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分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活动的人。公元前一千多年,黄河下游的商族首领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后来,到了商族后裔汤的时候,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建立了商朝。
周朝建立后,商族人地位十分低下。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称为商人了。这个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002、教师称谓的由来
教师的称谓,最早见于西周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之官。“师”原是商、西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子弟,开办了“国学”,由高级军官“师氏”任教。
由于“师”是传授知识的,而“教”又是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而使“教师”一词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美称。
何谓师?《说文解字》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其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还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从史书中看,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此类称谓。
至于“老师”则是对年辈最高学者的称呼,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到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老”与“师”并称,逐渐地就不再管年龄的大小,一概称教师为老师了。
明清两代时曾称主考官为老师;清末办学堂,称教师为教习;辛亥革命后,因教师同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称教师为教员。
003、科学家称谓的由来
“科学家”一词诞生的时间约在1840年。创造这一词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兼哲学家费米尔。他说:“从科学领域而言,我想称呼他们为‘科学家’。”
“科学家”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Scien”,即了解的意思。有人曾对科学家下过这样的评语,说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精细的实验、谨慎的分类、证据的搜集、结论的判断等素质。”
然而,作为研究天文科学的“天文学家”却早在大约1400年前英文文献中已有了记载。“数学家”的名称比“天文学家”迟20多年才出现。“化学家”出现于14世纪左右。“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于17世纪才有。“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地质学家”是与“科学家”一词几乎同时问世的。
004、作家称谓的由来
人们把从事文学创作的人,称为“作家”。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的意思。此语入书见于《三国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这说明自三国至晋代“作家”系指“治家”。
“作家”一词转变成今意始于唐代。据北宋《太平广记》载:“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这就是唐宋时期对在文学艺术上成绩卓著者称“作家”的来由。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这说明盛唐时选列出来的“作家”以陕西(秦)、山西(晋)人居多。
纵观古今词义的演变,“作家”与“作者”的小小区别在于成就和资历,凡有专著,都可称作者,但不一定是作家;作家是已成名成家的作者,须经文学界公认。
005、记者称谓的由来
16世纪,威尼斯是欧洲的经济中心,各国商人、银行家以至达官贵人等纷纷来到这里,进行商务活动。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
这样,有些人便投其所好,专门采集有关政治事务、物价行情、船只抵达起航等方面的消息,或手抄成单卷,或刊刻成册,然后公开出售。
人们根据这种工作的特点,分别称他们为报告记者、手书新闻记者、报纸记者。这些专以采集和出卖新闻为生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职业记者。
我国19世纪70年代开始有专职的采访记者,起初叫“访员”、“访事”、“报事人”,19世纪90年代开始采用“记者”这种称谓。
006、大夫称谓的由来
大夫,最早是一种官职。春秋时代的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所谓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但都不是医官。
到了宋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负责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宋制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而官职就更多了,有22种。
医官中最高级是大夫,其次为郎,又称郎中,以下便是医效、祗侯等。后来的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崇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又因为医官中也有郎中一职,因而也有人把医生称为郎中。
习惯上,大夫和郎中也有所区别。一般设馆给人治病的医生,都称为大夫;至于草药店或上街高喊包医奇难杂症的医生,却称为郎中。
007、导游称谓的由来
导游,顾名思义就是指导旅游的人。导游之称是从“向导”一词演化而来的。“向导”这一称谓,在我国古代是军队中的一种专门名词。《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在我国旅游行业中,20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袭用“向导”这一称谓,也有把它称为“旅行干事”的,还有的叫做“领队”。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方才确定了“导游”这一专门称谓。
现在导游成为一门专门的职业,作为导游,必须持有导游证,具备丰富的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导游迫切要求提高自身水平,方能在竞争中立足。
008、时装模特称谓的由来
意大利的米兰是世界的时装之都,每年时装展览会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而法国则是人体时装模特的发源地。
1573年,意大利修道士圣·马乐尔柯用木料和黏土制作了一个类似玩偶的人体模型,并用零碎的麻布加以装饰。这种早期的人体模型很快传入法国。
后来,巴黎的一位女裁缝利用这种人体模型向顾客展示新式服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其他女裁缝争相仿效。当时,人们称这种穿上时装的人体模型为“时装模特”。
人体时装模特发明者是英国时装设计大师沃恩,据说,他20岁时来到法国巴黎,在一个新式服装店当销售员。1846年,他为推销一种披肩服装,让店里漂亮的小姐玛丽·韦尔纳穿上招待顾客,结果取得成功,玛丽后来成为他的妻子。
从1851年起,他在巴黎又以“沃恩”为名开了一家自己的服装店,并雇了几个年轻女子专做招待顾客的工作,服装生意相当兴隆,许多服装商纷纷效仿他的做法。
于是,女模特便很快在法国大批出现,并迅速遍及了欧洲。
009、空中小姐称谓的由来
1930年5月以前,飞机上的乘客是由副驾驶员兼职负责照料的。
一天,旧金山一家医院里,护士埃伦·丘奇小姐与波音航空公司驻旧金山董事史蒂夫·斯廷帕森谈天。当她听说驾驶员忙得不可开交时,便说:“您不能雇用女乘务员吗?姑娘的天性是可以胜任空中小姐工作的。”
于是,埃伦小姐和其他七位护士,成了世界上第一批“空中小姐”。以后,各国民航也纷纷效法,“空中小姐”成为各国民航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010、节目主持人称谓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就要从1952年的美国说起。
1952年美国第34届总统大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负责人米克尔森挑选具有丰富经验的记者沃尔特·克朗凯主持报道这一年的美国两党代表大会。
米克尔森和制片人唐·休伊特认为,为了使报道显得更有力,必须把一些主要新闻都串接起来,并进行一番概括、总结。休伊特把这种设想比作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持棒人即“主持人”。“持”就是拿的意思,所谓“主持人”即主要拿(棒)的人。于是,克朗凯特便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节目主持人。
011、翻译称谓的由来
我国的外语翻译工作始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8年,西域名僧安世高在洛阳翻译了我国的第一部译著《安般守意经》后,佛经的翻译事业开始起步。晋代已设置译场,有组织地进行佛经翻译工作,并在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之后,高僧玄奘才开创了融直译和意译为一体,既不损害原著本意,又便于读者了解的“精严凝重”的翻译文体,进入了佛经翻译史上的“新译”时期。玄奘还是我国第一个把中文著作译成梵文的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到了明代,编撰刊行了一套收录梵语、阿拉伯语等基本词汇,每个词用汉语标音的外语辞典《华夷译语》。同时,在明代还翻译了一些西方的科技著作,如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由拉丁文本翻译成中文的《几何原本》以及李之藻和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等。
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是成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的“同文馆”。它培养出严复、汪凤藻等一批翻译人才,还编译了一些外语辞典和外语文法书籍。
012、会计称谓的由来
“会计”就是“总会计算”的意思。“会计”起源很早,最早出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会稽(会计)。
尽管“会计”起源很早,但历经很长时间,才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会计”。
“会计”一词用在财务上也是非常早的。《孟子》里有“会计当面已矣”的话。《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市义”里也提到过一句词,孟尝君要派人去薛邑收债,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冯谖则应声而出。
到了汉代,我国设置了管理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上载,汉初的桑弘羊,曾为“大习农中丞管会计事”。
013、陛下、殿下、阁下称谓的由来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
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此称谓。由于臣僚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所以有此称谓。例如,南北朝时丘迟《答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中的殿下,即指临川郡王萧宏。但是殿下主要用于太子和亲王。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故以“阁下”相称。
014、太太称谓的由来
汉朝时期,太太的称谓只有贵族妇女才能使用。汉哀帝时,太太用于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后来,汉室又称皇太后为皇太太后。
明朝时期,被称做太太要具备这样的条件:“凡士大夫妻,年未三十即呼太太。”即司眷属,中丞以上的官职才配称太太。
清朝时期,一般称家庭主妇为太太,不过大多数见于婢仆呼女主人。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太太的称呼开始泛滥,什么官太太、经理太太、校长教授太太等,到处都是。不过无形中多少还有些限制,能使用太太这一称呼的,不是达官贵人,也得是知识阶层。
20世纪80年代对外开放后,随着港澳台和外籍华裔、侨胞的归乡入里,“太太”的称谓同小姐、先生一样又时髦起来,成为人们对朋友间已婚女子的敬称,而且变得更加平民化了。
015、妻子称谓的由来
妻字最早见于《易·系辞》:“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称。《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庶人曰妻。”那时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后来,妻才渐渐成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称。
古时,“妻”的别称很多。如孺人、内子、内人等。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时,则称之为拙内、贱内。
趣味链接:妻子为什么又称“老婆”?
老婆这个称谓,最初的含义是指老年妇人。后来,王晋卿诗句有云:“老婆心急频相劝。”诗中的老婆是指主持家务的妻子。因此,后来人们便把自己的妻子称作老婆。
关于妻子为什么又称“老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学士叫专爱新,嫌妻子年老色衰,欲休妻另讨娇娘,但一时却难以启齿。
有一天,专爱新灵机一动,故意在妻子面前写了副对联: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妻子看后,已明白丈夫的意思,便伤心地续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新粮与“新娘”谐音,对得甚为巧妙。专爱新对妻子的才学甚为钦佩,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很内疚。妻子见他面有愧色,亦趁机提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专爱新提笔续道:老婆一片婆心。
后来,人们就将妻子称为老婆了。
016、丈夫称谓的由来
相传,我国某些部落,有抢婚的习俗。女子选择夫君,主要看这个男子是否够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为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七尺)。有了这个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强人的抢婚。根据这种情况,女子都称她所嫁的男人为丈夫。
趣味链接:姐妹们的丈夫为什么称为“连襟”?
在我国,大多数人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也有的地区称之为连桥、一担挑。据说,“连襟”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甫笔下。
杜甫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两人挺谈得来,经常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其中有几句是:“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用“襟袂”来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但不是指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著名诗人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其中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
洪迈之前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由此可见,宋朝时,这一称谓已具有今天的意义了。
017、结发夫妻的由来
结发夫妻一般指的是原配夫妻。结发夫妻的由来,相传是从一位皇帝登基的故事中衍生出来的。
从前,有位皇帝,在登基的头天晚上,因为担心胡子太短(古代男人是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的),无法入睡。皇后十分聪慧,连忙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胡子变长了。次日,皇帝登基时,臣子见皇帝胡须过脐,莫不惊叹。
后来,这件事情被人们广为称颂,人们便将他们称为结发夫妻,以此来表达患难与共、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厚感情。
趣味链接:“两口子”是指哪“两口”?
生活中,一般将夫妻称作两口子,据说这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
相传,乾隆年间,山东有一位才子,叫张继贤,与本地恶少石万仓的妻子曾素箴关系暧昧,时常往来。
石万仓酗酒成性,有一次,饮酒过度而身亡。石家人怀疑石万仓是被其妻曾素箴害死的,于是告到县衙门,诬陷曾素箴因通奸杀夫。
县官接状后,不经细查就将张继贤和曾素箴判为死罪,从县府押到京城。一次,乾隆皇帝阅案,看到了张继贤的供状,见其文笔不凡,就亲自到牢中去探望。交谈中,乾隆皇帝确信张继贤是位才子,便有心救他。
不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途经微山湖时,熟悉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后,便御批:张继贤发配卧虎口,曾素箴发配黑风口。
张继贤、曾素箴二人获赦后,时常来往于卧虎口与黑风口,甚是自由。于是,人们将他俩称为两口子。后来才逐渐将夫妻称为两口子。
018、糟糠之妻的由来
相传,东汉皇帝刘秀有一个姐姐名叫湖阳公主,其丈夫死后一直守寡在家。一天,她看中了一位叫宋弘的大臣,就请刘秀出面提亲。
不久,刘秀便派人请宋弘赴宴,席间,刘秀故意暗示宋弘说:“人有了地位和财富,就不难找到朋友和妻子,你说对吗?”
宋弘道:“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思是说:贫贱时结交的朋友,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变了而忘记;同自己一起吃糠咽菜过苦日子的妻子,不能因为自己富贵了就抛弃!(“不下堂”是仍然主持家务的意思。)
刘秀听后,知道宋弘不会抛弃自己的妻子而另攀高门,于是打消了给自己姐姐说媒的念头。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把自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的妻子称为糟糠之妻。
019、丈人的由来
魏晋以前,妻子的父亲称为舅或妇翁。而丈人,则是对上了岁数男子的尊称。
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里写道:“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董承是献帝刘协的表叔,女儿给刘协做了“贵人”。裴松之注释上边这句话时写道:“(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中写道:“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朝人《猗觉察杂记》和《鸡肋编》都据以为证,认为将妻子的父亲称为丈人,是从此时开始的。
但是,现在对妻父不直呼丈人,而是称为爸爸或爹。
趣味链接:丈人为什么又称为“泰山”?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祀天地山川,显示帝王的威仪,史称“封禅”。封禅时,还要封赏公侯百官。据说,将妻父称为泰山,与“封禅”有关。
据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到泰山封禅,丞相张说担任封禅使,他把女婿郑镒也带去了。按旧例,随皇帝参加封禅者,丞相以下的官吏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是九品官,张说利用职权,把他连升了四级。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穿着五品官服,便去问他。郑镒支支吾吾,不好回答。
这时,擅长讽刺的宫廷艺人黄绰说:“此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唐玄宗心照不宣,事情就这样混过去了。后人据此称妻父为泰山。
因为泰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所以又转而把妻父称作“岳”、“岳翁”、“岳父”、“岳丈”等。据文献记载,这些称谓大致始自宋代。妻母则称作“岳母”,在书面文献中,也有称作“泰水”的。
020、公主与驸马的由来
公主是我国古代对帝王女儿的称呼。关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古时候,一般都是父亲主持女儿的婚事。周宣王执政时,觉得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亲自给女儿主婚,会降低自己的身份。最后在大臣的建议下,让次于王的“公”来为他的女儿主持婚礼。渐渐地,人们就把皇帝的女儿称为了公主。
驸马本是一个官名,即驸马都尉的简称。后来用作帝王女婿的称呼,这有一个演变过程。
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驸马都尉职位,当时也称为副马,负责掌管副车(皇帝出外时的从车)之马,是皇帝的近侍官,但不一定是皇帝的女婿。魏晋时期,才出现派帝婿做驸马。
晋代杜预娶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是司马懿的女婿。后来司马炎称帝,追尊司马懿为晋宣帝,授杜预以驸马。东晋的刘恢、桓温是明帝的女婿,也都做了驸马。
此后,皇帝的女婿都加此称号,“驸马”不再是一个实际的官职,而成了乘龙快婿的同义词。
021、亲家的由来
子女联姻后男女两家的父母便互称亲家。这种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
《新唐书·萧嵩传》载:“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谒,帝(玄宗)呼为亲家。”起初,这一称呼只用于皇亲国戚的联姻上。唐代诗人卢纶的《王驸马花烛诗》云:“人主人臣是亲家。”
五代时,出现了亲家翁的敬称。《五代史·刘传》记载,刘与冯道是姻家,二人并任宰职。后来冯道被罢官,李愚代替了他。李愚嫌恶冯道的为人,每当稽查出冯道的过错,便在刘面前讥笑冯道说:“这是您亲家翁干的好事。”
后来,“亲家”这一称呼通行到了民间,一般老百姓也开始使用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
022、小姐的由来
我国曾将一些年轻女子称作小姐,但是小姐这个称呼,在早期并非美称。
清代文史家赵翼的《陔余丛考》中记载:“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为大家闺秀所忌。”宋代钱惟演的《玉堂逢辰录》中载有:“掌茶酒宫人韩小姐。”可见,最初的小姐是指宫女。
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傅九者,好侠游,常与散乐林小姐绸缪。”其中林小姐是位艺人。苏轼的《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诗,是为妓女杨小姐而作。据此可知,宋代将妓女也称为小姐。另外,宋、元时期,姬妾也常被称为小姐。
如今,“小姐”常用来称呼未婚女性。只是“小姐”一词近年来有些变味,许多“三陪女”或提供色情服务的女子也被称为小姐,故现在在某些服务行业里,许多年轻的女性拒绝被称为小姐。
趣味链接:为什么又将女孩子称为“千金小姐”?
据说,千金小姐这一名称的来源与伍子胥有关。
相传,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投奔吴国。途中饥饿难耐,他见湖边有一位洗衣姑娘,竹筐里有饭,便上前求乞。姑娘见他狼狈不堪,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发誓日后定当以千金报德。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相国,报了杀父兄之仇。他时常记着那位有救命之恩的姑娘,但不知姑娘如今家住何处。为了实现昔日的誓言,伍子胥便将千金投入她当时洗衣服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千金小姐这一说法。
元代,作家张国宾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做事请自重稳便些。”这是最早用“千金”来比喻女孩的文字记载。从这以后,明、清的文学作品中,称女孩子为千金的就越来越多了。
023、黄花闺女的由来
古时候,女子注重梳妆打扮,尤其是一些名门贵族的姑娘。当时流行贴花黄,即女性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颊画上各种花纹;也有将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额上或两颊作为装饰。久而久之,黄花也就成了女性的特征。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因此,人们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不仅说明这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姑娘心灵纯洁,品德高尚。“黄花闺女”也就成了未出嫁年轻女子的代名词了。
趣味链接:小女孩为什么又被称为“丫头”?
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要在头上梳两个“髻”,左右分开,对称而立,如同一个“丫”字。所以小女孩被称为“丫头”。唐代刘禹锡曾写诗《寄赠小樊》:“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其实,“丫头”不但可以指小女孩,也可作为对小辈女子的亲热称呼。如《红楼梦》三十五回,贾母说过:“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在书中,凤姐并非小孩儿,而是贾母的孙媳妇。
另外,古代婢女经常梳丫髻,所以“丫头”又用以称呼婢女。宋代王洋在《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一诗中咏道:“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疏。”并自注说:“吴楚之人谓婢女为丫头。”可能由于“丫头”称呼流行于吴地,北方人不明白,所以王洋写诗为注。
024、娃的由来
我国许多地方,人们通常把孩子称为娃,如男娃、女娃。这种称呼包含了爱意,听起来也显得格外亲昵。
据说,这种称呼源于对万物始祖女娲的崇拜和纪念。相传,在开天辟地时,世上没有人,女娲用黄土造人。后来,人们为了说明自己是人类始祖女娲氏的后代,便将孩子称娃,意为女娲脉传。因此,古时“娲”与“娃”通用。
另外,“娃”是女娲氏部族的标志。人们为了纪念女娲氏化万物的功绩,将“娃”作为自己祖先的象征。它与鸟、鱼、鹿一起,同属仰韶文化时期四大图腾形象。后来,由于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就称之为娃。
025、先生的由来
先生是对男人的尊称,与女士相对应。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生这个称呼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
早期,先生的含义就是指先出生的人,引申为长辈、有见识的人。《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此处,先生指有学问的长辈。
战国时期,“先生”均是对有德行长辈的称呼,如《战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将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汉朝时期,喜欢在“先生”前加个“老”字。
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乾隆之后,官场上这种称呼已不常用。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颇为流行。交际场上,对老年人都一律称之为老先生。
有时候,先生也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德高望重的女性也有被称为先生的,比如“宋庆龄先生”。
026、老板的由来
17世纪初,荷兰印度公司开始在现在的纽约市建立贸易站。他们用极低的价钱,买下许多土地,然后又转手卖给地主们。
为了赚更多的钱,不少荷兰殖民者干脆在那里定居下来。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荷兰人将领队的人称为“户主”,而后又称“监工”,又改称为“监督徒弟的工人师傅”。最后,有人提议叫“老板”。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叫“老板”。随着时间的推移,“老板”这个名称成了美国的俚语。
027、黎民百姓的由来
据《山海经》记载,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从南方进犯的九黎族。来自九黎族的俘虏成了黄、炎部落的奴隶,被称为“黎民”。
当时,许多部落都由氏族组成。而黄、炎部落联盟约有100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被称做“百姓”。
不过几千年来,“黎民”、“百姓”的原意已经很少有人提起,而只用“黎民百姓”来泛指广大的普通群众了。
028、大师傅的由来
人们对木匠、瓦匠称师傅,对石匠、铁匠也都称师傅,唯独将做饭的称为大师傅,将做菜的称为二师傅。说起大师傅的由来,还有一则民间故事。
古时有个皇上,一次来到修建宫殿的工地上,就让各工匠说说自己的本领,谁的本事大,就封谁为师傅。众工匠都不服气,抢着表自己的功劳。皇上就干脆把他们都封为师傅。
工地上给工匠们做饭的是一对姐妹,姐姐见工匠们都有封号,便也凑过来讨封。没想到,那些被封为师傅的工匠们说:“做饭算什么行当?”姐姐很生气,就决定饿他们一次。
众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饭棚去吃饭,却见灶房里没动烟火,就来责问姐妹俩。姐姐说:“做饭不算个行当,那你们就自己做吧!”众工匠向皇上报告此事。皇上问:“那这做饭的到底算不算个行当?”这些能工巧匠饿得肚子咕咕叫,连忙答道:“做饭算行当,太算行当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俩找来,准备封她们为师傅。姐姐摆摆手,指着工匠们对皇上说:“他们都是师傅,却做不了饭;给我的封号,得比他们大!”皇上说:“那就封你为大师傅吧。”姐姐乐了,指指帮助自己做饭的妹妹,问:“她呢?”皇上顺口说:“你是大师傅,那她就算二师傅吧。”妹妹一听,也很高兴。
就这样,做饭的就被称为大师傅,帮厨的就被称为二师傅了。
029、媒人的由来
媒人自古就有。《诗经·氓》中说,“匪我衍期;子无良媒”。意思是:“不是我拖期不嫁,而是你没有聘好的媒人来。”“媒人”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山庄,一个叫西山庄。东山庄上有一个小伙子,叫赵景;西山庄上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叫阿彩。有一年,这两人经一位好心的老汉搭桥,成了亲。婚后,小两口情投意合。
小两口为了纪念这位老汉,准备为他塑一尊像,放在家里。于是阿彩就用米粉塑了一尊塑像,把它放在家里。没想到,由于天热潮湿,那米粉人竟浑身发了霉。夫妻俩叹惜地称这尊塑像为“霉人”。
后来,大家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从此以后,人们就把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的人称为“霉人”。后来,人们觉得“霉”字不怎么好,就把“霉人”改为“媒人”。
030、同志的由来
“同志”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原本与“先生”、“君”一样,是对朋友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作出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时,郑玄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在《论衡》一书中,著名思想家王充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
到了中国近现代,为表示政党内部政治理想的一致,“同志”就成了党员之间的称呼。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同志成为党员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通行全国的称呼,大家互称“同志”。在当时,人们大都认为,称“同志”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大事。所以,当时的传统称谓如“先生”、“小姐”,已经没有人再使用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生”、“小姐”、“女士”等称呼又开始出现,但“同志”这一称呼仍在使用。有时这一词汇也被用做同性恋者的称谓。
031、鄙人的由来
在社交场合,很多人自称“鄙人”表示谦逊。可是,“鄙人”是怎么来的呢?
鄙,本义是小邑、边邑,因而也指郊外。鄙人,本意是鄙野之人,引申为浅薄的人,又由此转为自谦之词。《史记·司马相如传》:“鄙人固陋,不识所谓。”可见“鄙人”的自谦只谦在才识、智术上,并不在品德上,绝没有“卑鄙、卑劣”的意思。这种谦称,只用于朋友之间,对尊长和晚辈是不能自称“鄙人”的。
032、足下的由来
我们常称呼别人为“足下”。这一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春秋时期,晋献公昏庸无道,其子重耳(晋文公)带着众多臣子被迫逃亡。他逃到卫国,卫国拒不接待,只好再往齐国而去。在路上,大家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食物和住处。为了使重耳有力气走到齐国,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了给重耳吃。他们尽尝艰辛,流浪了19年。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大封当年追随自己的群臣,唯独没有封介之推。介之推携老母亲躲进深山,决定隐居。重耳带兵找了十几天,也没有发现介之推的影子。于是,他下令放火烧山,想用大火逼介之推出来。结果,介之推和其母亲被烧死了,死时抱着一棵大树。
晋文公流着眼泪埋葬了介之推。此后,晋文公常常俯看脚上的木屐道:“悲乎足下!”从此,“足下”的称呼便流传了下来。
033、桃李的由来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得罪了魏文侯,一个人逃到北方去了。
在北方,子质遇见一个叫子简的人,就向他发牢骚,说受过自己恩惠的人忘恩负义,在他落难时无动于衷,不来帮助他。
子简笑道:“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休息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不仅不能利用它的种子,秋天长出的刺还会刺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后来,人们就把培养人才称作“树人”,把提拔起来的优秀人才称为“桃李”。如果一个老师教的学生非常多,就称之为“桃李满天下”。
034、傻瓜的由来
人们往往习惯把愚蠢的人叫做“傻瓜”,追究其由来,还有一段奇特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秦岭地区有一地取名“瓜州”,聚居在那里的姓姜的人取族名为“瓜子族”。这一族的人非常诚实、肯干,受雇于人时,样样艰苦工作都干,从不多言多语。
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进而把这类的“愚蠢”之人叫做“瓜子”。“傻瓜”便是由“瓜子”演变而来的,而后沿用至今。
035、东道主的由来
“东道主”用以称呼主人及主办单位、主办国等。它的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和秦穆公的联军包围了郑国之都。郑文公无奈,求教于老臣烛之武。烛之武决心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分化对方,以退敌军。当夜,烛之武叫人用粗绳把他从城头上吊下去,私下去会见秦穆公。
晋国和秦国之间常常明争暗斗,烛之武就利用他们的矛盾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从上到下都知道保不住了。如果郑国灭亡了对贵国有点好处,我就不来罗唆了。但是你要知道,秦国和郑国之间隔着晋国。贵国要能越过晋国来控制郑国,恐怕很难做到,到头来得好处的是晋国。晋国的实力增加一分,秦国的实力就削弱一分!我认为是这样的。”
秦穆公觉得此言有理。烛之武进一步说:“要是您能把郑国留下,让它作为你们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即“东道主”),你们使者来来往往经过郑国,万一缺什么,郑国一定供应,这有什么不好呢?我希望大王能考虑一下。”
秦穆公终于被烛之武说服了,他单方面跟郑国签订了和约。晋文公无可奈何,也不得不退兵了。
由此,“东道主”一词便流传了下来。
036、鼻祖的由来
“鼻祖”指最早的祖先、某领域的创始人。要解释这个词的来历,首先得从“鼻”字说起。
“鼻”的本字为“自”字。“自”在古文中一般做第一人称代词即解为自己。后来为了区分“自”字的两个意思,于是又另造了一个新字“鼻”。
从此,“自”和“鼻”就有了不同的分工。“自”的本义是“鼻子”。人们常常说到自己的时候就指着鼻子。
《说文》里有“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的说法,就是说人们把生的第一个儿子称“鼻子”。这里的“鼻”字即第一、最初或开始的意思,这个意义正是从“自”而来。所以最早的祖先、某领域的创始人就称“鼻祖”了。
趣味链接:有名望、有影响的人为什么又被称为“泰斗”?
“泰斗”是“泰山、北斗”的简称。古人尊泰山为山之首、北斗为星之尊。泰斗是指有名望、有影响,被人们所景仰的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
据《新唐书·韩愈传》记载: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善于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和景仰之情,后来,就用“泰山、北斗”来比喻在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泰山、北斗”逐渐演变为“泰斗”。
037、巾帼的由来
“巾帼英雄”往往指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巾帼”往往也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但是“巾帼”一词最初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所以,后人把妇女尊称为“巾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