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诉集-缘起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为止的十年间的文学,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特殊的风貌。

    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随着上海政治环境的演变,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抗战初期,即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至同年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是抗战前线之一翼,全国作家大多都在上海,这里成了全国文学运动的中心。文学作品类多激昂而率直。二、“孤岛”时期,即从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上海四周虽已沦陷,却还有一小块租界成为当时的特殊区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了广大爱国进步作家,以此弹丸之地为据点,采取种种灵活方式,继续与敌伪周旋。当时的文风,仍多激越,但限于环境,表现手法已逐渐向迂回曲折和隐喻讽刺转变。三、沦陷时期,为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上海完全成为沦陷区。这是上海最黑暗最艰苦的阶段,一切出版物和文艺活动都要受到侵略者和汉奸的严密控制。就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地下领导依然存在,坚持民族气节、誓不为敌人效劳的爱国作家(包括文学上属于鸳鸯蝴蝶派的大多数作家在内)更是大有人在。他们或用“商办”名义,继续编印书刊,或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有计划地打入敌伪文艺报刊,发表反映现实生活、培养读者严正艺术趣味的作品,排挤替敌人歌功颂德的毒草。这时的文坛,呐喊和投枪已不允许,而现实主义却有了进展,在艺术上经过了更多的锤炼。这类作品,今天看来也许会被指摘隐晦,甚至色调暗淡,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是需要经过种种斗争才得发表!就是这类作品,等候着作者的往往是逮捕和严刑,而的确有不少作家经过这样的炼狱,有的甚至惨遭杀害。

    我们深感以上三个阶段文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都值得保存下来,使后代知道:我国现代文学有过这么一个阶段,有过这么一批作家,他们曾在艰苦的岁月里,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写下了可贵的一页。而流光易逝,岁月不居,这项整理工作至今还没有去做,大批资料仍然散佚,有待搜集,再不抢救,恐将荡然无存!

    同人有鉴于此,集会商讨,决定承担起编纂《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的责任。钩沉辑散,以这一时期上海的作家和作品为主,并兼收活动在上海附近的浙江、江苏、安徽、福建诸省,以至香港、南洋等地,而与上海仍有关联和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剧本、儿童文学等各种体裁),分辑陆续出版,每辑十册。

    本丛书成立编辑委员会,约请巴金同志为名誉主编,推举楼适夷、林淡秋、柯灵、朱雯同志为主编;具体编务,则由杨幼生、陈梦熊、管权、胡凌芝、萧斌如五位同志担任。福建人民出版社承担出版任务[1]。

    担负工作的同志,各有自己的岗位,抽暇收集材料,走访求教,往往为寻找一种资料,费时数月,一有所获,则欢欣如得至宝。本丛书中每册从选题定篇以至编辑出版,确也颇费了不少心力。展读当年作品,相隔已将近半个世纪,而当时斗争年代的各种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许多篇章,依旧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使我们觉得从事这项工作并非毫无意义而告慰于心。

    我们深感遗憾,主编之一林淡秋同志却未及看到“丛书”出版就溘然长逝了,谨在此表示我们的悼念。

    《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

    编辑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三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