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仁德政治阳谋阴谋·商业与政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最会做买卖?也许有人会说,犹太人是个商业民族,最会精打细算,而中华民族是个重农轻商的民族,是个最不懂经商的民族。事实却并非如此。

    的确,传统中国的商业很不发达,正统观念一直把商人看做社会的蠹虫,认为他们是些居中盘剥、不劳而获的人。商人们即便家财万贯,也抵不上清贫的书香门第,也入不了正人君子的法眼。记入史书,立起功德牌坊的都是明君贤相、烈女功臣,从未有过一个商人。

    然而,谁又能料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生意”就出在中国呢?

    越是精于商业的民族,就越有严格的商业观念;越是不善经商的民族,却往往思想解放,胆量无边,什么生意都敢做,失败亏本全不在乎。

    中国商人的气魄是令全世界文明人都感到震惊的,因为他们要买下的对象不是一宗财产,也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更加怪异的是,居然成功了。还有哪个民族的商人敢来比一比呢?还有哪个民族的商人能把政治当做商业来经营呢?这的确是中国的特产,中国的一绝!其实,这也并不神秘,仍是符合商业经营的根本之道: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不同的是,经营者要具备更机敏的头脑,要更善于把握时机,寻找对象,更富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当某一政治“股份”跌价时,就适时买入,并作长期而耐心的培育,当其升值时,再适时地抛出。中国的传统政坛,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是一种商场。

    【事典】

    当然,对政治进行商业投机做得最为成功的就是战国时代阳翟(在今河南省)商人吕不韦,就是他,做下了一笔本钱最小、利息最大的买下一个朝代的大买卖!

    这笔生意的来龙去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屡起争端。先是秦国屡次攻打赵国,但赵国有大将廉颇等人拼力苦守,秦国虽攻下几座城池,却总无大的成效。后来就索性同赵国交好,想采用外交的方式来逐步征服赵国,还可以赢得时间去攻打别的国家。于是,在公元前279年,秦国邀请赵国到渑池开会,订立和约。为了取得信任,按照当时的习惯,互换国君的亲属作为人质。秦昭襄王就把自己的孙子异人送到了赵国,作为人质。

    但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大政方针已定,决不会因为一个人质在赵国就不去攻打。在渑池会以后不久,秦国就派兵攻打赵国,尤其在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竟把赵国降卒四十多万人一次活埋,引起了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的极大愤慨。在其后的两年,秦国又相继派遣王龁、郑安平等将领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企图一举灭掉赵国。当时,赵国岌岌可危,城中断粮,以致杀人为食,幸亏魏国公子信陵君带领十万军队援助,才算打退了秦军,暂时保全了赵国。

    异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人质的,他的处境也是可以想象的。赵孝成王因为屡受秦国欺侮,早就想杀掉异人以泄其愤,平原君劝说道:“秦昭襄王有那么多子孙,秦太子安国君也有二十几个儿子,杀了异人,对安国君、对秦王都不会有什么损害,更何况异人是他们子孙中最不重要的一个。不如暂且留下他,往后也许还能用得着,有个退路。”赵王听了平原君的劝说,才没杀他。

    但自此以后,赵王就不再理会异人,异人不仅出门无车马,生活无侍从,就连日常的吃穿用度也都成了大问题。更有甚者,他还要遭受赵国官员的随意训斥,就是寻常百姓,他也要逊让三分。异人在敌国做人质,又兼秦国确实残暴异常,贪得无厌,这就使异人无论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抬不起头来,只能任人欺辱。

    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刻感到兴奋不已。他原是阳翟人(在今河南省),这次来邯郸做生意,却无意之中得此奇遇。他平素就寻找机会以求大举,一直苦无着落,这次遇见异人,觉得这真是天赐良机,他马上构想了一个宏伟的计划,准备实施。若能成功,他就等于买下了整个国家,即使不成功,对他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多少也会有些回报。

    回到家里,急切地去找他富有商业经验的父亲商议,以便增加信心。结果,他的父亲被弄得莫名其妙。也许,下面的这一段对话,可以看做是商人的经典。

    吕不韦问:“种地能够得到几倍的利息呢?”

    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十倍。”

    吕不韦又问:“如果做珠宝生意能得到几倍的利息呢?”

    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百倍。”

    吕不韦最后问道:“如果花钱立一个国君,平定一个国家,又能获几倍的利息呢?”

    吕不韦的父亲回答道:“那就说也说不完了。”

    吕不韦认定异人是“奇货可居”后,就开始实施他的投资方案。首先是结纳异人,这对吕不韦来讲,是十分容易的事,因为异人穷困潦倒,无人理睬,吕不韦稍加留意,异人就会立刻上钩。然后,就是说服异人,为他回国争宠做前期准备工作。

    有一次,吕不韦对异人说:“秦王年纪已长,千秋之后,继位的就是您的父亲安国君,您的父亲一旦继了位,就要立太子,您父亲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又没有亲生的儿子,这么一来,您的二十几位兄弟全成了侯选的太子。您如果能够好好地孝敬华阳夫人,说不定会立您为太子呢!”

    异人听后十分感伤地说:“我现在哪里还敢作这样的念头,如果不死在异国他乡,能够回到秦国去,已经心满意足了。”吕不韦见时机已到,就对异人说:“我倒有个办法。现在我拿出几千两金子来,派人去到秦国活动,让华阳夫人来接你。不过一切都得听我安排。”异人听了,简直是喜从天降,哪里还有不同意,连忙给吕不韦跪下,说道:“如果能这样,我会铭记您的大恩大德,没齿不忘。”他请吕不韦立刻去见华阳夫人。

    吕不韦极有心计,他到咸阳后,知道时机还未到,冒昧去见华阳夫人,反倒引人起疑。他先拜见了华阳夫人的姐姐,送了她一笔厚礼,又拿了一些玉璧、黄金,托她转交给华阳夫人,当然,这些都是以异人的名义送出的。

    华阳夫人的姐姐没想到异人在赵国不仅没被杀掉,居然还有财力送礼,就奇怪地问道:“异人在赵国的情况怎样呢?”吕不韦答道:“赵王因为秦国屡次攻打赵国,现在又围住赵都邯郸,早就要杀掉异人,亏得赵国的卿大夫们全力保护他,才幸免于难!”华阳夫人的姐姐就更觉得奇怪了,问道:“难道是因为赵国惧秦国吗?”吕不韦连忙说:“哪里哪里,如果赵国惧怕秦国,也就不会拼死抗秦了。只是因为异人学问好、人缘好,又是个孝子,大家才不忍心他被杀害,都说秦、赵两国交兵,实在与异人无关。每逢太子和夫人生日那天,异人总是去烧香磕头,总拜朝西方祝祷,替太子和夫人拜寿。赵国人见他是个孝子,都说杀之不祥。还有,异人喜欢结纳天下豪杰,各国诸侯多少都跟他有点交情,他们也都劝说赵王不要杀他。如果换个人,有一百条命也早丢完了!”

    华阳夫人的姐姐听了这番话,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异人竟有这般才干,喜的是又这么孝顺。吕不韦见她脸有喜色,接着又说:“令妹华阳夫人专宠于秦王,那是再无他求了。只是没有亲生儿子,日后年长,谁能靠得住呢?不知您有什么打算。”

    华阳夫人的姐姐连忙向吕不韦问计,吕不韦说:“在太子的这么多儿子当中,又有谁比异人更合适呢?他德才兼备,又有质赵之功,最重要的是对太子和夫人的一片孝心。夫人如果能收异人做儿子,自己也就有了儿子,异人也就有了母亲,华阳夫人日后就不用发愁了。”

    这番话说得华阳夫人的姐姐在心里直点头。她倒不一定为异人着想,对于妹妹的未来,她却不能不考虑。妹妹无子,将来就很难做太后,即使做了,也不稳固,尤其是立一个生母还在的儿子做太子,那就更危险了。异人的生母已去世,如果能认异人为子,再立他为太子,那就再好不过了,况且异人又有如此的孝心!她当即表示同意,愿意前去说服妹妹。

    她见到华阳夫人,送上吕不韦带来的礼物,又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申述利害,再动之以情,华阳夫人也觉得别无好法,就同意了。华阳夫人软缠硬磨,逼着太子安国君去接回异人。安国君认为能把异人接回秦国,也是好事,就派吕不韦想法接回异人。

    华阳夫人私下里告诉吕不韦,安国君已答应把异人立为嫡子,只是先别声张,以免异人的其他兄弟和赵国知道后再生事端。太子给了吕不韦三百斤金子,夫人为表示诚意,又加了一百斤。吕不韦就带着这些金子回到了赵国。

    据说,吕不韦不仅要立一个国君,还想亲自成为国君。但自己成为国君,就当时的情况看,那是绝无可能了,但如果能使自己的儿子成为国君,也是一样,于是,他就安排下了移花接木之计。

    吕不韦回到赵国告诉了异人将被立为嫡子的消息,异人真有死而复生之感,他从此活跃起来。由于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异人从此改名为子楚。诸事俱备,子楚也就准备结婚了。

    当然仍由吕不韦张罗这件事。在聘人之前,吕不韦请子楚到自己家里吃了一次酒。席间有一女子,名叫赵姬,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不仅美貌绝伦,而且能歌善舞,口齿伶俐,子楚果然一见倾心。回到家后,就托人索要。吕不韦开始佯怒,继而虚与委蛇了一番,最后当然答应了。就这样,子楚娶了赵姬,不到一年,就生了个儿子,因为生在赵国,取名赵政。他就是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据说,赵姬嫁给子楚以前就已怀孕,赵政应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国围困邯郸日久,眼见即破,吕不韦恐怕赵王会杀掉子楚,就加紧密谋逃跑。他用三百斤金子买通了一位把守邯郸南门的将军,告诉他说:“我是阳翟人,来邯郸做生意,全家都被困在城里,如果出不了城,不仅本钱蚀光,性命恐怕也保不住了。”就这样,吕不韦带着子楚、赵姬和两岁的赵政,逃出了邯郸。

    当时秦昭襄王正在赵国督战,他们先见了秦王,秦王很高兴,把他们送回了咸阳。吕不韦让他们穿上楚国的服装去见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见,十分奇怪地问道:“你们先在赵国,现又回到秦国,怎么穿楚国的服装呢?”子楚立刻按吕不韦事先教会的话说:“儿子不孝,不能亲自奉事二老,但天天想着母亲,知道母亲是楚国人,就经常穿楚国的服装。”这使华阳夫人非常感动。

    安国君赏赐了吕不韦,子楚住在华阳夫人的宫里,下一件事就是等待被立为太子了。

    子楚归国后不久,秦昭襄王病死,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不久病死,其子秦庄襄王也相继病逝,十三岁的赵政继位当了秦王。

    吕不韦的儿子当了国君,吕不韦也权倾一国,他当初的设想完全实现了,但是,他的地位也越来越危险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秦王赵政越来越懂事,吕不韦跟赵政的母亲私通的事,在秦国早已不是密秘,有朝一日传到赵政的耳朵里,即使当时不便发作,迟早总会算账。看来,吕不韦的买卖还是没有做到家,儿子做了国君,不仅无法去认,这做老子的还得躲起来。

    但要想抽身也不容易,躲开赵政容易,躲开太后可就难了。为了满足太后的需要,吕不韦必须找到一个替身,经过一段艰难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嫪毐的人。这个人也和吕不韦一样,既有野心,又有心计,还愿意冒险。于是,吕不韦把他扮作太监,帮他混进宫去。

    按照当时的礼义,男子在进宫之前,必须把生殖器用药毒腐蚀掉或是切割掉,成为太监,才能出入宫禁,以免和妃子宫女私通,乱了龙种。吕不韦为了给太后送个面首,是不能切掉生殖器的。他用重贿买通了主管宫刑的官吏,假造了证明,让嫪毐拔去胡须,拔去眉毛,涂上脂粉,扮成太监,送给了太后。

    嫪毐十分善于奉迎太后,不久就同太后打得火热,因太后执政,大权也就渐渐地落到了嫪毐的手里。时间长了,情义暗生,太后与嫪毐竟似结发夫妻,居然忘了赵政也是太后的亲生儿子。他们看着自己生的两个儿子,越想越为他们的前途命运担心。

    嫪毐与太后正在情浓之际,也顾不了许多,准备在一定的时机,废了赵政,立他的儿子做国君。谁知这些密谋竟因嫪毐的一时疏忽而被查出。一次,嫪毐酒醉之后与人发生激烈的争执,他气愤不过,竟然大呼:“我是国君的假父,谁敢与我争执!”这证实了早已传得沸沸扬扬的宫廷绯闻。那个与嫪毐争执的人立刻跑去向赵政报告。当时,赵政已是二十一岁的青年了,按古礼已是“弱冠”之年,可以亲理朝政了。于是,他就严令官吏调查。结果,查出嫪毐并非宦官,并经常与太后私通,还生有两个儿子。因为当时还是太后专权,赵政一时无法处置这件事。

    不久,赵政按秦国的习惯在雍地举行加冕典,加冕之后,太后就必须还政给国君。嫪毐看到,如果赵政一旦回到咸阳,他就绝无生望,于是,他趁赵政不在咸阳之机,盗用秦王和太后的印玺,发兵攻打赵政。赵政事先做好了准备,所以轻而易举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嫪毐因兵败被杀,其余十二名叛乱首犯也被车裂示众。

    赵政还把他的母亲迁出咸阳,放逐到雍地去居住。最亏本的应算吕不韦了,他心机算尽,还是难逃这一天。叛乱平定后,他的所作所为也无法隐瞒,因而被罢相免官,不久就自杀身亡了。

    还是说两句题外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丞相赵绾建议沿袭旧制,分封子弟;而廷尉李斯则反对分封,主张设郡县、置官吏。一般人都说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但想过没有,他有了如上的家庭生活经历,还能有多少家庭亲情呢?他还有多少传统的道德信仰呢?难道还能希求他亲爱自己的血族成员而把土地分给他们吗?其实,包括秦始皇残暴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经历也不无关系。例如,当他灭掉赵国之后,他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当年欺压他们母子的人全部坑杀。秦朝的灭亡,跟秦始皇的残暴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居然也能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面对这样的历史,我们说什么好呢?

    【评议】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政治家。其实,在传统中国,商人与政治家本来是要界限分明的。但如果你一定要将二者分开,恐怕只能说明你自己是个书生!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宫廷的秽乱无时不有,其丑恶无耻是常人难以想及的,但像吕不韦、嫪毐与赵政的母亲这样的宫廷绯闻恐怕还不多见,尤其是吕不韦把政治当做商业来经营,实在是开了中国“官商一家”的先河,其千秋功罪,即使我们这些后人,又能怎样评说呢?单就吕不韦这次经营活动来说,他最后是权倾天下,获得了说也说不完的利息呢,还是蚀尽了老本,落得人财两亡呢?真是无从说起。

    吕不韦对待异人的方法被称之为“烧冷灶”。频繁的政治斗争使很多权臣朝不保夕,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被贬谪,这就为某些有心人提供了机会。他们借机接近、关心乃至保护这些“落难者”,算准了他们一定会东山再起,就是东山不起,他们自己也损失不了什么。在这些“落难者”如日中天的时候,就好像一座烧得热火朝天的锅灶,大家都来添柴,自己根本无缘接近;现在灰灭灶凉,正是烧灶的好时候,万一烧准一个,那就后福无穷。据说,此法颇为灵验,好多人还真因此而平步青云。当然,这只是指那些为数不多的政治投机分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