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亚运会就像一阵阵渐强渐暖的风,在广州市民的周遭窜来窜去,最近开始迎面扑打到了脸上。先是地铁(捷运)安检,你不再能随随便便拎个包就直接进站了。我看见一个打工的小伙子,提个小铁罐,似乎是给空调加雪种(冷媒)的,他一再争拗,说是空瓶,但就是没人敢通融。接着是车辆开始按照单双号行驶(私家车车牌尾数单号者只能在单号日开,双号同理)。最实惠的是,市内各类公共交通设施一夜之间全部免费乘坐,都不要自个掏钱买票了,可惜只施行一周。只比花博迟六天,亚运会在珠江岸边盛大开幕。
我去了珠江新城,在新建的广东歌剧院和博物馆、图书馆外流连,还登上了俗称“小蛮腰”的广州塔,发现广州这座城市的身材变得高大了许多,那大街小巷,就像城市的鼻孔,空气清新,呼吸通畅。大大小小的建筑,那一张张城市的脸,变得光鲜而洁净,看上去格外精神。
特别是那些臭河沟,原先就像患了便秘,几十年都没治好,现在全都水静流深。不信你去看看新荔枝湾河涌,好像到了人间仙境。改善最明显的要数各条道路,四通八达,就像人身上的血管。不仅地铁增添了好些线路,几乎所有马路都改造得很现代。原先都以为水泥路面是最好的,搞了亚运会才明白其实是沥青,既可降低噪音,又能减少灰尘。要是票选当今世界上最热爱体育的人,我相信票数最高的肯定是建筑设计师跟施工承包商。
在广州为办亚运东挖西补的阶段,我跟英国来的朋友说,你别看现在到处乱糟糟的,亚运开始前二十天,一切都会井井有条。这就是“举国体制”的特色,它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你知道最终它是一定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台北的做事方法当然跟广州不同,需要经过更多程序,也许更合理,却也可能某些项目到时无法竣工。其实两岸举办这类大型活动的方式差别不大,主要都是政府独自大包大揽,忙得不亦乐乎。政府就像人一样,哪天要邀请贵宾登门,出于面子也好、好客也好,总会把家里收拾收拾、整修整修的。
市民很长一段时间出行难,或觉得哪方面存在问题,自然要牢骚抱怨。广州又恰好是个舆情相对宽松的城市,在大陆其他地方这不过是饭桌上或私底下骂两句的事儿,唯有在广州可能经常登上报纸版面,致使广州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多次就诸多整治工程、道路维修造成市民生活的影响,一再向民众道歉。甚至出现一个“口罩男”,背着展板、戴着口罩在广场上与广州市建委负责人对话,要求叫停将主干道路沿一律换为花岗石这样铺张浪费的行为。有《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等大胆发声的报纸,正是广州的可爱之处;而台湾媒体对花博的各种争论,更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这也是两座城市与生活在它身体中的民众息息相关、血脉相通的所在。
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后话,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华灯将城市装扮出前所未有的美,璀璨灯火,拂去之前的纷纷扰扰,让城市的魅力映入世界的眼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