化就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局部政治操纵。它并非是全球性的根本意愿,在全球化过程中,本土的全球性行为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之。
(二)全球化把经济现代化作为合理依据
我们认为,全球化总是因经济开始,以现代化普及而展开。经济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细胞,恩格斯于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这里强调的就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开放性发展促使不同的经济单元和经济机制相互交流和渗透,最终导致强大的经济单元对弱小经济单元的影响,开放的、先进的经济机制对封闭的、落后的经济机制的包容与覆盖。而且,经济是外交的最好理由。从国际交往的角度讲,当国际关系处于僵持状态时,首先打破坚冰的必然是“经济使节”;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经济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经济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必然发挥着全球化的先锋作用。
全球化的核心就是“普世文明”,是西方价值体系的全球营销。而“经济现代化”则是“普世文明”的最好掩护,是全球化的一面旗帜。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普世文明”是自18世纪以来持续进行的广泛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它是始于18世纪的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惊人扩张的产物,这一扩张使得人类可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控制和营造他们的环境。现代化是一个革命进程,唯一能与之相比的是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即文明本身的出现,它发端于大约公元前5000年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态度、价值、知识和文化极大地不同于传统社会。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文明,西方首先获得了具有现代性的文化。上述论证提出,当其他社会获得类似的教育、工作、财富和阶级结构的模式时,这一现代西方文化将成为世界的普遍文化。塞缪尔亨廷顿举例说,20世纪交通和通讯的改善以及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极大地提高了排斥的代价。除了一些想要维持基本生计的小而孤立的农村社区外,在一个现代性开始占压倒优势和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完全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几乎是不可能的。用汤因比的话说,狂热不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尽管“普世文明”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但是,普世文明却并非像塞缪尔亨廷顿那么温情脉脉,有时候甚至是血淋淋的,普世文明给东欧带来了什么?给索马里带来了什么?给中东地区带来了什么?除了“和平演变”就是“战争与死亡”,似乎对本土的贫穷并没有根本的拯救性的作用。
彻底地说,全球化就是在经济现代化掩盖下的一次全球性战略,这种战略的最终目的未必就是“全球同此凉热”,甚至相反地会火上加油,使本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关于“全球化和现代化谁先谁后”的问题犹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学术争议。有人声称全球化过程与全球性状况意识是现代性的后果(如,吉登斯,1990),而另外一些人(如,罗伯逊,1992;2001)则坚持认为全球化是不同种类的现代性在世界兴起并传播的先决条件。其实,就像我们前面强调的,全球化的主要角色是政治和宗教,而经济现代化仅仅是一面旗帜而已。
(三)全球化是殖民主义的现代形式
以经济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作掩护,向全球推销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这是全球化的根本性特征。
全球化的原始动机就是“普世文明”的推行过程,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向全球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一种客观理由。“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19世纪,‘白人的责任’的思想有助于为西方扩大对非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统治作辩护。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普世文明就是世界文化“白色”化的过程,也就是白人文化价值观念的普及化过程。
全球化其实就是某一种价值观的全球化,是一种霸权的结束和另一种霸权的开始,其目的就是消灭“多元化”。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说:“全球化话语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晰地揭示了欧洲中心主义内部的矛盾,并考虑到了对欧美的现代性主张提出质疑的传统主义话语的重新抬头。”“我已经注意到,全球化本身在许多方面正是美国的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而实际上充当了向全世界输出美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践的借口。甚至多元文化主义也以与此相一致的方式扼制了文化上的差异。”
我们认为,全球化其实就是殖民主义的现代化形式。连西方的一些学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Charles Lock)说:“全球化不过是帝国主义的另一名称……全球化包括我们所有的人,同时又排除我们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责任:我们大家均为其臣民。我们无法在我们当中指出任何一个领导、一个中心、一个起源,或者一个权威。我们也无法验证权力的出处,无法寻找出责任的归咎或怨愤的起因。政治和经济的话语在传统意义上担当的角色——国家,公司(作为人的合法虚构的组织)——已不复有效:跨国公司并不拥有总部、中心或边缘。”美国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认为:“全球化究竟是已被欧洲权力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历史的最后一章,还是另外即将以任何具体形式出现的某个事件的开始,仍不甚清楚。然而,清楚的是全球化话语是对全球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结构——新的统一和新的断裂——的回应,同时也是把握那些变化的一种新的认识论需要。但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重新建构世界……全世界大多数人被边缘化,包括许多生活在中心社会的人。经济边缘化也隐含着政治边缘化,因为在传播民主的过程中,关于人类生活的最重要的决定正在局部地被撤销,甚至使全体选民们也爱莫能助”。
非西方国家面对“全球化”的文化霸权,呈现出复杂的心态:为了国家主权和本民族的价值观,竭力抵制西方化;为了国家的振兴,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接受现代化,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个二律背反。在“全球化”面前,非西方国家在策略上存在着三种倾向:一种认为现代化和西方化水乳交融,要想保持民族独立,必须二者皆抛,坚决抵制现代化和西方化(朝鲜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种认为,现代化是可望的和必要的,本土的文化与现代化不相容,必须抛弃或废除,为了成功地实现现代化,社会必须完全西方化(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就是证据);第三种倾向是接受现代化,而拒绝西方化(中国采取的就是这种综合性战略)。这三种倾向就造成了非西方国家在全球化面前的三种不同反应:完全拒绝;完全接受;接受现代化,拒绝西方化。
可见,全球化是现代化的殖民主义。如果说,19世纪的殖民主义是依靠血腥镇压进行政治、经济扩张的话,那么,全球化语境下的殖民主义则是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等温情感化的逐步渗透。
(四)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与文化本土化积极防御”
的二律背反全球化将给本土文化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兼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认为:“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全球化或趋同化现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使其受到严峻的挑战。”他引用詹姆逊的观点加以阐述:“‘全球化是一个传播学的概念,它依次地遮盖并传达了文化或经济意义。我们感觉到,当今世界存在着一些既浓缩同时又扩散的传播网络,这些网络一方面是各种传播技术的明显更新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则是世界各国,或至少是它们的一些大城市的日趋壮大的现代化程度的基础,其中也包括这些技术的移植。’从传播的角度来认识文化全球化问题是詹姆逊从他的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生发出来的一个新的方面,由此推论,信息的无所不及和理论的旅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个明显标志。”
我们承认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掩盖下的文化霸权和殖民主义的实质,但是我们并不赞同“经济上的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趋同性或文化上的全球化”这一观点。
王宁教授担忧:“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有人已经注意到了文化上可能出现的全球化趋势。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当代的文化研究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极致的全球化挑战:经济全球化的日益近逼以及可能出现的文化上的全球化现象。在电影和电视领域,全球化的进程则体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的长驱直入和国产电影片的节节溃败,电影人所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就在于,当中国大陆和台湾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抵制美国大片的‘文化入侵’?曾经有过自己蜜月的电视业也面临着入世之后西方媒体的冲击。”他举例说:“在欧洲,面对美国文化的入侵,一些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和北欧诸国,不得不制定一些相关的措施,限制包括美国电影电视和麦当劳餐馆在内的美国文化的扩展。而在一些文化弱国,美国影视则如入无人之境,侵蚀着当地的文化娱乐生活,使人足不出户就可沉浸在好莱坞大片的声像之中。因而不少人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文化上全球化的进程步步紧逼,强势文化可以借助于经济上的强力向弱势文化施加影响,使之趋同于强势文化。这样,在文化全球化这面大旗下,世界文化将越来越走向趋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越来越模糊。”
经济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在所难免,但是,经济全球化是否就能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似乎并不那么简单。文化是一种很固执的东西,文化“认同”特质,决定了文化的自我操守。最简单的例子,欧洲经济共同体,促使了欧洲边界的模糊,但是,欧盟成员国的文化多样性却并没有被打破。他们可以经济“入股”,但是文化习惯上却依然唯我独尊。就语言来说,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些欧盟成员国仍坚持“母语”自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虽然,他们的语言与英语有着那么亲近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这些国土上,说英语的人似乎并不受人尊重。从亚洲来说,尽管美国改造了日本的经济,却无法改造日本的文化。在韩国更为明显,经济上的西方性和文化的东方性是这个国家永远的矛盾。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西方现代化影响息息相关,但是这些国家骨子里的“龙脉”却一直未变,这都是最有力的证明。
在影视领域,我们不管“美国好莱坞大片的长驱直入和国产电影片的节节溃败”是否确切,但是,《艺伎回忆录》为何受到本土文化的鄙夷,这从某一个侧面说明了本土文化价值的坚定性。就电视来说,“真人秀”作为西方很流行的电视节目,为何却很难挤进本土电视屏幕?在一次“真人秀”节目研讨会上,一些记者“关于文化责任”的观点揭示了本土文化心理的深刻与复杂,也阐述了本土文化之所以抵御“真人秀”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非常6+1》等电视栏目都是从西方“拿来”之后流行于本土的,但是,这些栏目在登上电视屏幕之前都经过了很严格的本土审查,在洗心革面之后才得到了本土的认可,因此,这些栏目的文化身份已经属于中国。在电影领域,李安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李安的大学时光和后来的电影创作生涯都是在美国的文化语境下度过的,但是,不管是《喜宴》,还是《卧虎藏龙》、《断背山》都有很深的东方文化的印痕。不管他外表的“装束”和“形式”如何演变,装束包裹着的“灵魂”和形式框架着的“内涵”却永远是本土的。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营销策略的高明之处不是在于它用西方的饮食文化强行扭转本土的饮食习惯,而是它如何让西方的饮食作品能融入本土文化。人体彩绘艺术尽管是西方的,但是被彩绘的人是本土的,彩绘的画也是本土的;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行为艺术也是经过本土文化改造之后才勉强被本土所接受。建筑艺术不是这样吗?尽管这些年来东西建筑设计人才交流加快,但是,在本土崛起的一座座西洋建筑,都在寻找与本土文化的协调性。
由此看来,不管文化认同危机如何加剧,文化的全球化好像只能是一个幻想。所以,几个美国大片、几家麦当劳、几桶可口可乐、几座西洋建筑还没有足够能力可以轰毁本土文化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严密体系和内部结构。
以上论述也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文化本地化的积极防御”这个二律背反的命题: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矛盾与统一过程。
尽管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带来文化的全球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给全球文化带来的巨大影响却不容忽视。经济与文化历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的开放必然带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必然带来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碰撞与冲突。从影视文化来讲,大部分人已经看到美国电影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以囊括第七十届奥斯卡金像奖十一项大奖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为例,它当时掀起的冲击波在全球形成了一道文化奇观。尤其是它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在中国,《泰坦尼克号》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影片男女主角莱昂纳多和温斯莉特不仅成为年轻人的崇拜对象,而且也给各个年龄段的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这部宣传美国冒险精神价值的鸿篇巨制在强势资本的支撑下,在全球创造了一个普遍接受的“艺术形象”,这种文化震荡对各国本土价值观与认同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在台湾,这部影片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文工会在网络上发布与《泰坦尼克号》有关的资料做号召,国民党秘书长章孝严夫妇与“泰坦尼克号”的计算机合成图放置在章孝严个人网站的首页上。影片所描绘的富贵如云以及赞扬的强烈生存意志,给当时陷于“亚洲金融风暴”痛苦之中的香港居民以深深的启迪。1997年12月20日印度尼西亚空难当日,《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成为现场演奏的哀乐。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在全球范围内,都从《泰坦尼克号》影片中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它的象征符号不但在美国成为集体记忆,甚至激起了全世界的共鸣。还有像《珍珠港》(Pearl Harbor)、《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以及《蜘蛛人》(Spiderman)等影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本土文化的不同层面慢慢渗透。
这种冲击给本土文化的确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而且,也提出了“本土性”对待“全球性”的态度问题。
并不像“着眼于全球,行动于本土”(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这句口号想得那么简单。“全球性”与“本土性”的斗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面对咄咄逼人的“全球性”攻势,“本土性”展开了全球性的防御。全球化潮流中,西方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比如前面提到的电影大片和快餐文化,以及目前正在全球流行的“行为艺术”、“人体摄影”、“建筑艺术”等等,都对本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着强烈的震荡。但是,与此同时,本土文化的全球性防御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比如,有着深厚东方文化积淀的李安导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继《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优秀影片之后,李安又以《断背山》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称号和多项最佳提名,这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角逐中的全面胜利。另外,2004年被法国定为“中国文化年”,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荟萃巴黎,成为法国文化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东方文化如此昂首阔步进入国际舞台,也是第一次。这是本土文化全球性防御的典型事例。
其次,全球化导致“全球性”和“本土性”的“互渗”。全球化把西方开放的、现代的文化渗透到非西方国家“本土文化”的同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导致“全球性”与“本土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合。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等把西方的饮食文化带到了中国的同时,他们也浸入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味道。在中国,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的味道已经散发着浓厚的本土气息。这些洋快餐悄悄改变着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时,本土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方式也不断地渗透进这些西餐的制作和经营理念之中。另外,还有国外的一些电视节目(诸如“真人秀”)在中国进行本土化改造后,很受观众喜爱。比如《超级女声》虽然是西方“明星制造”的翻版,但是,它已经完全本土化了。
文化的多样性交汇,也导致了文化取向的置换现象。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吉野家、韩国料理等丰富的外来饮食文化风行本土的同时,涮羊肉、土家族的掉渣饼、蒙古烤肉、新疆拉条、麻辣烫等本土饮食文化对西方食客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进口名牌服装对本土服装文化产生影响的同时,西方人也开始对唐装、对襟衫等极具本土特色的服装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本土房屋设计的欧式化与西方游客居住上的中式古典化的追求同时存在;在大量国外流行歌曲进入本土的同时,本土的流行音乐也被翻译成不同语言传唱,比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中国歌曲的英语版就很受国际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这种文化口味的置换,使文化开始突破边界向更广阔的方向辐射。
前面我们已经涉及,本土性与全球性的互渗,不仅没有改变本土文化的本质结构,而且使本土文化产生了抵御全球性侵蚀的“抗体”,使本土文化的结构更加开放,全球竞争能力提升。
第三,全球化导致“本土性”的内部冲突。全球化对本土的覆盖,使本土的文化价值为适应这种覆盖产生了复杂的矛盾。德国学者迪特森格哈斯总结了“全球化”对“本土化”的覆盖可能会发生的两种倾向:“其一,鉴于卓有成效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具有长远影响的现代化,从而促使非西方社会也逐渐形成‘后现代化’的倾向;其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问题,陷入了长期的发展危机,从而导致文化斗争的加剧。在前一种情况下,文化的现代化得到了加速,因为它是建立在巩固的物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第二种情况下,社会—经济的扭曲不断加深,文化发展也进一步陷入混乱之中。在这两种情况下,尽管各自的发展起点不同,但传统文化的基础都再次受到了冲刷,以至于发展进程不可能再以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的文化为出发点。一个新的、现代化所决定的社会现实出现了,尽管它们有着不同的形态。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包括民间文化都变得不纯正了,受到了排挤,甚至从长远看还存在着被消融的可能。”“总之,不管乐意不乐意(nolens volens),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与问题终将迫使文化发生演变。”像《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哈利波特》、《魔戒》以及《蜘蛛人》等形成的文化震荡已经渗入了本土个人的例行实践中,其间的相互文本(inter-text)左右了人们生活意义与生活的方式,人们自己的认知方式也因此有所改变,使本土电影创作主体更加困惑。比如,《无极》表现出来的全球化电影语境影响导致“语法修辞”的矛盾;张艺谋的作品也明显地表现出迎合“奥斯卡”的痕迹;还有许多电影导演为角逐全球电影市场而表现出的种种困惑。以《断背山》获得78届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并荣膺最佳导演的李安如是说:“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家?我也难以归属。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我是外国人,回祖国大陆,做台胞。其中有身不由己,也有自我的选择,命中注定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影像世界里面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这正是全球性给一个东方文化人造成的本土文化的心灵失落。
在中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与冲突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步展开。全球化的确给本土带来了一股清风,激发了本土的朝气与活力:政治更加民主了,经济更加开放了,文化样式更加丰富多彩了,思想观念更加解放了……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全球化也让本土社会充满着迷茫:优秀的、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有些迷失了;文化艺术在“后现代”的浪潮里更加走样了;生活方式也被全球化的风尚影响得摇摆不定了……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全球化的原始动因就是意识形态与文化价值的全球推广,所以,全球化作为一种西方化的营销过程,总是通过经济的强制而牵引我们走入一种文化“普遍性”的想象之中,而这一“普遍性”想象又总是以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秩序、价值标准、权力实践作为基本点,所以,“全球化”的企图也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西方市场的全球性扩展。在这个扩展过程中,必然带来文化的大规模流动。面对这种状况,对于文化本土化生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但是全球化并非洪水猛兽,本土性的生存也并非那么脆弱。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全球化”是我们时代一个很不幸的悖论:坚持不懈地寻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努力,不仅使弱势国家和民族不断丧失了他们的经济自主性,同时也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那个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圈套,这就像我们现在的“入世”一样;而经济“入世”的全部结果,则是我们既被经济“全球化”了,而且也被“纳入”或“同化”到了以“普遍性”自命的同一种文化秩序、结构之中。经济强盛的意愿最终必须面对文化自主权丧失或削弱的威胁。
恰恰相反,我们对全球化并不是那样悲观。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与本土文化认同危机意识加强”这个二律背反的事实,但是文化稳定性的内部结构,文化的自我防护本能,文化基因的延续特征,等等,都不可能使本土文化那么容易“同质化”,相反,本土文化在全球性碰撞过程中,反而会产生抗体,增强免疫,使本土文化更加根深叶茂。
不容忽视的是,在网络语境下,“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矛盾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这为全球化的研究带来了更加艰巨的任务。
网络为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提供了更为复杂的语境
网络是人类科技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虽然,20世纪的许多发明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网络这样如此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无法相比。因而,网络的诞生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回顾网络的历史,最早关于互联网的探讨可以追溯到1962年。那时,麻省理工学院的JCR利克莱德(JCRLicklider)就产生了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网“银河网”(Galactic Network)的想法,并写了很多笔记参见www.isoc.org/internet/history/brief.html。。然而,1974年则是互联网历史记忆犹新的年代。文特瑟夫(Vint Cerf)和鲍勃坎(Bob khan)提出了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IP协议(Internet Protocol)。利用这些协议,可以把信息打包,并标明地址,这样,网络中的计算机就可以朝正确的方向传递这些信息,并准确地送往目的地。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演示后,网际网络形式的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了。但直到10年后,也就是1983年,在美国才出现了基于TCP/IP协议的全国性互联网。
网络的初创时期被垄断在军队和科研领域。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美国国防部用于军事的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ARPANET)——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组建的计算机网。ARPANET是英文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缩写,又称ARPA网。阿帕网于1968年开始组建,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开始时只有4个节点,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经过几年成功的运行后,已发展成为连接许多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的遍及美国领土的计算机网,并能通过卫星通信与相距较远的夏威夷州、英国的伦敦和北欧的挪威连接,使欧洲用户也能通过英国和挪威的节点入网。1975年7月阿帕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到1981年已有94个节点,分布在88个不同的地点。阿帕网的主要特点是:①可以共享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②利用分散控制结构。③应用分组交换技术(包交换技术)。④运用高功能的通信处理机。⑤采用分层的网络协议。这些特点在美国和西欧后来组建的计算机网中(如欧洲信息网EIN,法国的CYCLADES,美国的TYMNET,CYBERNET,TELENET,AUTODIN2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的发展。1969年,当美国国防部完成计算机网络阿帕网的建设后,只有四个实验性节点。后来扩展到几百台计算机,以至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署签约互联的学校和政府机构各自的局域网迅速增加,达到数千台主机,十万个以上的用户,形成了具备网络连接模式的阿帕网。然而,网络的真正发展,是从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建设NSF-NET开始的。它把分布在全美的五个超级计算机中心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组成用于支持科研和教育的全国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NSF-NET,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同其他网络的连接,组成以促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为目的的网络。1992年之前,无论在美国或是其他国家,网络都被严格地限制在军事、科研和教育的领域。但是,网络天生开放性的特征,以及它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流的能力,使其很快突破神秘的军事禁区,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用户的急剧增加,网络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它的应用领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迅速扩散。在规模演进方面,网络经历了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使网络的物理界限更加拓展;在社会应用上,网络经历了军用、商用和民用的跨越。以中国为例,随着网络民用化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最普通的生活工具。据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为4560万台,我国CN下注册的域名总数为622,534个,按类别划分为AC.CN COM、.CN EDU、.CN GOV、.CN NET、.CN ORG、.CN。
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6,198个,较2007年增长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2004~2008年中国域名规模的变化
中国域名规模的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顶级域名.CN的增长。2001年中国的国家顶级域.CN在中国只有16%左右的份额,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6年,.CN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3.9%,但是依然落后于类别顶级域名.COM(当时占有中国域名市场的47.2%)。2007年,中国国家域名.CN的注册管理机构启动“国家域名腾飞计划”,一举超越.COM,占据了中国域名市场的龙头地位。到2008年底,.CN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80.7%
CN域名中,以.CN结尾的二级域名比例最高,其次是.COM.CN,与去年同期相比,二级域名.CN增长了约两个百分点,而.COM.CN略显下降。
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达到287.8万个,较2007年增长91.4%,是2000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7年中国的域名注册量大幅增长之后,经过一年的沉淀,域名增量在网站上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2000~2008年中国网站规模变化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数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可谓与日俱增。《2009年1月CNNIC第23次互联网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数据来源对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2008年6月底数据。)。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2000~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从2000~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曲线图来看,2000年中国网络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激增。2001年受全球网络泡沫的影响,中国网络发展遇到挫折,网民数量急剧下降。从2002年到2006年,中国网络发展渐渐趋于理性,发展基本平稳饱和,网民增长率下降。直到2007年,网民数量开始突破,其中手机上网网民数量快速增长。这与手机上网和无线宽带上网的普及有密切联系。
2007年,互联网用户的分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人口较多的省份互联网用户数量较多,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互联网用户数量较多。
在各个省份中,西部地区网民数增长最快。其中增长率在60%以上的8个省份中,6个在西部,增长最快的3个省份均来自西部。从《2007~2008各个省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对比》表来看,与2007年相比,2008年青海省的增长率是117%,贵州93.4%,云南81.0%,重庆67.9%,宁夏66.4%。这意味着西部地区存在着网络发展的巨大空间。
《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行业分布中,学生用户占全国互联网用户的比例为19.3%,IT行业用户次之。
《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教育程度以本、专科为主。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本科、大专比例之和为61%,高中(中专)学历占23.9%。
与2007年相比,网民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结构
《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2007年底,中国居民的男女性别比为51.5∶48.5。与2007年相比,中国网民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网民性别结构趋近于总人口中的性别结构。
2007~2008年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虽然网民总体的性别结构较为接近,但是城乡之间的网民性别结构差别仍然较大。城镇网民中性别结构几无差异,而农村网民中,男性仍然高出女性约15个百分点。
城乡网民性别结构对比
首先,从性别结构上看,与2007年相比,中国网民性别结构进一步优化,网民性别结构趋近于总人口中的性别结构。城市中男性上网比例是50.5%,女性是49.5%,比较接近。农村中男性上网比例是57.4%,女性是42.6%,男性比女性高出15个百分点。尽管这个数字鸿沟在不断缩小,但是农村男女教育水平的差距依然存在。
(二)年龄结构
与2007年相比,10~19岁网民所占比重增大,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该群体规模的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促成:首先,教育部自2000年开始建设“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目前该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第二,互联网的娱乐特性加大了其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渗透率,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服务均对互联网在该年龄段人群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2008年40岁及以上网民所占比重略高于2007年。近年来网民中高龄群体比例不断上升,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网民总体的增长速度,显现了我国网民结构在年龄上不断优化的趋势。
2007~2008年网民年龄结构对比
(三)学历结构
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进一步下降,高中、初中学历所占比重继续提升。互联网日益向低学历人口普及。
2007~2008网民学历结构对比
非学生网民的学历结构
在非学生网民中,初中及以下网民的比例明显低于网民总体,而高中及以上比例都高于总体。在此群体中,互联网向低学历人群的渗透速度明显低于学生群体。我们认为这与高学历人群的工作紧张度有密切联系。
(四)职业结构
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学生群体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极大地活跃着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价值。我们认为,学生网民的增加为网络的道德规范和网络犯罪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网民职业结构除了学生之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公司管理者、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文职人员占有较大比重,而占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民、产业服务业工人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无业人群从11.9%下降到5.5%。
网民收入结构
2007~2008年网民城乡结构对比
(五)收入结构
与2007年相比,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所占比重从4.4%下降到1.5%,降幅明显,这与职业中无业人群的比重下降形成对应。其他收入段变化较小。这意味着上网的价格仍是制约上网的一个重要因素。
(六)城乡结构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升,互联网正在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
2007年上网电脑以互联网用户个人使用为主。2007年关于上网电脑的使用人数情况,表示“只是我自己使用”和“主要是我使用,偶尔他人使用”的比例之和为74.5%,仅25.5%的被调查者表示电脑为多人共用。
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笔记本拥有率为22.5%。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笔记本拥有率为22.5%,已经具有一定的普及程度。
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电视机拥有率为65.2%。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中仅34.8%表示没有电视机,超过八成的互联网用户拥有电视机。
2008年,在网络接入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网时间
网民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网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网龄越长,在网上花费的时间越长。
不同网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与2007年相比,网民在2008年的平均每周上网时间略有提升。但是,由于新增网民上网时长略低的影响,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增长有限。考虑到网民总体的巨大规模,网民总体实际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总时间较2007年要大大增加。
2007~2008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对比
(二)上网地点
家庭、网吧是网民上网最主要的两个场所。但是对不同身份的网民,其上网地点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其中,体力工作者和下岗失业人员更多地在网吧上网。
网民上网场所
(三)上网设备
台式电脑是网民上网的主要设备,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随着中国3G应用的发展,可以预计,2009年及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手机上网将会更加普及。
网民上网设备
不同的职业身份,对上网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大影响。对应分析和交叉表显示:管理者更加倾向于使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办公室职员则主要通过台式机上网,而学生则有明显的手机上网倾向。
网民身份与上网设备对应分析
手机为学生的移动上网提供了最为便捷的手段。一方面是在学生中应用最多的客户品牌“动感地带”、“UP新势力”等,在套餐中直接加入了上网的资费;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关注的应用,如即时通信、图铃下载、手机小说等,都可以在手机上网中方便地实现。这些对推动学生使用手机上网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体力工作者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很高,这与手机的普及关系密切。另一方面,电脑价格较高,并且对体力劳动者而言又不是必需品,因而偶尔的上网需要可以通过手机部分满足,而无法使用手机替代的需要则在网吧实现。第三,该人群的上网需求简单,聊天、棋牌游戏是主要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在手机上都可以实现。
(四)接入方式
网民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经占到总体网民的90%强,宽带上网已经成为绝对主流。
宽带窄带在网民中的普及率
42.4%的网民使用过窄带接入,这里的窄带接入已经不同于互联网初期的拨号方式,而更多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下图是只使用窄带接入的用户的上网设备,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是此群体最常使用的上网设备。
仅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使用的上网设备
由于宽带窄带之间存在复用,实际上只使用窄带接入的网民只占总体网民的9.4%,另外有33%的网民是宽带和窄带的复用群体。
《Netguide 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消费总规模为3988亿元人民币。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互联网消费总规模将为5815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45.8%。
相关市场分析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人均2007年度互联网消费规模为2191.2元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7.7%。
据统计,2007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月网络购物消费平均为109.2元。月网络购物消费主要集中在20~300元之间。
目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应用日渐成熟。网络的各种应用大致分为如下几类:网络媒体、互联网信息检索、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应用。
(一)网络媒体
2008年网络媒体的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达到78.5%,用户群体增长7900万,达到23400万人。
互动性是网络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它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另一方面,网络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突出。
对重大事件,例如奥运会的报道,使网络媒体站到了主流媒体行列。
(二)信息检索
搜索引擎是网民在互联网中获取所需信息的基础应用,目前搜索引擎的使用率为68.0%,在各互联网应用中位列第四。2008年全年搜索引擎用户增长了51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33.6%。由于互联网整体网民规模快速增长,新增网民中低学历网民比重增大,而该部分网民的搜索引擎的使用率较低,导致搜索引擎的整体使用率下降。
搜索引擎的使用存在明显的城乡、年龄、学历、收入差异:城镇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高于农村;20~40岁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学历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收入越高,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搜索引擎应用人群的特点决定了它在互联网领域的高商业价值。
(三)网络通讯
1.电子邮件
2008年电子邮件使用率为56.8%,与2007年保持稳定。研究发现:网民学历越高,电子邮件使用率越高;职业分类中的办公室职员、管理者、大学生等电子邮件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网民的学历结构会继续向低学历人群倾斜,而随着互联网向办公场所的进一步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职业人群使用电子邮件。将以上两种因素结合考虑,未来电子邮件的使用人群会继续增长,这种增长在职业人群中会尤其明显,但是由于低学历人群不断涌入互联网用户大军,未来电子邮件使用率有走低的趋势。
2.即时通信
即时通信承载的功能日益丰富,一方面正在成为社会化网络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其平台性也使其逐渐成为电子邮件、博客、网络游戏和搜索等多种网络应用重要入口。
2008年底即时通信应用的使用率为75.3%,比起2007年年底,用户群规模增长了5300万,但使用率降低了6.1%。从年龄分析看,40岁及以上人群即时通信用户所占比重略高于2007年,主要的用户增量体现在40岁及以上的老网民中,而40岁以下的即时通信用户使用率均出现了下降。
(四)网络社区
1.交友网站
2008年交友网站较2007年有较大规模的增长,目前使用率达到19.3%。婚恋交友网站通过与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对用户的影响力,网民对专业婚恋交友网站的认同程度也在提高,用户规模在持续增长。校园和职场网络交友形式,在2008年发展非常迅速,凭借已有的用户规模基础,吸引了更多的新用户加入。丰富的应用种类(如网页游戏)和使用手段(如手机交友),为交友网站的用户增长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博客数量的增长带来了用户聚集的规模效应。博客频道在各类型网站中成为标准配置,其中SNS元素的加入对博客用户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博客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五)网络娱乐
1.网络游戏
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用户使用比例从2007年的59.3%升至2008年的62.8%,这主要受益于网络游戏产品内容以及形式的丰富:一方面,网络游戏产品内容的多样化加大了其向高低两个年龄段用户的扩张力度;另一方面,网页游戏作为新兴的游戏形式在2008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无须下载客户端、操作方便等特性使工作时间玩游戏成为可能性,而SNS网站加入了网页游戏因素,又进一步加大了网络游戏的传播范围。
2.网络音乐
网络音乐仍然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应用服务,虽然使用网民比例从2007年的86.6%下降至2008年的83.7%,但用户数量仍然增长了6700万人。网络音乐的高普及率源自于其大众化的内容以及使用的便捷性,用户进入门槛较低,而这些特性也促使其成为推动互联网普及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3.网络视频
网络视频用户只有轻度增长,相比2007年底净增4000多万用户,达到2.02亿。网络视频的用户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
(六)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与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络应用。过去一年中,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目前的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60%。比较国外的发展状况,韩国网民的网络购物比例为60.6%,美国为71%,均高于中国网络购物的使用率。
除网络购物外,网络售物和旅行预订也已经初具规模,网络售物网民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通过网络进行旅行预订的网民数达到1700万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网络售物不仅包括网络开店,也包括在网上出售二手物品。
与网络购物密切关联的网络支付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使用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2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7.6%。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的发展。
(七)网络金融
1.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在2008年增长缓慢,目前使用率为19.3%。网上银行的主要用户是大学生与白领。在校大学生基本在入学之际,就已经办理相应的银行账户,方便学校的管理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财务管理。大学生和白领人群等高教育水平人群,有着较高的互联网操作技能,对网上银行有着很强的使用需求,但对目前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性不够信任,影响了用户使用比例的上升。
.网络炒股
网络炒股的主要用户群体是企业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大学生。网络炒股行为与股市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受中国股市/基金市场的影响,中国网络炒股应用比例出现下降趋势,2008年网民的使用率只有11.4%,用户规模也下降了400万。
(八)网上教育
2008年网上教育的使用率为16.5%,基本与2007年持平。网上教育主要应用人群是中小学生和普通在职人员。
校校通工程促进了中国的中小学学校互通与上网平台的建设,且近年来中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已不能满足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各种网上的补习班和课程都开始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已工作的普通在职人员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英语、会计等网上教育课程,由于更容易分配时间,成本相对低廉,得到了在职人员的推崇。未来几年网上教育将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网上购物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与十年前相比,中国人对网上购物的信任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为消费者建设着一个没有围墙的百货商场,只要你轻点一下鼠标,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网络已经成为工作、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
从网络的技术演进上,我们发现了网络的物理拓展特性和社会开放特性的天然关系:网络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不断拓展的物理特性促使了网络在社会特性上从军用到民用的跨越,也创造了网络开放、自由、透明、平等、互动和共享的天然基础;从网络的社会应用上,我们发现了网络的开放性特征与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的必然联系:网络广域化发展为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网络的开放、自由、透明、平等、互动和共享等特征要求建构严密的本土化防御体系。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框架来把握“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这个命题。
(一)网络提供了一个关联的语境,使经济、文化的边界更加模
糊,全球化速度加快网络技术上的互联、链接、复制等关联特性以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设,使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海量的信息存储,可以承载更为复杂的人类社会交往。除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之外,网络的应用很快渗透到政治、经济、新闻、体育、文化、娱乐、商业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社会变成了一个彼此联系的巨大网络。网络真正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交流与共享。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融入网络,借助网络的魅力可以破天荒地做到即时、海量、全方位、多侧面、深层次地向世界各地报道新闻事件、传递新闻信息。网络使全球交往的边界不断瓦解,人类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文化、体育、娱乐和一切个人事务信息也都在同一个平台上交互传递。网络使得信息流通的交换成本和时间成本空前降低,也使得地球上任何个人与机构参与全球信息传播活动的初始成本空前降低。随着信息传播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能够流畅进行音频视频传播的宽带接入、3G等新一代网络已经出现。新一代网络有可能进一步同时发挥甚至整合电视广播网、电话通信网和网络等不同信息传播网络的各种功能。网络已经变成全球信息交换的广阔平台,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另一个地球:虚拟地球、数字地球和无边界的地球。
(二)网络提供了一个创造的语境,刷新了传统法则,诞生出新的
经济模型和文化样式,使“本土性”逐渐融入“全球性”的“语
法系统”之中网络的数据性、透明性、交互性、再生性等特点,使一些传统的经济法则和文化创作规律不得不放在网络的语言环境中重新审视,使经济运行和文化创作面临着新的选择。
网络已渗透进“本土经济”的每一根神经之中,网络托起的信息产业给国民经济增添了无穷的创造力。其一,信息网络化对生产力组成要素具有极大的强化作用:网络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使其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网络使劳动工具得到了改善,从本质上提高了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网络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信息资源作为劳动的一部分,通过社会化作用而不断增值,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其二,信息网络化加快了财富的创造效应:通过信息网络化,人们可以运用信息使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从而创造财富,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对传统物质资源的替代效应;信息网络化还通过网络化渠道直接出售信息产品和信息网络服务创造财富;信息网络化缩短了信息传递、流动时间从而创造财富;信息网络化扩大了信息量,扩大了财富增值的空间;信息网络化通过信息的积累、整理、提炼和浓缩实现信息的创造增值从而创造财富;信息网络化极大地刺激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同样有利于创造财富。其次,网络对经济的作用还体现在信息网络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信息网络产业以其独有的高增长和强辐射能力,对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将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信息网络化是推动产业结构的重心向附加值较高的信息产业演进的过程。信息高科技的发展及其制造部门的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工业加工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又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为他们向其他产业转移创造物质技术前提。另外,网络对经济的作用还体现在信息网络化推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变革;信息网络化诱发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网络化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总之,网络信息化使本土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现代化的节奏之中。
在文化上,一方面,网络赋予本土文化无穷的创造激情。网络融创作者、创作工具、创作对象、传播媒介和受众等多重角色为一体,它转变了传统的文学、摄影、音乐和视频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技巧和思维方式,赋予文化无限的创造力量。另一方面,网络成为全球文化贸易集散地,便于使“本土文化”放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语境里审视自己,逼迫本土文化在“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复杂结构里作出新的选择。网络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克服地域、时间的限制,大大加速和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搭建了文化的全球性交流的广阔舞台,拓展了本土文化的全球视野。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图文并茂等优越性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更加便于本土文化受到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化风气的感染,使本土文化不断焕发“突破与超越”的热情。
(三)网络提供了一个冲突的语境,使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本土
内部的碰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更加白热化网络的开放、自由、透明等特性,成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和经济模式交汇的平台。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网络促使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价值观的快速传播与推广,使他们的霸权意图得以很好地贯彻,使所谓的“普世文明”成为全球的主流;对于非西方国家而言,网络使“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出现了“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局面。就像迪特森格哈斯所说的:“非西方社会的文化内在冲突出现了两种发展情况:其一,鉴于卓有成效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得到加速,因为它是建立在巩固的物质现代化的基础之上。其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遇到了问题,文化发展也进一步陷入混乱之中。”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能够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带来的诸多后发优势、跨越优势、相对低成本优势等,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数字、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差距,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政治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新闻传播全球化乃至舆论全球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全球化过程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一些传播技术先进、信息资源富有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新闻舆论等在全球范围内的已有优势,使非西方国家的“本土性”受到“全球性”覆盖的威胁。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促使本土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或抗争,或动摇,或调适,甚至裂变。
(四)网络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语境,最终导致规则失衡、道德沦落、
信念动摇、法律倾斜等无序状态,这必然将唤起本土化防御的
觉醒网络营造了“前无古人”的虚拟语境,也创造了一个没有警察的“自由王国”。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一切都在“亦真亦幻”中摸索、彷徨、伪装。开放自由的无度膨胀,导致经济上的盲目,网络泡沫的破灭,经济秩序的紊乱,道德观念的迷失,犯罪行为的疯狂,法律规范的失控……
乔安黛菲利波提出了与我们同样的疑问:“网络已遍及全球,在这样一种网络经济中,同时发生着社会的、文化的差异化、趋同化和与众不同化,在这样一种事实下,人类的自由和受保护的权利怎样才能在法律条文和人类道德良知下得到支持与保护?我们会得出结论吗?还是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我们就要做一次这样的争论?……这样的争论,也许并不存在一种解决之道,但是人们谋求的是在此过程中的逐渐觉悟。”
总之,网络语境下,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本土化的关系更加复杂,形态更加多样。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文化的全球交流与融合的热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经济、文化的边界逐渐模糊,经济、文化形态的结构走向开放,经济、文化主体的自由度增加,创造力增强;与此同时,在复杂的网络语境里,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交汇在一起,或融合,或碰撞,或排斥,或吸纳,或颠覆,其结果必然导致原有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摇摆倾斜。为抵御经济、文化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文化本土化力量也自觉不自觉地构筑起一道防御阵线,以维护本土文化的生存能力和创新能力,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和谐的发展趋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