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西微是西尔维娅的简称。——译注。
[3]这里读者来信指艾迪·科恩(Edie Cohen)的来信,科恩是一个芝加哥男生,在普拉斯发表第一篇小说时就给她写信。——原注。
[4]玛丽·伊丽莎白·蒙塞尔(Mary Elizabeth Mensel),是史密斯学院学生奖学金事务委员会的主任,她在普拉斯家书中经常被提到,普拉斯完全依靠奖学金读完大学。——原注。
[5]普拉斯的这位赞助人奥立佛·西金斯·普茹蒂(Olive Higgins Prouty),也是作家,她的小说《斯泰拉·达拉斯》1937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译注。
[6]信中的女生并没有自杀,也许普拉斯自己在感恩节前的抑郁情绪影响到她写信时的情绪。两年以后普拉斯有类似的自杀倾向,她自杀的第一选择是安眠药和刀片。——原注。
[7]迪克·诺顿(Dick Norton),是普拉斯家的朋友,后来成为她的男朋友。——原注。
[8]普拉斯在史密斯获得优厚的奖学金,但并不是全额奖学金。——原注。
[9]原文为法文。——译注。
[10]指老威廉·巴克莱(William Buckley, Sr.)的大榆树庄园(Great Elm),位于康涅狄格州西北部的湖区,庄园以古老优雅闻名美国,占地广大,最早的一部分建于1750年。1982年因为维修乏力庄园被改建成连排公寓出租。巴克莱的几个女儿就读于史密斯学院,莫润·巴克莱(Maureen Buckley)跟普拉斯同学,在史密斯同住一个楼,莫润的社交成人礼舞会邀请史密斯同楼15个女生参加。——译注。
[11]镀金时代,指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到20世纪初的一段历史。——译注。
[12]康斯坦丁的家族是俄国格鲁吉亚贵族,在苏俄十月革命前夕移民美国。康斯坦丁出生于纽约,一直活跃于政界,他娶了钢铁大亨亨利·菲普斯(Henry Phipps)的孙女安娜。——译注。
[13]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美国女作家,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纯真年代》。——译注。
[14]玛土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旧约》中寿命最长的人,活了969岁。——译注。
[15]这封信是普拉斯精神崩溃的第一次信号,信中她不顾实际情况,无限夸大一门科学课的难度,在不能完成作业的一星期后即陷入恐慌。——原注。
[16]感恩节时,西尔维娅补习了科学课,然后又活力四射了。——原注。
[17]麦伦·洛兹(Myron Lotz),耶鲁大学医学院一等荣誉毕业生,内科医生,甲状腺专家,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做医学教授,出任过联邦政府医务官员,退休后在维也纳开私人诊所,1999年去世。——译注。
[18]在圣诞节期间,普拉斯去纽约州北部的肺痨病疗养院探望迪克,然后在没有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去滑雪,并且上了难度最大的滑雪道,结果跌断腿骨。——原注。
[19]从普拉斯1953年6月20日的日记可以发现,这个秘鲁富二代名叫何塞·安东尼奥·维拉斯,在日记中普拉斯说他“残忍”,舞会以后普拉斯跟他回到他在曼哈顿上东区的公寓,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日记里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从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瓶》可以推测,在秘鲁人家里普拉斯可能遭到性侵犯。《钟形罩瓶》女主人公埃丝特在纽约的一个乡村俱乐部舞会上结识了秘鲁富商,富商以钻石领带夹相赠,期望“得到价值钻石的服务回报”,埃丝特在抗拒中被暴打,衣裙被撕破,回到自己的公寓后埃丝特爬上楼顶,把自己破烂的衣服一一扔下去。另外根据一个同期在《小姐》杂志做嘉宾编辑的女生回忆,普拉斯在纽约的最后一天爬上顶层把自己所有的衣服扔掉。这段经历,被研究者推测是普拉斯从纽约回来之后精神崩溃的出事原因。——译注。
[20]即普拉斯的外婆。——原注。
[21]普茹蒂太太是普拉斯生命中的贵人,既是她大学学费的赞助人,也慷慨提供了此次治疗和康复的费用。——译注。
[22]西尔维娅于1954年春天将此信亲手交给我,并说:“我不会把这封信再寄出去,但会永远保存,这样可以借此回忆去年夏天发生的一切。”——原注。
[23]这封信大约是普拉斯经历第一次精神崩溃,身体康复后回到大学后的第一封信。——译注。
[24]《圣女贞德》,电影史上很有名,后来同类电影无出其右。——译注。
[25]戈登·拉梅耶,即在普拉斯信中多次提及的“戈登”,1954年冬天这段时间一直给她写信,不离不弃,普拉斯的自信和活力随之慢慢恢复。她遵从医生的建议,坚持每天罗列一天的任务,逐项完成打钩,这个习惯她保持终生。——原注。
[26]理查德·萨森,即普拉斯信中多次提到的“理查德”,是普拉斯在史密斯学院读大学时认识并深爱的男生,他当时是耶鲁大学四年级学生;他出生在巴黎,犹太裔英国人,后来美国读书,被普拉斯称为灵魂的伴侣,跟普拉斯一样高,他的文弱外貌是普拉斯唯一不满意的地方,他们的情人关系一直保持到普拉斯跟休斯结婚前。萨森现居科罗拉多州。——译注。
[27]即前文朱尔小姐。——译注。
[28]《金枝》(Golden Bough),是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关于原始巫术与宗教起源的著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译注。
[29]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1915—1998),20世纪美国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著有《在原生地上》和《城市漫步者》。卡津回忆中的和普拉斯的见面并非如此,他质疑普拉斯上这门写作课的必要,因为普拉斯已经有在媒体发表作品的纪录。但普拉斯一再要求来上课,她说“我孤独,需要对话”。普拉斯真正的目的在于卡津曾经在1951年剑桥大学做过“富布赖特讲座”教授,她估计他会成为她一个极佳的导师。果然,在他后来为普拉斯申请富布赖特奖学金的推荐信中,他对普拉斯评价极高:“她不仅是课上最有天赋的学生,而且是我近年来遇到的最有趣的学生作家,她的作品充满风趣,有个人特色,有强烈的观察力,我力劝她把在课上完成的作品投送杂志出版……普拉斯是一流人才,我向(富布赖特)委员会力荐她,她是那种应该受到关注,受到鼓励,并会被记住的人才。”——译注。
[30]小说的完整标题是《超人和保拉·布朗的新滑雪服》,普拉斯195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译注。
[31]在这个阶段,普拉斯的目标是同时有20篇文稿在投递中。——原注。
[32]艾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1900—1965),美国外交家,政治家,演讲家,在肯尼迪政府时出任驻联合国大使。——译注。
[33]伊莱娜·卡莫尔,全名Ilons Karmal Zucker,波兰裔犹太女作家,二战时纳粹犹太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之一。1948年移民美国,自学英文,在美国亨特学院读大学,并开始写作。1951年她的短篇小说《荷尔姆女士》获得《小姐》杂志“大学年度小说奖”,普拉斯在信中提到的卡莫尔的小说就是这篇。——译注。
[34]1955年5月西尔维娅·普拉斯应纽约州卡茨克尔山区文学节邀请,去做当地高中文学比赛的裁判。——原注。
[35]科克特先生是一个玩具系列里的主人公,农民或者加油站工人装扮。——译注。
[36]华兹华斯的名句,“诗情在宁静中沉淀”(Emotion recollecting in tranquility)。——译注。
[37]即内森尼尔·勒马。——译注。
[38]在剑桥读书期间,普拉斯跟理查德的情人关系一直保持着,他们在法国见面,同游法国南部尼斯。他最后对普拉斯的拒绝是促使普拉斯嫁给特德·休斯的一个主要原因。——译注。
[39]戈登·拉梅耶,“戈登”是普拉斯家信中多次提到的名字。他有电影明星一样的英俊相貌和体魄,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学院的学生,拉梅耶家跟普拉斯家都在威尔斯利小镇,距离很近。普拉斯和戈登在大学期间是非正式的订婚关系,但这并不影响普拉斯跟众多爱慕者交往,普拉斯同时深爱着另一个男生理查德。她从来不忌惮与众多追求者交往,甚至可以说是性解放的先锋,她有意识地不把自己固定于一个男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美貌是社交活动中异性目光的焦点。普拉斯水银一样多变的性格和自我中心的倾向,使她很难跟爱慕者保持持久的关系。——译注。
[40]麦克斯·埃尔曼(Max Ehrmann),美国作家,诗人。——译注。
[41]克里斯·列文森(Chris Levenson),诗人,作家,从剑桥毕业后去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教写作至今。普拉斯在剑桥读书时他也在剑桥,是著名的文学杂志《三角洲》的编辑,普拉斯给《三角洲》投稿。——译注。史蒂芬·斯宾德(Steven Spender),英国著名桂冠诗人。——译注。
[42]这个才华横溢的校园诗人就是特德·休斯(Ted Hugh)。1956年2月26日特德·休斯和普拉斯在一个文学杂志的聚会上第一次见面,之前普拉斯读过特德的诗,非常仰慕,普拉斯把特德称为“歌手,讲故事的人,漫游者,狮子”,“声音像上帝的雷声”。他们一见倾心,互相写给对方很多诗,几个月后在伦敦结婚。——译注。
[43]即戈登的母亲。——译注。
[44]玛格丽特·希金斯(Marguerite Higgins,1922—1966),美国著名女记者,曾出生入死报道二战。——译注。
[45]布尔加宁是前苏联国防部长。——译注。
[46]普拉斯和特德新租的公寓。——译注。
[47]《雨中的鹰》是特德·休斯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也是他的里程碑作品,诗集是献给普拉斯的。《雨中的鹰》描写动物为生存而做的挣扎,野性残忍,惊世的美,此诗集中的许多首已经成为现代英国诗歌的典藏之作,奠定了休斯在英国诗坛的地位,他于1984年获得英国桂冠诗人称号。——译注。
[48]理查德·韦博(Richard Wilbur),著作等身的美国诗人,翻译家,歌词作者,曾在史密斯学院任教,两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译注。
[49]大黄(rhubarb),一种野生植物,其茎多汁酸甜,可以生食也可以用糖腌制后做点心果酱。——译注。
[50]普拉斯的母亲于1957年在波士顿大学晋升为副教授,之前十几年都是讲师。——译注。
[51]不久普拉斯再次给沃伦写信,她下一年在史密斯学院的聘约不仅没有问题,而且听说还有职位升迁,但是她决定不再继续做教书这个工作。从接到聘约时的欣喜若狂到真正开始教书以后的怨天尤人,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普拉斯水银一样多变的脾性可见一斑。——译注。
[52]莱昂内尔·特里林和他夫人戴安娜(Lionel and Diana Trilling),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夫妻档,在文学、艺术和文化评论领域均有著述流传于世,是纽约文人和知识分子圈的中心人物。——译注。
[53]拉尔夫·艾利森(Ralph Ellison),美国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是《看不见的人》。——译注。
[54]南希·亨特(Nancy Hunter),普拉斯在大学时代的闺蜜,一度也赴英国留学,在普拉斯去世后出版关于普拉斯的回忆录。——译注。
[55]玛丽安·莫尔(Marianne Moore),美国伟大的女诗人,也是给休斯的诗集《雨中的鹰》颁奖的评委之一。——译注。
[56]“神养活乌鸦”出自《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2:24。原话是:“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它。”——译注。
[57]此处的“扭伤大拇指,消失的耳垂”是夸张的说法,但普拉斯为什么要凭空虚构“家暴”却令人不解,普拉斯的家信一贯顺风顺水,报喜不报忧;但以她自己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构思源泉创作的诗和小说却非常灰暗抑郁。——译注。
[58]发表时的题目为《夜中行》。——原注。
[59]普拉斯通过一个朋友借到速记学习手册,很快学会速记,凭着新学会的技巧和快速打字,1958—1959年期间她在马萨诸塞总医院工作,整理病人的历史病例。——原注。
[60]普拉斯父亲的妹妹。——原注。
[61]《酒神的伴侣》(The Bacchae),又译为《酒神的女祭司》。——译注。
[62]特德和普拉斯在感恩节(每年11月24日前后)前回到威尔斯利,普拉斯已经怀孕了,预产期是来年3月底。特德躲在楼上写作,普拉斯一个人在收拾行李,准备搬回伦敦。他们离开的那一天,普拉斯把头发梳成长辫子,戴着红色绒线帽,完全像一个高中女生,在火车开动的一瞬,特德冲我们喊:“两年以后回来!”——原注。
[63]比尔·莫尔文(W.S.Merwin),1927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作品超过50多本,获得普利策奖等诸多重要文学奖,现隐居于夏威夷北部的菠萝农场。莫尔文有过三次婚姻,信中提到的女主人黛朵(Dido)是他的第二任妻子,他们在1960年跟普拉斯夫妇过从甚密,对这两位从美国回到伦敦的诗人帮助甚多,黛朵围绕普拉斯写的回忆录,收于普拉斯的传记《苦涩的名声》(Bitter Fame)中。但是黛朵此文并不受好评,因为《苦涩的名声》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受特德·休斯姐姐的干预太多,几乎到达合著者的地步,休斯的姐姐在此书中极力为休斯开脱舆论责备,颇受普拉斯忠实读者的诟病。——译注。
[64]普拉斯的女儿佛瑞达·吕贝卡(Frieda Rebecca),出生于1960年4月1日。——译注。
[65]普拉斯父亲生日是4月13日,母亲是4月23日,沃伦生日是4月27日。——原注。
[66]艾尔·阿瓦瑞兹(A.Alvarez),伦敦《观察家报》诗歌评论版的主编,跟普拉斯和特德·休斯有密切的交往和友谊,是特德的好朋友,他在普拉斯最后半年爆发式的诗歌创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有传言他是普拉斯跟休斯分居后的情人,但未经证实。——译注。
[67]英国反原子弹大游行一年一度,路线是从阿尔德马斯顿(Aldermaston)的原子弹研究设备厂(AWE)到特拉法尔加广场。——译注。
[68]南非小镇夏普斯维尔(Sharpsville)于1960年3月爆发黑人抗议,警察朝人群开枪,致69人被打死。——译注。
[69]彼得·戴维森(Peter Davison),是跟普拉斯同时代的美国诗人,作家,曾长期任《大西洋月刊》和其他文学杂志诗歌编辑,一直是美国文学界活跃的编辑和作家,有数本诗集和回忆录出版。——译注。
[70]伦敦北部一块荒地(Hampstead Heath),原意为“石楠丛生的荒地”。——译注。
[71]格里波利战役是一战期间英联邦对奥斯曼帝国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军事目的是为沙皇俄国争夺里海的出海通道而进攻君士坦丁堡(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历时八个月之久,以英联军放弃和退军告终,这次战役在世界政治版图上最直接的影响是现代土耳其国的诞生,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独立。——译注。
[72]企鹅出版社因为出版全本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于1960年在伦敦受到英国政府控告,控告的法律依据是英国1959年通过的《严禁色情下流出版物法案》,企鹅出版社必须证明此书的文学价值,否则被判有罪。为证明文学价值,当时的英国文学家纷纷上庭做证,结果陪审团宣布出版社无罪。——译注。
[73]多蒂是普拉斯母亲的妹妹,曾经三次流产,终身不能生育。——原注。
[74]BBC过去广播节目的录音档案于2000年起已经全部上载到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油管”,想听普拉斯的声音,可以在那个网站搜索“Sylvia Plath”。——译注。
[75]这对年轻的夫妇,丈夫是大卫·沃韦尔(David Wevill),他的妻子是阿西亚(Assia)。大卫·沃韦尔是1960年代活跃于剑桥大学的诗人,后在美国德州奥斯丁大学英文系做教授,著作等身,至今健在。他是阿西亚的第三任丈夫,阿西亚在这次转租公寓时认识了特德·休斯,很快与特德发生婚外情,一发不可收拾,1962年特德决定与普拉斯离异分居,直接导致普拉斯单亲生活后精神崩溃而自杀,阿西亚于1969年以同样方式开煤气自杀。——译注。
[76]圣公会(Anglican)和一位论(Unitarian)是基督教众多教派之两种。——译注。
[77]此处指核尘埃造成的环境污染。——译注。
[78]这对来访的加拿大夫妇是大卫·沃韦尔(David Wevills)和他美貌的太太阿西亚(Assia)。这次见面后,休斯很快移情别恋阿西亚,三个月以后搬出德郡的家。普拉斯成为两个年幼孩子的单亲母亲,从此她的精神状态一落千丈,直到最后自杀。——译注。
[79]沃伦和玛格丽特于1962年6月2日成婚。——原注。
[80]克里斯·道格拉斯(Keith Douglas)在1944年联军诺曼底登陆时牺牲,年仅24岁,他的诗被誉为20世纪最好的战争诗。——译注。
[81]普拉斯的接生婆。——原注。
[82]玛吉是玛格丽特的简称。——译注。
[83]普拉斯母亲一年前来伦敦跟女儿一家小住,普拉斯和特德的婚姻初现矛盾,普拉斯脾气暴躁,她们相处并不愉快。——译注。
[84]杰克·斯维尼,Jack Sweeney,主持哈佛学院图书馆“伍德贝里诗歌收藏室”。从五十年代起杰克·斯维尼接手“诗歌收藏室”。他邀请众多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前来朗读并录音,建成作家语音资料馆。受到邀请的不仅有英美作家,还包括流亡海外的波兰和前苏联作家,纳博科夫,帕斯塔杰纳克在“伍德贝里诗歌收藏室”都有语音资料。这些丰富的录音资料日后成为现代文学的语音宝库。普拉斯的诗歌朗诵录音最早被“伍德贝里”收藏。玛丽·斯维尼是杰克·斯维尼的妻子。下封信提到的杰克·斯维尼是同一人。斯维尼夫妇原是爱尔兰公民,经常回到都柏林,故有“招待普拉斯”一事。——译注。
[85]夸张地强调缺钱是因为普拉斯为离婚而恐慌,特德在这年的9月到次年的2月间一共从家里借了900多英镑(相当于现在的50000美元)给普拉斯,她的生活不至于匮乏。——原注。
[86]多蒂的婚前财产买了美国政府债券以备不时之需,她觉得西尔维娅现在就是这个“不时之需”。——原注。
[87]作品朗诵在英国是付酬活动,薪酬不低。——译注。
[88]普拉斯的第二本小说是《钟形罩瓶》,在1963年1月出版。——译注。
[89]普拉斯的诗《蜜蜂》,被评论家认为是她写的最好诗歌之一。——译注。
[90]这是《普拉斯家书》中最后一封信。1963年2月11日普拉斯在家中开煤气自杀。——译注。
[91]普拉斯想把德郡的别墅出租出去。——原注。
[92]霍利黑德(Holyhead),威尔士的海港,是英国通向爱尔兰的主要海路。——译注。
[93]“评论”指墨非发表在《观察家报》上的评论,其中提到陪普拉斯夫妇前往参观叶芝塔以及周围风物,“寒鸦”和“那个地方”均指叶芝故居。——译注。
[94]墨雅德(Moyard),临近克莱根的另一个爱尔兰海滨渔村。这封信让人想起海子的“今夜,我在德令哈”。——译注。
[95]之前露丝跟普拉斯提到自己可能会流产。——译注。
[96]普拉斯夫妇在德郡的房子又叫绿庐。——译注。
[97]斯立托是露丝的夫姓,这个冠夫姓的贤妻良母提法引起收信人小小的不快。——译注。
[98]这是露丝收到的最后一封普拉斯的信。——译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