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的瓦解与重构-边界的模糊——经济边界瓦解文化壁垒坍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网络提供了一个关联的语境,使经济、文化的边界更加模糊,全球化速度加快。在这一语境下,“搜索与链接”、“复制与粘贴”、“多媒体和数据库”等等网络语汇,已经超越网络本体含义成为特殊的经济、文化代码。

    世界就是由边界构成的空间。在“世界”这个词汇中,“界”的本义就是界限,包含地界、边界、省界和国界的含义。所以,世界即边界。世界是由错综复杂的边界构成的。这些边界可以划分为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有形边界是指把国度与民族界定在一定的空间之内的地理边界;无形边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形成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人文艺术等等的“思想边界”。有形边界是静态的,相对稳定清晰;无形边界是动态的,变化复杂无常。无形边界决定有形边界,有形边界随着无形边界的变化而变化。无形边界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人类的发展过程也是不断突破边界的过程。在漫长征程中,人类经历了从沙漠之路、海洋之路到网络之路的历史性跨越,每一次跨越都在瓦解着世界的边界。

    在人类的沙漠之路中,最为醒目的一条就是公元前2世纪的丝绸之路。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最艰辛,也是最深远的边界拓展之路。这条道路把中国和罗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起来。

    丝绸之路以中国的长安为起点,沿渭水西行,过黄土高原,经甘肃河西走廊,到达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敦煌,在此分成南北两路:

    南路出阳关入新疆,经若羌、民丰、和田、叶城等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再经阿富汗、伊朗西去;北路出玉门关进入新疆,经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再经费尔干纳等中亚地区到伊朗。

    南北两路过伊朗后,又经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过地中海,到达终点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

    后来,又开辟了一条通往伊朗的北新道。

    这条东西方交往的大道的开拓者是中国汉朝的使臣张骞。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派遣,向西域进发,准备联合大月氏,一同抗击匈奴。经历了13年的艰辛,包括两度被匈奴关押,最后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对沿途各国有了亲身了解的张骞再度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带着价值巨大的金帛货物到了西域各国,开始了东西方早期的大型经贸和文化交往。

    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在这条贯穿东西的通道上,中国的烤烟技术、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也先后传到中亚、伊朗、罗马等地。而西方及中亚各国的物产,如葡萄、黄瓜、胡椒、大蒜、玻璃、香料等也落户到了中国。丝绸之路的由来就是由中国丝绸的西传而得名。物以稀为贵,西方不产丝绸,所以来自遥远东方的丝绸就成了高档衣料,于是以丝绸的质地论身份地位就成为一种社会标准。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的丝绸着装,足可以看出丝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丝绸之路把东方的物质文明带到西方的同时,也带回了西方的物质文明。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桃、胡瓜、胡椒、胡萝卜就是通过丝绸之路到达并扎根中国的。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西来的不仅仅有植物,还有罗马的玻璃器、西域的乐舞、杂技,还有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等等,因为这些都是舶来品,在本土比较罕见,所以很快成为达官权贵攫取的对象。据史料记载,从魏晋到隋唐,随着属于伊朗文化系统的粟特人的大批迁入中国,西亚、中亚的音乐、舞蹈、饮食、服饰等等也随之涌入。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简称作“胡”,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这些粟特人大多以经商为业,他们组成商团,成群结队地东来经商,并且有许多人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下来。南北朝到唐朝时期,沿丝绸之路的于阗、楼兰、龟兹(库车)、高昌(吐鲁番)、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和长安、洛阳等许多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他们的后裔渐渐汉化,但不少人的外表遗传了“深目高鼻”的基因。粟特人也曾经对中国的历史有过巨大的影响,比如武威安氏,曾经帮助唐朝平定凉州李轨的割据势力,后被唐朝皇帝赐姓为李。又如发动安史之乱的河北叛将安禄山和割让燕云十六州而作儿皇帝的石敬瑭,都是分别来自安国和石国的粟特人后裔。这些早已被众多史学家认真考证,而成为不争的史实。

    一些历史前辈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伊朗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一些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盛唐开元天宝年间的有关记载里弥漫着粟特人的风土人情。李白《前有一樽酒行》诗:“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是说当年长安有酒家胡女在招徕宾客。岑参《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说的是酒泉地方官的宴席上胡人演唱的情形。白居易《胡旋女》诗:“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环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太真就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比较风行。安禄山作为粟特人后裔,跳胡旋是其看家本领,史书说他“作胡旋舞帝(唐玄宗)前,乃疾如风”,可以与杨贵妃媲美。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据史料记载,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随处可见的佛寺石窟,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从魏晋到隋唐,西亚的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也先后传入中国,都产生过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的摩尼教本是产生于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在波斯受到镇压,几乎绝迹,但却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维吾尔先民回鹘人中间广为传播,甚至在九、十世纪建都吐鲁番的西州回鹘王国中,被立为国教。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汉文和各种伊朗语、回鹘文的摩尼教文献,与埃及发现的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一起,构成今天我们认识古代世界的摩尼教的基本文献资料。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它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共享”之路。丝绸之路又被喻为“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丝绸之路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开始冲出国界,为世界共享,而且也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向更广泛的空间播撒。丝绸之路加速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东西方的经济、文化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在丝绸之路方面的丰硕研究成果,为我们重温这条东西经济文化的古老通道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史料。

    当驼队在茫茫戈壁滩和沙漠中摸索的时候,一些人已经在海上探索出新的经济、文化通道。于是,一条人类经济、文化交互的另一条通道——海洋之路,逐渐繁荣起来。

    在人类海洋之路的探索中,中国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史料记载,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

    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

    郑和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49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九桅12帆,16橹至20橹,舵重4810公斤。

    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明宝船厂遗址发现的巨型舵杆,由铁力木制成,全长11.07米。经测算这支舵的高度应在6.25米左右,这是宝船大小记载的实物证明。

    郑和船队有宝船62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铜铁、布匹等物从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古称刘家港)出发,经福建、广东到达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巨港)、南巫里(今苏门答腊班达牙齐)、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等地。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到达的国家主要是今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及南亚的印度等国沿海地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中国使者的身份登上海岸进行访问,向各国颁赐锦绮纱、瓷器、金银等礼品。

    史料记载,郑和的船队航行至暹(xiān)罗(今泰国)曼谷湾时,曼谷海滨高大苍翠的椰子树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旭日升起,火红的朝霞洒遍郑和庞大的船队。郑和在其助手的簇拥下走下舷梯。码头上人群热情地向他致意。僧侣们向他膜拜。人群中来自中国福建、广东的中国商人跪迎郑和的光临。郑和向当地官员赠送礼品。

    郑和船队航行到锡兰。今日的科伦坡当时只是一个小海港。当时锡兰科提王国的首都就在这里。郑和登上了锡兰海岸,当地官员、僧侣、商人(包括中国商人)在码头欢迎中国船队的到来。郑和对锡兰佛寺进行布施,并立下碑记。碑文中写道:“谨以金银织锦、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事隔五百余年后,该碑在锡兰岛加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博物馆中。

    碑文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它不仅是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珍贵文物,而且是郑和登上锡兰海岸,并在锡兰佛寺进行布施的见证。

    郑和的第四至第七次下西洋远航中,最远航行至非洲东海岸。途经主要国家及地区有满刺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阿鲁、锡兰、柯枝、古里、甘把里、阿丹、刺撒、南渤利、彭享(今马来西亚彭京河口)、急兰丹(今马来西亚哥打巴鲁)、加异勒、忽鲁漠斯(今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岛)、比刺、淄山(马尔代夫群岛)、孙刺、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仆刺喹、苏禄、沙里湾泥、竹步(今索马里)等。郑和历经艰险,在28年(1450-1433)航海生涯中到达东南亚、南亚、伊朗、阿拉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第六次出使,曾到榜葛刺(今孟加拉)访问。史书记载,榜葛刺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郑和与国王一起,在身穿盔甲的军士护卫下,向王宫走去。王宫大殿前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有百余头大象列队,欢迎的场面隆重而又热烈。郑和宣读明成祖的诏书,国王拜接,并叩头谢恩。随后国王举行盛大宴会款待郑和。

    在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刚刚迈入15世纪之际,郑和首次下西洋,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由于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东西方交通为之大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此进入了一个历史转轨时期。郑和航海壮举使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在这个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谱写下人类全球性探索的辉煌篇章。

    郑和下西洋是明王朝“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思想的边界突破,是东方文明的海洋播撒。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是明王朝“大同”与“和谐”思想的境外推广。郑和下西洋,除了用发扬中国的文明礼仪的方式之外,还通过发扬海外国家中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礼俗的方式来“敷宣教化”,实现了海内外文明的相互交融。

    郑和下西洋发展和扩大了明王朝的海外贸易,是突破经济边界的一次壮举。中国周边的海外国家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一地区,尤其是南洋一带,散布着众多的岛国,南洋与大陆空间不协调,地理分散、不连续,缺乏进一步联结的基础。海洋空间上的限制,国与国之间难以沟通,是造成海外各国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也是郑和下西洋致力于建立中国与海外各国间和谐友好关系的障碍。正是通过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经济交往为纽带,将分散于大洋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起来,使被阻隔的“边界”开始瓦解,为郑和使团致力于中国与海外各国关系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郑和下西洋开拓了世界海洋之路的新纪元,带动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航海技术,但是,中国的海洋之路并没有因此而拓宽。英国学者评价说:“直到15世纪,欧洲在很多领域中的进步都依赖于来自亚洲和阿拉伯世界的技术。中国人在造船技术上的优势表现在郑和的‘七下西洋’的航行中。然而在此之后,中国与世界经济隔绝了,它的航海技术也随之衰落了。”相应地,一些西方国家,诸如威尼斯、葡萄牙、荷兰等国家却在海洋之路的探索上逐渐兴起。到了1570年,荷兰商船的运输量大约相当于英格兰、法国和德国全部商船队的总和。18世纪,由于两个新的对手英国和法国的崛起,荷兰丧失了它的霸权地位。英法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航海实力,使用同样的技术把荷兰人赶出了他们曾经统治的地盘。1720~1820年,荷兰的对外贸易下降了20%,英国的出口则增长了7倍以上。另外,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愿意依赖进口食品对世界经济有着正面的影响。这些政策加强和传播了技术进步。尤其是通讯方面的创新在连接各国的资本市场和促进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世界的边界进一步模糊。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这样描述:“罗盘和沙漏的引进有助于改进对海上时间的测量,进而使船舶的生产率提高了一倍。船只可以在恶劣的天气中航行并且在一年中两次往返威尼斯和亚历山大之间,而不再是一次。葡萄牙人为航行印度而进行的准备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研究计划。它涉及延续多年的在船舶技术方面的实验、导航仪器和海图的改进、应用天文学以及关于海风和海流知识方面的发展,再加上对其他可替代航线的研究。荷兰人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船舶工厂以便在海上处理刚刚捕捞上船的鲱鱼。他们也发展了成批地生产低成本通用货船的方法。”

    海洋之路不仅是科技之路,而且也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之路、殖民之路,更是经济、文化边界的瓦解之路,这条道路一直蔓延到二战前后。

    铁路、航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崛起,海洋之路不再是缩短世界距离的唯一途径。但是,海洋之路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却无法抹杀。

    20世纪末,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就是网络的诞生!网络之路的不断拓展使人类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网络技术上互联、搜索、链接、复制、共享等关联特性,使它有足够的空间容纳和承载海量的信息存储和复杂的人类交往。尤其是不断升级的信息高速公路,把世界载入了一个快速畅通的信息通道,使政治、经济、新闻、体育、文化、娱乐、商业的全球性边界逐渐模糊。人类社会已经走入新的生存空间:虚拟地球、数字地球和无边界的地球。正像麦克尔道森(Michael Dawson)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在《虚拟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市场和信息高速公路》(Virtual Capitalism:Monopoly Capital,Marketing,and the Information Highway)中所说的:“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技术神话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这个有机整体将被一个新的‘电子共和国’(electronic republic)所代替。”他们认为,网络可以为消费者带来丰富的产品知识,由此会带来一个“无摩擦的资本经济”时代,也就是我们所阐述的“无边界的全球经济”时代。

    第一节“链接与搜索”——经济、文化壁垒被打破

    网络是一个把计算机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系统。所以,没有“链接”也就没有网络。也正是基于“链接”的思维,才使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提出者(1990~1991年之间提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参见www.w3.org/people/burners-Lee。在网络还没有走向公众的时候就开始浮想联翩:“万维网思想梦想的,是一个共同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信息共享,进行交流。普遍性是必需的,超链接可以链接到任何一个东西上,不管是个人的、本土的还是全球性的信息,也不管是草图式的还是精雕细刻的信息。这个梦想还有一个方面,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网络的普及已经使它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或者说事实上是现实的一个主要的化身),它映射我们的工作、娱乐与社会活动。我的梦想就是,一旦我们在网上进行交互活动,我们就可以运用电脑来帮助我们分析这些活动,使我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以及如何能更好地协同工作。”那是网络在全球普及之前的一个美丽梦想,也是用网络把全球“链接”得更加紧密的一种冲动。如今,这种冲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巨大力量,世界正在被“链接”成一张没有缝隙的网。

    如果说网络的链接使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那么搜索引擎就是我们畅游地球村的向导。搜索引擎的诞生在网络发展历史上的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它使网络的互动性功能得以实现。

    网络搜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1年,最早的搜索引擎是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开发的“亚奇”(Archie)。“亚奇”允许对网站上的文件名进行关键词搜索。1992年“Gopher”(万维网的先驱)的降临带来了“维罗妮卡”(Veronica)搜索引擎的诞生(Poulter,1997)。真正的转折是1994年,这一年万维网开始普及,目前流行的两类搜索服务——关键词搜索和主题目录就已出现(Poutler,1997)。第一个成功的全文关键词搜索引擎“网络爬行者”(Webcrawler)那时也诞生了,并且发展成为最成功的早期“网络机器人”(Web robert)之一。

    至今,搜索引擎已经发展成为网络的基本服务。我们试着用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搜索“搜索引擎”一词,在0.07秒内,仅简体中文网页中,就有9,490,000项符合搜索引擎的查询结果。这意味着9,490,000中文网站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而且,很多网站的个性化搜索可根据以往的搜索内容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通过了解搜索者的搜索历史和点击过的搜索结果,个性化搜索在经过确认后将与搜索者最为相关的特定搜索结果列在更靠前的位置。网络“搜索引擎”功能使网络之间的“链接”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类似Google这样的搜索网站,还有百度、3721等等。除此之外,像雅虎、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门户网站都具有强大的搜索和链接功能。

    网络搜索功能来自于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技术之上的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它把可以找到的网址搜集起来,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分类。用户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主题中寻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也可以输入所需要的关键词,让搜索引擎把相关的网址罗列出来。

    网络的搜索引擎使用户在数千万甚至亿万的URL和几十亿页文件中实现了“大海捞针”的梦想。搜索引擎像一个真正的商桥把消费者和企业紧密地连在一起,企业可以准确地把自己的产品信息和服务放在网站的“信息中心”,供消费者自由选择;消费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快速而又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和服务。搜索引擎就像一个中心枢纽,用户在网上冲浪时,会经常回到这里,因此“网络漫游”的方式逐渐被“中心与辐射”的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模式中,网上的“交通”是从一个中心枢纽开始的,当人们要去别的地方时,会先回到这个枢纽来。这种模式造就了信息交通的节点,这些节点是可以预知的,因而对企业来说,他在确定自己的消费群体之后就有了明确目标和针对性。

    搜索引擎强大的互动能力让网络更具经济使用价值,它使经济信息发布和营销不再盲无目的。一方面,搜索引擎大大提高了用户或消费者在茫无边际的信息海洋里找到他们所需要信息的几率,另一方面,搜索引擎也具备让商家掌握大量顾客信息的能力。它可以让商家通过“Cookies”这个“信息专家”了解到用户或消费者的相关信息——他们的兴趣爱好,在网上寻找什么,经常访问什么网站,在那里停留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商家营销的最关键的依据。

    由此可见,搜索引擎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一种现代的营销模式和手段,它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缩短成零距离,大大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使阻碍经济销售的壁垒逐渐消除。

    从经济、文化的全球性交往的角度上讲,网络的搜索与链接功能打破了国际壁垒,使经济、文化的国际边界变得模糊不清。

    第一,“链接”功能使全球经济和文化变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使经济、文化的边界相对消失,经济、文化的交互活动变成了零时空。

    网络强大的链接功能,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孤岛”连成一片,使远隔万里的“经济、文化单元”变成咫尺。只要你输入“经济、文化”二字,成千上万的经济、文化“门户”会同时向你开放,根本不需要“护照与签证”一样繁琐的手续。而网络的复杂“链接”也使成千上万的经济、文化港湾遥相呼应,也使成千上万的经济、文化河流超越河岸,汇成广阔的经济、文化海洋。

    因为网络的链接功能,使一些跨国企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紧密地链接在一起,实现了全球生产、服务、销售的网络链条。

    在商业领域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作为工业时代代表的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和波音公司,他们都纷纷开展了自己的互联网战略。2004年11月,两大汽车制造商福特和通用先后宣布将把他们庞大的采购部门转移到互联网上。从此以后,这两家公司的采购部门将通过互联网来和世界各地的供应商、商业合作伙伴以及顾客实行强大链接,使公司把全球的业务握在股掌之间。

    因为畅通的链接,两大汽车制造商实现了全球的无边界经营,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福特公司将其采购部门转移到网上之后,每年通过网上进行的交易金额将达到800亿美元。不仅如此,由于福特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多达3万多家,他们每年的销售总额在3000亿美元左右,通过福特公司建立的网站,这些公司之间可以互通有无,没有任何阻隔地建立业务联系,由此而带来的商机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同时,福特公司表示,欢迎其他汽车厂商加入福特公司建立的网站。在今后几年内,通过福特公司建立的网站进行的交易金额将达到2000亿美元。

    而对他们的主营业务汽车制造来说,网络链接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全球性让他们可以密切跟踪交易的每个步骤,更容易货比三家,挑选性能和价格最佳的零部件产品。据估计,仅此一项,这两家公司每年就能够节省20%左右的成本。这些都是“链接”的效率所致。

    其实通用电气的“链接”采购实行更早,在1996年,通用电气公司的信息服务部就开发了一个在线采购系统(TPN),使通用公司当天就可以收到供应商的电子标书。使用该系统给公司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比如,把采购部员工从烦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采购范围扩大,采购成本降低等。到2000年,通用电气公司所有的采购都将通过网络进行,采购零部件和MRO产品,总额达50亿美元,仅此一项就为公司节约5~7亿美元。

    波音公司的网络“链接”战略很早就开始实施,其出发点是为航空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维护飞机和经营航线所需的数据。其网站的主要功能是:零部件供应和技术支持。1996年11月波音公司首次在互联网上发布了零部件主页,航空公司通过这个网页订购了9%的零部件,同时客户可以直接上网了解产品价格、供货方式及订货状况。航空维护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波音公司的技术文档必须随时提供支持,这些文档包括各种图表、手册、公告等,单独一本手册就达3万页,这对于必须及时获得准确信息的机械师来说难度很大,而网络“链接”使这一困难迎刃而解。1996年波音公司的在线数据库开始启用,很快就有7500名使用者。1997年,一家航空公司失火,在事件处理中,波音公司的网上电子数据发挥了作用,客户通过网络到波音公司的电子图书馆查询了所需的全部技术文档,为事故处理赢得了时间。波音公司的网络“链接”给客户带来的最大便利就是: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和收入增长。

    在二十多年前,网络链接功能还是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的一个梦想,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个共同的信息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它实现信息共享,进行交流。普遍性是必需的,超链接可以链接到任何一个东西上,不管是个人的、本土的还是全球性的信息,也不管是草图式的还是精雕细刻的信息。”万维网思想的梦想已经变成现实,网络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它不仅“映射我们的工作、娱乐与社会活动”,而且还映射着全球经济的全貌,使经济在一个链接的网络里快速地穿梭。

    第二,搜索引擎把全球经济和文化纳入了同一个视窗,使经济、文化边界变得更加透明,实现了经济、文化信息传递的对称。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这就向传统的实地考察、传真、电话、信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以经济招商为例,传统经济社会里,政府、企业经常为招商活动而费神劳思,尤其是跨国界的招商,更是大海捞针,不知所措。到底有哪些企业适合自己的招商范围?这些企业的总体状况怎么样?这些企业分布在哪里?等等,一切都是未知数。在网络语境下,搜索引擎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只要你输入招商的主题词,会有上百、甚至上千页的信息出现在你的电脑视窗里,你想了解的所有商业信息就会一网打尽。这样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把自己的招商活动锁定在很小的范围内。

    搜索引擎同样使全球千姿百态的文化信息一览无余。你一点鼠标就可以知道远隔千里的巴黎剧院正在举办一场精彩的话剧演出。而且,它的地理位置、风景照片、交通指南、自然环境、民俗风情甚至演出时的天气情况等等,都会详尽地展示在电脑视窗里。如果你因为工作关系或者想节约一些经费,你不一定马上飞过去,你只需支付很少的线上服务费就可以通过在线视频直播欣赏到这场精彩话剧。

    你可能明天要到国家大剧院看一场莫斯科芭蕾舞团的演出,你想了解一下这个剧团的背景资料,网络上的搜索引擎完全可以满足你的愿望。这时,你也许正在埃及旅游,想知道一下金字塔旁边的人面兽身石像的更多背景资料,你立即打开笔记本电脑或者移动电话,马上可以搜索到大量有关这尊雕像的史料。总之,不管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上网的方式知道地球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文化动态和信息资料。

    网络语境下,搜索引擎像一面镜子,把全球经济、文化的组织机构、存在状态、运行机制、历史背景等纳入同一个视窗里,经济、文化的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描述更加逼真,交互更加透明,效率大大提高。

    “链接”让世界变成一张相互联系的网,“搜索”让这张网联系起来,它们让世界的边界逐渐模糊起来。

    第二节“复制与粘贴”——经济模式化与文化趋同化

    网络的“复制与粘贴”已经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的一种存储功能,它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给“本土”的经济和文化提供着“全球性”的典范。“复制与粘贴”在经济、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化的潮流,它们使网络像一个模子,把一些现成的经济、文化“母本”作为一种流行的范式广泛地“复制”、“粘贴”,导致全球经济、文化的雷同化,个性化边缘逐渐模糊。比如,网络经济的相互模仿与克隆,导致网络经济的模式化盛行。网络同样也导致全球文化快速交汇与整合,促使全球文化趋同化,使本土文化的“民族个性”逐渐消失。这是“边界模糊”的典型表现。

    一、.com“复制与粘贴”——网络经济模式拷贝盛行,

    运营共性化、雷同化,导致经济边界模糊在网络经济诞生的初期,.com好像是一个创造概念的“模子”,人们把某个.com最初“创造”的概念“复制”下来,“粘贴”到自己商业运作上面,这样,概念就转化成为一群人相互套用的模式。比如,电子商务大亨IBM一旦为企业提出一套成功的解决方案,在很短的时间内,这种几乎雷同的方案就会被其他IT公司以更低廉的价格套用在另外一个企业上。像目前盛行的网上银行、网上报税、网上保险、网上交易、网上医疗、网上购物、网上会展等等网络经济模式,最初就是被一些著名的IT公司成功地付诸在某一行业应用之后,被全球大大小小的网络公司争相模仿并稍加修正就推广到了全球的各个行业。不能否认,网络的“复制与粘贴”对一些成功经济范例的全球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复制与粘贴”也让经济模式化、雷同化,经济的个性边缘愈加淡化。

    因此我们把网络经济喻为模式经济并不过分。.com这个被规定为“商业概念”的域名,被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发现了它的价值,并开创出无数种新颖的商业模式,而且很快就能圈到钱。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特点,一旦有一种能赚钱的商业模式在网上浮出,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带动一大批类似网上企业的诞生。亚马逊(Amazon)带动了无数家网上书店的诞生;ebay创造了网上购物的模式;盛大、腾讯成为网络游戏的典范……IT行业曾经奔走相告这样的故事:一个乞丐(beggar)在碗上印了个“begcom”,每天的收入就比别的乞丐多得多;然后,乞丐在“beg”前面又加了个大写英文字母“E”变成了“Ebeg”,乞讨生意变成了电子商务,美元就源源不断;于是,一些投资商蜂拥而来洽谈上市,乞丐竟然也坐上了“CEO”的交椅。这个从地狱到天堂的幽默故事,却激发了不少人的网络创造欲,并且成千上万的人都争相拷贝一个模式:申请域名—建立网站—商业运作—包装上市。

    奥里利(O’leary)说这个过程体现了“吞并模式法则”(O’leary 1998),他认为在初创阶段,网络服务基本上是靠模仿模式生存的。尽管它们完全可能从不同的模式开始,但是,他们互相借鉴了成功的、广受欢迎的东西:数据库、服务、搜索操作,因而变得越来越类似。在门户网站发展过程中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像雅虎,Infoseek,网景和微软一开始都是怀着各自不同的意图、目的和市场定位来发展的,但是,在1997年到1999年间,在并购、相互服务推广和合作风潮中,他们全部转向使用并依赖于第一个门户网站——美国在线(AOL)所建立的一套基本框架。现在所有的门户网站看起来都非常相似,都是提供同样的5种基本免费服务:信息(新闻)、沟通(电子邮件和聊天室)、购物(网络零售和拍卖)、免费个人网页服务和在线游戏。在IT圈里这个现象被称为“网络的美国在线化”。先是一大批“门户网站”被克隆出来,接着又拷贝出一大批电子商务网站:B2C、C2C、C2B、B2B轮流上岸;垂直门户:IT、财经、招聘、旅游、拍卖等基本上一个路子,这些网络模型曾被业界人士总结成“网络经济的77种模式”(吕本富2000)。

    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那“77种网络经济模式”虽然已经“脱胎换骨”或基本消失:有的已经无影无踪,比如,WEBVANCOM;有的已经改头换面,比如,FREEMARKETCOM;有的已经面目全非,比如AOL;有的在进一步完善,比如eBay。但是,网络的“复制与粘贴”功能却丝毫未衰,全新的“77种网络经济模式”继续在网络经济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为全球IT公司提供了新的“模板”:

    1.B-B模式(1-5)。主要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通用电气和波音公司的网上销售模式;Intel、Cisco和Dell的电子商务模式等模式。

    2.网络金融(6-10)。主要包括Charles Schwab网上证券;Intuit网络银行服务;eCoverage网上保险等模式。

    3.网上销售(11-23)。包括亚马逊从网上书店发展到销售音乐、录像、电子产品和玩具的商业模式;Gap和Federated的网上零售业等13种模式。

    4.网络拍卖(买)(24-28)。eBay;Free Markets等模式。

    5.网络软服务业(29-39)。BizRate.com购物站点的评价和统计网站模式;TelSave.com的长途电话公司计划把地方、长途、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的接入都放在一张账单上以简化客户的生活;类似的网络软服务有11种模式。

    6.网络硬服务(40-44)。包括Yahoo!、Kmart Corp.、AOL与Circuit City Stores Inc的ISP服务;美国的HotJobs.com网上招聘服务以及服务器托管等模式。

    7.数字商品提供者(45-49)。包括Rowe.com一个卖知识的站点;Scour网站的内容服务等ICP模式。

    8.技术创新(50-55)。包括Corel、eSoft、V-One、Learn2.com、Santa Cruz Operation等公司的软件技术创新模式;Lakeclear.com的即时通信创新模式;Inktomi的搜索引擎服务等六模式。

    9.内容服务(56-63)。Hot Bot在搜索引擎网站服务上的创新;时代华纳与AOL的合并指出一个传统媒体的新方向——各种媒体的集成是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10.网络门户(64-68)。AOL、Yahoo和它的追随者的门户战略、Double Click广告垂直门户、Vertical Net综合垂直门户等模式。

    11.网上社区(69-77)。BabyCenter.com、儿童宜入的Yahooligans.com;地球观测台的www.earthobservatory.nasa.gov;火山世界的www.volcano.und.nodak.edu;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www.nation-algeographic.com等模式。以上资料来自2006年1月21日“七度空间”网页刊登的《77种网络经济创新模式》,本书作者对其进行了整合。

    网络经济的“复制与粘贴”功不可没,它带动了网络经济模式的全球性繁殖。比如,中国的网络发展几乎全盘拷贝了美国的模式。层出不穷的网络新概念中,几乎每一个都有其美国源头,如搜索引擎对应Yahoo(雅虎),门户网站对应AOL(美国在线),网上书店对应Amazon(亚马逊),电子拍卖对应eBay……

    COM的复制与粘贴创造了网络经济模式,也使更多的商业模式被“复制和粘贴”出来,与此同时,也抹杀了各种各样“Business”的个性边缘。这也许是6年前“77种网络经济模式”中的大多数都已终结的内在原因。而一些拷贝了国外模式而又能够自主创新的网络企业,却一直走得很好。如专注于QQ聊天的腾讯、网络游戏的盛大、网上就业的智联招聘,还有提供全面、及时信息的新浪、创造了崭新娱乐方式的联众、降低了交易成本的阿里巴巴等等。网络经济的模式化盛行也同样警示我们:模式化并非长远之计,要真正实现“本土化”生存,靠“复制与粘贴”只是死路一条,借鉴之后的创新才是光大之路。

    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的“复制与粘贴”盛产了许多模式的同时,也模糊了经济个性化发展的边缘。

    二、文化的“复制与粘贴”——认同危机:本土文化与

    全球文化融合,导致文化边界模糊文化具有认同的本质,而网络的“复制与粘贴”语境,导致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使文化认同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认同边界模糊。

    “认同”(Identity)是一个较有争议的概念,无论在心理学还是社会学领域,都受到了相当的关注。有学者认为:“认同性是一种预定人的社会角色功能,是一种传统的深化系统,它提供方向感和宗教性的支持,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同时又严格限制其思想和行为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中从文明认同结构的三个变种——“传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来探寻“世界体系的分裂和文化认同的形成”。他认为,“文明认同可能被概念化为行为、举止、规则和观念的整套节目结构,它们界定了同边陲相对立的中心的特征,是时间性和/或空间性的,并展示了更‘原初’的特征。”台湾元智大学李天铎教授在《想象空间与认同并裂:媒介全球化的后果?》中对文化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综合概述:首先,认同感的产生,必定是与外界互动而来的。霍尔(Stuart Hall)将认同的概念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时期主体”、“社会学主体”与“后现代主体”。在“启蒙时期主体”的阶段中,普遍认为人是与生俱来便有理性意识的,为统一(Unified)的个体;个体以自我为中心来诠释世界。

    “社会学主体”则认为主体的核心并非是自我意识和自觉的;人的自我认同是后天通过与外界世界互动而产生的,认同是联构内在个人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将个人缝合在社会结构之中。进入“后现代主体”,则涉及了一种非固定的、具有流动本质的认同观。主体与多义的、片断的社会结构互动之下产生了一种内在矛盾、朝不同方向拉扯的认同观。社会环境和结构对主体认同的型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次,认同具有层次上的差异。认同是一种心理机制,随着与主体互动之结构不同,认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程度与层次。普列斯顿(P.W.Preston)认为认同涉及了地域(Locale)、网络(Network)与记忆(Memory)三个层次与概念。再次,认同必由实践层面而观之。普列斯顿指出,认同研究所探究的是行为者(Agents)如何认知其自身为一政治集合体中的一分子、此种认知是如何在例行实践中被表达出来,以及它们如何在公共领域上被正式合法化的过程即方式。

    可见,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认同对变化着的环境和结构并非毫不动摇。不管认同怎么发生危机,而文化的根不会变化,文化的母本性结构永存,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文化本土性特征代代相传,一脉相承。

    网络的“复制与粘贴”功能为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充满矛盾、复杂多变的环境。这一条件下,各种文化的密集交汇,使不同文化“种族”相互碰撞,造成“全球性”与“本土性”的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甚至相互“克隆”,导致文化表征上的模糊。

    一是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交流融合,使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整合,导致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边界的模糊。

    网络开放的大门迎来了全球文化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宏大的全球文化景观:震撼视觉的全球影视文化几乎全被纳入了电脑视窗,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令人目不暇接:纪实主义、欧洲先锋派、新现实主义和好莱坞等不同时期的电影派别尽收眼底;弗拉哈迪、伊文思、雷奈、里芬斯塔尔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科波拉、安东尼奥尼、博格曼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导演争领风骚;从纪实电影《北方的纳努克》、《雨》、《桥》、《奥林匹亚》,到故事片《丢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广岛之恋》、《奥林匹亚》、《红》、《白》、《蓝》和《教父》系列;以至《泰坦尼克号》、《珍珠港》、《哈利波特》、《魔戒》以及《蜘蛛人》等好莱坞大片争奇斗艳。网络使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已经没有国界和国籍的区别。CNN的电视直播、真人秀、欧洲电视台的成人节目等已经无法封锁,甚至正在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24小时》也会成为世界各地影视迷们讨论的热点。再加上海量存储的影视评论、影视资讯和影视花絮所形成的观赏与鉴赏的互动氛围,使个人无法脱离全球影视文化语言的熏陶。在其他艺术形式上,网络同样也发挥了强大的宣教作用。诸如,网络已经成为人体彩绘、行为艺术等各色后现代艺术的全球传播平台。网络把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混杂在一起,使本土文化开始相互超越民族界线,互相渗透,民族间的文化隔阂开始化解。与卫星科技、有线电视、电影及商品等相比,网络比以上任何一种“媒介”都更大程度上干扰了文化主体对地域性的认知,使本土文化开始跨越国界,走向全球不同的文化舞台。

    不难看出,网络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荟萃的平台,它所形成的合力正在加速着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黏合的速度。网络的快捷传播功能使不同文化之间经过相互整合导致文化隔阂逐渐消除。在“复制与粘贴”中,因为网络的整合能力使各种文化形态交汇在网络平台上,而且还向网络之外的社会辐射。当网络打通一切之后,有两种情况开始出现:

    一是出现了全球性多元文化的同台亮相。我们非常熟悉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格莱美颁奖典礼”等美国大众文化仪式性活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庆典。二是出现了文化趋同现象。比如,在音乐方面,法国电影《蝴蝶》主题曲的主旋律与中国民族音乐《吉祥三宝》的旋律的相似性问题;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花儿乐队抄袭日本歌曲事件等等,这些都是网络开放语境下,本土音乐与国际音乐趋同化倾向的表现。

    网络加速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全球文化在相互渗透、相互吸收、相互模仿中走向趋同,使文化的边界开始模糊。

    二是全球文化本土化趋势加强。也就是全球文化流入本土之后受到地方化改造,从而导致文化边界的模糊。

    网络为本土文化提供了全球化的语境,同时,也为世界文化提供了本土化的“语法”。全球化把西方开放的、现代的文化渗透到“本土”的同时,本土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导致“全球性”与“本土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合。比如,行为艺术、人体彩绘艺术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它们都是开放的、甚至血淋淋的艺术,但是,它们被移植到本土门户网站之后,“网管”不可能听之任之,势必对其不适宜的部分进行修正,所以网民接受的都是本土化了的版本,已经属于完全具备本土认同资格的全球艺术了。从文化的意义上讲,网络尽管为本土提供了开放性的文化氛围,但是,这种文化氛围却不得不接受本土的搅拌。从饮食文化来看,进入中国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西餐了,它们已经被掺入了中国的饮食习惯和文化理念。不管麦当劳、肯德基怎么变着法子来诱惑小孩子,它推行的营销手段还必须遵循中国家长们的文化认同。

    对于网络本身来说,网络既是世界的,又是本土的。我国的几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等不都是在全球网络发展潮流中在本土崛起的产物?还有网络游戏、网上养宠、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能在中国广泛流行,都是西方网络文化的本土化改造的成果。

    随着网络语境下“全球文化本土化”的推行,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合理“内核”,比如诚信、理智、公义、同情、责任、礼仪、社群等语汇逐步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熏陶,网络文化的和谐、纯净、秩序的“认同”将会实现世界性的普及,这也是全球文化边界模糊的一种体现。

    第三节“多媒体和数据库”——经济、文化的物理

    界限模糊网络是历史的分野,是一块高耸的界碑。它巍然耸立,俯瞰人类信息传播的每一个脚印,是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集大成者。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不断扩大的沟通欲望,从而也创造了媒介。因为劳动的需要,人进行沟通;因为沟通的需要,人创造媒介。媒介注定成为人类沟通的重要桥梁。人类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飞跃,文化的繁荣,高效、快捷的沟通不仅更加必要,而且成为必然。伴随而来的就是沟通领域不断扩大,沟通方式千变万化,沟通媒介循序演变:从岩石、龟甲,到铜鼎,媒介的人为痕迹不断加深,文化生存价值增大;从木简、竹简、石碑到羊皮纸、牛皮纸、宣纸、铜版纸、黄草纸、新闻纸,造纸术使媒介实现了从依赖天然材料到人造材料的转变,也因为纸媒介的便携,也使人类传播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报纸、杂志和书籍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再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影,媒介电波化使信息传递声像并茂,人类传播再上一个阶梯。直到今天的网络,实现了媒介的数字化和一体化,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媒介的演变清晰地描绘出这样的轨迹:沟通的意图从被动的“无意识”到主动的“有组织”;沟通的手段从静态的“传递”到动态的“传播”;沟通的载体从天然的“媒介”到人造的“媒体”;沟通的渠道从分割的“条块”到系统的“网络”。

    网络使人类的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尤其是由通信网络、多媒体联机数据库以及网络计算机组成的一体化高速网络,保证了图、文、声、像信息的高速传输服务,使网络真正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实现了传统媒体的聚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使传统媒体的边界更加模糊。

    在网络多媒体传播中,“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高速公路”这个名称来自美国。1992年,美国参加竞选总统的候选人克林顿提出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的工业发达国家也都决定要加速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在美国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企业以及家庭之间,建立可以交流各种信息的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让各种各样的信息四通八达,使美国企业能更有效地交流信息,为发展经济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信息高速公路”也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1992年,当时的参议员、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法案。1993年9月,美国政府宣布实施一项新的高科技计划——“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旨在以因特网为雏形,兴建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使所有的美国人方便地共享海量的信息资源。

    紧随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欧盟、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纷纷效仿,相继提出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投入巨资实施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在世界范围内涌动。

    信息高速公路之“路”,是由光导纤维组成的光缆。一根细如头发丝的单股光纤,它所能传送的信息要比普通铜线高出25万倍;一根由32条光纤组成的、直径不到1.3厘米的光缆,可以同时传送50万路电话和50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一套32卷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用普通计算机网络传输,约需13个小时,而通过以光纤为骨干的信息高速公路,仅需4.7秒!

    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之“车”,是巨量的多媒体信息,包括电话通信的话音信息、计算机通信的数据信息、高清晰度电视和电影等的图像、视频信息。如此大的信息量,只有宽带的信息高速公路才能避免“网络塞车”。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电子购物、电子货币将实现从制造到流通的网络信息一体化。未来的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电子数据交换)、多媒体电子邮件、视频会议、远程办公(Telework)、计算机支持下的合作办公(CSCW),将为异地、异时或同时的协同办公提供可能,个人通讯系统(PCS)和个人数据助理(PDA)可以在移动中保持信息的畅通无阻。

    由信息高速公路作强有力支撑的“多媒体和数据库”,把全球的经济、文化纳入一个快速交流的通道,经济、文化的物理界限逐渐模糊。

    一、传统经济、文化的“条块分割”状态被打破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空间,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网络世界。在这里,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型业务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使我们的交往空间不断压缩。比如,不断升级的多媒体会议型业务、多媒体会话型业务、多媒体检索型业务、多媒体消息型业务、多媒体分配型业务和多媒体采集型业务等等,这些多媒体业务的商业应用使传统经济运行不断冲破地域和行业的“条块”局限,向广阔的方向拓展,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这是一条能够提供超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多媒体联机数据库以及网络计算机组成的一体化高速网络,它实现了图、文、声、像信息的快速传输,也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信息高速公路为亿万普通人展示了一幅诱人的画卷,使梦想变为现实:

    可视电话——闻其声见其人,变天涯为咫尺;

    网络购物——一网打尽天下商品;

    无纸贸易——精密的电子结算,无货币流通的时代将要到来;

    电视会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居家办公——工作与生活零距离;

    远程教育——没有围墙的大学;

    远程医疗——远隔千里,救死扶伤;

    网络游戏——心游万仞,惊鹜八极;

    视频点播——活色生香,耳目一新;

    知识点播——鼠标一点,汗牛充栋。

    总之,信息高速公路使传统经济、文化形态彼此隔离的“条块状”结构变成一个交互性的“网状”结构。经济网络化、文化数字化使我们成为“地球村”的一个来往自由的村民。

    二、文化传播媒介边缘模糊

    在传统文化传播媒体中,报纸、杂志、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对文本、声音、图片和视频等文化信息的传播各有侧重,只有网络才实现了这种多媒体的“统一”。网络多媒体系统的数据是由文本、语音、音频元素、视频元素和动画混合而成,完整的多媒体应用允许用户完整地或从这些元素中间切除任意的一部分,并将它们拼贴到新的文档、应用中,使文化的传播手段不再隔离分裂,各自为政。而且,网络把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内容打包成数据,在网络世界里自由流通。

    网络把各种媒体融合在同一空间里,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这个变化已经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的信息传输手段“统一”浪潮,即“媒体融合”。所谓“媒体融合”是指数字技术已经成为一切信息传媒形态的技术基础,它为与信息有关的一切产业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大众传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音像等)、通信(有线与无线),以及信息业(计算机与网络)因此而融为一体,基于统一的宽带系统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媒体融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融入网络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宣布,“因特网”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的诞生的确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传递信息的多极交流、受传互动、即时传递、海量传播、立体传播等特性,使它拥有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面对这一趋势,传统媒体的措施不是简单地抵制,而是积极主动地融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都开办了自己的网站。这些网站在信息传递上,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有利的互补。以中央电视台网站CCTV.com为例,它于1996年12月建立并试运行,定位为“以信息服务为主的综合媒体网站”。1999年1月1日网站全面改版后正式运行对外发布;2000年12月26日,正式更名为“央视国际网络”,简称“央视国际”。网站带宽目前为500兆独享,拥有网页浏览(WWW)、电子信箱(E-mail)、在线投票、在线主持以及在线订阅等多种技术能力,并提供Real及Win-media格式的视频点播功能。

    CCTV.com充分依托CCTV的资源,每日发布央视独家信息1000多条;具有丰富的网上视频资源,每日网上同步全球直播CCTV-新闻,CCTV-4,CCTV-9等频道电视节目,并制作30多小时多码流视频点播节目。CCTV.com开办有电视指南、主持人、视听在线、新闻、经济、军事、台湾、体育、足球、奥运、篮球、运动休闲、广告、国际中文、农业、综艺、环球、电影、电视剧、戏曲、舞蹈、音乐、国家地理、西部、教育、留学、科技、生活、健康、旅游等48个专业频道和英文版;即将推出少儿、动画、气象、文化、历史、民俗、书画、时尚等专业频道;创建了《网评天下》、《电视批判》、《在线主持》、《线上故事》等一批原创名牌栏目。CCTV406个电视栏目主要内容及其主创人员信息已实现网上传播,目前已上网栏目达到了268个,每年网络与电视在重大事件、大型活动、各类晚会、电视大赛、体育赛事、特别报道等直播互动200多场。央视国际网络(CCTV.com)是以新闻信息传播为主,具有电视特色的新闻网站,目前日均点击量超过2.8亿,日均访问页次超过2000万。2001年3月3日,CCTV.com正式建立了北美镜像站点,域名为:http://us.cctv.com/。“CCTV.com”确定了“以新闻、娱乐为重点的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是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联姻的成功范例。

    在报纸方面,《人民日报》的人民网也是传统媒体推行网络融入战略的典型事例。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布平台。人民网以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为己任,在保持《人民日报》权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特性,增强吸引力、可读性、亲和力。人民网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成为《人民日报》的坚强依托。人民网的前身为《人民日报》网络版,于1997年1月1日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2000年7月,网络版编辑部更名为网络中心;同年10月,正式启用新域名people.com.cn。人民网用中文(简体、繁体)、英文、日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等7种语言,采用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短信、彩信、博客等方式,向全世界发布信息。

    人民网在日本和中国教育网、科技网设有镜像站,并采用CDN技术,使全球网民都能方便快捷地登陆,人民网的国外读者特别是英、法、日、俄、西班牙、阿拉伯语读者正不断增加。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现拥有记者千余名,七十余个记者站遍布全球,合作媒体超过1000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人民网每天24小时滚动发布新闻,日信息更新量6000条左右。设有“时政”、“地方”、“国际”、“观点”、“经济”、“体育”、“教育”、“娱乐”、“社会”、“IT”、“海峡两岸”、“多媒体”、“图片”、“人大新闻”、“军事”、“生活”、“奥运”等40多个频道。截至2006年2月底,人民网已经拥有7700多个栏目,逾3万个新闻专题,拥有2000多亿汉字的资料库。“人民时评”、“人民热线”、“人民视点”等“人民”系列栏目,已成为人民网的特色而受到网民关注;1999年5月9日创办的中国网站的第一个网上时政论坛——强国论坛,注册用户逾40万,日均上帖量超过万条,被称为“最著名的中文论坛”;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信息中心联合创办的“中国人大新闻”专题网站,已成为了解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沟通人民群众与人大的重要桥梁;人民网开通了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台、港、澳地区的34个省级网站和5个城市网,逐步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中国地方新闻信息中心。《人民日报》报系的13报8刊均在人民网设有电子版,全世界网民每天早晨6点即可通过人民网查询当日的《人民日报》,并可随意检索。为了方便网民浏览、查询和反馈信息,人民网还推出个人化电子报纸订阅、免费邮件、资料库检索、在线调查等多种功能性服务。同时,提供新闻信息、政策信息、法律在线、短信服务等资讯产品。人民网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电视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全国数百家报纸杂志都把自己的内容摘要放在自己的网站上,电视、广播的在线直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媒体潮流。传统媒体融入网络之后,借用网络的诸多优势,传统媒体的传播触须进一步延伸。

    (二)网络媒体聚合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聚合特征。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报道、图片报道、声音信息、视频报道等传统媒体不可能兼备的报道手段。以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为例,新浪网主要提供网络媒体及娱乐服务;新浪网以打造世界各地中国人的全功能网上生活社区为发展方向;新浪网正在为全球8500万以上的用户提供全面及时的中文资讯、多元快捷的网络空间,以及轻松自由地与世界交流的先进手段。通过与国内外六百余家内容供应商达成合作关系,新浪设在中国内地的各家网站提供了三十多个在线内容频道。新浪及时全面的报道涵盖了国内外突发新闻、体坛赛事、娱乐时尚、财经及IT产业资讯,成为数以百万计中国互联网用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还有搜狐、网易、雅虎等门户网站,在传播上都体现着明显的“聚合”特点。主要表现在:

    首先,网络媒体以图文并茂的网页,兼备了报纸与杂志“信息总汇”的传播特征。

    网络媒体的各大频道明显体现了报刊的栏目特点,这些媒体最常见的栏目主要有:

    新闻中心:大多网络媒体的新闻中心与全国上千家媒体有着良好的合作。以对国内外大事全面、快速的报道赢得了很大的点击量,目前“上网看新闻”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体育频道:几大门户网站汇聚全球体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全面报道国内外体坛盛事。

    娱乐频道:第一时间报道娱乐圈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国内外明星的动态,已经成为网络媒体明显优势。

    科技频道:大多网络媒体都以丰富的合作媒体资源及厚重的新闻信息库,满足网友对信息产业和科技产品讯息应用的需求。

    财经频道:新浪、搜狐、网易等的财经频道依托与数十家国内外领先的财经媒体内容合作上的强大优势,致力于提供即时有效的综合财经资讯。

    汽车频道: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亮点,因此各大网络媒体都聚焦汽车,发布最新汽车新闻信息,为受众提供及时、全面的汽车资讯。

    房产频道:各大网络媒体基本上都以“新闻、交互、服务”为宗旨,为购房者、开发商和相关服务行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网络信息服务。

    女性频道:关注女性的生活、情感、心理是网络媒体的普遍特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主要频道基本涵盖了传统媒体所包括的所有传播内容,尤其是互动、共享、交互等优势使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更加突出。

    其次,宽带视频的迅猛发展、网络电视的应运而生,越来越显示出网络对传统媒体的聚合力度。

    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都推出了精彩电影片断、电视节目、DV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宽频网上电视台。

    过去在电视台上才能看到的视频节目,也进入了网络媒体。新浪的“宽频视频24小时”栏目像电视台一样开辟了包括CCTV新闻、热播剧场、优度影院、真实影像、相声茶馆、优度剧场等6个频道。在这些频道里可以全天候免费收看新闻、电影、电视剧、MTV甚至一些纪录片,不仅在视觉与听觉上与电视媒体极力抗衡,而且传播信息的及时性和现场感更是胜出一筹。

    与新浪网相比,搜狐网站的“搜狐宽频”不仅设有影视、明星、综艺、电视台、新闻等“电视”频道,而且还设有东方宽频、TVN直播、香港TVB专区、靓女频道、综艺节目、休闲游戏、欢腾游戏等娱乐链接。在搜狐宽频,电影、连续剧、动画、音乐、游戏、综艺节目在线直播下载、24小时电视直播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相比毫不逊色。

    由此可见,门户网站在经过几年的信息整合后,网络媒体逐渐从单一的文字图片信息传播向文字、图片、视频等综合传播过渡,聚合传统媒体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4年5月,中国第一家网络电视——央视网络电视在北京开播。北京通信的宽带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就可以点播央视网络电视的节目。它开播当天点击率高达68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3000人。开播后不久,网络电视的带宽又从100 M扩宽到了1G以上,更多的宽带用户能通过中国网通的宽带接入网络及流媒体平台以更快的网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内容,日访问量接近80万人次。此后,网络电视又分别在上海和江苏“落地”。这些试验,可以看做是网络与电视的聚合的起步行动。

    如果说,网络媒体开设宽频窗口是网络聚合传统媒体的一种趋向的话,那么网络电视的诞生,标志着网络与电视媒体的融合已经指日可待了。

    第三,网络媒体的眼球魅力正在分切着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的蛋糕。

    据2005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经超过1亿用户,这意味着网络的注意力将给网络带来更加可观的广告收入,也意味着,门户网站广告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可能要让出一部分地盘。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2006年网络营销新拐点来临,网络广告将达46亿元。迅速发展的中国网络营销正处于一个拐点。3月22日,PGM首席创新官Rishad在“新拐点新突破”论坛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PGM成立于2004年,掌控着两个媒体网络——星传媒体(SMG)和实力传播,可调动全球400多亿美元的媒体支出。2005年,美国网络广告收入轻松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12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超越了户外广告和商业类杂志广告,首次与广播媒体并肩而立。Forrester Research针对美国99家企业以及20家广告代理商的调查显示,将近85%打算增加网络广告预算。Rishad认为,在美国,以Yahoo为首的前十名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占网络广告总营业额的63%强,大网站基本上垄断了市场的话语权。预计2006年美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将达到5.4%。2009年网络广告市场比重将达到7.5%。

    网易销售副总裁江志强认为,网络广告的迅速提升,是由于支付和评估方式的变化。从美国网络广告局(IAB)对2005年上半年美国网络广告支出按不同定价分类的情况来看,在上半年58亿美元网络广告中,按效果付费占48%,按显示次数付费占40%,混合型付费占12%。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2004年预测,2006年美国网络广告费用支出将增长到166亿美元。目前,美国网络广告费用支出已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根据IResearch的调研,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为31.3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77.1%,是2001年的7.6倍,接近广播广告(34亿),并首次超过了杂志广告(18亿元),进入到主流广告媒体行列。艾瑞市场研究预测,到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57亿元。

    从剧烈变化着的广告市场来看,网络广告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分割有着咄咄逼人的势头。

    综上所述,门户网站正在以信息总汇、宽带视频、抢滩广告等优势聚合着传统媒体的各种传播优势。

    (三)“三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十一五规划写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但对中国电信业来说却迈出了一大步。它意味着叫喊了多年的“三网合一”已经踏上实质性进程。

    所谓三网合一即原先独立设计运营的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将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相应地,三类不同的业务、市场和产业也将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和行业的界限逐步变得模糊,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并以全数字化的网络设施来支持包括数据、话音和视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通信。

    三网合一在技术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可以使电话、数据和图像等业务信息都可以采用统一的数码传输、交换和分配。在未来的网络传送平台上,业务信息的种类将不再重要,网络将“一视同仁”,因此以三大业务来分割三大市场和行业的基本技术基础将不复存在。第二,光通信技术(特别是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为综合传送各种业务信息,特别是宽带图像和数据业务提供了必要的带宽和传输质量以及低成本。第三,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必改动或过多改动硬件就可使网络的特性和功能不断变化和升级,使现在的三大网络最终都能支持各种功能和业务。软件技术正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信息服务为中心转变,为“三网合一”信息时代的到来提供支持。上述三种技术的结合使三网在技术上逐渐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TCP/IP协议;电话、计算机和电视等终端最终将融合为统一的“三合一”终端,可以说“三网合一”在技术上已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简单地说,“三网合一”就是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一。这在1998年就已在国内提出,因为几年来中国电信业的纷繁复杂的变化,进展不很明显。从世界范围看,三网合一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从技术和经济因素层面看,三网合一也是必然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抢夺未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制高点,世界各国的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一些跨国信息产业公司展开了白热化的商业竞争。仅在1997年10月到1998年6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美国几个大型信息产业公司的三网合并与投资总额就达到1470亿美元。以AT&T收购TCI公司和兼并电信港公司为例。为了在未来的三网合一竞争中取得主动,AT&T公司在原来主要经营长途电话、无线通信、互联网服务的基础上,收购了TCI公司,这样AT&;T就具备了有线电视和高速宽带网的业务能力;在兼并电信港公司之后,AT&;T公司又获得了经营本地电话的能力。现在的AT&;T已经成为能够提供“一站购齐”服务的超级信息服务企业,业务范围覆盖长途电话、本地电话、移动通信、高速因特网接入、有线电视、声像娱乐等全部的传统“三网”服务内容。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整合以及技术进步的推动,未来的AT&;T将在新一轮的全球信息服务竞争中处于更加显著的优势地位。又如北电并购Bay、阿尔卡特并购Xylan等,都预示着传统电信制造商向IP领域的渗透。加拿大最大的CATV公司Rogers在1995年11月起开始提供商业性Internet接入服务;美国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商@HOME以6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网络门户公司EXCITE,这是业界首次发生在高速宽带接入服务商和网络服务商之间的并购。目前,国际上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如TCI、Nynex、CEY,通信公司如AT&;T、德国电信、Sprint,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如微软、Sybasel、Oracle、IBM、惠普等都在交互式电视技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已有相应的产品问世。如摩托罗拉的Cable Comm就可在CATV网上开展通信及其增值业务,可与公众电话网相连;GI公司的digcipherII和MPEG II设备可用于CATV网上数字电视的压缩。

    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设备上来看,三网合一已为时不远。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国外各大电信公司、计算机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互相争购兼并,从中可以看出“三网合一”是一大国际潮流。

    从传统媒体融入网络媒体,到网络媒体聚合传统媒体,以及“三网融合”的全球性潮流,都预示着文化传播媒介的边缘将变得更加模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