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中国父母-生活大课堂(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夜无话。陈女士第二天一早来了电话,女儿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到了下午,陈女士把女儿给她的信息转发了给我:我没怪你,我知道都是我的错你才这样的……你们放心吧,我昨晚住在一个女的家的,我的事情你们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们让我好好想想,想好了我会打电话给你的……事情到了这般田地,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第三天的上午,陈女士告诉我,女儿同意今天回家。中午告诉我,已经到家了。我反复跟她说,现在你们什么都不要说,尊重她,像你们平时对待顾客那样尊重她,千万不要大意,夫妻两个要配合好。陈女士十分感谢,说一定要请我吃饭。

    孩子终于回来了。这个孩子离家出走的前前后后,情况不是十分复杂,但其中还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孩子的很多变化,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一定有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家长平时的观察要仔细认真,不要平时几乎不闻不问,想管想问时就惊天动地。陈女士看到那么多她不太认可的衣服时的心情,一定是十分愤怒的。这个时候理智的做法是,迅速剪断联想线,不要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见到孩子了,也一定要就事论事地谈。

    我有个最大的体会是,心里真正有火的时候,不要去面对孩子,那样会很容易失控。孩子是经常不知道怕,不知道让的,他会“视死如归”,即使是装,他那个时候也要装得很到位。这样的话,最终受伤害最大的只能是大人。待火气消了,同样的问题再去谈,可以装得很发火的样子吓吓孩子,但情绪就会很有控制。

    即使没有火气的时候,跟孩子谈心也最好有两个家长在。一个家长跟孩子干起来了,另一个人就好打打圆场。家长说了“你滚,滚得越远越好”,稍微有点个性的孩子是立马就会往外奔的。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这个家长赶紧抱住孩子,并立马承认自己错了;二、另外一位在场的家长赶紧出面。通常是,只要还有另一个家长在,孩子是一定跑不掉的。孩子出走,多数都是家长和孩子一对一单挑的情况下发生的。

    孩子出走了,打骂孩子的这个家长肯定很后悔,另一半回来就不要再埋怨。这个时候要两个人共同面对,赶紧找回孩子。具体做法是,在孩子不接电话的情况下,打骂孩子的这位家长赶紧给孩子发个短信息,内容有三个要点:一、我错了;二、我很急;三、你快回来。除此之外,就不要多说了,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解释,不要既认错,又说孩子错,认错不彻底也会激化矛盾的。总之,这个时候,要示弱,要装可怜,要解决问题,而不再解释问题。

    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是不多的,打了,骂了,现在也后悔了,也害怕,但要跟孩子认错,却怎么都迈不开步子。这个时候另一半要出来,先自己给孩子发个短信息,然后再把爱人的手机拿来,以爱人的名义发个短信息。孩子这个时候,最想看到的是那位赶他出走的家长的态度。

    孩子通常不接电话,但会看短信息的。不接,是为了向大人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还在生你的气,看你以后还敢打我?说穿了,是在治大人。看信息,是因为孩子也不是真的想离开家,还不是两个人爬杆子爬了下不来了呗?其实错也不全在妈妈,自己也很不对,我走了,家里人会怎么样呢?会真的不要我了吗?看信息,说穿了,是想回家。

    再有,孩子离家出走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广而告之,要尽全力缩小知情人的范围,事情过程中和事后要明确告诉孩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

    我小的时候多次离家出走过,我也曾发誓要好好地爱到我的女儿,即便如此,我还是在无法驾驭自己情绪的时候,先后至少有三次把女儿赶出过家门。好在,我认错很及时,孩子基本上在门外呆过两三个小时三四小时不等,就又被我请回来了。再后来,遇到事情,很激烈的事情,我们就两个人在上海,经常无法避免地“一对一单挑”,怎么办?我不赶跑我的女儿,我自己走,从上海回南京。也就是说,宁可我出走,也不能让孩子出走。等个四五天,气消了,我爱人做个和事佬,我女儿再给我发个“爸爸,我想你”的信息,于是,有了台阶的我,就不记仇地又回到孩子身边。

    我们很多人都骑自行车,自行车链条掉了,怎么办?靠到路边,找个树枝什么的,或者索性就用手,把链条挑一下,装上去就行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推行一段路,找个师傅修修。可我们有很多心急的人,经常是看到链条掉了,索性猛蹬一脚,踩死算事,链条卡在轮轴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免不了会发生事情,也没有谁天生就会做家长,只是在遇到头疼事情时,要冷静,而不要去“猛蹬一脚”,不要激化矛盾。

    孩子出走,要出走的话往往是孩子说的,但出走的命令基本上都是家长下的,命令式的话语不超过以下三种形式:一、你滚,你现在就滚;二、你滚,你滚了,就不要再回来;三、你滚,我就当没有生你。好比火箭升空,倒计时是孩子喊的,“点火”是大人喊的,火箭升空了,要叫它再回头,那是相当难的。知道点错了火,知道去了不回头会很可怕,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喊停,认错,改错。

    向导航仪学习

    驾照三年前就考了,一直想有辆车,今年的7月买了辆荣威550,黑色的。有车的感觉真的很好,在车载音乐的陪伴下,去自己想去的很多地方,不必担心下雨刮风,不必担心误了最后一班班车。

    万事万物总是一体两面的。买了车,麻烦也是有的。新手开新车,一开始总是要到处碰碰的,一道道杠,一块块疤,不是落在车上,倒像是刻在我的心里,心疼啊。现在就好多了,我战胜我自己了,碰蹭多了,耐挫能力强了,我已经把它当拖拉机开了。新手最害怕的是停车,有时为了要找一个前后左右都大大的地方,要在马路上转好久好久,尤其是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停车我最怕的就是倒着停,大家都笑话我是个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驾驶员。

    上海太大,我在上海呆了快十年了,很多地方还没有去过,上海的路况也很不熟。车是在南京买的,我一人开回上海,挺勇敢的。可是那天晚上到了上海市区,就是到不了自己在徐家汇的家。我迷路了。下车买地图,问人,好不容易找到了家门,前后耗时三小时。再次从外地回上海时,依然迷路,那种羞恼很难形容。

    有了导航仪的日子就不一样了,很轻松,还很解闷。出发前,你把目的地输入进去,然后就随着它的提示前进好了,保准带你到家。遇有岔道,你正在迟疑时,导航仪提醒,“保持直行!”;车速过快,导航仪的声音响起,“超速了,超速了,请注意安全!”前方左拐,导航仪在1000米时提醒一次,500米时提醒一次,待你看到左拐道,它亲切的声音再次响起,“请在这里左拐,左拐随即右拐。”导航仪真好。导航仪让我最为感动的是,我走错了,走过了,它依然很亲切地不紧不慢地提醒着,“你已经偏离航向,导航仪将为您重新设计路线。”

    我就想,要是人的生活工作中也有个导航仪该多好啊。这样会少犯多少错误,节约多少时间啊。孩子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

    孩子的成长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孩子是始终需要被引领和陪伴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就像一个新手驾驶员是一定带有很多恐惧的,怕撞,怕错,怕慢。缺少应有的陪伴,孩子会很寂寞;缺少应有的引领,孩子会迷失。陪伴和引领还要把握好度,大人要像导航仪那样,只陪伴,只提醒,不干预。目标是孩子的,出发时间和出发地也得由孩子自己定。孩子是驾驶员,孩子要对他的目标和行程负责。大人不能抢占了他的驾座。大人只能提醒,不能抢方向盘,不能踩刹车,踩油门。

    其实,做好孩子的导航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导航仪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迅速搜索并准确找到“孩子现在的位置”。我们每个大人都很清楚自己孩子的出发地吗?都很清楚孩子目前的真实状况吗?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才能帮到孩子。孩子明确说出了他的目标,我们做“导航仪”的能及时科学有效地规划出他的路径吗?孩子遇到岔路迟疑时,我们能给到最精准的指导吗?孩子做错了,失败了,没有如愿达成目标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到像导航仪那样依然亲切包容,能否帮助孩子重新规划路途呢?

    大人的定位不准,会害死了孩子。典型的有以下几种现象:一、自己什么都不太懂,还一直在哇哩哇啦地导着航;二、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一屁股坐在孩子的驾驶员的位置上,不导了,改开了;三、一会儿导,一会儿不导,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导航仪离岗,导航仪不能坚持;四、很多车子,只有驾驶员,没有导航仪。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这样的孩子:温文尔雅,心地善良,高大漂亮,但同时也经常举棋不定,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是谁把孩子们弄成这个样子的呢?是父母,是充满爱心、情真意切、小心谨慎的父母,是那些以十分无知的指导和关怀为开始,最终却因为过于庇护而扼杀了孩子的父母们。无知的爱,其实是伤害。常态下,我们只能看到礼仪,而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孩子,一个大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礼仪可以在教室里学到,文明必须在真实甚或惨烈的现实中练就。让孩子有自己的方向感,就必须大胆地给他方向盘,家长只做导航仪。

    这样的抱怨也经常是不绝于耳的: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越来越寻找不到领袖了,富有创造性、精力充沛、满怀信心、勇敢无惧的男人和女人们都没有了踪影。这是因为,过于受到庇护的孩子根本没有可能发展这些品质,如果每个困难都有人为他们解决了,他们为什么还要发展呢?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孩子填报志愿这件事让很多家长头疼。很多家长自己没有读过大学,对孩子的未来又很有一番自己的设想,孩子不服,不愉快就此产生了。孩子的分数不管是高是低,在期待的录取通知书到手之前,大人的心总是十分不安的,大人就总是会设法动用些关系托托人借借力。大人做了很多自认为很对的事情,毕竟高考是个大事情。但大人越位了,大人从导航仪的位置爬到驾驶员的座位上了,孩子经常无条件地交出了自己的方向盘。

    有个孩子高考考了260分不到,本科是绝无指望了,一般的大专还是可以上的。摆在这个孩子面前的道路有三条:一是复读,明年再考;二是不再读书,马上就工作;三是继续读书,上个大专。孩子无法选择,因为孩子的生命之车平时都是父母开着的。父母也举棋不定,到处请人帮忙拿主意,因为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对高考一点不懂。三条路,哪条往前走都有风险。

    复读,孩子渴望读,并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愿意服从目标改变自己,坚持改变自己,那复读就有了希望,今年大专,复读了明年就可能考个本一。可是,事与愿违的情况在现实中总是会经常发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很多不良习惯是很难立马有个改变和突破的,很可能明年考的成绩还是这样的水平,很可能还会因为复读读出更大的麻烦来。

    放弃读书,高中生当即走入生活,踏踏实实学个手艺,找个工作,也未尝不可,可是面子问题又难倒了这个家长。大学生都不怎么值钱了,我们家还没有上到大学,那人家不笑话死了啊?大专就大专,哪个来调查上的是什么大专啊?于是,第三条路就成了很多人家的选择。

    有什么学就上什么学,反正现在不能回家。这样的选择,是多数人的选择,随着多数人往前走,会很省些事情的,最起码人家不会说三道四。这样的选择,是眼前好过,没有被立马宣布死亡,风险要在三年后显现。一群不太怎么样的孩子走到了一起,在一群不是太怎么样的老师的带领下,孩子要想有太大的突破,那是相当困难的。孩子随大流地进去了,也一定会随大流地出来,最后走进“毕业就待业”的人群中。孩子找了一两年还找不到好一点的工作,心态就会变坏,再要他去学个电焊工、水电工什么的,他就放不下身段了。人和人的很多差异多是由于眼光和眼界造成的,聪明的人看到脚下,智慧的人知觉未来。智慧的人在发洪水之前养鸭,而不是养鸡。

    孩子无法把握方向,家长无法导航。纠结中,煎熬里,每年的夏天都会有无数的家庭过得十分不自在。

    当导航仪罢工的时候

    今天下午3点钟就从院子里开出了车,车停在路边,我开始调试我的导航仪。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导航仪就是调不出来。导航仪开始罢工了,我开始恐惧了,我今天恐怕是回不了泰州了。我想,可能是停着,使得导航仪不能工作的,于是就围绕上海体育馆开了一圈,导航仪依然无法启动。我给导航仪的服务热线打去了电话,说是空号;我给维修部打去电话,对方叫我拿去修。我说我现在在路上,请求他给予指导,告诉我怎么能够启动导航仪。他说他们不负责这个。我绝望了,没有导航仪我是一定没有办法到达目的地的。

    在车上调试导航仪的时候,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谁来导航导航仪的问题,想到了负责导航的家长要是罢工了,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恐惧和打击。

    这个导航仪无法启动,最后跟朋友借了个导航仪出发了。一路好大的风雨,好多的感慨。在导航仪的引领下,上高架,下匝道,过大桥,到了老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