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拖延是女人致命的坏习惯
拖延常为“有空再做、明天做、以后做”、“拖”、“等”、“研究、商量”等等找借口,这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由于惰性心理,今天得过且过,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等等。带着这样的念头工作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拖延者常感到时间压力。拖延并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刚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于奔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罗莎小姐是一个办事拖拉的员工。例如,在工作中罗莎小姐常常积压一大堆来信。如果第一封信中牵涉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她就把它搁置一旁,找一封容易答复的信去处理,结果,没过多久,她就积攒了满满的两三包没有答复的信。但是她觉得自己无法改变这种习惯。
对此,时间管理专家皮尔斯警告说:“不要以为拖拖拉拉的习惯是无伤大局的,它是个能使你的抱负落空、破坏你的幸福、甚至夺去你的生命的恶棍。”
皮尔斯教授对她说:“罗莎小姐,你不该认为你的这种拖拉作风是你固有的个性,或者也许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一种坏习惯,正如所有的别的习惯一样,它也同样可以被克服掉。所以,你不应当回避那些棘手的信,应当首先处理它们。你因此而得到的鼓舞会使剩余的任务迎刃而解的。”
这番警告使罗莎小姐受到震惊。她决心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彻底战胜它为止。在皮尔斯教授的指导下,罗莎小姐学到一个原则:如果有一件事情要做,立即就干。最后,终于成功地改掉了拖拉的恶习。
拖延是成功的最大敌人之一。一个企业家可能因为拖延没能及时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而遭到失败,一个学生可能拖延没有及时掌握应有的知识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拖延到头来只会导致问题铢积寸累,难上加难。工作中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后悔莫及。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就把事情推到后天,许多机遇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中失去了。
一位年轻的女士在怀孕时非常高兴地在丈夫的陪同下买回了一些颜色漂亮的毛线,她打算为自己腹中的孩子织一身最漂亮的毛衣毛裤。可是她却迟迟没有动手,有时想拿起那些毛线编织时,她会告诉自己:“现在先看一会儿电视吧,等一会儿再织”,等到她说的“一会儿”过去之后,可能丈夫已经下班回家了。于是她又把这件事情拖到明天,原因是“要陪着丈夫聊聊天”。等到孩子快要出生了,那些毛线还像新买回的那样放在柜子里。丈夫因为心疼妻子,所以也并不催她。后来,婆婆看到那些毛线,告诉儿媳不如自己替她织吧,可是儿媳却表示一定要自己亲手织给孩子。只不过她现在又改变了主意,想等孩子生下来之后再织,她还说:“如果是女孩子,我就织一件漂亮的毛裙,如果是男孩就织毛衣毛裤,上面一定要有漂亮的卡通图案。”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漂亮的男孩。在初为人母的忙忙碌碌中孩子一天一天地渐渐长大。很快孩子就一岁了,可是他的毛衣毛裤还没有开始织。后来,这位年轻的母亲发现,当初买的毛线已经不够给孩子织一身衣服了,于是打算只给他织一件毛衣,不过打算归打算,动手的日子却被一拖再拖。
当孩子两岁时,毛衣还没有织。当孩子三岁时,母亲想,也许那团毛线只够给孩子织一件毛背心了,可是毛背心始终没有织成。……渐渐地,这位母亲已经想不起来这些毛线了。孩子开始上小学了,一天孩子在翻找东西时,发现了这些毛线。孩子说真好看,可惜毛线被虫子蛀蚀了,便问妈妈这些毛线是干什么用的。此时妈妈才又想起自己曾经憧憬的、漂亮的、带有卡通图案的花毛衣。
拖拉是一个可怕的坏习惯,也是高效的大敌,就是这拖拉的习惯让这位母亲到最后也没有亲手为孩子织出漂亮的毛衣毛裤。所以,我们应该拒绝拖拉,想方设法将其从自己的工作中除掉。聪明女人知道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改掉拖拉的毛病,否则不仅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永远也不能成功。如果你是个工作拖拉的人,你大概在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这种人花许多时间思考要做的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借口推迟行动,又为没有完成任务而悔恨。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他们本来能完成任务而且应转入下一个工作了。
在工作中,拖延会使你前途黯淡,与晋升无缘。一个上司绝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部下办事拖拉,不讲求实效,做不出什么业绩来。上司需要的是强有力的辅助者,而不是优柔寡断的跟随者。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随时都要提醒自己“凡事拒绝拖延,现在开始行动”这句话,如果有一件事情终究得你去做的话,就不要反复问自己:“我要做它吗?”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是确定,你应该做的只是:将你决定要完成的期限写在笔记薄上,然后准时去做,如果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做,不但会让自己变得很焦虑,而且在处理过程中会经常犯错或者得到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2、克服懒惰,一勤天下无难事
懒惰是指一个人在工作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上不思进取,该做的事情不想去做,不懂得超越自我。事实上,说一个人懒惰倒不如说这个人具有懒惰心理。克服懒惰需要聪明女人树立勤奋精神。法国著名文学家拉·封丹说:“勤劳是最可靠的财富。”意大利历史学家拉·乔尼奥里说:“勤劳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与一切幸福的源泉。”确实,不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位于何种职位,只有懂得勤劳地用双手去工作的人,才能做好手中的工作,职业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大家都知道刘德华,论唱歌他没有张学友那动人的歌喉,比电影他没有梁朝伟那精湛的演技,但是,他却用最美的精神感召力征服了亿万的歌迷和影迷,那就是他的勤奋。17岁的刘德华刚步入娱乐圈时,他只能算做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水,寂寞夜空中的一颗星,平凡而普通。从演小配角开始,摸爬滚打,对于一个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人而言,除了勤奋,别无选择。
刘德华开始学唱歌时,是一片倒彩声;在尝试写歌词时,前辈断言他文理不通,应该先去中文系学几年再说;即使唱红之后,依然有电台老板评论他根本不懂唱歌,也没有唱歌的天分。别人花一个小时能做成的事,他需花三个小时才能做成。然而,通过坚忍不拔的执着和努力,这个“笨小孩”最终成为香港“四大天王”和“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直到现在,他的歌依然唱得火红,演电影也是一流水平,是演艺圈里不可多得的“常青树”。
刘德华自己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下的工夫比别人多三倍,才能和别人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投机取巧是走不出成功之路的,偷懒更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在一个公司里,并不是具有杰出才能的人就容易得到提升,只有那些勤奋刻苦,并有良好技能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勤奋是做人的根本。能有好的工作、好的收入,没有别的办法,就是靠勤奋。妄想不劳而获的人大都不承认勤奋是做人的根本,而要靠别的方式去获取名利地位,以致走上犯罪的道路。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最短途径是勤奋。
徐晓琳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行政部主管,但她在成为主管之前只是行政部的一名普通职员。三年前,徐晓琳一进入公司就非常努力。很多不是她分内的工作,她也主动做得尽善尽美。徐晓琳总是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虽然没有人承诺给她加班费,她还是经常加班,为的是不让工作拖到第二天。因为徐晓琳做得多,对公司了解得多,掌握的技能越多。她的表现,主管看在眼里,老板也看在眼里。慢慢地老板产生了信任,之后便交更多的任务让她去完成,并有意地让她参与公司一些重要会议。有同事对徐晓琳说:”老板你的工作,你应该要求加薪。”但她没有要求加薪。她知道努力做好工作能让自己更快的成长。
老板给徐晓琳她增加任务实际上是在考察和培养她。原来公司的行政主管由于是公司的元老,总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自负傲慢又不肯承担责任,出了问题总为自己找一大堆借口。这使得老板非常的恼火。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和培养后,老板解聘了原来的行政主管,徐晓琳这个普通的职员取而代之。人事命令一公布,整个公司议论纷纷,老板说出自己的看法:”徐晓琳身上有一种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公司所需要,却是很多员工所缺少的,就是勤奋和敬业。她的管理能力和经验还欠缺,学历也不高,但只要有勤奋和敬业就什么都学得到,我相信她一定能够胜任这个工作。”
看到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小职员做行政主管,原来那些说风凉话的人后悔不已:“徐晓琳不就是多做了一点事,我也做得到啊!”但是这些人虽然心里后悔,可行动上却没有什么改变,她们依然消极被动、逃避推诿,这些人永远不可能成为企业的重要人物。
徐晓琳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升迁,秘密就在于她工作勤奋。在人生的路上,有许多机遇,如果你总是懒惰的等待机遇自己送上门来,最终只会与它失之交臂。只有你学会了勤奋的自己去发掘机会,寻找机会,那么它才会真真正正的降临在你的头上。富兰克林曾经说过:“经常用的钥匙,才会总是闪闪亮的。”勤奋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而懒惰则会将你的前途“活埋”。懒惰的人不可能获得成功,这已经是无数人的教训换来的真理。在职场中,如果你学会懒惰,就等于在慢慢“掐死”自己本来能够获得的成功,切断了自己通往目标的道路。
一个人无论她有多好的天赋,多高的智商,多么优越的条件,如果她不勤奋努力,怕吃苦受累,就永远不可能走向成功;即使你手中拥有任何通往成功的宝典,如果不勤奋的去研究发现,永远也不可能创造财富。古人云:勤能补拙,天道酬勤,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她们都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许多人都只是看到了她们头上的光环,看到了她们站在领奖台上的风光,却往往忽略了她们在成功道路上的勤奋努力。如果你总是羡慕着别人的成功,而却不肯迈出努力的脚步,在工作中懒惰,在生活中懒惰,在人际交往中懒惰,那么你将离成功越来越远。
3、少说多做,立即行动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该做的事,不是我们没有想到,而是我们没有立刻去做。其原因,有时是因为忙,有时是因为懒。从而让我们失去了许多的时机。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反而一再的为自己这种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表现寻找借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拖延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它来自于软弱、自私自利和犹豫不决。而这样的心态,往往会使问题的难度增加一百倍。有一个针锋相对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拖延恶习,那就是每天从一件明确具体的工作开始,立即去做,主动去做。
一则寓言说:
春天到了,小动物们都忙着种菜种瓜。只有狐狸动荡荡西逛逛,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做。这天,他来到熊大哥家门口,看见熊正正准备刨地。他走过去问:“哟,熊大哥,你准备种什么呢?”熊说:“是你呀,狐狸,我打算种红薯,你准备种什么呢?”狐狸拍了拍胸膛说:“我想种一大片西瓜,夏天吃西瓜,又甜又解渴。到时候我送你一个。”
与熊说了再见,狐狸又来到山羊姐姐的家门口。看见山羊正准备浇水。他走过去问道:“哟,山羊姐姐,你准备种什么呀?”山羊说:“噢,我打算种白菜。你准备种什么呀?”狐狸摇头晃脑的说:“我想种人参,多有营养啊。到时候我送你一支。”
离开山羊的家,狐狸又来到小兔子家门口。小兔子正在家门口的地里撒种子。狐狸走过去问:“小兔子,你在种什么呀?”小兔子说:“我在种萝卜。你准备种什么呀?”狐狸神气的昂着头说:“我想种草莓,又酸又甜真好吃,到时候我送你一篮。”
其实,狐狸根本什么都没有做,只是嘴里说说罢了。
一转眼秋天到了。熊带来他种的红薯,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红薯。”山羊带来他种的白菜,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白菜。”小兔子带来他种的红萝卜,对狐狸说:“狐狸狐狸,我请你吃红萝卜。”可狐狸什么也没有种,他低下头说:“谢谢你们,真不好意思。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们吃的。”
山羊姐姐走上去拍拍狐狸的肩膀说:“小狐狸,光说的好是不行的,还要真正做的好啊!”
同理,人不能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而言,拖延时间是一种恶劣的行为,它使得我们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渐渐的产生了惰性,而人的惰性是一种可怕的精神腐蚀剂。富兰克林就曾经说过:“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我们的身体。”要对付惰性,行动是最好的良方。成功者必是立即行动者。对于他们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拖延一分钟,就浪费一分钟。只有立即行动才能挤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比别人提前抓住机遇。
有人说,判断一个人的成功,看看他走路的速度和力度。速度快、力度强的人是沉稳而又干练的人,这种人成功的几率比较大,而拖延者的脚步始终是“慢三拍”。对于成功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快三拍”。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每个人都加足马力往前冲,如果你还想歇歇,你只能等待被淘汰,危机意识要求人们加快行动的步伐,不能掉队。
小叶现在已经被一家企业聘为内刊记者了,当时她应聘的时候,她得知一家企业内刊招聘记者,当即携作品集赶了过去。
当她到了现场才发现,那里只有一个岗位,可是应聘者竟达125人!而且其间又不乏学历、资历、年龄、口才诸方面胜过自己的人,见此阵势,小叶本想打退堂鼓,可又一想既然来了,长长见识也是好的,便耐着性子坐了下来。
面试的人非常多,而且这次的主考官正是该公司的老总,小叶又被安排在后面,看着应聘者一个接一个面色沉重地走出考场,他已预感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必须采取独特的面试方式打动老总才能出奇制胜。
这个时候,会客室里坐等面试的几位应聘者开始闲聊。其中有这么几句牢骚引起了小叶的注意:“来的都是有经验的人,小小内刊还拿不下来?都带了作品集来,还说明不了问题。”这个时候小叶心里一动,当即赶往楼下的打字店,以“求贤若渴”为题写下一篇现声短闻。回到会客室时,正好轮到小叶去面试。
面试的内容出乎小叶的意料,神色已略显疲惫的老总既没提业务,也不问应聘者经历,而是要小叶从自己的角度谈如何当好内刊记者。小叶当即递上刚打印完的那篇短新闻稿说自己的角度就是“敏锐”。就这样小叶成了应聘人员中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老总说:“其实正确的方法大家都注意到了,但心动不如行动,只有你当时把大家都注意到的东西先做在了前面。”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一个小小的行动,就可以成功了,但很多人都是口动而不行动,才失去了大好的机会。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一旦自己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要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赶紧行动起来。这会使你前行的车轮动转起来,并创造你所需要的必要的动力。一位演讲家曾经说过,说空话只能让你一事无成,要养成行动大于言论的习惯,那么即使是很艰难、很巨大的目标也能够实现的。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多半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我们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4、今日事,今日毕
在现代职场中,抱着“今天实在太苦太累太疲倦了,明天再来做吧。”这种想法的人很多。殊不知,明天还有明天的新工作,所以这样积累下来的工作就会越来越多。任何人要想脱颖而出,唯一的机会就是把今天的工作做好,在普通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奇迹。今天能做到的事情、今天能完成的工作,为什么要留到明天去做呢?要是每件事情都要放到明天去做,那还谈什么效率、谈什么工作?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吧,因为明天你又会有新的工作。
日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禅师名叫亲鸾上人,他在九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要出家的决心。当时他希望一位老禅师能够为他剃度,老禅师对他说:“我明白你已经下定了出家的决心,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上人说:“师父,我已经等不到明天了。你说明天一早就会为我剃度,但是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你那么高龄,你也不能保证是否明早起床时还活着啊!”
他说的这一句话最终感动了老禅师,老禅师满心欢喜地说:“对的!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就为你剃度吧!”
中国古代曾有一首著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假若一切都等待明日来做,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同样,如果你计划一切从明天开始,你也将失去成为成功者的机会。明天不过是你懒惰和恐惧的借口。
小张是一家公司的办公室文员,同时也是老板的秘书。有一次,老板一早交给他一大沓材料,让他写一份讲话稿,字数5000字左右。这是公司上半年的各项总结材料,内容繁杂,条理不清,光看材料就花掉了他大半天的时间,直到快下班了小张还没有开始动手写。不过,他还是按时下班了。
小张当时想,反正老板也没有限定时间,第二天再写也不迟。没想到第二天,其他的事情把他忙得团团转,根本没有时间写,第三天仍然没有时间。直到第四天,小张才开始动手写。没想到的是,她正不停地敲击键盘时,老板的电话过来了:“讲话稿下午下班时送到我办公室。”
小张一下子抓了狂,下午眼看就要到了,肯定是无法按时完成了。当她推迟了一天,拿着打印好的材料交给老板时,老板的脸色明显不悦:“拖的时间太长了,这种事情以后要抓紧!”
小张立刻保证:“好的,一定。”然后灰溜溜地退了出来。
今天的工作今天必须完成,因为明天还会有新的工作。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只会让自己更被动,感觉头绪更乱、任务更重。所以,不把今天的工作做好,就不可能拥有辉煌的明天。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个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凡事都留待明天处理的态度就是拖延,这是一种“明日待明日”的工作习惯。如果你总是把问题留到明天去解决,那么明天就是你失败的日子。
老李是一家药厂质量监督部门的负责人,工作几年来一直兢兢业业,颇得领导的赏识。由于老李工作谨慎认真,该药厂生产的药几乎很少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药厂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效益不断增长,老李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
有一次,一批新感冒药经审核投放市场后,有部分消费者反映吃完之后有不适反应。厂长找到老李,让他尽快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给消费者一个答复。可是老李当时以为既然该药已经通过了双重检查,有问题的概率应该很小,部分不良反应属正常现象,因此并没太放在心上。他觉得过两天再处理也无所谓,还是先把手头其他重要事做完要紧。结果没想到,几天之后,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不良反应的人越来越多。并且有人开始投诉该药厂。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药厂名誉一落千丈。厂长知道老李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并免去他部门主任的职务,还扣掉他一年的奖金。而且,老李不知道,本来厂长是打算下个月起提升他当副厂长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一时的拖延而自毁了大好前程。
“拖”是人的通病,也是大病,因为它会拖掉你成功的机会。假如你应该打一个电话给客户,但由于拖延的习惯,你没有打这个电话。你的工作可能因为没打这个电话而延误,你的公司也可能因这个电话而蒙受损失。有时候一个企业家会因为没能及时做出关键性的决定,错过了最佳时机而惨遭失败;一个病人延误了看病的时间,会给生命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拖延这个坏习惯看似无碍大局,实则是个能够让你的抱负落空的恶棍。我们常常因为拖延时间而心生悔意,然而下一次又会惯性地拖延下去。几次三番之后,我们竟视这种恶习为平常之事,以致漠视了它对工作的危害。
其实,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时间就是速度,速度就是财富,这更要求我们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工作成绩是自己努力做出来的,生活是自己创造的,成功离你并不遥远,它就在你自己的脚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十年后、二十年后你的状态是由你今天的行为和思想决定。当你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能力,并把它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5、做好时间管理,提高效率
看看职场中的很多女人,她们一天到晚都很忙,并且常常加班,为何非得加班不可呢?那多半是由于时间管理拙劣所致。你若想成为一个工作高效的人,就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工作中很多人感觉自己工作很尽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原因是工作效率低。那么,什么是工作效率呢?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在同等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多少。虽然很多人,包括处于中高层的管理人员,都能意识到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然而真正能做到高效率工作的人却并不多。本来用一个小时可以处理完的事务,却用了几个小时才处理完;本来用一周时间可以完成的一个项目,却用了三周才完成。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比比皆是。工作效率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高,自然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工作业绩也会增加,升职加薪也指日可待。工作效率更是关乎企业的切身利益,在一个企业中,如果每个人的工作效率都提高了,那么企业的整体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一大清早,安妮就赶到了办公室,因为她准备在今天着手草拟下年度的部门预算。她走进办公室,但没有立刻开始预算草拟工作,因为她突然想到不如先将办公桌及办公室整理一下,以便在进行重要的工作之前为自己提供一个干净与舒适的环境。她总共花了三十分钟的时间,使办公环境变得有条不紊。她面露得意神色拿起桌上的报纸,稍作休息。这时她发现报纸上刊登了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一位明星的采访稿,于是情不自禁地看起来。等她把报纸放回报架,时间又过了十分钟。就在这个时候,电话声响了,那是一位顾客的投诉电话。她连解释带赔罪地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说服对方平息怒气。挂上了电话,她去了洗手间。在回办公室途中,她闻到咖啡的香味。原来另一部门的同事正在享受“上午茶”,他们邀她加入,于是她在那前言不搭后语地聊了一阵。回到办公室后,满以为可以开始“正式工作”——拟定预算。可是,一看表,乖乖,已经十点四十五了!距离十一点的部门例会只剩下十五分钟。她想,反正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不太适合做比较庞大耗时的工作,干脆把草拟预算的工作留待明天算了。
像安妮这样的人应该有很多,他们每天都是忙得不可开交,可是一天下来,又会因为没有完成预定的计划而懊恼。他们总是抱怨时间太少,工作太忙,却没有想过如何合理的利用自己的时间。他们就在这一天天的懊恼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什么事是必须做的?这是时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等待着我们去处理,而且有许多事情看起来还显得非常紧急,比如响个不停的电话,下一个小时的某个会议,给某个客户的回信等等。陷入事务性的圈子,把我们变得忙忙碌碌的情景看来是必须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每个人在一天所做的事情中,至少有80%是并不重要的。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们总是依据下列各种准则决定事情的优先次序: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5)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7)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8)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13)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做未发生的事。
很显然,上述各种准则,都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对于这个问题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愈不重要,它们愈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上述的十三种决定优先次序的准则中,对我们最具支配力的恐怕是第九种——”先做紧迫的事,再做不紧迫的事”,大凡低效能的员工,他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紧迫的事”上。也就是说,人们惯常地习惯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按照这种思维,他们经常把每日待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1)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2)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3)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目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无限期地延迟了。所以,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