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由来大全集-天文·历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宇宙

    宇宙源于150亿年前,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20世纪初,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时,指出宇宙可能会发生膨胀。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远方的星系正在以极高的速度远离银河系。这说明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推测。此外,人们还发现宇宙到处充满着3K度的杂音电波,这证明宇宙曾经是一个超高温、高密度的大火球。

    基于以上事实,科学家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的形成进行解释。根据这个理论推算,宇宙诞生于150亿年以前。刚诞生的宇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世界,但它却有着极高的温度和密度。后来由于物质的温度和密度急剧下降,这个“宇宙之卵”以爆炸性的速度猛烈爆炸。

    在“大爆炸”中,诞生了各种元素和支配它们运动的力,形成了星球和银河。只在一瞬间,“宇宙之卵”便进化成为“成年”的宇宙。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是从既无空间也无时间的“虚无”之中,以惊人的速度瞬间诞生的。而且,宇宙总是周而复始地从诞生到消亡,再诞生,再消亡的。

    002、地球

    据科学家的推算,地球有40多亿年的历史。

    地球是由星云分化而来的。一开始,它只是一些宇宙固体微粒的聚合体。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不断吸附四周的宇宙微粒,最后才凝聚成一个球体。原始地球是一个冷冰冰的坚硬球体,在它的四周,弥漫着氮、二氧化碳、甲烷、氨等气体。

    在构成原始地球的物质中,有许多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它们释放出大量热量。随着热量的不断积累,地球内部的温度渐渐升高,坚硬的地球慢慢变得柔软。随着运动的作用,在地球内部便产生了复杂的圈层分化运动。

    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氧、铝、镁等比较轻的物质浮到地球的表面上来,铁、镍等比较重的物质慢慢下沉到地心部分去了。最后,在地球内部形成了明显的层次,这就是现在的地壳、地幔和地核。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在几亿年前,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同现在是不一样的。在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各个大陆基本上连在一起,人们称之为泛大陆。此外,还有一个泛大洋,也就是古太平洋。到了距今1亿8000万年的时候,泛大陆产生分离,逐渐漂移,形成了五大洲四大洋。

    003、月亮

    关于月亮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

    第一,分裂说。

    有人认为月亮源于地球的分裂。在地球形成过程中,当地球还处在熔融状态时,在高速自转的离心力及太阳潮汐的作用下,从赤道位置分离出一大块物质,冷却后就形成了月球。

    第二,行星说。

    有人认为月亮是被地球俘获的小行星。月球本来是一个绕太阳公转的小行星,在30~40亿年前,因为靠近地球,被地球引力俘获,所以成为地球的一颗卫星。

    第三,太阳星云说。

    有人认为月球源于太阳星云。太阳星云将两个较大星团作为中心,凝聚其他云状物质,便形成了地球和月球两星球。因月球小,就在地球引力下绕地球公转。

    第四,碰撞论。

    地球是先存在的一个星球,后来,一个星球以每秒11公里的速度斜着碰撞了地球,从而抛出许多雾化岩石物质围绕地球旋转,后来,这些雾化物逐渐凝聚成了月球。

    004、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每隔76年绕太阳一圈。它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时,有“慧星出”;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于北斗”。《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厉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见”。但这三次记录均未被世界公认。

    被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观测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书中记载: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次记录要比西方最早的记录早228年。

    从公元前240年到1910年的2000多年间,哈雷彗星一共出现过29次,每一次中国都有详细记录。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人去从大量资料中研究彗星的运动规律。后来,英国天文学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苑德蒙·哈雷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阿皮亚尼斯发现的彗星,1607年开普勒发现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观测到的彗星是同一颗彗星。

    他还指出,这颗彗星的运行回归周期为76年,并预言它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归。后来这颗彗星果然于1759年重现,这的确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惊人的成就。然而此时哈雷已经逝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哈雷的功绩,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005、历法的由来

    历法,就是指以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采集果实和渔猎维持生活,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些认识。等到社会发展到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后,人们更需要掌握季节的变化情况,否则农业生产就会歉收。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在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中产生了。

    在古巴比伦,有人曾制订了一种历法。这种历法规定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29天,有的月份30天。这种历法的一年比实际的一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要短好几天,其误差使得20年后寒冷的冬季挪到10月中旬。为了纠正这种误差,人们每隔几年增加一个月,即闰月。巴比伦历法与我国的阴历十分类似。

    在《尚书·尧典》中记载,原始社会的帝王尧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对天象进行观测,编制了历法,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种田。这说明,中国在5000年前,就出现了历法。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制订出来的,阴历则以月亮运动为根据。

    埃及也是创制历法较早的国家。在公元前2780年前后,他们细心研究,终于创制了一年365天的太阳历。他们还根据尼罗河的泛滥情况,把一年分为12等份,余下5天作为节日,庆祝农业收成。

    生活在美洲大陆的玛雅人和阿兹台克人,将历法与宗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玛雅人,把一年也算做365天,这与中国人、埃及人的情况是一致的。但很有意思的是,玛雅人把一年划分为18个单位,每个单位20天。另外的5天被他们当做“不吉利的日子”。

    在古罗马时期,恺撒决定建立新历法。公元前46年,他采纳天文学家索西格内斯的建议,认定一年有365.25天。为避开小数,他规定一年有365天,每隔四年有一个闰年,增加一天。他把1年分为12个月,5个月是大月,有31天;7个月是小月,有30天。

    由于恺撒用自己的名字给7月命名(July),因此从2月份移走一天给7月。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奇数是幸运的数。这种历法被称为儒略历。

    恺撒死后,奥古斯都执政,他用自己的名字给8月命名(August),又从2月移出1天给8月,于是,2月就只剩下28天了。

    儒略历一共用了1600年。由于1年的时间实际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不是365.25天,每一个闰年就多了44分56秒。因此,1600年的积累误差竟有10天之多。

    1582年,按年历,春分应在3月11日,而实际上则是在3月21日。对教会来说,如何准确地确定全世界的宗教节日,是一件关系到全教教民的头等大事。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历法进行再次变革,当年的10月4日变成了10月15日。

    他请天文学家作出了如下规定:凡年代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年代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这一规定使得3000年积累的误差只有一天。

    为了避免以后发生错误,改革后的历法规定,每个世纪内不再有25个闰年,而只有24个闰年。这个历法叫“格里高利历”,就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历,又称阳历。

    在几千年间,中国一共更换了66种历法。古代历法中,秦代的颛项历、汉代的太初历、南北朝的大明历、唐代的大衍历和元代的授时历较为有名。

    从唐代起,根据当时历法印制的历书,必须经过皇帝审定,然后才可以在全国颁行。从此以后,老百姓就把历书叫做“皇历”,因为谐音又叫做“黄历”。

    元代的授时历非常适用,在世界历法中也有显赫的地位。它是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制的,确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与公历的回归年值是一样的,却比公历的创制要早300多年。

    中国自近代以来,逐渐采用公历纪年。

    趣味链接:阴历就是“农历”吗?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通行的历法是阴历,又称“农历”。

    我国的阴历主要以朔望月作为标准。它以月亮的一次圆缺循环为一个月,一年有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共354天或355天。这比一个回归年少了10天零21小时。于是就设置“闰月”,规定每隔2~3年加一闰月来调整时间。这样,闰年就变成了13个月。

    可以看出,我国的阴历也以阳历作为参考标准,并不是那种完全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来制订的纯粹阴历,而是阴阳合历。这种历法,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006、万年历的由来

    人们常用“万年历”这个词。那么万年历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商朝时,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看到当时时间很乱,就想把时间定准,但始终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次,他受树影移动的启发,设计出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计算出了一天的时间。又有一次,他受山崖滴泉的启发,制作出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万年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商王祖乙,讲清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把万年留下,希望他能创建历法,为天下百姓造福。

    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订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王时,已是满面银须。国王为纪念万年的功绩,就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

    007、正月的由来

    农历一月,往往被人们称作“正月”。那么,“正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我国历朝历代,以哪个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各不相同的。

    夏朝以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称改正的第一个月为“正月”。

    一年的第一个月,为什么叫做正月呢?据春秋时期《春王正月》上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接受百官朝拜的时间是每年的头一个月,为了表示庄重,就把新年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

    到了秦朝,因秦始皇名嬴政,为了避讳,规定把“正”字读“征”。“正(征)月”的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趣味链接:挂历的由来

    在古罗马时代,出现了一种“讨债本”。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了检查方便,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利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这种本子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所以很快流传开来。

    香港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创办了一家糖厂。1884年,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购告式的“月份牌”,用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

    商人们觉得他这个办法好,于是争着印制“月份牌”,免费赠送给顾客。

    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

    008、闰月的由来

    如果你常翻日历,就会发现阴历上总是出现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所以,阴历的一年分成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个大月,6个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个大月,5个小月)。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这样三年就要短30多天。为了适应气候冷热的周期,就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阴历年是383天或384天,如乙未年(1955年)就是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丁酉年(1957年)是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

    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只有两个小时之差。

    趣味链接:“旬”是怎样划分的?

    旬,是从古时候遗留下来的名称。

    那时用的是纯粹的阴历,把一个月分成上、中、下三旬,每旬10天,以10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10天的名称。但是小月只有29天,下旬是9天,所以壬是小月的最后一天,下月第一天依然从甲开始。

    现在我们还习惯用“旬”这个名称,把一个月的前10天称为上旬,当中10天称为中旬,21日到月底称作下旬。

    009、公元的由来

    现在,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历纪元,即“公元”。那么,“公元”是怎么来的呢?

    在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为扩大教会势力,教会把任何事情都说成与基督教有关。公元525年,僧侣狄奥尼西提出“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公元532年,教会中广泛使用这种纪年法。

    1582年罗马教皇制订格里高利历,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由于格里高利历的精确度非常高,为国际通用,所以又称公历。教会所设定的耶稣诞生年份,便被称为公元元年。

    公元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后引入公历,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才开始使用公元纪年。

    趣味链接:一个世纪与一个年代分别是多长时间?

    “世纪”源于拉丁文,意思是100年。人们将一个世纪确定为100年。公元1世纪是1~100年,公元2世纪是101~200年。以此类推,20世纪是1901~2000年。21世纪的第一天就是2001年1月1日。

    每个“世纪”又以10年作为一个阶段,称作“年代”。如“40年代”、“50年代”等等。20世纪40年代,就是1940~1949年。

    010、星期的由来

    “星期制”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人发明的。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就能区分恒星和行星。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个: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在他们心目中,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其余星球都围绕地球运动。

    巴比伦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将7天定为一个星期,又叫一周。他们认为在这7天内,上苍每天派一个星神光临人间值班。太阳神马什、月神辛、火星神奥尔伽、水星神纳布、木星神马尔都克、金星神伊什塔尔、土星神尼努尔达7星神共值一周。

    由于这7日都是星神值班的日期,所以就称为“星期”。

    “星期制”后来传播到犹太地区。犹太人把它传到埃及,后又从埃及传到罗马。公元3世纪以后,“星期制”传入欧洲各国。明朝末年,“星期制”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

    趣味链接:一个星期为什么又称为一个“礼拜”?

    《圣经》上说,上帝花了6天时间,将天地万物创造出来。到了第七天,上帝就休息。

    于是,基督徒便在星期天举行一种宗教仪式——礼拜。如此一来,人们就把星期天称为“礼拜天”。后来,基督徒为了表示对上帝的崇拜,就开创了“礼拜制”。他们把一个“星期”称作一个“礼拜”,把星期一称为礼拜一,依此类推,星期六便称做礼拜六。

    011、标准时间的由来

    标准时间,又称格林尼治时间。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格林尼治是伦敦的一个区,位于伦敦东南泰晤士河南岸,有“伦敦咽喉”之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就坐落在那里。该天文台是1675年英王查理二世在位时建造的。

    格林尼治天文台被人们称作是“时间开始的地方”。在那里制订出来的时间,即标准时间,决定着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时间。

    1880年,英国国会作出决议,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全国的标准时间。

    1884年,2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召开国际子午线会议。会议作出决议,将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所在的子午线作为世界“时区”的起点,其他地区以此类推。例如,中国的首都北京就处于东八区的位置。

    1948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至英格兰东南角的赫斯特蒙苏的一座小山上。旧址则成了一处供游人观赏的胜地。

    趣味链接:一天为什么要是24小时?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将一天划分成24个小时。那时,人们把一天划分成4块,规定白天10小时,夜晚12小时,黎明1小时,黄昏1小时,加起来一共是24小时。后来,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决定白天和夜晚各有12个小时。虽然每小时长短随季节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每年都是一样的。

    012、夏时制的由来

    在夏季把钟表拨快1~2个小时,以充分利用日光,节约能源的办法,叫夏时制。那么,夏时制是怎么来的呢?

    20世纪初,英国人威廉·韦利特提出在夏季将时钟拨快1小时。他认为,在昼长夜短的夏天里,早晨的宝贵时间被浪费掉,太可惜了。

    1916年3月,德国正式向全国宣布把时钟拨快1小时。没过多长时间,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等也相继采用夏时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有的国家将夏时制一直延长到11月19日才结束。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把时钟拨快两小时,实行“双倍”夏时制。

    013、小时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相当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一个钟点叫“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中国古代没有北京时间,人们用什么纪时?

    在中国汉代,人们用12地支配12种动物来纪时,叫做12生肖。12生肖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12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12禽兽配12地支的方法。

    子时(夜11、12点):在深夜时分,老鼠最活跃,所以子时属鼠。

    丑时(后半夜1、2点):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丑时属牛。

    寅时(后半夜3、4点):寅字可解释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害怕的动物是老虎,所以寅时属虎。

    卯时(早晨5、6点):此时为“太阴”(即月亮)的时间,传说月亮中有玉兔,所以卯时就属兔。

    辰时(早晨7、8点):传说此时是群龙兴云行雨之时,所以辰时属龙。

    巳时(上午9、10点):据说蛇喜欢在此时利用青草掩护自己,所以巳时属蛇。

    午时(上午11、12点):午时阳气到顶,阴气始生,正是骏马驰骋之时,所以午时属马。

    未时(下午1、2点):据说羊在未时吃过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强,所以未时属羊。

    申时(下午3、4点):天快黑了,猴要呻吟,所以申时属猴。

    酉时(下午5、6点):此时正是日落月出之际,古有“太阳金鸡”的传说,所以酉时属鸡。

    戌时(晚7、8点):此时正是夜晚的开始,犬要守夜,所以戌时属犬。

    亥时(晚9、10点):据说晚上9、10点钟天地最混沌,而猪喜欢睡觉,混沌不清,所以亥时就属猪。

    12生肖纪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沿用至今。

    014、刻的由来

    现在1刻钟指15分钟。“刻”是怎么来的呢?

    在周代,人们用漏壶计算时间。他们在铜壶底下钻出1个小孔,壶内竖起1根刻有度数的箭。水灌满铜壶后,随着水从小孔一滴滴漏下,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逐一露出水面,所以称为“滴漏”。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上、中、下3只播水壶,下面设1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

    “一刻”就是指浮箭上升一个刻度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14分钟多一点。

    015、节气的由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七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是对天象长期观察、反复探索的结果。

    西汉时《淮南子》一书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同农业息息相关,是我国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法宝。

    我国人民根据天文,划分出“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当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太阳光线直射到赤道,这时是春分;当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时是夏至;当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太阳又直射赤道,这时是冬至。

    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比如:表示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汽凝结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节气则是反映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比如:“惊蛰”表示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清明”表示草木茂盛,天气晴朗;“小满”表示夏熟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表示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016、伏的由来

    伏天,俗称三伏天,包括初伏、中伏、末伏。“伏”是怎样来的呢?

    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我国流行“干支纪日法”,即把天干、地支,各取一个字结合而得出的60组不同名称,用来记录日子。凡是有“庚”字的日子都叫“庚日”。

    人们规定,从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10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阴历8月初7或初8)后第一庚日为末伏,有1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要注意降温防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