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美味·佳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元宵的由来

    元宵,南方人又叫“汤圆”、“水圆”、“汤团”等。

    宋人陈元靓写的《岁时广记》称它为“元子”;《乾淳岁时记》称它为“乳糖元子”;《大明一统赋》称它为“糖元”;《武林旧事》称它为“团子”。各地制作的元宵,尽管风味不同,但都带有合家团圆的寓意。

    元宵最早出现在宋朝。那时民间流行着一种元宵节吃的新鲜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食用。这种食品吃起来香甜可口,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因为这种食品在元宵节才供应,于是被称为元宵。

    1912年,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当上了民国总统。因为“元”和“袁”、“宵”和“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所以显得很不吉利。在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把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002、年糕的由来

    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这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修建王城,并派大臣伍子胥督建。几年之后建成,吴王命名为“阖阊”。

    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接位。夫差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讨伐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屡次劝谏,夫差不但不听,而且十分恼怒。

    伍子胥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他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没有粮食吃,你们到象门城墙下挖地三尺,可以找到能吃的东西。”不久,奸臣诬陷伍子胥私通齐国,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宝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后,越国趁机进攻吴国,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城中军民处于粮尽援绝的困境中,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们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到了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

    原来,象门一带的城砖是用糯米粉蒸煮后压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做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都城的军民就用这些“城砖”充饥,渡过难关。

    从此以后,每逢过节,百姓们都要蒸煮糯米糕,纪念伍子胥。因为这种形如城砖的糯米糕是过年吃的,人们就把它称为“年糕”。

    003、粽子的由来

    粽子,又名角黍,因其形状有角有棱并用黍米为原料做成故而得名。《本草纲目》上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棕,曰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始于纪念屈原。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当时的粽子中除了黏米,还有粟、枣等配料。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期间市场上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店,而且技艺相当高。

    到了宋代,粽子名目渐多。明弘治年间,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起来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更出现了“火腿粽子”。

    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如今粽子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粽子不但是端午节的美味,而且成了人们平时食用的方便食品。

    趣味链接:为什么人们会把美味糕点称作“点心”呢?

    为什么人们都把美味糕点称为“点心”呢?这源于南宋时抗金的一段佳话。

    1130年,金兵大举南侵,渡过长江,占领了建康和临安。爱国人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向北溃退。当时驻防镇江的爱国将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趁机率八千精兵在黄天荡阻击金兵,将10万金兵在黄天荡内围困了48天。

    胜利后,梁红玉命令烘制民间的美味糕饼慰劳前线将士,以表示自己的“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

    004、饺子的由来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后来,更出现了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

    从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出土了1300多年前完整的唐代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放在一个木碗中。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饺子已传入我国的边远地区。

    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005、面条的由来

    我国的面条起源于汉代。那时面食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面条的种类增多了。《齐民要术》中便收录有“水引”和“博饨”。“水引”是将筷子般粗的面条压成“韭叶”形状;“博饨”则是极薄的“滑美殊常”的面片。

    隋唐五代时期,面条的品种更多。有一种叫“冷淘”的过水凉面,风味独特。著名诗人杜甫对这种面十分赞赏,称其“经齿冷于雪”。还有一种面条,制得有韧劲,有“湿面条可以系鞋带”的说法,被人称为“健康七妙”之一。

    宋元时期,“挂面”出现了,如南宋临安市上就有猪羊庵生面以及多种素面出售。及至明清,面条的花色更为繁多。如清代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收录了“五香面”、“八珍面”。这两种面条分别将五种和八种动植物原料的细末掺进面中制成,称得上是面条中的上品。

    006、油条的由来

    油条的由来,还有一则动听的民间故事:

    南宋皇帝赵构和丞相秦桧,于1142年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消息传出,引起了广大爱国人士的愤恨。

    有一天,汴梁两个卖油饼小贩谈到此事,他们气愤地说:“炸了他们才解恨呢!”于是,二人用面捏成秦桧及其夫人王氏的样子,并用筷子将两个面人压在一起,投入油锅,做成一种食品。他们把这种食品称为“油炸桧”。

    从此,“油炸桧”成为国内流行的食品。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食品的制作过程有所简化,叫法也通称为“油条”了。但有的地方仍沿用“油炸桧”的叫法,还有的地方叫“炸果子”,“果”就是“桧”字的音变。

    007、月饼的由来

    月饼最早出现在唐代。唐明皇中秋梦游月宫。从此民间形成祭月之风,逐渐发展为中秋赏月,制作出月形食品。

    到了宋代,食用月饼的风气越来越盛。月饼成为中秋节祭拜月亮时最主要的物品,祭月后,月饼由全家人分食。由于月饼象征团圆,有的地方也将月饼称为“团圆饼”。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

    明代,出现了一个和月饼有关的民间传说。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足智多谋的刘基为了秘密发动群众,把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约期起义的秘密传单放在月饼内。当参加起义的群众吃到月饼时,就知道起义行动时间,从而一呼百应,群起反抗元朝统治者。从此,月饼的名气就更大了。

    近代,月饼不仅成为传统糕点,而且制作风味也因地而异,各有千秋。

    008、春卷的由来

    春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春卷,那时叫“春盘”。人们每逢立春,就将用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上铺精美蔬菜,所以称为“春盘”。

    到了唐宋时期,食用“春盘”的风气越来越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等诗句,都反映了人们喜食春盘的生活习惯。

    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蒿、芥五种辛辣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人们不论富贵、贫贱,都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闲也。”当时,吃春饼象征着求福祈寿,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春饼”又演变是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是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满汉全席”中的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009、腊八粥的由来

    腊八粥源于一个佛教故事。

    “腊八”这天,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探求人生的真谛。有一次,他来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由于暑热难当,又累又饿,他终于倒下了。

    这时一位牧羊女正好来到这里,便把自己的午餐拿来,同时取来甘甜的泉水,用火加热后,喂释迦牟尼食用。牧羊女的午餐是几天来家里吃剩下的黏米和糯米粥混合而成的杂烩饭,里面还有她从山上采来的各种野果。

    他吃完饭,顿感元气恢复,精神振奋。于是在河里洗了个澡,然后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

    从此以后,每逢“腊七”,寺院里的僧侣都会选取好吃的谷物、水果,洗净器皿,到次日天明熬成熟粥,一些用来供奉佛祖,另一些自己食用。这种粥就被称为“腊八粥”。

    久而久之,世人受和尚们的影响,也做起腊八粥来。据《天中记》记载:“宋时东京腊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每逢腊八这一天,不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这种风俗广为流传。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皇子都要准备好腊八粥,赏赐给大臣、侍从、宫女。

    010、涮羊肉的由来

    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700多年前的一天,忽必烈率军征讨敌人。在路上,他忽然想吃清炖羊肉。厨师急忙杀羊剥皮,剔骨割肉。这时,有人报告:“敌军铺天盖地而来,离此不远了。”兵贵神速,忽必烈要尽快吃完饭,好带兵打仗。

    聪明的厨师想出一个办法,他在羊肉上拣一个肉好的部位,切成薄片,放在煮沸的水中,用勺子草草地搅一下,便捞到碗里,加上点盐,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当时,忽必烈感到这肉片格外鲜嫩。待胜利回朝后,忽必烈重赏厨师,御赐菜名为“涮羊肉”。

    涮羊肉进入大城市是在明代,当时称为“生爨羊”。17世纪中叶的清宫膳食单上已有“羊肉片火锅”之名,并将此菜置于众多菜肴之首。清朝后期,北京前门外的正阳楼经营涮羊肉,非常出名。20世纪初,北京的东来顺羊肉馆,由于所切羊肉片薄如纸,一烫即熟,加上调品味道鲜美,名扬全国。

    011、榨菜的由来

    榨菜起源于四川涪陵,它是在不经意间被发明的。

    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可是不知怎么回事,他的生意十分惨淡。后来,他雇佣四川中县人邓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工。

    邓柄成很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新的蔬菜。由于这种菜在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使用了木榨压、除盐水的制作方法,所以被称为榨菜。

    邓柄成将这种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觉得这种菜不错,设宴请人品尝。大家品尝后,都称赞不已。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结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荣昌酱园生意兴隆。

    现在,全国的榨菜生产形成了两大基地,一为四川,二为浙江。

    012、松花蛋的由来

    松花蛋,俗称“皮蛋”,又称“松花皮蛋”。它有4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南方。关于它的起源,有个有趣的传说。

    话说江南有个江河交叉、湖塘密集的三江口,在河埠头住有一对夫妻,男人姓厉。夫妻俩都年过半百,靠摆茶摊过日子,来喝茶的都是一些穷苦的渔夫。可是这年雨大且多,江河湖泊一片汪洋。打鱼的人少了,老两口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有一个养鸭老汉,将一对母鸭送给他们。他们就靠这对鸭子维持生活。鸭子一天下两个蛋,非常准时。可是好景不长,竟然拾不到鸭蛋了,夫妻俩十分烦闷。

    十几天后,他们收拾茶具,还像往常一样,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树灰堆里。他们忽然看见桑树灰里露出了一个圆滚滚的东西来,拾起一看,正是他们要找的鸭蛋。原来鸭子把蛋下到了桑树灰里。

    可是这蛋在桑树灰里埋了这么些天,又天天被剩茶浇淋,是否已经坏了呢?他们嗑开一个蛋,只见蛋清已经变成黄褐色,像水晶一样,蛋黄也变成了绿莹莹的实心蛋。他们一尝,这蛋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蛋就是松花蛋。

    松花蛋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皮蛋,味辛、涩、甘、咸,能泻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中医认为松花蛋性凉,可治眼疼、牙痛、高血压、耳鸣眩晕等疾病。

    013、肉松的由来

    肉松是一种精制的肉食加工品。瘦肉经过预煮、撇油、焙煎、脱水、炒松等工序,便被制成肉松,它的原料有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肉等。

    相传400多年前,江南有位名厨,烹饪水平非常高超。府太爷便下令把这个名厨带入府中,收为官厨。这个府太爷,是个鱼肉百姓的恶人。百姓恨之入骨,都称他为“猪公”。名厨不甘心为恶名远扬的“猪公所”驱使,便消极怠工,做出的饭淡然无味。“猪公”非常恼怒,想惩罚名厨。

    一次,“猪公”邀请陆天官来府赴宴。他为了不丢面子,便威胁名厨。名厨虽然恨他,却不得不应承下来。这天,陆天官到了,名厨一道菜一道菜地上。最后,按“猪公”的规矩,非有个红烧肉不可。

    不料,名厨一时疏忽,把肉烧过了头,肥肉瘦肉完全脱离,烂得用筷子夹不起来。怎么办呢?名厨使出看家的本领,将肥肉汤油撇出,放入糖和料酒,把瘦肉翻炒搅拌,再脱水成干儿,变成干肉丝,端上桌去。“猪公”不知是什么菜,便向名厨询问。名厨说:“这是我的绝技,名叫‘松肉’,不是宴请陆大人我还不露这一手呢!”

    陆天官非常高兴,吃起来倍感有滋有味,一个劲儿地说:“好菜,好菜!”“猪公”也来了劲,说:“既是绝技,就把菜的做法给陆大人讲讲,也好助兴。”名厨说:“做法不难,只是要剥猪的皮,抽猪的筋,剔猪的肥肉,炒猪的瘦肉。”这番话,弄得“猪公”有气难出。

    过了些日子,“猪公”便找了个借口把名厨赶走。名厨远走他乡,自己开了个小酒店,专烧松肉下酒。后来因“松肉”不顺口,便被改成“肉松”了。

    014、豆腐的由来

    豆腐所采用的原料是大豆(黄豆),而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种植大豆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

    大豆原来的名字叫“菽”。早在夏、商、周时代,就出现了豆制品。世界食品史上,豆芽、豆浆、豆腐、豆酱是备受赞誉的“四大发明”。豆腐的发明,说起来还颇有巧合和滑稽之处,它竟然是一些炼丹家误打误撞,在偶然间发明的。这件事,和一个叫刘安的人有很大关系。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爵为淮南王。刘安喜欢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他广招天下的炼丹家,一齐研制长生不老的仙丹。一次,他们突发奇想,想用盐卤与黄豆炼制丹药。结果,在大火熬煮了许久之后,仙丹仍未出现,却出现了一块豆腐。

    刘安一尝豆腐,觉得非常好吃,就下令大量制作。很快,豆腐的制作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豆腐受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历代食品中,豆腐一直被当做美味流传下来。

    1959~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出土了两座汉墓。一号汉墓中,有大面积的石刻,其中有豆腐坊石刻。这是一幅把豆类进行加工、制成副食品的生产图像。考古专家认为,这幅石刻可以证明,中国豆腐的制作不会晚于东汉末期。

    趣味链接:臭豆腐是如何产生的?

    臭豆腐是如何产生的呢?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前门外延寿街有个叫王致和的商人,开了个豆腐坊。有一年夏天,因为给儿子娶媳妇急着用钱,全家人拼命地做豆腐。谁知,做得最多的那天,买主却挺少,剩下的豆腐眼看就要变馊。王致和急中生智,往豆腐上撒了些盐,又撒了些花椒粉之类的作料,然后把后腐放到了后堂。

    过了几天,店堂飘逸出一股臭味。后来王致和跑到后堂一看,白豆腐全变成了一块一块的“青方”。他拿起一块,放进嘴里一尝,不禁惊叫起来:“哎呀!我做了一辈子豆腐,从没有尝到这样美的味道!”王致和马上动员老婆孩子,把“青方”全部搬出店外摆摊叫卖。幌子上写道:“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有人出于好奇之心,买回几块,回去一尝,觉得味道异常鲜美。消息传开后,大家争相购买,几屉臭豆腐很快被抢购一空。后来王致和臭豆腐竟然名满京华。

    臭豆腐是“闻着臭而吃着香”。更重要的是,它的营养价值高,而且不含胆固醇,适宜中、老年人及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食用。

    015、豆腐干的由来

    豆腐干味道醇正,存放时间长,是民间的一大佳肴。关于豆腐干的由来,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将军庞涓嫉妒同学孙膑的军事才华,用巧计陷害孙膑,借魏王之刀砍掉了孙膑的膝盖骨。残废后的孙膑假装疯癫,以便早日脱离庞涓的魔掌。有个卖豆腐的少年小福,富有正义感,他每天偷偷送给孙膑几块豆腐。孙膑怕被庞涓的人发现,就把吃剩的豆腐压在石头底下。不久,孙膑发现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豆腐变成了豆腐干,味道十分鲜美。

    后来,孙膑被齐王救回齐国。他对齐王说,用石头压成的豆腐干特别好吃。于是齐王就派人把小福找来,开了个“玉堂号”豆腐店,专门做豆腐干。由于制作豆腐干的费用较低,这种食品很快流传到全国各地。

    据历史记载,自北宋以来,豆腐干以“朱仙镇玉堂号”最有名气,皇上设宴都要用这个豆腐店制作的豆腐干。清朝末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向西逃跑,路过开封时,特意带走十盒豆腐干。当慈禧一行来到西安时,豆腐干仍散发出醇香,于是被称为“千里香”。

    豆腐干是以优质大豆为主要原料,加上作料配制而成的,因而质柔而筋斗。制成豆腐干要经过“九煮八晒一见阳”,完成最后一道工序即挤压后,豆腐干就做成了。

    016、面包的由来

    面包起源于美洲。很久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为了改善食物,就突发奇想,将橡实和某些种子磨成粉,创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粗面包。

    人们掌握了制造面包的技术后,就用石板碾压谷物制成粗面粉,掺水后铺在平石板上进行烘烤,制成更为可口的粗面包。当时的面包使用了小麦、大麦、裸麦、燕麦、黍及扁豆等材料。在古埃及的壁画上,就有妇女用石擀面杖碾压谷物的画面。

    那时的面包虽然很坚硬,但便于保存,因此特别适用于行军、狩猎中食用。早期的面团中从来不加酵母,制作出来的面包很像死面馒头。

    发酵的方法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出现的,当时的埃及人把面粉加水加盐混合在一起,做成面包。一次,有人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阳光下,忘了拿回去。当他想起来去拿那块面团时,面团都发起来了。从那时起,人们开始在炉子上烘烤松软的面包。从此,发酵面包的技术就被埃及人创造出来,但一直保密。

    公元前1世纪,希腊人发明了水轮,其功能与中国的水磨大致相同,可以很快地磨制出面粉,这对面包业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元8世纪前后,聪明的阿拉伯人创造出风车,大大节省了人力。人们用磨细的面粉制成许多白面包,但工序相当复杂,因此难以成批地生产。那时,白面包的价格非常昂贵,只能供富人食用,穷人是不敢问津的。

    到了19世纪,人们设计出特制烤炉,这种烤炉可大大减少面包师的工作量。

    1880年,世界上第一座专门从事面粉加工的磨坊在瑞士出现。当时的磨坊能将麸皮和麦芽去掉,面包的颜色也不再发黑。后来,面粉加工有了较大的发展,面磨得更细,酵母更纯,小麦改良品种也层出不穷。这样一来,面包就更加松软、洁白和可口。

    现在,面包业已经机械化。人们利用工厂的全自动机械制造出精美、可口的面包,还把研磨中损失的维生素加到面团中,再用自动切片机将面包切成片,然后包装好送往超市或商场。

    趣味链接:夹香肠的面包为什么称为“热狗”?

    在全世界,热狗(Hotdog)是最普遍、最流行的一种小吃。

    据说,最早卖热狗的人是德国巴伐利亚移民特瓦洛。他本来是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卖香肠的小贩,因为刚烤热的香肠非常烫手,他就用小面包把它包起来,让顾客一起吃。

    大约20年之后,在马球场上,一个卖这种夹香肠面包的小贩高声叫卖一种德国小腊狗香肠,一位漫画家觉得以此为创作素材,效果肯定不错,便将两条香肠,画成好像两只狗在互相对吠的样子。他把这幅漫画题名为“热狗”,并发表在报纸上。于是人们以后便把夹香肠的面包叫做热狗。

    017、饼干的由来

    150多年前,在法国附近的比斯开湾的海面上,航行着一艘英国帆船。突然,天气骤变,狂风卷着恶浪向这艘帆船扑来。非常不幸,这艘船触礁搁浅了。船员们死里逃生,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狂风停息后,人们纷纷回到船上去找吃的东西。可是船里储存的面粉、砂糖、奶粉全都被水泡了,捞出来的东西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他们把捞到的东西装了几口袋带回岛上,捏成一个个小面团,用火烤熟了吃。糖、奶油、面粉糅合在一起,成了混合面,而且发了酵,烤出来的面团松脆可口。

    后来,这些船员回到英国以后,为了纪念这次比斯开湾脱险,用同样的方法烤制许多小饼吃,他们把这些小饼命名为“比斯开”。这就是饼干的由来,“饼干”就是英语“biscuit”的音译。

    018、三明治的由来

    “三明治”是英文sandwich的音译,就是“夹肉面包”。

    “三明治”原来是大不列颠王国的侯爵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喜欢玩纸牌。他整天沉湎于纸牌之中,玩得废寝忘食。

    有一天,到了吃饭时间,他仍舍不得放下手上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肠和面包片拿来。他随手将肉和香肠夹放在两片面包之间,一边食用,一边玩牌。以后,这种用两片面包夹肉或香肠的吃法就流传开来,被称为“三明治”或夹肉面包。

    趣味链接:汉堡包是得名于德国城市汉堡吗?

    汉堡包和三明治相似,是将牛肉夹在面包之中。这种食品并非来源于德国汉堡,而是来源于移民北美的欧洲人。

    当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后,许多欧洲人纷纷到北美移民。他们中有一批人,乘坐一艘名叫“汉堡—亚美利加”的油轮前往北美。油轮老板将船上的剩牛肉剁成碎末,再掺上面包渣和洋葱,夹在两片面包中间,做成了一种面包肉饼,给船上的客人吃。这种饼便以这艘船的名字命名为“汉堡包”。

    这批移民在到了北美之后,觉得油轮上的那种饼非常实惠,便做了自己食用。久而久之,“汉堡包”成为北美著名的快餐食品。

    后来,汉堡包不仅有牛肉馅,还出现了鸡肉馅、鱼肉馅、火腿馅等各种类型。

    019、薯片的由来

    薯片是美国人最喜爱的快餐之一。它不仅在餐厅里销售,在商店里人们也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薯片制品。

    1853年,美籍印度人乔治·柯鲁姆在纽约一家月亮湖饭店当厨师。一天晚上,一位客人想吃法式油煎食品,但这个人对饭菜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像正宗法国大餐那样,将油煎食品切得很薄很薄。面对客人严格的要求,柯鲁姆并没有生气。他把土豆切得像纸一样薄,然后再将它们放入烧沸的油中。

    当他把这些焦嫩香脆的土豆片放在客人面前时,这位挑剔的客人非常满意。从此,在这家店前,经常有客人排队购买装在小小纸杯里的“油炸土豆片”。

    1925年,A.霍克与纽约的奥尔班尼公司合作,第一次生产出可在商店里出售的土豆片。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美国饮食文化的传入,薯片在各种快餐店里大量出现。

    020、方便面的由来

    方便面的发明者是安藤百福,本名吴百福,是一个华人。他开发方便面的动机,最早可以追溯到1945年。

    那一年,日本经济非常困难,物资特别缺乏。一天傍晚,安藤百福在大阪梅田车站看到人们不畏寒风,排起长长的队伍。其实,他们不过是为了买一碗热汤面。他看到普通的面条竟有这样巨大的市场潜力,觉得东方人应该制作出更为简单、精美的面条。

    当时,美国给予日本大量的物资援助,日本当局觉得自己应向西方靠拢,就鼓励人们吃面包。安藤百福觉得,这种倡议太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了。他认为,面包是西方人的主食,改变饮食方式,等于自动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丢弃了。

    于是,他向厚生省提出了“应该提倡吃面条”的建议。没想到,人家竟然对他将了一军:“既然你提出的建议这样好,你为什么不亲自研究研究呢?”

    安藤百福于是真的沉下心思研究起来。他认为自己所要做成的面条应达到5个目标:一要味道鲜美,二要易于保存,三要食用方便,四要价格便宜,五要安全卫生。他买了一台半旧的轧面机,用自行车把它驮回来,又买了不少面粉,开始尝试做面条。人们见到他的机器,以为他要轧面条做卖面条的生意,谁也没有想到,他要对面条进行一次大胆的革新。

    起初,安藤百福只是在面里加了一些咸肉汤。后来,他想到,要把面条做成更加方便、可口的食物,才能得到众人的喜爱。

    面条味道是否鲜美,与面汤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一天,安藤百福杀鸡时,没有把鸡杀死,鸡挣扎起来逃跑,溅了他次子宏基一身血。从此,那孩子就不敢再吃鸡肉了,但他对炖好的老母鸡汤却仍情有独钟。

    安藤百福看到这种现象,就用淘汰下来的种鸡做成汤料,想制作一种“鸡汤方便面”,让喜欢吃鸡汤的人很容易地享受这种美味。

    制作方便面,热油的处理又是一个关键。面粉汁涂在鱼虾之上,用油炸过后,就形成一层蓬松的物质,其表层是多孔的,这使得产品易于保存。从这一现象中,安藤百福得到了启发。他将盐水、油等加入到面粉中,用轧面机轧成面条,再进行高温蒸制,放入鸡汤中一再浸泡,使它带上吸引众人的香味,然后放入模具中油炸让它成形。最后,附带一包调料,用塑料纸包装。就这样,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

    1958年8月,“鸡汤方便面”终于面世了。它的试销品在东京一出现,当天就出现了抢购的情况。方便面畅销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当时,日本的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忙于工作,越来越依赖方便食品。

    但方便面得到更多人的青睐,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产品,是在盒装方便面出现之后。有一次,安藤百福因事坐飞机外出,一位漂亮的空姐递给他一瓶果酱。果酱的容器是一个直径4~5厘米、高2厘米的铝制瓶子,纸盖上包有一层铝箔,有相当好的密封效果。

    怎样给方便面配上合适的密封容器,一直是安藤百福苦思冥想而始终未得解决的一道难题。于是,他把这个容器暗暗塞入口袋之中。回去以后,他与研究人员共同研制,他们一致认为,用泡沫塑料来制作方便面容器,真是太合适不过了。

    没过多长时间,方便面大家族的新一代产品——盒装方便面终于出现了。于是,方便面很快传遍全球的各个角落,安藤百福也得以被人们称为“方便面之父”。

    021、盒饭的由来

    现在,盒饭已成为人们忙碌生活中必备的食品。

    盒饭是由日本人发明的。日本安士挑山时代(1573~1600年),当时爱知县的大名织田信长率领部下,在安士城与别的部队会师。他给每个官兵发了一份食品,以定量米饭配以咸菜。这就是盒饭的开始。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因为娱乐活动的流行,日本人喜欢成群结队观赏樱花或集体看戏。休息时,有人准备了盒饭。一些生意人从中看出了商机,于是开办专营盒饭的饭铺。1885年,宇都宫市火车站首次出现供应给旅客的盒饭。

    022、自助餐的由来

    自助餐起源于公元8~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时,海盗们每次抢来财物,就由海盗首领出面,大宴群盗,庆祝胜利。但这些海盗们,却不熟悉也不习惯吃西餐的繁冗礼仪。他们灵机一动,发明了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饭馆经营者将这种吃饭方式予以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演变成今日的自助餐。直到现在,很多西方自助餐厅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响亮名字。

    023、罐头的由来

    罐头的由来与法国皇帝拿破仑有关。

    1795年,拿破仑还是一位屡立战功的将军,他率领着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经常打仗。行军当中,最令他头疼的事,就是在战斗激烈之时,从后方运送而来的食物很容易变质。而将士们如果不能及时吃上饭,整个战局就会大受影响。

    于是,拿破仑悬赏1.2万法郎,希望有人能发明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许多科学家为此费尽心机,但都没有想出防止食品变质的好办法。

    转眼到了1810年,法国有一个名叫弗朗科尼斯·阿伯特的糖果商,他通过细心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用罐头保存食物的方法。

    其实,这种方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看来,并不复杂。他先在玻璃瓶中装入食物,然后用高温进行蒸煮,再用软木塞密封,这就可以保证食物不会变质。他的这种方法,使得后方运往前线的食物,虽经过较长时间却保存良好。正因为如此,他受到法国政府的肯定,还获得了1.2万法郎的奖金。

    在同一年,英国人彼得·杜兰德制成了铁罐头,获得了专利权。这位英国人将包装食物的容器改为洋铁罐,使罐头不会因磕碰而损坏,因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后来,唐金和赫尔两人看到罐头的市场前景非常好,就购买了杜兰德的专利权。1811年,他们在英国创办了第一家罐头食品厂,用马口铁罐作为玻璃罐和洋铁罐的替代品。马口铁罐由0.01英寸厚的软铁皮制成,表面还要镀上一层锡,这样就有防锈和防污的功效。

    当时,人们只知道罐头能保存食物,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直到1860年才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解释清楚。他发表论文说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罐头通过加温,能杀死细菌。他的论文有力地推动了罐头业的发展。于是,罐头工厂采用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食品达到绝对无菌的标准。

    在这之后,有人又将氯化钙溶液加入到罐头食物之中,结果,食物的沸腾温度比单纯用水要高得多,消毒时间大大缩短,以前需要2小时,现在仅用半小时就足够了。

    最初开启罐头要用到链子和凿子,非常费事。1855年,英国发明家耶茨发明了一种爪,用来开罐头。1866年,他又对这项技术进行改良,让刀刃借助杠杆原理把罐头锯开。最后,蝴蝶状旋钮、刀片及齿轮的开罐刀等开罐利器也相继出现,使人们使用罐头更加方便。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罐头有限公司开发出来的拉环开户式罐头投入市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时至今日,这种罐头仍然热卖。

    024、燕窝的由来

    燕窝既是美味珍馐,也是滋补佳品,它的种类繁多。我们通常所说的燕窝,是指一种金丝燕筑的巢。

    在中国人食用燕窝以前,印尼人就开始食用燕窝。

    唐代,中国民间就有人用瓷器与印尼人交换过燕窝。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时尝到燕窝后,便从马来群岛带回一些献给永乐皇帝,从此燕窝在中国出了名。

    燕窝是金丝燕靠喉部分泌出的大量浓厚黏性唾液凝结而成的巢窝,其形状多呈半圆形,有如人耳,深2.5~3.5厘米,内径5.8厘米左右,多筑在悬崖峭壁之上。

    金丝燕第一次筑的窝,质量最好,称为“官燕”。当它第一次筑的窝被人摘走后,它再筑窝时唾液已没有第一次多,纯度和黏性也差了。它第二次筑的窝,大多是它啄下自己身上的绒羽,与唾液混合起来筑成的,营养成分减少了,经济价值也降低了。这种窝被列入次品,称为“毛燕”。

    我国四川、海南岛等地都有燕窝。其中尤以海南岛之东的燕窝岛(原名大洲岛,因盛产金丝燕窝而得名。)所产的燕窝为佳。它窝层肥厚、细嫩柔软、色泽透明、营养丰富,是中国燕窝之冠。

    025、糖精的由来

    糖精是由俄国人法利德别尔格发明的,他是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的研究人员,也是一位化学家。

    一天晚上,法利德别尔格过生日。夫妇二人请了几位好友大吃一顿。晚餐开始不久,一位朋友忽然惊讶地说:“哟,好甜的香酥鸡块啊!”另一位朋友也说:“大嫂居然炸的是甜牛排!”晚餐结束后,法利德别尔格夫妇坐在沙发上,想着这个奇怪的甜味。“为什么香酥鸡块、牛排会变成了甜的呢?”丈夫问。“我可没有加糖呀!”妻子说。

    接下来的实验,让法利德别尔格陷入异常的奇怪中。他取来朋友用过的盘子舔了一下,居然是甜的;他端起装过菜的大盘子舔一下,那也是甜的;最后,他从口袋取出铅笔一舔,竟然还是甜的!

    忽然,他想明白了:“原来甜味是从这儿来的!一定是实验室里哪样东西将铅笔‘染’甜的!”

    第二天清晨,法利德别尔格赶到实验室,将用过的器皿逐一进行检查。法利德别尔格发现铅笔上的甜味和煤焦油有关。从此以后,他集中精力,研究如何从煤焦油中提取甜味物质。后来,他果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一种甜味剂,并命名为“糖精”。

    实验证明,糖精的甜度为糖的500倍。在1879年的美国,法利德别尔格获得了发明糖精的专利权。一年后,他迁居德国,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糖精厂,进行商业性的糖精生产。现在,糖精已成为老百姓习以为常的食品调料。

    026、味精的由来

    日本东京大学有一位化学教授,名叫池田菊苗。1908年盛夏的一个晚上,池田和助手做完实验后,回到家里休息。这时已是9点来钟,他与一家人吃罢晚饭,夫人就端来了一碗黄瓜汤。他仅仅喝了一口,就停止了进餐,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

    “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汤里除了海带丝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

    “是呀!”妻子回答。

    “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由于有“黄瓜汤为什么有它特殊的鲜味”这样一个疑问,次日,池田教授把妻子做汤剩下的海带拿回实验室,仔细地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想从中找出有鲜味的成分,开发出新的产品。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的物质。原来,正是谷氨酸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

    其实,早在池田之前,德国化学家李特豪森在研究氨基酸的过程中,就将谷氨酸成功地分离出来。但李特豪森却万万想不到,谷氨酸竟然能用来增添菜肴的鲜味。而池田则在偶然事件中发现了这一物质可以增鲜的秘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用人工的方法合成谷氨酸了。在海带中,只有微量的谷氨酸可供提取。如果通过海带来提取此种成分,代价太高了,没有人愿意这样做。池田想:在海带里含有谷氨酸,在别的东西里是否也有呢?

    池田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从小麦中提取谷氨酸的方法。这就是先把小麦粉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将其中的淀粉洗掉,取出所谓的“面筋”,再在其中加入盐酸,一起放在高压罐里进行加热水解。然后,把水解液放在结晶槽里10天,让它慢慢冷却。这样,就能从盐酸中分离出谷氨酸。最后的工作就是加入苛性钠(烧碱)予以中和,谷氨酸就转化成谷氨酸钠了。

    没过多久,池田用谷氨酸钠制成了一种鲜味剂,给它取名为“味之素”,并取得专利。

    20世纪初,味之素的广告在中国铺天盖地地出现,工程师吴蕴初对味之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买了一瓶。很快,他化验出味之素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于是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其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一样。吴蕴初想:“最香的叫香精,最甜的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这就是味精的由来。

    027、巧克力的由来

    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

    大约16世纪,西班牙人想方设法让巧克力变得很甜。他们将可可粉和香料拌和在蔗汁中,增加了食物的甜度。1876年,瑞士人彼得在上述饮料中又掺入一些牛奶,终于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

    后来,有人将液体巧克力脱水,浓缩成一块块便于携带和保存的固体巧克力。

    028、口香糖的由来

    在全世界,口香糖受到普遍欢迎。口香糖的诞生,与墨西哥的桑塔·安纳将军有关。

    在1836年的贾森托战役中,安纳将军被敌人擒获。他被释放后,将一种晒干的人心果树胶带在身边,去了美国纽约。人心果树生长在墨西哥丛林中,当地的印第安人喜欢咀嚼这种树胶。

    在和桑塔·安纳谈话时,美国泽西市的冒险家托马斯·亚当斯发现他总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树胶,放到嘴里嚼。一天下午,在一家药店里,亚当斯看到店主卖给小女孩一块可以咀嚼的石蜡。亚当斯想起安纳嚼咬的树胶,就问药店老板是否愿意卖更好的咀嚼物,老板表示同意。

    亚当斯回家后,就和儿子霍拉肖一起,对安纳带来的树胶进行加工。一两天后,亚当斯把加工后的产品——许多圆球,送到药店出售,结果销路很好。接着,亚当斯又买进一批树胶,租下厂房,开始了大批量生产,并远销各地。

    029、冷饮的由来

    冷饮是中国人发明的。《诗·幽风七月》说:“二元日凿冰冲冲,三元日纳于凌阴。”这说明在3000年前的商朝,人们就开始在冬季把冰雪储藏起来,供夏季时使用。

    到了周朝,政府专门设有取冰用冰的官员,称为“凌人”。《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几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屈原的《楚辞·招魂》中也有“挫糟冻饮酎清凉兮”的诗句。

    唐朝,长安(现西安)的市场上已有了专门做冰买卖的商人。杜甫在一首叫《槐喋冷陶》的诗中就曾赞扬过冷饮:“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树;新面来近市,汁宰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碧鲜俱照着,香饮兼包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到了宋朝,我国冷饮的种类就更多了,如北宋汴京(今开封)市场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圆子”与南宋临安(今杭州)街上卖的“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冰酪”。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执政时,人们开始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政府颁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

    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我国制作冰激凌的方法带到意大利,以后这种方法又传到法国和英国。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后来,英国商人又将冰激凌改制成雪糕。

    现代冷饮的制造,已发展到使用电子程序控制、高效能冷冻机、全自动包装机械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水平。

    030、冰激凌的由来

    在古代,很早就有人用冰制作食品。但在当时,这些冰制食品都属于奢侈品,只有贵族才能享用。在古代埃及,法老在双层银质高脚杯里放入雪,用来冰镇水果汁。这种食品除了供法老自己食用外,还用它来招待贵客,显示本国无所不有。

    早在2250年前,中国人就将食物送入冷库中,使之降温。从汉代以后,皇宫的地下室里总有上千块冰砖。渐渐的,一种专供皇帝食用的特殊食品出现了,它是把米饭和牛奶混合起来,加入新鲜的樟脑,再进行冷冻制作而成。

    公元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率军征服波斯后,体验到了饮用冰镇果汁的乐趣。罗马皇帝尼禄曾经派人专程到阿尔卑斯山,把那里的冰和雪运往罗马,用来给水果保鲜。在运输冰雪的路上,人们把果酱和雪混合起来,没想到味道格外甜美,百吃不厌。这种偶尔为之的做法,便是冰激凌产生的直接雏形。

    而冰激凌的制作方法,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去的。当年,他到过中国很多地方,见到那种加牛奶的盘装食品非常流行,很多人都爱吃。还有人把冰冻的奶制品放在推车上,在大城里不断叫卖,到处出售。

    1295年,马可·波罗从中国把牛奶变冰的制法带回意大利,然后意大利出现了新的冰激凌。

    1533年,卡特琳·德梅迪西与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举行婚礼,威尼斯人利用这个机会,向人们出售一些甜美可口的冰冻食品。婚礼持续了34天,人们每天饮用一种冰冻的果汁,包括冰冻的柠檬水、橘子水和野草莓水等。

    在这之后,一种半冰冻的甜点心出现在欧洲大陆上,它是用奶油做成的,非常流行。但这种点心的制作方法则是不外传的。据说,英国查理二世流亡到欧洲大陆的时候,还特地要求品尝一下这种美妙食品。

    在17世纪的法国,冰块和冰冻果子露商店越来越多,生意非常好。18世纪时期,巴黎的商店在销售的冰块里加入一些奶油,销售效果很好。冰激凌在美国殖民地地区和早期的共和国中十分流行。

    1846年,一种手动曲柄冰激凌机在新泽西州被开发出来,发明者是南茜·约翰逊。1851年,巴尔的摩建成了第一家制造冰激凌的工厂,冰激凌的生产从此实现了工业化。冷冻技术被采用后,冰淇淋终于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储藏和运输。

    1870年,第一个制冰厂在英国伦敦成立。冰激凌很快流行开来,成为人们普遍欢迎的食品。

    1874年,罗伯特·格林在费城富兰克林学院的一次庆典上突发奇想,创制出一种全新的冰激凌产品,就是冰激凌苏打。

    而19世纪90年代,在威斯康星出现了圣代。因为一项禁止星期天出售冰激凌苏打的法律措施出台,冷饮柜零售商只好在当天将含调味果汁而不含苏打的冰激凌出售,并将这种奇妙的盘装食品命名为圣代(sundae),以免因用“星期天”(Sunday)一词遭到宗教人士的群起反击。

    据说,盛冰激凌的圆形蛋卷,是在1904年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交易会上被创造出来的。它的发明人是一个卖冰激凌的男孩子的女朋友。男孩子为了表示爱意,送给女友一束花和一块冰激凌。女友则索性把一张薄饼卷成圆锥形来盛花,又卷了一张薄饼,将冰激凌放入其内,因为那块冰激凌要融化了。后来人们纷纷仿效,就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蛋卷。

    冰激凌在意大利被称为“牛奶花”,在英国被称为“冻奶油”,这说明冰激凌的主要成分离不开牛奶。但制作冰激凌的办法千差万别,不同厂家出品的冰激凌的质量也不相同。当今世界上,制作冰激凌名气最大的国家是意大利和美国。据说,美国总统华盛顿和杰弗逊都非常爱吃冰激凌。

    031、醋的由来

    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说起它的由来,还要从“杜康造醋”的民间传说谈起。

    在我国夏代,杜康率族移居到今江苏镇口一带,在长江岸边的渔港开办了一家糟坊。有一天,杜康在酿酒时,将酒糟浸在缸里。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时,一股扑鼻的香气袭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只觉得酸溜溜、甜滋滋的,味道很好。

    煮菜时,杜康将这种食品作为调料使用,煮成的菜味道极佳。他把这种调料叫做“调味浆”。后来,杜康觉得这调味浆应该有个专用名称。他考虑了很久,认为把“二十一日酉时”合成一个“醋”字最好。从此,“醋”的名声大振,酿醋技术也传了下来。一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很爱吃醋。

    趣味链接:“吃醋”这一词是怎么来的?

    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人民富足,国家兴旺。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对几位大臣各赐给几名美女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唯独房玄龄推辞不受。

    唐太宗想,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那圣旨是:如果她同意房玄龄接受美女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房夫人是个烈性女子,听了圣旨后面无惧色,她毫不犹豫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谁知喝下去后竟安然无恙。原来那壶里装的并不是毒酒,而是醋。

    唐太宗只是想吓唬和考验一下房夫人,同她开个玩笑。后来,人们就把爱情方面的嫉妒心理叫做“吃醋”。因为醋是酸的,所以又用“酸溜溜的”来形容。

    032、茶的由来

    最早种植茶叶的是中国人。在4000多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炎帝就发现了“苦荼”,也就是茶。1000多年以后,人们又称“苦荼”为“梗”。当时《尔雅·释木》篇里很明确地把“梗”解释为“苦荼”,这里的“荼”字,就是现在的“茶”字。

    一开始,人们并没有把茶当做饮料,而是认为茶能治病,把它当成一种中药材。到了西汉,人们逐渐发现,茶不但对治病有好处,经常饮用它还能清热解渴、消毒解火、提神解乏,是一种相当好的饮料。于是,古代人们就开始大量地种植茶树。“茶”字也随之出现,成了这种饮料的名字。

    东晋时期,有个叫郭璞的人在《尔雅注》里写道:“……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名为‘茗’,一名拜……”可见,当时人们对采茶的迟早与茶质的关系已有较精辟的总结。

    我国古代男子娶亲多用茶叶作为聘礼,女家接受聘礼称为“受茶”。而茶花也被作为女子的美称。人们还用茶树象征永恒的爱情和坚定的友情。

    公元8世纪末,陆羽写成了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他是竟陵(今湖北天门)人,素喜幽默,总是闭门读书,不愿意踏入仕途。他与僧皎然是很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茶论诗。后来,他就把自己对茶的理解和体会,连同他从别人那里获得的关于茶的品味,写进了《茶经》之中。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此书对采茶、制茶甚至茶叶的包装都有详细的描写,就连对用什么水泡茶也很有研究。宋元之际,民间的饮茶方法已经基本上定型了。人们直接用晒、炒的茶叶煮泡,不加入任何调料。

    制茶技术在唐朝时就传入中国的近邻日本,17世纪又在欧洲广为流行。多数国家的语言中“茶”字的发音,就是从汉语“茶”字转变而来的。例如,英语的“茶”字的读音,是对厦门方言“茶”的音译;俄语中的“茶”字,其读音也是对中国北方方言“茶叶”的音译;日语的“茶”字,不但发音与汉语相似,在写法上也完全一样。

    目前,茶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饮料之一。

    033、酒的由来

    粮食、饭食中的淀粉一经发酵,就会糖化,甚至产生酒精。这样一来,天然的酒就产生了。当人们故意让粮食发酵以获取甜美的酒浆时,酿酒技术就出现了。

    出现酿酒技术最早的国家是中国。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谷物酿酒技术。《战国策·魏二》曾记载禹帝女仪狄造酒进献给禹的故事。

    到了商代,饮酒之风越来越兴盛。那时候,像爵、角、觚、觯、卣、斝之类的青铜酒器先后出现,为贵族的宴席添光增彩。

    《诗·大雅·既醉》中说:“既醉以酒,既饱以德”。由此可知,到了春秋时期,在祭祀、会盟、庆祝胜利、接待使者等场合中,酒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饮料。

    《礼记》上说:“造酒时要选用煮熟的谷物和上好的水质,火候一定要适宜,投放酒曲的时机要掌握好,所用器皿要选用洁净的陶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规程。

    1974年,在河北平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中山王墓里,出土了距今2200多年的古酒。

    秦汉以前的酒,因为酒分少、糖分多而非常容易发酸。汉代出现了一种曲酿酒,曲的使用导致糖化和酒精发酵这两个化学过程交替进行,被人称为“复式发酵法”。

    制曲时,以大麦、小麦、稻米、高粱、小米等为原料。用不同的谷物制曲,使酒的品种大大增加。那时候,有物美价廉的“行酒”,有一夜而熟的“甘酒”,有“白酒”,也有“红酒”,还有发酵期长、味道异常醇厚的“清酒”。

    在晋代,酿制药酒的工艺出现了。药酒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在世界酿酒史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到了唐朝,人们除酿造粮食酒外,还酿造葡萄酒、天门冬酒。北宋朱翼中写了一部《北山酒经》,这是一部论述造酒的著作,细致地描述了当时的酿酒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酒精度,人们不断进行研究,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蒸烤取酒,创造出品味独特的蒸馏酒,就是人们所说的烧酒。蒸馏酒的出现,是制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现在的白酒,用的都是这种传统的酿制方法,人们百喝不厌。

    19世纪末,欧洲各国在中国的酒曲中发现了一种毛霉,于是利用它发明出淀粉发酵法。在此之后,酒精工业诞生了。酒精的工业化生产使造酒业得到了重大发展。

    034、啤酒的由来

    早在6000年前,苏美尔人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他们为了获得美食,就用大麦芽酿制成原始的啤酒,他们对这种饮品非常喜欢。

    3000年前,波斯一带的闪米人不但会制作啤酒,而且把做啤酒的方法刻在黏土板上,献给农耕神女。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上,记录着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况。但那时啤酒中并无满杯的泡沫。

    公元前2225年,古巴比伦人开始用啤酒来招待客人。那个时候,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还发现啤酒有药用价值,于是纷纷用啤酒作药物。希腊人也喜欢喝啤酒,至于酿制啤酒的方法,则是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的。

    公元4世纪时,整个北欧已经知道啤酒了。在各种啤酒之中,英国的蜂蜜酒是比较有名的一种,这种酒是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英国还出现了一种黑色啤酒,与现代的黑啤很相似。公元1世纪,爱尔兰人通过不断实验,自行酿制出一种跟现在的淡色啤酒相仿的啤酒。

    可是,古代啤酒的酿造主要是依靠经验,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酒类发酵的原理。近代,有两位科学家对啤酒酿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位是法国的著名学者巴斯德,另一位是丹麦的汉森。

    众所周知,啤酒非常容易变酸,一旦变酸了就不能喝,只得白白倒掉,实在可惜。巴斯德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终于弄清了酒的自然本质和它变酸的原因:由于酵母菌发生作用,酒才出现了发酵现象,而变酸则是一种叫乳酸杆菌的细菌的消极作用所致。

    那时候,啤酒酿制以后一般只能保存3~4天,这对啤酒的远距离运输和消费实在太不利了,啤酒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严重阻碍。巴斯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门研究出了一种适用于啤酒的杀菌技术,被后人称为“巴氏消毒法”。利用这种技术,只需在55℃的温度下将啤酒加热一定时间,就可以将啤酒中的细菌杀死。

    “巴氏消毒法”大大地延长了啤酒的保存期,使啤酒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依然被啤酒业所采用。

    在1883年以前,啤酒发酵的主角——酵母菌,完全由酿酒环境来决定。因为酵母菌总是在一定酿造环境下自发产生,所以,人们就难以保证啤酒的质量。在哥本哈根的嘉士伯实验室里,汉森和他的同事一起进行实验,研究出纯种酵母培养法,使啤酒发酵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他分离培养出的啤酒酵母,被人们称为“嘉士伯酵母”;他设计的酵母培养罐,也被命名为“汉森罐”。后来,这项技术在全世界得到推广,大大地促进了啤酒业的发展。

    19世纪,冷冻机被发明后,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处理。这一发明终于使得啤酒产生了泡沫。

    1900年,俄罗斯技师在中国的哈尔滨创办了啤酒作坊,为中国人酿造啤酒。1903年,德国酿造师在中国创办了英德啤酒厂(青岛啤酒厂前身)。在中国,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是生产年代较早的啤酒之一。

    035、葡萄酒的由来

    人们在储藏野葡萄汁时,偶然创造了葡萄酒的酿制技术,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至于葡萄酒的发明权,有人说应属于西班牙,也有人认为应属于腓尼基。

    大约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人们为了酿酒而种植葡萄,地点是今天的伊朗和伊拉克边界地区。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文化(即现在的伊拉克南部)时期,人们最常见的酒类饮料是用大麦或海枣酿制的啤酒,但那时已经出现了很多葡萄园,苏美尔人也可能会利用这些葡萄酿制美酒。

    起初,古埃及人将海枣和其他水果作为酿酒的原料。公元前2600年,他们已经开始酿制葡萄酒。埃及墓壁画、雕塑和莎草纸上的文字记载,对当时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消费情况进行了重要说明。

    从这些资料中,人们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用葡萄榨汁器酿葡萄酒、用双耳细颈罐装葡萄酒用来做海上贸易以及葡萄酒消费等历史情况。

    埃及人非常喜爱葡萄酒,除了在本地设立葡萄园和酿造葡萄酒以外,他们还从希腊和东部地中海地区购买葡萄酒。据文字记载,公元前1000年以前,腓尼基诸城市(在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葡萄酒能够出口到地中海地区。而到了公元前100年,阿拉伯、非洲和印度地区的人们,也享受到了葡萄美酒。

    趣味链接:白兰地是经过浓缩的葡萄酒吗?

    白兰地酒是一种用葡萄酒经过蒸馏酿造而成的优质名酒,其酒精含量为45%左右。

    有人认为,欧洲的白兰地酒最早是在13世纪由十字军骑士们带回来的。当时,欧洲人认为白兰地酒是一种治疗病痛的药酒,能解毒去瘟。

    15世纪,皮埃尔·爱斯巴伦著有《理论之书》。这本书以充分的事实,论证了白兰地酒在清洗伤口、消除积食和解毒去瘟方面的奇妙功效。

    关于白兰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大约在15世纪时,荷兰有个船长。一次,他往家乡运送葡萄酒。为了多装酒,他将葡萄酒用蒸锅浓缩后使液体减少一半,等到达目的地后再兑水,这样就可多运一倍的酒。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浓缩后的葡萄酒味道更为醇美,他觉得不必兑水了。

    “白兰地”一词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经过浓缩的葡萄酒。以后人们就把这种美酒称为“白兰地”了。

    036、香槟酒的由来

    远在两千多年前,法国香槟地区的人们就开始种植葡萄和酿制葡萄酒了。当时,香槟地区酿制的葡萄酒质量很差,叫灰葡萄酒。

    大约1688年,法国的香槟省有位叫派里朗的修道士,他对酿酒有极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香槟省地区位置偏北,阳光不足,天气寒冷,很难酿出好酒。

    一次,派里朗发现他酿出的酒不够甜,于是往里加了些白糖。白糖不能完全溶解,于是他又将酒加热。不料加热后酒中放出二氧化碳,冒起小气泡,于是,该酒变成了高级佐餐酒。人们用产地的名字,将此酒命名为“香槟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