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德国城市的“名片”都是建筑,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又都是教堂,蒂门多夫海滩的沙子上不可能砌摩天大厦,旅游局局长Christian Jaletzke先生便出主意,选了一位褐发碧眼的“沙滩小姐”做形象大使。
蒂门多夫只有九千居民,假如男女各半,女性便是四千五百人,按平均寿命七十岁计算,每十年占一成的话,十八岁至二十八岁的女子,大约有六百五十人。这里边很可能三分之一的人已经结婚生子,于是女孩子也就剩下四百三十三人了,若出类拔萃的美女占少女总人数的5%,那么候选人仅有二十二位佳丽。这个算法很残酷,也令人绝望——显然搞对象的更悲惨,除了要排除谈婚论嫁了的,余下的女孩也不可能每个都有机会认识。很多年前,一个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小城的朋友,振振有词跟我说起他之所以找不到对象,就是被这个算式所害。
但蒂门多夫的选美冠军仍称得上标准的日耳曼美女。她身材挺拔,脸上的轮廓分明,鼻梁挺直。跟众多德国女人一样,衣着倾向中性,调子偏暗。那天有点冷,她身穿高领夹克衫、牛仔裤,笑得很甜,微露洁白的牙齿,略显腼腆。她一路陪同我们参观,话不多,也不会说中文,担任英语讲解的另有当地旅游局的女官员。以中国人的审美,或许会认为她的线条硬了些,不如随同我们走了好些城市的女大学生妮歌,柔美而窈窕。可西方人的看法不同,他们更注重女性面部雕塑般鲜明的立体感而非柔和的光影。
蒂门多夫给我更深印象的反倒是一位外表有点粗笨的渔夫,他的船和渔网就晾在码头上,其妻很热情,把他介绍给我们。他有问必答,长年累月被海风吹得发红的大脸盘,憨厚地笑着,很开心接受来自遥远中国的电视台的采访。到了这个海边小镇,我才知道现代德国依然保存夫唱妇随的古老劳作方式,丈夫每天下海打鱼,妻子在海边的鱼档卖鱼为生。海堤上,是一溜儿的小门面,一店一户,里面有各种刚捕上岸的海鱼。这里也许称得上是德国最新鲜的鱼市场,鱼都是从出海方归的船卸下来的,一个中年渔妇独自给海鱼开膛破肚,按顾客的指点,切下一段过秤。生意显得很冷清,每个摊档也就三几个买主在帮衬,我不清楚个中缘由是天气寒冷影响,还是本来小镇人口就不多,总之有些纳闷,就算鱼的价格贵,可一条机动船,一个小店面,成本并不低,就那点销量如何养家糊口?况且还要过上欧洲高品质的生活。
本来计划是安排渔船带我们出海的,可巧那天的渔船要么没返航,要么就在维修,只好临时换一艘游轮。当地报社的记者也随我们上船。在大海上遥看海岸,才发现到处都是沙滩椅,成千上万张,沿岸边摆了几里长。这种椅子,是蒂门多夫名副其实的符号。身临这个沙滩椅“反复叙事”的世界,我想起法国一年前刚离世的思想家波德里亚的深刻洞见:“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
为了无限放大沙滩椅这个当地独特的商业符号,蒂门多夫可谓挖空心思。在七国峰会期间,他们特意制作了一张很长的沙滩椅,让发达国家的七个领导人一并坐在上面合影留念。只是他们选出的“沙滩先生”马丁我实在不敢恭维。马丁是小镇的健美冠军,自然不能说他体态臃肿而丑,用壮硕来形容比较合适;他跟“沙滩小姐”坐到一张椅子上供我们拍摄的时候,谓之青蛙王子与人鱼公主更为贴切。这位先生的长处不在长相,而是他经营的沙滩椅生意最好,男财女貌,倒也符合消费社会的规则。我们在镇上的小广场遇到的一个帅哥倒是名副其实的冠军,当地官员热情洋溢介绍说他是打马球的,彼此亲切交谈了几句。可冠军已如此之多,闹不请他是世界冠军欧洲冠军还是德国冠军。蒂门多夫沙滩椅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忒适合中老年人休闲。德国社会福利好,年轻人忙于打拼,开着好车四处旅游的大多是养老金丰厚的退休老人。海滩上风大,平常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不是很多,当地居民考虑周到,给沙滩椅砌棚,四边也围起来,坐在上面脚比较暖和。一对年迈的夫妇正在小憩,一打听,都八十好几了,老头说,他太太腿脚不大灵光了,不方便到处行走,他们很喜欢这儿的休养方式,来度假好几次了。
在当代德国,休息是公民“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权利。法律规定周末商店不能营业,每天晚上8点前所有门市都要谢客,哪怕此刻顾客已经来到收款处,服务员也不会拖延哪怕一分钟为你“做好事”,老板也不能责怪员工眼睁睁看着递到手边的钱竟然拒收,否则就违法。而很多私人开的小商店下午4点就打烊了。在中国人看来最不可思议的是,双休日你可以洒扫庭除、修花剪草,可要是在自个家里做重体力活,如维修、施工什么的,邻里就可以举报你犯法。法律鼓励国民休息,但德国人却有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传统。从前西德的法律就明文规定,孩子到十四岁就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事无巨细立法,诚然有法可依,确也繁文缛节。
德国的很多事情不该被视为刻板,只能说他们认真,哪怕只是个游戏,都会有板有眼地玩上百年。前一天,我们闲游奥伊廷市,特意拜访了一棵最有名的老橡树,有的说它叫未婚夫妻树,又有的说叫结婚树。这棵古树在森林深处,树干三四个人都环抱不过来。它四周长满了高大的榉木,每年都有商人进到林子中来,选中某棵树,得到管理部门批准后再采伐,据说砍下的木材是卖到中国——通常都是在几十棵大树中挑一棵,不能影响森林的繁茂。
这棵老橡树的故事相当久远,传说当年巧克力商人的儿子,在林间邂逅守林人美丽的女儿,一见钟情。可他们的爱情遭到家长反对,便利用老橡树上的一个树洞传书,倾诉相思苦恋。一个把写好的情书放进树洞里,另一个再偷偷来取回去读,回信如法炮制。最终他俩的痴心感动了上苍,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故事原本并不出奇,离奇的是,德国的邮局竟把树洞设立为爱情邮箱,无论是在邮政国有时期还是在私有化之后,上百年来,风雨无阻,每天都有邮差替痴男怨女到此投信。你只要地址写上德国奥伊廷市老橡树,就算你发自上海,爱情的漂流瓶都能准时抵达这个树洞里,收信者只能是路过的人,或者专门到此的旅游者。
寒来暑往,还真的有人被这根红线拴住过。东德的一个女子,跟西德的一个男子,当初就是这样相识相知相爱的。可柏林墙还是把他们挡在天各一方,统一后才喜结连理。我们到达那里,见到一个数十人的旅游团,清一色的德国老太太,围坐在余晖下,似乎在寻找苍凉远去的苗条背影,追忆一颗萌动的春心。没多久,就见到有邮递员前来,我们怂恿一个男孩子爬上去,他取出三封信,其中一封是德国一个有恋足癖的男人,写给冥冥中的理想美人的。他在信中说他酷爱穿红色长筒靴的女孩,还仔细画了好几双长靴的样子,特别注明他的意中人不能在身体上穿洞带装饰物件,他最痛恨这类女性。我们理解他指的不是耳环,而是厌恶在鼻孔、肚脐或私处带这些小玩意。愿他早日遇上梦中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