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现场
故事一:窣利语
古老的率利文很简单,只有二十多个字母,由这二十多个字母排列组合,推演派生,就产生了广泛丰富的词汇。窣利文的字母来源于阿拉米字母。阿拉米字母有22个,窣利文借用了其中17个。窣利文的书写有3种变体:萨秣建体、佛经体和草体。书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右向左横写,一种是从上向下竖。两种书写的率利文都典雅庄严。率利文相传由神灵所授,传习这种文字的人都能够和神灵相通。相传,第一个由神灵传授这套文字的人,接受了神灵的嘱咐:为了防止这套文字繁芜烩杂,污染它的神性,必须精心物色智慧、德性优良的人传习,由师徒依次传授,并且,一位老师一生只能传给一位徒弟,一脉相承,不能让这门语言断绝。然而,古老的率利地区风俗浅薄虚伪,人们的行为狡猾诡诈,绝大多数人嗜利贪财,即使父子夫妻之间也要精心计较得失,只要财富多的人就会得到尊重,德行好坏反而无人计较。精通率利文的人本来就极其稀少,再加上当地这样的风俗,传习率利文的师傅挑选弟子就越来越困难。中国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经过那里的时候,当地已经很少有人相信神灵,而精通率利文,能够和神灵相通的人也快绝迹了。如今,率利文已经成为一门躺在人类语言博物馆里的早已死亡的语言。
故事二:睹货逻文
睹货逻国故地,疆域南北一千多里,东西三千多里,东方连接着葱岭,西方连接着波斯,南面抵达大雪山,北面就是铁门。有一条大河自东而西,横贯国境中部。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法师经过那里的时候,睹货逻国的王族早已绝嗣,各个酋长和地方豪强互相争斗,各自凭借武力和山川险要割据称雄,全境分为大小二十七个国家,虽然界限分明,不相统属,但都臣属于突厥,受其驱使。那里的文字语言由25个字母组合而成,靠这25个字母派生出大量词汇,用以表达描述一切事物,称为睹货逻文。睹货逻文从左向右书写,念起来也要横读。以前的睹货逻文文辞华美,据说学习使用它的人都能够和神灵相通,为了维护这门语言的神性,早年的睹货逻文也和窣利文一样师徒传授,一师一世只能传一徒,如此沿袭,一脉相承,世代没有断绝。后来有位国王,意识到如此下去,睹货逻文必将会有一天湮灭于尘埃之中,于是颁布法令,设馆教习,令庶民习之,商贾用之。数十年之后,能够使用睹货逻文的人数大大增加,这里的文字记载也逐渐增多,数量大大超过了宰利地区。然而,由于习之者众,睹货逻文文辞日益繁杂芜茂,文法混乱,词语污俗。使用这门语言的人数虽多,但却极少有人能够和神灵交流相通。
故事三:梵文
印度是一大片国土的总称。中土对印度,以前称作“天竺”,或者称作“身毒”,或者称作“贤豆”。这些称呼,互相纠缠不清,都不准确。按照正确的发音,应当称作“印度”。印度的居民,往往根据各自居住的地区称呼他们的国家。因此,唐代印度的国家,大小不下数百个之多。尽管印度各地风俗相异,但都采用一个总名,来赞美它们居住的地区,这个总名就是“印度”。
“印度”一词,用大唐的话来说,就是月亮。所以,印度也可以叫做明月之国。和大唐相似,在印度,月亮也有许多名称,“印度”一词只是其中之一。以月亮称国,就是比喻众生生死轮回,永无休止,仿佛漫漫长夜,没有尽头,永远没有黎明的日出之时。而在生死轮回的漫漫黑夜里,虽有些许星光照耀,但又有什么能够比得上朗朗明月的光明照耀呢?正是因为那片广大国土的居民们对月亮的偏爱,才把自己的国土总称为“印度”。这和大唐国土的居民不同,大唐国土的居民们似乎更加偏爱太阳。实际上,印度人把自己的国土称为印度,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他们无比尊重圣人贤士。印度的圣人贤士历代不绝,其中最杰出者无如佛祖释迦牟尼佛。他们不断降生,继承前人的伟业,教导众生,统驭万物,使人们在生死轮回的漫漫黑夜中得到智慧光明的照耀,他们才是印度国土上真正的月亮。正是因为这个含义,印度才称作印度。印度的种姓、家族分成许多集团,而婆罗门是最为高贵清雅的,婆罗门中出的圣人贤士最多,所以,印度也被称做婆罗门国。
印度的文字,相传是“梵天”这位神灵创制的,所以称为梵文。梵天神最初创制了47个字母,结合各种事物,把这些字母组合起来,用来分别表述它们。梵文流变久远,繁衍出许多支派,用途越来越广泛。印度国土众多,梵文因地因人而稍有变化,但总的说来,还是没有离开当年梵天创制的本源。但在中印度,梵文特别详细而优美准确,词调和谐和雅致,气韵清晰而响亮,和天神使用的语言相通。而在邻近的地区和中印度外的国土上,虽然同样使用梵文,但却大多对这门语言的各种语词谬误习以为常,有的地区使用的梵文,还拼命倾向庸俗日用,并不遵守梵文本身严谨淳朴的风格,和神灵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了。
印度的多数国家,言语的记载,事情的叙述,都各有专职的人员管理。对历史的记载叙述和国家文献的记录保存,好事坏事都记在里面,灾祸祥瑞都在里面罗列,国王都不能干预。
印度孩童的启蒙教育,7岁以后,要对他们讲授五明大论。第一叫“声明”,解释字义,清理条目;第二叫“工巧明”,教授工程技巧,阴阳历算;第三是“医方明”,讲授念咒制邪,医药针灸;第四叫“因明”,讲授思辩理路,考定真伪,鉴定邪正;第五叫“内明”,研究佛教五乘的因果和妙理。
学生到了30岁,学业已成,志向已立,为官受禄后,先要酬答老师的恩德。有的学生知识广博,典雅清淡,不愿意浸淫于世井俗务之中,而有志于隐匿山林,宠辱不惊,声名远扬,国王欣赏他们,请他们为官,他们并不屈从,而国王也尊重他们的志向,并不强求。印度各国都尊重饱学聪明、德行高远的人,对他们的赞美、礼节都很隆重。因此人们大多不惮勤苦,立志向学,学子为了寻访有道之人,经常不远千里,四处游访。而许多出身高贵,家里很富有的人也立志在外游学,有时,路上吃的东西也靠行乞所得。他们人人都以探究学识真理为贵,不以贫穷落魄为耻。在印度,人们把学识和真理当做了和月亮一样光明美好的事物,把它们当做自己在轮回的漫漫长夜里找到生命的觉醒解脱之路的明灯,印度虽然四分五裂,国土林立,但文字教化的传统和功德,并不亚于中土和大唐。
但如今,相传由梵天所创的梵文这门语言也已经死亡了,进了人类的语言博物馆。现在的印度人,已经以使用英语为荣,至于能否通过一门语言和神灵相通,在全世界都成了一件极其次要的事情。
故事四:大师波你尼仙
大师波你尼仙诞生的时候,世界一片黑暗。
这片黑暗来自语言和文字。
远古的时候,文字非常繁复,但经过了刀兵水火诸劫的破坏,各种语言文字都湮灭无闻,世界一片黑暗空虚。后来,长寿的诸位天神,降生在凡间,创造了各种文字,教导人民,重新产生了各种文献和典籍。这些文献和典籍,似乎为人间带来了一缕心智上的光明。然而,这缕光明是短暂的,很快,火种便又濒临熄灭。降生到人间的天神太多,他们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族之中,创造了各种教派和文字,让人们互相传授学习。这些地区相隔不远,种族混居,久而久之,各种语言、文字、典籍相互窜蔓,文法混乱,语词芜杂,含义晦涩,学者们皓首穷经,但还是白白用力,依然难以详细研究各种典籍。学者们尚且如此,更无法指望普通民众能够学习和了解哪怕一种文字和典籍,君王也无法有效推行自己的各种政令和教化。
波你尼仙诞生的时候,正面对着这种混乱和蒙昧。他天资绝顶,对各种文字和典籍生而知之。他想去除当时语言文字浮浅虚伪和繁杂琐碎的弊病,决心通过写作和著述整合当时流行的各种语言和典籍,创造出能够被大家广泛接受的一种伟大的文字和语言。于是,他开始四处游方问道,考察各地民情风俗,广泛搜集方言俚语、民谣传说,博究各种事物的道理。经过多年艰辛准备,波你尼仙深思熟虑,综合各种语言,经过多年艰辛写作,终于写成了《声明论》这部巨著。《声明论》这部巨著共有1000颂,每颂32个音节。这部书语词华美精炼,音韵和美谐调,义理深邃通俗,穷究今古,博通万物,综合了各种语言文字的长处,形成了一门新的文字和语言。成书后,波你尼仙将书呈送给婆罗睹逻国王,国王异常欣喜,下令全国人民普遍研习,有能背诵流利的就赏金一千。此后,《声明论》就在后世师徒相授,广为传习。因为大师波你尼仙的功绩,数百年后,大唐玄奘法师西游到达婆罗睹逻城,发现城中大师波你尼仙的雕像还随处可见,而且《声明论》依旧还在流传,城中婆罗门们,也大多极有学问,博通物理,识见非凡。
以一般人的识见,一位著述者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应该心满意足了。然而,极少有人知道,大师波你尼仙晚年的时候,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恐惧和不安之中。
他并不担心《声明论》的流传和自己死后的名声。因为在他生前,国王早已颁布法令,把《声明论》中的语言和文字作为国家唯一通用的文字和语言。国王还下令,照他的活着时候样子,按照真人大小,用石头和铜,制造了许多雕像,立在国都,永久纪念。对自己身后不朽,大师波你尼仙拥有足够的自信。大师波你尼仙相信,自己的绝代天才加上大自在天神灵的加持护佑,《声明论》已经穷究了天下各种语言文字和万事万物的玄机和奥妙,足以流传后世。
大师波你尼仙的恐惧来自这么一个秘密:他发现,他正在无可挽回地离开着《声明论》。或者说,是《声明论》正在无可挽回地离开着他。随着自己的生命走近黄昏,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日落日出,随着一天又一天的风吹云过,随着一个又一个早晨鸟儿清脆的啼鸣和傍晚归巢时恻怅的喧嚣,他发现自己早年非凡的视力正在一点一点减弱。这不,眼前《声明论》里那些线条简洁优美,形象鲜活奥妙的文字和符号正在悄然褪色模糊,逐渐蜕变成一片黑暗混乱的阴翳或者一片片一无所有的洁白虚空。而更加尴尬的是,他发现自己早年天才的记忆力正在迅速消逝,《声明论》里那么多音韵谐调,含意简洁而又深邃的优美文句,正像一片片艳丽无比的花瓣,在他记忆的沃土里枯萎凋零,随风而逝,杳然无迹,终至丝毫不可寻觅。而与此同时,能够背诵、书写、精通《声明论》的人却越来越多。他沮丧地发现,《声明论》正在成为别人的事情,而他这位真正的作者,却注定成为这部伟大著作的局外人。
大师波你尼仙,就在这种深深的恐惧、不安和无可奈何之中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临终时分,他发愿请求神灵,让他再次回到自己一生心血所聚的伟大著作,继续转生在婆罗睹逻国,做一位传习《声明沦》的大婆罗门。
数百年后,大唐玄奘法师来到婆罗睹逻国,听到了这么一个关于大师波你尼仙的故事:
佛祖如来入灭已近五百年。一位大阿罗汉从迦泾弥逻国游方到婆罗睹逻国,在城中看到一位年老的婆罗门用棍子抽打一个小孩。这位大阿罗汉走上前问:“为什么要惩罚这个孩子呢?”老婆罗门说:“我让他学习《声明论》,可他习性顽劣愚昧,学业没有丝毫进展!”大阿罗汉听罢,忍不住笑出声来。老婆罗门更加生气:“我听说出家人心怀慈悲,你怎么还笑呢?!”大阿罗汉说:“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恐怕引起你更深的疑虑。你听说过大师波你尼仙写作《声明论》,以便垂训于世的事情吗?”老婆罗门说:“那当然,大师就出生于此地,《声明论》是我们国度的宝藏,如今,他的塑像还在城里随处可见,每个婆罗门都在研习他创下的经典,怎么会没听说过!”
大阿罗汉说:“你现在抽打的这个孩子,就是当年的波你尼仙啊!由于他的记忆力超群,太过热衷于世俗中的各种学问和典籍,对各种庞杂的世俗学问津津乐道,对有关生死的至高真理,却绝口不提,因为这样,他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的智慧,以至于深陷在生死轮回之中,生生世世流转不停。由于他还剩有写作《声明论》的一点功德,如今才转生为你的爱子。可是世俗的典籍文献,无论如何努力精通,也不可能和佛祖的智慧福德相比。就像你的儿子波你尼仙,虽然曾经撰写过《声明论》,可是经过多生流转,如今连他自己现在都已经无法通晓了。你的爱子,请让他随我出家,出家的功德,是言语无法说完的。”说完,大阿罗汉显示了神通,突然消失不见了。老婆罗门惊愕不已,仰天长叹,把这些事情告诉了大家,听任儿子出家修道。从此,这个城里的人们也都皈依了三宝,而写作《声明论》的波你尼仙,后来也成为阿罗汉。
注:《语言故事》素材取自《大唐西域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