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该怎样去?这是人生三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人人会问的问题。
人是男女交合的产物,男的是他的父,女的是他的母。人是伟大纯洁的爱情的结晶,也可能是片刻的难以控制的情欲的产物。我们还可以说,人是纯物质的混合体。人体化学试验分析的结果显示:人身上的脂肪可以做七块肥皂,铁质可以做颗小钉,石灰质可以粉饰一间鸡舍,糖质可以装满一个小汤碟,镁质可以做几个镁片,钾质足够开响一次小玩具炮,磷质可以做两千两百根火柴。从这方面讲,人是物质的。
人同时又不仅仅是物质的。生命绝不仅仅是偶然的遇合,也不是化学物质的简单揉搓。每个生命都是上帝精心思考的产物。每个生命都承载着使命和意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知道往哪里去。来得不明不白,就有可能去得稀里糊涂。
上海海事大学,一个叫杨元元的女研究生去了,用毛巾把自己挂在水龙头上去了。杨元元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爸爸,妈妈把她和弟弟好不容易拉扯大了。经济一直很紧张,从湖北宜昌来上海读书的时候,就把妈妈一起带到了上海,留住在寝室里,校方不同意,杨元元就自缢了。研究生杨元元物化了自己,把自己变成了脂肪、铁质和镁。
事情发生的当天,我就知道了消息,报社的同事把第二天要见报的消息电话中告诉了我,而且极其认真地表明了态度,这样的学生,不值得同情,为了这么一点点事情就自杀,这还得了。爱妈妈,到最后把妈妈一个人丢下,有意制造了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待我详细了解了这件事情之后,我除了对这个不幸的家庭表示应有的同情之外,基本同意报社同事的看法。杨元元的死,是有原因的。种种原因当中,一定有她太过脆弱的一面。按理,她吃过一些苦,读书也到了相当的程度,不该有如此的悲剧发生。可恰恰就发生了,高学历和低情商形成了强烈的比照。我看到了杨元元对生命意义的亵渎。
知识就是知识,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经常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知识只有被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先进的理念统领后,才能成为力量。知识没有救得了杨元元。知识在杨元元体内还是物质的。
毛主席万岁!这五个字,我一上小学老师就教了,无数次抄写,无数次朗诵,无数次组词:毛,毛主席的毛;主,毛主席的主;席,毛主席的席。毛主席在我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个阶段,是我识字认字的阶段。
后来大了,对毛主席有了更多的了解。毛主席来自湖南,曾是个老师,后来革命,经历过红军长征,反蒋抗日,最后创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在识字的基础上,对毛主席有了很多知识性的了解。
高中毕业了,上大学了,工作了,我对“毛主席万岁”有了自己的新的理解。毛主席万岁,其实是毛泽东主席的思想万岁,也就是毛泽东思想万岁。我们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不教条,不硬套。这个阶段,我的有关毛主席的知识才渐渐地成为了力量。
很多人都说自己是有文化的人,我看不见得。能识几个字就是文化人了吗?读了很多书,就是有文化了吗?再长的枪杆,如果里面没有装子弹,它都顶不上一根烧火棍。
很多不识几个字的人,为何能够那么坚强坚持,并做成了很多事情,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原因很简单,他不识字,但识事;他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但有很多积极的思想累积。这些思想更多地是来自他的经历,他的生活。知识就是知识,力量才是力量!我上海的一个好朋友,叫陈小英,一天学没有上,一个字不认识,18岁前一直是个放牛娃,现如今在上海拥有了自己一番很不错的事业。她一直在我们面前说,她很羡慕佩服我们这些有文化的人。那天,我带着我的女儿去见了这位优秀的企业家。我说:“小英老师啊,我们仅仅是识得了几个字,您才是真正的有文化,我今天要代表很识得几个字的人们,向您这样不识得几个字但特别有文化有力量的人表示敬意。”说话的同时,我就拉着我的女儿一起向小英老师深深鞠了一躬。
我真希望,我们的大学和中学要及时请像陈小英这样的优秀人士走进课堂,走到孩子身边。杨元元的死,不是死于她的知识,知识没有错;是死于她内心的力量,死于力量的不够强大。
有鉴于此,我要郑重告诫我自己,敬告天下的父母,不要只给孩子知识,而不给孩子力量。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知道了知识的重要,让孩子大量看书,参加很多的课外班。这很好,仅仅如此就不好了。要知道,有了力量的孩子会更好地去学习知识,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啊。
怎样才能给孩子力量呢?这是个大的课题。粗粗地讲,家长要是个积极的人,有力量的人,而且要有能力把自己的力量移植到孩子心头。到目前为止,我最开心最骄傲的是,我培养了一个内心特别有力量的女儿。她的小提琴,我几乎一点点都不懂,到现在我都听不懂小提琴的音准。可我知道,琴是我女儿拉,我只要把我女儿的心头弄热,让她有爱有梦想就行了。我们一有空就谈心,谈她最关心的话题,她最关心的事情,我适时地谈我的见解和看法。这是两厢情愿的事情,她最关心的,说明她在思考,也许正在苦苦找答案,我说给她的,正是我要说的,没有她关心着的这个具体的事情在,那就是空对空,孩子会乏味捂耳朵。在上海学琴的孩子,有很多父母就是音乐家音乐老师,孩子发展得并不好。还有很多父母,孩子学,他始终陪着,也一起学,孩子懂的他都懂,孩子也没有学出来。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家长们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孩子的发展最需要的事情。孩子最需要力量,心头的力量!
研究生杨元元去了,是因为内心力量的缺失。毛主席万岁,是因为毛主席思想的伟大而正确。一个孩子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文两分三思考
《毛主席万岁》写好了,我分别发给我在报社的编辑朋友和在高级中学教书的老师朋友看。编辑给了我120分的评价,老师给了我50分的得分。
编辑的评价是,太好了,说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联系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联系当下社会的真实现象,用事件去敲打现象,虚实结合,以实击虚。好!很好!非常好!
老师的评价是,说得太空,老说大道理,我是老师,但我更是家长,我要办法,我要解决问题的办法。看你文章的人,都是病急乱投医的那种。要先给办法,看好他的病。
两个人的评价都是十分由衷的,我都很感谢。一文两分,太过悬殊,由此引发开来,我有了几番思考。
老师的评价极其有代表性。的确如此,人得病了,去看医生,医生或者自诩为很认真的医生,会在给病人开处方之前,大谈特谈太多的健身保健预防的建议。病人和病人家属都很着急,听不进去,还会嫌这个医生烦。医生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原因是,医生给予的是病人身体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病人本人目前认为最最需要的。好心的医生该怎么办呢?真爱是恒久的忍耐和等待,医生要坚持,要忍耐,要等待啊。
家长们急了,乱了,只要办法,不听想法,我认为情有可原。一线的重点中学的老师也这么急,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的。我就跟我的老师朋友说,只要办法,不变想法,办法是不可能坚持做下去的,做着做着就会遇到困难,做的人就会怀疑办法。想法变了,家长就很可能变成了有信念的家长,他就能预见到困在哪里,难在哪里,就能预见到过程后的结果,好的结果的牵引会使得人们坚持既定的办法。想法不变,办法只能办一时;想法变了,办法就能办长久,并办出结果来。改变想法才能产生办法,才能真正改变活法。
老师说我说的都对,可他坚持说,他每天最需要的就是办法的指导。此刻,我联想到了古代的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天,一位臀部中箭的士兵跑到医生处,要求治病,医生看了看,拿出一把剪刀,把露出的箭尾剪断,然后摸摸光滑平整的伤口,对士兵说:“好了,完全看不出来中箭了。”这叫做断箭术。古代庸医给中箭士兵治病的“断箭术”:一半断除,一半留里。老掉牙的故事里的医生现在还有吗?有,而且多!
一个孩子不愿意写作文,家长和老师一直在苦苦寻觅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在每周一篇大作一篇小作的基础上,再加量呢,还是给他请个家教呢?加了量,请了家教,孩子就愿意写了吗?请的是什么样的家教来“加教”的呢?“加量”和“加教”都要从效果去想办法,没有效果的办法就是不能用的办法。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有效果呢?于是就又要来谈想法。孩子不愿意写作文,是因为写作文没有给他带来快乐,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喜欢,没有人夸。没有人夸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作文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没有真正有益于读者。怎么样的作文才能让人喜欢呢?要写出新意,写得“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怎样才能写出来呢?孩子必须有生活,积极的真实的生活,同时还要养成对真实生活积极思考的习惯。绕了这么大的圈子讲孩子的作文,我认为是既讲了想法,也讲了办法。光有想法,给不到办法,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只给办法,没有想法,那就是办不下去的办法。馒头要一个个地吃,吃饱了,要感谢第五个馒头,更要感谢前四个。只吃第五个,最后还是要饿肚子的。
一个村庄,整个春季和夏季旱得连饮用的水都困难,庄稼成熟了,需要阳光的时候,却风雨交加。天灾人祸搞得村民们烦躁不安。村长召唤来了位精壮的小伙子,“听说终南山一带有一种快乐藤,凡得此藤者,皆喜形于色,不知烦忧,你快去采来。”小伙子策马扬鞭,朝着目标飞驰而去。小伙子在一处藤萝缠绕的小屋旁,见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身穿布衣,面挂喜色,不知疲倦地劳作着。小伙子恭恭敬敬地上前询问:“师傅,这些藤真的能使人快乐吗?”“当然。”“可以送些给我吗?”“可以。不过快乐不能仅仅依靠这几根藤,关键还要具备快乐的根。”“是埋在泥土里的根吗?”“不是,是埋在心里的根,那就是信念、坚强、执著、刻苦和淳朴。”
这是一则很好的寓言故事,很多朋友听了我的分享之后都喊好。我说,我们要快乐的藤,更要可持续快乐的根,没有根的藤最后一定枯萎,一定长不出快乐的果。很多老师和家长不能真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很多时候缺少的不是办法,而是支持办法的很多想法。想法不够坚定成熟,好的办法经常会在好的结果到来之前夭折。办法是藤,想法是根,好办法必须连着想法的根。
我的一个好朋友听说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很想让自己的孩子来受教。我说,首先要来的,是你们而不是孩子。我最近在写些东西,不久要公开出版的,你可以先来看看,里面有想法,有做法。他说:“还是你见见我儿子吧,我看了也没有用。一定要我看,你给不给我钱啊?”哈哈,我笑死了,心头掠过一丝痛。怎么这么多人对孩子教育的问题这么漫不经心啊?口口声声喊“我最爱的就是我的孩子”,可为什么连起码的耐心都没有呢?这么重要的事情,采取这样马虎的态度,这种“举重若轻”不是炉火纯青的表现,而是糊涂无知导致的无畏。孩子的问题,很多大人都认为仅仅就是孩子的问题,要学要改的是孩子,而不是他们大人自己。
这篇文章写好了,我要好好安慰一下我的那位老师朋友。我在借题发挥了,很有可能他会不开心,我要感谢他允许我拿他做功德了。利用正在发生的事情影响他人,是我一贯的做法。正在发生的,就一定是对方或很多人关注的,我参与讨论,给到思想,给到建议,这样会有很好的效果。去了外甥的学校,看了他的作文《校园一角》,我就写了篇《校园一角角》;有了老师朋友的50分的判分,我随即真诚地说出我的想法,一定会引起他的特别关注,也很有可能会改变他的想法。
做事情,做家长,等待机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是很重要的。
总理总是很忙
2010年的“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和医疗、房产、就业和反腐问题一样,教育也成了广大百姓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网络是个平台,为下情上达提供了便捷。无数的网友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给总理留言,坦露心声,谈他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和建议,言语间透着恳切和体谅,也有无遮无拦地宣泄自己愤懑的。总理不一定能够看到每一个留言,但总理一定深知当下中国的教育实情并有着自己的思考。网友关心的,总理关心的,我也正在关心着。在此请允许我从我的角度说出我的思考,并以试图替总理回答问题的形式,来劝告一下我们的家长。
问:敬爱的总理,您好!十年前,我们下岗失业了,一家三口从安徽来到北京,在北京工作学习生活已经十年,今年孩子已经读初二了。因为孩子不能够在北京考高中,须回家中考。由于各省市教材不同,初三只好回安徽去读。我们夫妻俩真的很为难,我们已是四五十岁的人了,回老家就会失去工作,人到中年工作难找。我们不回老家,又很不放心。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不能照顾孩子。很希望总理能够帮我们解决中考的困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