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书写载体的伟大变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纸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用的一种物品,无处不在。无论是书写、阅读,还是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纸。即使是现在的网络时代、电子媒介、无纸化办公,纸张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从我们学会写的第一个字、读到的第一本书,到考试答题、证件证书,全都是以纸为载体的。

    学习中,书本要用纸,考试要用纸,复印打印还要用纸。生活上,报纸、面巾纸、卫生纸,样样都是纸。生产上,纸包装、纸口袋,纸的副产品,就连我们使用的“钱”都是纸币。真是无法想象,没有纸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现如今纸张及纸制品的发展已经非常完善。印刷用纸、书写用纸、生活用纸;有颜色的、带香味的、高科技含量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精雕细刻。但最初诞生的纸却是简陋和粗糙的,即使这样,纸的发明仍然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和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

    (一)纸前书写载体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纸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书写和记事的材料,但是在纸产生之前,人们是怎样进行书写和记事的呢?

    在没有文字以前,远古的人们进行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手势,记事也只是凭借口耳相传,记忆传承。而后在上古时代,祖先学会了结绳记事。等到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就开始用文字来记事了。

    1. 甲骨

    我国发现的最早留有文字记录的材料是甲骨,多为龟甲和兽骨。其中龟甲多为龟的腹甲;兽骨多为牛的肩胛骨,也有羊、猪、虎骨及人骨。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占卜用的甲或者骨了,到了商代甲骨开始盛行,直到周初或者更晚仍有甲骨。商周时期的甲骨上契刻有占卜的文字——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左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殷人惯用甲骨来进行占卜和刻写卜辞。占卜时先在龟甲上或钻或凿出一些孔,再用火来烤这些孔,通过看它的裂纹来定吉凶。最后就在这些孔的附近来记载卜辞,文字简单,字体很小。每片甲骨一般能容五十余字,字数最多有达一百八十字的,其中包含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史料。但是由于甲骨的来源有限,刻字、保管、携带都不方便,所以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2. 金石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青铜器出现了,人们便开始把字铸在青铜器上,以此作为对记事材料的补充。青铜器的种类有很多,钟、鼎、盘、盂、尊、爵等,小的一二斤,大的几百斤或上千斤。在这些器物的内壁上或底部会铸有文字,这就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文字的内容多是对获得的荣誉、地位以及赏赐、赠送、交换土地的记录。除了青铜之外,有时还将法律条文的文字刻铸在铁器上,称之为刑鼎。这些刻有铭文的大型重鼎很多都成为传国之宝和权力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除甲骨、青铜器、铁器外,中国古代有时还会将文字刻写在玉、石之上,作为文献记录保存下来。1956年冬,山西侯马的东周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用红颜料朱砂写在玉版上的文书,古时叫做丹书。除朱书外还有写在极薄玉版上的墨书。石刻传世最古而且可信的,有秦国的十个石鼓上所刻的石鼓文,刻的是狩猎的诗歌。石鼓文是将文字以刀刻在石上,石质坚硬,不易腐蚀,故原则上可永久保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每到一处,都喜欢把他的功德刻在石上,以示纪念。石刻从汉代以后直到近代,一直流传,具有极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 简牍

    由于甲骨和金石的质地都非常坚硬,而且过于笨重,非常不便于书写和保管,所以应用的范围有限。在我国古代使用最多的材料便是简牍。简牍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把竹子、木头劈成狭长的小片,再将表面刮削平滑,这种用作写字的狭长的竹片或木条叫做竹简或木简,较宽的竹片或木板叫做竹牍或木牍。简的长度不一样,有的三尺长,有的只有五寸。

    经书和法律,一般写在二尺四寸长的简上。写信的简长一尺,所以古人又把信称为“尺牍”。每根简上写的字也不一样多,有的写三四十个字,有的只写几个字。较长的文章或书所用的竹简较多,须按顺序编号、排齐,然后用绳子、丝线或牛皮条编串起来,叫做“策”或者“册”。

    在通常情况下,著书立说、传抄经书典籍用竹简,因此简册成为书籍的代称,版牍多用于公文、信札之类。一般只在简的一面写文字,而且只写一行,一枚简多的写有一百多字,少的仅有几个字。写好的简用麻绳或丝、熟牛皮绳等进行编连,依简的长短,编捆的道数也不同,一般编上、下两道,也有上、中、下三道,个别长简还有用五道的。

    简牍上的字大多用墨书写,也有用朱笔书写的。简牍是中国早期的书籍形式之一。重量比金石轻得多,阅读和携带也较方便,竹木材料又价廉易得。由于这些优点,简牍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东晋末年由于纸的推广使用,简牍才逐渐被代替。

    4. 缣帛

    伴随竹木存在的另一种书写载体是缣帛——一种由蚕丝制成的丝织品。缣帛是一种高质量的书写材料,既轻便又好用,容字又多,精致美观,所以长期被用作书画的载体。但是缣帛价格昂贵,一般人无法承担,就连孔圣人都说“贫不及素”,这里的“素”,指的便是缣帛。汉代一匹缣帛(长约十多米,宽不及一米)的价格相当于720斤大米。另外,缣帛虽然美观方便,但也容易虫蛀腐烂,不容易保存。

    5. 国外古代的书写材料在纸出现以前,国外常用的书写记事材料主要有石头、纸草、金属材料、树叶、树皮和树皮毡、羊皮和犊皮等等。古代书写材料流行最广泛的是埃及纸草,这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在尼罗河流域,可高达6—10英尺。古埃及人把这种草切去根部与茎杆顶端的部分,将茎部从中间劈成两半,然后压扁,再将压扁的杆纵横交错地铺在平板上,共铺两层,在纸草上面滴醋,然后打平,晒干磨光,形成“纸张”,被称为“埃及纸”或“纸草纸”。

    羊皮和犊皮是西方国家使用较久的书写材料。前者用绵羊、山羊的皮制成,后者用流产或吃奶的小牛的皮鞣制而成。传说因为得不到埃及纸草,所以就制造羊皮来代替。羊皮后来成为欧洲主要的书写材料之一,古犹太人就用它来书写法律,波斯人也用它来记录国史,甚至文艺复兴后印刷术西传时还用以印刷书籍。

    自从文字出现以来,人类在近三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对书写载体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甲骨、金石、简牍都比较笨重,不方便携带。据说秦始皇一天阅读的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的简牍;缣帛虽然美观轻便,但是成本非常高,也不适宜大量书写。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这些书写的载体已经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物美价廉的新型书写材料,这就直接促成了纸的发明。

    (二)纸的发明

    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以植物纤维作为原料,在水中经过打浆、叩解,然后在网上交错组合,再经压榨、烘干而成。

    据考古发现,早在我国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麻质的纤维纸。1957年在西安市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被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不晚于汉武帝时期,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也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残片。这些发现都有力地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制作纸,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纸的发明虽早,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政府文书等仍然是采用简牍和缣帛书写的。

    (三)蔡伦造纸

    在我国造纸术的发展历程中,东汉时期的蔡伦是我们必须要提到的一位卓越的革新者。蔡伦,字敬仲,湖南耒阳人,我国古代著名的造纸技术专家。东汉和帝时任尚方令,专门负责监制皇宫用的器物。由于经常和工匠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 给了蔡伦很大的影响。在他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技术,扩大了造纸原料的来源,把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这些废弃物品都充分利用起来,降低了纸的成本,并且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使纸张为大家所接受。

    蔡伦发明的纸,是经过严格的程序制作而成的。《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蔡伦的造纸术。图上将各种造纸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纸浆,干燥后即可成纸。具体来说,大约经过五道工序:

    第一道:挫,将破布、树皮等原料剪碎或者切断,使其成为碎片和碎粒。

    第二道:捣,将挫碎的原料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加温,并加入石灰、草灰等物,再捣烂成浆。

    第三道:打,用木棒、石臼等工具将捣成糊状的原料捣打、碾烂,使其纤维分丝帚化,增强纤维间的结合力。

    第四道:抄,用水将碾打的纸浆稀释,然后均匀地摊在平整的木板、竹席或者其他物件上,再经水漂洗成薄片,使其附在木板、竹席之上。

    第五道:烘,将附在木板、竹席之上的薄片在太阳下晒干,或者用火烘干。

    蔡伦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纸,体质轻薄,色白柔软,能够折贴,又便于剪裁,很适合写字。制作的原料又是以废物为主,价格低廉,便于推广,工艺流程也不复杂,易于制造,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刘肇,汉和帝看后非常赞赏蔡伦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各地。蔡伦也因此而被奉为造纸祖师,受到后人的纪念和崇敬。

    纸的发明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蔡伦则是这一发明的总结和推广人,他的功绩在造纸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受到了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四)纸的发展

    蔡伦献纸之后,汉和帝下令在全国推广,纸成为了竹简、木牍、绢帛的有力竞争者,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到东汉末年,东莱有个叫左伯的人对以往的造纸方法作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纸张质量。他造的纸张洁白、细腻、柔软、匀密、色泽光亮、纸质很好,世称“左伯纸”,其中尤其以五色花笺纸、高级书信纸为上。东晋末年(404年),朝廷下令以纸代简,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则得到广泛的发展流行,成为官方文书的载体。3-4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广泛流传,普遍为人们所使用,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造纸区域也由晋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阳一带而逐渐扩散到越、蜀、扬及皖、赣等地。

    造纸的原料来源更加多样化。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的一些纸种,如抄写经书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在造纸的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复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晋时已发明了染纸新技术。染纸时,从黄蘖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浸染的纸叫染潢纸,呈天然黄色,所以又叫黄麻纸。黄麻纸有灭虫防蛀的功能。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贾思勰还专门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潢纸的技术。

    2. 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了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这一时期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的艺术珍品。

    造纸原料方面则以树皮使用最为广泛。主要是楮皮和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藤纤维造纸也广为使用,但到了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又无人管理栽培,致使原料供不应求,藤纸逐渐消失。而在我国南方一些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竹纸得到了迅速发展。

    隋唐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宣纸。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并不产纸,而是其周围各地产纸,都以宣城作为集散地,所以称宣纸。关于宣纸的诞生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缅怀之情,但经过多次试验都未能成功。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他得到启示,取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了成功。

    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用宣纸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部使用宣纸。

    隋唐时期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刷业渐渐兴起,印刷了大量的书籍,这就更加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所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层出不穷,开始普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 “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3. 宋元明清时期

    在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非常盛行,消耗量很大。宋代后期的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竹纸,需求之大可见一斑。就纸的产区而言,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为主要产区,最繁盛的地方首推浙江和四川两地。宋代竹纸在工艺上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兴盛,尤以福建发展最为突出,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这一时期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造出的纸也必然细密匀称,这就对纸的打浆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先前唐代用的施胶剂多为淀粉糊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则多用植物黏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的浸出液。这种技术虽早在唐代就已经开始采用,但在宋代以后才盛行起来,以致后来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在清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竹纸,其他草浆也有发展。在清末有些居民采用当地的野生草类植物来制造粗草纸。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等,种类繁多。而我国用蔗渣造纸则始于清末,《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就有关于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的记载。清代的草浆生产技术有了较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各地的造纸大都就地取材,使用各种原料,制造的纸张名目繁多。在纸的加工技术方面,如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各种笺纸也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比较推崇白质地和淡雅色质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清代的笺纸制作已经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如描金银图案的粉蜡笺、五彩描绘的砑光蜡笺、印花图绘染色花笺等等。

    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纸的用途也在逐步扩大,除了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早在世界上发行了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被称为“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都各具特色,非常美观,并且行销于海内外。

    经过宋元和明清时期数百年的发展,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技术已经相当发达,生产的纸张质量上乘,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古代科技发明的重要成果,为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造纸术的传播

    纸在我国诞生和大量生产后,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书写材料大变革。随着中外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交流,我国的造纸术开始向外传播。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日本。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不久,朝鲜和越南就有了纸张。原料纸浆主要从大麻、藤条、竹子、麦秆中的纤维提取。

    大约4世纪末,百济在中国人的帮助下学会了造纸,不久高丽、新罗也掌握了造纸技术。此后高丽造纸的技术不断提高,到了唐宋时,高丽的皮纸反向中国出口。西晋时,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纸技术。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全国推广,后来日本人称他为“纸神”。造纸术除了向东传播外,还向南传播到了中亚的一些国家,并通过贸易传播到了印度。

    8世纪中叶,造纸术经中亚传到了阿拉伯。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爆发战争,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的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造纸技术也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

    造纸术最早通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首先接触纸和造纸术的是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萨狄瓦,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纸厂在蒙地法罗建成,开始生产麻纸。1348年,法国在巴黎东南的特鲁瓦附近建立造纸厂。德国是14世纪才有自己的造纸厂。造纸技术传入英国比较晚,到了15世纪英国才有了自己的造纸厂。到了17世纪,欧洲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后,最先在美洲大陆建立了造纸厂,墨西哥造纸始于1575年。美国在独立之前,于1690年在费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纸厂。

    美国出版的《纸——进步的带头人》一书中写道:“从公元二世纪初中国发明造纸后,这秘密保守了很长时间,然后像蜗牛似的,缓慢地向世界传播。从亚洲(东部) 到巴格达、开罗、摩洛哥,已经历1000年,再经过400年才传遍欧洲,又过200年才到美国。”

    到了16世纪,纸张在欧洲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纸等。此后,纸便逐步在全世界流传开来。

    (六)纸的价值

    自从纸张出现以后,就成为人类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有效工具,从此,人们便可以简单便捷地书写文字、表达思想;可以使知识在平民百姓中得到普及和传递;可以让文学和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兴旺。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为人类大量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了条件,使书籍、文献资料的数量剧增,为我国的另一项重大发明——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纸对全人类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文化思想与学术技艺的传播交流,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纸的诞生,是人类书写载体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文字的理想家园,从此,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都有了进步的基石,所有的知识都有了传承的条件。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