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个“舶来品”,它源于欧洲,最早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将连续拍照的相片连续放映而成、而“电影”一词却是地道的中国名字。
187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财阀集团的中心人物、铁路大王斯坦福为了与百万富翁怀特打赌,出重金请著名摄影师慕布里奇帮助他证明奔跑的马四蹄是同时离开地面的。
慕布里奇用12块感光板放在12个照相机里,找12个助手控制跑道上横着同样数字的绳索,然后发出信号,飞马蹄至绳断,每踢断一根便使镜头开启一次,使马自行拍照。以后,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机拍摄,亦收到了较好效果。
他是摄影史上首先获得马在奔驰中的快照的人,他把这些连续拍摄的照片放在幻灯机上放映,那些静止的马竟然变成了自由奔驰的骏马。这个实验历时两年,耗资4万美元。不过,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两秒钟。
1888年,法国人马莱发明了第一架电影摄影机,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带拍成了活动影片。
电影诞生以后,不久传到中国。当时观众发现,这种西洋的新发明与中国古老的皮影戏很相似,只是放映时用电做光源。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活动影戏”叫做“电光影戏”。后来,人们或许是为了叫的顺口,就简化成“电影”了。
趣味链接:宽银幕是如何问世的?
电影产生的初期,通用的银幕高宽之比是16∶22,电影界称之为标准银幕。曾在我国很流行,但现在电影基本上都是宽银幕了。
1953年,“西尼玛斯珂普”系统的宽银幕系统问世。这种影片在拍摄时同样使用一条35毫米的电影胶片,但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是变形的,人和物都变成了瘦长瘦长的,而在放映时,只要在普通的放映机镜头前再加一变形镜头(还原镜头),人和物就会恢复原状,而形成了比标准画面宽得多的宽阔画面。电影界称之为“真宽银幕”影片。
“真宽银幕”影片的视觉效果很好,可以说是电影视觉效应的一个突破,尤其是宏大的场面,放映起来特别逼真。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不用变形镜头,而只简单地将标准画面的高度压缩一些,使画面的高宽比例有所改变的方法,叫做“遮幅式宽银幕”影片,电影界称之为“假宽银幕”影片。此后,人们又将“假”字去掉,直接称之为宽银幕了。
002、蒙太奇的由来
蒙太奇是法语mowtqge的音译,原意是“构成”和“装配”。影视剧作用这个词是“剪辑”、“组合”的意思。它是影视剧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电影或电视剧是根据导演事先的构思,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摄录制成片段,再按照一定的要求组接起来成为完整影片的。
导演为了在影片中产生对比、悬念等艺术效果,常常有意识地把单独看来是毫无联系的镜头连接在一起,反映特定的生活内容,这种表现方法就是“蒙太奇”。
比如,一个镜头是火车飞驶,要驶向断裂的大桥,而紧接着一个镜头是一个牛仔骑马飞奔,想追上火车让它停下来。两个镜头交替放映,使人十分紧张,这就是“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主要指画面与画面的组合,同时也包括画面与音响、色彩相互之间的组合,这种表现手法最早出现在1900年到1901年英国电影家C.A.斯密士拍摄的《小医生》中。
003、画外音的由来
为了能够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心理描写,电影“画外音”诞生了。它是由好莱坞著名导演马摩里安创造的。
20世纪30年代,马摩里安在拍摄《街头惨案》的片子时,为了要清晰地把角色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产生了把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动和回忆变成可以听见的声音的想法,在实践这一设想的同时运用特写镜头加以突出表现。
拍摄时,他让演员只表演揭示其内心感情活动的外在形体动作,摄影机拍下演员的特写镜头,另一位演员则以“旁白”的形式充当角色的“思想代言人”,也就是今天常见的“画外音”。
现在,“画外音”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电影艺术手法,并出现了多种形式,比如“声画同步”、“声画逆步”等。
004、特技摄影的由来
特技摄影手法是由法国的著名电影大师C.梅里爱发明的。1898年,即电影诞生后的第三年,当时的梅里爱痴迷于电影摄影艺术。
一天,他在巴黎一条街上拍电影,当他正在拍摄一辆行驶的公共汽车时,摄影机出了问题。这时,远处正好开来一辆灵车,当时梅里爱没有看到灵车来去,只顾修理机器,然后又马上继续拍摄。结果没有想到,在放映这段影片时出现了一串十分奇怪的镜头:走着走着的公共汽车,忽然变成了一辆装死人的灵车。
这引起了梅里爱的思考。他想:公共汽车可以变成灵车,那么,茅屋也可以变成宫殿,男人可以变成女人……随后,他开始认真地研究和改装摄影机。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复摄法”,即将一个形象叠拍在另一个形象的上面。
不久,他又开始注意摄影机的速度,结果又创造出了“快动作”和“慢动作”的奇迹,也就是目前“变速摄影法”的先驱。这样,特技摄影就产生了。
趣味链接:世界上最早的立体电影和彩色有声立体电影各是哪一部?
世界上最早的立体电影是《爱的力量》,是由美国帕费克特·皮克丘斯公司在1922年拍摄的。为了获得立体感,放映时,观众必须戴上装有红色和绿色镜片的眼镜。
1945~1946年,在黑海沿岸,苏联拍摄的《鲁滨孙漂流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有声立体电影,这部电影由A.N.安德烈耶夫斯基导演,1947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首映。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整整用了5个晚上的时间,才解决了技术上的最大困难:让一只真猫沿着细树枝向摄像机镜头走来。
放映时,观众感到猫是从自己的头顶上走过去,消失在电影厅的后面了。
005、特写镜头的由来
特写镜头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3年2月2日,在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新建的爱迪生电影制片厂中,威廉·迪克逊拍摄了《弗雷德·奥特的喷嚏》一片中的弗雷德·奥特打喷嚏的镜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特写镜头。
世界上最早在中景镜头中使用了特写镜头是1900年英国圣奥尔邦斯的阿萨·梅尔巴恩·库帕拍摄的《老奶奶相面用的凸镜》,该片描写了一个孩子拿着老奶奶相面用的凸镜,去看手表、报纸、金丝雀、小猫、老奶奶的眼珠等情景,十分有趣。后来,特写镜头在电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006、奥斯卡金像奖的由来
1927年5月4日,为了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美国电影界的36位领导人在一次集会上发起并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团体,这就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前身。
电影界领导人梅耶建议学院用颁奖的方式,给正在为繁荣和发展中的电影业带来了声望和荣誉的人颁奖,于是便产生了学院奖。选定了24岁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创作的镀金雕像作为奖品,因为雕像为金色,故称金像奖。
金像奖的标志是一个高34.3厘米的镀金雕像,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屹立着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工作的,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摄影、录制、美工人员等,只要有新的贡献和成就,就可以得到这份荣誉。
首届金像奖的颁发仪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的。
1931年,第四次授奖时,该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利奇看到金像,无意中说了句:“这个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奥斯卡·沃尔德。”她说的那句话,恰巧被一伙新闻记者听到了,于是就被广泛宣扬出去,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这项学院奖称作“奥斯卡金像奖”了。
007、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由来
1946年,在法国创立的戛纳国际电影节是享誉世界电影界的国际电影大节之一。该节除设有比赛项目外,还有“导演15天”、“评论周”、“一瞥”、“金摄影机奖”以及电影交易等多项活动。
1983年,在戛纳市海边建成了一个巨大而又非常豪华的现代化电影宫。这里拥有大小十几个放映厅,最大的可容纳1万多观众,最小的则仅有几十个座位。在电影宫的地下一层内还建有设备齐全的电影市场,可同时供1000多个电影商观摩各种影片,展出宣传品和洽谈交易。
由于戛纳国际电影节要求的影片水平较高,所以,影片能参加该节的任何一项放映活动都是不容易的。如能获奖,则是影片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标志。该节的大奖为“金棕榈奖”。
008、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由来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
威尼斯是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在意大利东北部,风景如画,是极富魅力的海滨旅游胜地。1932年8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艺术节上举办了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至今已举办过60多次。该电影节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持续时间大约两周。
由于当时人们只把电影当做是一种娱乐,而不是把它作为一种艺术。所以创立这个综合性国际电影节的初衷,就是想把电影艺术提高到与其他艺术同等的水平。
另外,通过电影节的活动,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个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参观游览,以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电影节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它的主要目的是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符合意大利发行放映条件的优秀影片,以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影贸易提供方便条件。1971年,我国开始选送影片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009、好莱坞的由来
好莱坞是当今闻名于世的电影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工厂,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奠基人却是与电影毫无关系的两个人。
100多年前,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
娇妻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个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定居。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斯州,故乡的家是一个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她不顾这里只生长无花果树的现实,硬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yWood)。就这样,1887年2月,大名鼎鼎的好莱坞便悄然诞生了。16年后,当这里变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
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
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
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后来,好莱坞终于变成了人尽皆知的电影王国。
趣味链接:百老汇在哪儿?
“百老汇”和“好莱坞”作为美国娱乐文化的代表,都是以地名作为艺术的代名词,所不同的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发源地不一样,一个在市区,一个在山谷。
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原本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中国人将它音译成了“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演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
20世纪40年代以前,很多著名的剧团曾到“百老汇”来演出过,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也都在这里显过身手,获得过很高的荣誉。因此,“百老汇”的演出无形中便成了美国戏剧的主流,人们把它称为“百老汇戏剧”。于是,“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也成了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称。
010、动画片的由来
1906年,美国纽约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图瓦特·布拉克顿拍摄了世界上首部动画片,取名为《奇怪的脸》。
这部电影底稿漫画有8000张。影片中大都是些简单的动作,比如男人的眼睛骨碌骨碌地转着,女人吹着香烟上的烟,狗推着轮子转着。此后,英国、法国相继出现了动画片,如《描画的手》、《幻景》等。
1916年,美国纽约布雷伊·皮克丘亚兹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天然色动画电影《托马斯·卡特首次登台》。1918年8月15日,在美国公演的《鲁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动画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摄制的动画片《轮船维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声动画电影。
011、米老鼠的由来
“米老鼠”诞生在1928年,首先出现在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轮船威利》中。这个“米老鼠”的形象,是沃特·迪斯尼在火车上偶然想到的,并给它起名叫“莫梯默尔”。但他的太太莉莲觉得这名字华而不实,就取名叫“米老鼠”,结果一炮打响。
“米老鼠”从此走红,街头巷尾到处是身着红绒短裤的“米老鼠”广告,电影观众在买票前都要问问“米老鼠”是否印在节目单上。
几十年来,“米老鼠”担当过各种不同角色,从牧童到发明家,从侦探到管道工,从消防队员到能打败强大对手的斗士……1932年,它还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鸭》后,“米老鼠”立即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特别是少年儿童喜爱的卡通形象。
趣味链接:闻名世界的唐老鸭的配音者是谁?
“唐老鸭”是美国好莱坞迪斯尼动画片中与米老鼠齐名的一个角色,它的配音者是美国一位名叫克拉伦斯·纳什的艺术家。纳什爱鸟成嗜,从小练就了一身模仿鸟鸣和各种家禽家畜啼叫的本领。
30年代大萧条期间,纳什同妻子来到洛杉矶谋生,受雇于一家牛奶公司做牛奶推销员。可是,酷爱表演艺术的纳什却时时向往能重返舞台。
一天,纳什在前往推销牛奶的路上,来到经常路过的沃尔特迪斯尼动画片制片厂摄影棚,自荐可单口表演百鸟大合唱。一位导演会见了他,并让他即席模仿鸭子的说话声音说话。
纳什模仿鸭子的声音从厂内通讯机上传出,被该制片厂经理沃尔特·迪斯尼听到,他喜出望外地说道:“这不就是我们寻找已久的鸭子嘛。”
从那以后,纳什开始了他在迪斯尼动画片中的艺术生涯。1934年6月9日,迪斯尼放映了一部名为《聪明的小母鸡》的动画片,片中首次出现了一只身穿破烂水兵服、跳着号笛舞(英国水兵跳的一种活泼的民间舞)的鸭子形象,由纳什为其配音,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唐老鸭”。
“唐老鸭”在银幕上出现后,很快就赢得了小观众的欢心与喜爱,成为动画世界中的明星。
012、肥皂剧的由来
最初,电视连续剧并不是文学连续剧,而是为了拍摄广告而制作的商业片。它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名字——肥皂剧。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一些冗长无味的适合家庭主妇看的电视连续剧称为“肥皂剧”。
人们把它叫“肥皂剧”是有一段来历的。原来,早在电视刚刚问世后不久,外国的一些肥皂厂商发现利用电视宣传、推销产品比其他广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长,单凭干巴巴的广告不仅不能吸引观众,而且会使观众感到厌烦。
为此,个别厂商别出心裁,与电视台协商出重金聘请剧作家为其编写故事性很强、情节动人的剧本,然后拍成电视连续剧,每天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在播放过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广告加进去。这样,观众既欣赏了电视连续剧,又看到了广告。“肥皂剧”因此而得名。
013、广播剧的由来
广播剧的出现,使戏剧艺术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它满足了广大劳动人民无力支付剧场门票的情况下又能欣赏世界名剧的愿望。
1922年5月28日,英国广播公司别开生面地在它的播音室里,演播了根据莎士比亚原作改编的《第十二夜》,并向全国进行了转播。当时有人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成为严肃的艺术。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担任角色的波里费埃,邀请23岁的剧作家理查德·休斯编写专门为广播电台播出用的剧本。经过商量,决定以威路斯矿塌方事件作为素材,创作一部在黑暗中发生的故事——人们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形象的剧作,并定名叫《危险》。理查德·休斯从听觉出发,运用声音构思剧情和安排人物。
《危险》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纸发表长篇评论,积极介绍这个剧目。此后,许多国家都相继播出广播剧,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剧种。理查德·休斯作为广播剧的开山鼻祖也被载入史册。
014、话剧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话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老舍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那么,话剧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
1907年,一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春柳社”,在东京先后演出《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剧。同年,“春柳社”回国在上海演出,是中国最早的话剧演出。从此,话剧在中国流行开来。
这种戏剧采用写实手法,完全口语化,没有歌唱、舞蹈、音乐伴奏,这与中国传统戏剧完全不同,所以,一开始就被人们称为“新剧”,后来又被称为“真新剧”、“白话剧”、“爱美剧”等。
1928年4月,在一次为欧阳予倩举行的聚会上,田汉提出“新剧”的名称不合适,洪深当即建议改成“话剧”,以区别于戏曲和歌剧。
这个建议受到与会者的赞同,“话剧”这个名称从此通行起来。
015、歌剧的由来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并综合音乐、诗歌、舞蹈艺术的一种戏剧形式。它源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以后逐渐在欧洲各国流行起来。
在1600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佛罗伦萨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玛丽娅·梅迪奇结婚。为了表示祝贺,伯里和卡西尼编排了歌剧在婚礼中表演。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现的歌剧。
在歌剧中,他们大胆突破传统的戏剧形式,把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结合到一起,并突出歌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歌剧《伏丽狄西》。歌剧公开演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以意大利为中心兴盛起来。
17世纪上半叶,歌剧大师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上的发展和创新,使人的感情生活从教会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也使歌剧的发展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到了17世纪末期,以亚·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创立了完整的咏叹调和美声艺术,这种意大利式歌剧的影响达100年之久。
我国的歌剧是从“五四”以后开始的。黎锦晖的《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等儿童歌剧是歌剧的早期作品。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歌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45年间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功的标志。
016、哑剧的由来
哑剧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每逢盛典和重大节日,人类的祖先就模仿狩猎、采摘等活动,表演一种只舞不言的原始舞蹈,为节日助兴,这就是哑剧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原始的近似于哑剧的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一种无声表演的艺术形式。当时,哑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只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诸如老年人、年轻恋人等的滑稽动作。
公元前3世纪,古罗马出现了专职的哑剧演员,演出时戴面具,并有合唱队伴唱,从表演内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哑剧也销声匿迹了。
在我国,像哑剧这种表演形式的戏剧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百戏之中就有一种只跳舞不唱歌的“哑杂剧”,在市井勾栏中演出,很受下层民众的欢迎。
后来,这种歌剧传入宫廷,文武官员乃至皇帝也很爱看。南宋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说道:“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睛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身执软杖,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还有一些靠演员的表情、手势、形体动作表达剧情,塑造人物的场面,而没有任何语言,也可看做是哑剧,如《拾玉镯》、《三岔口》中的许多场面。
我们现在所说的哑剧,指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剧种的现代哑剧。它是15世纪后期,经过对古代哑剧的改革创新而兴盛起来的。这时的哑剧已从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为绚丽多姿的舞台艺术,成为欧洲的主要剧种之一。
017、京剧的由来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先后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来。
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也进入北京,汉剧和徽剧出于同一源流,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又称“京调”。
184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节奏感。自从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来,京剧产生了广泛的国际性影响。
趣味链接:四大名旦是指哪四人?
说起“四大名旦”,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并不多,但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
当时,京剧舞台上曾经显现出“四大名旦”——“梅、程、荀、尚”争奇斗艳的情景,被誉为梨园界的一大美谈。
其中,梅兰芳(字畹华)出名最早,尚小云(字绮霞)、程砚(艳)秋(字御霜)相继崛起,在20年代初期,京剧界旦角以此三人成鼎足的局面。荀慧生(字留香)原来是梆子花旦,19岁才改演京剧,是后起之秀,但头角初露,成绩斐然。
当时,捧荀的戏迷组成“白党”,声势浩大。他们认为荀之艺术堪与梅、程、尚三人匹敌,并驾齐驱,便改三为四,提出“四大名旦”的称谓,不久就为京剧界公认。
最初,“四大名旦”以成名先后为序,排次是梅、尚、程、荀,后经数年来广大观众的评议,各地报刊根据他们艺术上的各项成就,并从陆续发表评论文章中比较结果,一致公认的排次是梅、程、荀、尚。
018、梨园弟子的由来
在旧社会,人们常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实际上,最早这种称谓专指的是乐师。
《新唐书·礼乐志》上有载: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乐,精通音律,尤欣赏清雅的《法曲》。于是,他就挑选了三百乐工在皇宫里的梨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曲》,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则成的著名戏曲《琵琶记》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从这里可以看出,“梨园弟子”已经开始指戏曲演员了。
趣味链接:戏曲角色“生、旦、净、丑”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曾有一种观点认为,“生、旦、净、丑”是用“反喻”取名的。
但是,这种说法已有人指出其谬。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生即男子,旦曰装旦色,净曰净儿,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义理之有?”否定了戏曲角色“反喻”的说法。
那么,“生、旦、净、丑”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祝枝山说:“生即男子。”说得简单,却合情合理。如先生、后生、儒生以及张生、李生等。
戏剧史家周贻白认为,“旦”字系由“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再由“妲”简笔为“旦”。“姐”历来是对女性的称谓,而“旦”即“姐”之讹,也即代表女子。
元人柯丹丘认为“净”即“靓”之讹。他解释说:“傅粉墨献笑供诌者,粉白黛绿,古谓之靓装,今俗讹为净。”“净”用脸谱,确是粉白黛绿,符合“靓”的含义。
“丑”是相对于“俊”来说的。“丑角”扮演的人物虽不全是坏人,但大都须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其形象毕竟是丑的。
019、评剧的由来
评剧最开始叫“奉天落子”、“蹦蹦戏”,诞生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后发展成为较复杂的大戏。这个剧种从河北省发芽,到了东北三省开花结果。东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
那时的京剧也叫“平剧”,因为当时的北京叫北平,京剧是国戏,所以才能叫“平剧”。而评剧当时是刚进城的小剧种,还没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剧”,这就引起京剧班主的嫉妒,开始挑衅。
这时,有一位报界的人士出来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的“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字。他说,京剧是国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市景状况,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个“言”字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主的意思。
从那以后,评剧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020、昆曲的由来
1998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宣布“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自200年前便已露败相的昆曲终于证明了自己“百戏之祖”的地位和价值。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剧”。据明朝《南词引正》记载,是由元代末年的顾坚开创。大多数戏曲研究者认为昆曲中昆山腔是在明代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以及各地的民歌小调、各兄弟民族的曲调予以加工而来的,后来被称为昆腔、昆曲和昆剧。
昆曲继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南北曲的精华,创造了最完整的表演体系。昆曲在它鼎盛时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全国剧坛霸主,并产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许多支派,形成了一种声腔系统。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昆曲采取了保护措施,使它重获新生。
近些年来,由于生活的迅速变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优势,而且昆曲艺术家相继去世,传承人日渐减少。自1990年以后,只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021、越剧的由来
起初,越剧被称作“落地唱书”,以后,又被称为“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
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戏”有10多家,各戏班在海报上或报纸上做广告,虽然都用“台女子文戏”的名称,但是,在各戏报上,记者和投稿者对之称谓是参差不齐的,有的称之“绍兴文戏”,有的则称“的笃班”、“女子文戏”或“小歌班”。
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1984年),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
一次,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中有几首《越女词》,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
同时,他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积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
于是,樊迪民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从那以后,各报的“女子文戏”的广告便统改称为“越剧”。
现在,“越剧”已经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
022、黄梅戏的由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安徽当成黄梅戏的故乡。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不是安徽,而是与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繁。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
这样,黄梅戏被传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后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023、秦腔的由来
“秦”指的是现在的陕西等地。古代,秦人性格粗犷,为人豪爽,而且骁勇善战,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了这种特点,“秦腔”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关于“秦腔”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秦腔是《秦王破阵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简称,故名“秦腔”;另一说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剧劲激昂之风,故取名“秦腔”。
秦腔历史悠久,有很多名称,变化也很大。有人考证:除“秦腔”正名以外,还有秦声、秦音、西音、西曲、西调、西秦腔、陕川调、梆子腔、山陕梆子、陕西腔等。
秦腔的这么多名称,代表了秦腔酝酿发展和形成的几个主要阶段。
“秦声”、“秦音”、“西音”等,是秦汉之际的称呼,属于秦腔音调酝酿时期的名称。“西曲”、“西调”等,系南北朝后至元明之间的称呼,属于秦腔由民歌的音调发展到俗曲(即小曲)时期的名称。“西秦腔”、“陕西腔”等是明朝中期以后,秦腔由民间俗曲发展、形成戏曲秦腔时期的名称。
024、猴戏的由来
“猴戏”是戏剧中武戏的一种,而且非常具有特色。
一般认为,“猴戏”的前身是“百戏”中的一项技巧杂耍。其主要内容有:猴子爬杆、猴子翻跟头和猴子骑马等。
五代时,“猴戏”开始和戏剧相关联。后唐有个叫侯弘实的侍中,为人冷酷,远近闻名,人们都很怕他。
当时,四川艺人杨度便用这个题材编了个名叫《侯侍中》的猴戏。戏里让猴子穿上衣服,装成醉汉卧倒在地。剧中人唱:“街吏来了!”猴子毫无反应,又唱:“御史中丞来了!”猴子依然醉卧如泥,再唱“侯侍中来了!”猴子一跃而起,张皇四顾,装出十分恐惧的样子。于是,观众哄然大笑。
由猴演猴到人演猴,又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岁月,直到清末“猴戏”才蜚声剧坛,观者日盛。
025、评书的由来
评书,古代称为“说话”,隋朝时就有了。侯白《启颜录》记有亲王杨素喜听“说话”一事。唐玄宗更是一个评书迷。
评书艺人昔称“说话人”。评书到宋代已达艺术巅峰。当时说话又分为四类:小说、讲史、讲经、合牛。以小说、讲史影响最大,听众最多,达到“使观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唯恐不得闻”的较高水平。
剧场当时称“瓦肆”,大者可容数千人。瓦肆又分为若干“勾栏”,很像上海“大世界”的格局。
“说话”是从唐朝“变文”演化而来,到了宋时已去掉变文那种以唱为主的形式,与现在评书表演方式相差不远。说话人的脚本称为话本,有独创性和地方色彩,融合口语,杜撰些小故事作插曲。说书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模仿表演,再现了生活人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026、脸谱的由来
脸谱由面具演变而来。面具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
周代的“傩”是一种驱鬼的宗教乐舞,舞者戴的就是一个“黄金四目”的面具,这是宗教乐舞中的面具。汉代杂技也有戴面具的,称为“象人”。至唐代“歌舞戏”中的“代面”,又称“大面”,则来自北齐的兰陵王。
相传,兰陵王长恭貌像妇人,自己觉得不足威慑敌人,于是刻木为假面,戴着上阵,勇冠三军。歌舞戏中的“代面”可说是戏曲中利用面具的滥觞,以后屡经沿革而成脸谱。虽然脸谱从什么时候开始,还不易确定,但《宋史·蔡攸传》已有“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的记载,可见宋代已有涂脸,亦即今日京剧之勾“脸谱”。
趣味链接:舞台上的曹操为什么总是一副大白脸?
在我国传统剧目中,舞台上的曹操总是一张大白脸,眼角外还有几道墨勾的皱纹,一副“奸臣贼子”的模样。
实际上,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功过参半的人物,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但是,到了南宋时期,曹操开始蒙受不白之冤。宋儒朱熹在他所著的《通鉴纲目》中秉承南宋统治者的旨意,说:“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贼。”其他的理学家也对曹操进行了口诛笔伐。
南宋统治者尊刘攘曹是有原因的,当时,金朝统治者几次大规模南侵,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摇摇欲坠,像处于三国时的吴、蜀,自然同病相怜,要尊刘而攘曹了。
另外,金人每年都给曹操扫墓,把曹操比附为当时统治中原地区的金朝女真贵族了,女真统治者把南宋也比做蜀汉;自宋元以来200余年里,中原地区的广大人民又遭受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和奴役,“人心思汉”,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据《东坡志林》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到了元代,在小说《三国志平话》以及十余出有曹操登台的杂剧中,一概置曹操为反派。明朝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集反曹之大成,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人皆曰可杀”的奸佞。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也把曹操的文章删掉。
清朝末年,已有近60出骂曹的戏曲,曹操的扮相便被勾成大白脸了。
027、皮影戏的由来
在中国,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土影戏”;在土耳其被称作“卡拉格兹戏”。
皮影的制作在河北唐山、滦县及陕西乾县等地比较普遍,陕西皮影还分成西路和东路,造型风格上各有差异。
在我国,皮影戏起源很早。相传,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她,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到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皮影戏的雏形。
南宋时期,开封和杭州等地有许多影戏棚,演出三国故事等,非常受欢迎。元代时我国的皮影戏流传到了缅甸、波斯、爪哇等地。
清代乾隆时,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又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了法国,演出时就叫做“中国皮影”。后来又传到了英国和德国,曾在欧洲轰动一时。
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最开始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成。一般皮影人高约0.33米,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看起来非常生动和逼真。
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
028、木偶戏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木偶戏,在《列子·汤问篇》中有记载:西周穆王时,艺人偃师,带了倡优来朝见穆王,倡优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来是用木头和皮革制成的木偶。
汉代时,木偶还曾被用来退兵。据《东府杂录》叙述:当年汉高祖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顿围困,匈奴带兵的主将是冒顿妻阏氏。汉高祖的谋臣陈平了解到阏氏心多妒忌,便想出一计,制造了木偶美女,用机关操纵,活动于城墙上。阏氏看见,担心攻下城池后冒顿将会纳美女为妾,自己失宠,便退兵而去,城即解围。
后来,艺人便把木偶作为戏具,用来表演,古时称为“傀儡”。唐代时,提线木偶的制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诗赞美:“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到宋代,木偶的制作和表演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7年,在河南济源县克井公社,出土了两件北宋瓷枕,分别画有杖头木偶和悬丝木偶,说明这两种木偶在北宋时期已经非常流行了。
029、相声的由来
我国的相声艺术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俳优”多在宫廷里演出,用诙谐的言辞,尖酸、讥讽的嘲弄,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在这些笑料中,艺人们往往寄托了对统治者的嘲弄和鞭挞。
秦朝末年,俳优演员优旃为秦二世胡亥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为了把长城重新漆一遍,将要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劳役和赋税,但大臣们都阿谀逢迎,谁也不敢谏阻。优旃通过自己的表演,把胡亥说得失声大笑,继而又恼羞成怒。
唐代时的相声叫“弄参军”,由于表演相声的演员常是军营中的幕僚,故称“弄参军”。弄参军是一种对口相声,一个人穿绿色衣服,手持简策,扮成机灵滑稽的参军;另一人穿着破烂不堪的衣服,扮成愚蠢可笑的苍头,互相笑骂、嬉弄,甚至扑打。这种相声演员的形象,可以从唐墓中出土的戏弄俑上看到。
宋代时群口相声很时兴。宋高宗十二年(1138年),杭州会试,宰相秦桧的儿子及两个侄儿都被取,无人敢揭其弊。而相声艺人扮成几个考生,用幽默的谈话,叙述韩信取关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讽刺了秦桧的子侄。
清朝同治年间,相声艺术在北京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渐成熟,并规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
据一些民间的老艺人说,在相声中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四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和城外四种地方话的声音。“相声”二字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声已成为一种遍及全国各地、独具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
趣味链接:“双簧戏”是怎么成为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的?
“双簧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诞生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当权时,常常把外面的著名戏剧、杂曲演员找到宫里为她演唱。
在名角中,有个唱单弦的艺人名叫黄辅臣,他所唱的滑稽戏很受慈禧太后的赏识。
一次,慈禧太后传黄辅臣速到内廷,正逢黄辅臣闹嗓子病,本不能去,但“圣旨”谁也不敢违抗,于是他带了儿子一起进宫。
上场时,老黄弹弦子做面,小黄藏在椅子后面演唱做里,谁知给慈禧太后看穿了,黄辅臣父子吓得不敢抬头。不料慈禧太后见他们父子俩的配合天衣无缝、妙趣横生,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开玩笑道:“你俩这叫双黄啊!”从此“双黄”(以后写成“双簧”)就成了一门独立的曲艺形式。
030、杂技的由来
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过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类似于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还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隋炀帝设立太常寺,教授杂技技艺,并于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长安端门外天津街举行过百戏演出。
杂技到了唐代又有发展,当时在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
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
新中国成立之后,杂技艺术焕然一新,许多省、市成立了专业剧团,创造了许多新节目,增添了灯光、布景、乐队。许多杂技艺术团先后出国访问,并屡获国际大奖,我国成为世界杂技大国。
031、口技的由来
口技的运用,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
据历史记载,齐国孟尝君田文因才能享誉六国,遭嫉妒,秦昭襄王准备杀害他。他使门客学狗叫,盗得狐面裘,贿赂宠妃,取得“通行证”;又使门客学鸡叫,使守关官吏打开城门,因而逃脱。
口技作为表演艺术于宋代之前出现。宋人《杂记》中说,在京城的游艺场里,有人“学乡谈”和“百鸟鸣”,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后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从单纯模拟某一声音,发展到能同时模似各种声音,串组成一个故事,被列为“百戏”之一,即“口戏”,俗称“隔壁戏”。它表演“军旅狩猎”、“群猪争食”,无不惟妙惟肖。
古代称口技为“相声”,取仿声之意,是一种仿声艺术,至今仍流行。
但“口戏”已经消亡。一是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二是“口戏”的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032、魔术的由来
魔术一词是外来语,我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
魔术依靠和运用光、声、电等物理和化学的多种科学原理,用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魔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现在我国汉代的“百戏”中,至唐宋年间,魔术作为一种表演技艺尤为发达。
近百年来,随着中外艺人交流日益增多,国外魔术也大量地传入我国。那时,南方的魔术艺人侧重于吸取西欧的魔术表演手法,北方的艺人则更多地借鉴了亚洲的魔术技艺,因此,出现了我国魔术的南北两大流派。所谓南派,其表演讲究道具造型的宏伟壮丽,表演优美洒脱,一般不说话;北派多重于手上技巧,除表演细腻外,还注重“使口”(说功),这成为北派魔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后来,随着南北派交流日益增多,相互取长补短,现在南北两派之分已不甚分明。
033、马戏的由来
马戏,又称戏马,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就有“马戏斗虎”的记载。这时期,马戏的技艺之一叫做“骗”,《汉书》注称为“戏马之术”。
三国时,马戏表演也很普遍。《魏书·甄皇后传》裴松之注:“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
唐代,马戏表演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其中“透剑门伎”尤为精彩。“透剑门伎”就是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有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驾乘小马,奔腾跳跃,飘忽而过,人马无伤。
到了宋代,马戏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给皇帝表演马戏时,就有引马、立马、骗马、跳马、倒立、拖马、赶马、镫里藏身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清代马戏,又有新的创造。咸丰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观看马戏表演。
此时,马戏表演者大显身手:“有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有扳马鞍前行而并马驰者;有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互换者;有甲腾出乙雇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