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出了风的形状-观察皇帝的一种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依青山而建,外观仿北京旧制,尽管也是琉璃瓦大屋顶,却再也无法返归那种烂熟的古色古香。真正的老房子像一件朴素的旧衣,随意,亲切,而“克隆”建筑则如同一棵被风吹折的疯长的树木,断裂处发散着青涩的气息。远远望去,人为的晦暗捂不住新馆群落的明艳,浓荫中,依稀前朝江山的背影。

    然而一旦走进内里,台北新舍的魅力便顿时令北京的老宅黯然失色,国民党1949年带走大批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其量与质之高,为世所称颂。那些经年累月行走其间、朝夕与文物相伴的人员,举手投足由内而外渗透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特来接见我们的老院长,一口浓重的湖南方言,副院长素白的布纽扣唐装,以及名曰“上林赋”的餐厅,所有这些交织成博大精深的氛围,令人仿佛回到风骨犹昔的礼仪之邦。前来参观的学人,自然首选毛公鼎、散氏盘、颂壶、宗周钟等青铜器,其上铸镌的长铭巨制,历久弥新,惟上古残存的文字史料。而一般的俗人,则率先奔向那片天然的“红烧肉”石头,微微隆起的肉皮和五花肥肉,肌理清晰,真假莫辨,天工绝品可谓举世罕有。躺在冷光灯下的碧玉白菜,是当年皇家格格的陪嫁品,象征黄花闺女清清白白地来到婆家。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当初人面更比桃花娇媚,如今人面连同贞操观念早已成了落花流水。

    我在这些或恢宏、或缜密、或繁复、或雅致的器皿间流连忘返,这半日的最大收获,是对中国历朝皇帝有了重新认识,其中最让我刮目相看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在英文里,中国(CHINA)即瓷器,在西方人眼里,瓷器即代表着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相当丰富,多达二万四千余件,其中仅宣德一朝的官窑瓷器就有二千件左右,占了总数的十二分之一。明宣宗年号宣德,在位只有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极短暂的一瞬。然而假若将这十年删去,中国陶瓷史乃至华夏文明史都将改写。由于宣宗的欣赏、推崇与大力扶植,宣德官窑产量丰厚,一日胜于百年,为后世清宫所藏瓷品之首。且器类繁多,或大如天球瓶,或小不盈握之砚滴,凡日常用物,几无所不及。釉色也多变化,釉下彩(青花)兼釉上彩(红、绿彩)高温、低温两次分烧而成,此技术亦始于宣瓷。明晚期张应文《论瓷器》篇有云:“我朝宣庙瓷器……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末有,为一代绝品。”清代朱琰《陶说》称许“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评价之高,说明宣德官瓷无疑是匠心凝聚的经典之作。

    过去史书所称道的皇帝,从秦皇到汉武,从“贞观之治”到“乾隆盛世”,要么是开拓疆土的枭雄,要么是发展经济的巨擘,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讴歌的那位“好”皇帝,呕心沥血全为了国库殷实。而明宣宗朱瞻基,在经国济世方面了无作为,自然不为人所道。可他在位之年,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光大,其功绩亦可圈可点。

    我不由得想到广东新会的那棵大树,它枝干扭曲,盘根错节,无实用价值。但天长地久,枝繁叶茂,凉荫广布小岛,成为远近闻名的“小鸟天堂”。阿里山上让人一代代膜拜的“神木”,直到被雷击断,也没派上过什么用场。一个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与创造蝇头小利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朱瞻基是个好皇帝,这是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个上午得出的结论。

    1999年9月11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