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文化传播的革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们翻开书籍,打开杂志,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内容丰富,色彩缤纷。当我们走在街上,绚丽的广告牌,印有搞笑图案的服饰,无时无刻不在吸引我们的双眼。而这些精美的文字和图案之所以能够呈现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上,还要归功于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印刷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诞生到发展,印刷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一)印刷术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的书籍。手抄不仅费时、费事,而且又容易抄错、抄漏,书籍抄本的数量有限,更无法大批量复制,严重制约着信息的传播,给文化发展带来了阻碍,这种情况一直到印刷术的出现才得以改观。

    印刷术是一门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进行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印刷术最早始于我国隋朝的雕版印刷,后来经过宋仁宗时期的毕昇大力发展、完善后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到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印刷术的起源

    在印刷术诞生之前,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许多复制文字的技术,比如用印章在泥土和纸上盖印文字,用镂花版在纺织物或纸上取得重复的文字和图案,在石碑上拓取碑文等等。这些方法都是雕版印刷术发明的先导。

    1. 印章

    我国古代的印章是雕版印刷的源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直接的经验启示。印章是一种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如果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干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有些则是用力压印于纸上,令纸的表面有凹凸。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所用材料有铜、石料、骨料和木料等。早期的印章是用作家族的标志、地位的象征、饰物佩带或用作封泥。秦汉时,由于雕刻工艺的发展,反刻文字的印章已经非常普遍,人们还学会了用木戳在铜范和陶量器上印制铭文,有的多达数百字。

    在纸没有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黏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用印章进行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晋代著名炼丹家葛洪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时已用了四寸见方有120个字的大木印了,这样的印章已经相当于一块小型的雕版了。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方便得多。

    2. 印染

    中国的印染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纹图案,用染料将图案印在布上。中国的印花板有凸纹板和镂空板两种。早在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之前,我国就一直拥有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两件印花纱就是用凸纹板印制的。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印染工艺中,不仅有染有印,还有依稀可见的刷印。而这些织物的刷印,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3.拓印

    远在公元前2000年,重大事件的记载便已被镌刻于骨板、青铜、砖瓦、陶瓷、木料以及玉石之上,用以保存文字和图像,而镌刻长篇碑文最多的质材当推石料。

    东汉时期石刻流行,出现了刻字的石碑。有人看到互相传抄的书籍错误很多,就决定利用石碑来补救这个缺点。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和一些官员一道要求朝廷把一些儒家的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宣扬儒家思想。于是刻有七部儒家经典的46块石碑,竖立在了当时的最高学府——洛阳鸿都门外的太学前面,石碑上共二十余万字,分刻于正反两面,每块石碑高175厘米、宽90厘米、厚20厘米,工程历时八年,全部刻成。

    这样一来,许多人都赶去抄写石碑上的文章,或者拿着书去校对。石碑刚刚立起来的时候,每天都有一千多乘车辆,载着人前来观看摹写,车水马龙,十分拥挤。

    后来人们发现在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碎布、帛絮包扎成一个小拳头样的槌子,在石碑上轻轻地捶拍,使纸陷入碑面文字的凹陷处,待纸干燥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底白字,跟石碑上的字迹一模一样,这就是拓碑,复制下来的纸张称为拓片。这样复制的方法比手抄简单、便捷,而且更加可靠。人们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收藏和出售,使拓印广为流传。石碑越来越多,拓印的方法也越来越普遍。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加以拓印。这当然比把字刻在石碑上更加经济方便。

    拓印术的出现,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在纸上刷印的复制方法,已经具备了印刷术中的基本要素,是一套完整的、有刷有印的工艺技术。与雕版印刷相比,它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原版、纸、墨等条件,其目的也是大批量地复制文字和图像。然而,碑刻的文字是凹下的阴文,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阳文,复制下来的拓印品为黑地白字,雕版印刷品则为白地黑字。拓印品的幅面往往比雕版印刷品的幅面大,在速度上也远不如雕版印刷,所以拓印术还不能看做是一种印刷方法,而只是雕版印刷的雏形。

    (三)雕版印刷

    1. 雕版印刷的产生

    在印章、印染和拓印技术的相互融合、启发下,大约在隋朝,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

    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比如枣木、梨木等等。雕版时,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薄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覆上纸,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了纸上,印出了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一页书就印好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完成了。这种印刷的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的发明时间,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专家认为雕版印刷的起源时间在590—640年之间,也就是隋朝至唐初。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典型事迹,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当时民间可能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应该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2. 雕版印刷的发展

    到了9世纪时,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非常普遍。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炫卖”就是叫卖。这说明当时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距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这部《金刚经》卷首刻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纯熟,图文浑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浓厚匀称,清晰鲜明,刊刻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宋代的雕版印刷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繁多。技术臻于完善,尤其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成都刻印质量最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时22年,总计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以此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的规模之大。宋朝雕版印刷的书籍,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为人们所喜爱。

    雕版印刷术诞生之后,得到了广泛运用,历朝历代,上至官府,下至平民,制版刻书之风延续不绝,直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终结。雕版除用于印刷文字外,还广泛用于印制各种图画。宋代开始,雕版还不时用于印制纸钞。此外,除传统木刻雕版外,历史上也还出现过金属材料制作的雕版。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已经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与木版相比,金属雕版虽然坚硬耐磨,但制版困难,着墨性能不佳。因此,传统印刷中,使用的大都是木刻雕版。

    3. 彩色印刷

    雕版印刷在开始时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现在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交子”,即用朱墨两色套印的纸币。

    这种单版复色印刷的方法,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人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分版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

    当时,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县)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到16世纪末,套版印刷广泛流行,在明代获得了较大发展。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种套色技术与版画技术相结合,便生产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末《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都是古版画的艺术珍品。

    (四)活字印刷

    1. 活字印刷的发明

    雕版印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的速度,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雕版印刷也存在明显的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雕刻。第二,大量的版片存放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如果遇到印量少而又不需要重印的书,会造成版片的浪费。第三,印制过程中如果发现雕版有错别字,更改起来非常困难,需要把整块版重新雕刻。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雕版印刷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相当可观。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更加简便、更加经济的印刷技术。直到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家毕 总结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一种更先进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实行排版印刷,使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北宋平民出身的毕 ,用质细且带有黏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混合物,铁板四周围一个铁框,然后按照文章内容,在铁框内将要印的字依顺序排好,摆满就是一版。排好后将版用火烘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进行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以继续使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就叫做活字印刷术。

    为了提高效率,常准备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效率非常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每字制成二十多个活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次继续使用。为便于拣字,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胀变形,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问题,后改用胶泥。用这种方法在进行大批量的印刷时,效率非常高。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昇发明的印书方法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的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2. 活字印刷的发展

    元代著名的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随后发明了木活字,在他留下的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中记载了关于木活字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的方法。他将木字雕刻完成之后,用小刀修成一般的高低大小,排字时用竹片和小木楔加固,这种木活字的印刷、使用效果都很好。王祯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制了三万多个木活字,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就是留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做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王祯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可以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转盘排字方法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新。

    到明清两代,木版活字印刷更加盛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政府曾经用枣木刻成二十五万多个大小活字,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共计两千三百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版活字印书。

    木版活字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金属活字,铅、锡、铜都被用作造字的材料,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出现了铜活字,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16世纪初,出现了铅活字,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后,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广泛,大大提高了书籍复制和传播的速度,成为现代印刷术的鼻祖。

    (五)印刷术的传播与改进

    中国的印刷术诞生之后,朝鲜在10-11世纪首先从中国引进了雕版印刷,印制了很多书籍。元朝统治者在征服朝鲜后,中国和高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据朝鲜的文献记载“活板之法始于沈括”,也就是说朝鲜的活字印刷来自中国毕昇的发明。此后朝鲜设置铸字所,大力发展活字印刷,到了13世纪,朝鲜首先使用了铜活字,之后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对活字印刷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8世纪,我国的雕版印刷传入日本。日本至今尚保存有770年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16世纪前后在中国和朝鲜的影响下,开始了活字印刷,主要使用木活字。除汉字外,又依民族特点发展了日本假名活字。

    我国的印刷术不仅向东方传播,而且远播西方各国。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雕版印刷技术经中亚传到波斯,大约12世纪又由波斯传到埃及。波斯成了中国印刷技术西传的中转站,14世纪末欧洲才出现用木版雕印的纸牌和学生用的拉丁文课本。

    印刷技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马克思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称为“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中国人发明的印刷技术为现代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在中国发明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影响下,1450年前后,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用铅锡合金制作拉丁文活字和木制印刷机械,印刷《圣经》等书。当时,中国和朝鲜已经出现了铅活字,但古登堡不仅使用铅、锡、锑来制作活字,而且还制作了铸字的模具,因此制作的活字比较精细,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也很先进。不仅如此,他还创造了压力印刷机并研制了专用于印刷的脂肪性油墨。由于古登堡的一系列创造发明,对活字印刷的发展和在欧洲的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从而成为了举世公认的现代印刷术的奠基人,他所创造的一整套印刷方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

    为了进一步提高印刷的效率,1887年,美国人托尔伯特·兰斯顿发明的铸排机代替了手工排版。19世纪问世的采用滚动方式印刷机器代替了早期的平压式印刷机,为世界印刷业迎来了大发展。

    (六)印刷术的深远意义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传播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人类思想的进步带来了机会。现代文明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印刷术的应用和传播密切相关。

    1. 印刷术与书籍的传播

    印刷术诞生后,书籍的生产速度得到了较大提高,生产成本也明显降低,这些优势使书籍的产量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印本的大量生产,书籍留存的机会也增多了,减少了因为手写本收藏有限而遭受绝灭的可能性。

    印刷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书籍的外在形式得到统一,版面标准化、字体固定、校勘仔细,在雕版印刷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好版本。这些都使读者养成了系统的思想方法,使各种不同学科组织的结构方式得以形成。

    这些对书籍传播的思想结构、社会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等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社会变革,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2. 印刷术与教育的传播

    印刷术使书籍的数量增多,同时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的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便宜,图书不再是只有富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了,书籍普及使更多的人提高了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反过来又扩大了书籍的需求。这使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也因此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垄断的状况结束了。学术、教育从统治阶层中解放出来,更多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文学、艺术、科学的读物迅速增加。

    3. 印刷术与思想的传播

    由于印本的广泛传播和读者数量的增加,统治阶级对学术的垄断开始遭到世人的挑战。宗教著作的优先地位也逐渐被人文主义学者的作品所取代,新学问、新思想得到了建立、发展的基础。神学的垄断地位受到掌握着传播手段的人文学者的极大冲击,预示一场时代变革的来临。

    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它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为社会文化面貌的改变带来了可能,它将人类的经验知识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文明的甘霖撒播到每一个人的心田,至此,人类告别了蒙昧闭塞的时代,以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