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火花,打造智慧人生-把火车连接起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把铁路工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既安全又方便的条件。为了纪念这一发明,人们把火车自动挂钩称为“詹内挂钩”。

    大象是最好的检测师

    美国某建筑公司推出的“预铸房屋”质量过硬,但是投放市场后,久久无人问津。公司总经理派人四处调查,发现人们普遍对“预铸房屋”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所以连尝试的兴趣都没有。

    怎样增强用户对新产品质量的信任感呢?公司召集专家商量对策。有人建议向公众公布抗压试验数据,于是公司通过媒体公布了抗压数据。一大版黑压压的数据,行内人士能看得懂,摸得清,但是,普通的公众好像并不太感兴趣。结果产品还是遭到冷遇,公司业务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时,美国NOWSON广告公司上门接洽业务。了解到公司这一困境后,广告公司信誓旦旦,拍着胸脯表示能够通过巧妙的广告打开产品销路。但总经理还是有些不相信。广告公司的业务员自信地说:“我们不妨来签个合同吧!”总经理抱着试试的心态同意了。

    广告公司接到业务后,并没有东奔西跑地赶去宣传,而是请最权威的广告专家设计了一幅广告画。当报刊上登了这幅广告画后,市场形势出人意料地好转起来,“预铸房屋”以惊人的速度开始畅销。

    这幅广告画也并不复杂,就是一头大象安然地站在“预铸房屋”的屋顶上。

    心中有数御万物

    在海上航行了两个月,哥伦布他们终于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的华特林岛。哥伦布把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即“救世主”。哥伦布踏上了他当时误认为是“印度群岛”和“日本”的新大陆,并在美洲游历了一番。让他失望的是,这里并不像马可·波罗描述的那样富饶。

    哥伦布把39个愿意留在新大陆的人留下,把10名俘虏来的印第安人押上船,返回了西班牙巴罗斯港。回来以后,哥伦布成了英雄,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隆重接待,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绅士为他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欢迎宴会。正在觥筹交错、欢乐非常的时候,忽然有人高声说道:“我看这件事不值得庆祝。大陆是地球上原来就有的,并非哥伦布所创造。他只不过是坐着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碰上了这块大陆而已。其实只要坐船一直向西航行,谁都会有这项发现。”

    宴会席上顿时鸦雀无声,绅士们面面相觑。这时,哥伦布笑着站起来说:“这位先生讲得似乎很对,其实不然,我们不妨一试。”说着,他顺手抓起桌上放着的熟鸡蛋,接着说:“请各位试试看,谁能使熟鸡蛋的小头朝下,在桌上立起来?”气氛又活跃起来,大家都拿起面前的熟鸡蛋,试着、滚着、笑着,但谁也没能把它立起来。刚才说话的那位绅士得意扬扬地说:“既然哥伦布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自己一定能办到,现在就请他把熟蛋小头朝下立在桌面上吧!”“刷!”全场的眼光都朝哥伦布看过来,只见他微笑着,手握鸡蛋,小头朝下,“啪”的一声敲在桌上,手一松,那蛋就牢牢地立在桌上了。那人高叫起来:“这不能算,你把蛋壳摔破,当然可以立住。”

    哥伦布认真地说道:“对!你和我的差别就在这里。世界上的一切发现和发明,在一些人看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但是,请您记住:那总是在发明者指出应该怎么做之后。”

    莫泊桑卖书

    莫泊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为《漂亮朋友》。可是大报社和出版社都不肯发表出版。

    如何尽快把这本书卖出去呢?莫泊桑绞尽脑汁,费尽心机,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把《漂亮朋友》手稿让给一个小报社。这家小报,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不出莫泊桑所料,小说一发表,舆论哗然。先是几家大报社同时发难,指责作者通过主人公丑化了新闻记者,通过《法兰西生活报》败坏了新闻界的名声。这种鼓噪正中莫泊桑下怀,他反倒庆幸,他的设想成功了,因为批评家的攻击正是不必付费的最佳广告。所以,他当即给那家小报的主编写信。该报以《致〈漂亮朋友〉的批评者》为题,全文照发。

    莫泊桑在信中说:“我只不过想叙述一个冒险家的生活而已,这样的冒险家,我们在巴黎每天都能碰到,在现存的一切行业里都能遇见。他(指小说主人公杜洛阿)没有任何才干,仅仅是靠着女人向上爬。”

    莫泊桑申辩,《法兰西生活报》并不是巴黎报界的缩影,“如果我选择了一家大报、一家真正的报纸作为背景,那些责怪我的人绝对是有理由的;但是相反,我特意选择了一家可疑的小报,这是一帮政治投机家和金融大盗的代理人,不幸的是,确实存在着一些这样的代理人。”

    这封信发表后,情势大变。没有哪家报纸再叫嚷《漂亮朋友》是对整个报界的攻击了。如果还要坚持,等于是自认与《法兰西生活》这样的无耻小报是一样的了。相反,一些报纸对《漂亮朋友》十分赞扬,说它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

    《漂亮朋友》于1885年1月以单行本问世,到7月7日已连续加印了27次,而到9月已再版了37次。

    莫泊桑的这部小说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是因为他把卑鄙无耻的恶棍杜洛阿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当时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同时,莫泊桑采用激怒新闻记者的办法,为自己的小说大做广告,也算是“卖书”的一个绝招。

    出售贫穷

    在日本的兵库县,有一个叫丹波的村子。当整个日本都富裕起来的时候,这里因为土地贫瘠,交通落后,信息闭塞,依然是一副穷困不堪的模样。

    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大家又没有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于是,当地政府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致富良方。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建议是:出售物产和资源换回生活所需。可是问题在于,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出售的东西。

    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专家突然提出:既然这个村子除了贫穷和落后之外什么也没有,那为什么不出售这两样东西呢?他的建议引来一片哗然。贫穷,要如何出售?这位专家建议:今后,村民们不要住在现在的房子里,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棉布做的衣服,要改穿树皮和兽皮,像几千年前还处于蒙昧时代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就会引起城里人的好奇,他们会到这里来观光、游玩,从而给村民带来旅游收入。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听从了专家的建议。很快,他们的“另类生活”果真引起了城里人的极大好奇。一时间,来这里参观游览的人数猛增,给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不到一年时间,丹波村的人们全都富裕起来了。

    “贫穷”一直作为缺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可是,这里的人们为了摆脱贫穷,利用的恰恰就是它本身。

    聪明的伯爵

    三明治是一种营养又方便的食物。它用两片面包做成,中间夹了火腿、奶酪、蔬菜等等。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是忙碌的现代人打发一餐的最佳选择。不过,当初发明三明治的人也是个大忙人。只是他不是忙着工作,而是忙着赌博。

    关于三明治的来历,得追溯到1762年的英国。三明治原来是英国的一个地名,这里有一位名叫约翰·蒙泰格的伯爵,人们又常常称呼他为三明治伯爵四世。他是个出了名的赌徒,终日以赌场为家。

    有一天,约翰·蒙泰格已经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里赌了一天一夜,连饭都没有吃。虽然肚子很饿,可嗜赌如命的他,手气正好,当然舍不得离开牌桌去吃饭。正好,这家俱乐部里有个牛排馆。于是,他让人送来一些烤肉和奶酪,然后再用两片面包把它们夹起来。这样他才能用一只手拿着吃,另一只手还可以握牌,又不会把牌弄脏。就这样,约翰·蒙泰格既赢了钱,又享受了一顿地道的奶酪烤肉。在回家的路上,他一下子突发奇想:对啊,为什么我不发明这样一种食物呢?它既方便又好吃,肯定会大受欢迎。

    约翰·蒙泰格很快就在伦敦的俱乐部里推出了自己的发明。像他预计的那样,大家纷纷要求品尝这种“由三明治伯爵发明的东西”。最后,人们嫌这个名字太麻烦,就直接称呼它为“三明治”了。1827年,三明治“登陆”美国,彻底改变了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后来,约翰·蒙泰格的后代——三明治伯爵十一世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世界开了第一家“伯爵三明治”餐厅。这里的三明治现点现做,即使是最忙碌的人,也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上好的美味。

    不畏天上的闪电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科学巨匠,他因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的秘密而闻名于世。

    当时,富兰克林一直致力于电的研究。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一种旧式的可充放电的容器)连在一起,用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妻子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为了证明自己设想的正确性,富兰克林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个实验——捕捉雷电。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来临了。

    “这是最合适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电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电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击碎了当时人们认为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铅笔的小背包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画家叫海曼-李浦曼,尽管终日作画,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他是位不走运的穷画家。

    一天,他审视画作底稿时,觉得有些地方画得太差劲,必须修改。于是,他搁下铅笔找橡皮,简陋的画具扔得乱七八糟,他找不到橡皮,东翻西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一个夹缝中找到了橡皮。他烦恼极了。他用橡皮擦干净要修改的地方,准备补画。这时又发现刚刚用过的铅笔不知哪里去了。只好窝着一肚子火再次东翻西翻。铅笔总算找到,可是修改作品的灵感却消失了。他十分恼怒,一脚踢翻了画架。穷画家望着滚在地上的铅笔和橡皮,突然发现了一个新创意:何不将铅笔和橡皮绑在一起呢?于是,他的怒火慢慢平息。他捡起铅笔和橡皮,又找来细线将它们捆在一起,这样就方便多了。后来作画时,他觉得还不方便,铅笔和橡皮容易松散。他想了想,若是用薄薄的铁皮将橡皮包在铅笔的顶端该有多好,既牢固、方便又美观。当天晚上,李浦曼就制作了带橡皮的铅笔。

    第二天,客人来访,发现了李浦曼的小发明,建议他去申请专利。李浦曼听从朋友的建议,果然获得了专利权。后来,李浦曼这项小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畅销世界各地,公司老板发了大财,至于李浦曼本人从专利中得到多少报酬,无人知晓。可是,从他的阔绰架势来看,只靠卖画无论如何是达不到的。

    神仙饮料

    1519年,以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为首的探险队进入墨西哥腹地。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一个高原。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

    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队印第安人。友善的印第安人见科尔特斯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立刻打开行囊,从中取出几粒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然后加水煮沸,之后又在沸腾的可可水中放入树汁和胡椒粉,顿时一股浓郁的芳香在空中弥漫开来。

    印第安人把那黑乎乎的水端给科尔特斯他们。科尔特斯尝了一口,“哎呀,又苦又辣,真难喝!”但是,考虑到要尊重印第安人的礼节,科尔特斯和队员们还是勉强喝了两口。没想到,才过了一会儿工夫,探险队员们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体力得到了恢复!惊讶万分的科尔特斯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水的配方,印第安人将配方如实相告,并得意地说:“这可是神仙饮料啊!”1528年,科尔特斯回到西班牙,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饮料,只是,考虑到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聪明的科尔特斯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这饮料真不错!”国王喝了连声叫好,并因此封科尔特斯为爵士。

    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为经营可可饮料而发了大财。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调制这种饮料,每次都要煮,实在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吃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就能吃,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

    于是,拉思科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最终,他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饮料。拉思科将他的固体状可可饮料叫作“巧克力特”。

    拉思科发明的巧克力特,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把爱送给她

    创可贴,顾名思义,有了创伤便可以贴上,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外科用药。不过,与其他发明不同的是,创可贴的来历充满了浪漫色彩——它的诞生和一对夫妇有关。

    20世纪初,美国强生公司有一位名叫埃尔·迪克森的普通员工,他和妻子刚刚结婚不久,两人的感情非常好。不过,这位迪克森太太不擅长烹饪,她做饭的时候常常会切到手或者不小心烫伤自己。每到这时,迪克森先生就会跑过来拿出绷带,熟练地替太太包扎好。

    有一天,迪克森太太对丈夫说:“你看,我手上的伤口已经好了。幸好那天你在家,要不然我只能去诊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迪克森先生很爱自己的太太,妻子的话让他突然想到:“对啊,要是有一种包扎绷带,能够让太太受伤后自己包扎就好了……咦,如果把纱布和绷带粘在一起,不就可以腾出一只手来包扎伤口了吗?”一道灵光从他的脑袋中一闪而过。

    于是,迪克森先生开始了他的实验。首先,他拿来一条纱布放在桌子上,在上面涂了一层胶,这就是一条简易绷带。然后,他把另一条纱布折叠成小方块,抹上一层药水,粘贴到绷带中间,一个简易的包扎绷带就做好了。但是,如果把胶长时间地暴露在空气中,它就会发干。于是迪克森找来了许多不同的布料,把它们一一粘在胶带上面,希望能找到一种在需要时立即就能揭下来的材料。后来他发现,一种质地粗硬的纱布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迪克森先生发明的这种绷带的确很好用,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也为强生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创可贴就这样走进了千家万户。

    玻璃棒上的新发现

    尼龙是一种合成纤维,它是从煤、石油和天然气中提取出来的。在我们的身边,用尼龙加工制作的物品随处可见。然而,尼龙的发明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偶然。

    过去,人们制作衣服的材料都来源于植物,即棉花、树皮之类的东西。1884年,法国科学家柴唐纳脱发明出了人造丝,由它织成的衣服渐渐在上层社会流行起来。1928年,当时美国最大的工业公司——杜邦公司成立了基础化学研究所,年仅32岁的卡罗萨斯博士受聘担任该所有机化学部的负责人。卡罗萨斯原来在著名的哈佛大学担任有机化学教师,他富于想象,勤于动手,其刻苦钻研的精神有口皆碑。

    1932年夏季的一天,卡罗萨斯像往常一样穿着白大褂,早早地来到了自己的实验室。这时,细心的他注意到,一根玻璃棒的尖端上沾有一些乳白色的细丝。他拿起来仔细看了看,发现它们是由上一次做实验时没有及时清洗掉的聚酰胺形成的。卡罗萨斯非常好奇地用力拉了拉,他惊讶地发现,这根细丝不但能伸长,而且强度也很大。

    就在这一瞬间,卡罗萨斯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把以前做实验时剩下的聚酰胺再加以利用呢?聚酰胺是一种化合物,本来很有可能被当作废料处理,卡罗萨斯重新把它们拿出来加热,看看能否产生类似人造丝的物质。

    3年后,被称为“尼龙”的人造丝终于由卡罗萨斯发明出来。杜邦公司立即组织力量生产大批尼龙,迅速占领了市场。

    把火车连接起来

    我们今天看到的火车,是由许多节车厢组成的。每节车厢之间,又用自动挂钩连接起来。但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种挂钩还没有发明。那时,火车的各节车厢是用铁链子拴起来的。这种办法费时费力,一遇到列车爬坡,车厢就容易脱节,甚至还会导致翻车事故。

    美国人哈姆尔特·詹内就是当时的一个铁路工人,看到这种情况,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的连接方法,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1867年的一天,詹内从一个货运站回家。在路上,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突然挡住了他的去路。只见他们两人一组,面对面,脚顶脚,胳膊伸直,手指弯曲着钩在一起,身子向后倾斜着转圈,并不时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詹内站在旁边看得着了迷,他从孩子们手拉手的游戏中得到启示:“要是能制作出一种装置,像两只手一样可以钩连起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他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回到家后就立即动手用木头制作手的模型。他把模型上的手指设置成弯曲状,使它们能钩连在一起。但是,因为木制的手不能活动,试验失败了。

    詹内并不气馁,经过多次改进,他终于发明出了火车自动挂钩。这种挂钩用铁铸造,像两只手,安装在每节车厢的两端。“铁手”的掌心有个机关,两只“铁手”一碰,触动了机关,就紧紧地“握”在一起。如果要把它们分开,只要启动另外的机关就可以了。

    火车自动挂钩的发明,把铁路工人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为铁路运输提供了既安全又方便的条件。为了纪念这一发明,人们把火车自动挂钩称为“詹内挂钩”。

    把冰窖搬回家

    很早以前人们就懂得,低温有利于食品的保鲜。在古罗马时期,皇帝和贵族就开始让奴隶从高山上把冰搬运回来,放在地下的冰窖里,供冰镇牛奶和葡萄酒之用。可以说,这种冰窖就是天然的冰箱,正是它启发了人们制造人工制冷机器,并最终发明了冰箱。

    19世纪中期,一个在澳大利亚工作的苏格兰人约翰·哈里森有了一个新发现,这就是:当他用醚来清洗金属印刷铅字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会逐渐变冷。这个发现让哈里森很感兴趣,他想:既然液体蒸发时会让周围的空气冷却,那能不能利用它们制造一台可以制冷的机器呢?

    想到这里,哈里森马上找来了一些技工,请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制作出一个模型。果然,不久后的一天晚上,这个装置里真的结了一些冰。技工们兴奋地拿着它,跳进一辆马车,飞速驶向哈里森的家,向他展示他们取得的成果。

    哈里森非常兴奋,他想起人们常常把食物放到温度较低的地方,以此来保持食品的新鲜。如果能够制造出可以人工制冷的机器,那将会是人类发明史上多么重大的进步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哈里森和助手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862年生产出了第一批冰箱,主要用作运送货物往来。比如,把新鲜的羊羔肉装进冰箱里,就能从新西兰出口到欧洲。即使经过了如此长的旅途,羊肉也不会坏掉。后来,哈里森还在当地的一家啤酒厂里开设了第一个制冷车间。

    在约翰·哈里森的发明基础上,1923年,瑞典工程师浦拉腾和孟德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家用电动冰箱。从此,冰箱走进了千家万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