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送我红玫瑰-天使的翅膀(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一楼,异常清新悠扬的琴声吸引了我的脚步,循声追去,我在独弦琴的教室门口凝住了,里面分两列整整齐齐摆着十来架琴,长长的方形琴箱,左端竖着一根上头微弯的小圆木条,琴面只斜拉着一根弦线。这就是京族乐器瑰宝独弦琴。弹者聚精会神,左手时缓时急摇晃木条,右手时轻时重拨动琴弦。更令我惊讶的是,教师竟是著名的作曲家、独弦琴演奏家王能。他边弹琴边讲解,琴声语声是和谐的奏鸣,声声悦耳,句句启人。独弦琴的弹奏技艺,在这里得到名师的传授。这些学生真有福气!

    过去,我班有位学生曾对我说“非常喜欢独弦琴,让我帮找位老师教。”我说,到外面请老师辅导是要收费的。他先是一怔,然后无可奈何地说“我没钱请老师,不学了。”他是一个有乐器演奏天赋的少年,摘两片树叶含进嘴里,可吹出动听的曲子;截取一节竹子,打几个小圆孔,可吹出婉转的笛声,敲敲筷子也成韵律……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此特长因条件限制,得不到发展,我为他深感惋惜。若他出生晚二十年,现在一定坐在这个教室里,弹奏心爱的独弦琴,实现他的梦想。

    上到二楼,经过一个教室,咪咪妈妈嗯嗯的声音和流畅的琴声让我驻足不前,一个姑娘站在钢琴边,跟着老师弹奏的曲子和音阶练习歌唱发声。老师给予热情指导,从吸气、吐气、口形、发音位置等方面深人浅出地讲授发声法,反复示范,音域宽广,声音洪亮。可见这位女教师的声乐水平相当不错。

    这样的教学情景,我并不陌生。女儿少年时,我曾陪她去广西艺术学院跟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声乐,每周上一节课,时间为五十分钟,按节收费,可不便宜啊。那时,我们每个周末得远征一次。我听开头几节课,就和现在这节差不多。因不胜疲惫和经济负担,只坚持了半年多,就草草收兵。后来,幸好女儿有志,考上了该大学的音乐系,不致委屈爱好。

    现在这里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我一定叫女儿来这里再好好充充电,补补火。

    三楼走廊的条椅上,坐着许多年轻的妈妈,她们是送孩子来学习的,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她们在外面神情怡然地等待。有些妈妈在孩子上课的时候,去接受亲子教育或到“妇女图书吧看书”或到“妇女娱乐休闲厅”做健身健美训练。这下她们放心了,不用担心到处为孩子找家教,也不用担心花钱找不到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喜欢,想学什么,这里都能满足要求;有什么特长,这里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你看,舞蹈室里,一群小孩跟着年轻的女老师学跳舞蹈基本功,一招一式,举手投足,认真模仿。他们的妈妈在窗外眉开眼笑地看着。我在教室门口站一会儿,听到老师说:“伸手兰花指,举手过头顶像揽着一个小球,然后慢慢托回腹前。”比喻形象生动,示范姿势优美。学生很快领会,学得像模像样,有趣极了。连我的手脚也痒痒的,也想跟着舞动起来。

    美术室里,孩子们围着一张长方形大桌而坐,专心致志在摊开的画纸上动笔画画,几位老师在他们身后巡视,不时指点。置于一侧的大书架,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孩子们的书包和作业。孩子们在这里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图景,像风筝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敞着门的棋艺室静悄悄的,恍若无人,我觉得奇怪,便走近朝里看,几位四五岁的孩子,坐在棋盘前,敛声屏气,布局弄子,凝神而思。这么小的孩子,能人静思考,不得了。

    一间间厅室宽敞明亮,美观时尚,设备先进,各类教育,各种活动在这里举行。舒适的环境,优秀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张扬个性、发挥特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青少年儿童的关怀和人才培养的远见卓识,是“文化强市”的一项伟大举措。深情托起明天的太阳!

    2013年5月

    喜听民间读书声

    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如此的钟爱读书,并习惯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但愿读书之声,在民间蔚然成风。

    我原以为读书看报是知识界文化界和有闲阶层的事情,想不到忙于生计的草根百姓中也不乏爱读书看报之人。

    街边,一个修理自行车的摊点,井井有条地摆着轮胎、轮轴、制线等零部件,工具箱敞着盖,里面的格子里分类装着铁锤、扳手、钳子、凿子等各种工具。这时,没有顾客。摊主是一位五十开外的男子,他坐在一张矮凳子上正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发黄的线装书,想必是占卦算命之类的书吧。“师傅,修车。”我扶车站在摊前。他立即站起,合拢书放在凳子上,微笑着问“车哪儿坏了?”随即过来接过车,支好,仔细检查一番,便迅速拿起工具熟练地修理起来。我等车中,觉得无聊,便朝他的那本书扫了一眼,登时惊呆了,原来是一本线装的《唐诗宋词》。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绝对无法把吟诗诵词之人与眼前的情景联系起来。一个满身油污在车来人往红尘滚滚闹闹嚷嚷的街边屋檐下以修车为业的人,怎会有如此读书的雅兴?我好奇地问“这是一本少见的古书,您常读吗?”他感到有点意外,抬头朝我看了看,答道:“这本书是祖传的,我少年时认真读过,背过。现在年纪大了,很多已记不清。我的小孙子快到上学的年龄了,我想教他背些诗词,便把这本书找出来,带在身边,有空读读背背,做做准备。不怕你笑,我能背很多首呢!”他边干活边吟诵了几首,我饶有兴趣地认真听,背得一字不差,语气语调颇有古诗的韵味,我由衷赞叹。“您平时还读别的书吗?”“我出来做工,常带一本书,一有空就打开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很多书我都看过。看书心情特别愉快,做工也不觉得累,日子很好过。在家,我常给孙子讲故事呢。”他的脸上写满喜悦和自豪。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骑上修好的车子,清风扑面,心中盈满唐诗宋词。

    前不久,我家因房顶漏雨墙壁渗水,请来几位农民工修补,时值盛夏酷暑,烈日似火,水泥楼顶热气蒸腾,他们有的拆护墙,有的钻缝凿隙,有的从地面把水泥、火砖、沙子等沉重的材料搬运上四楼楼顶。他们憨厚诚实,吃苦耐劳,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干得汗流浃背,衣服如雨淋。我心生怜悯,农民工真不容易啊!我在楼顶看了一会儿,受不了太阳的炙烤,便下到三楼书房开空调看书了。

    一会儿,丈夫买回了一箱矿泉水和一大袋包子,肩扛手提咚_地上到三楼,我急忙跑出去,忘记把书放下,便一手拿着书,一手接过那袋包子,和他一起送上楼顶。虽然工钱是预先跟工人们讲好了的,不包吃喝。但是,我们还是忍不住额外给他们送去一些吃喝的东西。

    上到楼顶,我们招呼他们歇歇,洗洗手,喝点水吃点东西。他们非常感动,纷纷道谢。我把书随手放在旁边的围墙上,给他们分发矿泉水。

    一位工人站在我的那本书旁边,我把一瓶水递给他时,他眼睛发亮地看着我问:“您是榻佩娟老师吗?”“是的。”我点点头。他大概三十几岁,皮肤黧黑,双手粗糙。他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是学生还是家长?我认不出来了,又不好意思问,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看出了我的窘态,接着说:“我在《防城港日报》上看到过您的好多文章,有些篇章记忆很深,如《赤脚走过的岁月》《星海灿烂》《悠悠防城江》《红雨伞》《山菊花》等等。刚才风吹开书页,我看到您的名字,才知道是您。”啊,原来是这样。这本书是一位文友送给我的,扉页写有赠言。我与这位工人素昧平生,只是萍水相逢。“你常看报?订有报纸吧?”我感到十分诧异。他说:“我离开家乡东奔西走长年在外面打工,常住工棚,哪能订报呀。只能到报摊买来看。”“你为什么这样喜欢看报?”我试探着问。他说:“为了打发晚睡前的时间,驱除寂寞。再说,如果不读书不看报,孤陋寡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以后连字也不认识了,那就枉读了七八年书,真正变成蠢民、愚民了。人不管干什么,文化知识都不能丢啊!况且读书看报,能增添生活乐趣。有书相伴,苦中有乐。”他的话,让我想象到这样的情景:夜幕降落,低矮潮湿简陋局促的工棚里,亮起如豆的煤油灯火,微弱的灯光,勾勒出一个开卷专注阅读的身影。墨香便弥漫开来,夜晚变得温馨了。

    白天是高强度的体力劳作,晚上在阅读中获得精神的享受。在阅读中提高文化素质,在阅读中陶冶情操,在阅读中坚定信念,乐观诗意地生活。我相信这样的农民工,不止他一个。工棚处处有书声。

    他走时,我送了自己写的两本拙作给他。他非常高兴,千恩万谢。

    一天早上,我准备送些书去区文联,出门去请三轮车,碰巧住在我家对面的大嫂正开着三轮车出工,便请她帮忙运送。她很勤快,很能干,不用我动手,把包好的一大堆书很快搬上车。她问我“是运去卖吗?”我说“不是,为文联送文化下乡出点力。”过了一会儿,她怯怯地问“能送几本给我吗?”我说“可以。但这些已经捆包好了,回来我再送给你,好吗?”她欢喜地说“不急这一会儿,多谢你了。”

    到了文联,按文联曾副主席的安排,她把书搬进办公室指定位置,搬完书,看到靠近办公室门口墙边的长沙发上摆着一摞《金花茶》杂志,她走近,拿起一本翻看了一下。这时,曾副主席刚好从她身边走过。她抬起头,非常恳切地问“曾副主席,能给我一本书吗?”曾副主席一怔,旋即爽快地应允:“拿吧。”还随手把桌上自己写的一本诗集送给她。她惊喜若狂,立即打开浏览,“词语优美,含意深,写得多好啊!”这本书集,我看过,词雅意丰,确如她所说。谁能想到一个开三轮车运客年过不惑的大嫂能脱口评诗?我和曾副主席不约而同地瞪大了眼睛。

    她和她的丈夫都是个体职业者,整天忙忙碌碌。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上初中,一个上高中。她学历不高,却语出惊人,颇显文化,令人惊讶。

    我乘她的车返回路上,和她聊起来。我说“你要的书是给孩子们看的吗?”她说“是我看,有合适的也给他们看。”“你活儿那么忙,哪来时间看书呀?”“主要是等客的时候看,呆坐着,觉得没意思,不如看看书,自得其乐。日去日来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最怕没书看。”

    回到家,我送了一大抱书给她,叫她没书看的时候来找我,我每年都订有几份杂志,也藏有些书。她激动得连声道谢。后来她常来我这里借书看,我们成了好朋友。

    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如此的钟爱读书,并习惯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追求。但愿读书之声,在民间蔚然成风,以净化社会浮躁、低俗的空气。

    2013年9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