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西学精粹-西方哲学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罗素Russell(英国1872~1970)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不但处处显示出以流畅笔调所流露的罗素分析哲学的典雅风格,同时,也克服了传统哲学史艰涩、抽象的“学院式”通病,在叙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及其基本哲学范畴的时候,能够超越哲学本身的界限而同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紧密结合。

    ——浙江大学教授李雍和

    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回顾过去100年来学术思想的变化,有两个人物显得特别突出。一个人物是爱因斯坦,另一个人物便是罗素。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20世纪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变了西方哲学进程的哲学家,是他首先把逻辑分析技术应用到哲学问题上来,从而开创了20世纪英语国家中占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学。同时,他又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数理逻辑学家。他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开拓性工作推动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空前发展,促进后来计算机的生成和广泛应用。除了这些专门的学术成就之外,他还写过许多通俗性的书和文章,讨论广大普通读者所关心的政治、社会、伦理、宗教、教育、婚姻等问题。罗素不仅看问题眼光犀利、分析透彻,而且文笔流畅明白,总是以浅显的文字讲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他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学术活动还涉及物理学、历史、文学、宗教、政治和教育等多方面。他那部有名的《西方哲学史》,自1945年初版以来一直是一部畅销书,在出版当年就连续荣登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达两周之久。以后基本上每4年修订一次,至今已再版10余次,但仍然供不应求。《西方哲学史》不仅是罗素本人哲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大多数人了解西方哲学的首选读物,是西方整个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理论结晶。

    在罗素身上,最为可贵之处还在于他不是学院派的书斋式学者,而是一个足迹遍及世界各国、关心人类前途、为了人类幸福和生存进行不懈奋斗的社会活动家。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就曾因反对战争而被起诉和解职,又因在战时发表反美言论而被关进监狱,但是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和平主张,晚年又大力号召人们反对核战争并谴责越南战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贯的和平主义者,显示出一个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的形象。追溯往事,回到罗素经历过的那个已经逝去、然而离我们还不太遥远的时代,他所特有的这种精神品质正是最值得我们细心领会和吸取的。

    《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与评论家伯特兰·罗素的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945年。本书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对我国西方哲学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两部名著。它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做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全书共分为三卷,上册包括卷一《古代哲学》与卷二《天主教哲学》,下册则收录卷三《近代哲学》。

    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罗素是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但与大多数分析哲学家不同的是,他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对哲学及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广泛的兴趣,并在许多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还非常关心人类的现状和前途。他在他的多方面的理论和现实的探讨中表现出一个大智者的哲学智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和以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把哲学家既看做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既可能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他在本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做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进行取舍。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例如,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本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希腊化时代的社会历史情况;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本书介绍了公元5~15世纪基督教发展的知识。另外,罗素主张在哲学史中要插入一些纯粹社会史性质的篇章,因为在他看来,不这样做就很难理解某一时期的哲学思潮,因而书中对一般历史的叙述也比同类著作做得要多。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80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注释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本书的特点之二是,它从时代的社会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出发,因而对本书中所要论述的哲学家的选择与一般的哲学史有所区别。他不是完全以哲学本身的优越性为选择标准,而是更加看重哲学家的学说对时代社会生活影响的大小,甚至有些政治家和诗人,由于他们对哲学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是由罗素独立完成的。罗素是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哲学和社会生活有独特的认识,对哲学发展史有独到的理解。本书由罗素一人独自写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对西方哲学史发展的线索及哲学史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的认识,充满了个性化的学术气息。

    与国内的大多数西方哲学史教材相比,本书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不是那么强,但这也可以算是本书的一个优点,它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揭示出哲学的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哲学的活力。

    独树一帜的哲学史

    罗素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家、政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他博学多才,思想涉及的范围极广,所著书籍、文章卷帙浩繁。他的哲学观点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他的思想深邃且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他的著作文辞优美,所有这一切使他成为我们时代最富声名并且拥有最广泛读者的哲学家之一。

    罗素尽管以哲学家的声名享誉世界,但是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在大学里,罗素是学数学的。在研究数学时,他发现所有的数学都可以通过原始的逻辑予以定义,并且所有数学命题都是可以从少数基本逻辑原理演绎出来的。在这样做时,他形成了一种逻辑的哲学思想。他认为逻辑具有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地位,他为了这个目的而引用的本体论,极具柏拉图主义的特性。

    由于罗素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而是由一个科学家“半路出家”的,他的哲学不是从前辈哲学家那里学来的,而是他自己在搞科学时悟出来的,因此他对哲学的看法就没有科班出身的哲学家那样的学究气。这里读一读他关于哲学的通俗而有趣的看法,是很有必要的:“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对于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各派神学都宣称能够做出极其确切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这种确切性才使近代人满腹狐疑地去观察它们。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如果不是对它们的解答的话,就是哲学的业务了。”

    罗素认为,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人们对哲学问题的解决主要是受人们生活的环境决定的,当然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一部哲学史就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哲学问题交互作用的历史。

    基于这样的哲学史观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与科班出身的哲学家所写的标准哲学史相比较,具有以下极为突出的特点:

    第一,罗素不大注重哲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更重要的是强调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时甚至用后者来剪裁前者。这是标准哲学史的大忌,但罗素显然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说:“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这一目的就要求我们对于一般历史的叙述比通常的哲学史家所做的更多。”此外,罗素认为,如果要想对一个哲学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叙述一般的历史。这样,比起标准哲学史来,罗素常常用较大的篇幅来叙述一般的历史。

    第二,罗素不大注重哲学家的学术有多么深刻,而是更为强调一门哲学对于它的时代所起的影响有多大,所以罗素在论述哲学家时,将那些对社会影响大的写得就详细,而将那些对社会影响较小的就写得较为简略。有一些人,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如卢梭和拜伦,前者的主要贡献是在政治学方面,而后者纯粹是一位诗人,是不入标准哲学史家的法眼的,但是罗素认为,他们“如此深远地影响了哲学思潮的气质,以至于如果忽略了他们,便不可能理解哲学史的发展”。因此他用大量的篇幅来阐述他们的思想。此外,对于那些对哲学的发展有过影响的政治家,罗素认为在哲学史上也应有其一席之地,比如他认为“很少哲学家对于哲学的影响之大是能比得上亚历山大大帝、查理曼或拿破仑的。”因此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他们也着墨甚多。

    第三,在讲到每个哲学家时,罗素很注重讲述与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东西,有时还将他们的某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或一些趣闻逸事记录下来,这也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们不屑做的。最著名的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他在讲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只用了一句话:“他出生,工作,死亡”。但是罗素认为,这些细节和逸事往往足以说明一个人或他的时代,因此是值得记录的。

    第四,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没有标准哲学史的学究气和晦涩性,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辞优美,生动有趣。罗素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哲学史》是他获奖的代表作。因此它是一部既具有思想深度又具有文学才情的哲学史。

    总而言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不是一部标准的哲学史,但是它是一部极为有特色的哲学史,在著名的哲学史书籍中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它虽然不可作为哲学系学生的标准教材来了解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最正宗的哲学思想,但是它是喜爱哲学的一般读者的最好的读本。(陈小文)

    逝去的时代

    在论及思想史的时候,有一点有时会被人忽略:那就是无论东西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都是很不一样的社会,有些思想是没办法脱离社会环境来理解的,更不可能简单地照搬于现代,所以,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有些地方行文过于随意,但他特别注意思想与政治、社会环境的联系,因此可以弥补有些哲学史著作之不足。

    比如,罗素谈到亚里士多德时就颇着墨于亚氏思想与当时社会政治的关联。与黑格尔不一样,他说他愿意想象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几乎等于零,而亚历山大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也是很小的,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思考竟至轻易地遗漏掉了一个事实,即城邦的时代已经让位给帝国的时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认为:人的灵魂里面有一种成分是理性的,有一种成分是非理性的,而人的非理性的部分又有两重:即在各种生物(包括植物)之中都可以发现的生长部分与只存在于动物的嗜欲部分。理性灵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这是人的完满的幸福,尽管并不能完全达到。而我们作为人,应当是尽我们的力量使自己不朽,尽最大努力依照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而生活,因为即使它在数量上很小,但是它在力量上和价值上却远远超过了一切事物。而这种观点,在罗素看来,大体上代表了他那个时代有教育的、有阅历的人们的流行见解,投合了可尊敬的中年人的胃口,并且被他们用来,尤其是自从17世纪以来,压抑青年们的热情与热诚。而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推崇理性和精神不朽的伦理学观点不同于我们这一时代的地方,主要的是在与贵族制的某种形式有关的地方。我们认为凡是人,至少在伦理理论上,就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正义就包含着平等;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正义包含着的并不是平等而是正当的比例,它仅只是某些时候才是平等。最高的道德只能是少数人的,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在逻辑上是和他把伦理学附属于政治学的观点相联系着的。如果目的是在于好的社会而非好的个人,那么好的社会可以是一个有着隶属关系的社会。

    而从个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有道德的活动,完美的幸福在于最好的活动,而最好的活动则是静观的。静观要比战争,或政治,或任何其他的实际功业都更可贵,因为它可以使人悠闲,而悠闲对于幸福来说乃是最本质的东西。实践的德行仅能带来次等的幸福,而最高的幸福则存在于理性的运用。人不能够完全是静观的,但就其是静观的而言,他是分享着神圣的生活的。因此,在一切人之中,哲学家的活动是最类似于神的,所以是最幸福的、最美好的。这样,亚里士多德不仅对于奴隶制度,或者对于丈夫与父亲、对妻子与孩子的优越地位,没有加以任何的反驳,反而认为最好的东西本质上就仅只是为着少数人的,亦即为着骄傲的人与哲学家的,因而大多数人只是产生少数统治者与圣贤的主要的手段。

    罗素据此指出:亚里士多德在他《政治学》一书里的基本假设,与任何近代作家都大大不同。依亚氏看来,国家的目的乃是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亦即把贵族精神与爱好学艺结合在一起的人,这种结合以其最高度的完美形式存在于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但不是存在于全民中,而只是存在于那些生活优裕的人们中间。到伯里克利的最后年代,它就开始解体了。没有文化的群众攻击伯里克利的朋友们,而他们也就不得不以阴谋、暗杀、非法的专制以及其他并不很君子的方法来保卫富人的特权。苏格拉底死后,雅典民主制的顽固性削弱了,雅典仍然是古代文化的中心,但是政治权力则转移到了另外的地方。在整个古代的末期,权力和文化通常是分开来的:权力掌握在粗暴的军人手里,文化则属于软弱无力的希腊人,并且常常还是奴隶们。这一点在罗马光辉伟大的日子里只是部分如此,但是在西赛罗以前和在马尔库斯·奥勒留以后则特别如此。到了野蛮人入侵以后,“君子们”是北方的野蛮人,而文化人则是南方的精细的教士们。这种情形多多少少一直继续到文艺复兴的时代,到了文艺复兴,俗人才又开始掌握文化。从文艺复兴以后,希腊人由有文化的君子来执政的政治观,就逐渐地流行起来,到18世纪达到了它的顶点。

    但各种不同的力量终于结束了这种局面。首先是体现于法国大革命及其余波的民主制。自从伯里克利的时代以后,有文化的君子们就必须保卫自己的特权而反对群众,而且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就不再成其为君子也不再有文化。工业文明的兴起带来了一种与传统文化大为不同的科学技术,群众的教育也给了人们以阅读和写字的能力,但并没有给他们以文化,这就使得新型的煽动者能够进行新型的宣传,就像我们在独裁制的国家里所看到的那样。因此,好也罢,坏也罢,有文化的君子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传统中国的历史及其向现代中国转换的过程中,大致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景。(何怀宏)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又是逻辑分析方法和现代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他于1872年5月18日生于蒙茅斯郡拉文斯克洛夫特。罗素出身于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贝特福德公爵六世,为皇家宠臣,他的祖父约翰·罗素爵士在维多利亚时代是著名的首相。尽管拥有这样高贵的出身,罗素的幼年生活却充满悲剧。当他2岁时,他的姐姐和母亲因白喉而去世。在他5岁时,他的父亲也去世了。罗素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他祖父母的家——彭布罗克邸宅中度过的,这是一座美丽、幽静的花园,是由英国女王赠给他祖父母的。罗素的祖父在他还不满7岁时去世,他的教育、生活由他祖母一手照管。因此,罗素的性格发展受他祖母影响很大。他祖母家的生活是清教徒式的,极为严格简朴,尽量禁绝舒适和享受。罗素每天早晨要以冷水淋浴,大人从来不给他水果,他也从来喝不到啤酒。不过,罗素在他祖母家的智力环境是很不错的。他从小由外籍保姆和教师教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因为彭布罗克邸宅的规矩是,当外国客人到访时,必须用客人的语言进行交谈。罗素的祖父还有一个藏书极为丰富的图书室,他经常长时间藏身于其中,广泛地吸收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

    罗表罗素(1872~1970)罗素从小性格内向,感情深藏不露,喜好穷究底蕴地深思,并对传统见解大胆质疑。有一次,别人告诉他地球是一个圆形球体,他不相信,就在花园里偷偷地挖洞,他要看他能不能通到地球的另一面。他的保姆告诉他,他睡觉时有天使在他旁边守候,他于是假装睡着,然后突然睁开双眼,希望能看到天使。当然,这两个试验,他都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1890年,罗素顺利地通过了奖学金考试,进入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并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但他从第四年起改学哲学,因为他对这里的教学方法和制度很反感。他考试之后几乎把数学书全卖了,并且下决心再也不搞数学。不过,照罗素后来的观点来看,他研究哲学的第一步就走错了方向。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罗素和一个比他大5岁的出身平民家庭的美国姑娘爱丽丝结了婚。这桩婚事引起了他那贵族家庭的极力反对,他们使用了各种手段来阻挠这种非“门当户对”的结合,包括安排罗素到英国驻巴黎使馆工作,以达到使年轻伴侣分离的目的。但是罗素冲破重重阻力,在没有一个家人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然而这次婚姻并不是罗素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事实上,罗素一生共结了4次婚。有人因此而批评罗素对待感情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罗素是在追求真正的爱情,至于到底怎样,也许只有罗素自己最清楚。

    罗素生前曾经出访过许多国家,甚至包括苏联和中国。作为一个学者,罗素的一生应该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却为战争所打破,他被卷进了急风暴雨般的政治斗争中,这是因为罗素坚持正确的反战立场,勇敢地投入反抗斗争而遭到一连串的迫害,例如被剑桥三一学院开除,英国政府不发护照给他,使他不能去哈佛讲学,这使得他生活很艰苦。他从事反战活动,常有遭到警察逮捕的危险,但他从不躲避。最后他因为在一篇反战文章中攻击了美国而被判处6个月的监禁,但是罗素并没有让这6个月白白过去,他在狱中完成了《数理哲学导论》的写作,并酝酿写作《心的分析》。对于监狱中的生活,罗素显得无所谓,甚至乐观,但他内心深处十分痛苦,他在监狱中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罗素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即从1938年到1944年整整6年,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在这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6年中,他经历了不少艰难困苦。在他走投无路之际,百万富翁巴内斯请他为自己设立的艺术基金会讲哲学史,不过巴内斯这人脾气古怪,不久就无理地解除了聘约,罗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赢了官司,但是,直到后来罗素回到英国才得到了赔偿费。不过,罗素的讲稿后来整理发表,成了这部很有名气、流传很广的《西方哲学史》。

    1944年,罗素由美国返回祖国。回国之后,他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改善,成为一个处处受欢迎的人,再加上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他的名气大增。但是,随着氢弹的出现,他与英国政府的“蜜月”之旅也走到了尽头,1961年,他再次被判监禁。

    1970年2月2日晚,罗素平静地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8岁。

    罗素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而罗素的纯文学能力——以一种流畅的文风表述的讥讽和讽刺的天才——在《智力垃圾素描:关于组织和个人的蠢行有趣的目录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本书对存在于许多宗教信仰、民族主义者的自我吹嘘和性行为的概念中的不一致性和非逻辑性进行了诙谐的揭露。它充分体现了罗素思想中的最优秀的特性和这位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在诸多版本的西方哲学史中,挪威G·希尔贝克和N·伊耶合著的《西方哲学史》也享有较高的声誉。本书通过对诸多哲学传统的比较来显现西方哲学的特点,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叙述来揭示哲学思维的特点,结合社会政治和科学人文背景来展开各个哲学学派的发展脉络,尤其是结合人类的现代处境来讨论一些重大的哲学问题。全书内容覆盖像罗尔斯、罗蒂和哈贝马斯这样的当代哲学大师的哲学讨论,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