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过。参见谢桂娟《东北亚中日朝(韩)三国间身份的历史考察》,《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第57~63页。
[3]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69~86页。
[4]自秦亚青教授在《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理论体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一文清晰勾勒出三大流派的核心特征后,在国内国际关系学界“三足鼎立说”或“三驾马车说”就被普遍接受了。但在国外,建构主义能否成为主流国际关系至今仍存有争议。
[5]〔美〕莫顿·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薄智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页。
[6]建构主义的四大流派,即以阿希利为代表的一派为激进建构主义,温特一派则可称为主流建构主义;另外两派一是以拉吉为代表的现代性建构主义,既反对完成的后现代主义,也反对向主流理论的过分妥协,不期望构筑一个完整学说体系,而在一些具体的理论领域如国际权威、国际制度化、国际合法性、时间性与空间性对国际政治研究的意义等方面颇有建树,最后一派是女权主义建构主义,它与以上三派均有联系,但更多地偏向激进建构主义,它认为国际政治本质很大程度上是由性别化的男性统治、社会态度及其互动关系建构而成。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Emanuel Adler and Michael Barnet, 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转引自郭树勇、叶凡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1~6页。
[7]〔美〕卡赞斯坦、基欧汉、克拉斯纳主编《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33页。
[8]Ole Wa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nter-Paradigm Debate", in Steve Smitll, Ken Bootll, and Mayysia Zalewski, eds. , International Theory: Positivism and Bey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49-185.
[9]Ted Hopf, "The Promise of Construe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3, No.1, 1998: 171 - 200; Jeffrey Checkel, "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 50 (1998): 324-348.
[10]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3页。
[11]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7页。
[12]这是温特本人的看法。参见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7页。
[1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4页。
[14]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1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81页。
[16]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长征出版社,2001,第310页。
[17]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2.
[18]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8.
[1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4页。
[20]〔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0~224页。
[21]温特的这种观点已经受到了批评,如以杰弗里·切克为代表,认为温特理论没有指出国内政治在国际体系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温特的理论观点导致了对国内施动性的忽视,结果是建构主义虽然在奠定行为和身份理论的宏观基础(规范和社会内容)方面富有意义,但在微观层面上却相当疲软。温特理论无法系统地分析规范是怎样与施动者联系在一起的。
[22]〔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27页。
[23]对温特理论的这种缺陷,已经有学者在进行探讨。如《模因学与温特建构主义进程理论》一文,作者通过探讨模因学(即文化传播进化模式的新学问),尝试为温特的文化选择理论提供理论依据。参见尤国龙《模因学与温特建构主义进程理论——文化选择的剖析与探讨》,《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3期,第145~153页。
[24]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第69~86页。
[25]John J. Mearsheimer, "A Realist Repl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Summer 1995):92.
[26]Alker, "On the learning from Wendt," 转引自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1页。
[27]尤其是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它所关注的实践是欧洲中世纪的国际关系实践、威斯特伐利亚国际关系实践和北大西洋圈的国际关系实践。因此,这一理论与东北亚实践有不符之处是很正常之事,我们只是选择这一理论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而已。
[2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4页。
[29]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第176页。
[30]秦亚青:《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130页。
[3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4页。
[32]有学者把这种集体身份认同称为区域意识:“我们应将温特提出的普遍的集体身份概念具体化为以地理为基础的集体身份——区域意识。”参见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114页。
[33]郭树勇:《建构主义的“共同体和平论”》,《欧洲》2001年第2期,第18页。
[34]〔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85页。
[3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29页。
[3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1页。
[3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4页。
[3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4页。
[39]参见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115页。
[40]在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方面,有的学者对温特的建构主义大加批判。如宋伟在《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一文中,借用肯尼思·沃尔兹对建构主义所作的评论,认为“建构主义根本不能算作一种理论。如果所谓的理论根本没有解释力,那它就不能被称为理论。很难说建构主义能够解释什么,相反,它所提供的只是对整个世界看似充满希望的见解”。参见宋伟《国家认同与共有观念——对社会建构主义核心概念的反思》,《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第119页。
[4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3页。
[42]〔美〕赫伯特·金迪斯等:《人类的趋社会性及其研究》,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研究中心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9~10页。
[43]程又中:《国际合作研究丛书》(丛书总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1页。
[44]秦亚青:《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第13页。
[45]宋秀琚:《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理论”的不同解读》,《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第53页。
[46]秦亚青:《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第15页。
[47]〔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3页。
[48]黄真:《文化合作论:价值与批判》,《国际论坛》2007年第4期,第33页。
[4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89页。
[50]〔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90页。
[51]宋秀琚:《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合作理论”的不同解读》,《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第54页。
[52]〔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4页。
[5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29页。
[54]谢桂娟:《集体身份建构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互动关系》,《延边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48~53页。
[55]Alexander Wendt, "Ident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Yosef lapid and Friendrich Kratochwil, eds, 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6: pp.47-64.
[56]王秋彬:《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1页。
[57]杨青、赵磊:《东北亚安全与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新远见》2008年第9期,第84页。
[58]有关“东北亚”概念的提出,参见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向各主要强国提出的问题》,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83,第5~12页。
[59]Barry Buzan and Oley W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4;转引自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第17页。
[60]Leszek Buszynski, "Historocal Perspectives of Relationswithin North-east Asia," in Tsuneo Akaha. , 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North-east Asia: Nationalism and Regionalism in Conten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 1999.
[61]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79页。类似的观点还有,认为古代东亚国家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制的建立,就已经形成了区域意识,即国家超越了个人、民族和国家意识的一种群体意识。参见陈奉林《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世界历史》2007年第3期,第67页。
[62]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第17页。
[63]Martin Grifiths and Terry Callagh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Key Concept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p.274.
[64]盛唐时期,在东方已经出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东北亚区域朝贡关系体系。参见付百臣主编《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第3页。
[65]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80页。
[66]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19页。
[67]〔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190页。
[68]〔美〕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75,第50页。
[69]1619年俄国开始进入东北亚,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正式确认了沙俄作为东北亚国家的地位。参见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180页。
[70]〔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190页。
[71]需要指出的是,中俄之间虽然没有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但中国是以损失10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为代价的。
[72]日本外务省编《小村外交史》,原书屋出版,1966,第258页;转引自黄定天著《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222页。
[73]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188页。
[74]〔美〕彼得·卡赞斯坦:《区域主义与亚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第76页。
[7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第136页。
[76]陈玉刚:《区域主义与区域治理》,俞正樑、陈玉刚、苏长和:《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20页。
[77]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Fawcett and Hurrell ed. ,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97, pp.39-45.
[78]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7页。
[79]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欧洲》1999年第2期,第42页。
[80]当然也不排除某一历史时期国家之间的对等关系,如明朝时期。对此,笔者在后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81]谢桂娟:《东北亚中日朝(韩)三国间身份的历史考察》,《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第57页。
[82]虽然俄罗斯早在17世纪就已介入东北亚事务,但俄罗斯并没有加入到朝贡体系,不宜作为考察对象。1945年之前朝韩也没有分裂为两个国家,因此通称朝鲜。
[83]本章对东北亚国家集体身份的历史考察截止到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后的集体身份现状将在第三章论述。
[84]对此,李扬帆有较为详细的阐述,详见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第126~150页。
[85]韩东育:《东亚的心胸》,《读书》2008年第8期,第41页。
[86]一般来说,朝贡体系内国家间关系只发生在朝贡国与宗主国之间,朝贡国之间很少有来往,因此,这里所说的互动也只是朝贡国与宗主国之间的互动。
[87]何川芳:《“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第30页。
[88]五服制被看做朝贡体系的雏形,参见马大正《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43页。
[89]“习得”是建构主义的一个专门术语,是指身份形成的一种文化选择机制,在温特看来,身份及其相应的利益是习得而来的。行为体对自己的看法取决于他者对自己的看法或“评价”,是以他者为镜再现自我。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20页。
[90]《朝鲜王朝实录》(卷一总书)《太祖实录》,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1971,第11页。
[91]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第57页。
[92]申时行:《明会典》(卷105)《主客清吏司·朝贡朝鲜》,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571页。
[93]陈奉林:《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世界历史》2007年第3期,第68页。
[94]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第261页。
[95]日本的律令制国家,曾标榜自己是天下型国家,而将新罗、渤海作为藩属国。参见〔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中华书局,2008,第37页。
[96]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322),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第6725页。
[97]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322),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第6725页。
[9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322),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第6726页。
[99]杨军:《中国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38页。
[100]汪向荣、汪浩:《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第120页。
[101]〔日〕福田忠之:《唐朝之东北亚诸国观及东北亚诸藩国国际地位》,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第399页。
[102]梁云祥:《中日近代以来不同历史经历和发展道路对东亚地区认同的影响》,《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第50页。
[10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18页。
[104]杨勇:《东亚国际秩序的历史遗产》,《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第118页。
[105]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第10页。
[106]温特的三种文化是一种理想的文化模式,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承认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温特没有提及。但我们不能因为东北亚地区的演进逻辑不符合温特的线性发展逻辑就否认此时的东北亚世界存在共有文化这一事实。
[107]王晓秋:《十九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之比较》,2000年4月7日《光明日报》(C3)。
[108]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生成的可能和必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第10页。
[109]〔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贸易圈》,朱荫贵、欧阳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35页。
[110]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第137页。
[111]韩东育:《东亚的病理》,《读书》2005年第9期,第102页。
[112]李宗勋:《东亚传统华夷观念与现代自尊历史意识》,《东亚中日韩三国文化之交融与葛藤》,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第87页。
[113]〔日〕福田忠之:《唐代之东北亚诸国观及东北亚诸藩国际地位——以唐代各国争长事件为中心》,载于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第388页。
[114]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51页。
[115]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第31页。
[116]对此,尚会鹏教授还提出了天下体制下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第33、36页。
[117]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第29页。
[118]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第29页。
[119]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第166页。
[120]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第122~133页。
[121]杨军:《区域中国:中国区域发展历程》,长春出版社,2007,第155页。
[122]日本从607年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开始不再向中国称臣朝贡,大化改新后建立了成熟的律令制国家。中国第二次面临与自己地位平等的国家。参见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79页。
[123]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80页。
[124]不仅如此,此时的朝鲜也有了与中国对等的意识,如“朝鲜虽然在名义上无法摆脱明的诸侯国地位,但也自豪地认为自己是受天命而诞生的王朝。太祖以后历代王朝的庙号都使用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祖和宗,就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参见〔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孙科志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39页。
[125]〔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商务印书馆,1992,第12页。
[126]〔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孙科志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39页。
[127]汪向荣、汪皓:《中世纪的中日关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第269页。
[128]武心波:《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国际观察》2003年第6期,第64页。
[129]朱元璋:《皇明祖训·首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吏部》(第264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第167~168页。
[130]同年12月又派四万三千名的援军,但当时明朝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学界说法不一,韩国学界认为当时的明朝神宗不惜倾全国之力,动员几十万兵,出兵朝鲜。参见成大中《青城集》卷7《明隐记》,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编刊《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248册,2000,第477页;转引自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第61页。
[131]朴真奭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第263~271页。
[132]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59页。
[133]俄罗斯势力进入黑龙江流域后,清廷曾要求朝鲜派出部队协助清军驱逐盘踞在雅克萨的俄罗斯军队的战斗(此事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作“罗禅征伐”),朝鲜遂于1654年和1658年两次派兵参加“罗禅征伐”。参见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九册,孝宗五年二月条(孝宗九年三月条),第3835、3858页。
[134]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5页。
[135]尚会鹏:《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2期,第35页。
[136]刘德斌:《东北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第153页。
[137]例如,明末遗民身份的迷失与重新认同、郑氏集团的身份迷失与重新认同、南明身份的迷失。参见李扬帆《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3期,第135~144页。
[138]〔日〕林春斋、林凤冈:《华夷变态》,《东洋文库丛刊》(第十五),东方书店,1981,第1页。
[139]宋时烈:《宋子大全》(附录卷一九)《记述杂录之尹凤九》、《江上语录》,标点影印韩国文集丛刊(第115册),第569页。
[140]李种徽:《送某令之燕序》《修山集》卷1序。转引自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第310页。
[141]朴趾源:《热河日记·太学留馆录》,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1984年2月中文本,第619页。
[142]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80页。
[143]对此,李宗勋教授指出,以日本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观把朝鲜、琉球等国家或地区视为夷狄,强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因此形成了“中国的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但该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参见李宗勋《东亚传统华夷观念与现代自尊历史意识》,载于李宗勋等著《东亚中日韩三国文化之交融与葛藤》,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第98~99页。
[144]〔日〕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韩昇编译,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第8页。
[145]〔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中华书局,2008,第34页。
[146]〔日〕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中华书局,2008,第35页。
[147]《旧唐书》(卷一九九上),《倭国日本传》,第5340页。
[148]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45页。
[149]安善花:《近代日本中国观的双层构造及其东亚政策的矛盾性》,《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28页。
[150]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50页。
[151]〔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孙科志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39页。
[152]杨成、江凌飞:《东北亚的历史变局与中国的战略调整——以中日力量转移为线索》,《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第4页。
[153]Suganami H. , "Japan's entry in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ll H. , Watson A. , 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4:191.
[154]〔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196页。
[155]〔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231页。
[156]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哲学研究》2003年第7期,第22页。
[157]杨旭日:《自由主义与中国政治——李强先生访谈录》,贺照田:《东亚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学术思想评论第七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第428页。
[158]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深渊的标志。
[159]〔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307页。
[160]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3页。
[161]〔日〕丸山真男:《日本的思想》,东京大学出版会,1961,第9~10页。
[162]《随想·地动说之效力》,《丹斋申采浩全集》(改订版)下,第384~385页。
[163]《清季外交史料》卷十五,第1页。
[164]《中外旧约章汇编》(一),第404~405页。
[165]治外法权是西方列强遵循弱肉强食的逻辑,把欧洲主导下的国际体系行为准则强加给中国,代表着中国在国际体系中被动而不平等的地位。
[166]〔韩〕高丽大学校韩国史研究室:《新编韩国史》,孙科志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第198页。
[167]胡学雷:《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2期,第63页。
[168]后来日俄战争中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庇护意味着日本的西方一员身份得到了列强的认同。
[169]王秋彬:《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2页。
[170]李朋:《美国对东北亚国际事件的政策(1895~1903)》,《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195页。
[171]史桂芳:《简论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变及其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16页。
[172]私有观念也称私有知识,是建构主义的一个专门术语,指个体行为体持有而他人没有的信念,作为国家,自有知识往往来自国内或意识形态因素,是国家判断国际形势和界定国家利益的决定性因素。但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共有观念而不是私有观念。
[173]陈剑峰:《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第15页。
[174]梁云祥:《中日近代以来不同历史经历和发展道路对东亚地区认同的影响》,《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第53页。
[175]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62页。
[176]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62页。
[177]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第61页。
[178]Buzan B. , "From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Structural Realism and Regime Theory Meet the English Schoo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3, (3): pp.327-352.
[179]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449页。
[180]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449页。
[18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81页。
[182]〔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74页。
[183]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第110页。
[184]〔美〕马克·曼考尔:《中国在中心:对外政策300年》,纽约:自由出版公司,1984;转引自茹莹等《东亚朝贡体系的文化内涵》,《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53页。
[185]简军波:《中华朝贡体系:观念结构与功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第142页。
[186]威廉·A.卡拉汉:《制度还是伦理——欧洲和东亚区域主义的逻辑》,陈玉珃译,载于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第59页。
[187]〔澳〕王赓武:《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第24页。
[188]〔日〕松浦玲:《明治的海舟与亚细亚》,岩波书店,1987,第102页。
[189]盛邦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日本亚洲主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127页。
[190]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导言),商务印书馆,2004,第4页。
[191]〔日〕庆应义塾:《福泽谕吉全集》第8卷,岩波书店,1958,第30页。
[192]赵建民:《试论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东北亚论坛》2007年第1期,第111页。
[193]修斌、姜秉国:《1871~1881年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李卓:《近代化过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284页。
[194]孙中山:《在神户各团体欢迎宴会的演说(1924年11月28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6,第410~414页。
[195]《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第6页。
[196]石源华:《论大亚洲主义与东亚和平——兼论汪兆铭和平运动的历史教训》,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第16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文化的继承与扬弃——东亚共同体文化基盘形成之探讨”论文集》,2006年9月9日。
[197]日本的亚洲联合主张只限于强调亚洲平等合作的古典亚细亚主义,日本的亚细亚主义经历了由“兴亚”到“侵亚”的质变过程。详见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15页。
[198]安善花:《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3期,第71页。
[199]“三·一”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中朝联合抗日和朝鲜反日独立运动,制定相关支援政策的良好开端。参见金雄鹤《试析中国共产党对朝鲜反日独立运动的认识——以“七七事变”前为中心》,载于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347页。
[200]方晓:《朝鲜独立运动与东北》,《黑白半月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34年7月30日,第22页;转引自王元周《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韩国认识》,《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77页。
[201]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与中国关系史研究的新课题》,《东疆学刊》2012年第1期,第54页。
[202]郑信哲:《略论中国与南北朝鲜之间的相互关系》,朴英姬主编《韩国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第69页。
[203]参见〔韩〕金学俊《韩国问题与国际政治》(全订版),博英社,1987,第439页。
[204]郑信哲:《略论中国与南北朝鲜之间的相互关系》,朴英姬主编《韩国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第69页。
[205]〔韩〕金昊植:《二十一世纪的韩中经济合作》,〔韩〕《地域经济》1994年9月号;转引自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12页。
[206]《让友好合作与时俱进》,200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第3版。
[207]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47页。
[208]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148页
[209]安凌、万柏编著《韩国人在想什么》,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第141页。
[210]《韩国总统卢武铉就韩日关系告全国国民书(全文)》,
[211]李秀石:《日韩关系的现状及其走势》,《国际观察》2009年2期,第47页。
[212]本章主要考察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国家集体身份及区域合作的现状。这里的集体身份是比较高层次上的,即温特所主张的把“自我”归入“他者”的认同,不仅包括各国把自己作为东北亚区域一员的意识,也应该包括主导国之间建立合作共赢的共有知识,即树立地区意识至上的观念,把本国的利益与地区利益联系在一起。
[213]王秋彬:《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2页。
[214]Buzan B. , "From international system 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structural realism and regime theory meet the English Schoo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93, (3): pp.327-352。显然,巴里·布赞的集体身份与温特的集体身份概念是有区别的,如果说同为主权国家的东北亚各国已经形成了集体身份,这显然不符合温特所定义的集体身份逻辑。
[215]〔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第49页。
[216]章清:《晚清中国阐述“亚洲”所延续的“历史记忆”》,载于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亚的知识交流与历史记忆》,2009,第222页。
[217]章清:《晚清中国阐述“亚洲”所延续的“历史记忆”》,载于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亚的知识交流与历史记忆》,2009,第228页。
[218]宋成有、汤重南:《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第1页。
[219]孙歌:《东亚视角的认识论意义》,载吴志攀、李玉《东亚的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2页。
[220]庞中英:《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第30页。
[221]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第171~172页。
[222]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中华书局,2011,第185页。
[223]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352页。
[224]王屏:《九评日本政要否认战争罪责言行》,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3版。
[225]王屏:《九评日本政要否认战争罪责言行》,2005年6月27日《人民日报》第3版。
[226]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95页。
[227]〔韩〕李晋吾:《东亚文化的生态关系与合作方案》,转引自宋成有、汤重南《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第200页。
[228]胡学雷:《身份建构与利益转变——明治维新后日本身份变化的建构主义分析》,《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2期,第64页。
[229]石之瑜:《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4期,第27页。
[230]〔日〕兴梠一郎:《日本人的亚洲观》,《太平洋学报》1996第1期;转引自田庆立《日本“亚洲身份”构建的困境及其抉择》,《日本学刊》2009年第1期,第56页。
[231]“东北亚现状主要挑战者身份”既是朝鲜的自我身份定位,也是国际社会对其身份的认同,朝鲜之所以成为东北亚现状的挑战者,主要是因为朝鲜对既存的东北亚国际秩序不满,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或者认为自己有可能“受害”。因此,朝鲜要改变现状,而朝鲜改变现状的方式(触犯核禁区)是不理性的。
[232]郭锐:《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45页。
[233]李文:《中国的稳定发展与中日关系》,《当代亚太》2005年第7期,第18页。
[234]转引自韦民《论日本与东盟的相互认知及双边关系的演进》,《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第32页。
[235]〔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465页。
[236]〔韩〕李明博:《韩美同盟正迈向新阶段》,
[237]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第131页。
[238]谭再文:《美国式国际秩序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国际观察》2006年第3期,第53页。
[239]《韩国前总统卢武铉于2003年7月9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240]姜联军、匡国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41页。
[241]牛海彬:《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主义解读》,《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第1页。
[242]沈骥如:《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2页。
[243]陈龙山:《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前景》,《当代亚太》2003年第10期,第17页。
[244]巩村磊:《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2期,第12页。
[245]金强一:《美日东北亚区域战略与朝鲜半岛问题》,《当代亚太》2004年第9期,第24页。
[246]任东波:《民族主义与区域主义——论后冷战时代东北亚安全观念建构的双重困境》,《东北亚论坛》2005年第5期,第17页。
[247]赵虎吉:《比较政治学——后发展国家视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第333页。
[248]张乃和:《东北亚区域的历史透视》,《世界史》2011年第1期,第80页。
[249]有学者把这种秩序称为殖民秩序,即指近代西方将用武力征服的东亚大部分地区变成掠夺资源、输出商品和资本的势力范围,由此在东亚形成一种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殖民秩序。参见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第27页。
[250]梁云祥:《中日近代以来不同历史经历和发展道路对东亚地区认同的影响》,《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第52页。
[251]于国政:《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非经济障碍因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3期,第37页。
[252]王秋彬:《以英国学派视角审视东北亚国际社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4页。
[253]Michael Green, Japan's Reluctant Realism, 2001: 94-96.
[254]马兰起:《论东北亚区域主义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23页。
[255]Lee Heeok, "China's North-east Asia Project and South Korean-Chinese Ralation," Korea Journal (2005, summer).
[256]参见中评社香港讯《中韩之争待良方》,美国2007年2月3日《侨报》。
[25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60页。
[258]〔英〕巴里·布赞:《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81页。
[259]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第306页。
[260]李重焕:《山水》,《八城志(择里志)》,朝鲜古书刊行会,1910,第88页;转引自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第312页。
[261]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第329页。
[262]东北亚历史财团编《东北亚关系史性格》,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2009,第329页。
[26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4页。
[264]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古代的东北亚并不缺少同质性,如各国有共同的文化认同甚或是身份认同,尤其是共同的儒家文化底蕴在当今东北亚各国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265]崔万田:《社会资本与区域合作的关系——以欧盟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为例》,《当代亚太》2007年第5期,第39页。
[266]宋念申:《东亚,欧洲人首先创造的概念》,2008年12月12日《环球时报》。
[267]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被欧洲人视为命运共同体的东北亚,其内部却是纷争不断,难以走向整合。
[26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25页。
[269]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页。
[270]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页。
[271]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3页。
[272]〔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第182页。
[273]根据认同程度,秦亚青教授把与主导国际社会具有正向认同的国家称为现状性国家,具有零向认同的国家称为游离性国家,具有负向认同的国家称为革命性国家。参见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1页。
[27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105页。
[275]俞新天:《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215页。
[276]俞新天:《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230页。
[277]肖枫:《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将来也很难改变》,2010年5月10日《北京日报》。
[278]肖枫:《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将来也很难改变》,2010年5月10日《北京日报》。
[279]李宝俊、徐正源:《冷战后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50页。
[280]赵干城:《塑造身份认同与巩固战略基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演进》,《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第22页。
[281]朱立群:《观念转变、领导能力与中国外交的变化》,《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1期,第11页。
[282]Alastair Iain Johnston, "Is China a Status Quo Powe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7, No.4, Spring 2003: 5-56;转引自门洪华《中国:与国际体系互动中的战略调整》,《开放导报》2007年第5期,第63页。
[283]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9页。
[284]赵干城:《塑造身份认同与巩固战略基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演进》,《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1期,第25页。
[285]David Shambaugh, Power Shift: 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sm, University California Press, 2005: 9-10.
[286]〔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62页。
[287]肖欢容:《中国的大国责任与地区主义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46~51页。
[288]夏建平:《中国国家身份的建构及其和平内涵——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建构主义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8~120页。
[289]胡键:《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8期,第23页。
[290]Alexander Wendt, "Identity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Yosef lapid and Friendrich Kratochwil, eds. , 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6: 47-64.
[291]《胡锦涛主席在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
[292]《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李东燕《从国际责任的认定与特征看中国的国际责任》,《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第54页。
[293]王逸舟等:《中国是个“大国”吗》,《世界知识》2007年第1期,第23页。
[294]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155页。
[295]周桂银、段廷志:《日本战略文化的历史演进》,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战略外交》(第四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07,第53页。
[296]韩东育:《关于东亚近世“华夷观”的非对称畸变》,《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第15页。
[297]这种所谓的“华夷”的“华”是指占东亚统治地位的中国。但明朝被清朝取代后,日本认为“华”已被“北狄”(即清朝)控制,真正的“华”已被日本所取代,日本成为真正的“华”。
[298]刘强:《论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基于日本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的视角》,《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46页。
[299]以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帝国会议为标志,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转型的过程。参见王晓秋《19世纪东亚三国对外意识的演变和比较》,载于李卓主编《近代化工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52页。
[300]〔日〕和田守:《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载于李卓主编《近代化工程中东亚三国的相互认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第3页。
[301]代小丹:《日本身份认同的演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57页。
[302]李建民:《冷战后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与中日关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第4页。
[303]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58页。
[304]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359页。
[305]〔日〕小泽一郎:《日本改造计划》,日本讲谈社,1993,第104~105页。
[306]〔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472页。
[307]刘强:《论日本国家安全战略调整——基于日本战略文化和战略意愿的视角》,《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第48页。
[308]孙学峰、黄宇兴:《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秩序演变》,《当代亚太》2011年第1期,第26页。
[309]于素秋、何鹏举:《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构筑中日关系的新平衡》,《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第33页。
[310]Lowell Dittmer, "East Asia in the 'New Era' in World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ume 55, No.1, October 2002: 40.
[311]杨成、江凌飞:《东北亚的历史变局与中国的战略调整——以中日力量转移为线索》,《东北亚论坛》2010年第5期,第8页。
[312]Yukto Hatoyama, "A New Path for Japan,"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 2009.
[313]张小劲:《大国复兴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第182页。
[314]韩东育:《东亚的病理》,《读书》2005年第9期,第101~110页。
[315]王传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美韩军事同盟》,《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5期,第13页。
[316]〔韩〕苏俊燮:《韩美同盟的非对称性析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38页。
[317]庄起善:《世界经济新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第294页。
[318]韩彩珍:《东北亚地区合作的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第131页。
[319]〔韩〕金大中:《金大中哲学和对话集——建设和平与民主》,冯世则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第411页。
[320]马建英、韩玉贵:《论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第53页。
[321]李军:《试析卢武铉政府的“均衡者外交”》,《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2期,第34页。
[322]马建英、韩玉贵:《论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第53页。
[323]马建英、韩玉贵:《论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1期,第53页。
[324]王国培:《李明博力推四强外交 不做“三明治”》,2008年2月26日《东方早报》第A14版。
[325]王国培:《李明博力推四强外交 不做“三明治”》,2008年2月26日《东方早报》第A14版。
[326]张慧智:《中日韩东亚共同体构想指导思想比较》,《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2期,第15页。
[327]汪伟民、李辛:《美韩同盟再定义与韩国的战略选择:进程与争论》,《当代亚太》2011年第2期,第122页。
[328]朴键一:《朝鲜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第16页。
[329]集体自尊指一个集团(或国家)对自我有着良好感觉的需要,对尊重和地位的需求。集体自尊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集体自我形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30~231页。
[330]Samuel S. Kim, ed. , The North Korea System in the Post Cold War Era, Palgrave, New York, 2001: 100.
[331]夏安凌:《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第41~42页。
[332]2000年10月11日《解放军报》。
[333]钱其琛:《外交十记》,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57~160页。
[334]朱芹:《周边大国在交叉承认韩朝问题上的博弈》,载于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446页。
[33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32页。
[336]邓聿文:《朝鲜会走中国式改革开放之路吗》,2011年6月15日《联合早报》。
[337]邓聿文:《朝鲜会走中国式改革开放之路吗》,2011年6月15日《联合早报》。
[338]刘永涛:《重新思考朝鲜核问题:安全与身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3期,第45页。
[339]但被誉为俄罗斯国学大师的利哈乔夫院士却认为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东方国家。他说:“在俄罗斯文化的产生中,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起决定性作用”,“拜占庭文化给了俄罗斯基督精神的性质,而斯堪的纳维亚大体给了它军事部落的体制”。参见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转引自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33页。
[340]这一“东方化”道路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被迫的。这一东方化进程延续了两个世纪,直至17世纪末。参见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34页。
[341]帝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帝国一般仅指领土辽阔、统治民族众多、拥有持续传统的强大君主制政体国家。广义上的帝国范围要宽泛很多,只要是统治或支配的地域广阔,在国际上或某一地区强盛一时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帝国。此时的俄罗斯无疑是狭义帝国的典型。
[342]赵广成、付瑞红:《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析论》,《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8期,第32页。
[343]李立永、徐茜:《俄罗斯国民性格的二律背反及成因简析》,《俄罗斯研究》2004年第1期,第80页。
[344]〔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第147页。
[345]张骥等:《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第569页。
[346]〔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第226页。
[347]黄定天:《中俄关系通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第67页。
[348]黄定天:《东北亚国际关系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第244页。
[349]赵英:《21世纪初中国面对的大国关系》,.
[350]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兴起的欧亚主义思潮,他们强烈反对欧化,认为横跨欧亚大陆的“欧亚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欧亚世界,其文化也是非欧非亚的欧亚文化。借此他们宣称俄罗斯是欧亚国家,应该走自己的道路——欧亚主义道路。参见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35页。
[351]焦阳、曹阳:《政治文化视阈下俄罗斯与欧洲关系》,《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6期,第23页。
[352]崔台岗:《俄罗斯对东北亚地区形成共同体的立场及其条件》,《当代韩国》2004年秋季号,第20页。
[353]焦东建、孙峰:《俄远东为何频传涉华谣言》,2009年9月30日《环球时报》。
[354]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254页。
[355]冯玉军:《西方为何排斥俄罗斯》,2002年8月29日《环球时报》。
[356]张建华:《新旧俄罗斯的相遇与歧路——欧亚主义视野下俄罗斯复兴之历史思考》,《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2期,第37页。
[357]丛鹏、张颖:《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外交特点》,《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57页。
[358]庞大鹏:《国家利益与外交决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第61页。
[359]丛鹏、张颖:《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外交特点》,《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60页。
[360]丛鹏、张颖:《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外交特点》,《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第60页。
[361]朝韩属于例外,朝韩仍然处于霍布斯文化状态下的敌对身份。
[362]Kent E. , "Calder, China and Japan's Simmering Rivalry," Foreign Affairs, Vol.85, No.2, 2006:129.
[363]当然中日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国实际上是既非朋友也非敌人的关系。
[364]〔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第14页。
[365]郭树勇:《论区域共识的制度化道路——兼论东亚共识的制度化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20页。
[366]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376、377页。
[367]赵银亮:《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分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第56页。
[368]"China and Japan: the Facade of Friendship,"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5, No.5.
[369]于铁军:《国际政治理论与中日历史问题》,《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期,第25页。
[370]王毅:《亚洲区域合作与中日关系》,《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59页。
[371]199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转引自俞新天《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157页。
[372]金熙德:《21世纪日本对美、对亚外交的抉择》,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36页。
[373]金熙德:《21世纪日本对美、对亚外交的抉择》,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39页。
[374]金熙德:《21世纪日本外交的抉择》,《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第5~20页。
[375]〔日〕沟口熊三:《中国的冲击》,东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5页。
[376]〔日〕山田朗:《历史修正主义的克服》,高文研,2001,第10~11页。
[377]〔英〕巴里·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第4页。
[378]沈骥如:《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1页。
[379]〔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79页。
[380]〔菲律宾〕菲德尔·拉莫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挑战、机遇与潜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第63~64页。
[381]肖刚:《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不对称性与应对之策》,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84页。
[382]Yeo Lay Hwee, "Japan, ASEA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ast Asian Community,"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ug.2006, p.270;转引自肖刚《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不对称性与应对之策》,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84页。
[383]〔英〕巴里·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第3页。
[384]〔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第1页。
[385]〔英〕巴里·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第3页。
[386]朴昌根:《全球化与中韩两国的应对及合作》,朴英姬主编《韩国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第14页。
[387]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506~507页。
[388]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506~507页。
[389]〔韩〕金大中:《金大中哲学和对话集——建设和平与民主》,冯世则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第411页。
[390]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79页。
[391]王生:《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243页。
[392]参见2004年6月17日《参考消息》。
[393]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97页。
[394]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97页。
[395]《韩中进入战略合作伙伴时代》,韩国广播公司2008年5月29日,转引自魏志江等《“冷战”后中韩关系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第122页。
[39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90页。
[397]王生:《韩国外交的美国情结与现实抉择》,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250页。
[398]金成镐:《研究会30年历史回顾与几点思考》,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463页。
[399]赵传君主编《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经贸·政治·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17页。
[400]转引自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73页。
[401]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303页。
[402]于滨:《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9页。
[403]于滨:《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2页。
[404]中俄关系发展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两国关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尝试达成这样或那样的条约。而《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处于无条约状态20年之后,两国签订的面向21世纪的新条约。参见赵华胜《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中俄关系》,《俄罗斯研究》2001年第3期,第2页。
[405]2001年7月17日《人民日报》;转引自俞新天《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第106页。
[406]Beijing Review, January 2-8, 1995: 12.
[407]于滨:《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6页。
[408]《综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409]赵传君:《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5页。
[410]刘桂玲:《冷战结束以来俄日关系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第42页。
[411]钱峰:《日俄关系新动向(综述)》,200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第6版。
[412]钱峰:《日俄关系新动向(综述)》,2000年4月24日《人民日报》第6版。
[413]姜龙范、马晶:《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55页。
[414]姜龙范、马晶:《韩俄政治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57页。
[415]〔韩〕李明博:《绝非神话》,金镇宝译,北京出版社,2006,第225页。
[41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99页。
[417]戴扬:《东北亚区域合作: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7期,第83页。
[418]这一点从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中可见一斑。
[419]当然,“价值观联盟”(“民主国家联盟”)只是一种构想,要真正形成期望中针对中国的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尚需时日。参见黄大慧《日本的“价值观外交”与中国》,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71页。
[420]〔日〕东来:《族性迷信与历史的意义》,《读书》杂志编《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263~271页。
[421]金成镐:《研究会30年历史回顾与几点思考》,载于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主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第465页。
[422]秦亚青:《东亚地区主义:可能性和形式》,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8页。
[423]张燕军:《东亚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与地区一体化》,《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30页。
[424]Peter Katzenstein, "Why is There No NATO in Asia? Collective Identity, Regionalism, and the Origin of Multilateral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56, No.3, Summer 2002;转引自魏玲《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外交评论》2006年第1期,第49页。
[42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29页。
[4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31页。
[427]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428]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33页。
[429]刘琳:《朝鲜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考量与影响》,2008年7月31日《解放军报》第8版。
[430]牛海彬:《东亚地区主义的建构主义解读》,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第114页。
[431]〔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01页。
[432]合法性是国家对共有文化内化的最高等级,其含义是指国家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处于被迫,也不是出于利己的考虑,而是认为规范具有合法性,因此自愿主动遵守规范。在温特看来,以合法性方式再造的文化形式最稳定。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99页。
[433]B. Cronin, Community under Anarchy: Trans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7.
[434]〔英〕巴里·布赞:《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国际政治》2011年第3期,第116页。
[435]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2-138.
[436]如亨廷顿就曾将日本文明看做独特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后代。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第29页。
[437]〔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中译本序言,第1~2页。
[438]〔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孟胜德、刘文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第462页。
[439]〔日〕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中文译本序言。
[440]胡礼忠、汪伟民:《东亚文化圈:传承,裂变与重构——“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会述评》,《国际观察》2004年第2期,第76页。
[441]李文:《韩国对东亚文化的“离异”与“回归”》,《亚非纵横》2002年第4期,第28页。
[442]〔美〕史蒂夫·莫藤森:《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关世杰、胡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104页。
[443]刘昌明、宋超:《区域合作中文化因素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第3期,第79页。
[444]对此,已经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自我约束并不在四个变量中起决定性作用,共同命运才是集体身份形成的关键变量。参见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108~126页。
[445]张度:《比较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意识:共同命运对集体认同的关键影响》,《当代亚太》2011年第4期,第113页。
[44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350页。
[447]唐世平、张蕴岭:《中国的地区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9页。
[44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77页。
[449]郭洁敏:《当今国际关系中文化融合的新趋势》,《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第54页。
[450]汤一介:《反思中的西方学者看中国传统文化》,2005年2月4日《人民日报》。
[451]转引自俞新天《东亚文化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第52页。
[452]〔英〕斯蒂芬·陈、曹青:《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第71页。
[45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第129页。
[454]参见Mark Korrkrobst, "Argumentation and Compromise: Ireland's Selection of Territorial Status Quo Nor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1, No.1, Winter 2007: 69-98。
[455]这里借用了卡赞斯坦著作的题目。卡赞斯坦将地区,尤其是欧洲和亚洲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单位来进行分析。参见彼得·卡赞斯坦《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与欧洲》,秦亚青、魏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转引自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8页。
[456]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11页。
[457]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第11页。
[458]阎学通:《国际政治与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28页。
[45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译者前言,第19页。
[460]杨丹志:《东亚安全困境及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9期,第25页。
[461]〔英〕巴里·布赞:《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王江丽译,《国际政治》2011年第3期,第116页。
[462]〔英〕巴里·布赞:《全球化与认同:世界社会是否可能?》,王江丽译,《国际政治》2011年第3期,第116页。
[463]巩村磊:《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第12期,第12页。
[464]刘群艺:《东亚经济一体化思潮的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第115页。
[465]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唯一的协商平台——六方会谈,因2009年4月朝鲜的退出而至今仍未开启。六方会谈能否重新启动,何时启动,令人关注。
[466]杨青、赵磊:《东北亚安全与合作学术研讨会综述》,《新远见》2008年第9期,第83页。
[467]石源华:《后朝核阶段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走向》,《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第57页。
[468]金淳洙、韩献栋:《非传统安全合作与东北亚安全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中日韩环境安全合作进程的评价》,《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第71页。
[469]〔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译者前言,第19页。
[470]Robert Jervis,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 No.2, 1978: 167-214;转引自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第30页。
[471]郭树勇:《论区域共识的制度化道路——兼论东亚共识的制度化前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19页。
[472]如张小明在《中国与东北亚共同体建设》一文中,把中国、日本和韩国看做本地区的核心国家,指出中日韩三国理应在促进地区共同体的建设中发挥主要作用。参见张小明《中国与东北亚共同体建设》,《东北亚研究》2005年第2期,第13页。
[473]因为韩国在东北亚的身份定位比较明确,就是做东北亚地区的均衡者,而中日两国在东北亚地区的身份定位都不是很明朗,所以这里只讨论中日两国在东北亚的身份定位问题。
[474]韩爱勇:《东亚新秩序建构的认同视角——基于文明转型与地区主义的考察》,《国际论坛》2012年第1期,第29页。
[475]王嵎生:《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11页。
[476]刘群艺:《东亚经济一体化思潮的历史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第114页。
[477]姜运仓:《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国际观察》2004年第4期,第61页。
[478]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531页。
[479]曹中屏、张琏瑰:《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第534页。
[480]以前它是在东盟与中日韩“10+3”框架下,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从2008年开始单独举行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并形成一种对话与合作机制。参见刘清才、刘文波《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32页。
[481]刘清才、刘文波:《东北亚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33页。
[482]张蕴岭:《世界区域化的发展与模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318页。
[483]梁云祥:《中日近代以来不同历史经历和发展道路对东亚地区认同的影响》,《日本学刊》2010年第1期,第49页。
[484]俞新天:《东亚认同的发展与培育》,《当代亚太》2007年第4期,第3页。
[485]张小明:《美国与东亚国际体系的变迁》,黄大慧主编《变化中的东亚与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299页。
[486]沈海涛:《从近代日本中国人看东北亚民族认同与和谐的实现》,郑毅主编《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第163页。
[487]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第93页。
[488]〔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前言),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34页。
[489]陈玉刚、陈晓翌:《欧洲的经验与东亚的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5期,第24页。
[490]《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第39页。
[491]《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国际研讨会主要观点》,《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9期,第39页。
[492]景桂兰:《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难题及出路选择》,《理论学习》2008年第9期,第60页。
[493]参见李文《东亚合作的文化成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第197页。
[494]唐彦林:《东亚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24页。
[495]参见秦亚青主编《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第124页。
[496]〔英〕巴里·布赞:《中国到底有多重要》,2006年3月31日《环球时报》第17版。
[497]〔英〕巴里·布赞:《中国到底有多重要》,2006年3月31日《环球时报》第17版。
[498]成中英:《世纪之交的抉择》,知识出版社,1991,第173页。
[499]转引自金德湘《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与西方的“黄祸论”》,《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第13页。
[500]〔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学林出版社,1966,第1、151页;转引自张骥等著《国际政治文化学导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第196页。
[501]谢桂娟:《建构主义逻辑与中国和谐世界外交》,《延边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45页。
[502]张立文主编《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6~49页。
[503]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China Rising: The 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Global Response," in Quansheng Zhao and Guoli Liu eds. , Mananing the China Challenge: Global Perspectives, Abingdon, Ox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10-11.
[504]秦亚青:《和谐世界:中国外交新理念》,《理论参考》2007年第5期,第22~23页。
[505]〔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1页。
[506]〔英〕斯蒂芬·陈、曹青:《文明秩序之辩:第三世界视角下的国际文化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第67页。
[507]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第351页。
[508]盛邦和:《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学林出版社,2003,第37~51页。
[509]潘畅和:《中日韩儒学比较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第1页。
[510]方浩范:《儒学思想与东北亚“文化共同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11页。
[511]潘畅和:《中日韩儒学比较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第58页。
[512]潘畅和:《中日韩儒学比较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第107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