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玻璃器起源于西周。过去,一般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玻璃是从外国传来的。但考古证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已经有玻璃制造业了。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玻璃器是陕西周原的先周和西周墓中出土的玻璃珠和玻璃管。这是含有大量石英和少量铅钡的早期玻璃,不同于西方的钠钙玻璃。
从西周至魏晋南北朝,中国玻璃为铅钡玻璃。这种玻璃熔点低、质地脆、容易碎,只能采用青铜器的范铸法:先塑出实心泥模确定器形,然后将加工好的范泥贴在模上,使模上的纹饰压印在范泥上,待范泥半干后分割取下即成外范。分范后再将实心泥模的表面刮去一层成为内范,刮去的厚度即玻璃器壁的厚度。待内范与外范阴干定型后,将其烧造成陶范,最后经过浇铸、冷却等工序,带有纹饰的玻璃器就铸成了。
西周玻璃器分布区域除陕西周原外,东至山东曲阜,南至河南淅川、江苏苏州,北至山西曲沃,都有玻璃器生产,地域相当广阔。生产的玻璃珠有圆形、椭圆形、算盘珠形、梭形、十字形等;生产的玻璃管只有细圆管状一种,但长短不一。玻璃珠和玻璃管多用于串饰,依使用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平民佩用单一的玻璃珠管串饰,权贵多将玻璃珠管与白玉、红玛瑙珠管配合使用,使玉佩多姿多彩,具有白、青、红、绿、蓝等五彩缤纷的效果。西周人喜欢用蓝或绿色玻璃珠、红色玛瑙珠和白玉串联成杂佩,显然是用玻璃珠充作水苍玉了。这促成了古代玻璃与玉文化的联系。
西周玻璃器有四个特点:一是器型简单,只有珠、管装饰品;二是器型大小不一,规整度极差;三是质地疏松,有气孔;四是基本上没有纹饰,色彩单一,以浅蓝、浅绿为主。
如原始玻璃珠管,先周至西周玻璃器,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现藏于周原博物馆。珠径0.8—1.0厘米。管长1.8厘米,直径0.4厘米。含有少量的铅、钡,石英量大于80%,有光泽,气泡极少,表面光滑,质地坚实,为人造原始玻璃,有瓷白色、天蓝色和麦绿色三种,呈圆球和长管状,为最早的铅钡琉璃。
经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鉴定,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玻璃是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其发明过程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为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各种矿物熔化时,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出现,成为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不是拉成丝,就是结成块。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玻璃,因此呈现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原始玻璃吸引了工匠,于是工匠便将其制成精美的装饰品。西周玻璃珠和西周玻璃管就是这样出现的。
(二)春秋战国玻璃器
春秋时期的玻璃器数量仍然很少,品种仍很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
战国早期,玻璃器数量有所增加,但仍以蜻蜓眼玻璃珠等小型珠饰为主。如深蓝蜻蜓眼玻璃珠,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2.2厘米,直径1.2厘米。两端略平,正中有一圆孔。浅蓝色底,器表镶嵌24个白边深蓝圆点,酷似蜻蜓眼。制作精致,光彩夺目。又如蜻蜓眼式玻璃珠,战国玻璃器,河南文物商店藏。椭圆形,直径5.9厘米,球上有一直径为1.2厘米的穿孔,孔内有明显旋痕。珠面饰以规则对称的八组套色圈点纹,分别以蓝、黄和绛红色玻璃点染,套圈纹中心呈凸起状,形似蜻蜓眼。
蜻蜓眼玻璃珠始见于春秋末、战国初,是玻璃器上流行纹饰的开端。这件作品与一般玻璃珠不同:尺寸大,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玻璃珠串中最大的一颗直径为2.5厘米,而此器的直径是它的两倍多;纹饰繁缛,套色圈点纹大眼套小眼,并以小连珠串加以间隔,但繁而不乱;工艺多样,结合了贴塑、点彩及刻画三种装饰手法,有立体感;色彩丰富,绚丽华贵。这些都体现了当时玻璃器高超而纯熟的制作工艺。此器为战国时期随葬品,是我国现存玻璃珠中尺寸最大、分量最重、纹饰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国宝级文物。
玻璃珠是我国古代玻璃器物中常见的类型,也是最早出现的品种,远在西周时期就存在了。战国时期,玻璃珠大为流行。目前发掘的战国时期墓葬,其中的随葬玻璃器几乎都有玻璃珠。这是玻璃制造技术、制造设备不断改进,玻璃质地更加纯净的结果。因为当时玉资源较少,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所以玻璃珠应运而生,产量大增,日益精美。
蜻蜓眼玻璃器源于西方,代表善眼,是用以抵御恶眼的。器上的蜻蜓眼越多,表示法力越大。蜻蜓眼玻璃器传入中国后,其最初的宗教意义渐渐消失,变成纯粹的装饰品,在纹饰上出现了更多的中国式图案。
战国中晚期,玻璃器的数量及品种多了起来,出现了玻璃制的璧、剑饰、印章等玻璃器。如玻璃璧,1975年于湖南省长沙市杨家山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此器直径为11.3厘米,厚0.2厘米。米黄色,形制、纹饰与周代玉璧相同。圆形,扁平体,中有圆孔,表面饰以谷纹。此璧以模铸法成型,制作规整,色泽温润,显示了战国时期玻璃制造业的高度水平,堪称无价之宝。战国时期不仅将蜻蜓眼玻璃珠作为装饰品,而且还以玻璃制成仿玉品,此器即仿玉品中的精品。又如柿蒂纹谷纹玻璃剑首,1953年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塘11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直径4.5厘米,厚0.5厘米。米黄色,圆形,略呈喇叭状。背面中央有一小柱,长0.4厘米,径0.9厘米。正面光亮,器表中心有一小圆点,外有两道阳线弦纹,其外为四朵云纹组成的柿蒂状纹饰,在一周较粗弦纹外是三圈谷纹,谷纹外有一周细弦纹。又如玻璃印,阜阳市博物馆藏。高0.9厘米,边长0.9厘米。印面方形,钮部有圆形穿孔。印呈翠绿色,表面粗糙,有麻点。印面有边档,字迹不清。玻璃印极为罕见,此印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三)秦汉玻璃器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秦朝。秦国在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其玻璃制造水平也最高。如在沛县发现的秦代玻璃井,下段井壁即以玻璃砌成。
汉朝代之而起,建立了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汉代玻璃工艺沿着战国、秦代的道路发展,继续生产玻璃器和嵌件,有耳杯、盘、带钩等生活用玻璃制品以及仿玉玻璃衣、玻璃璧、玻璃蝉等随葬用的玻璃器。
汉武帝在位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起了东西方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文明的大交流。汉代丝绸沿着丝绸之路运到欧洲,西方的玻璃器也输进西汉都城长安,如杯、钵、瓶、珠等器物。
仿玉类玻璃器在汉代已作为玉的代用品。因为西汉殓葬制度严格规定玉为皇族与王族所专用,所以在西汉用仿玉玻璃器随葬是相当普遍的。这类器形以璧、环、璜及佩饰、剑饰为主,甚至还有仿玉衣的玻璃衣。如玻璃弦纹杯,1987年广西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出土,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高5.5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4厘米。此杯呈浅蓝色,敛口,弧腹,自腹下内收,小平底,底心略内凹。腹部饰细弦纹三道。该杯保存完整,色料好,是西汉时期玻璃器中的精品,对研究广西地区玻璃制造工艺极有意义。
又如玻璃带钩,1954年于广东省广州市出土,现藏于广东省广州市博物馆。长7.8厘米,以深绿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形制与常见的玉带钩相同,扁平状,钩扣弯圆,尾端齐平,有一圆钮,全器光素无纹饰。带钩是我国古代一种钩状服饰用品,是用于腰间皮带上的钩,质地多为金属或玉。玻璃带钩出现于西汉,极为少见。这件带钩不仅反映了汉代玻璃制作技术的水平,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服饰提供了实物资料。
又如玻璃耳杯,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3.4厘米,长13.5厘米,宽10.4厘米。椭圆形,两侧有耳微向上翘,假圈足。湖绿色,微透明,光润如玉。采用模铸成型工艺,通体抛光,制作精美,对研究我国早期玻璃器皿的制造具有重要价值。
又如玻璃耳珰,汉代玻璃器。1991年于湖南省常德市南坪乡出土,现藏于常德市博物馆。高1.7厘米,深蓝色,半透明。喇叭状,一端径大,一端径小,上下均为平面,大端平面中央一圈内凹,中间束腰有穿孔,供佩戴用。
又如玻璃蝉,阜阳县城郊出土,现藏于阜阳市博物馆。长6.4厘米,头部宽2.6厘米,身宽3厘米。中间略厚,呈灰白色,刻线较粗。整体逼真,双眼向外突出。汉代出土玉蝉较多,为口含随葬器,又称琀。玻璃蝉出土很少,极为珍贵。
广东、广西两省西汉墓中所发现的玻璃器以单色珠饰为主,也有一些玻璃容器。经过成分测试,发现绝大多数属于钾硅玻璃,氧化钾的含量一般在13.7%以上。这种成分的玻璃与同时期中原流行的铅钡玻璃迥然不同,也与西方流行的钠钙玻璃不同。
广东、广西墓葬中所发现的东汉玻璃器以单色玻璃珠为主,还有少量的玻璃耳珰。
(四)魏晋南北朝玻璃器
公元前200年,巴比伦发明了吹管制造玻璃的方法。接着,这个方法传入了罗马。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法又传入我国。同时,外国钠钙玻璃也大量输入我国,带动了中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西方玻璃比我国的铅钡玻璃强度大,耐热性好,可以吹制成器。在这一时期,由于吹制法的运用,出现了大量的实用玻璃器,质地、造型、工艺等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吹制技术盛行,瓶、罐、杯等容器产生了。同时,艺术价值极高的供赏玩的玻璃器也时有所见。这一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又轻又薄,透明度很好。
古代玻璃器分为实心器和空心器两类,无模吹制法是空心器的主要成型方法,利用空气的流动性、无所不在性和一定的压力性,借助特制工具将玻璃熔液吹成空泡而成型。这种专门工艺俗称“吹大泡”。
西汉时期,我国已掌握了玻璃器皿的制造技术,但尚未见到采用吹制法成型的玻璃器。
北魏时期,我国工匠吸收了萨珊王朝玻璃吹制法等生产技术,使我国玻璃工艺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吹制法成为南北朝以后中国玻璃产品的主要制造方法。
这一时期的玻璃器很多,如玻璃圆底钵,北魏玻璃器,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7.9厘米,口径13.4厘米。敛口,鼓腹,圆底,口沿为光圆边。器身为透明玻璃,胎内有密集的小气泡,表面浮有银色蚀变。此钵出土于地宫石函内,刻有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的铭记。又如玻璃小口圆底瓶,北魏玻璃器,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4.3厘米,口径2.1厘米。小口,圆唇,短头,鼓腹,圆底。器身为透明玻璃,有密集的小气泡。此瓶出土于地宫石函内,刻有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的铭记。
玻璃耳珰,六朝玻璃器,1955年3月于宝成铁路南段出土,现藏于重庆市博物馆。高2.3厘米,直径1.2—1.6厘米。深蓝色,半透明,器作圆柱状,上小下大,束腰,中有穿孔,可以悬挂。此耳珰小巧精致,虽长期埋于地下,至今仍熠熠生辉。
(五)隋唐玻璃器
隋朝是一个短命王朝,只有三十七年的历史。但它毕竟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各方面在南北朝的基础上都前进了一大步,为盛唐打下了更为雄厚的基础。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输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的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钡玻璃系统,而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造出了铅玻璃和钠玻璃。铅玻璃以氧化铅为助熔剂,不含氧化钡,也称高铅玻璃。以氧化钠为助熔剂的主要成分而不含钙的玻璃称钠玻璃或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两晋的过渡时期后,在南北朝时期才基本完成,并延续到隋唐和宋代。
隋唐玻璃器的成就突出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品的制作上,主要有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
隋代玻璃器除了玻璃瓶、玻璃杯之外,还有玻璃戒指、玻璃珠、玻璃卵形器等。均采用吹制法,器壁极薄,光亮度很好,一改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这表明隋代的吹制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器型均为中国传统造型。如椭圆形玻璃瓶,1957年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3厘米,口径3.8厘米,足径4.9厘米。绿色玻璃制成,瓶口与腹部的俯视面均为椭圆形,直口,卷唇,直颈,溜肩,鼓腹,圈足。此瓶气势挺拔,晶莹可爱,色泽透亮,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为我国古代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玻璃戒指,1958年于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直径2.2厘米,暗紫色。
又如玻璃卵形器,1957年于陕西省西安市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径4.7—6.3厘米,形如鸡蛋,晶莹可爱。
唐代玻璃器继承隋代的传统,玻璃器数量、品种增多,质量也更高了。如花卉纹蓝色玻璃盘,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博物馆。圆形,蓝色,半透明,侈口,平折沿,沿边较宽,颜色较深,浅腹起棱。模铸成型,与汉唐铜盘、银盘相似,有实用价值。此盘光泽滑润,质地纯正,造型浑圆,无瑕疵,熔铸工艺和成型工艺水平极高。盘中用阴线刻绘花叶形纹饰图案,格局严谨有致,细线组合成黑白灰纹饰线,布局繁密,有如银线嵌。整器雍容华贵,再现了盛唐风韵。
玻璃舍利瓶是唐代玻璃器的代表作。如洛阳市龙门博物馆所藏的玻璃舍利瓶,多面磨刻,长颈,瓶盖形如花蒂,由黄金制成。瓶内盛数颗不同颜色的固体物,为舍利。此瓶工艺精湛,造型奇特,质地精良,为难得一见之珍品。
(六)宋代玻璃器
宋代,朝廷成立了官家玻璃制造作坊,称“乐玉作”,生产仿玉玻璃。君臣之冕用乐玉青珠,大带贯以乐珠。乐玉、乐珠均指仿玉玻璃制品。宋代玻璃生产基地除乐玉作之外,还有山东颜神镇、洛阳、淮北、苏州、新安以及泉州等地。当时最大的玻璃器莫过于苏灯,是用玻璃制造的元宵挂灯。宋代,元宵节前后,苏州到处都有店铺出售各种彩灯,其中就有玻璃灯。宫中每到元宵节,都要张挂苏州进贡的玻璃灯,称之为“苏灯”。
宋代玻璃器数量大增,品种也比以前丰富了。玻璃瓶的形制较前代有所变化,绝大部分为葫芦形瓶,形体不大,器壁极薄,颜色有乳白色、淡青色、黄绿色等。如玻璃葫芦瓶,高4.3厘米,腹径3.1厘米,1969年于河北省定县(今定州)五号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
除纯粹的葫芦形之外,还有由葫芦形演化而来的其他形状。如圆腹玻璃瓶,1966年于河南省密县北宋塔基出土,现藏于河南省密县文化馆。高7.2厘米,口径1.4厘米。形状颇似葫芦,十分可爱。
出土的宋代玻璃簪钗等妇女发髻所用之物均为仿玉品,说明玻璃器已经走向民间了。如玻璃簪,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长7.9厘米,头径1.2厘米。晶莹温润,有如真玉。
定县五号塔始建于北魏,历经隋、唐、北宋,曾几次重建,最后一次重建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定名为“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宋代玻璃器数量和种类都很多,充分显示出北宋时期中国玻璃制造业的水平已经很高了。在历史上,定县制瓷业十分发达,因而烧造玻璃所需要的原料和生产技术都已具备,成为北宋时期玻璃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出土的玻璃器质量均为上乘。
宋朝与大食、中西亚及东南亚诸国均有交流,进口了大量的玻璃器。宋代的进口玻璃器出土于河北定县静志寺塔基,有刻花玻璃瓶、深蓝胆形瓶和直筒杯等。
目前,中国已发现了宋代玻璃作坊遗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若羌县瓦石峡遗址曾发现大量玻璃残片,经拼对后可以看出是长颈凹底瓶。从大量的吹制玻璃废料来看,显然当地存在过一个制造玻璃器皿的作坊,作坊遗址的年代属于宋代。两宋玻璃器的多样化,为元代玻璃器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七)辽金玻璃器
在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辽金时代的墓葬和遗址中,曾出土过玻璃器。其中除饰件外,还有精美的实用器。
辽金是由契丹、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北方政权,与两宋对峙,并与中西亚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时,朝廷、寺院和庶民都使用玻璃器。从出土的玻璃制品可知寺院用玻璃器作盛舍利的器皿,如墨绿色玻璃舍利瓶,辽代玻璃器,出土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现藏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通高3.8厘米,口径0.3厘米,腹径3.85厘米,口径厚0.3厘米,瓶底厚0.5厘米。瓶呈蒜头形状,墨绿色,壁薄膛大,光素无纹。口径极小,短斜颈,圆腹圆底。
辽金官员用乐玉作带饰,皇家贵族则使用从陆路输入的中西亚玻璃器。如蛋白色玻璃带跨,辽代玻璃器,长5.7厘米,宽3.3厘米,厚0.7厘米。出土于辽宁省义县清河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蛋白色,背部有固定于带上的小孔。此器为仿玉品,既实用又美观。又如,辽代玻璃器,出土于内蒙古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此器透明,双唇,侈口,漏斗形细高颈,宽扁把手,球形腹,喇叭形高圈足。腹壁饰五排小乳钉,花式镂空把手用十层玻璃条堆砌而成,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八)元代玻璃器
成吉思汗东征西讨时,缴获了大量的玻璃器。忽必烈于1271年在燕京称帝,建立元朝,设置了庞大的官办手工业管理机构,成立了罐玉局,作为宫廷监制玻璃器的机构,官办玻璃作坊生产的玻璃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山东青州益都颜神镇是全国玻璃生产中心,生产了大量的玻璃器。
元代传统玻璃陈设品和仿古玻璃器的数量开始增多,为明清之际实用玻璃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玻璃镂空三彩龙凤纹薰炉,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炉顶为博山形制,在嶙峋的山石之间盘卧一龙,古意盎然。炉有两直耳,炉腹又圆又鼓,透雕凤纹。炉腹下有三兽形足,呈平稳之势。整器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艺术感染力极强。
又如玻璃莲花盏托,出土于甘肃省漳县汪世显家族墓葬20号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此盏高4.8厘米,口径8.6厘米,托高1厘米,口径12.5厘米。盏与托各一件,其中盏由蓝色玻璃制成,半透明,口、腹部为七瓣莲花式,以尖锐的莲瓣尖组成口。底为假圈足,底心微内凹。整器宛如正在盛开的莲花。托的内圈为八边形,平底,口沿稍扬起,呈八瓣莲花状,比盏的颜色略浅。造型优美,制作精巧,色彩艳丽,堪称稀世珍品。
(九)明代玻璃器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朝廷规定四品以下官员不能佩玉,只能佩药玉。药玉佩即玻璃佩。扬州市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曾出土史可法用过的玻璃玉带。
明代太监于山东青州益都颜神镇设外厂,专造大内所用的青帘。青帘是用蓝色玻璃穿成的帘子。颜神镇玻璃制造业受到朝廷重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明代北方玻璃生产中心。据文献记载,丹阳、淮北、云南等地也有生产玻璃的作坊。
明代,玻璃器已在民间普及,围棋子就有用玻璃做的,后来还出土了大量的药瓶。除日用品外,还有很多饰件。如蓝色玻璃珠,为珠串中的一颗,细如玉,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又如玻璃带板,1978年于扬州市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出土,现藏于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每块长9厘米,宽6厘米,是极珍贵的历史文物。明代玻璃制造业上承元代,下启清代,继往开来,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十)清代玻璃器
清代玻璃器数量繁多,色彩绚烂,工艺复杂,因此清代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清代早期,玻璃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时,欧洲制造的晶莹可爱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更加优质的玻璃器,特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也就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掀起了清初玻璃生产的高潮,为皇家玻璃生产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皇家玻璃厂一直烧造不断,生产了大量优质玻璃器。
清宫玻璃厂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引进西欧玻璃制造技术,创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种,如金星玻璃器、缠丝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玻璃器的装饰技法多种多样,如雕刻、描彩、戗金和烧珐琅彩等。除清宫玻璃厂外,博山、广州、北京和苏州等地也生产玻璃。
博山玻璃制造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光绪年间每年向外地输出玻璃制品七千多担,产品有仿制佩玉、屏风、棋子、念珠、鱼瓶、簪珥、葫芦、砚滴、佛眼、珠子等几十种。有些玻璃珠曾出口到东南亚各国,还被转销到北美洲,深受印第安人的喜爱。
乾隆时期政局稳定,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乾隆皇帝推崇文化艺术,使乾隆时期成了清代工艺美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玻璃厂大规模生产玻璃器,出现了清代玻璃制作的高峰期。从玻璃品种上看,分为单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画珐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搅胎玻璃器、缠丝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等。从数量上看,整个乾隆时期制作的玻璃器有几万件左右。从用途上看,有生活用品、陈设品、佛堂用品、文房用品、装饰品等。玻璃厂除了定期制作玻璃器外,皇帝还要求玻璃厂在重大节日期间向皇室进献玻璃器。这些玻璃器主要供皇家使用,有时也用于赏赐,如每年赏给达赖、班禅的物品中就有玻璃瓶、玻璃碗和玻璃鼻烟壶等。
鼻烟是一种烟草制品,烟草的发源地为美洲。古印第安人为了寻找食物或狩猎场地,经常赶着牛车长途跋涉和迁徙,生活十分艰苦。为此,他们往往用烟草的味道刺激神经,借以暂时忘记疲劳和饥渴,并用烟草治疗创伤和疾病。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中加入名贵的辛辣和馨香的药材后,放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或数十年而成的。鼻烟有嫩黄、老黄、紫黑等多种颜色,气味醇厚辛辣,具有明目、提神、避疫、活血等功效。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先是用传统的药瓶盛放鼻烟,后来,人们用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盛具。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烟更好,能保证鼻烟在长期使用中不变质,并且携带方便。于是,鼻烟壶产生了。
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闻鼻烟之风十分盛行。后来,鼻烟壶的品种逐渐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已出现用玉石、翡翠、晶石、宝石、玛瑙、陶瓷、铜银、竹木、玻璃等为材料制成的鼻烟壶。
乾隆末年,一位嗜鼻烟成癖的地方小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没有进行贿赂,希望按正常途径办事。不料,朝廷官员一拖再拖,地方小吏钱粮耗尽,万般无奈,只好寄宿在京中的一所寺庙里。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无钱购买,便用竹签掏挖壶壁上黏附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划痕。这一情景让一个有心机的和尚看见了,和尚灵机一动,将竹签烤弯后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上作画。于是,内画鼻烟壶诞生了。
最初的内画鼻烟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着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后来,艺人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内壁上来回摇磨,使鼻烟壶内壁变成乳白色的磨砂玻璃,不再光滑,容易着色。从此,内画鼻烟壶出现了一些诗书画并茂的艺术精品。
清代嘉庆以后,内画鼻烟壶的工艺水平已经很高了。如内画婴戏图鼻烟壶,一面绘三个童子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制作钓鱼钩的情景,并配诗道:“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另一面以欧体楷书写道:“柱卿仁兄大人雅玩。观花匪禁,著手成春。生气远出,流莺比邻。绿林野屋,花草精神。脱有形似,明月前身。马少宣。”款下钤椭圆白文“少宣”二字印。此壶色彩鲜明,儿童形象天真可爱,是清末内画大师马少宣的精美之作。马少宣在内画人物肖像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功地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再现于小小的鼻烟壶中,成为空前绝后的创举。
由于内画鼻烟壶是集中国工艺美术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现已成为中国玻璃器中的瑰宝。外国人争相收藏内画鼻烟壶,美国和欧洲各博物馆中均有藏品。
清代的套色玻璃鼻烟壶也十分有名。套色玻璃鼻烟壶多以涅白玻璃胎为底色,有套红、套粉红、套蓝、套绿、套黄、套黑等多种,为天然宝石所没有的色彩搭配。套色玻璃鼻烟壶的图案内容广泛,如云龙、螭虎、双鲤、莲瓣、荷花、葡萄、梅花、秋趣、折枝花等,还有吉祥图案,如三阳开泰、五凤朝阳、鹤鹿同春、葫芦万代、龙凤呈祥、福寿如意等等。
清宫生产的玻璃器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工艺精美,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皇家玻璃器和民间玻璃器多达数千件,为研究清代玻璃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如清乾隆白套蓝玻璃缠枝花卉纹朝冠耳炉,炉体以模具吹制,足与耳为模铸,相互黏结而成。通高18.2厘米,口径 11.5厘米,足距9.4厘米。盘口,短颈,鼓腹,朝冠耳,三兽蹄形足,内附铜胆。口沿刻回纹,一侧阴刻横行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颈部饰蔓草纹,腹部环饰缠枝花卉纹,其中有盛开的大花三朵,分别与三足的位置相对应,足上阴刻卷云纹。此炉为宫中礼佛供器,造型周正,雕刻精细,花纹优美流畅,风格清新雅致,堪称珍品。
又如红色玻璃洒金星水盂,清宫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4.5厘米,口径10.1厘米。有模吹制,通体洒金星,撇口,束颈,鼓腹下敛,平底内凹。造型规整,通体闪闪发光,是清中期玻璃器中的珍品。
又如透明玻璃藏式佛塔,清宫玻璃厂烧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通高86厘米,长36.5厘米,宽36.5厘米。造型为藏传佛教佛塔的典型样式,此塔由模压、吹制等工艺制作的26个构件组装而成。塔身主体为覆钵式,内有珐琅无量寿佛一尊。须弥座表面环饰阴刻戗金的卷云纹和俯仰的莲瓣纹。此塔形制大,工艺精,宛如水晶,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为空前绝后的玻璃杰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