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诉集-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1985年起,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2]川越:当时日本驻华的公使。

    [3]“新生事件”:当时日本政府硬说上海《新生》周刊上发表的文章《闲话皇帝》侮辱日本天皇,向国民党政府提出抗议,媚外的国民党政府因此查封了《新生》,并且把编辑人判罪下狱

    [4]引自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下同。

    [5]引自屠格涅夫的《俄罗斯语言》。

    [6]刑事:日本的便衣警察。

    [7]叶卡特林堡: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这里被枪决。

    [8]取调:侦查和审问。

    [9]有人误把抗战文章和所谓“抗战八股”混为一谈,耽心反对“抗战八股”便会被论客利用去“消灭抗战”。其实这是过虑。我们的神圣的抗战决非任何“论客”的文章和阴谋所能消灭。“论客”可以变节投降,但是抗战仍会继续进行。因为现在作为抗战之主要支持的是民众,而非“论客”。民众对抗战的认识已经比较一般知识分子清楚许多。我见过各地老百姓在敌机威胁下和敌人包围中怎样忠诚地为抗战工作,又怎样毫无怨言地贡献了巨大的牺牲,我也知道他们对抗战中的改革的渴望。因为这样的改革虽然不会给“论客”们带来好处,却会减少民众的一些不必要的牺牲。论客们不说民众需要改革,这是他们自己讳言改革。他们不了解民众,却侈言“教育”民众,其实他们自己倒应该被民众“教育”。民众为抗战尽过大力,而且以后还要更忠诚地尽力的。在今日的中国,有两种人可以说是对得起国家民族:一是民众,一是军人。至于咬文嚼字的“论客”,则只有让他们自己去写表功的文章,横竖不会发生什么影响的。八股文是只有架子没有内容的东西,所谓“抗战八股”即是指那些专在几个名词上面绕圈子,丝毫没有触到抗战的各问题的文章。这种空洞文章是绝对不能与有内容的抗战文章混为一谈的。

    [10]千岁村:在日本东京郊外,社会学者石川三四郎当时住在这里。

    [11]你:指石川三四郎。

    [12]名著:指法国地理学家邵可侣(1830—1905)的《地人论》。

    [13]雅·玛蒂阿地(1885—1924):意大利统一社会党的书记,1924年6月10日被法西斯蒂暗杀。

    [14]指日本小说家宫岛资夫出家和诗人生田春月投海自杀的事。

    [15]“孤岛”:指当时的上海租界。

    [16]见波兰小说家显克微支(1816—1916)的历史小说《你往哪里去?》。

    [17]托玛斯·潘恩(1737—1809):启蒙学者,政论家,争取美国独立的思想家。

    [18]《文丛》: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的文艺刊物,由靳以担任编辑,1937年3月在上海创刊,每月一册,第一卷共出六期。1938年在广州续刊第二卷,改为半月刊。

    [19]编者:指靳以。

    [20]见白居易的五言律诗《草》。

    [21]指《新生》。

    [22]指文化生活出版社广州分社。

    [23]《逃荒》:艾芜作,1939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4]《三月天》:屈曲夫作,1939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25]《纪念集》;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的《鲁迅先生纪念集》,1937年10月出版。

    [26]这是一本小说。

    [27]古代乐器。

    [28]热月政变——指法国在公历1794年7月27日的政变。

    [29]指短篇小说《我的眼泪》和《电椅》。

    [30]即Louksor庙内的方尖碑,埃及酋长所送,1831年年尾运到巴黎,建立在公果尔德广场。

    [31]杜·巴·麦克米伦(1874—):美国北极探险家。他在北极探险途中在冰块上迷了路的时候,就靠着飞马星座辨识了方向,脱离了危险。

    [32]你:指散文作家陆蠡。他当时在上海为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少年读物》半月刊。这封短信曾发表在《少年读物》第一期上。以后的信也是为这个刊物写的。可是刊物出到第六期,就被“法租界”当局禁止了。后来又改出《少年读物小丛刊》。《旅途通讯》作为《小丛刊》的第六种和第七种,分上下两册,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出版(1939年)。

    [33]这篇文章后来收在我的散文集《废园外》内,见《文集》第十卷。

    [34]两个刊物:指靳以编的《文丛》半月刊和我编的《烽火》旬刊。

    [35]《格列佛游记》:英国讽刺作家乔·司威夫特(1667—1745)的著名小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