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出了风的形状-你不知道的另一条黄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还有几天,就是小浪底水库一年一度泄洪的日子。当泄洪洞和排沙洞次第打开,那巨浪排空,淘尽黄沙的气势,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以每秒一千五百立方米水量下泄的洪流,将冲刷下游淤积的河床,伴随滔滔大水奔腾入海的黄沙,直抵山东垦利区入海口。这十来年“悬河”河床下降了一米多,黄河三角洲东营那片共和国新增的湿地由每年扩大两万亩减少到一万多亩,千百年来在宇宙中腾挪的这条黄龙自有其不可知的奥秘,但也无须讳言,近年人为的调水调沙功不可没。

    从黄河入海口溯源而上,行到甘肃定西,黄土丘陵那一望无际的沟沟壑壑,就像老农沧桑的脸,五千年的皱纹纵横交错。这天下极贫处,国人需多多施以援手。中国奔小康,最根本的是要改善贫困地区的民生。千百年来,这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穷而开心,他们的民歌特好听,还有很好看的民间剪纸,婆姨们用它装饰窑洞,表达对家的爱。她们过年捏很多面花儿,隔老远歌喊“苦情”:拉手手,亲口口……可见,文艺不尽然是现实的反映,它表达的是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定西再往上一百公里就是兰州,黄河流至此城,还是清水河。全河年均输沙量十六亿吨中有九亿吨来自兰州至壶口这一区间,还有五点五亿吨来自禹门至三门峡河段。皆因黄土台塬水土严重流失,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连年改道,光是近两千年间就决堤一千五百次以上。

    沧海桑田自古皆然,很难说黄土地植被的破坏全是人力所为。据估计唐朝人口在三千七百多万到五千二百多万之间,还不及现在广东的一半人口,但从李白和王之涣等诗人的名篇里,我们读到的大河早已姓黄。由此我联想到青海湖,在尚无人类的数百万年前,就曾干涸多次。然而人类对环境的有意保护,确也有成效。在天水市麦积山开凿于峭壁上的龛窟外,放眼望去,周边数十里山峦,绿色葱茏,受惠于佛教圣地,一代代人不砍伐开垦所致。说明至少在黄土高原边缘地带,人为使黄土变绿是可能的。

    这条绵延在历史图腾上的河流,承载了中华民族不灭的魂魄。黄河是中国人的生命之河,即使在直观上,它的黄肤色也跟我们的血缘是如此亲近。在中国的古文中,“河”字仅指黄河。只有黄河才配称得上是“大水”“活水”,千川万水、又有哪一条流水能与黄河相提并论?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脐带,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深邃绵长的情感。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还有一条数字黄河,行走黄河之前我也孤陋寡闻。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路11号黄河水利委员会大楼内,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水量调度处的调度室,整面墙上就是一条从源头至河尾的数字黄河,在一台台电脑的控制下,它监督、统筹、协调整个黄河流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哪一个地方正从黄河引走多少吨水,每分钟都会一清二楚显示相关数据。这里的电脑不给信号,万里黄河任何一个闸门都无法启开。过去一个副县长就能下令当地开闸放水,或者农民送只烧鸡管水员就私自供水的情形,再也不可能发生。

    黄河第一次干涸是在1972年,之后的二十五年间,有十九年出现由下而上的河床干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断流九天,八十年代断流十一天,最严重的是1997年,利津水文站竟然二百二十六天无水经过。这不仅给经济、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当外国报纸刊载黄河龇牙咧嘴露底的大幅照片后,也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挺坏的国际影响。可见黄河从来就不仅是一条原型河流,它绝对还是政治黄河和文化黄河。1998年1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一百六十三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当时各类传媒的报道铺天盖地,某些科学家言之凿凿,预言二十一世纪黄河将变成季节河。

    可2000年以来黄河再也没有断流。据说这跟太阳黑子十一年周期有点关系,这几年雨水又丰沛了。就像悬河下降,不能完全归功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一样,黄水若干年挟带河沙多,若干年略少,自古皆然。就像岭南种荔枝,收获大年后,会遇到小年,并非是人力不勤。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这十年水缺口更大,比起二十世纪,下游的水量减少了四十亿立方米,黄河能重现奔流到海不复回,全赖“黄委会”科学调节。这一切先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试验厅的“模型黄河”进行模拟分析。打个比方,之前上游好几处同时用桶打水,造成下游滴水未至,如今受限制只能用盆装杯盛,下游当然有水。

    有的人不理解,觉得这是“黄委会”耍手段欺瞒国人,制造河水盈盈假象。其实这对黄河生态十分有利,而今入海口芳草萋萋,百鸟翔集,栖息着一千五百二十种野生动物,河道刀鱼洄游,滩涂每根电线杆上都有白鹳的大巢,再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动人景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