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1840~1949)》,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姚曾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日〕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梁策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美〕史蒂夫·莫藤森:《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胡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朱荫贵、欧阳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美〕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和自卫队》,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美〕约瑟夫·拉彼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英〕巴里·布赞:《新安全论》,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英〕巴里·布赞等:《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研究的再建构》,刘德斌主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英〕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卡赞斯坦、基欧汉、克拉斯纳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O.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刘东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赫伯特·金迪斯等:《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研究中心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北京:中华书局,2008。
〔韩〕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亚的知识交流与历史记忆》,首尔: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
〔日〕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韩昇编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
〔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孙科志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专著
《朝鲜王朝实录》(卷一总书)《太祖实录》,首尔:国史编纂委员会,1971。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十七世纪中叶——一九四五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申时行:《明会典》(卷105)《主客清吏司·朝贡朝鲜》,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黄枝连:《东亚的礼仪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宋成有、汤重南:《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陆玉林:《东亚的转生:东亚哲学与21世纪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王传剑:《双重规制——冷战后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姚勤华:《欧洲联盟的集体身份建构》,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322),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潘畅和:《中日韩儒学比较论》,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
张骥等:《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李文:《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程又中:《国际合作研究丛书》(丛书总序),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崔立如:《东北亚地区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构想》,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刘德斌等:《东北亚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军、张乃和:《东亚史(从史前至20世纪末)》,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许吉:《朝鲜—韩国政治文化》,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俞新天等:《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张小劲等:《大国复兴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胡宗山:《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李敦球:《战后朝韩关系与东北亚格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秦亚青:《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俞新天:《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李宗勋等:《东亚中韩日三国文化之交融与葛藤》,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李卓:《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吴志攀、李玉:《东亚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黄大慧:《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
方浩范:《儒学思想与东北亚“文化共同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王晓波:《布什政府的朝鲜政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倭国日本传》。
《清季外交史料》卷十五。
《中外旧约章汇编》。
期刊论文
俞新天:《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
何芳川:《“华夷秩序”新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乔卫兵:《认同理论与国家行为》,《欧洲》2001年第3期。
金熙德:《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理念与论争》,《东北亚学刊》2001年第1期。
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
苗威:《华夷观的嬗变对朝鲜王朝吸收中国文化的影响》,《东疆学刊》2002年第3期。
李文:《韩国对东亚文化的“离异”与“回归”》,《亚非纵横》2002年第4期。
朴键一:《朝鲜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期。
陈龙山:《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10期。
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国际观察》2003年第4期。
武心波:《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第6期
姜运仓:《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
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
郭树勇:《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俞新天:《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
沈海涛:《东北亚区域政治学研究体系的建构与其他》,《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1期。
方长平:《建构主义:创新、意义及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7期。
方长平:《西方战略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到建构主义》,《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欧洲研究》2004年第1期。
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国际观察》2004年第2期。
杨勇:《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遗产》,《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杨军:《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封永平:《国家互动与认同转换》,《国际观察》2004年第5期。
金强一:《美日东北亚区域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
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
刘鸣:《国际体系与世界社会、国际秩序及世界秩序诸概念的比较》,《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崔志鹰:《“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观察》2004年第6期。
〔韩〕苏俊燮:《韩美同盟的非对称性析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夏建平:《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和平内涵——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建构主义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宋秀琚:《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理论”的不同解读》,《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
沈骥如:《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第1期。
王胜今、于潇:《从中日关系的深层矛盾看“东亚共同体”的未来——兼论东亚合作中的矛盾与竞争》,《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6期。
庞中英:《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外交评论》2005年第4期。
秦亚青:《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丁鹏等:《从温和建构主义角度谈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朱亚林、刘纪年:《集体认同和东北亚地区主义的构建》,《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
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
苏长和:《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世界政治研究——兼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
郭树勇:《论区域共识的制度化道路——兼论东亚共识的制度化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
陈玉刚:《欧洲的经验与东亚的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
石之瑜:《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4期。
〔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
〔英〕巴里·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谭再文:《美国式国际秩序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
夏立平:《近代欧洲国际体系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比较研究》,《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
郭锐:《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张洪奎、李霞:《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文化视角——打造区域合作的文化基础》,《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5期。
宋德星、董庆安:《观念视角下的美朝关系——美朝关系的建构主义解读及其缺陷》,《军备控制与安全》2006年第1期。
朱峰:《民族认同、国际意识与中国未来的发展》,《当代中国与世界》2006年第1期。
焦润明:《东北亚跨文化认同的前景、问题及其应对》,《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
刘永涛:《物质与身份:中美安全政治关系的可能走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刘永涛:《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安全与身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
韩东育:《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当代亚太》2007年第4期。
刘昌明、李昕蕾:《地区主义与东亚秩序的转型趋向》,《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
黄真:《文化合作论:价值与批判》,《国际论坛》2007年第4期。
陈奉林:《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世界历史》2007年第3期。
阮宗泽:《认同秩序:东亚可能的发展前景》,《亚非纵横》2007年第2期。
李影:《东北亚地区合作困境及其民族主义因素分析——以中日韩三国为例》,《新学术》2007年第5期。
李文:《构建东亚认同:意义、问题与途径》,《当代亚太》2007年第6期。
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期。
王元周:《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韩国认识》,《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
王秋彬:《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陈敏华:《从朝核问题看国家行为体的施动——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国际观察》2007年第3期。
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
段霞、羌建新:《东北亚安全共同体路径探讨》,《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6期。
孙霞:《东北亚地区安全的挑战与路径选择》,《国际政治》2007年第1期。
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5期。
宋超:《东亚地区集体认同建构的变量分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胡键:《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12期。
李慧明:《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身份》,《学术论坛》2007年第12期。
金强一:《东北亚合作问题研究的新视野:重组区域政治结构——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与东北亚政治结构》,《延边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林治华:《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及其在东北亚新秩序中的地位》,《当代亚太》2007第10期。
邱芝:《论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集体认同的建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年第4期。
谢桂娟:《21世纪东北亚文化融合的动因探析——中日韩三国文化的视角》,《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王庆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中日关系》,《当代亚太》2007年第5期。
戴扬:《东北亚区域合作: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7期。
韩东育:《东亚的心胸》,《读书》2008年第8期。
韩瑞、乔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日关系:现状及其路径分析》,《理论导刊》2008年第3期。
宋伟:《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卢璟:《华夷观念与文化优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刘永涛:《开放和兼容:重建东北亚地区秩序》,《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第1期。
钮菊生、孙广琦:《冷战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重构》,《国际观察》2008年第6期。
侯永军:《浅谈欧洲集体认同及其建构——在两种文化向度下的解析》,《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石冬明:《中日安全困境与东北亚安全机制》,《理论观察》2008年第6期。
李慧明:《国际社会的负责任大国——当代中国的身份诉求与实践建构》,《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郭良品:《华夷体系与集体安全体系的比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英〕斯蒂芬·陈、曹青:《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
金香海:《东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日本的历史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刘清才、戴慧:《超越冷战思维构建和谐的东北亚地区新秩序》,《东北亚论坛》2008年第1期。
门洪华:《东亚秩序建构:一项研究议程》,《当代亚太》2008年第5期。
孙吉胜:《语言、身份与国际秩序:后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5期。
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
安善花:《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3期。
郑永年:《中国国家间关系的构建:从“天下”到国际秩序》,《当代亚太》2009年第5期。
巩村磊:《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12期。
田庆立:《日本“亚洲身份”构建的困境及其抉择》,《日本学刊》2009年第1期。
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从丁韪良到陈顾远》,《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
韦红:《解析东盟共同体建设新思路》,《东南亚研究》2009年第5期。
朱虹:《共同文化认知是东亚一体化的基础》,《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刘强:《论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基于日本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的视角》,《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
孙英春:《东北亚文化传统的同质性与“文化共同体”远景》,《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
茹莹、宫玉振:《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与西方殖民体系的比较》,《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澳大利亚〕王赓武:《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
李秀石:《日韩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势》,《国际观察》2009年第2期。
谢桂娟:《影响东北亚文化融合的政治因素及路径分析》,《东疆学刊》2009年第3期。
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
徐秀军:《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当代亚太》2010年第2期。
石斌:《秩序转型、国际分配正义与新兴大国的历史责任》,《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2期。
于素秋、何鹏举:《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构筑中日关系的新平衡》,《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
金庄洙:《东北亚地区的民族国家认同、地区认同与对外认知》,《当代韩国》2010年第4期。
杨成、江凌飞:《东北亚的历史变局与中国的战略调整——以中日力量转移为线索》,《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
黄凤志、逄爱成:《德法和解历史对中日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借鉴与思考》,《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
梁云祥:《中日近代以来不同历史经历和发展道路对东亚地区认同的影响》,《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
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
韩志立:《批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秩序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1期。
谢桂娟:《东北亚国家集体身份的缺失及原因》,《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姜龙范、马晶:《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
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
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
张慧智:《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2期。
赵广成、付瑞红:《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
〔英〕巴里·布赞:《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国际政治》2011年第3期。
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
谢桂娟:《东北亚中日朝(韩)三国间身份的历史考察》,《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
外文资料
Kenneth Walts,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 Macmillan, 1977.
Samuel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mber, 1997.
Philip Gleason, "Identifying Identity: A Semantic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69, No.4 (March 1983).
Jean L. Cohen, "Strategy or Identity: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s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Research, Vol.52, No.4 (Winter 1985).
Paul Kennedy,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87.
Alexander Wendt,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2.
Ronald L. Jepperson, Alexander Wendt and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s,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National Securit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Kai Alderson, "Making Sense of State Socializ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7, No.3, 2001, pp.416-423.
Helge Hveem, "Explaining the Regional Phenomenon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in Richard Stubbs, Geoff rey R1D1 Underhill, eds1, Political Economy and the Changing Global Order, 3r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Chapter 201.
Peter J. Katzenste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d Politic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March 2009.
Yur-Bok Lee and Wayne Patterson, eds. , Korean-American Relations (1886-1997),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9.
Victor D. Cha and David C. Kang, North Korea: A Debate on Engagement Strateg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
Tony Smith, America's Miss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wid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Robert O. Keohane, et al. ,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John Lewis Gaddis, The Long 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William C. Wohlforth, The Elusive Balance: Power and Percep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 Ithaca, N. 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Glenn H. Snyder, Alliance Politics.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dew H. Kydd, Trust and Mistrus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2, 1978.
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Palmer, Norman D. , The New Regionalism and Asia and the Pacific,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1991.
Ruggie, John G. , Multilateralism Matter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4.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6, 1982.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pp.2-16.
Charles A. Kupchan and Clifford A. Kupchan, "the Promise of Collective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Summer 1995), pp.52 -61.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 Brown, 1977.
Robert Keohane, "Realism, Neorealism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 Robert Keohane ed. ,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 eds. ,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co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228-249.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Louise Fawcett and Andrew Hurrell, eds. ,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1997, pp.72-73.
David Shambaugh, "Asia in Transition: The Envolving Regional Order," Current History, Vol.105, No.690, April 2006.
Graham Evans and Jeffrey Newnhan,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Penguin, 1998, pp.209-210.
Richard Muir and Ronan Paddison, Politics, Geography and Behavior, London and NewYork: Methuen and Co. Ltd. , 1981.
Ole Wa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ter-Paradigm Debate," in Steve Smitll, Ken Bootll, and Mayysia Zalewski, eds. ,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9-185.
Ted Hopf, "The Promise of Construe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1, (1998): 171-200.
Jeffrey Check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50, (1998): 324-348.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rtin Grifiths and Terry Callagh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Fawcett and Hurrell. ed. ,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97.
Suganami H. , "Japan's entry in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ll H. , Watson A. ,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
Buzan B. , "From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structural realism and regime theory meet the English schoo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3.
Leszek Buszynski, Asia Pacific Security-Values and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4.
Chung-in Moon and Judy E. Chung, "Conclusion: Reconstructing New Identity and Peace in East Asia," in Dalchoong Kim and Chung-in Moon, eds. , History, Cognition, and Peace in East Asia, Seoul: Yonsei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ina and Japan: the facade of friend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
Leszek Buszynski, "Historocal Perspectives of Relationswithin Northeast Asia," in Tsuneo Akaha,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Northeast Asia: Nationalism and Regionalism in Conten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 1999.
B. Cronin, Community under Anarchy: Trans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muel S. Kim, ed. , The North Korea System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Palgrave, New York, 2001, p.100.
学位论文
徐斆:《东亚共同体的理论探索与路径选择》,北京:外交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蔡昆宏:《中共大国外交政策的国家利益分析》,台北:政治大学外交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
张琦:《国际秩序、地区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向前:《中国和谐外交理念视角下的亚太地区国际秩序转型研究》,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
张昭雷:《冷战后东亚国际秩序转型的中国因素》,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其他(网站、报纸、报告、论文集、电子文献等)
王晓秋:《十九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之比较》,2000年4月7日《光明日报》(C3)。
王屏:《九评日本政要否认战争罪责言行》,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评社香港讯/美国2007年2月3日《侨报》载文《中韩之争待良方》。
宋念申:《东亚,欧洲人首先创造的概念》,2008年12月12日《环球时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肖枫:《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将来也很难改变》,2010年5月10日《北京日报》。
《亚洲金融危机十年: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渐然确立》,2007年6月25日,15:43:30,新华网。
《韩媒称韩国软实力超中国为东亚矛盾最佳仲裁者》,2008年12月12日《环球日报》。
邓聿文:《朝鲜会走中国式改革开放之路吗》,2011年6月15日《联合早报》。
焦东建、孙峰:《俄远东为何频传涉华谣言》,2009年9月30日《环球时报》。
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2002年8月29日《环球时报》。
赵英:《21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大国关系》,. com.
金成镐:《研究会30年历史回顾与几点思考》,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
王屏:《重新认识东亚精神》,2004年6月18日《环球时报》。
汤一介:《反思中的西方学者看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2月4日《人民日报》。
刘琳:《朝鲜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考量与影响》,2008年7月31日《解放军报》第8版。
《综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