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宗教·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圣经》的由来

    “圣经”一词源于希腊文biblia,意思是“一组小书”。它是许多卷书的合订本,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而成的。

    《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所以《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全书译成中文约100余万字。

    《旧约》原为犹太教的经典,后被基督教所继承,它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共24卷,为希伯来文。犹太人称这是神与人订立的“约定”。它包括世界和人类的起源、犹太民族的历史以及法典、先知书、诗歌、格言等作品。

    该书各部分形成时间不一,可能开始于公元前10~公元前9世纪,完成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基督教继承了《旧约》,剔除了其中不符合独尊耶和华的内容。全书的卷数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

    《新约》是基督教的经典。基督教认为,耶稣创立基督教后,神与人重新订立约定。原来订立的约定被称为“旧约”,新订立的约定被称为“新约”。《新约》共27卷,分成4个部分,其中,《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生平和言行,《使徒行传》叙述早期教会的活动情况。此外,还有《使徒书信》和《启示录》。《新约》原文为希腊文。

    公元4~5世纪,全部《圣经》译成拉丁文。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被译成各种文字,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与统一起到很大作用。中世纪时,西方的文学作品,很多取材于《圣经》故事。

    趣味链接:什么罪叫做“原罪”?

    在西方,许多文学作品都涉及了“原罪”。“原罪”一词源于《圣经》。

    在《圣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以后,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上帝嘱咐他们,不可以吃园中智慧树上的智慧果。但蛇引诱夏娃偷吃智慧果。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就吃了“禁果”,而且也给亚当吃了。

    两人吃了“禁果”,忽然眼睛明亮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感到羞耻,就用树叶遮盖住自己。上帝知道此事后,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

    根据《圣经》的记载,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犯的罪就是“原罪”,即原始的罪恶。由于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耶稣为了救赎世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代世人而死,完成救赎计划。

    “原罪”理论,一直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没有“原罪”,就不需要耶稣的救赎,也就不会有基督教。

    002、舍利的由来

    “舍利”是梵文的译音,原意为“身骨”,是佛家珍宝之一。泛指的释迦牟尼的遗骨、头发、牙齿等。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逝世。他的尸骨炼就八万四千舍利,被八个国家的国王分取供奉。后来,舍利供不应求。于是,僧侣们不得不降低规格,用其他东西来充当舍利。连佛经中也规定:“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众宝造作舍利。”

    另外,得道高僧圆寂火葬,骨灰中会出现五色彩珠,也可称之为舍利。

    003、单手行礼的由来

    禅宗一派的和尚都用右手在胸前行礼,而不是双手合十。这是怎么来的呢?

    禅宗是由印度传入中国的。相传,印度高僧达摩到中国传法,在河南少室山面壁九年,领悟出佛学更高境界,创立了禅宗。有一年轻人到少林寺外求见达摩,希望达摩收他为徒,却遭到达摩的拒绝。

    年轻人陷入难过之中,便在寺外站立不动,希望达摩能改变心意。十多天以后,天气突变,飘起了鹅毛大雪。达摩走出门外,年轻人高声呼喊:“师父,你如何才肯收我为徒?”达摩道:“难矣!除非天降红雨!”说完转身入寺。

    年轻人为了表示决心,取出随身携带的腰刀,把左臂齐肩砍断。顿时,血如泉涌,把白雪染得血红。年轻人疼得大叫。达摩闻声出寺,年轻人说道:“看,现在天降红雨,把我身旁白雪染红,你可收我为徒了吧!”达摩见其心诚,终于收他为徒,赐法号慧可。

    后来,慧可成为禅宗二祖。由于慧可失去左臂,行礼时只能用右手,所以后来的禅宗僧徒也都效仿慧可,改为右手行礼了。

    004、修道院的由来

    修道院,也叫隐修院,是天主教和东正教出家修道者的居住场所。修道院的由来到底是怎样的?

    15世纪上半叶,在耶路撒冷的加尔默罗山上,就出现了隐修士。1452年,教皇敕令正式成立加尔默罗修会,该会奉行避世隐居,与上帝独处的原则,戒律甚严。该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修道院,后来得到不断发展。

    修道院中保持绝对肃静,修女们不苟言笑,清心寡欲,衣着简朴,赤脚,睡硬板床,每日默祷、做弥撒或做工。

    005、五百罗汉的由来

    有的佛教古寺设有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据说摩羯陀国有1000个僧人。其中,500个是凡夫僧,500个是罗汉僧。所谓罗汉僧,是指那些断除了贪、欲之念,修得正果,不受生死轮回的僧人。这五百罗汉僧平时不露其相。

    在五百凡僧之中,有一个名叫摩柯提婆的,常常说一些违反教规的话,使一大批僧人深受影响。国王无忧王很生气,想把一千僧人全部淹死。这时五百罗汉僧才各显本相,腾云驾雾而去,在迦湿弥罗国的一个山谷里隐居起来。

    无忧王知道后,既悔恨又惧怕,亲自到罗汉僧隐居的地方认错,并请他们回去。罗汉僧们不肯,无忧王就在国都修建一座寺庙,照五百罗汉僧的模样塑了五百尊像。

    中国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时,将这个故事写入《大唐西域记》中。从此,“五百罗汉”的故事传入中国。在中国各地的寺庙中,有不少五百罗汉像。

    趣味链接: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这“三宝殿”是什么殿?

    人们常用“无事不登三宝殿”来形容有事拜访的客人,究竟什么是“三宝殿”呢?

    “三宝”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这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宝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睡觉的“寂静禅房”。

    这些房舍都是佛门重地,平常是不允许人进去闲逛的。“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006、佛教尊崇莲花的由来

    千百年来,莲花一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佛教尊崇莲花的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与释迦牟尼降生的传说有关。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本来是天上的菩萨,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投胎。他降生之前,净饭王的宫廷里出现八种祥瑞,百鸟在王宫顶上聚集,四季花木盛开,特别是池沼中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菩萨化做一头六牙白象,前来投胎。道后的释迦牟尼,每当传教说法之时,就坐“莲花座”,坐姿亦成“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另一种说法与印度的爱莲风气有关。佛教从初创起,就注意迎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而在古印度,很多人喜爱莲花。佛教的理想境界是不受现实世界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风格象征着佛教的理想。所以,佛教尊崇莲花便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007、袈裟的由来

    “袈裟”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不正色”。按佛教的规矩,取得僧人资格要经历剃发、染衣、受戒等几道程序。染衣,表示从此舍弃美好装饰,过简朴的生活。所以,僧服摒弃青、黄、蓝、赤、白“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而染成铜青、泥褐、木蓝色,才算“三如法色”。这样,“袈裟”也就成了僧服的专用名词了。

    僧人所穿的袈裟,原规定只有三衣。其中一件是“五衣”,即由5条布缝缀成的衬衣;另一件是“七衣”,即由7条布缝缀成的上衣;还有一件是由9条以至25条布缝缀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遇有礼仪或外出时穿着的。

    现在,世界各地的僧人服饰都有所改变。但是,袈裟作为僧人的传统服饰,还是令人们难以忘记。

    008、观的由来

    在古代,“观”指的是宫阙两旁的望楼。汉朝时期,皇帝重视道教。于是,人们将道教的庙宇尊称为“观”。

    东汉以后,道佛两教都很兴盛,寺、观开始并称。北魏《洛阳伽蓝记》上说:“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唐康骈《剧谈录》载:“至于佛宇道观,游览者罕不经历。”

    从汉朝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徒修行的地方,如紫阳观、太玄观、玄妙观等。现在,观已经成为道教的象征性建筑。

    009、寺的由来

    寺的名称与古代官名有关。

    秦朝时,人们将九卿的办公地点称作“寺”。当时,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职和办公地点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大常寺、鸿胪寺等。

    东汉明帝时,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来到中国,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在雍关以西,他们筑成藏经之舍,命名为“白马寺”。从此以后,“寺”便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以“伽蓝”为僧寺名,隋炀帝大业年间改称道场,唐朝又改称寺,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最开始的“庵”并不是指尼姑修行的地方,那是指的什么?

    一开始,“庵”并不是指尼姑修行的地方。

    古代,人们将圆形的草屋称作“庵”。后来,文人为了表示谦逊,把自家的屋舍称为“庐”,把自己的书斋称为“庵”。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尼姑居住的场所称之为“庵”,以区别于和尚居住的场所。

    010、和尚的由来

    民间将出家的僧侣称为“和尚”。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

    原来,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清心寡欲。因而,佛教的处世哲学是主张调和一切。“和”就是忍耐、服从,是僧侣所崇尚的。以“和”为“尚”,这就是称僧侣为“和尚”的缘由。

    趣味链接:尼姑的确切称谓是什么?

    尼姑是汉族人对信佛出家的女子的俗称。确切的称谓应是“比丘尼”,这是梵语的译音。

    佛教第一个出家女子是摩诃波·波提,她是释迦牟尼的姨母。释迦牟尼出生后7天,生母摩耶夫人逝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释迦牟尼成道后,摩诃波·波提随他出家。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由于佛教经典传译不广,一般人只知剃除须发即为出家,不晓得受戒仪式。直到东晋末年,我国尚无符合戒法的比丘尼。

    南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有8位比丘尼乘海船到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她们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比丘尼。元嘉十年,又有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11人来到中国。她们在南林寺修筑戒坛,为中国女佛教徒慧果、净音等300余人重新受戒。

    从此以后,我国才出现了真正的比丘尼。

    011、敖包的由来

    敖包主要由石头堆积而成,最初是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落时的标记。蒙古骑兵每攻占一地,就做一个敖包作为标记。蒙古草原统一后,部落之间的战争已经停止,敖包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喇嘛教传入蒙古后,赋予敖包神灵的象征,认为那里是神的住地,应该经常加以祭祀。于是,敖包成为宗教的象征物,也成了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神物。外出的蒙古人经过敖包,为表示对神灵的尊敬,都要叩头参拜,献上供品,还给这些敖包堆上几块石头或添一些土。

    每年阴历五月,蒙古各部落都要举行“敖包会”。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带着木碗,兴高采烈地来到敖包,请来许多喇嘛念经,并围着敖包洒圣水,燃烧松柏枝,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祭祀活动一结束,牧民传统的竞技活动便开始了,赛场上龙腾虎跃。晚上,一对对男女青年怀着喜悦的心情,在敖包处相会。那首著名的歌曲《敖包相会》便是对这种情境的歌唱。

    012、女娲的由来

    在上古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是补天的女神。关于女娲由来的说法很多:

    其一,源于原始人对蛙的崇拜。关于女娲的神话,来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以“蛙”为图腾的民族。那时,“蛙”被看成是生殖力旺盛的象征。

    其二,源于原始人对水产物贝类的崇拜。古时,“娲”与“赢”通。《玉篇》中说:赢属蚌类。在民俗中,因蚌都分两“扇”,所以被作为女性生殖器官的隐秘象征。仰韶文化的贝文就是女阴的象征。

    其三,源于原始人的石头崇拜。石为土精,蛇又是土地神秘的象征,因此,女娲被描绘成人面蛇躯,具有用黄土而造人的神奇本领。

    013、八仙的由来

    八仙都是道教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从汉朝就有流传。《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称西蜀道士张素卿绘制八仙图,画的是李已、容成等八人。元人杂剧中的八仙,各不相同。有的“八仙”没有何仙姑、张果老,而有徐仙翁、风僧寿或元壶子等。现在流传的八仙,定型于明代。

    其实,“八仙”还有“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之说。“上八仙”有王禅、王傲、孙膑、毛遂、南极子等,“下八仙”有柳下惠等。我们常说的“过海”八仙,属于中八仙。

    中八仙有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八位。

    “八仙”各自的特点是: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蓝采和放荡不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化莫测;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坚贞不嫁,行动如飞,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人们对“八仙”的塑造反映出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014、财神的由来

    赵公明,又称玄坛真君、赵公元帅,他是中国古代诸神中较重要的一位——财神。

    晋朝干宝所著的《搜神记》记载,他是一位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冥神,专门勾取人命。

    到了明朝,赵公明才改变面目。《历代神仙通鉴》卷九说,赵公明原是终南山人,秦时避乱修行,功成后被玉帝封为“神霄副师”。他头戴铁盔,手执铁鞭,面色黝黑,身跨老虎,曾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为张天师守护仙炉,永镇龙虎山。谁想求财,他能帮忙调和。

    后来,经过《封神演义》的宣传,他名气大增,手下又有了招宝等四天尊,成为名副其实的财神。明朝以后,民间开始修建财神庙,常年供奉,香火不绝。

    还有一种说法,说财神共有四个,即“正财神”赵玄坛、“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云长。

    “正财神”赵玄坛。他就是赵公明,身跨老虎,人向他求财,甚是灵验。

    “偏财神”五路财神。相传,“五路财神”姓伍,被杀后阴魂不散,常常显灵,帮穷苦人家得财,让为富不仁者破财。

    “文财神”财帛星君。他的脸白发长,态度潇洒,手上捧着一个宝盒。“招财进宝”四个字就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云长,自己不想发财而肯帮助别人发财,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

    015、钟馗的由来

    钟馗是人们根据“终葵”的谐音,虚构出来的人物。“终葵”本是古时一种家用器物,今称之棒槌。据说哪家若有人病了,人们就会以为有鬼在作祟,即用棒槌(终葵)去赶鬼。

    自从“终葵”被公认为有驱鬼作用后,从南北朝开始,很多人都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钟葵”,如魏献文帝时的大将军杨钟葵,魏孝文帝时的顿丘王李钟葵,北齐武成帝时的宦官钟葵,隋炀帝时的乔钟葵等。

    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性疟疾,一个多月也不见好。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看见有一个小鬼进屋偷窃,忽然来了一个大鬼把它吃掉了。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对方回答说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应试武举不第,触阶身亡,发誓要为皇帝除尽天下的妖孽。

    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便命吴道子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发给大臣每人一张,在除夕晚上悬挂在大门上用来驱鬼除邪。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016、阴曹地府的由来

    在神话里,阴曹地府被认为是灵魂的归宿。这是道教徒设想出来的,按照道教的解释,阴曹地府共有两处。

    一处叫“酆都城”,亦叫“平都山”。晋葛洪《神仙传》中说:东汉的阴长生、三国的王方平先后在平都山修炼成仙。后人把阴、王并称阴王,以讹传讹变成了“阴间之王”。后来,经过逐渐演变,人们遂以酆都为“阴曹地府”。

    另一处叫“罗酆山”,据说在北方癸地,山上山下都有鬼神宫室。道教认为,居住在山中的“酆都大帝”,是主宰幽冥地府之神。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说有一神,为“酆都北阴大帝”,居神次之第七位,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

    趣味链接:鬼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在神话中,鬼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

    在原始社会,鬼的观念就已经形成。由于原始社会科学技术落后,人们对死亡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人们认为,人死后是肉体与灵魂分开了,但灵魂并没有死,还要到阴间去生活,有时也回到阳世活动。

    有人经常梦见与死去的人交谈、办事,甚至有异常表现。于是,人们就把这种生理与心理现象曲解为死者的“灵魂的显现”,即鬼的显现。“鬼”便由此而来。

    017、济公的由来

    在民间,济公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历史上,济公确实存在,他是南宋时期杭州灵隐寺的和尚——道济禅师。

    道济是宋代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名心远。他出身显贵,为驸马之子。道济出家于杭州灵隐寺,后常住净慈寺,是一位禅宗僧人。他生活落魄,嗜好酒肉,言行类似癫狂,所以有人称他为“济癫僧”。

    在民间传说中,济公玩世不恭,喜欢帮助弱者,时常和达官贵人开玩笑,弄得对方又气又恨,却又无可奈何。由于济公形象深得民间百姓的喜爱,因而出现了济公塑像。

    018、月下老人的由来

    人们常把婚姻介绍人称为“月下老人”。那么“月下老人”是怎么来的呢?

    “月下老人”出自唐朝李复言编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书上说,元和二年,有个叫韦固的人,离家旅行,住在宋城的一家旅店里。晚上,他见到一位老人在月下翻捡书信,身边的布袋里装着许多红绳。

    韦固很好奇,便问道:“这红绳有什么用处?”老人答道:“这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只要是系上了,就会结为夫妻,这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

    韦固问:“我的妻在什么地方,她家里是做什么的?”老人说:“就是这个旅店北边卖菜的陈老婆婆的女儿。”

    韦固听了,心中大怒,就派遣手下人用刀将那位三岁女孩杀死。手下人回来说:“没刺中要害处,只是刺到了眉间。”

    过了许多年,他才娶妻。他的妻子眉间有一刀痕,经韦固追问,才知道三岁时被人刺伤所致。韦固想起了往事,知道自己终究没有逃出月下老人系的红绳。

    019、龙的由来

    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的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殷墟甲骨文的龙字,其形象是一条蛇,只是头很大而且嘴张开着。殷商时代的一个玉龙,其造型是虎头蛇身,头上则有两只鹿角。很显然,这些都是龙的创造过程的演进遗痕。

    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往往要自称为“真龙天子”。

    020、凤凰的由来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有提到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021、麒麟的由来

    在古代的民间传说中,常有“麒麟”这种祥瑞之物。

    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麒麟的传说。当时,麒麟和凤、龙、龟,并称为“四灵”。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糜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与龙、凤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总是诡言麒麟出现,借此歌颂所谓的“盛世”。

    趣味链接:麒麟送子的传说是怎样的?

    一些民间绘画中,只会有龙首、狮尾、鹿身,身披鳞甲、马蹄细腿的麟麟,背上有的驮着一年轻女子,手中抱个胖娃娃,以示送子;有的背上骑个童子,怀抱莲蓬和笙,取“莲(连)笙(生)贵子”的谐音。画面的背景隐约展现“天宫”,以示天赐贵子。

    关于麒麟送子,在江南一带流传着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画师,尤爱画麒麟,屋内到处挂着各种神态姿势的麒麟画。可是,这位画师年老尚无子嗣。

    有一天晚上,老画师突然看到一头闪着金光的麒麟背上驮着个小孩向他走来,画师连忙迎了上去,醒来才知道是梦。

    第二年,他果然喜得贵子。这孩子聪明过人,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都把这孩子叫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的说法就在民间广泛地流传开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实际上,它的来历可能与孔子的出生有关。《拾遗记》中记载:“孔子未生时,有麟吐书于阙里人家。”后来,人们把吐书生孔子演变为送子,便成了“麒麟送子”的由来。

    022、降半旗志哀的由来

    降半旗是当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种志哀方式。当某个国家的重要领导人物逝世后,降半旗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其方法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到离杆顶约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早在17世纪以前,在航海过程中如有人死亡,船上的人们通常对死者以升黑旗的方式志哀。

    1612年的一天,英国哈兹·伊斯号船只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时,船长不幸逝世。船员们为了表示对已故船长的敬意,将桅杆旗帜降到离旗杆的顶端有一段距离的地方。

    当船只驶进泰晤士河时,人们见它的桅杆上降着半旗,不知何意。一打听,原来是以此悼念死去的船长。

    久而久之,以降半旗表示哀悼不仅用于船上,而且也用于陆地上,最后成了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现在,一般来说,只是当一国主要领导人或友好国家领导人逝世或大规模灾难时才降半旗。

    023、礼炮的由来

    礼炮可为国家庆祝大典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礼炮仪式起源于中世纪的德国。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从此,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另一说认为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17~18世纪,头号殖民帝国的英国的军舰驶过国外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

    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改为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鸣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是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024、握手的由来

    握手最早发生在人类“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在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

    他们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藏有武器。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节。

    025、叩手礼的由来

    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变简化而来的。方法是将一只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弯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轻轻叩打桌面几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不免要说到一个典故。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经松江。他带了几个大臣微服来到“醉白池”游玩,见那里有一家茶馆,就坐下来歇脚。

    茶房端上几只碗来,随后站在数步远的地方,拎起大铜壶朝碗里倒茶。只见一条白练从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洒,均匀地冲进碗里。乾隆皇帝看得惊奇,禁不住上前要过铜壶,学着茶房的样子,朝其余几只碗里倒去。

    大臣们见皇帝给自己倒茶,吓得魂都没了,想跪下叩头,山呼“万岁”,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杀身之祸。他们灵机一动,便纷纷屈起手指,“笃笃笃……”不停地在桌上叩击。

    事后,乾隆皇帝不解地问大臣们:“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大臣们齐声答道:“万岁给臣等倒茶,万不敢当,以手指叩桌,乃代叩首致谢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

    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区行此礼,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感谢。

    趣味链接:举手礼最初是怎么来的?

    士兵见到军官、学生碰到老师、入党入团仪式等都要行举手礼。

    原来,在中世纪的时候,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坐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做炫目的太阳,武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瞻仰芳容,表示虔敬。

    后来,这种礼节便演变成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了,并一直沿用下来。

    026、脱帽礼的由来

    据说,脱帽礼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

    当年,由于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盔甲。

    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

    还有一种说法,武士们和妇女谈话,必须把头盔举起。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027、跪拜礼的由来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我国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是,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

    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即古书上所说的“引身而坐”,使“坐”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跪”。然后俯身向下,有时要前额触地。就这样,逐渐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代以后,渐渐有高座。凳椅逐渐用于生活中,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来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变化。跪拜礼虽然存在,却成为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广泛用于官场之中。

    在民间,如祭祀、祝寿等风俗中,也经常使用跪拜礼。后来,又增加打千(行礼时左膝前屈,右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两手合抱,拱手为礼)、鞠躬(弯身行礼)等礼节。

    028、吻礼的由来

    吻,在西方是较为流行的大众礼节。关于“吻”的由来,西方传说不一。

    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吻始于古罗马严禁妇女饮酒。当男子外出归来后,先要闻一闻妻子有没有饮酒,假如妻子无酒味,丈夫就要亲昵地吻上一口,这就是由“闻”到“吻”的过渡。

    吻在非洲某些国家和地区,不只限于表示男女之恋,它还寄寓尊敬和关心之意。非洲土著居民视酋长为“父母官”,人们争相亲吻酋长走过的地面,以此表示祝福和对酋长的推崇。

    古罗马时期,皇帝允许最高级的贵妇人和宠臣吻他的嘴唇,次者吻他的手,庶民只能吻皇帝的膝盖和脚背为“殊荣”。

    此外,世界上还有一种吻光头的礼俗。例如,在比利时王国的里兹镇附近的桑朗村,每年的春秋雨季,都有一批来自德国、荷兰、法国和比利时各地的“光头佬”来这里“朝圣”,他们见面后以互吻一下对方溜光锃亮的秃头为礼节。

    029、剪彩的由来

    剪彩的来历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剪彩起源于西欧。古代,西欧造船业比较发达,新船下水往往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了防止人群拥向新船而发生意外事故,主持人在新船下水前,在离船体较远的地方,用绳索设置一道“防线”。等新船下水典礼就绪后,主持人就剪断绳索让观众参观。后来绳索改为彩带,人们就给它起了“剪彩”的名称。

    另一种传说,剪彩最早起源于美国。1912年,美国一家大百货商店将要开业,老板为了讨个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门打开,并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以引人注目。

    可是,在离开店前不久,老板的一个10岁的小女儿牵着一条小哈巴狗从店里蹿出来,无意中碰断了这条布带。顿时,在门外久等的顾客,鱼贯而入,争相购买货物。

    不久,老板又开一家新店,他又让其女儿有意把布带碰断,果然又财源广进。于是,人们认为小女孩碰断布带的做法是一个好兆头,群起仿效。后来,用彩带代替布带,用剪刀剪断彩带来代替小孩碰断布带,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彩”仪式。

    030、献哈达的由来

    献哈达是藏族人民表达友情及敬意的传统方式,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但献哈达这一礼节的来源却说法不一。

    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惯。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幸福。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贵,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后来,藏族部落认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且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一直沿用至今。

    此外,也有人认为,哈达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

    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蚕丝织的,长度两三米不等。哈达颜色有黄、蓝、白等。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