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玻璃器-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单色玻璃器

    单色玻璃器是用一种颜色的玻璃吹制或模制而成的器物,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单色玻璃器绝大多数为光素体,也就是无花纹装饰。只有少数在肩部或口部做其他颜色的装饰。单色玻璃器一般以造型优美、质地晶莹和颜色纯正取胜。如红、蓝透明玻璃器晶莹剔透,酷似红、蓝宝石;无色透明玻璃器透亮清澈,好似水晶一般;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器温润柔美,有如羊脂白玉;黄色不透明玻璃器柔和明丽,好似新鲜的鸡油。单色玻璃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或质朴高雅,或热烈华贵,令人赏心悦目。乾隆年间,玻璃的颜色已高达三十多种,有白、红、黄、绿、蓝、紫等基本色,更多见的是各种中间色和过渡色,如涅白、娇黄、湖蓝、腊黄、草绿、翡翠绿、橙、粉红、玛瑙红、砖红等色,构成了一个个晶莹剔透、美艳夺目的玻璃器精品。

    如清雍正黄玻璃橘瓣式渣斗,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模制,属摆件,即陈设玩赏品。高9.9厘米,口径9.7厘米。喇叭口,大而外侈,似盛开的菊花,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呈橘瓣状隆起,形似倭瓜,腹与足连接处内束,圈足。通体为不透明橘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橘瓣状。颜色艳丽,俗称“鸡油黄”,均匀、纯正、洁净,成色难度极大。此器造型秀美,堪称清代早期玻璃器精品。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渣斗又名奓斗、唾壶,用于盛装唾物。如果置于餐桌,则专用于盛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小型者也用于盛茶渣,因此也列于茶具中。

    (二)套色玻璃器

    套色玻璃器是玻璃成型与雕刻相结合的复合工艺。做法有两种,都以单色玻璃为胎体,其一是在表面满套其他颜色的玻璃,之后运用琢玉的方法在表层上琢刻出阳纹图案。其二是用烧熔的有色玻璃棒直接在胎体上粘贴,做成花纹,之后稍加打磨即可。这种做法可以作出多姿多彩的器物。套色玻璃工艺始于康熙年间,但目前所见最早的传世作品是乾隆时期的。套色玻璃的主要品种有白套红、白套蓝,此外还有黑套红、黄套绿、绿套蓝等。套色玻璃既有色彩搭配的和谐之美,又有浮雕的立体效果。其制作虽然极费工时,又很复杂,但却有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在玻璃艺术史上是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它的特点有三个:一是颜色丰富,在色度的纯净、色别的多样、色调的搭配上取得了飞跃性的突破;二是层次丰富,不仅体现在凹凸相间的空间差别上,而且不像过去贴花或堆花,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和器物上的附属品,而是脱胎换骨,与器物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了,既有颜色的深浅搭配或强烈对比,又有留白与纹饰的空间比例,无一不在匠师的构思之内;第三是立体感强,浮雕效果显著,有的已经近于圆雕。

    如清乾隆黄套红玻璃荷花纹缸,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高9.3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8.5厘米。圆形,收口,腹下部略收,平底,形状近似于钵。通体以淡黄色玻璃为胎体,外套半透明红色玻璃。腹部饰通景夏日荷塘图,散布的荷叶、盛开的荷花及莲蓬亭亭玉立于水波之中,数只蜻蜓和蜜蜂飞舞空中。此缸质地精纯、构图疏朗、高贵典雅,为乾隆时期玻璃器珍品。外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古币式款。

    如黄地套绿玻璃瓜形盒,清代玻璃器,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器高4.7厘米,瓜形,属小件玩赏品。器分盒盖、盒底两部分,整体合拢后形成一个扁圆甜瓜形器。器胎用淡黄色玻璃制成,胎中呈现出黄为主、红为辅二色相间的搅丝纹。胎外套饰绿色透明玻璃,呈花叶形状,覆在甜瓜形胎上。黄色的甜瓜、绿色的花叶、叶上爬着的甲虫浑然一体,造型逼真、立意巧妙、工艺精湛。

    又如白套红云龙纹玻璃瓶,清乾隆年间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高29.5厘米,口径9.5厘米。此瓶以涅白色玻璃做胎,紫红色玻璃套饰。口沿为喇叭状,细颈,腹阔大下垂,矮足,平底。瓶口饰弦纹一周,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蔓草纹和如意云纹,腹部为如意云龙戏珠图,间饰云纹,近底处饰莲瓣纹。胎质润泽,造型典雅,纹饰华丽精美,堪称玻璃器中之精品。瓶底双方框内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三)搅胎玻璃器

    搅胎玻璃器有两种工艺:有胎工艺和无胎工艺。有胎的先用一色玻璃造型,再用半熔状的其他几种有色玻璃条在表面旋转,贴出花纹。无胎的是用两色或若干种颜色的玻璃吹制而成。其中有两种颜色对等使用的,在吹制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旋转,呈现出有规律的旋转花纹。还有以一种颜色为主,加少许其他颜色的,在吹制过程中,形成带状或云雾状不规则的花纹,令人有玄妙神幻之感。搅胎玻璃也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之分,各有各的艺术特色。

    如彩丝旋纹玻璃撇口瓶,清乾隆年间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20.8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7.2厘米。瓶口外撇,呈喇叭状,颈部较细,腹部阔而圆,下有撇足。瓶的外壁由白、蓝、红三种相间的颜色组成螺旋式的条纹带。口、足均为绿色,绿中又有蓝光闪烁。瓶底镌刻“乾隆年制”楷书款,等距离分布在足内边侧。此瓶制作工艺复杂,先用白色玻璃吹制成型,然后飞速在白色胎体外缠绕蓝、红条状玻璃料,放入模子内继续充气,直至最后成型。瓶口和足部先用掺有蓝料的绿色玻璃制成,加热后再与瓶体黏合。此瓶纹饰新颖,流动感强,华而不俗,令人目为之眩,神为之动,堪称清代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搅胎捺金星玻璃葫芦式烟壶,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5.4厘米。此壶以紫色玻璃为胎,器身被吹制成葫芦形,上小下大,底部内收,器物表面绕有细微的蓝、黄、绿色条纹,并且还点缀有零星的片状金星料斑点。整器精妙异常,华贵而不媚俗,富丽而不繁缛,清丽典雅,气度不凡。此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技巧要求非常高,要在将玻璃吹制成型的同时,运用搅丝的技法,不断地把蓝、黄、绿色玻璃料丝不规则地缠绕在器物表面,呈现出缠丝玛瑙所具有的特殊效果。与此同时,还要在玻璃胎中捺入片状的金星料,使之呈现出星光闪烁的效果。由于鼻烟壶体积很小,因此制作难度更大。此壶属

    于国宝级文物。

    (四)缠丝玻璃器

    缠丝工艺源于西方,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制作缠丝玻璃器始于乾隆时期,是以西洋玻璃器为参照物,并由西洋人亲自制作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和重视西方传教士们带来的科技知识,并把一些传教士派到清宫内廷工作,例如纪文、汪执中被安排在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可以把他们所掌握的技能发挥出来。这样,西方玻璃技术得以引进和使用,大大推动了清朝玻璃业的发展。传世的乾隆时期的缠丝玻璃器仅见玻璃瓶、碗等少数器皿。缠丝玻璃器虽有实物,但其技艺未能流传,仅知其与搅胎玻璃器近似,但有区别。

    如清乾隆缠丝玻璃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30.4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8.5厘米。通体以无色透明玻璃为胎,吹制而成。表面用白色玻璃条互相缠绕,纤细均匀,呈螺旋状布满器身,一气呵成,均匀如丝,其间找不到任何衔接痕迹。可谓技法高超,匪夷所思。此器壁薄体轻,材精形美,色彩素雅,别具一格,在玻璃器物中极为罕见。

    (五)描金玻璃器

    描金玻璃器上的描金工艺由髹漆工艺中描金漆技法移植而来,是在一色玻璃器的表面用泥金描绘出花纹图案。描金工艺特点是玻璃器流光溢彩、富丽华美、宫廷色彩浓厚。

    如枫叶纹描金蓝色玻璃盘,唐代玻璃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唐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胎薄厚均匀,高2.1厘米,外口径15.8厘米,内腹径12.5厘米,边沿宽1.6厘米。此盘浅蓝色,盘中央蓝色较重,向外逐渐变浅。腹面描金装饰,边沿满铺金色,形成金色宽边。腹中以细线绘制枫叶纹图案,向心八叶对称。外圈以链环及短斜线填满盘面,装饰手法借鉴汉唐铜镜格式。此盘以描金装饰,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用品。此盘在地宫中埋藏千余年,盘上有脱金现象,细线描金处存留尚属完整。此盘为玻璃器中的珍品,为研究唐代玻璃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六)戗金玻璃器

    戗金玻璃器上的戗金工艺由髹漆工艺中的戗金漆技法移植而来,做法是在一色玻璃器表面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花纹图案碾琢出纤细均匀的凹槽,然后在凹槽内打金胶,上金箔,成为金色图案,使玻璃器显得富丽华美,流光溢彩。

    如清乾隆粉红色玻璃戗金缠枝花纹三式,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清宫旧藏。炉高7.6厘米,口径8.6厘米;瓶高12.7厘米,口径2.3厘米;盒高3.7厘米,口径6.6厘米。三式由炉、瓶、盒组成。炉为双耳,三足,炉内置铜镀金胆,供燃香之用;瓶为马蹄式;盒为圆形。三式均以粉红色玻璃制成,上饰戗金缠枝花纹。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此器小巧精致,醒目亮丽,为戗金玻璃器中之珍品。

    又如透明玻璃戗金盖碗,清宫旧藏。通高7.3厘米,口径10.7厘米。圆形,平底,有盖。通体由无色透明玻璃制成,盖及碗外壁纹饰相同,均阴刻戗金如意云头纹和蕉叶纹。此碗质地润洁,光泽度好,金彩奕奕,明净华丽,堪称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蓝玻璃戗金烛台,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蓝色,最上面是圆形小碗,正中有一铜制蜡扦,其下有一圆管形立柱,柱下为大口径浅盘,浅盘下又有一圆短柱,管状,最下面是覆碗式高足。整器比例匀称,造型周正稳重,做工精细。器表有线刻阴文图案装饰,为缠枝莲花纹和卷云纹,纹内戗金,显得雅洁高贵,别有风趣。

    (七)金星玻璃器

    金星玻璃是一种在黄褐色玻璃体内蕴涵着细细的、金光闪闪的结晶颗粒的玻璃。制造方法与其他玻璃器不同,要先在坩埚内将金星玻璃烧成块料,然后运用琢玉的方法雕琢成器。金星玻璃的烧造技术源于欧洲,乾隆六年(1741年),清宫玻璃厂在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烧成了中国自己的金星玻璃,并雕制了许多赏玩玻璃器和实用玻璃器。金星玻璃制品以圆雕器为主,多以写实的表现方法雕成器物,题材十分丰富。金星玻璃具有浓重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息,金光闪烁,富丽堂皇。

    如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用失蜡法烧造。长21.5厘米,高15厘米。水盂作天鸡俯卧回首状,鸭嘴,羊须,凤尾,羽饰华美。背上有一圆孔,腹内可贮水。此器造型奇特,制作精细,金星闪烁,华美异常。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古小说钩沉》里曾记载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采用天鸡造型是借用天鸡神威长保平安之意。

    又如金星玻璃如意,清中期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长20.3厘米,最高3.4厘米。灵芝形,通体在金星玻璃上雕刻而成。如意头雕成灵芝状,如意身正反两面雕刻七朵小灵芝。此器造型新颖,镂雕精细,金星玻璃质量上好,堪称玻璃器中之精品。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北斗七星的形状。如意是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作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画用或玩赏,寓意万事如意。用玻璃做的如意很少,此器极为珍贵。

    (八)磨花玻璃器

    磨花玻璃器运用玉器的加工方法,即利用砣子带动加水的石英砂在玻璃表面磨出花纹和图案。砣子是一种可以高速转动的带柄小轮子。乾隆年间,磨花玻璃深受西方外来工艺影响,与我国传统装饰花纹区别较大,是运用切割宝石的技法,在器物表面磨出棱形花纹,显得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具有刻面宝石的装饰效果。

    如磨花玻璃舍利瓶,北宋玻璃器,浙江省博物馆藏。口径3.4厘米,底径3.1厘米,通高9厘米。宽平折沿,细长颈,球形腹,厚平底。颈部磨刻两道凹弦纹,腹部磨刻流畅的折枝纹,器底深蓝色与器身浅蓝色形成鲜明对比,瓶内有白色细珠粒舍利。此器材质细腻,色泽莹润,造型简而精,是宋代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清乾隆绿玻璃渣斗,宫廷御用,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体由透明绿色玻璃磨制而成,高8.7厘米,口径7.7厘米。口呈喇叭状,鼓腹,平底,饰有连续的六角形装饰。渣斗即痰盂,宫中生活用品之一,质地多为瓷器、铜器和珐琅器,玻璃渣斗十分少见。此渣斗玻璃质地纯净,透明度极佳,所磨制的几何纹样有立体效果,为清代乾隆年间玻璃器中的精品。

    (九)刻花玻璃器

    刻花玻璃器也称雕花玻璃器,做法是先以一色玻璃烧造成器,然后再运用琢玉的方法在其表面雕琢花纹作为装饰。根据花纹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一为阴刻的凹陷花纹;二为阳起的浮雕花纹。我国琢玉历史悠久,技艺高超精湛,为雕花玻璃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些精美的雕花玻璃作品往往出自技艺高超的玉匠之手,阴刻的花纹纤细精致,浮雕的花纹饱满圆熟,琢刻出无数精美的玻璃器。

    如茶色透明玻璃刻花酒杯,高3.4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2.9厘米,吹制而成。外壁一周阴刻花蝶图,上面花草散布,昆虫穿飞,构图疏朗。外底中心阴刻单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玻璃质地纯净,色泽柔和,刻饰花纹清晰,为极珍贵的玻璃作品。

    (十)描彩玻璃器

    用彩釉在玻璃上描出花纹形成图案的玻璃器称描彩玻璃器。如黄色玻璃石榴纹盘,唐代玻璃器。1987年4月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法门寺博物馆。高2.7厘米,口径14.1厘米,重84克。吹塑成型,敞口,翻沿,圆唇,平底。内底中心凸起,底外壁有铁棒痕。内底涂饰黄色,花纹涂黑。口沿处施12个半圆弧纹,围成一圈;腹壁饰两圈弦纹;底部绘出石榴花叶纹。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器中,此盘是唯一的描彩玻璃器。此盘出土于地宫后室,唐僖宗供奉。

    (十一)玻璃胎珐琅彩玻璃器

    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胎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称珐琅。玻璃胎珐琅彩玻璃器是以玻璃为胎体,以珐琅釉料绘图进行装饰的玻璃器,其工艺由铜胎画珐琅发展而来。工艺要求极高,因为玻璃与珐琅同属一种物质,熔点非常接近,在反复焙烧过程中,如果温度低了,珐琅釉不能充分熔解,呈色不佳;如果温度高了,胎体会变形,就成废品了。所以玻璃胎画珐琅仅适用于制作小件器物,如小瓶、鼻烟壶等。玻璃胎画珐琅可以描绘出多种题材的画面,如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均可入画。细润的玻璃胎体与绚丽的珐琅彩相衬托,可谓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

    如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联合制作,高8.5厘米,口径1.2厘米。此瓶小圆口,直颈,筒形身,圈足。通体以乳白色玻璃为地,上以珐琅彩描饰花纹。口边绘蕉叶纹,腹部环饰花鸟图。瓶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与铜胎、瓷胎画珐琅先后出现的新工艺,而玻璃胎画珐琅制作难度最大,作品传世绝少。此瓶造型秀美,胎色如玉,珐琅彩花鸟图赏心悦目,堪称一代精品。

    (十二)内画玻璃器

    清代末年,北京内画鼻烟壶画匠开始在玻璃鼻烟壶内画图案,赢得了人们的好评。不久,鼻烟壶风行一时,并流入海外,不少欧美艺术品收藏家都争相收藏。

    内画工艺是用自制的竹笔在口小如豆的方寸瓶内反手作画。作画时,画师须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天地容于方寸之间。内画极费目力,画家每工作半小时就要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由于内画创作十分艰辛,一百多年来,这门艺术仍为我国所独有。

    如叶仲三玻璃内画鱼藻图鼻烟壶,清代玻璃器,高7.5厘米。双面均绘鱼藻纹,笔意生动有趣,仿佛眼前游动的是有生命的鱼。鼻烟壶左上方书“癸卯夏伏作于京师,叶仲三”。叶仲三是清代末年闻名京师的内画大师,他的作品以雅俗共赏著称于世,所绘题材有山水、虫鱼、人物,可谓无所不包,尤以描绘中国文学名著《三国志》《红楼梦》《聊斋志异》《封神演义》中人物见长。其作品施色别具一格,以大红大绿为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十三)镶嵌玻璃器

    玻璃器烧好后,外部再施包镶或加挂件的玻璃器称镶嵌玻璃器。包镶时多以镀金铜片包镶,铜片多雕镂花纹。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堪称玻璃器烧造和铜镀金镂雕两种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如蓝玻璃包铜镀金镂空云凤纹罐,雍正年间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39.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7.8厘米,吹制而成。直口,短颈,鼓腹,长束胫,平底。盖顶为球形钮,钮下装饰十二瓣菊瓣纹,平沿,束颈。通体呈蓝色,半透明。罐外部分包铜镀金镂空纹饰片,腹部饰镂空云凤纹,上下两周各有五只凤凰在云中飞舞,穿梭嬉戏,以祥云纹间隔。腹下至底边用三大片铜镀金片包裹,并饰凸起的海水江崖纹;平底上另包一大块圆形光素铜镀金片。此罐装饰独特,构思新颖。

    又如雄黄色玻璃兽面铜活环三足盖炉,清代玻璃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15.3厘米,口径9.5厘米,足距6.5厘米。炉内为仿雄黄色玻璃,炉外表饰红色斑点纹。圆口上有盖,盖上为狮形钮。束颈,炉腹下垂,腹下有三个乳足。肩部有一对兽面铜活环耳。玻璃器上加铜环耳,是镶嵌玻璃器的一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