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
刀是古代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唐代的刀有仪刀、部刀、横刀三种。仪刀是唐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部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主要实战短柄兵器。明代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刀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清代,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统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那时短刀队所使用的战刀接近于我们后来所见过的“马刀”。这种刀还有那种称作“大刀片”的军刀,一直延用到抗日战争以后。
剑
剑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古代兵器。剑是一种可刺可砍的两用短兵器。
剑体修长,两面有刃,向前聚成锐利的锋,后端有短柄,用以把握。刃和锋是剑推刺挥劈的有效部位。
剑使用方便灵活且构造简单。平时携带在身是自卫武器战场上又是近身格斗搏杀的利器。剑的历史久远,但真正用于作战的历史与刀、矛相比,却是短暂的这是因为剑份量轻、形体薄、斩杀加弱容易摧折,不适宜骑战。特别是铁制销甲问世以后,剑更造得单薄纤弱。与大刀长矛相比,剑更适合于佩带、装饰、东汉末年剑退出了战争舞台,结束了700多年征战沙场的辉煌历史。
匕首
匕首是一种比剑更短小的刺砍两用兵器。其外形与剑相似。由于它短小易藏,多是作为近身格斗,贴身防卫或暗杀的适宜兵器。
在原始社会有石匕首。商周以后出现青铜匕首后来又有钢铁匕首。有的匕首为了增加刺杀效能,还在匕首尖端刃部用毒药淬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汉代匕首常常与长剑并用。军队中除装备常规兵器以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备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剑还带有匕首,防身自卫,以防不测。到晋代,由于受少数民族刀剑形制的影响,匕首的形制有所变化。其首为环形呈纱帽状腊(剑体中线凸起称“脊”,脊两侧威坡状称“从”,合脊与两从为“腊”)向下分,刃的近腊处忽窄。匕首与剑往往并提,匕首长久以来以其独特的功能普遍为兵家武士、行者侠客所用,作为一种辅助兵器而流传至今。如今的军用匕首因其军种的不同有不同的结构和形状,如伞兵专用的伞兵匕首,特种兵的匕酋枪等。
戈戈是用两手握着使用的一种长兵器,是车战、近战中很有威力的兵器。
中国古代战车一般载甲士三人中间一名是驾手,主战车两侧的两名士兵使用戈,主近刺。商、周前后的军队主力是战车。戈则是车战中被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因为在车战的近战中,戈比以直刺为主的矛类兵器具有更大的杀伤力,而且能充分利用战车的速度,更有效地攻击敌人。所以,这种用于车战的戈,自然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汉代,随着战车的衰落,这种曾在车战中盛极一时的戈,也随之退出古战场的历史舞台。
矛
矛是带有一根长柄的,前端装有一个很尖且两面带刃的枪尖的兵器。
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戳)为主的单一使用方法。矛的出现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是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矛被人们将其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
枪
枪是以刺为主要攻击方式的兵器,由铁制锐利的枪头和长柄构成。
枪,是它的基本型。各部分别叫做枪头、枪缨、枪杆。此外,还有一种“双钩枪”,这是在攻城战中常使用的一种特殊兵器。枪的长度,虽依使枪人而别,但是最低也要比使枪人略长些。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枪也和其他长兵器一样,其长度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三倍为限。枪是以直刺为主来攻击敌人,通常称之为“扎”,这也是枪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技法。这种攻击敌人的技法,称为“戮法”。而把通过抖动枪杆,使枪头上下左右盘旋,用以躲闪直刺过来的敌枪的防御技法,称作“革法”。
镋
镋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正锋下有两股,向上弯翘,形状异常,可刺可防,属长兵器。锋刃用铁,柄为木制。
锐位于中央的正锋,如长枪枪头,以刺为主攻手段,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锋刃,不但可攻击敌人,同时又可进行有效的防御。镋不仅有强大的攻击力,而两侧向上弯翘的带齿锋刃,更具有神奇的防御能力。镋的缺点是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分又大又重,成为前边过重后边过轻、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须选用臂力特好的士兵,才能使用。
戟
戟出自汉代,是用在长柄上,由戈和矛组台而成的锋刃的长兵器。
前端类似矛的锋刃叫“刺”,与柄成横向的戈刃叫“援”或“枝”。有锋刃为一体的,也有刺和援完全分开的两种类型。但是不论哪种,都是牢固的装有一根长柄,戟在战车兵、步兵和骑兵中使用的都很普遍,分为两手使用的长戟和单手使用的手戟两种。手戟柄短可两手各握一支,也可一手使戟,一手拿盾,和矛一样,用来直刺敌人。援和戈一样,用以劈,砍或钩拉敌人到跟前而杀之。戟的锋刃在战国初期是使用青铜制造,而战国末期则开始使用铁来制造。到了汉朝,几乎都是用铁制的。为了提高援部分刃的砍杀力度,把援的形状做成锐利的棒状,即变成了更接近“枝”的形状。在唐朝,戟还是一种很有实战意义的兵器,大多军队都还装备着戟。后来,逐渐从战场退役,变成了仪仗用的器具。到了宋朝,戟已完全在战场上消失,只用在一些仪式上,刃已用木质材料制造。
叉叉是一种带有叉状锋刃的长柄武器,其中,锋刃有分成三个叉的,也有分成两个叉的。叉的前端有多个锋刃目的在于刺杀敌人时,使伤势复杂难愈。又因为锋刃面宽而多叉,故可有效防御敌人兵器的攻击。叉作为兵器用于军队,是在明代以后。可是,在唐朝前后,就已经有了前端分成三叉的这种兵器。当时在一些庙宇中的佛像,特别是四大天王像手持的武器中,就有叉这种兵器。
弓
弓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它由富有弹性的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扣在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
弓可分为“直弓”和“弯弓”两大类。“直弓”是将一根笔直的木条或竹片装上弦;“弯弓”是把已经有很大弯曲度的弧型材料再按相反的方向弯曲并装弦,使它更富有弹性。春秋时代,弓箭已成为军队中重要的远射兵器。唐代弓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是狩猎用弓和皇朝禁卫军用弓。唐宋以后直到明清,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可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可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自火器问世之后,弓箭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之长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时至今日,我们在体育竞技场上,仍能目睹射箭神手的荚武风姿。
弩
弩是中国古代装有张弦机构(弩臂和弩机),可以延时发射的弓。
射手使用时,将张弦装箭和纵弦发射分解为两个单独动作,无须在用力张弦的同时瞄准,比弓的命中率显着提高;还可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动力(如足踏)张弦,能达到比弓更远的射程。在弩上的弓是横置的,藉由扣动板机将绷紧的弓弦放开来射出弩箭。重新拉紧弓弦时,须将弩弓的前端置于地面再用脚踩住,然后用双手或藉曲柄的辅助把弓弦往后拉紧。由弩所发射出的方镞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来得短。方镞箭可以在飞行时保持平稳,并且带有一个尖锐的金属箭头。由于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
飞锤
飞锤又名“流星锤”。古代系兵器的一种。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以绳,待敌人蚁集在城脚时,出其不意,投入敌群中,据说一次可钩取2~3人。
“圈套”是捆束、套取敌人或敌装备的兵器。“圈套”一般用皮条麻、藤、线绳制作,长短视需要而定,一端有活结套,预设在敌人经过的地面与半空,敌人经过时突然拉紧,捆束或勒死敌人。这种兵器在古代印度、非洲、东南亚等一些丛林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多。“轮索”捆束敌人或装备的兵器,也称“套索”。
其制作材料及方法与“圈套”大致相同、只是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套索”一般由徒步或骑马者手持,使用时抛出,套住敌人或牲畜加以俘获勒杀。“套索”一般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平原游牧国家和民族中使用较多。“罗网”是笼罩敌人的网状器具。“罗网”由原始社会捕鸟、兽、鱼的网沿用、发展而使用于格斗中。
它多是用绳,革编成的大网,突然撒出罩住敌人,使其失去战斗力。古代各国普遍使用。
铠甲铠甲是古代打仗时七兵穿在身上的防护装。
很早的时候,人们将兽皮、柳条和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起到抵御敌人兵器攻击的作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皮革制成的铠甲。后来又相继出现了坚硬的铜制、铁制的铠甲,做工相当精致,防护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盾牌
古代上兵打仗的时候要用盾牌来防身,盾牌大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有各种图案。
最原始的盾牌是用藤条编威的后来出现了金属盾牌,防护能力大大增强了。大多数盾牌都挡在士兵的正面,但也有系在胳膊上挡在身旁的比如西周时期骑兵专用的正圆形盾牌一一旁排,就是用来防止敌人从一旁射来的冷箭的。
头盔
头盔是古代兵上作战时用来保护头部的装备。
战国时期,头盔被称为胄,到了宋代,才被称为盔。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后来出现青铜胄,铜胄和铁盔。金属头盔一般都是整体浇铸并且变得越来越轻到清朝末年,旧式的头盔逐渐被从西方传人的钢盔所取代。
塞门刀车
在古代,城池如果遭到敌人的破坏,同时又不能马上得到修复,其后果不堪设想。士兵在守城时必须准备辅助防御设施,来暂时阻挡敌人的攻势。塞门刀车就可用来代替被敌军破坏的城门。它有两个车轮和一组门板,门板上向前插出许多刀刃,以防止敌军再度破坏。
铁蒺藜
铁蒺藜是古代军队防守时使用的非常有效的障碍器材,有4根伸出来的铁刺。
使用时士兵将许多铁蒺藜撒布在地上敌方军队就被阻挡住了。有的铁蒺藜中间有孔,用绳子串连起来,撒出去以后,可以很方便地回收。铁蒺藜般都被撒在道路上,或者城池和军营的四周。有的铁蒺藜还被设在水中,被称为“铁棱角”。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战争中应用的障碍器材,直到近现代还经常使用。
神奇的古代火器
大约在10世纪初,中国的古战场上诞生了神奇的火器,火箭、神火飞鸦、梨花枪和突火枪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火器的发明对军队作战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突火枪这一类的管形火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古代战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
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了火药。火药的三种主要原料是硝石、硫黄和木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火药也被叫做黑火药:约公元808年,中国就有了关于火药配方的详细记载,以后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
霹雳火球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种爆炸类兵器,叫霹雳火球。它用一节竹筒制造球体,里面装入火药和薄磁片拌和在一起,再用多层纸严严地裹紧成球状,外面敷上毒药。使用时用火锥烙开壳面引燃内部的火药,并投向敌军,其爆炸声如霹雳。
蒺藜火球
蒺藜火球也是一种爆炸性火器,里面装有带刺的铁蒺藜,爆破后铁蒺藜飞散开来,能够将敌人刺伤或者刺死,爆破后铁蒺藜也可以遍落在道路上,阻止敌人兵马前进。
最早的火箭
火箭最早出现在中国。三国时期的火箭是点燃箭头上包着的漫过油脂的麻布,射出以后,起到烧杀敌人的目的。北宋初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箭。这种火箭在普通箭杆上绑个火药筒,一端伸出引线。发射时点燃引线,火药筒内被引燃的火药喷出燃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推动箭杆向敌方射去,这样就可以引燃敌方阵营甚至直接烧杀敌方士兵。
铁火炮
铁火炮也叫震天雷,它是中国宋元时期军队装备的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往用生铁铸成的外壳里装上火药制成火器将其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里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炸伤人,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广泛应用于攻守城作战,水战和野战中,猛火油柜。
猛火油柜是北宋初年军队装备的一种喷火器具。它以石油为燃料,用熟铜制柜,下有四脚,上有铜管。发射时,点燃火药,用力抽拉铜管上的筒状物石油喷出时遇热点燃,形成烈焰,用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水战时还可用于烧毁敌人的浮桥和战舰。
神火飞鸦神火飞鸦是利用火药制成的一种兵器,它的骨架由竹篾扎成,外表糊纸,鸦腹下绑有火箭,燃烧后可飞行300米远的距离,鸦腹内装填有弹药,用于点燃敌军的营帐。使用时,点燃神火飞鸦背部的火绳,引燃火箭神,火飞鸦迅速飞出,鸦腹内的火药发生爆炸,进而引起犬火。
梨花枪
梨花枪是南宋梨花枪队在反击元军时使用的一种武器,实际上是一种喷火枪。
该枪头后面,绑有一个纸筒,里面装满了火药。两军交战时,南宋士兵突然点燃火药,向迎面而来的元军喷去,致使很多元军都被烧伤,甚至被烧死,元军的军营也着起火来,在当时颇显威力。
突火枪
突火枪是南宋时期出现的,种管形火器。它以竹管做枪身,竹管内填充着火药,在火药的前端安放着一个叫做“子窠”的东西枪的尾部有用来操作的手柄。发射时,先引燃竹管内的火药,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喷射力将于窠推射出去,同时发出震耳的响声。子窠就是最早的子弹,大致是碎铁片、瓷片一类的东西。这种突火枪是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竹火鹞
竹火鹞是一种燃烧性火器,用竹编成篓状,外面糊上数层纸,里面装填火药及小卵石,一端装有干草,点燃后用抛石机投向敌军。
毒药烟球毒药烟球是一种很特殊的火器,系用销石、硫黄、砒霜、草头乌、巴豆等捣碎混合制成。作战时,将球体加热抛向敌方,药球燃放大量浓烟毒气,使敌人中毒。
火龙出水
火龙出水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它的首尾都做成龙形,长竹筒内外分别装有火药,当它飞入敌阵时,引信引爆筒内火药,然后攻击敌方。因为这种火器大多从船上发射,所以被叫做“火龙出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