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但龙种这个称号偏偏成了皇帝的专利,一般人只要沾上个“龙”字,就有灭族之祸,更不要说自称龙种了。
“高祖子孙皆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皇帝是真龙天子,是龙种。就说那个一副流氓无赖相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吧,据说他就是一条赤龙,应了五行之中的火德,被他斩的那条蛇是一条白龙,应在项羽身上,所以后来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才会刘邦胜而项羽败。
至于刘邦的出身,那就更奇了。据说刘邦的母亲外出路过大泽边,忽然雷电交加,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刘邦的母亲就此晕了过去,等刘邦的父亲来找,只见空中隐隐有金鳞金甲露出,真乃神龙见首不见尾,从此种下了龙种,刘邦的母亲怀胎十月,果然生下了一位真龙天子。
令我们扫兴的是,这上天或是真龙也不怎么样,极不符合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标准,这位真龙的儿子,生来吊儿郎当,不事农务,不治产业,不敬长,不爱幼,不遵法令,不守制度,只知游手好闲,结交一帮狐朋狗友。如果真有上天,而上天派下的使者又是这副“德行”,中国人真不知该对那至高无上的天会有什么感想。
但中国人以为这是正常的,因为普通人生来就是被统治的,不必做平等待遇的梦想,你看,龙种与常人长得就不一样。龙种据说大鼻口,直鼻梁,且鼻梁直通上额,额的两边有凸起的角,口方而大,眼圆而突,头顶尖高而平,脖子细而长,胸如凤凰(大概有点像缺钙造成的鸡胸),背如龟盖,如此等,无法细述。如果按这要求做一模型,那肯定是一尊怪物。但这就是龙种,中国人就愿在这种怪物的统治下生活,你有什么办法?龙种固然神奇,只是下了龙种,往往会长出跳蚤,这也许和植物界的优良品种一样,第一代尚可,过了几代,就逐渐退化,不得不重新制作或是另换品种了。
【事典】
秦朝的种子第二代就完了,由龙种变为跳蚤,何其快也!
公元前221年的秋天,秦始皇的一个使臣夜经华阴县,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从道旁飘忽而来,拦住使臣说:“请替我告诉滈池君,今年祖龙死。”使臣十分惊异,忙问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人只扔下一块玉璧,就飘忽不见了。使臣不敢妄自猜测,就带着玉璧去见秦始皇,把经过一五一十地作了报告。秦始皇极信鬼神仙怪之类,听后当然十分惊异,但在臣子面前不能表现出来,就故作镇静地说:“那只是一个山鬼而已,只知一年的事情,不足为怪。”
退朝之后,秦始皇隐约猜到了“祖龙”应是指自己。因为“龙”是天子的象征,“祖龙”即“龙”之“祖”,是第一个皇帝的意思,但他还是不敢确信。秦始皇觉得那块璧似曾相识,就找来管理库房的官员验看,查明是八年前巡视南方祭奠长江时投入长江的那块璧。至此,秦始皇越加奇怪,日夕忧惧不安。
秦始皇好仙道,怕短寿,也就相信算卦占卜一类的事。卦辞上说出外巡游和迁居可以趋吉避凶,但出游对他来说,也是危险重重的。他从公元前219年开始巡游各地,先巡视北方和西方,然后再巡视东方和南方,其目的无非是显示武力,镇服各地。但其结果却往往相反,秦国刚刚统一了六国,不仅六国旧贵族还在,还想伺机复国,就是普通平民也不堪其残暴统治,多有反抗。在秦始皇东巡时,在河南阳武县的博浪沙遇刺,当时大铁锤从远处飞来,险些砸到秦始皇的车上,若非刺客错了准头或是没认准秦始皇坐的车子,秦始皇恐怕就遇刺了。奇怪的是当时就立即搜捕,却未见刺客踪影,后来又令全国大搜查了二十天,还是不见任何线索。
即使在咸阳城,也不安全。一次,秦始皇带着四个卫士微服出游,在兰池附近竟遇到了强盗,至于是真强盗还是真刺客也说不清,反正卫士同他们打了起来,若不是卫士拼死相救,杀退强盗,秦始皇就遇害了。
就是在秦始皇得了“今年祖龙死”的信息的这一年,有一块陨石落在东郡,上面竟有“始皇帝死而帝分”的刻样,实是很奇怪。若说是天降其石,实在太过巧合,若说是人工凿成,陨石又太硬,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很难刻动。但秦始皇不管这些,他派人严加搜查,后来实在搜不出在石头上刻字的人,他就命令把住在陨石附近的老百姓全部杀死。
秦始皇应当说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靠秦国原有的势力,也靠自己的才智谋略,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并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确实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又是一条“恶龙之种”,他“焚书坑儒”,实行残酷的暴政,以严刑苛法和武力镇压来代替一切,尤其是嗜杀成性,弄得天下百姓无以为生。因此,想让“龙种”久传,乃至“传至万世而为业”,那是绝无可能的。
也许是传说与历史巧合了,秦始皇的这次出游,还真是“飞龙升天”,一去不再返了。
秦始皇一方面相信出游迁居可以避凶的卦辞,一方面也觉得有出游巡行的必要。于是,他先把榆林县内的三万户迁走,并于那年的十月,开始了出游,也就是在这次出游中,秦朝完成了由秦始皇这个“龙种”向胡亥这只“跳蚤”的转交。
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平时秦始皇非常喜欢他。秦国从赵国掠来的太监赵高十分精明,看到这一情况,就挖空心思地接近胡亥,博得了胡亥的欢心,并给他讲解法律条文,讲解各种案例的处理,还教胡亥学书法,实际上成了胡亥的老师。秦始皇见他很有才干,就提拔他当了中车府令,掌管皇宫中的车马。秦始皇出游,除了要带左丞相李斯帮助处理政事之外,还要带上这个赵高去管理车马。胡亥见自己的老师去了,也想跟着出去玩玩,就托赵高去说情。秦始皇觉得让胡亥见见世面也好,就答应了带他同去。
秦始皇先来到云梦泽,又到了九嶷山,祭祀了古代帝王舜,然后再沿长江东下,到达绍兴,在会稽山又祭祀了治水英雄禹,并刻石纪念,颂扬功德。在回咸阳的途中,秦始皇生了重病。秦始皇极为怕死,也讳言死,直到走到平原津危在旦夕时,才叫赵高写信,召大儿子扶苏前来咸阳办理丧事。信还未及发出,秦始皇就去世了。
左丞相李斯鉴于当时的情况,怕始皇死讯传出后天下大乱,就秘不发丧,仍把始皇载在车内,另让一个太监坐在车中,照常批阅文件奏章,李斯和赵高也照常给他供应茶水饭食,照常前去请示,就这样一直到了咸阳。
赵高觉得掌握大权的时机来临了,便对胡亥说:“皇上没有分封诸位公子的遗嘱,只是给大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前来咸阳办理丧事,扶苏与大将蒙恬一起带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来到咸阳,肯定会继位当皇帝,而您却没有一寸封地,那该怎么办呢?”说着,赵高就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拿给胡亥看。
胡亥倒颇有一副书生气,他对赵高说:“父亲去世了,没有分封给我土地,我也无话可说。人们都说了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了解儿子莫若他的父亲,父亲既然这样安排了,我还能怎么办呢?”
赵高这位老师也真循循善诱。他耐心地对胡亥说:“统治人与被人统治,是截然不同的。现在,信和御玺就在我和丞相这里,谁继位当皇帝,就是我俩说了算数。您可要好好考虑啊!”
胡亥还是十分害怕,他说:“弟弟废掉哥哥,这是不义;不遵父命而怕死,这是不孝;无才无德而靠别人拥戴成功,这是无能。如果触犯了不义、不孝、无能这三条,老天是不会饶恕的。不仅自己会丧命,就是祖宗也会断祀。”胡亥此时还算清醒。
赵高见胡亥还不明白,就直言劝说道:“顾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后患;犹豫不决,也必定后悔;果敢决断,连鬼神也要躲避。况且古有先例,商汤、周武杀他们各自的君主之时,天下人都说他们仁义,而不说他们不忠,只说他们诛除了一个暴虐的人,而不说他们是犯上弑君。卫国的君主杀了自己的父亲,连孔子都大加赞扬。可见,干大事的人,是不必顾及小节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计较小的责备之辞。至于你和你的哥哥,这本来就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还是请您快拿主意吧!”
胡亥终于动心了,他隐晦地说:“现在父亲的丧事还未办完,甚至连消息也还未发,怎能为这事去麻烦别人呢?”赵高斩钉截铁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你一切都准备好了,恐怕时机就晚了。”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其实当时赵高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多少实权,要想实施计划,就必须取得李斯的同意。于是,赵高找到李斯,秘密地对他说:“现在皇帝死了,印玺都在胡亥那里,始皇帝写给扶苏的信也在我手里,还没有发出去,你看谁继位更好一些呢?”
李斯勃然变色道:“这难道是你说的话吗?谁做皇帝,始皇帝早有安排,你这样不守人臣之礼,岂不是要亡国吗?”
赵高知道李斯是个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官位的人,把官位看得比生命都重要,要想说服他,只有从官位入手,于是赵高问道:“丞相想一想,在才能、功绩、谋略、有惠于百姓及与扶苏的关系这五个方面,您哪一方面能高过蒙恬呢?”
李斯愕然,只得据实回答说:“我哪一样都赶不上蒙恬!”
赵高说:“那好,既然您知道赶不上蒙恬,扶苏一旦当了皇帝,您的丞相位置还保得住吗?”
李斯默然。
赵高见已奏效,就继续对李斯说:“大公子扶苏刚毅果断,威望很高,他一旦继位,势必任用蒙恬为丞相。我在宫中干了二十多年的杂役,所幸的是懂点法律,就我所知道的,秦朝的官吏凡免官的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被找个茬儿杀掉。您能逃脱这个结局吗?”
李斯还是默然。
赵高又说:“我做胡亥的老师,已有很多年了,可从未发现过胡亥有什么过失。胡亥为人老实厚道,聪明伶俐,又不挥金如土,还能礼贤下士,全国之中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好的人了,让胡亥继位,不是很好吗?”
李斯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虽然视官如命,但倒底还未丧尽天良,他还是怕让胡亥继位会祸乱国家,他对赵高说:“我个人不足惜,本是上蔡的一个百姓,蒙先皇垂青,得以效劳于秦廷,我做侯爵,子孙也都做了大官。先帝把如此重大的责任交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先帝呢?况且前车可鉴,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废了太子申生而立奚齐为君,结果弄得三代不安,混战几乎达二十年;齐国的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结果公子纠被杀。殷朝的纣王杀了比干,结果落得国破家亡!上述都是亲人相残以致香火断绝的例子,秦国怎么能效法呢?”
赵高锲而不舍,他对李斯进一步晓以利害,他说:“世事是变化无常的,前朝的例子在今天不一定都完全适用。当今之事,如果能上下一心,就可以长久;如果能内外协力,事情就可成功。您如果听了我的话,就可世代封侯,传之久远,您本人也会像孔子、墨子一样的有声誉。如果不按我的意思办,您必定会祸及子孙。会办事的人可以因祸得福,不会办事的人会因福得祸,事到如今,您怎么还不明白呢?”
李斯本来还有正直善良之心,但人在官场久了,其官格也就压倒了读书人的品格,对切身利益的考虑也就压倒了对正义的坚持。李斯考虑到自己的官位及身家性命,最后只好服从了赵高的建议,流着泪对赵高说:“我生于乱世,既不能以死谢世,又不能左右我的命运!”
于是,赵高伪造诏书,派使者送往扶苏所在的边防驻地,责备扶苏不孝,并赐他宝剑,令其自杀,扶苏接到诏书后,未加反抗就自杀了;大将蒙恬却不愿自杀,后被逮捕入狱,死于狱中。
使者回报赵高、李斯,赵高、李斯连忙离开沙丘返回咸阳。因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腐烂,发出恶臭,为了不让随从士兵闻到尸体臭气,就假传秦始皇的旨意,买了一车鲍鱼拉在车后面,因鲍鱼奇臭,就将秦始皇的尸臭掩盖过去了。
赵高一行人回到咸阳发丧,极其隆重地举行了秦始皇葬礼,胡亥也就顺利地当上了皇帝,是为秦二世。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之下,胡亥沿秦始皇当年东巡的路线出游,并沿途刻石纪念,以证明胡亥是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遮掩天下人的耳目。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除掉异己分子,让胡亥实行严刑酷法。在赵高的亲自主持下,撤换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的兄弟姐妹,赵高也绝不留情,一次杀掉胡亥的十二个哥哥,关押至死三个哥哥,车裂了十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更是不计其数。这样,朝中的大权差不多全掌握在赵高一人手里,只有丞相李斯,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在进行了这场大屠杀之后,赵高得意地对胡亥说:“现在事情办得差不多了,朝野上下人人自危,自我保全尚且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搞别的呢?陛下您可以尽情享乐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交给我来处理就行了!”就这样,胡亥完全落入了赵高的掌握之中。
但赵高还有一个唯一的权力障碍,这就是李斯,必欲除之而后安。赵高设计了一整套完备的计划,让李斯一步步地踏入死地。赵高先来找李斯,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说胡亥只知享乐,只知修建宫殿,罗致狗马玩物,消耗国力,自己人微言轻,应当由丞相出面劝谏。李斯一听,竟很感激赵高,觉得他还很为国家着想。只是胡亥在深宫享乐,无法见面,于是两人约定,由赵高提供消息,胡亥有空儿时通知李斯,让他入宫进谏。
赵高见李斯已入圈套,就按计行事,偏当胡亥玩到兴头上,赵高派人通知李斯,说李斯求见,就惹得胡亥很不高兴,自然是拒绝接见。这样一连三次,赵高见胡亥已很厌恶李斯,认为李斯趁他玩兴正浓前来找他是有意给他难堪,找他的麻烦。赵高见时机成熟了,就对胡亥说:“您还不明白丞相的意思吗?他自觉拥戴有功,是想裂土为王啊!他的儿子李由身为三川郡守,但并不积极抗击盗贼,致使盗贼蔓延成灾,那是私通盗贼,想要谋反啊!”
胡亥听了,也未敢全信,就派人去调查李由谋反的案子。赵高暗中买嘱使臣,让他诬陷李由。李斯得到消息,惊慌失措,立即上书揭发赵高,说他有心篡权。由于胡亥不信,李斯就同他顶起来,胡亥大怒,想想前因后果,觉得李斯老跟自己为难,总是劝他罢修宫殿,倒是赵高处处顺着自己,处处让自己高兴。于是,胡亥就下令逮捕了李斯父子。
赵高严刑逼问,李斯父子熬不过酷刑,屈打成招,此时李由已战死,通敌谋反又死无对证,越加坐实。就这样,李斯和小儿子被处五刑而死,其族人也一并处死。李斯一死,胡亥立即任命赵高为丞相,赵高终于独揽了朝廷大权。
这时,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的农民大起义节节胜利,大有席卷全国之势,秦朝的大将章邯也投降了项羽,王离当了俘虏。秦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赵高看到天下正乱,朝中又多是自己的心腹,废掉胡亥,篡权夺位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就开始一步步地实施起来。
这时的胡亥,已完全失去了权力,他前后左右的人,几乎全是由赵高派定的心腹,他的一切行动和命令,也都要通过赵高来转达和实施,离开了赵高,他可以说寸步难行,更不要说发布和实施重大命令了。这已不是大权旁落的问题,而是失去了人身自由,形同被赵高软禁起来。其实,形成这种局面的经过很简单,胡亥由赵高拥立为帝以后,一直宠信赵高,这到还罢了,关键是胡亥只保持同赵高一人的单线联系,与其他大臣失去了交往,况且朝廷人员都是由赵高换过一遍的。唯有一个李斯尚可与赵高争衡,又被赵高害死。那么,胡亥势必成为赵高手中一个软弱的傀儡,且不用说胡亥为人软弱糊涂,贪图享乐,即便刚毅果断,到了此时,也已无法施展了。
赵高虽然布置得如此严密,还是怕有人不服。于是,在杀掉胡亥以前,他先做了一次“民意测验”。一天,他当众给胡亥送了一头鹿,指着鹿对胡亥说:“臣下献给皇上一匹马。”胡亥以为赵高弄错了,便笑着说:“丞相错了,那是一头鹿,你怎么能指鹿为马呢?”说完,就问身边的侍者和臣下:“你们说是鹿还是马?”大多数人连声说:“是马、是马。”只有几个人说是鹿,散朝以后,赵高就派人把说鹿的人都处死了,就这样,赵高完成了一次政变预演,心里更有数了。
胡亥根本没有怀疑赵高在搞什么阴谋,反而怀疑自己出了毛病。回去之后连忙找人算卦。算卦的人也受了赵高的嘱托,就对胡亥说:“你所以把马看成鹿,是由于你没有很好地斋戒的缘故。现在需要马上斋戒。”胡亥信以为真,连忙带着一批人到上林苑里斋戒去了。
赵高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胡亥赶远一点儿,让他躲起来。胡亥在上林苑里也不斋戒,倒是纵情游乐。一天,他率众射猎,突然遇见一人从上林苑经过,一箭就把那人射死了。赵高知道了这件事,就嘱咐自己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装作不知道这件事,给胡亥写了一道奏章:“不知谁杀了人,把尸体移到了上林苑,希望能拿到惩办。”赵高就拿着奏章去对胡亥说:“听说这个人是您射死的,皇上杀了一个无罪的人,上天和鬼神都会生气,您还是躲远点罢,以免灾祸降到您的身上。”胡亥果然听了他的话,赶快离开上林苑,跑到咸阳县东八里处的望夷宫躲灾去了。
赵高正好积极策划政变。赵高的亲弟弟赵成是郎中令,可以自由出入宫廷,赵高派他作内应。赵高的女婿咸阳县令阎乐手中有些兵力,赵高派他率兵化装成农民赵义军,攻打望夷宫,杀掉胡亥。其后是立胡亥哥哥的儿子子婴当皇帝,由赵高操纵。
秦朝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要经历第二次宫廷政变了。
首先,郎中令赵成在望夷宫中造谣,说农民起义军已攻入咸阳。赵高就急忙命令咸阳县令阎乐带兵保卫望夷宫,阎乐就趁机带兵冲进望夷宫,诈说反贼已经入宫,要进宫搜查。阎乐杀了守门的官兵,直趋宫中,有个别的太监和士兵想抵抗,全被阎乐杀死了。赵高派人向胡亥报告说:“盗贼打进宫来了。”等胡亥登上城楼四下一望,只见“盗贼”四处乱窜,环顾身后,只剩下一个太监。胡亥气急败坏地说:“你们怎么不早告诉我啊,弄成现在这个样子!”那太监说:“早告诉你也不听,我就是因为没早说话,才活到了今天,如果早说了话,那早就死了!”
阎乐带兵冲到胡亥跟前,历数他的罪状说:“你大兴土木,荒淫无度,残暴成性,弄得天下皆反,还是及早自己了结吧!”
胡亥抖着身子问:“可以见一下丞相吗?”
阎乐说:“不行!”
胡亥退而求其次,说:“我不当这个皇帝了,可以给我个郡王当吗?”
阎乐果断地摇头说:“不行。”
胡亥又退而求其次:“那就让我当个万户侯吧!”
阎乐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秦二世绝望了,哀求道:“那我就带着妻子去当平民百姓,总可以了吧!”
阎乐吼道:“你啰唆什么,我是奉丞相之命为民除害,对你的要求,我不敢转达,你还是快点自尽吧!”
胡亥看看再无希望,如不自杀,阎乐就要动手了。他看看孤零零的自己,又最后看一眼豪华的宫殿,拔剑自杀了。
秦二世胡亥这只“跳蚤”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赵高杀掉胡亥以后,就立子婴做秦王,因为当时秦朝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农民军夺去,秦朝只剩下不到原来秦国大小的一片土地。赵高这一建议,朝廷上无人敢反对。虽然大家都明白赵高取消秦国实际上就等于宣布秦朝的灭亡,是为自己开新朝作准备,但也无人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只是子婴非常清楚,赵高很快就会杀掉自己的。于是,子婴趁赵高来看他之机,预埋伏好士兵,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突然出击,杀死了赵高。
不久,刘邦率农民军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了。
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走完了其十五年的短暂历程。
【评议】
据说皇帝是真龙天子,是龙的种子,天的儿子,至于龙是否真有,哪里见过,怎么生儿子,尤其是怎样跟人一起生儿子,那就谁也说不清楚了,反正那时的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信其有时,可以趋吉避凶,如果真有了这么回事儿,那也怪罪不到自己的头上,甚至还可以表上一功,或者炫耀一下自己有先见之明;如果没有,那也伤不了自己什么,短不了一根毫毛。既然如此,何必去做那惹事生非的傻瓜?这也许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之一吧!
不过,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起义时,农民军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语,难道王侯将相是特殊的人种吗?为什么他们要这样残暴地统治人民呢?这么较真地一问,谁也不敢做肯定的回答。
当然,并不能因为陈胜、吴广这么一问,后来的人就从此不信真命天子了。然而,即使如此,人们已经对所谓的“王侯将相”之“种”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