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彭虹斌.《教育管理学的文化路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6]杨晓玲,曹飞,刘慧卿.《当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薛德钧,田晓虹.《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杜坤林.《冲突与重建一一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0]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1]刘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2]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顾海良,余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4]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代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7]王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8]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封希德.《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0]谢守成,王长华.《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2]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3]张福记,李纪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4]范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与实践》[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5]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6]陈福生,方益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7]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8]何独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9]任者春.《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理念与创新》[M].济南:齐鲁书社,2006.
[30]马勤学.《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3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2]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33]卢新文.《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
[34]罗洪铁.《大学生成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5]张禧,毛平,尹媛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索》[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36]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7]曾盛聪.《伦理变迁与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8]钱广荣.《中国伦理学引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9]李萍,林滨.《比较德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0]毛英.《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1]陶国富.《大学生网络心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4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3]王滨,宋劲松.《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44]李文金.《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述评》[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