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 武器军事卷-武器装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装备、技术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受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指导,而且会对军事思想、战略战术乃至军队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说,装备、技术既是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它在战争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步枪

    步枪是一种长枪,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4世纪中叶世界上就出现了最原始的步枪。现在各种各样的枪都是在步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们称它为“枪中元老”。步枪具有命中精度高,火力强、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等特点。

    能连续射击的连珠枪

    连珠枪是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个名斯潘塞的年轻人发明的。这种枪是在弹仓内存储弹药,然后用手推弹入膛,从而能接连射击。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试射了这种枪,发现它的命中率很高,林肯决定予以采用。当时的老式步枪根本没法跟连珠枪比。

    近代步枪的先锋——毛瑟步枪

    步枪发明后,不断有人对它进行改进。1871年,德国人毛瑟兄弟合作发明了一种机柄式步枪,由于毛瑟枪可靠性好,更加安全,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近代步枪的先锋。

    卡宾枪

    卡宾枪又叫骑枪、马枪,据说是当年骑兵将普通步枪枪管截短后制成的,后来步兵也使用卡宾枪。卡宾枪枪管短、重量轻、精度好,但它的弹头初速相对较低,有效射程大约为200~400米。

    突击步枪

    突击步枪是步枪中的主要枪种它是冲锋枪和步枪的混血儿,兼有这两种枪的特点,是一种重量较轻、长度较短、火力猛烈的全自动步枪。各国军队对突击步枪,特别是小口径突击步枪十分偏爱。

    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是一种狙击用的高精度步枪。这种枪多数配装光学瞄准镜或夜视瞄准具及折叠式双脚架,有的还带有消声、消焰装置,适用于对600~1000米以内的单个目标实施精确射击,如敌人的指挥员、观察哨和机枪射手等。它的射击精度明显比普通步枪要强得多,有人称它是“一枪夺命”的武器。

    反坦克步枪

    反坦克步枪是对付坦克的能手它通常使用穿甲燃烧弹要求射手在射击时必须瞄准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动机燃料箱或侧面“盔甲”等防护薄弱的致命部位。反坦克步枪通常要增加装药量,同时还要加长枪管,这样的话,就可以增大弹头的初速度。另外,还可以使用硬质合金的弹头增加穿甲的深度。

    小口径步枪

    步枪发展到现代,它的口径越来越小,战斗的可靠性越来越高。小口径步枪有三个显着的优点:是枪身和子弹的重量都大大减轻了;二是弹丸的初速度提高了;三是发射的时候后坐力减小了,更容易控制。

    无壳弹步枪

    无壳弹步枪采用的是种新型的枪弹——无壳弹,这种无壳弹去掉了盛装发射药和安装底火的弹壳,用一种可燃性的黏合剂把发射药黏结成柱状,并把弹头和底火分别嵌在火药柱的两端。因为没有弹壳,在射击时就不需要抽壳和抛壳,这样就缩短了射击的环节,从而提高了射速和命中率。另外,无壳子弹本身的重量就轻了许多,因此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

    手枪

    手枪是指可以握在一只手里发射的小型火器,由于它短小轻便,可随身携带,能突然开火,一直被世界各国军队、警察、特种兵以及执法人员人量使用。从第一部手枪诞生至今,经历了约500年的漫长演变过程,随着技术的小断进步,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现代手枪家族,并且性能和威力都有大幅度提高。

    手枪家族

    人们所说的现代手枪,实际上只包括击发手枪、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

    手枪的种类很多,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手枪、警用手枪、运动比赛手枪等按作战用途可分为自卫手枪、战斗手枪和特种手枪;按结构方式可分为自动手枪、左轮手枪和气动手枪。

    早期雏形

    从火器史来看,手枪的最早雏形大约出现在14世纪初,同时诞生于中国和德国。当时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小型的铜制火铳——手铳,这是手枪的最早起源。到了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几个城市都出现了成批制造的一种名为“希奥皮”的短枪,这种枪长约17厘米,许多人认为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手枪。

    发展趋势

    随着使用要求的变化手枪也在不断发展。目前,手枪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重点发展双动手枪,有的甚至是三动手枪如以色列的“沙漠之鹰”手枪,这种手枪威力强大,射程达200米,可以轻易地把一头麋鹿打倒,即使意外落地也不会发生走火现象。

    一代神枪

    柯尔特M1911A1式11,43毫米自动手枪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手枪之一,也是世界上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手枪,至今,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仍令人赞叹不已。它的设计者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着名枪械设计师和发明家约翰·摩西·勃朗宁。作为代表性武器,它先后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战火洗礼。

    机枪

    机枪是一种带有枪架和机座、能实施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可用于对敌空中、水面或地面轻型薄壁装甲目标或火力点实施远距离射击。机枪可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通用机枪等不同的类型,每一类型的机枪都可实施多种方式射击,其火力持续时间长,威力巨大。

    机枪的枪架

    机枪必须固定在枪架上才能保证连续射击时枪身的相对稳定,保证射击的准确度。机枪的枪架有两脚架、三角架。有时轻机枪可架设在人身上,由人体充当枪架,车载机枪舰艇机枪和空用机枪一般都装在固定枪架的枪座上。

    重机枪通常是指可连续射击的远射程机枪,主要由机身、枪架和瞄准装置组成。重机枪通常采用机械瞄准装置,有的配有光学瞄准具和夜视瞄准具。重机枪的有效射程:地面目标为800~1000米,低空目标为500米。

    布伦轻机枪是按照高标准制造的优质产品。这里展示的MK3是1994年制造的,其机身轻盈,带有稍短的枪筒,和早期的版本略有不同,经改造可发射7,62mm子弹。

    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是指既可作重机枪又作轻机枪使用的两用机枪具有威力大机动性强、便于操作和弹药品种通用等特点。通用机枪全长约1,2米,口径为6,5~8mm,枪身重7~15千克,弹容量为50~250发,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100~300发,用作轻机枪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1000米。

    轻机枪

    轻机枪指带有两脚架且重量轻、携带方便的机枪,可用于射击地面或低空有生目标。轻机枪全长1米,口径为5.4~8mm,重5~10千克,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80~150发,有效射程为500~800米。

    空用机枪

    空用机枪是指用于空战的机枪。

    机枪成为空用机枪的关键技术在于使子弹避开旋转的螺旋桨叶,因此早期的空用机枪都装在机尾或机侧。后来,美国人康斯坦丁斯库发明了机枪射击同步装置,使每颖枪弹恰好从桨叶空隙射出,才成功地解决了空用机枪射击的问题。

    坦克机枪

    坦克机枪是指专门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使用的机枪,按其安装位置和作用可分为并列机枪,高射机枪、航向机枪和测距机枪。并列机枪又称同轴机枪或同步机枪与坦克炮平行安装在火炮摇架上,射击时与坦克炮共用一个火控系统。早期的坦克机枪是坦克上的主要武器装备但现在只作为辅助武器使用。

    高射机枪

    高射机枪是指专门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机枪,具有口径大,枪弹初速高、射击速度快等特点,可用作有效的防空武器,也可用于射击地面薄壁装甲目标和火力点。早期的高射机枪口径为7.62mm.现在多为12.7mm和14.5mm,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内,射角大高低射界为—30°~+90°,方向射界为36°,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70~150发。

    突击机枪

    突击机枪与突击步枪同族,都是现代战争中步兵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普通机枪一般有正、副两名射手。然而,现在许多轻机枪在突击步枪的基础上加长。加粗枪管,加大供弹匣容量,加装两脚架,改造而成的突击机枪既具有突击性又具有火力持续性,并且不用副射手,可单兵携带使用。

    反坦克机枪

    反坦克机枪是指专门用于射击坦克及其他装甲目标的机枪主要用于装备步兵,以打击300米距离内的敌坦克和装甲目标也可用于射击敌简易工事和火力点。反坦克机枪般带有两脚架和瞄准装置有的还采用自动装填装置。由于其弹头质量大,出膛初速高射击后坐力大,因此枪口装有制退器枪托上装有防护垫T74式7.62mm排用机枪全枪长1.26米,枪管长0.045米,全枪重12.6千克射击速度可达每分钟810~850发,有效射程1400米。该机枪机匣坚固耐用;枪管可迅速更换;握把具有隔热性,握持舒适;击发机构安全可靠;枪托外形大方;配用的穿甲弹穿甲性能强,能穿透1200米处美国M1钢盔;使用寿命较长。

    冲锋枪

    冲锋枪是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的武器,其外形有些像自动步枪,它是双手持握、发射手枪子弹的单人携带式的全自动枪械。冲锋枪短小精悍,操作简单,便于突然开火,其射速高、火力猛,在200米以内有良好的杀伤效力,适用在短兵相接的冲锋和反冲锋的战斗中。

    冲锋枪的发明和发展

    意大利陆军上校B·A·列维里在1914年设计发明世界第一支冲锋枪,即维拉·佩罗萨冲锋枪。由于该枪射速太高(3000发/分),精度极差,且十分笨重,所以很不受欢迎。因而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但它却奠定了现代冲锋抢的基础。1918年,德国着名武器设计师施曼塞设计、伯格曼军工厂生产的伯格曼MP18型冲锋枪问世了。该枪发射9毫米手枪弹、虽然射程近、精度不高,但具有较猛烈的火力,正因如此,其枪迅速装备了德国军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冲锋枪发展到全盛时期。德军于1938年将施密茨设计的MP38型冲锋枪装备军队。

    该枪首次采用折叠枪托,零部件均用钢和塑料制成,它是具有冲锋枪特点的第一种冲锋枪。

    冲锋旗的局限性

    第二次大战后期,突击步枪的迅速发展直接威胁到冲锋枪的使用。突击步枪是步枪和冲锋枪的结合体,由于冲锋枪枪弹威力较小,且有效射程较近,射击精度也较差,因此其重要战术的地位也每况愈下,最终被突击步枪所取代。

    到了小口径突击步枪闪亮登上历史舞台时,冲锋枪便正式从第一线战场悄然隐退了。

    现代冲锋枪的特点

    现代冲锋枪日趋向轻型和微型化发展,进一步向多功能、系列化的方向迈进。

    冲锋枪一般全枪长550毫米~750毫米,普通冲锋枪的枪重一般约为3千克轻型或微型冲锋枪一般在2千克以下。大多使用20发~40发的直形或弧形弹匣供弹,战斗射速单发时约为40发/分钟连发时为100发~120发/分钟。

    在二战中,冲锋枪的口径较为繁杂,一般轻巧的冲锋枪大都使用手枪子弹。德国采用9毫米,苏联是7.62毫米,而美国为11.43毫米。二战后,随着弹药的逐步规范化现代,中锋枪的口径已趋于统一,大多数为9毫米,以9毫米×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为使用的标准。

    德国着名的轻武器设计师希买司设计的MPl8B中锋枪是由伯格曼兵工厂制造的。早期制造的MPl8l使用蜗牛式弹匣,后来使用直形弹匣。从1918年夏到1918年11月,已生产MP18I35,000多支,大量运往前线,供应德军的作战需要。但是在德国的军事报道中几乎没有关于1918年夏秋之际德军装备冲锋枪的相关内容;与德军相反,盟军对这支冲锋枪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它的性能评价极高,以至于一战后订立的《凡尔赛和约》中规定10万德军全部被禁止使用该枪,只允许少部分警察使用。可见此枪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MP181作为一支优秀的冲锋枪,独领风骚半个世纪,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丰富的传奇故事。

    闪电名枪——MP38冲锋枪

    作为二战期间德国最有名的冲锋枪——MP38冲锋枪在二战期间以其优秀的产品性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MP”即德语中“冲锋枪”的字母缩写。它是1938年开始生产的,目的是为满足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在同年的部队列装中,把该枪取名为MP38。

    英国司登式冲锋枪

    1940年,英国在德国强大战争的严重威胁下,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来弥补军用设备的不足,于是司登冲锋枪便迫不及待地诞生了。它设计简单、廉价,易于大量生产,虽然它没有得到广泛流行,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武器。中国军队在抗日、解放、抗美援朝等战争中曾大量使用英国的司登式冲锋枪,因其弹匣握把在左侧,故称“歪把子冲锋枪”。在二战中,该枪产量超过400万支。该枪虽然有缺陷,但在二战中,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意大利伯莱塔M12S冲锋枪

    1979年,由M12冲锋枪改进而成的意大利伯莱塔M12S冲锋枪是世界上性能超群、操作稳定的优秀冲锋枪之其短小粗壮、结构合理、机匣、发射机框,握把及弹仓成一整体件在任何恶劣条件下保证了动作的可靠。该枪有固定枪托和折叠枪托两种型号,口径9毫米,该枪折叠枪展时全长660毫米,托缩时全长418毫米,枪管长200毫米,枪重3.2千克,初速380—430米/秒,弹匣容量32发,有效射程可达200米。

    意大利伯莱塔M38式冲锋枪

    M38式冲锋枪于1938年开始投入生产,并装备意大利和纳粹德国军队。口径9毫米,重3千克,弹匣容弹20—40发,射速550发/分。M38以其卓越的性能成为二战中着名的冲锋枪,深得广大士兵的喜爱。

    美国冲锋枪——第一种汤姆逊冲锋枪

    M1918是最早的汤姆逊冲锋枪,但它只不过是一种试验型枪,而第一种真正投入生产的汤姆逊冲锋枪是M1921。

    最早出售M1921冲锋枪是在1922年,但是售出量极少,任何军队都没有把它当作制式武器,它多配备干警察使用。后来推出的M1923、M1927、M1928,其大多部件都源于M1921。M1928刚出现时称为海军型冲锋枪,供海军使用,装备陆军后称为M1928A1。1942年,改进后的M1928定名为M10,45英寸(1英寸=25.4mm=汤姆逊冲锋枪。随着市场的需要在不断的发展应用中,枪支频繁改良,在M10.45英寸汤姆逊冲锋枪后又进一步改进M1,又出现了M1A1。M1系列汤姆逊冲锋枪在外观上与M1928汤姆逊冲锋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M1928的拉机柄在机匣顶部,而MI的拉机柄则在机匣的右侧。

    地雷

    地雷是一种爆炸性火器,被称为“地面杀手”。地雷可以埋在地下,也可以布设在地表。有的地雷需要敌人踩上去才会爆炸;有的地雷则可以由人工操纵,在适当的时候引爆。地雷爆炸以后能够直接杀伤敌方的士兵,也能把敌人的坦克装甲车辆炸成“残废”。

    定向地雷

    定向地雷必须进行预先的设定才能发挥作用。一颗定向地雷有400颗以上的弹丸,爆炸后,里面的钢珠或破片能向预先设定的方向发散,相当于几十支机枪齐射。钢珠发散的面积很大,能杀伤80米内的敌人。当敌人的步兵或骑兵踩到它时,就会被炸得人仰马翻。

    防直升机地雷

    防直升机地雷是用以毁伤超低空飞行的武装直升机的地雷,通常由声传感器、目标探测器、微处理器和战斗部等部分组成。防直升机地雷利用直升机的噪声特征作为预警信号,声传感器将收集到的噪声信息输入微处理器进行处理。当判明是敌万来袭直升机后,目标探测器即开始工作,监测和跟踪目标。

    当直升机进入地雷有效攻击范围时,即发射战斗部攻击目标或直接起爆地雷。

    防步兵地雷

    防步兵地雷是专门对付徒步行走的步兵用的地雷。它有很多种类,其中有一种会“跳动”的跳雷,当敌人踩到它时,它能跳到空中爆炸;还有一种子弹雷踩上后子弹就会射出,专门炸伤人的脚掌。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是用来炸毁敌人装甲目标的地雷。按用途不同可分为炸履带雷炸车底雷和炸侧甲(后顶)雷。

    当敌人的坦克不小心压到炸履带雷或炸车底雷时,就会被炸得动不了。而只要敌人的坦克进入炸侧甲雷的射程,它就会向目标发射一枚火箭弹摧毁敌人的坦克。

    特种地雷

    特种地雷泛指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地雷,如照明雷、信号雷、燃烧地雷、化学地雷、核地雷以露雷等。有些国家还将延期地雷(或称破坏雷)、陆军水雷和防空雷等也列为特种地雷水中兵器水中武器是隐藏在水中的“杀手”,包括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反鱼雷、反水雷等武器以及水中爆破器材。它既可以被舰艇、飞机携带与使用,也可以在岸上发射,主要用来攻击,阻挠、对抗和毁伤敌人水中或水面的目标。

    水雷

    水雷是一种布设在水中的爆炸性武器可由舰船碰撞或进入其作用范围而起爆,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活动。水雷具有隐蔽性好、布设简便、造价低廉等特点。水雷按水中的状态区分、有触发水雷、非触发水雷和控制水雷3种。在现代海战中,水雷是不可缺少的武器。

    自动跟踪水雷

    自动跟踪水雷是自导鱼雷和水雷的结合体。它兼有水雷的长期威胁作用和鱼雷的主动攻击能力。它由雷体、雷锚和识别控制系统等组成。雷体是一个密闭容器,装有一枚自导鱼雷,布设入水后,由雷锚将其系留在一定深度,当目标进入其作用范围时,雷体上的识别装置能自动进行判别确认是攻击目标后,雷体盖打开,鱼雷发动机启动,从雷体内射出,在自导装置控制下自动跟踪攻击目标。

    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是由水面舰艇,飞机投射到水中一定深度后爆炸的水中兵器。深水炸弹通常为圆柱体,内装常规炸药(或核装药)和引信。核装药深水炸弹多用作反潜导弹的弹头。火箭式深水炸弹通常装配在舰艇首部,多管快速齐射,由火箭发动机推进,以尾翼稳定其空中飞行和入水下沉的全程弹道,射程为数百米到数千米,主要用于攻击潜艇,也可用于攻击水面舰船。

    鱼雷

    鱼雷是一种能在水下自动行进,自动控制深度和方向的兵器。由于它的形状像鱼,又能像鱼那样前进,所以得名。现代鱼雷具有速度快、射程远隐蔽性好、命中率高和破坏威力大等特点、可以说是“水中导弹”。

    超空泡鱼雷

    超高速超空泡鱼雷是21世纪的主导水中兵器。超空泡鱼雷是指采用超空泡技术降低航行阻力,能在水中以极高速度航行的鱼雷。超空泡鱼雷的外壳从头部开始有大量排列有序,疏密有致且与鱼雷纵轴线呈一定角度的微细小孔,航行时鱼雷内部气体发生器或由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气体经小孔向外排放,从而产生气体包层。超空泡鱼雷既可用于大中型水面舰艇的快速近程反潜,反舰防御作战,也可用于攻击航母编队等大型水面舰队以及摧毁岸基设施。

    枪榴弹

    枪榴弹就是挂配在枪管前方用枪和枪弹发射的一种超口径弹药,是步兵近距离使用的点面杀伤武器,能大大提高步兵在现代战场上对付点、面目标和反装甲的作战能力。主要用于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各种轻型装甲目标、永久火力点等野战工事。

    种类不一

    按用途分,枪榴弹可分为杀伤枪榴弹、反坦克枪榴弹、杀伤破甲枪榴弹、燃烧枪榴弹、发烟枪榴弹、照明枪榴弹、防暴枪榴弹等;按枪榴弹与发射装置匹配的不同,又可分为尾管式枪榴弹、尾杆式枪榴弹、全入式枪榴弹、环翼式枪榴弹、弹筒合一式枪榴弹。

    发展迅速

    枪榴弹最早是在16世纪末出现的,20世纪50年代后,枪榴弹不断得到改进,能以枪口兼做发射具,并且使用实弹就可发射。70年代初,尤其是捕弹器的出现,火箭增程技术以及新材料与非金属材料在枪榴弹上的应用,更使枪榴弹在诸多方面都有了显着提高。

    未来趋势

    目前,为了满足步兵在未来战场上对付各种目标的需要,枪榴弹正在向着轻量化、系列化、多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枪榴弹采用空包弹发射操作程序复杂,容易贻误战机,因此通过捕弹器采用实弹发射是枪榴弹发展的必由之路,改进枪榴弹发射方式增大有效射程是现在最关键的问题。

    手榴弹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药,也是使用较广、用量较大的弹药。手榴弹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是步兵近距离作战的主要装备。手榴弹由于体积小、携带方便,曾在历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多种多样

    现代手榴弹不仅可以手投,同时还可以用枪发射。按用途,手榴弹可分为杀伤、反坦克、燃烧、发烟、照明,防暴手榴弹以及演习和训练手榴弹,杀伤手榴弹又可分为防御型和进攻型两种,按抛射方式,它又可分为两用、三用多用等。

    势在必行

    目前,手榴弹正朝多品种和多用途方向发展。要提高手榴弹的杀伤威力,首先要改善手榴弹破片参数,在破片的质量、数量、形状以及速度上进行改进;要在真正意义上改变手榴弹的发展,引信更新换代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引信的发展仍是今后手榴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演变过程

    手榴弹最先是中国人发明的。15世纪,欧洲出现了装黑火药的手榴弹当时主要用于要塞防御和监狱。17世纪中叶,欧洲一些国家在精锐部队中配备了野战用手榴弹并把经过专门训练使用这种弹药的士兵称为掷弹兵。二战期间,手榴弹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中期,手榴弹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例如美国的M26式手榴弹,英国的L2A1式手榴弹等。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多发联装发射装置。它发射的火箭弹依靠自身发动机的推力飞行。火箭炮发射速度快,火力猛烈,突袭性好,机动能力强,可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射大量火箭弹,向远距离的大面积目标实施突然袭击,用以歼灭压制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给敌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震撼。

    火箭炮的雏形

    中国在16世纪末发明了一种叫“一窝蜂”的火箭发射装置,每个发射筒内装有32支火箭,点燃导火线后,32支火箭就会像一群毒蜂一样同时飞向敌人这种火箭发射装置应该是现代火箭炮的雏形。

    火箭炮的发展

    世界上第易种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喀秋莎”火箭炮。二战以来,火箭炮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早期的火箭炮射程只有6千米~9千米,而目前先进的火箭炮的射程已达到70千米。

    火箭炮的组成

    火箭炮通常由定向器、回转盘、方向机、高低机、平衡器、瞄准装置、发火系统和运行体组成。定向器在火箭炮带弹行进时固定火箭弹,发射时赋予火箭弹初始飞行方向。转动高低机手轮可赋予火箭炮射角。平衡机使高低机操作轻便、平稳。瞄准装置和高低机、方向机配合,实施瞄准。发火系统在发射时使火箭弹的发动机按预定的时间间隔依次点火。

    现代火箭炮的特点

    现代火箭炮的“身材”比较短小炮管壁也很薄。它没有后坐力,使用起来简单轻便。由于现代火箭炮大多把多个炮管并排放在一起,所以能构成密集和突袭的火力,给敌人以巨大的杀伤和猛烈的打击。

    多管火箭炮

    多管火箭炮是一种多发联装的火箭炮。它把多个炮管放在一起,通常安装在军用卡车和装甲运输车上,机动性和防护能力都很好。多管火箭炮既能歼灭和压制敌军有生力量和各种战斗兵器又能对付敌军集群坦克和装甲车辆,并能实施发射干扰弹,油气弹、化学弹等特殊任务。

    M270式多管火箭炮

    M270式是美国LTV宇航与军品公司研制的口径为227毫米的12管自行式火箭炮。1977年9月开始研制,1983年装备美国陆军重型师和军属炮兵。主要用于实施纵深攻击歼灭有生力量,压制集群装甲目标、炮阵地、指挥所等。

    M270配备的先进设备

    M270式火箭炮的指挥车配备有战地气象监测系统,可随时测得所需要的数据,同外部提供的目标位置信息一起及时、迅速地传给发射车。发射车自备导航仪,可自动计算自己的坐标,到达发射阵地后,根据指挥车提供的数据,可立即计算出精确的射击信息,不必依籁外部提供数据。另外,M270式采用了电动、液压或电动液压传动装置,缩短了瞄准时间。自备的起重机,使M270式实现了人工操纵机械化装填,缩短了再发射的准备时间。

    M270的构造

    M270式由发射装置、火箭弹、运载车和火控系统等部分组成。发射装置的外形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箱子分成左右两个发射箱,每个箱中有6个发射管,里面贮存6发火箭弹。运载车为着名的“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改装而成,有很强的越野机动能力。发射箱平时紧贴车体,乍看起来只是一辆极普通的装甲车。展开战斗队形时,发射箱从车上高高竖起,显示出威武雄壮的火箭炮模样。

    M270配用的弹

    M270式火箭炮可配用子母火箭弹布雷火箭弹,末制导反坦克子母火箭弹,其子母火箭弹内装有644个M77式子弹,子弹能穿透100毫米厚的装甲板。母弹配有×M445遥控装定电子时间引信使子弹在目标上空762米处抛出。一次齐射总共可发射7728发子弹,覆盖面积12万~24万平方米。布雷火箭弹内装7个地雷布撒器,每个布撒器装4枚反坦克地雷,一起齐射可布撒336枚反坦克地雷布雷面积40万平方米。末制导反坦克子母火箭弹,采用自主式毫米波导引头最大射程可达45千米。

    M270良好的机动性能

    M270式火箭炮在行进中可立即转入发射状态,在进入发射阵地后3分钟内可完成射击准备;发射12发火箭弹只需1分钟,把12枚火箭弹装在发射架上只需6分钟;发射完毕后,2分钟即可撤出阵地,此外,发射车、运弹车有良好的机动性;连队上下级之间、各车辆之间有可靠的通讯联络和数据传输系统。因此M270式对上级指令能够很快做出反应及时完成作战任务,迅速撤离阵地。

    俄罗斯BM—30式“龙卷风”火箭炮

    俄罗斯BM—30式“龙卷风”火箭炮,也称“旋风”,是目前俄罗斯装备的口径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多管火箭炮。该炮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曾在车臣战争中屡立战功。

    高度的自动化程度

    “龙卷风”火箭炮配有自动化射击系统,而每一个6门制的火箭炮连配有一辆射击指挥车车上装有计算机系统、通讯器材、无线电传输系统和定位定向系统,所以它的自动化程度很高,适于现代化作战的需要。

    “龙卷风”的结构特点

    “龙卷风”火箭炮的结构比较特殊它的运载体由轮式重型辎重车改装而成。

    发射管的前端装有一个“黑匣子”,它可以在发射前为每一发弹自动编好程序。另外,火箭炮可以通过射击控制装置控制火箭弹一发一发地射击,也可以在38秒内将12发弹全部发射出去。弹内装有高能炸药触发引信和自炸装置,触到目标后立即炸出大量破片。

    良好的机动性能

    “龙卷风”火箭炮具有很强的机动能力,它虽重达43.7吨但是其柴油发动机功率高达386千瓦,具有良好的越野行驶能力。到达目标战斗场地后只需3分钟即可从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

    高精度的命中率

    “龙卷风”火箭炮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火箭弹上装备控制系统的火箭炮。与无控火箭相比,它可使弹道着点密集度提高1倍,射击精度提高2倍。它的定向管内有两条螺旋导槽,因此,它所发射的火箭弹的散布精度好,长、宽偏差仅为1/300。

    迫击炮

    迫击炮是在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火诞生的,它是火炮家族中的个身材较小的成员。迫击炮被称为“曲射冠军”,它的射击角度特别大,这使得炮弹飞行的路线十分弯曲。所以,追击炮发射的炮弹可以翻山越岭打击躲在小山等遮蔽物后面的目标。迫击炮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

    现代迫击炮的始祖

    现代迫击炮的始祖是1342年出现的一种管形火器。当时,阿拉伯人为了守住一个城池,在城墙上支起一根根短铁筒,每根铁筒套在一根粗实的木棍上。

    铁筒里都装入黑火药和一个黑铁球。敌人攻来时就点燃火药将黑铁球发射出去,攻击敌人,这种管形火器就是现代迫击炮的始祖。

    追击炮的特点

    追击炮除了弹道弯曲,可以射击山后目标的特点以外,它装弹特别容易,射击速度也很快。迫击炮的炮体重量轻,体积小,机动灵活,可以用人背或者用马驮,打了就跑,能够迅速转移阵地。追击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自身重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这样简单的火炮也适于大批量生产。

    多管追击炮

    多管追击炮能同时发射多发迫击炮弹,这是因为它把多个炮管放在起可同时进行发射。多管迫击炮的炮管上面被固定住,放在一辆军用汽车的后车厢上。它的特点是机动灵活、威力巨大,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

    高射炮

    高射炮是用于射击空中目标的火炮。其特点为炮身比较长,炮弹射速快,射击精度比较高,射程高度可达1万多米。此外高射炮还具有上下、左右移动等特点。高射炮有自带动力行走的自行式,还有靠别的动力带动的牵引式。自行式高射炮的行走系统非常像坦克,它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多数有装甲防护,战场生存能力强,特别适宜协同作战。

    高射炮的起源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普鲁士军队为对付法军,专门制造了一门37毫米口径的火炮,这种炮是现代高射炮的雏形。1906年为对付空中飞行的飞机和飞艇等飞行器的威胁,德国人又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专用高射炮,该炮口径为0毫米,装在汽车上,有防护装甲,其最高射程可达4200米。

    高射炮的口径和弹

    人们把口径57毫米以下的高射炮称为小口径高炮,把口径为57毫米~100毫米的炮称为中口径高炮,100毫米以上的称为大口径高炮。小口径高射炮多以弹丸直接命中的方式毁伤目标。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防空导弹的使用,大中口径高炮逐渐被淘汰,40毫米以下的小口径高炮受到了各国军队的青睐。

    发展中的高射炮

    一战中,高射炮因采用直瞄方式射击,命中率极低,后来随着飞机性能的提高,高射炮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高炮已使用动力操作,射速更高并配以机械式指挥仪、测距机甚至炮瞄雷达等辅助设备,这大大提高了作战性能。据统计,在二战中损失的飞机有一半是被高射炮击落的。

    另类传奇

    德国的88毫米系列高射炮是世界上最具传奇性的高射炮。作为一种防空武器,88毫米系列高射炮却以强大的反坦克能力闻名于世,这要归功于德军对它的灵活使用。在二战中,苏军的T—34坦克被一门距离它400米的88毫米高射炮击中后部,整个坦克发动机被巨大的冲击力击出5米,而坦克炮塔上的指挥塔也飞到了15米以外。直到二战结束前,仍没有任何盟军坦克能抵挡它的正面一击。

    今日潮流

    弹炮一体化防空系统结合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炮的优点,成为目前防空武器发展的主要趋势。小口径高炮反应快,能连续射击,近距离杀伤率高还具有跟踪能力强、射程较远等特点,引领着今日潮流。

    “猎豹”自行高射炮

    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一种履带式35毫米双管自行高射炮——猎豹自行高射炮,它是迄今为止,战术、技术性能最优良、造价也最昂贵的高射炮。

    除德国外,比利时、荷兰也装备了该炮,荷兰还在“猎豹”的基础上改良发展了“恺撒”Ⅰ型自行高射炮。

    造价昂贵

    “猎豹”造价每辆高达800多万马克,是同期“豹”I主战坦克的两倍,原因是其装备了先进的火控系统。它的火控系统包括雷达、光电和光学三套装置,由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间短,命中和击毁概率高,能够在各种干扰下持续作战。冷战时期,“猎豹”一直是苏联空军战斗机的克星。

    2C6M“通古斯卡”野战防空系统

    2C6M“通古斯卡”是世界上第一种弹炮一体化防空系统,它由苏联研制开发,于1988年开始装备部队,“通古斯卡”是目前世界上火力最强的防低空机动武器系统,目前俄罗斯已将“通古斯卡”M—1等改进型推向印尼等国际市场。

    低空杀手

    “通古斯卡”整个系统由炮塔、高炮、地空导弹、雷达系统等部分组成设备大部分安装在一辆坦克底盘上,这种装置的坦克车,可以进行独立作战。

    它使用的是30毫米双管高炮,8枚SA—19防空导弹分置炮塔两侧,高炮的毁伤概率为60%,导弹毁伤概率65%,系统综合毁伤概率达85%,它的这种装置便于对付武装直升机,也可以攻击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的固定翼飞机。

    优异的火控系统

    “通古斯卡”的雷达系统包括搜索,跟踪/火控两部雷达,其作用距离分别为18千米和13千米。它的光电设备包括“三光合一”(潜望镜、电视摄像机、激光)瞄准具及微光摄像机,由于结合敌我识别装置和数字式弹道计算机使通古斯卡具有捕捉、跟踪目标和计算机射击,并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等特点,此外“通古斯卡”雷达系统也可在高速行进中射击目标。

    坦克

    坦克是一种利用履带行走的装甲战斗车辆,它集火力,保护性和机动性于一身,主要用于和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作战。坦克在战场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尽了风头。二战以后的多次战争中,坦克同样也是陆战的主角,被称为“陆战之王”。

    坦克的诞生

    坦克是一架复杂的战斗机器。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弹手。

    坦克的战术性能

    坦克全身披着很厚的钢甲,厚度有几十至几百毫米,一般枪弹无法穿透。

    它的行驶速度约60千米/小时,最远行程可达650千米,最大爬坡约30°,可越宽3米的壕沟,过高1.2米垂直墙,涉水深1.5米,还可潜水5米深。它火力强大,除装有一门火炮外,还有高射机枪、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携带炮弹40发~60发。这是主战坦克所具有的一些战术性能,而每种特种坦克还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坦克的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研制了世界上第一钢铁战车,它的模样很像西亚居民的运水车。为了保密,英国军方在运送它们的木箱上写上了“水柜”的字样。“水柜”的英文读音为“坦克”(TANK),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新式战车称为坦克。

    坦克的分类

    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的大小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主战坦克是现代装甲兵的主要战斗兵器,用于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特种坦克是装有各种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空降、喷火、水陆两用坦克等。

    采用履带行走

    坦克是采用履带行走的。为什么不用车轮呢,这是因为坦克很重如果改用车轮,那么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很小开在田野里很容易陷进去,坦克安上履带轮子在履带里面滚动,遇到沙地雪地和泥地宽宽的履带把坦克的重量分散了,车轮就像走在路上一样方便。

    坦克在作战时必须把所有的门窗都关得紧紧的。可是坦克一旦被击中着了火里的人就要赶紧出来,如果从顶部爬出来就很容易被敌人的枪炮击中。所以在坦克的底部设置了一扇逃生门,一旦坦克被击中而着火乘员可迅速从坦克底部逃生。

    坦克通过电网时,两条履带噼里啪啦地闪着耀眼的电火花里面的人却能够安然无恙,这是因为当强大的电流到达车体时,由于车体的横截面积大,电阻要比人的电阻小得多,所以绝大部分电流都通过车体,传到地下了,里面的人因此不会触电。

    在坦克里看路

    坦克在打仗的时候,窗盖都要关得紧紧的。里面的人执行战斗任务,全要靠潜望镜。潜望镜可以旋转,观看四方,还能像望远镜一样,把物体放大炮手还有专门的瞄准镜,可保证炮击的精准度。坦克上面装有一种夜视仪,能在黑暗里看清目标。

    在原地“掉头”

    坦克能够改变车身的方向,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转向机构来完成的,这种转向机构可以使坦克两侧的履带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哪一侧履带的运动速度较慢,车体就向哪边转向。如果要在原地“掉头”,只要把一侧的履带完全停住,使其速度为零,靠另一侧履带产生的动力就可以带动坦克在原地转向“掉头”了。

    颠簸行进中的高命中率保障

    坦克虽然具有高超的越野性能,但车体在行驶中上下颠簸是难免的。为了保证在颠簸中仍能准确击中目标,现在的新型坦克上都装有火炮双向稳定器这种稳定器可以使坦克炮不随坦克的摇动而摇动,从而提高了坦克在运动中的射击命中率。

    如果将坦克的装甲剖开看,就会发现这层钢甲铁衣厚薄不均,有的地方特厚,有的地方又特薄。这样做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保证坦克受弹概率高的部位具有足够的防弹性能;二是要尽可能减轻坦克的战斗全重,否则会影响坦克的机动性能。

    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坦克家族中的主角,在战场上担任主要的作战任务。它的“个头”在坦克里居中,但火力和防护能力却最强。主战坦克一般装有火炮,配用的炮弹有穿甲弹,碎甲弹和反坦克导弹等;同时有着优良的机动性能。当前世界上最典型的主战坦克有美国的M1A1英国的“挑战者”,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等。

    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之所以能喷火,是因为它带有一个火焰喷射器,能够喷射出800℃~1000℃的火焰。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喷射火焰,以攻击敌方的坦克,装甲车、碉堡和士兵,令对方难以抵挡。

    水陆坦克

    水陆坦克是既能在陆地上行驶又可在水中前行、作战的坦克。水陆坦克的车体是密封的,并装备有一些特殊设备,包括通气筒、排气阀门、救生器材、航向仪、排水泵等。水陆坦克的后部还装有喷水式推进器。开动推进器通过向后喷水获得的反作用力,坦克就能像船一样在水中前进了。

    M14l“沃克猛犬”轻型坦克

    M41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卡迪拉克公司生产的轻型坦克,绰号为“沃克猛犬”,以纪念美国着名军事指挥官沃顿·沃克。该坦克除装备美军外,还出口到阿根廷、巴西,希腊、日本、菲律宾、泰国等国家。

    M41坦克的生产

    M41坦克的生产步入高速期后迅速淘汰了美军原来使用的M24霞飞坦克。早期生产的M41大部分用于装备美军,特别是驻欧美军,后来生产的则编入预备役部队和国民警卫队。到20世纪50年代末,M41已经完全取代了M24。在战场上,M41的可操作性、速度、可靠性及娇小的尺寸,备受侦察和骑兵部队的青睐。

    M41的武器配备

    M41坦克的主要武器为1M32型76毫米加农炮,可发射穿甲弹、杀伤爆破弹,曳光破甲弹等弹种,身管前部装有抽烟装置,炮口有制退器,弹药基数57发,辅助武器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各1挺分别携带机枪弹5000发和2157发。

    传统的设计布局

    M41的设计布局比较传统。车体焊接而成,由三大部分组成:驾驶舱位于车首,战斗舱居中,动力舱在尾部。驾驶员的座位在左边,并有一个独立的舱门供其进出驾驶舱,舱盖开启时旋向右边。驾驶舱有4个潜望镜,三个朝前一个朝左,为驾驶员提供向外观察的视野。坦克的驾驶是通过一根与传动装置,刹车系统和加速器相连的操纵杆来实现的。车长、炮长和装填手的战位都在坦克中央的炮塔内。

    良好的机动性能

    M41坦克拥有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和轻盈的质量,并在第一、二、五三个负重轮上安装了扭杆悬挂装置和液压减震器,这些都使M41成为了一款快速灵巧的坦克。

    M41坦克的局限性

    M41坦克上没有安装雷达,这就意味着M41只有在能见度良好的天气条件下才能有效对付移动速度较慢的目标。

    另外,虽然M41火炮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000米以上,然而对于高速飞机却无能为力。

    M551“谢里登”轻型坦克

    M551轻型坦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一种轻型坦克。它是第一种“扛大炮”的轻型坦克,第一种使用炮射导弹的轻型坦克,第一次使用全可燃药桶的坦克……从越南战争到海湾战争,都留下了它的身影。

    M551的结构布局

    M551轻型坦克车体由前至后分别是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驾驶舱位于车体前部中央,其上方有一扇向上开启的舱门。舱门上有3具M47潜望镜,其中中间一具可换为M48红外夜视镜。战斗舱位于驾驶舱后,其顶部的炮塔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结构和低矮的外形,看上去就像一个贝壳,从各个方位上看炮塔的装甲都呈一定的倾角。动力舱又位于战斗舱之后,装有通用公司的6V53T柴油发动机和阿里逊公司的XTG—250变速箱。

    M551的武器配备

    M551轻型坦克配用的主要武器为1门M81型152毫米两用炮,既可发射炮弹又可发射反坦克导弹,使用破甲弹、白磷弹和“橡树棍”导弹,弹药基数为炮弹20发、导弹8枚。辅助武器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各1挺,弹药基数分别为3000发和1000发。

    较好的越野能力

    M551轻型坦克的行动部分有5对负重轮。主动轮后置,有11个齿,诱导轮前置,无托带轮。负重轮直径较大,且为中空结构,以增加浮力。第一、五负重轮处安装了液压减振器。悬挂装置为扭杆式。履带为T—138型销耳挂胶的铸钢履带板,每条履带由102块履带板组成,履带的宽度大,车辆的单位压力仅48.1千帕;车底距地高482毫米,且履带前端超出车首。这使坦克具有了较好的越野能力。

    “豹”Ⅱ主战坦克

    “豹”Ⅱ坦克是德国克劳斯一玛菲公司生产的主战坦克,1979年开始装备联邦德国国防军,有“豹”ⅡA1、A2、A3、A4、A5、A6等改进型,是西方国家第一种采用120毫米滑膛炮的坦克。

    较好的越野能力

    M551轻型坦克具备优秀的战略机动性,可以通过飞机空投。M551轻型坦克用高强度的尼龙和铝合金绳固定在一个蜂窝结构的铝合金底盘上,底盘上连有两种降落伞,对空投场地的要求不太高。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第82和第101空降师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将M551轻型坦克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了沙特阿拉伯前线。

    “豹”Ⅱ的武器配备

    “豹”Ⅱ主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44倍口径的120毫米滑膛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多用途弹等弹种,弹药基数42发,辅助武器为2挺7.62毫米机枪。

    水陆坦克

    水陆坦克是既能在陆地上行驶,又可在水中前行、作战的坦克。它安装有一种特殊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推着坦克在水中前进。水陆坦克是两栖作战的能手。

    水路坦克的发展

    一战后,英国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水陆坦克,它的水上速度可以达到2.4千米/小时。后来,世界各国都先后在研制水陆坦克上进行了尝试,其中最成功的是苏联的T—37水陆坦克,外形已与现代水陆坦克很相似。在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中,水陆坦克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战后,水陆坦克的水上速度可达到10千米/小时。

    水路坦克的特点

    水陆坦克属于特种坦克,它有较强的火力,机动性也相当好,可以不经准备,随时随地克服水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水陆坦克在水中也可以发炮。不过,为保证水陆坦克能存水中前进,一般水陆坦克的装甲只有15毫米~20毫米厚,只能防止轻武器和轻型炮弹的攻击。

    不同的前进方式

    水陆坦克都装有水上推进装置,不同的推进装置决定了前进方式也不同,现有的推进装置主要有螺旋桨式、履带划水式和喷水式三种。其中,履带式的速度较慢,只能达到5~7千米/小时;螺旋桨式则可使坦克达到7~12千米/小时的航速;而喷水式则可达到g~13千米/小时的航速,且操纵灵活,防护性好,是目前在水陆坦克上用得较多的一种。

    装甲战车

    装甲战车都穿着厚厚的“外衣”——装甲,可以用来运送士兵,也可以保障战斗顺利进行。我们知道的步兵战车、装甲侦察车、装甲人员运输车、装甲工程车、装甲指挥车等都是装甲战车家族的成员。在现代战争中,装甲战车已经成为陆军地而作战的主要装备,它也是战争中后勤补给的重要保障。

    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

    履带式步兵战车可以越过壕沟,也可以像船一样在水里行进。轮式步兵战车在公路上行驶的速度很快,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装甲侦察

    装甲侦察车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水陆两用。它装备有许多先进的侦察设备,昼夜都可以对敌人进行侦察来获取情报,所以人们称它为“流动情报站”。

    装甲人员运输车

    装甲运输车主要用于输送兵员也可用于战斗,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车后部是一个像房间一样的乘载室,步兵就坐在里面装甲人员运输车一般能乘8~13人。

    装甲架桥车

    装甲架桥车也叫架桥坦克它是在坦克或者装甲车辆的底盘上安装了特殊的架桥和收桥装置。一种装甲架桥车是折叠式的,工作时把折叠的桥体翻折过去,就变成桥;另一种是平推式的,它不需要折叠,使用时,直接把桥体平推出去,就变成桥了,相对更隐蔽一些。

    装甲工程车

    装甲工程车是一种伴随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并对其进行工兵保障的配套车辆。在装甲工程车前面,安装有推土铲,可以填平敌方设置的反坦克壕沟。

    另外,它还可以发射爆破弹,把前面挡路的障碍物清除掉。在装甲工程车的炮塔上还装有特制的火炮,能够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

    装甲布雷车

    装甲布雷车是用机械的力量布设雷场的装甲车辆。有的布雷车是把地雷埋在地里,布雷的时候,先用挖沟器在地上挖出一条浅沟槽再把地雷放在里面,最后用土埋上。而有的则直接把地雷抛撒到地面上。布雷车具有成本低性能高、可靠性强的特点,

    装甲救护车

    装甲救护车是专门用于救护和抢救的装甲车辆、在它上面设有担架、医疗设备、医疗器材和药品,既有履带式的,也有轮式的。它一般有乘员2~3人,可以容纳躺在担架上的重伤员2~4人,或者容纳坐着的轻伤员3~8人。在车里,可以进行包扎、输血和输液等紧急医疗处理。

    战列舰

    战列舰是指作为舰队丰力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战斗舰艇,通常装有多座大口径舰炮,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主要担负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

    “战列舰”的由来

    战列舰这一称呼起源于帆船时代。当时在进行海战时交战双方的船要各自排成一列纵队,然后双方进行火炮互射。当时,凡是规模足够大,可以参加这种战斗的帆船均被称为“战列舰”。

    风帆战列舰

    风帆战列舰是早期的一种战列舰出现在17世纪后期,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它的船体是用木头做的,靠风吹动船上的风帆航行,上面安装了数十门到上百门舰炮。

    蒸汽战列舰

    蒸汽战列舰是以蒸汽机做动力的战列舰。它使军舰第一次具备了高速航行能力和良好的机动性能,能不受海上风向,风速和潮流的影响而进行远洋作战。蒸气除了被用作战列舰的前进动力外还被用于操纵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

    现代战列舰

    现代战列舰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造的,后来经过多次现代化改装。

    如美国的战列舰经过改造,航行速度大大提高,除了舰炮外,还装备了导弹直升机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作战时通常使自己的舰队队形与敌舰的前进队形成直角,这样就可以集中全部的侧舷火力打击敌舰队的前导舰,而敌人却不能用全部炮火回击。

    一级着名战舰——“依阿华”

    美国曾在太平洋战场上用“依阿华”级战列舰对日本海军作战其中“密苏里”号曾担任美国海军第3舰队旗舰,并因日本在该舰签署投降书而闻名。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还参加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由于“依阿华”级战列舰见证了二战结束的最后时刻,同时也延续和连接了美国军舰发展的历史,所以被列为一级着名的战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纽约海军造船厂和费城海军造船厂分别建造的大型战列舰。首制舰“依阿华”号1940年6月开工,1943年2月建成服役;共造4艘,后续3艘依次是“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1992年这4艘战列舰全部退役封存。

    “依阿华”级的防护能力

    “依阿华”级战列舰的装甲厚度达430毫米,是当时世界上装甲最厚的舰艇,足以承受穿甲弹的攻击。后来,经过高技术改造之后的“依阿华”级战列舰,无论是反舰能力还是防空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依阿华”级的现代化改装

    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保留三联装406毫米主炮3座;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加装8座四联装“捕鲸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和4座6管20毫米“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搭载直升机3架;加装电子战系统和对空搜索雷达。

    “依阿华”级的再次服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阿华”级4艘战列舰曾一度退役,但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又重新服役。1989年,完成改装的“依阿华”级战列舰分别配置于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1991年1月,“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曾参加海湾战争,以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大口径炮弹袭击伊拉克的战略目标。至1992年3月,这4艘战列舰全部退役封存。

    巡洋舰

    巡洋舰是一种有强大火力的、良好的远洋机动性和多种用途的水面战舰,是海军战斗舰艇的主要舰种之一,常与战列舰组成海上舰艇编队的核心,主要用于海上攻防作战,保卫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支援登陆或抗登陆作战,袭击港口、基地和岸上目标,掩护己方舰艇扫雷或布雷,以及防空、反潜、警戒、巡逻、为舰载机导航等。既可充当航空母舰和战列舰护航编队的旗舰和主力,也可单独或指挥驱逐舰进行多种作战。

    任务分类

    根据巡洋舰在战斗中承担的任务以及其自身性能的不同,巡洋舰又分为重巡洋舰、轻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三种;巡洋舰按装备可分为火炮巡洋舰和导弹巡洋舰,火炮巡洋舰已全部退役,目前世界上的巡洋舰全部为导弹巡洋舰;按动力可分为常规动力导弹巡洋舰和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目前世界上拥有巡洋舰的国家有四个,分别是美国、俄罗斯意大利和秘鲁。

    早期巡洋舰

    巡洋舰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早期木制风帆发展阶段,早期的巡洋舰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蒸汽装甲发展阶段,例如1845年英国建造的“响尾蛇”号巡洋舰,是近代巡洋舰的雏形,大吨位高航速竞相发展阶段,例如这一时期,英国人率先建造了一大批“无畏”级巡洋舰,水量达到1.73万吨;攻防平衡发展阶段,像美国的“巴尔的摩”、“克利夫兰”巡洋舰,有很强的攻击和防卫能力;核动力与导弹化的发展阶段,1953年,美国在其重巡洋舰“巴尔的摩”号装上了“天狮星—I型”导弹,从此,巡洋舰开始进入导弹化时代。

    “新一代”巡洋舰

    未来的巡洋舰,在海军舰艇族谱中的地位将不会改变,在航母编队中的地位也不会改变;另外,世界巡洋舰的总数量趋于减少,有巡洋舰的国家也将趋于减少;巡洋舰的吨位将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并逐步向精品化发展,要求巡洋舰具有隐身功能、战区导弹防御功能;不仅粒子束、激光、电磁炮等新概念武器将优先在巡洋舰上得到验证并装备,而且,新一代巡洋舰将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信息化程度将会提高。

    驱逐舰

    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除了担负舰艇编队或运输船队的反潜、防空等护航任务以及支援两栖部队作战外,还可担任巡逻、侦察、警戒和封锁海区等战斗任务。驱逐舰是现代各国海军兵力中使用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军舰,自1893年英国建造世界上第一艘驱逐舰以来,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装备分类

    驱逐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二战后,随着海军舰艇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潜艇和鱼雷的广泛应用出现了驱逐领舰、舰队驱逐舰,护航驱逐舰。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按吨位把排水量7000吨以上的驱逐领舰划为巡洋舰,把排水量3000吨以下的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划归为护卫舰,把排水量3000~7000吨的各型驱逐舰统称为驱逐舰。目前,一般按用途把驱逐舰分为导弹驱逐舰,反潜驱逐舰和多用途驱逐舰等。

    驱逐舰的由来

    驱逐舰是伴随鱼雷艇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个舰种。19世纪60年代,人们建造了鱼雷炮艇,它是驱逐舰的前身。随后,不断更新装备提高航速的鱼雷炮艇改名为鱼雷艇驱逐舰,简称驱逐舰。一战时,驱逐舰已能随舰队远航。

    19世纪90年代,英国建造了“哈沃克”号和“霍内特”号鱼雷艇驱逐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也是当时最快的军舰。20世纪50年代后,驱逐舰迅速向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在一些驱逐舰上还配备了反潜直升机。世界上第一艘导弹驱逐舰是美国于1953年建造的“米切尔”号驱逐舰。

    航海“英雄”

    当今,驱逐舰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提高舰艇的快速性,不仅要在无风浪的情况下提速,还要提高在不良气象条件下的航海性,速度和作战武器的性能。

    此外,在武器装备上,舰上火炮和鱼雷发射管要大大减少,防空和反潜武器需得到加强,另一方面积极研制装备新型驱逐舰。目前,驱逐舰上安装了远中,近程防空导弹装置,反舰反潜导弹装置,反潜直升飞机,两个三管或四个单管324毫米鱼雷发射管。火炮主要是100~127毫米大口径的。最大级别的驱逐舰装有“战斧式”巡航导弹。

    护卫舰

    护卫舰是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E要功能是反潜鱼雷、舰炮和反导弹,主要用于舰艇编队护航,并能执行侦察、警戒、巡逻、布雷和支援登陆等任务。初期的护卫舰满载排水垦240-400吨,现代护卫舰的反潜、反舰和防空能力都有了明显增强,指挥操纵和武器控制系统日益自动化,能兼负驱逐舰的战斗任务,是有发展前途的舰种之一。

    前苏联“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

    前苏联“克里瓦克”级导弹护卫舰共有Ⅰ型、Ⅱ型和Ⅲ型三种型号。其中Ⅰ型21艘、Ⅱ型11艘、Ⅲ型7艘,共计39艘;Ⅰ型和Ⅱ型是专为远洋反潜作战而研制的,而Ⅲ型则为边防部队沿海巡逻所用。

    这种导弹护卫舰采用宽体结构提高了整个平台的稳定性,便于使用武器,而且携带燃料反弹药均有明显增加。“克里瓦克”Ⅰ型护卫舰长123.4米,宽14.7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3100吨满载排水量3800吨;采用4台燃气轮机为动力装置,最大航速32节。舰上的武器装备有:2座四联装SA—N—4舰空导弹、1座四联装SS—N—14反潜导弹、2门双管76毫米火炮、2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管RBU—6000型火箭深弹。该型舰雷达、声纳设备众多,性能十分先进;尤为突出的是该舰电子战设备性能相当突出。Ⅱ型舰体保持原貌,它将2座30毫米火炮改为100毫米火炮,并配有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能够自动操纵。Ⅲ型在武器装备上变化较大,加装了1架卡—25舰载反潜在升机、2座6管30毫米火炮及火控雷达等。

    英国22“大刀”级导弹护卫舰

    英国22“大刀”型导弹护卫舰首舰在1979年服役,其主要任务是反潜标准排水量为3500吨,满载排水量4000吨,航速为30节,续航力4500海里/18节。舰上配有2架大山猫Ⅱ型直升机火炮为2门40毫米60身倍火炮,反潜武器有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管,4座飞鱼舰对舰导弹发射架,2座6联装海狼舰对空导弹发射架,直升机装备海鸥空对舰导弹,美国“佩里”级导弹护卫舰。

    美国“佩里”级导弹护卫舰舰长135.6米.宽13.7米,吃水4.5米,标准排水量2750吨,满载排水量3640吨;它采用2台特强燃气轮机为动力装置,总功率达16万马力,其最大航速29节。“佩里”级舰上武器配置非常齐全,战斗力十分强悍。舰上设有1座MK—13/4型标准/鱼叉导弹两用发射架、1门奥托·梅莱拉76毫米火炮、1座MK—15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2座三联装MX—32鱼雷发射管,2架SH—F反潜直升机。“佩里”导弹护卫舰上的探测系统性能也很出众,尤其是声纳。

    “拉斐特”级护卫舰

    20世纪90年代建造服役的新型导弹护卫舰,“拉斐特”级护卫舰是法国海军、也是世界上第一种在外形、红针线、水声等多个方面都采用了隐身性设备的军用舰船。它开创了战舰隐身化设计的先河充分地展现了法国卓越的造船技能。

    印度“库克里”级“科拉”级导弹护卫舰

    印度共有5艘“库克里”级导弹护卫舰,装备有“冥河”式反舰导弹2牧或4枚,双联装76毫米舰炮2门,带直升机甲板。

    “科拉”级导弹护卫舰是根据“库克里”级护卫舰改进而成的。印度共有该级舰四艘,1998年8月首舰开始服役第二艘在2000年9月服役。虽然两者能船体完全相同,但是装备却不同。“科拉”级护卫舰长91.1米宽10.5米,吃水4米,满载排水量为1350吨,最大航速为25节,舰员编制为79名。该级舰的试器装备有16枚SS—N—25反舰导弹,1座SA—N—5舰空导弹发射装置,1座76毫米舰炮,2座30毫米舰炮,此外还搭载一架“猎豹”直升机。

    中国“江卫”级导弹护卫舰

    “江卫”级导弹护卫舰已有4艘在役,它们全部在东海服役。该舰满载排水量2250吨舰长111.7米宽,12.1米吃水4.8米。主机为2台柴油机,持续功率14400马力,航速25节,续航力4000海里/18节,可容纳船员170名。武器装备有2座三联装C801反舰导弹发射架,1座六联装红旗—61防空导弹发射架,火炮采用一座双联装国产100毫米炮,4座四联装国产37毫米炮。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只,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它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强,能执行多种战役战术任务,很具威慑力,备受世界海军的器重。大型的航空母舰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20层楼的高度,可运载100余架飞机。现代航空母舰及舰载机已成为高技术密集的军事系统工程,是一个国家军事、工业、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的象征。

    航母种类

    航空母舰按舰载机分类,可分为专用航空母舰和多用航空母舰。专用航空母舰可分为攻击型航空母舰、反潜航空母舰(或直升机航空母舰)、训练航空母舰以及护航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于二战后已全部退役。攻击型航空母舰主要载有战斗机和攻击机。航空母舰按排水量大小可分为大型航空母舰(排水量6万吨以上)、中型航空母舰(排水量3万~6万吨)和小型航空母舰(排水量3万吨以下)。按动力装置可分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

    航母诞生

    航空母舰的诞生过程,其实是人们寻求飞机如何从水面战舰上起飞的过程。第一个从一条停泊的船只上起飞的飞行员是美国人尤金·埃利,时间是1910年11月14日。1911年1月18日他又驾飞机成功地降落在一艘停泊的船只上。

    后来英国人查尔斯萨姆森又实现了在航行的船只上的起飞。这些试验的成功拉开了航空母舰走上历史舞台的序幕。

    1917年3月,英国将一艘名为“暴怒”号的巡洋舰进行改装,增加了飞机的起降作业设施,使之成为第一艘航空母舰。

    在1918年7月19日,7架飞机从暴怒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攻击了德国停泊在同德思的飞艇基地。

    航母“大国”

    全世界现在大约有40艘航空母舰在服役,其中美国海军就拥有24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他们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由两座核反应堆和四座蒸汽轮机推动全长340米,载员6300人,该舰艇价值50亿美元,每月的开支需要至少1300万美元。不论从数量、规模、技术及经费来看,美国都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航母“大国”。

    潜艇

    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它具有良好的隐蔽性,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中,潜艇可以下潜到水下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的深度航行。海水成为它的天然屏障。一旦发现目标,它会突然发起攻击,攻击完毕又能在大海中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最早的潜艇

    最早记载有关潜艇的设计,见于意大利着名的科学家达·芬奇的手稿。公元1500年意大利人伦纳德提出了“水下航行船体结构”的理论,这是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潜艇研究者。最早提出潜艇设想的是英国科学家威廉·伯恩,他在1578年的着作《发明》中设计了一艘完全密封,可以潜到水下并在水下滑行的船。有确切记载,并得到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艘能在水下航行的船只,是荷兰人C·德雷贝尔于1620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艘人力潜艇,它曾在泰晤士河成功地潜航了2个小时。这是现代潜艇的雏形。因此他被称为“潜艇之父”。

    “海龟”号潜艇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以手摇螺旋桨为动力的木壳潜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海龟”号潜至英国战舰“鹰”号舰体下,试图用炸药炸毁它,但未能成功。

    这是使用潜艇袭击敌舰的首次尝试。

    不断完善

    世界上第一艘机械动力潜艇是法国在1863年建造的“潜水员”号。世界上第一艘内燃机动力潜艇是1881年爱尔兰籍美国人约翰·霍兰建造的“霍兰—Ⅱ”型潜艇。这种潜艇还装备了鱼雷,曾在哈德逊河上成功地进行了试航。1884年,俄国工程师C.K维捷斯基发明了使用蓄电池电动机的潜艇,艇上还装有潜望镜和空气再生系统。

    潜艇的形状

    潜艇的发明是在轮船的基础上展开的,可是潜艇的形状又是由鱼的形状展开联想的。早期潜艇的外形各式各样,有罐形、圆桶形,后来又出现了纺锤形、水滴型。现代潜艇的形状主要有常规型(常规潜艇)和水滴型(核潜艇)两种。潜艇的形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快速性、操作性和其他的航海性能。

    战备导弹潜艇

    战备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备核袭击的潜艇。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战备导弹潜艇与陆基战备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1960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地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备导弹核潜艇。

    潜艇的分类

    潜艇按战斗使命区分,有普通鱼雷攻击潜艇和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区分,有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

    核动力潜艇

    核动力潜艇简称核潜艇,核潜艇与常规动力潜艇相比,发动机功率和水下航速都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核潜艇水下续航时间和距离几乎不受限制而普通潜艇在水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就必须浮上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核潜艇才是真正的潜艇。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是由美国科学家海曼·里科弗积极倡议并研制和建造的。1958年8月,“鹦鹉螺”号从冰层下穿越北冰洋冰冠,从太平洋驶进大西洋,完成了常规动力潜艇所无法想象的壮举。

    “海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

    “海狼”级潜艇长99.4米,宽12.9米,吃水10.9米.水下排水量9150吨,是美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它航速快,噪声小,隐蔽性好,武器装备精良,指挥自动化水平高,性能非常优越,堪称世界一流。它的主要使命是反潜、反舰、为美国海上水面舰艇编队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也能向局部战争地区运送特种部队,攻击陆上各种目标。

    “洛杉矶”级核潜艇

    “洛杉矶”级是美国海军第五代攻击核潜艇,也是世界上建造批量最大的一级核潜艇,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主要承担反潜、反舰、对陆攻击等任务。

    首艇SSN—688“洛杉矶”号于1972年2月8日开工,1976年11月13日服役;最后1艘SSN773“夏延”号于1996年3月服役,持续时间长达20余年,才最终完成了这一数量高达62艘的庞大造舰计划。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是美国的第四代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建造18艘。它也是世界上单艘装载弹道导弹数量最多的核潜艇。它携带24枚三叉戟Ⅰ型或三叉戟Ⅱ型导弹,射程达1.1万千米,可以全球攻击,其威力足以摧毁一座大城市。该级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生存力强和攻击威力大等特点,它一次下潜,可连续在水下航行几个月不用上浮,可以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领海或近海海域,也可以在较远的海域进行巡逻。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作为美国海军在建的最新一级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体现出21世纪潜艇作战的新特点具有用途广、隐形性好、作战能力强等许多优点。号称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潜艇”。它将替换将要退役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成为美国海军21世纪近海作战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保留了远洋反潜能力。它具有强大的反潜、反舰、远程侦察、执行特种作战的能力它还可以用新型“战斧”巡航导弹精确打击陆上目标。

    “基洛”级常规潜艇

    “基洛”级常规潜艇是前苏联着名的红宝石设计局按海军提出的动力武备、降噪等方面新要求设计的一种新型先进常规动力潜艇,也称K级,现有15艘在服役。“基洛”级足以与西方同类潜艇相媲美。首先“基洛”级采取了一系列的降噪措施,如改进推进器的桨叶,柴油发动机被安置在软垫上运转并且对全艇所有产生噪音的设备实行封闭管理,在潜艇外壳嵌满了塑胶消音瓦,它不但能吸收本艇噪音,还可以衰减对方主动声纳的声波反射。采取这些措施后,“基洛”级潜艇的噪音降到了118分贝,也因此获得了“海底黑洞”的称号。

    “台风”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台风”级是世界上最大的潜艇较美国的“俄亥俄”级大了一半左右排水量是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的3倍,机动性与战斗力是世界上最好的。

    作为俄罗斯海洋力量的代表,“台风”级汇集了前苏联海军各型潜艇的优点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被认为是对北约的最大威胁。

    战斗机

    战斗机是用于歼灭敌方飞机和其他空袭兵器的飞机。它具有火力强、速度快、飞得高、机动性好等特点,普遍装备有航炮、机枪、火箭、导弹等一种或多种攻击武器,以及电子对抗设备和各种自动化系统,可以说是空战的主角。

    早期的战斗机

    最早的战斗机诞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率先在飞机上安装机枪用于空战,随后专门的战斗机研制成功。早期的战斗机多是双翼木质结构,飞机上装有与螺旋桨协调的同步机枪。

    许多战斗机的飞行速度都是超音速的,从一倍多至三倍多不等所以用几倍于音速(M)来表示如M1.5、M3。

    而许多攻击机的飞行速度一般才700千米~800千米/小时,轰炸机的飞行速度一般也多为900千米~2000千米/小时可见战斗机绝对是天空中飞得最快的“飞行者”了。

    战斗机的机动性

    战斗机的机动性主要在于它的垂直爬升能力和水平盘旋能力,大致包括爬升率、盘旋半径、盘旋角速度和盘旋过载这几个指标。另外,战斗机的推重比、翼载、展弦比等设计参数也影响着战斗机的起飞着陆性质、爬升性能、机动性能和俯冲、盘旋能力等。

    战斗机的自我保护手段

    为了实战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地域,战斗机常穿着不同颜色的“外衣”融入周边环境,以迷惑对方的视觉避免被发现。目前,战斗机的着装潮流是一种“迷彩衣”,它通过极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色彩,让敌机飞行员产生视觉错乱现象,达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的目的。

    战斗机的引擎

    空战中谁飞得最快,升得更高谁就能掌握主动权,这关键取决于战斗机的引擎。为了冲破音速障碍,达到超音速的飞行速度现代战斗机大多都使用大马力的涡轮风扇引擎,此后又加装了“加力燃烧室”,有些战斗机更是装有两台引擎,使推力进一步提高。

    F—102“三角剑”战斗机

    F—102战斗机是冷战时期美国为了防御来自苏联战略轰炸机的“入侵”,而设计的第一个应用“跨音速面积律”理论的超音速战斗机,其用途相当专一,各项战术技术性能在相当长的服役期间内完全可以满足作战需要,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本土防空力量的主力。

    三“角剑”的诞生

    F—102是美国第一种超音速专用截击战斗机,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康威尔公司于1948开始研究设计,在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协助下,于1952年2月试飞成功,1955年6月交付美军使用,空军赋予其“三角剑”的爱称。

    F—102“三角剑”战斗机采用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悬臂中单翼的前缘后掠6°,后缘前掠10°。外翼上表面装有翼刀,后缘装有升降副翼,无水平尾翼,翼面整体采用当时时髦的化学铣切加工整体壁板式翼蒙皮。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进气口位于机身两侧,垂尾根部后端安装有空气阻力板。

    “三角剑”的武器配备

    “三角剑”是一种纯粹的“导弹攻击机”。在其1.83米的内藏式机腹弹舱内,可以同时容纳3枚AIM—4A加3枚AIM—4C型空空导弹,也可携带1枚AIM—26A型空空导弹加3枚AIM—4F型空空导弹。辅助武器为24枚69毫米口径的无控火箭弹,其命中精度在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一流的。

    “三角剑”的机载设备

    “三角剑”战斗机安装了当时美国最好的拦截作战机载设备,主要包括可进行全自动追尾瞄准的MG—10火控系统红外线目标搜索系统、跟踪和拦截计算机、L—10自动驾驶仪、APX—6A敌我识别器等其配置可以说是当时战斗机中自动化程度极高的。

    F—104“星”式战斗机

    F—104虽然被冠以“寡妇制造者”的恶名,事故损失率超高,但是却实实在在地生产了2578架,使用它的国家和地区达15个,成为20世纪60年代和米格—21,幻影Ⅲ齐名的世界三大标准战斗机之一,也是第一种实用的M2级战斗机。

    “星”的设计特点

    F—104“星”式战斗机具有高翼载高推重比(相对当时飞机)等特点特别强调了速度、升限、加速和爬升能力,其减少阻力技术简直发挥到了极致。但由于前缘半径太小,导致飞机容易失速,从而限制了它的盘旋性能。

    “星”的武器配备

    F—104“星”式战斗机配备一门M61A120mm六营机炮,750发炮弹,载弹包括炸弹、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执行截击任务时带“麻雀D”和“响尾蛇”空空导弹各两枚,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则带“小斗犬”空地导弹、普通炸弹或一枚900千克核弹。

    F—104“星”是一种单座全天候多用途战斗机,由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于1951年开始研制原型机×F一104于1954年2月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首飞,1958年1月服役.

    F—104“星”式战斗机有多种型别其中主要有A(单座截击型)B(双座教练型)C(单座战斗轰炸机)、D(C型的双座教练型)、G(单座多用途型)RF一104G(单座侦察型),TF一104G(双座教练型)等。

    “闪电”式战斗机

    “闪电”式战斗机是英国电气公司设计制造的一种二倍音速双发单座喷气战斗机,在与美军的联台演习中,曾多次成功“拦截”在高空飞行中的U—2飞机,赢得了英国皇家空军的青睐。

    “闪电”的结构布局

    “闪电”式战斗机保持了英国人美丽、怪异和一点点浪漫的飞机设计风格,其气动布局采用三角形悬臂式上单翼和底位置平尾布局,机头进气,机翼前缘后掠60°,并带缺口,后缘沿飞机纵轴互为垂直方向切平,这样的机翼平面形状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更有趣的是,其原型机的副油箱或导弹被高高“驮”在机翼上表面的挂架上,投出时需要采用弹射的方式。

    “闪电”的外形

    “闪电”式战斗机的机身横截面形状接近于竖长方形,纵向轮廓线几乎均呈直线。而且它的截面积沿机身纵向的分布几乎是不变化的。在机腹下,有一个“闪电”式战斗机独有的保形吊舱(即腹囊式吊舱),它和机身腹部圆滑过渡阻力被减到最小,后机身上面,垂尾前方还安装有两块液压作动的减速板。

    “闪电”的诞生

    “闪电”式战斗机由英国电气公司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4年8月试飞,生产型机于1954年10月首飞,1960年7月开始交付使用。主要用于空中截击,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闪电”的武器配备

    “闪电”战斗机携带有2门30毫米阿登机关炮,腹舱前段可携带2枚“火光”或“红头”空空导弹,外翼下挂架可带2颗454千克炸弹,或2具“玛特拉”155火箭弹发射巢,内翼挂架可带1具“玛特拉”155火箭弹发射巢,或2具“玛特拉”100火箭弹发射巢。

    “闪电”式战斗机的型别

    “闪电”式战斗机至1972年停产共生产338架,主要有F.1(截击型)F.2(F.1的改进型)T..4(并列双座教练型)、F.6(截击型)F.53(出口型)等13种型别。这些不同型别的飞机除装备英国皇家空军外,还出口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

    “幻影”Ⅲ战斗机

    “幻影”Ⅲ是法国达索布雷盖公司研制的超音速轻型飞机,以高可靠性和极高的性价比畅销世界各地,主要用于空中截击,也可遂行对地攻击任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大焦点地区、局部战争战场都可以看到这种战斗机的身影。

    “幻影”Ⅲ的结构布局

    “幻影”Ⅲ战斗机采用了悬臂式下单翼,圆锥形机头,两侧进气,机身细长有蜂腰三角形状的机翼装有锥形扭转盒,机尾只有单个的大后掠垂尾,故又称无尾飞机。

    “幻影”Ⅲ的诞生

    “幻影”Ⅲ由法国达索·布雷盖公司于1952年应法国政府要求研制,于1956年11月首飞,1961年交付使用,相继有十多个改进型问世,总共生产了八百多架,是法国第一种使用三角翼可达两倍音速的轻型战斗机。使用国家除法国外,还有巴西、以色列、西班牙等二十多个国家。

    “幻影”Ⅲ的武器配备

    “幻影”Ⅲ战斗机翼根前装有2门30毫米机炮,机身与机翼下5个挂架可携带总重454千克的炸弹、火箭弹发射器、玛特拉中距和近距空空导弹等,后期又增加了激光制导炸弹、反跑道武器或玛特尔空地导弹等一系列空地武器。

    米格—25“抓蝠”战斗机

    米格—25“抓蝠”是世界上率先闯过热障的两种实用飞机之一,最大飞行速度达到3倍音速,在交付使用之初,西方没有任何一种飞机能与之抗衡,它的成功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上空中防御力量最为强大的国家。

    幻影Ⅲ的型别

    幻影Ⅲ系列包括“幻影ⅢA,幻影ⅢB、幻影ⅢBE、幻影ⅢC、幻影ⅢD幻影ⅢAD2Z、幻影ⅢE、幻影ⅢO、幻影ⅢR、幻影ⅢR2Z、幻影ⅢRD、幻影ⅢS、幻影ⅢT,以及引人注目的幻影ⅢV垂直起降斗机。

    “狐蝠”的诞生

    米格—25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侦察机,1964年试飞,1969年交付使用,西方国家称之为“狐蝠”。

    “狐蝠”的结构布局

    “狐蝠”战斗机是一种双发梯形翼全金属结构单翼机圆锥形机头两侧、进气,座舱采用防热玻璃,机翼为梯形后掠上单翼,大面积双垂尾翼,机身后段无法整体拆卸分离。

    “狐蝠”的武器配备

    “狐蝠”战斗机可在翼下挂载4枚“毒辣”远距空空导弹,或“尖顶”中距和“蚜虫”近距空空导弹,没有固定机炮。其侦察/攻击型机能够携带4000千克~5000千克炸弹,特种型号可挂4枚Kh—85U反辐射导弹。

    “狐蝠”战斗机的型别

    “狐蝠”战斗机的主要型别有P(截击型)、U(双座教练型)、R(侦察型)、RB(侦察轰炸型)、BM(反雷达型)、RBF(侦察/轰炸型)、RU(专用于设备测试及教练}等。1985年,“狐蝠”战斗机停产,共交付使用1186架。“狐蝠”出口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

    狐蝠,战斗机载有搜索距离90千米的火控雷达半自动指挥引导系统方位角导航系统雷达警戒系统敌我识别器雷达应答器信标接收机,无线电罗盘等。优秀的方位角导航系统使该机成为苏联第一种使用数字计算机与自动驾驶系统交联控制的飞机。

    米格—31“捕狐犬”战斗机

    米格—31是苏联空军装备的专用高空高速截击机,可以同时携带远程、中程、近程空空导弹。它是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乃至整个苏联战斗机工业的巅峰,北约称之为“捕狐犬”。

    “捕孤犬”的诞生

    “捕孤犬”战斗机是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在米格—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具有卓越的超音速飞行能力,1975年9月首飞1980年装备部队,主要部署在苏联的北方和远东地区。

    “捕孤犬”的结构布局

    米格—31与米格—25较为相似,采用保守的中等展弦比梯形翼,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薄翼型后掠翼,翼后有四个后缘襟翼,每个机翼有三个外挂拄架双垂尾正常式布局,全金属机身。

    “捕孤犬”的武器配备

    “捕狐犬”战斗机装有1门23毫米GSH—23—6六管机炮,8个外部挂架:机身下4个,可挂4枚R—33远距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机翼下4个挂架,可以成对挂载2枚R—40TD中距红外导弹和4枚R—60红外空空导弹。

    “捕狐犬”战斗机的型别

    “捕狐犬”战斗机的型别主要有米格—31、米格—31A(空中受油型)、米格318、米格—31BS、米格—31M、米格—31D(发展型)、米格—31E(出口型)、米格—31F战术战斗轰炸机、米格—31BM等。

    “捕狐犬”的机载设备

    “捕狐犬”战斗机机头装有SB—16“札斯龙”相控阵火控雷达,中远距PPI—70V导航系统、雷达报警接收机APD—518数据链路系统、8TK红外搜索/跟踪传感器等。

    F—16“战隼”战斗机

    F—16“战隼”战斗机是典型的第三代喷气式飞机,具有重量轻、机动性能好、外挂量大、作战能力强等特点,是美国空军青睐的主战机种,主要用于空战。该机共有24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购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数量最多的机种之一。

    “战隼”的诞生F—16“战隼”战斗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轻型歼击机原型机计划”的产物,在与许多参选机的竞争中,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原型机YF—16胜出。该机从1972年开始研制,生产型于1976年12月开始试飞,1978年8月交付使用。

    “战隼”的武器配备

    F—16“战隼”战斗机装备一门20毫米变速多管炮。全机有9个武器挂点,两翼尖可挂带2枚AIM—9L“响尾蛇”红外制导空空导弹,机身下一个挂点可拄带1000千克的炸弹或1136升的副油箱,机翼下6个挂点可挂载各种空空导弹、空地导弹、激光或电视制导炸弹、核弹、火箭弹以及普通炸弹,最大挂载量达6894千克。

    先进“蓝盾”吊舱系统

    “蓝盾”吊舱是一个夜战能力很强的导航攻击系统,主要装备于F—16C和F—16D机型。它由导航吊舱和瞄准攻击吊舱组成,前者装有地形跟随雷达和红外探测仪等导航设备,可在夜间或不良气象条件下提供清晰的地形与目标图像及规避信号,后者装有红外探测仪,目标自动跟踪器,目标自动识别器等,保证飞行员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实施攻击。

    “战隼”的型别

    F—16“战隼”战斗机问世后已发展了11个型别,包括F—16A型(单座机)、B型(双座教练机)、C型(单座改型)、D型(双座歼击教练机)、F型(战斗轰炸机)79型(简化出口型)、N型(假想空战训练机)、AFTI犁(先进技术验证机)、“灵敏隼”(最新改型机)、R型(双座侦察机)、F—16ADF型(防空型战斗机)等。

    “战隼”的结构特点

    F—16“战隼”战斗机采用悬臂式的切角三角形中单翼,前缘有随迎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而自动下偏的襟翼,后缘有全展长的襟副翼,翼根前缘是大后掠角边条。机身为半硬壳结构,采用翼身融合体的设计,尾部有全动式平尾,翼根整流罩后部是开裂式减速板。其翼身融合体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设计。

    攻击机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它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攻击敌地面(水面)中小型目标,对己方部队实施直接火力支援。强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操纵性和安全性及搜索地面目标的能力。飞机的要害部位座舱、发动机、油箱等一般有装甲保护。所谓“强击”,即是能够不畏敌人的地面炮火强行实施攻击。

    最早的攻击机

    最早的攻击机是由德国容克公司研制的容克JI型飞机,它于1915年12月5日首次试飞。它是一种装有铝合金蒙皮和防护装甲的双翼机,也是最早的全金属飞机。机上安有机枪,载有少量炸弹,可低空对地面目标进行扫射、轰炸,后来容克公司又研制出了更先进的CLI—IV型攻击机,由双翼改为下单翼速度和机动性也有了提高,机上装有2~3挺机枪。它们在执行危险的低空近距离火力攻击中,显示了良好的性能和作战效果。

    “黑死神”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有一种令法西斯闻风丧胆,被德军称为“黑死神”的对地攻击机——伊尔—2强击机。这种强击机对敌方地面目标特别是坦克具有强大的突击力,在战斗中取得了非凡的战绩。

    苏—25攻击机

    苏—25攻击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亚音速攻击机主要用于近距空中支援。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蛙足”。该机具有良好的亚音速性能和低空机动性能。在战场上配合地面部队作战,攻击坦克,装甲车和重要火力点等。

    攻击机的武器

    攻击机用来突击地面目标的武器有航炮、普通炸弹、制导航空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和空地导弹等。现代攻击机最大飞行速度不超过音速,正常载重量可达8吨,机上装有红外观察仪或微光电视等光电搜索瞄准设备和激光测距器等。有的攻击机具有垂直/短距起落性能。

    A—10“雷电”攻击机

    A—10“雷电”攻击机是美国费尔柴尔德公司研制的空中支援攻击机。1972年5月10日,第一架A—10原型机首飞1975年10月21日,A—10生产型首飞,到1984年停产时共生产了713架(其中30架N/AWA—10)。有120架A—10参加了海湾战争,表现出色,赢得了“坦克杀手”的美称。1992年10月,50多架A—10被送给了土耳其。A—10的独特的外形和装甲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存能力,加上其强大的火力和大载弹量,让它成为了“空中的坦克”。

    AV—8B(‘鹞’Ⅱ)攻击机

    AV—8B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单座发动机亚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绰号‘鹞’Ⅱ。由美国麦道公司与英国航宇公司联合研制,主要用于执行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断作战任务。AV—8B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与“鹞”AV—8A相比,当作战半径相同时,载弹量多一倍;载弹量相同时,作战半径增加一倍,这样就有效地弥补了“鹞”作战能力不够强、载弹少、作战半径小的弱点。AV—8B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能力大体与F—16相当,但起飞滑跑距离不到F—16的三分之一,可在365米长的场地起飞,适于前线使用。

    “超军旗”攻击机

    “超军旗”是法国达索公司研制的单座单发舰载攻击机。1978年6月开始交付给法国海军。第一支“超军旗”作战部队于1979年1月进入法国海军,在“克莱蒙梭”航空母舰上服役。后来“福熙”号航母和“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也先后装备了“超军旗”。主要执行空对地和空对舰攻击及照相侦察任务,也可执行空战任务。

    轰炸机

    轰炸机是对地面和水下目标进行轰炸的战斗机。这种飞机的主要特点是航程远,突击力强,因此人们把它誉为“空中堡垒”。轰炸机按载弹量分为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现代战争中,轰炸机在军事行动当中起着主力先锋作用。

    B—52“同温层堡垒”轰炸机

    美国波音公司研制的“同温层堡垒”轰炸机是一种亚音速远程战略轰炸机,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于远程常规轰炸和核轰炸。这种飞机于1948年开始设计研制,1955年开始装备服役。90年代末,美空军对B—52两种型号的轰炸机做了很多改进工作,大大延长了它的服务年限。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50架B—52G对伊拉克的前线部队实施“地毯式”轰炸,大大削弱了伊拉克地面部队的战斗能力,并使其地面指挥系统处于瘫痪。该机最大速度0.91马赫航程13700公里,可携带12枚巡航导弹或核弹等。

    “堡垒”的诞生

    上世纪40年代末期美国空军要求生产一种有1万千米以上的续航能力升限至少为1.2万米,时速达到1000千米的战略轰炸机在这种技术要求的背景下,经过多年研制,B—52轰炸机终于诞生了。由于它升限最高可处于地球同温层,所以被称为同温层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以其超远的航程和巨大的载弹量受到了美国空军的欢迎。

    美国FB—111战斗轰炸机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F—111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变后掠翼中程超音速FB—111战斗轰炸机。这种战斗机在1969年10月开始交付空军使用。FB—111战斗轰炸机通常用于常规和核炸,以高空高速和低空高速突防,对目标进行核轰炸或发射近距攻击导弹。美国FB—111战斗机的主要机载设备包括MKⅡ—B导航/轰炸系统,武器投放计算机攻击雷达等。这种战斗机的主要武器是一门20毫米机关炮,这种机关炮有8个外挂点,可携带GBU—15激光制导炸弹和“不死鸟”空空导弹,也可携带常规炸弹,或6枚69A型近距攻击核弹头导弹,或5000千克核弹。美国FB—111轰炸机的最大平飞速度(高度12200米)M2.2(233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6800米,航程3200~4400千米。

    神秘的幽灵——B—Z隐形轰炸机

    由美国格鲁曼公司研制的B—2“幽灵”轰炸机是一种隐形战斗轰炸机。

    这种轰炸机能够隐秘突入苏联领空,摧毁苏军的机动型洲际导弹发射架,装备B—2轰炸机的第一支部队是美国空军第509轰炸机联队的第393中队,这支部队目前装备了8架B—2轰炸机,具有较强的作战能力。

    统治性的战力

    美国空军以海湾战争的实战为例对B—2A的轰炸能力进行计算。以美军对伊拉克目标执行轰炸任务时的“攻击特遣队”为例,它通常由16架携带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机,16架护航战斗机、4架电子干扰机、8架压制地面炮火的对地攻击机和7架KC—135加油机编成。如果用B—2轰炸机,仅要2架飞机,4名机组人员就可以达到这49架飞机的轰炸效果,北极棕熊—战略轰炸机。

    “熊”式轰炸机是一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它是1951年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研制的,也是苏联研制出的第一种能够穿越北极飞到美国进行战略核轰炸的轰炸机。这种轰炸机不仅能执行战略攻击任务,还可应用于照相、电子侦寮、海上巡逻及反潜等任务,在1993年全世界仍有约230架轰炸机在服役,其中俄罗斯占170架左右。

    飞扬的海盗旗——战略轰炸机

    在苏联,轰炸机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白天鹅,而在西方国家,它则被称为“海盗旗”。它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它出是世界上最大的轰炸机,苏联共生产了25架轰炸机,苏联解体时它们分别由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得。2000年,一架新型轰炸机在俄罗斯开始服役。

    红色B—1B

    战略轰炸机由于与美国的B—1B战略轰炸机在气动布局方面有关惊人的相似,因而被戏称为“红色B—1B”。战略轰炸机比B—1B大且重,在战斗力上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电子技术和隐身方面与B—1B相差甚远。

    中国轰—7“飞豹”战斗轰炸机

    轰—7“飞豹”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

    该机机长22.325米,翼展12.705米,最大平飞速度:1.7马赫,作战半径1650公里,采用2台WS—9(斯贝MK—202)发动机,机载23毫米双联机炮,9个外挂点携带多种空对空导弹。

    侦察机

    侦察机是专门用于从空中获取情报的军用飞机,是现代战争中的主要侦察工具之一。在飞机诞生后,军队刚刚装备了飞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交战国都很重视侦察机的应用。侦察机-般不携带武器,通常装有航空照相、侧视雷达和电视、红外侦察设备,有的还装有实时情报处理设备,目前,侦察机仍在继续发展。

    侦察机之首

    美国侦察机家族之庞大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有影响的主要有U—2、RC—135、SR—71、TR—1A、RF—4、RF—5E、RC—12、OV—1、OV—10、“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等。

    这些侦察机在一定程度上给美国的军事带来了极大的发展。

    高空“特种兵”

    RC—135高空电子侦察机属于特种侦察机,和传统飞越他国领空实施照相的侦察机不同的是,RC—135并不需要深入他国领空执行侦察任务,仅在其边境地带或公海上空进行监听和侦察活动。目前,美国空军所使用的主要有S、U、VW、X等几种。RC—135X为最新机型。

    空中“飞毛腿”

    美国SR—71是世界上飞得最快最高的飞机。20世纪70年代,SR—71在速度、航程、续航时间、高度等方面,曾多次创世界纪录,具有全球范围的侦察能力,它的绰号是“黑鸟”。美国总共制造了32架SR—71飞机有A、B、C三种型号:SR—71A为战略侦察型,29架;SR—71B为串列双座教练型,2架;SR71C系由A型改装而成的教练型,1架。

    空中幽灵

    “曙光女神”高超音速侦察机是美国航空界和军事界最负盛名的侦察机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全新的飞机发动机技术——脉冲航空发动机,以及全新的反雷达隐形技术。因此,它的作战性能十分惊人,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倍音速,飞行高度达到了令人咂舌的3.88万米高空、这无疑是美军最理想的战略侦察工具。

    空中“蝙蝠侠”

    RF—4多功能战术侦察机是在F—4C的基础上发展而成,1971年装备美国空军。采用较长而细的机鼻,APQ—99前视雷达,用于地形跟踪和测绘。RF—4c机身中配有一个APQ—102型机载侧视雷达和一架AAS—18A型红外线扫描器。

    此外,RF—4C还配备有前视和侧视照相机,ASM—48惯导系统。RF—4C的开发相当成功,先后有505架服役于美国空军。

    战术“英雄”

    由于战术侦察机一般要进入敌境内进行侦察活动,故躲开敌方战斗机闪避防空导弹与防空炮火,朝向目标地区高速飞掠而过,已成为战术侦察机奉行的守则,因而自二战以来战术侦察机大都由战斗机衍生而成。目前,战术无人侦察机是各大军事强国研究的主要对象。任务载荷是战术无人侦察机的关键部分,以高性能、高成本的美军“全球鹰”、“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为例。战术无人侦察机的任务载荷有多种,比较成熟、简单的光电/红外传感器是最为通用的任务载荷。

    军用直升机

    军用直升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航空器,具有能空中悬停,近地飞行和不受起落场地限制的特点,可完成攻击地面目标、投射、侦察、空降作战,空中机动、反潜、救护和运输等任务,按照用选可以分为反潜直升机、运输直升机、武装直升机和观测/侦察直升机等儿大类型。

    反潜直升机

    反潜直升机主要用于搜索和攻击潜艇,并能执行后勤支援、搜索营救等任务,和水面舰艇反潜相比,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巡视范围广等优点,在一定海域内成为潜艇的“克星”。

    运输直升机

    运输直升机承担着战术运输的任务,特别是措载作战部队、实施战场机动和机降作战任务,具有不受地面条件限制、快速有效可与地面部队协同完成战斗任务,以及战斗行动隐蔽,便于发起突袭和保存自己的特点。几乎哪里有战争,运输直升机就出现在哪里。

    观测/侦查直升机

    观测/侦察直升机能随时执行战场侦察,观测及校正炮兵射击、直接为地面部队指挥员提供情报,以及为武装直升机指示目标等任务。它还能悬停于空中,便于从己方区域对敌整个战术纵深的活动目标进行监视。

    武装直升机

    武装直升机具有机动性强的战术性能,可以完成袭击敌军司令部、摧毁敌军通信枢纽和雷达站、捕捉战俘以及直接轰击敌军坦克等任务,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AH—64“阿帕奇”是美国麦道公司根据“先进攻击直升机”(AAH)计划研制的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该机能在恶劣气象条件下昼夜执行反坦克任务,并有很强的战斗,救生及生存能力。1975年9月原型机首飞,1984年正式交付使用。

    “阿帕奇”的结构特点

    “阿帕奇”采用四片桨叶全铰接式旋翼系统,旋翼桨叶采用大弯度翼型带后掠桨尖。机身采用传统的半硬壳结构,后面有垂尾和水平尾翼,机身中部两侧有一对小展弦比短翼,翼下各有两个外挂点。

    “阿帕奇”的武器配备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装备一门XM—230—EI型30毫米链式航炮,备弹1200发,两侧短翼下共有4个外挂架,可携带16枚“阿尔法”半主动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或者选装70毫米火箭弹,4个挂架最多可带76枚火箭。这样的配置在现役武装直升机中也是少有的。

    “阿帕奇”的优势所在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火力强大装甲防护好,飞行速度快作战半径大电子及火控设备齐全而且它还具有较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和较完善的火控通信导航及夜视系统以及“机多用”的能力,因而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

    OH—1“忍者”侦查直升机

    OH—1“忍者”是日本研制的轻型武装侦查直升机此名喻其像日本传统文化中神出鬼没刺探情报的忍者一样。该机主要负责对进攻(防御)前方地域内敌人的部署编制火力情况等进行侦察对敌行动情况进行警戒和阻滞作战以及协助作战等。

    “忍者”诞生

    OH—1“忍者”于1992年10月由日本川琦、富士和三菱三家重工业公司联合研制,1996年8月首架样机试飞2000年开始服役。该机的研制成功让日本第一次实现了从机身到发动机的全部国产化。

    “长弓阿帕奇”

    海湾战争后,美军给“阿帕奇”直升机装备上了“长弓”毫米波雷达,可以扫描和引导导弹攻击360°范围的空中目标和270°范围的地面目标,并使其不受雨天雾气的影响,真正具有了全天候作战能力。改装后的“阿帕奇”称为“长弓阿帕奇”。

    “忍者”的结构

    OH—1“忍者”采用常规主旋翼加涵道式尾桨式布局,其双发肩式布局、串列双座、顶置探测装置等设计都具有现代专用武装直升机的典型特征。其外形流畅,机体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降低雷达、红外信号,还采用了一项世界领先的全复合材料无轴承旋翼技术。

    “忍者”的武器配备OH—1“忍者”在短翼下有4个挂架,作战时外侧挂架各吊挂一个双联装91式导弹发射器,内侧两个挂点用于挂载对地攻击武器或副油箱,对地武器目前使用美制九头鸟70毫米火箭发射巢和美制“陶”式反坦克导弹。

    预警机

    预警机是由远距搜索雷达、数据处理、敌人识别以及通信导航、指挥控制,电子对抗等一系列完善的电子设备而组装,其作用是用于搜索、监视和跟踪空中和海上目标。现代预警机不仅能发现并监视300—600公里以外从各个空域入侵的空中目标,而且具有引导和指挥己方战斗机拦截的作用,所以又称预警指挥机。

    “忍者”的机载设备

    OH—1“忍者”装有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前后操纵台上都装有大平扳式液晶彩色显示器,并与一条ML—STD—1553B数据总线相连;旋翼轴上装有与热成像仪相连的传感器;桨毂前部的一体化目标探测设备转头舱里,安装了世界首架彩色电视摄像机,以及激光测距仪、红外干扰发射机等。

    美国E—3预警机

    E—3预警机(有A,B,C,D,E等多种型号),载机选用的是波音707—320B飞机,巡航高度达9千米,最大续航时间为11.5小时,能够搜索和监视陆地,水面和空中目标,方位覆盖360度,中高空探测距离350千米,能够探测、跟踪600个目标,并能引导己方100架飞机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E—3的最大特点是能与战斗机连线,促使战斗机借助自身的“自动驾驶”仪,进入最佳攻击空域,在战斗机不使用自身雷达情况下,E—3雷达能够指挥引导飞机对敌机进行攻击。

    美国E—2预警机

    E—2预警机由美国格鲁曼公司研制,最新型为E—2CⅡ,采用AN—APS—145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使这种战斗机具有了更加强大的下视能力,一般情况下,APS—145雷达能探测到648千米以外的轰炸机,480千米外的战斗机,E—2型预警机采用圆盘状天线,飞行阻力较大。E—2的主要用途是对空预警,天线每分钟转6转;即使在雷达不工作时,为保持轴承的润滑,天线罩仍要不停转动。中国台湾曾购进4架E—2CⅡ预警机。

    英国“猎迷”预警机

    上世纪70年代末英国研制的“猎迷”预警机是一种反潜预警飞机。其翼载小低速机动性好。“猎迷”原型机尾翼后部的长尾梁上安装有一个磁异探测器,机鼻加装了搜索雷达,垂直尾翼上加装了电子支援系统的天线。新设计了非增压的机腹武器舱和系统舱,机身呈双泡型截面,舱的前端安装有搜索雷达。“猎迷”预警机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在海上执行反潜空中侦察任务。该机乘员10人机长41.97米,巡航高度9000米,可续航10小时,探测距离500公里最大乎飞时速达925公里。

    以色列“费尔康”预警机

    Phalcon预警系统是1987年以色列飞机公司研制的,1993年5月12日首飞。

    “费尔康”。预警机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及飞机外皮与天线阵融合为一体等新技术,并安装了6个格板形相控阵L波段保菜雷达,可360度全方位覆盖,雷达工作频率为L波段(40~46GHz)以探测诸如巡航导弹、直升机、战斗机及小型舰船等雷达反射截面小的小目标,其探测距离对战斗机为470千米,对直升机为180千米,同时可以处理100个目标。“费尔康”预警机的空中预警性能远远超过E—3,可价格却只有E—3的三分之一。

    “费尔康”预警机最多可载17名机上工作人员。

    俄罗斯A—50预警机

    1984年,俄罗斯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A—50预警机正式进入部队服役。

    这一预警机是在伊尔—76M军用运输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四发预警指挥机。机翼后的机身背部装有直径9米的雷达天线罩,其雷达作用距离可达400—600公里,尤其低空识别力比美国的E—3预警机更强的低空识别力。

    在空战中,A—50可配合米格—29米格—31和苏—27等战斗机执行防空和战术作战任务,引导己方战斗机攻击敌方目标。除此之外,A—50也可执行空中预警和警戒任务。

    巡航导弹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无论是打击伊拉克,还是空袭波黑;无论是“沙漠之狐”,还是参战科索沃,均以巡航导弹作为空袭作战的主要武器。这种无人驾驶的自杀性武器,通常被安排在每轮空袭的第一个波次,或每个波次的第一次攻击之中。巡航导弹既提高了杀伤效能,又达到了零伤亡的目标,成为现代战场上名副其实的杀手锏。

    各有千秋

    具有突防能强、强机动性能好、命中精度高、摧毁威力强等优点的巡航导弹也称飞航式导弹。这种导弹依靠喷气发动机的推力、弹冀的气动升力,以巡航状态在大气层内飞行,可从地面、空中、水面或水下发射装载普通弹药或核弹药,作为战术或战略武器使用。飞行方式是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的最大区别:弹道导弹除一小段有动力推动并进行制导外,其余时间只沿着重力作用飞行;巡航导弹在发射时一般要穿越大气层,等到弹头重返大气层后才能对目标实施攻击。

    竞争求存

    巡航导弹是在和弹道导弹竞争中求得发展的。二战时德国使用的V—1导弹是巡航导弹的先驱,战后美苏都非常重视发展该项目。当时导弹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差,为了增加核威慑力量,美苏曾一度转向发展弹道导弹。直至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小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高能燃料、与地形匹配的图像制导系统等新技术。美国开发出“ALCM空射巡航导弹和不同型号的“战斧”巡航导弹,苏联也研制了“SS—N—12”舰载巡航导弹,“AS—6”机载巡航导弹等。此时巡航导弹才得以扬眉吐气,各国均采用巡航导弹装备部队,甚至有些用干实战。在1982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阿根延使用法制“飞鱼”机载巡航导弹,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高超音速杀手

    已成为远程打击主力的亚音速巡航导弹目前仍存在隐忧由于低速飞行飞行时间长飞行高度又恰好在对方的火力网之内,所以极易遭受拦截海湾战争中有3枚战斧导弹即被伊拉克击毁。未来巡航导弹将向高速度,高精度隐形化方向发展,飞行速度大于6倍音速采用高能、高密的吸热型碳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惯性加全球定位系统复合制导,命中精度在15米以内;可从战斗机、轰炸机、水面战舰或潜艇上发射,攻击机动导弹发射车、地下指挥中心等目标,成为能在设防区域外进行攻击的“空中超级杀手”。

    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是从地面发射的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新式防空武器,主要用来对付大气层内来袭的各种飞机、巡航导弹和战术空地导弹,有的也可用来对付战术弹道导弹。

    最早的地空导弹

    最早的地空导弹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为了对付盟军飞机的袭击相继研制了“瀑布”、“龙胆”等地空导弹,只是这些导弹还没来得及装备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地空导弹的特点

    与高炮相比,地空导弹具有作战空域大,单发命中概率高的优点,与战斗机相比,它具有反应速度快、打击威力大、火力覆盖范围广的优点,是防空武器中的“中坚”力量。

    地空导弹的分类

    各国地空导弹的分类不尽相同,一般按照作战任务的不同,分为国土防空和野战防空导弹,按照机动性能的不同分为机动式,固定式和便携式导弹;按照射程分为远程、中程、近程三种;控射空可分为高空、中空、低空三种。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

    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地空导弹中体积最小、射程最近、射高最小的一种,主要打击低空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等。由于轻便灵活,发射隐蔽,其在局部战场上往往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其中“毒刺”防空导弹的知名度最高。

    地空导弹的发展方向

    地空导弹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联合研制模块化,通用化的地空导弹,实现一弹多用;与小口径炮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各种探测系统组成预警网。

    空空导弹

    空对空导弹是从飞机上发射,用以攻击空中目标的导弹。与航炮相比,它具有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等优点,因此成为当今世界各同的主要空战武器,也是现代战斗机的主要“杀手锏”。

    最早的空空导弹

    空空导弹最早出现在1944年,德国制成了被称为X—4型的世界上第一枚空空导弹,但这种采用有线制导方式的机载导弹尚未投入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

    空空导弹的组成

    空空导弹由弹体制导系统战斗部、推进系统等组成。其圆柱形弹体多采用正常式或鸭式气动布局,弹翼与舵面多呈“xx”形配置。弹上制导系统或单独或与载机上的有关设备共同控制导弹飞向目标。战斗部多装高能炸药或核装药。

    空空导弹的分类

    现代空空导弹的种类较多按攻击方式可分为格斗导弹和拦射导弹,按制导方式可分为红外雷达和复合制导导弹按射程又可分为近程中程和远程导弹。

    空空导弹的发展

    空空导弹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10年代中期服役,主要采用追尾攻击方式;60年代中期服役能够进行全向攻击;70年代中期服役,出现了远距离高速截击型和近距离格斗型导弹;80年代中期以后服役,红外制导的近距格斗导弹和雷达制导的中距导弹发展很快,性能比前三代有了明显提高,现代空空导弹的特点。

    现代空空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管”、复合制导、多目标攻击、全天候作战和下视下射、上视上射等特点,最大发射距离在100千米以上,同时还具备攻击巡航导弹等小型目标的能力及近距攻击的特性。

    “天空闪光”空空导弹

    英国“天空闪光”空空导弹是在借鉴美国“麻雀”空空导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英国自己的先进技术研制而成的,“天空闪光”空空导弹在主要作战性能上都超过了“麻雀”,除装备英国空军外,还出口到瑞典、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等国家。

    “天空闪光”

    “天空闪光”导弹采用旋转弹翼式气动布局,弹翼与尾翼呈“xx”形配置,采用主动雷达近炸引信和链条式杀伤战斗部。推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方式为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制导,采用脉冲多普勒体制,具有虚警率低、在杂波中工作良好、延时自动可调、可靠性高等特点,可在贴近海面地面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天空闪光”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许多战斗机都迫切需要配备一种有下视下射能力的导弹武器。1973年7月,英国正式以美国的AIM—7E—2为基础,由英国宇航公司开始”天空闪光“的研制,1978年交付使用。

    更高的可靠性

    “天空闪光”采用单脉冲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具有更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和制导精度,可靠性比较高,在地面状态,载飞时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分别为300小时和120小时~150小时,而美国“麻雀”导弹只有50小时左右,

    “天空闪光”的反干扰攻击

    “天空闪光”在半主动制导过程中如果受到敌机的电子干扰,其导引头将自动切换到“干扰源寻的”的被动制导方式。由于战斗机的电子干扰设备大都是外挂吊舱或固定天线,所以“天空闪光”可以“顺藤馍瓜”地打击目标。

    “天空闪光”与“麻雀”性能比较“天空闪光”与1980年才服役的美国“麻雀”AIM—7F相比较,在抗电子干扰能力、制导精度、对低空目标的杀伤概率等关键性能上占优势,机动性相当,只在电子组件的可靠性、最大射程方面略逊。

    “阿斯派德”空空导弹

    “阿斯派德”是意大利在美国“麻崔”导弹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多用途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程空空导弹,可全向发射,并具有上射、下射能力,主要用于空中拦截作战,1988年开始装备意大利空军并有少量出口。

    “阿斯派德”的结构特征

    “阿斯派德”导弹采用旋翼式“x—x”形气动布局采用主动雷达近炸引信和破片式战斗部,并移装在舵机舱前端;推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雷达半主动寻的制导;其导引头采用连续波单脉冲体制,提高了导引精度,具有对付低空目标抗电子干扰(包括跟踪干扰源)能力。

    “阿斯派德”的优势所在

    “阿斯派德”在近距格斗方面优于同类的“天空闪光”和AMM—7F/M导弹,在抗电子干扰能力、制导精度、对低空目标的杀伤概率等关键性能上优于AIM—7F,电子组件可靠性与AIM—7F/M相当,最大射程上稍逊。

    未能诞生的改进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赛莱尼亚公司展开了“阿斯派德”的主动雷达制导型——“伊德拉”的研制,但1990年暂停,转而研制其低成本简化型——“阿斯派德”Mk2。1996年,Mk2被意大利空军放弃,研制工作被迫终止。

    较高的抗干扰能力

    “阿斯派德”Mk1A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采用“单脉冲角跟踪”体制,只要根据一个回波脉冲就能测量出目标的角度,其主动雷达引信上作在Ku波段,采用了多普勒频移处理技术,因而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

    可变成反辐射导弹

    在受到强烈电子干扰时,“阿斯派德”导弹的导引头能自动切换到被动制导模式,成为反辐射导弹。其单脉冲雷达天线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探测器所接收到的干扰信号进行比较和处理得到目标的相对角度,并据此操纵导弹飞向目标。

    空地导弹

    空对地导弹是指从飞机上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是现代作战飞机的主要对地攻击武器。在普通炸弹的基础上,装有弹翼、尾翼、指令传输线和制导装置的空对地导弹被研制出。它机动性强,隐蔽性好,摧毁率高,能从敌人防空武器的射程以外发射。

    空对地导弹的特点

    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空对地武器相比,空对地导弹具有射程远机动性强、命中精度高、隐蔽性好等优点。不过,空对地导弹也有自己的缺点,那就是重量较大,造价高,使用和维修都比较复杂。空对地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抗干扰、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最早的空对地导弹

    世界上最早的空对地导弹是由德国首先研制成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对地导弹由弹体。战斗部动力装置、制导装置等组成,击沉过敌方的商船,还曾将“V—1”导弹装在飞机上用来空袭伦敦,给英国军民造成了很大灾难。

    空对地导弹的种类

    空对地导弹按其作战使用,可分为战略空对地导弹和战术空对地导弹。不同的空对地导弹可以完成不同的使命比如战略空对地导弹主要是对敌人后方的目标进行攻击,而战术空对地导弹只是把前沿阵地上的敌方目标作为攻击的对象。如果按照制导方式划分可以分为雷达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激光制导等空对地导弹。

    避弹衣

    避弹衣是一种能防枪弹和炮弹碎片的防护衣,使在枪林弹雨中行的士兵身体不受枪弹袭击,大大减少了伤亡。古代的盔甲可减少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伤害,是最初的防护衣。自从进入以枪、炮为主的火器时代,取代盔甲的便是避弹衣。

    雏形初定

    避弹衣是在古代铠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防护效果十分明显。通常人员的伤亡大部分是由弹片造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穿上避弹衣后,有效地阻挡流弹和碎弹片,伤亡率降低58%。但避弹衣因为材质的关系也有先天缺陷:早期用钢或合金钢制作,过于沉重,穿着后行动不便,步兵在实战中大多无法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轻型防护衣发展,美国研制出两种玻璃纤维和聚酯复合材料——杜龙和尼龙。造出的避弹衣是柔性的,使穿着者活动较自如,可有效防护火枪及迫击炮、高射炮弹片的袭击,但却不能抵御穿甲弹。

    发展演变

    1972年美国社邦公司研制成功一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称为“凯芙拉”。

    防弹能力是杜龙河尼龙的二到三倍,是钢质材料的五倍,现已被用于防弹衣和头盔中。1990年美国联合信号公司研发出的高强度防弹材料,称为”斯佩克特拉”。防弹能力是钢质材料的11倍,同“凯芙拉”相比,防弹强度提高了35%。不断改良的材料都更具柔软、质量小和防弹性能好等特点。尼龙,“凯芙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它们的防弹机理是相同的,利用材料自身的强度抵御子弹或碎弹片,抵御不了时纤维扭曲变形嵌住子弹或碎弹片,第一层挡不住,第二层就会前仆后继。美军地面部队的避弹衣装备就是采用475克,平方米的13层“凯芙拉”织物,1983年某日,五名美军士兵正在贝鲁特街头巡逻。突然一枚手榴弹从天而降,由于当时都着“凯芙拉”避弹衣,尽管手榴弹就在他们附近爆炸,但无一人死亡。

    花样翻新

    避弹衣在半个世纪中不断更新接代材料的推陈出新完成了其由“硬”向“软”的转变,目前各国研究人员仍在避弹性能和穿着舒适性这两个方面大做文章,电子防弹衣不仅能防弹,还能混淆来袭炮弹的视听,使其在距离目标几百米之遥就提前爆炸。蜘蛛丝防弹衣采用蜘蛛丝作为材料,蜘蛛丝有着良好的力学性能,抗张强度和弹性俱佳,是制作避弹衣绝佳的材料、仿生防弹衣吸收了松塔和鹿角等生物的优点,能适应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既可抗风雨,又可防子弹。纳米避弹衣是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加入纳米碳管,防弹能力提高1.5倍,表面更加坚硬,里面更具弹性。可承受巨大的冲击力。

    雷达和声纳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两位天兵:千里眼和顺风耳。传说玉皇大帝就是靠他们来观察、探听世间大事的。而现代武器探测装备——雷达和声纳,这两位科学技术天兵的本领却远远超过了“玉皇大帝的耳目”。

    穿透战云的慧眼,雷达一词是英语RADAR的音译,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并测定目标位置、距离、运动速率和方向的电子系统。如空中的飞机、导弹、海上的舰船和陆上的车辆等的位置。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和电源几部分组成。发射机发射出电波,遇到目标障碍就被反射回来,由接收机接收后显示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可根据回波方向测定目标方位,还可根据发射电波与收到电波的时间间隔确定目标距离。

    层出不穷

    从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试验中发现雷达回波开始,雷达就被广泛地应用于平时及战时。二战中首先作为预警网的预警雷达可以预知敌机的远近,在地面拦截控制,高射炮和探照灯的方向控制领域也采用了雷达技术。射击控制雷达不仅能观察到敌机的位置,还能自动确定高射炮的发射方向。伴随着雷达技术的日趋成熟,不同用途的雷达层出不穷,许多尖端的雷达探测技术也应运而生。全球仅海军实用舰载雷达就有400多种型号,分为三座标雷达对海/空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和导航雷达四大类。

    刺破坚冰的聪耳

    雷达虽然神通广大但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却是电磁波的强吸收介质,超强的电磁波与激光束难以穿透几百米深的海水。然而海洋却是声波良好的传导媒介,于是声纳接替了雷达的位置在水中大显身手。声纳是英语Sonar的音译,它是利用水中声波进行探测定位和通讯的声遥感电子设备能有效地保障舰艇、反潜飞机、反潜直升机的使用。有感于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冰沉船的悲剧,英国理查森最早提出利用声纳探测目标的设想,美国无线电先驱费森顿第一次利用声纳发现冰山。

    1916年用来发现潜艇的是被动式装置用水下听音器和放大器收听潜艇发动机发出的噪声;直到1918年主动式系统破冰而出;它可以发射声脉冲,利用脉冲的反射回声来发现潜艇,这样一来,主动式声纳使得潜艇无论是否开启发动机都能被探测发现。

    更上一层楼

    未来的雷达和声纳将继续增大探测距离,积极采用现代新技术。=如运用自适应信号处理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完成波束成形、信号检测和目标自动识别等。促使系统逐步模块化趋于全天候、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的综合一体化发展。

    核武器

    核武器,又称原子武器,主要利用原子核的裂、聚变反应的各种效应产生巨大杀伤力、破坏力。核武器主要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其中原子弹和氢弹的威力更大,原子反应产生的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等效应,可在几十秒内使作用范围内所有生物死伤,建筑物和各种设施化为灰烬。放射性污染可作用几天、几十天或更长时间。

    核武器的种类

    核弹头弹、核炸弹、核炮弹、核地雷、核水雷、核鱼雷等等都是核武器的种类。其中,战略核武器作用距离可达上万千米破坏杀伤范围可波及数百平方千米,爆炸当量数十万吨至上千万吨。核弹头导弹,核炸弹的运载包括陆基导弹发射、核潜艇发射、轰炸机机载投掷等等。

    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只有一些质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铀、钍等才能发生核裂变。这些原子的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会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很大的能量,又能使别的原子核接着发生核裂变……使过程持续进行下去,这种过程称作链式反应。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煤所产生的能量。核聚变的过程与核裂变相反,是几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的过程。

    只有较轻的原子核才能发生核聚变比如氢的同位素氘、氚等。核聚变也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比核裂变放出的能量更大。太阳内部连续进行着氢聚变成氦的过程,它的光和热就是由核聚变产生的。

    曼哈顿计划

    1939年,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德国汉堡大学的教授加尔代克和格劳特给德国国防部写了一封信,第一次提出使用核物理制造出一种比炸药威力更巨大的杀伤性武器。稍后,爱因斯坦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赶在希特勒之前造出原子弹。于是1942年8月,美国政府启动“曼哈顿计划”开发核武器,该计划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负责人为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动员了15万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中实验成功。

    爆炸方式

    核武器从诞生那天起便使人类生活在蘑菇云的阴影之中。然而由于爆炸方式不同,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更是形态万千。核武器的爆炸方式是指在不同介质和不同高度(深度)的爆炸形式。

    相同的核武器爆炸方式不同,其杀伤破坏效应和爆炸景象差别很大。核武器爆炸方式可分为9类:空中爆炸中的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地面、地下爆炸、水面、水下和深海爆炸。

    原子弹

    原子弹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高温、高压、强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污染而造成杀伤破坏,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武器,也称为“裂变弹”,是第一代核武器。世界上第一颗原于弹由美国研制,于1945年制造,取名“小玩意儿”,它被用于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核武器试验。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小男孩”,摧毁了广岛绝大部分建筑物,使这座当时有24万人口的城市,死伤和失踪人数达20万之多,一个“小男孩”毁掉了一座城市。

    氢弹

    氢弹属于第二代核武器,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原子弹的爆炸威力般为数百吨至数千吨三硝基甲苯(TNT)当量;氢弹则可这几千吨至数万吨。1950年,美国首先研制了氢弹,1952年10月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进行试验,氢弹爆炸后,小岛整个消失。氢弹原子核反应过程存在着热核反应,又被称为热核武器或热核弹、聚变弹。由于它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很多,可造成严重的核污染,又被称为“脏弹”。

    中子弹

    中子弹是第三代核武器,是一种用中子流和射线为主要杀伤手段的武器。

    它与原子弹、氢弹的区别在于,除形成光辐射、冲击波、放射性污染外,还产生一种瞬时的高辐射能量,可穿透31厘米厚的钢板。中子弹能轻而易举地穿透建筑物和各种装甲防护,使受辐射人员因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而失去正常活动能力,甚至死亡。中子弹爆炸当量比其他核武器小得多,主要是作为战术核武器,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

    光辐射

    光辐射是指核武器爆炸中形成的高温高压火球,它瞬间辐射出极强的光和热所产生的瞬时杀伤破坏作用巨大。高温使被辐射的物体立即燃烧或熔化,人员被烧死烧伤。强烈的闪光可以使人失明。光辐射还能引起大面积的火灾,造成大范围的建筑物,物资装备的损毁。光辐射是核武器杀伤与破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放射性烟云

    放射性烟云是在核爆炸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烟云。由于原子核裂变和聚变后的高温,高压和强冲击作用,爆炸中心生成了股强烈的上升气流,地面的沙土,尘埃被卷入形成几十米至上千米高、呈蘑菇状的烟柱、烟团,其中含有大量气状放射性物质。烟云随着气流变化和气压作用,扩散后逐渐降落造成大面积污染并可持续几天至几个月,对人、畜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严重伤害。放射性烟云是核武器杀伤破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冲击波是核爆炸形成的高温、高压气团迅速膨胀、猛烈压缩或流动而形成的高压脉冲波。核武器冲击波和普通炸弹的冲击波相似,但强度和压力大得多,作用时间长得多,而且当压力回复正常后仍有明显的负压期。冲击波作用于地面,可形成强大的地内压缩波及地震波,除直接打击、摧毁、杀伤外,被它抛弃的物体会产生二度作用。在核武器爆炸总能量中,冲击波的效应占50%以上。

    核冬天

    核冬天是美国的五名科学家根据核爆炸产生的效应,对于其引起气候异常问题作出的预测和假想。根据科学论证,大约在六七十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爆炸,造成整个地球山崩地裂,大火冲天,烟尘长期笼罩地球,地球上不见阳光,气温下降,形成漫长的冬天,植物死亡、恐龙等动物灭绝。五名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核冬天效应”的理论,指出目前世界上共有5万多枚核弹头,核当量高达200亿吨,而只要50万吨级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就比小行星撞击地球所产生的烟尘还要浓厚,那时包括毁灭人类自身在内的“核冬天”就会来临。

    生物武器

    生物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生物战剂及其施放装置组成。

    生物战剂是一种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危害很大。

    细菌武器

    生物战剂中最重要的就是细菌。细菌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细胞生命形态。

    细菌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在众多的细菌中,存在着诸如鼠疫、霍乱等有害细菌,而细菌武器就是由这些有害的致病细菌与施放装置组成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是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技术,人为改变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制造出来的危害更大的生物武器。它通过人工、飞机等方式把这些改变过基因的微生物战剂投入江河、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使人丧失战斗力。这种武器甚至比核弹的杀伤力还要大几十倍,一旦投入战场,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病毒武器病毒是生物战剂的又一类物质,它没有细胞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生物。病毒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可以感染一切动植物及微生物。用做病毒武器的病毒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天花病毒和引起脑炎与出血热的病毒。

    新概念武器

    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蓬勃兴起,正在引发新一轮世界范围的重大军事变革,不少国家已逐渐从依赖军事技术驱动,转而更加主动地发展和吸纳高新技术成就。其中,加速新概念武器的研制和发展,是各国确立军事高技术优势的重要举措。现在一些新概念武器有的已经诞生,有的还在研制当中,如智能武器、非致命武器、纳米武器和基因武器等。

    动能武器

    动能武器的原理十分简单,说白了,它和飞镖伤人的道理完全一样。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根据动力学原理,一个物体只要有一定的质量和足够大的运动速度,就具有相当的动能就能有惊人的杀伤破坏能力,这个物体就是一件动能武器。所谓动能武器,就是能发射出超高速运动的弹头,利用弹头的巨大动能,通过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毁目标的武器。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动能武器不是靠爆炸,辐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学能量去杀伤目标,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在与目标短暂而剧烈的碰撞中杀伤目标。所以它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常规弹头或核弹头的全新概念的新式武器。

    激光武器

    用激光作武器的设想是基于激光的高热效应。激光产生的高温可使任何金属熔化。同时激光以光速(每秒钟30万千米)直线射出,延时完全可以忽略,也没有弯曲的弹道,因此不需要提前量,简直指哪打哪。另外激光武器没有后坐力,可以迅速转移打击目标,还可以进行单发,多发或连续射击。激光武器的本质就是利用光束输送巨大的能量,与目标的材料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杀伤破坏效应,如烧蚀效应、激波效应、辐射效应等。

    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由能源系统高功率微波系统和发射天线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辐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杀伤破坏目标。

    它犹如无形的“神鞭”,既能进行全面毁伤、横扫敌方电子设备,又能实施精确打击、直击敌方信息中枢。可以说微波武器是现代电子战、电磁战、信息战不可或缺的基本武器。

    非致命武器

    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失能。并使附带破坏最小化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按用途非致命武器可分为反装备和反人员两大类。目前,国外发展的用于反装备的非致命武器主要有超级润滑剂、材料脆化剂、超级腐蚀剂、超级粘胶以及动力系统熄火弹等。

    气象武器

    气象武器是利用气象有害的一面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新概念武器。气象武器主要包括人工降水、人造干旱、人工造雾、人工影响台风、人造臭氧层“空洞”以及人造地震等。但是大气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系统,如果一旦使用失误,或者对天气情况把握不准,就可能弄巧成拙,使天气产生逆转,即向不利于己而有利于敌的方向转化。由此看出,气象武器是对敌我双方具有双重危险的武器。

    粒子束武器粒子束武器是用粒子加速器把粒子源产生的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用磁场聚焦成密集的束流,直接地或去掉电荷后射向远距离目标,在极短时间内把极多的能量传给目标,以此摧毁目标或对目标造成软破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